2. 山西太岳碳氢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山西 临汾 042500
2. Shanxi Taiyue hydrocarbo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Linfen 042500, China
随着时间的推移,微波技术不断地发展进步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其发展不仅仅局限于本学科,还同工业、医学、材料和化学等学科交叉共同发展[1-3]。微波能能够应用到各学科,实际上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物质的介电特性有关,温度和频率是影响物质介电特性的2个重要因素,研究温度和频率对物质介电特性的影响,就能够正确合理地运用微波能对物质进行加工和处理等操作,促进多学科交流和融合。因此,对物质的介电特性展开研究是非常重要的,而目前的研究大多是对处于常温或低温环境下的物质进行介电系数的测量,高温环境下材料的介电系数研究相对较少,微波能在煤炭行业中的应用多数是在高温环境下进行的,因此,高温介电系数的测量具有重要意义[4]。煤的介电系数是煤的重要参数,测量煤的高温介电系数,可以为微波热分解煤、微波勘探、电力炼焦和煤含水率测定等工业应用提供前提条件。目前,学者们大多是在室温(20 ℃)下测量煤炭介电系数[5-10],开展煤温升状态下介电系数测量的试验研究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还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文献[11-12]采用谐振腔微扰法测量了煤在915 MHz和2450 MHz热解过程中的介电性质,该方法测量了具有空样品保持架的腔体与具有样品保持架加上样品的腔体之间微波腔响应的差异(谐振频率的偏移和品质因数的变化),然后使用这些变化量计算介电常数[11-12]。但是提取介电系数的超越方程存在多值解,影响测量的精度。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传输/反射法的脊波导结构,测量915 MHz、室温至1 100 ℃温升过程中煤粉的散射参数,结合深度神经网络反演得到不同温度下煤粉的介电系数。
1 脊波导的设计及测量系统 1.1 测量原理20世纪70年代,Nicolon等[13]首次提出了传输/反射法测量材料介电系数。该方法将待测物置于传输线中,传输电磁波受到待测物影响,发生反射、吸收和透射等现象。通过建立反射系数和传输系数与介电系数之间关系,测量该传输线的反射系数和传输系数,就可以反演待测物的介电系数[14]。传输/反射法中采用的传输线通常是同轴线、矩形波导以及带状传输线等。该测量方法结果较准确,能够进行宽频带测量。在高温物质介电系数测量中,经常采用此方法。
1.2 脊波导设计基本原理及测量系统本文选用脊波导结构作为传输线测量煤粉的高温介电特性,高温煤粉介电系数测量系统如图1所示,该系统包括加热系统(马弗炉)、测量系统(脊波导、矢量网络分析仪、波同转换器、PC端(深度神经网络))以及废气处理系统(冷凝管等)。脊波导是测量的关键核心部件,其尺寸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各个因素[15]。
将矩形波导的宽壁弯折后形成脊波导,脊波导传输的模式与矩形波导传输的模式类似,且脊波导的传输频带更宽、主模截止波长更长、特征阻抗更低,因此在宽带测试系统中常采用脊波导结构。同时深度神经网络的训练过程需要大量的散射参数及相应的介电系数作为样本数据,如果不同的介电系数对应同一个散射参数值,深度神经网络易出现多值问题,从而影响反演介电系数的准确性。因此在设计脊波导时,需要优化脊波导结构,以避免在使用散射参量反演介电系数时出现多值解。
![]() |
Download:
|
图 1 高温煤粉的测量系统 |
在FDTD仿真软件中建立脊波导的模型,调整并优化各参数值以得到性能最佳的脊波导,优化后加工的脊波导如图2所示。实际测量系统如图3所示。
![]() |
Download:
|
图 2 脊波导 |
![]() |
Download:
|
图 3 实际测量系统 |
该脊波导是在标准的矩形波导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将波导宽壁的上、下端添加双脊,并在脊波导的中心位置开了2个相互垂直的截止波导,使其工作于截止状态,避免能量外泄。垂直于脊波导宽壁的截止波导用于放置测量试管,平行于脊波导宽壁的截止波导用于观察测试样品的状态。脊波导的长度为380 mm、宽为123.82 mm、高度为247.65 mm,脊的长度为190 mm、宽度为90 m、高度为20 mm,截止波导的直径为40 mm、高度为30 mm,用于放置测试样品的试管管径为34 mm、壁厚为3 mm。
2 深度神经网络物质的介电响应随温度和微波频率的变化而变化,通常表示为复介电系数(
$\varepsilon = \varepsilon ' - {\rm{j}}\varepsilon ''$ |
损耗角正切(
$\tan \delta = \frac{{\varepsilon ''}}{{\varepsilon '}}$ |
复介电系数和散射参数(反射系数和传输系数)之间是较为复杂的函数关系,因此,本文采用深度神经网络算法进行介电系数的反演。
实际测量时,先将煤粉放入石英玻璃管内,然后将使用马弗炉加热后的该石英玻璃管放入垂直于脊波导的截止波导中,通过矢量网络分析仪测量煤粉的散射参数(
DNN由3部分组成:输入层、4个隐含层(第1~4层)和输出层(第5层),其模型如图4所示。
![]() |
Download:
|
图 4 DNN预测模型 |
输入层为
第
$ {a^i} = f\Bigg(\sum\nolimits_{j =1}^m {{\omega ^{i - 1}}} {a_j^{i - 1}} + {b^{i - 1}}\Bigg) $ |
式中:m为第
输入层
$ {{{a}}^0} = {[\begin{array}{*{20}{c}} {|{S_{11}}|}&{|{S_{21}}|}&{{\varphi _{{S_{11}}}}} \end{array}]^{\rm{T}}} $ |
输出层
${{{a}}^5} = {[\varepsilon ',\tan \delta ]^{\rm{T}}}$ |
将设计完成的测量系统加工成实物,验证该系统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常温下,选取乙醇、丙三醇、正丙醇和正丁醇使用该测量系统进行介电系数的测量,将上述物质测量得到的结果与参考文献[17]测量所得结果进行对比,最小误差小于0.2%,最大误差不超过9%,测量结果准确。产生误差的原因可能由矢量网络分析仪的校准、同轴线缆的损耗以及测试环境中温湿度等因素引起。
在变温环境下由于测量速度快,高温待测物质放入脊波导的时间短,脊波导热膨胀所带来的影响可忽略不计。高温下测量系统的准确性与常温下的准确性非常接近,即本测量系统能够准确测量常温和高温环境下的介电系数,且适用于介电系数实部在1~40的物质。
4 高温煤粉介电系数的测量结果 4.1 煤粉的来源及性质本文测量使用的煤粉是原煤,其井田位于沁水煤田西部边缘,沁水河与汾河分水岭以东。沁水煤田为中国产煤最多的大型石炭三叠(石炭二叠胶着)纪煤田。该原煤属于中国烟煤。沁水煤田为中生代末形成的构造盆地:元古界、太古界为盆地基底;古生界、中生界组成盆地的构造层,包括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下、中统,石炭纪上统,二叠纪,三叠纪及局部残存的侏罗纪;新生界不整合覆盖于盆地之上。盆地最深处奥陶纪顶面深约2 500 m。
4.2 测量结果与分析将室温(20 ℃)下的煤粉装入试管中,放入测量系统中测得室温下的散射参数后,将其放入马弗炉中加热,控制马弗炉的温度,每隔100 ℃取出试管测量散射参数,将测得的不同温度下的散射参数导入深度神经网络即可得到不同温度下煤粉的介电系数,结果如图5—图7所示。
![]() |
Download:
|
图 5 介电系数实部
|
![]() |
Download:
|
图 6 介电系数虚部
|
![]() |
Download:
|
图 7 损耗角正切
|
由图5可知,该煤粉样品由室温至1 100 ℃的介电常数变化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室温至600 ℃,介电系数
介电损耗
$\varepsilon '' = \frac{\sigma }{{2{\rm{{\text{π}} }}f}} + {\varepsilon ''_d}$ |
式中:
显然,
图7给出了损耗角正切
1)本文使用脊波导测量高温煤粉的散射参数,再结合深度神经网络反演,得到室温至1 100 ℃下的介电系数。
2)煤粉的介电系数在温升过程中,特别是600 ℃以上,对温度有强烈的依赖性。
3)得到煤粉样品的介电系数随温度上升的变化规律:在低温下保持相对稳定;而由于挥发物的释放,煤的介电系数和损耗角正切在600~700 ℃急剧增加。随着温度的进一步升高,介电系数下降并逐渐平稳。
4)本文煤粉样品的介电系数在700 ℃时明显增大,出现极大值。
本文设计的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脊波导测量系统除了可以用于测量煤粉的介电系数,还适用于测量介电系数实部在1~40的其他材料的介电系数。同时所做的工作可以为高温状态下微波脱硫、微波热分解煤等应用提供指导,还可为电磁法探测煤火或采空区火灾火源位置提供煤岩电磁参数的基础数据。
[1] |
WAGNER N, EMMERICH K, BONITZ F, et al.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on the frequency- and temperature-dependent dielectric material properties of soil[J].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2011, 49(7): 2518-2530. DOI:10.1109/TGRS.2011.2108303 (![]() |
[2] |
龙卓, 刘长军. 一种双频基片集成波导介电常数测试系统[J]. 应用科技, 2019, 46(3): 21-24. (![]() |
[3] |
胡自立, 陈倩, 黄卡玛, 等. 一种新型化学溶液复介电常数测量系统设计[J].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17, 29(5): 680-684. DOI:10.3969/j.issn.1004-1656.2017.05.018 (![]() |
[4] |
马伟权, 胡自立, 吴丽. 一种高温在线复介电系数测量系统设计[J]. 真空电子技术, 2018(2): 44-47. (![]() |
[5] |
朱红青, 辛邈, 常明然, 等. 煤介电常数测量技术研究进展[J]. 煤炭科学技术, 2016, 44(9): 6-12. (![]() |
[6] |
蔡川川, 张明旭, 闵凡飞, 等. 高硫炼焦煤介电性质研究[J]. 煤炭学报, 2013, 38(9): 1656-1661. (![]() |
[7] |
MARLAND S, MERCHANT A, ROWSON N. Dielectric properties of coal[J]. Fuel, 2001, 80(13): 1839-1849. DOI:10.1016/S0016-2361(01)00050-3 (![]() |
[8] |
张志诚. 煤介电特性及水分测量理论与方法研究[D]. 北京: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8.
(![]() |
[9] |
FAN Wei, CHANG Tianying, LIU Lingyu, et al. Dielectric properties of coal in the terahertz frequency region of 100–500 GHz[J]. Fuel, 2017, 188: 246-253. DOI:10.1016/j.fuel.2016.10.046 (![]() |
[10] |
徐樑, 刘海玉, 金燕, 等. 低温煤焦介电特性研究[C]//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年会. 重庆: 重庆大学, 2013: 1-6.
(![]() |
[11] |
PENG Zhiwei, HWANG J Y, KIM B G, et al. Microwave absorption capability of high volatile bituminous coal during pyrolysis[J]. Energy & fuels, 2012, 26(8): 5146-5151. (![]() |
[12] |
PENG Zhiwei, LIN Xiaolong, WU Xuejiao, et al. Microwave ab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nthracite during pyrolysis[J]. Fuel processing technology, 2016, 150: 58-63. DOI:10.1016/j.fuproc.2016.04.036 (![]() |
[13] |
NICOLSON A M, ROSS G F. Measurement of the intrinsic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by time-domain techniques[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 1970, 19(4): 377-382. DOI:10.1109/TIM.1970.4313932 (![]() |
[14] |
曹江. 介质材料电磁参数测量综述[J]. 宇航计测技术, 1994, 13(3): 30-34. (![]() |
[15] |
TAN Qian, ZHU Huacheng, MA Weiquan, et al. High temperature dielectric properties measurement system at 915 MHz based on deep learn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F and microwave computer-aided engineering, 2019, 29(11): e21948. (![]() |
[16] |
AGARAP A F. Deep learning using rectified linear units (ReLU)[EB/OL]. [2019-02-07]. https://arxiv.org/abs/1803.08375v1.
(![]() |
[17] |
GABRIEL C, GABRIEL S, GRANT E H, et al. ChemInform abstract: dielectric parameters relevant to microwave dielectric heating[J]. ChemInform, 1998, 29(35). DOI:10.1002/chin.199835351 (![]() |
[18] |
冯秀梅, 陈津, 李宁, 等. 微波场中无烟煤和烟煤电磁性能研究[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07, 38(5): 405-407, 411. DOI:10.3969/j.issn.1007-9432.2007.05.00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