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作为汉字鼻祖,记录了商朝的经济和政治情况。其不仅是一种文化的符号、文明的标志,还复原了殷商历史的框架,将我国信史时代向前推进了近五个世纪[1]。自1899年甲骨文出土后,甲骨文已逐渐渗透到历史学、艺术史、科技史等多个相关学科领域,其传承具有重大文化及学术意义。目前,已识别的甲骨文字形有2 400余个,未识别的仍有2 500余个,因此甲骨文的相关研究任重道远。
研究表明,甲骨文已经具有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构形体系,这套构形体系将甲骨文分为了字形和构件。组成甲骨文字形的构件通过一些固定的构造规律相互影响、关联,在此基础上进行相互区分,并且最终组合起来构建出了一个有序的构形系统,而甲骨文构件精确地反映出了该系统的性质和特点[2]。所以,对于甲骨文识别相关工作来说,甲骨文构件的研究是其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许多学者从甲骨文构件的角度出发,以加快未知字形的解读工作,如周新伦等[3]基于图论对甲骨文的笔画特点进行分析,从而识别甲骨文字形,实现了早期的尝试;而李锋等[4]则是对甲骨文的图特征进行了提取,以提升甲骨文字形识别的准确度;李东琦等[5]实现了一个基于甲骨文构件的编码器,将甲骨文进行了数字化;高峰等[6]通过建立甲骨文语义构件向量,结合Hopfield网络的识别结果的方法来匹配甲骨拓片或者照片中的模糊字;吴琴霞等[7]通过仿射变换复用构件生成甲骨文字形,为以后的语义构件统计打下了基础;而顾绍通利用分型集合的原理将甲骨文字形进行拆分、描述,然后再对甲骨文字形进行识别,达到了一定的效果[8]。
然而,通过构件研究甲骨文,首先需要专家进行构件标注,不仅需要相关专业知识,还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精力。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通过机器识别甲骨文构件的方法,建立了一个基于Capsule网络和迁移学习的模型OracleNet,通过甲骨文构件数据集对其进行训练,可以同时对甲骨文字形中多个构件同时进行识别。
1 甲骨文数据集本文尝试通过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的方法来识别甲骨文字形中包含的构件,而深度学习模型对于数据样本的准备有以下要求:
1)数据样本图片需要清晰可见且无重叠、模糊,图片大小、颜色、格式需要统一;
2)字形识别任务为有监督学习的分类任务,所以全部训练数据都需要被正确标记;
3)本文需要提取甲骨文构形规律和构件特征,所以需要被正确标记的甲骨文字形数据集;
4)数据样本需要满足一定数量,否则深度学习模型难以收敛。
鉴于目前并没有公开的较为完整的数字化甲骨文字形集,为了便于后续研究,本文通过对经典书籍《甲骨文字编》[9]中扫描的甲骨文字形进行预处理、标记,建立了两个类似于MINSIT数据集的已标记甲骨文数据集。
这两个数据集不仅限于用于图像分类识别任务,还可以应用于其他甲骨文领域的研究中,如甲骨文字形破译等。本文希望通过这个数据集简化研究人员对于甲骨文数据收集、处理、筛选的时间,更多专注于研究本身。
两个数据集分别为:Oracle-250数据集和Radical-148数据集。
1.1 Oracle-250数据集目前已发现的殷商甲骨文字形共有近5 000个,其中包括已识别甲骨文字形2 304个,未识别甲骨文字形2 523个。由于甲骨文字形中大部分字形出现率极低,样本数很少,本文只选择甲骨文字形中频率最高的250个字形来构成Oracle-250数据集。
此外,由于各个类别的分布不均匀,本文通过网络获取和数据增强算法,对已识别的原始数据集进行了扩充,同时对250个类别的样本数量进行平衡。最终得到的Oracle-250数据集中的甲骨文字形样本总数为92 160个。
在本数据集中,并没有对甲骨文图片的大小设置标准,可以在后续神经网络中进行调整。在已识别的甲骨文字形数据中,标记了每个字形所包含的构件,Oracle-250中的部分样本如表1所示。
殷商甲骨文是具有系统的成熟文字,每个字都是由构件组成或其本身就是构件。通过专家学者多年的全面考察,甲骨文的基础构件共有412个,这些基础构件一般来说可以独立使用于记录语言之中,也可以和其他的基础构件一起组成新的甲骨文字形。
若按照是否构成完整字形来分类,甲骨文构件中278个为成字构件,而其他的134个为非字构件。而如果按照甲骨文构件行使的功能来分类,甲骨文构件中有356个用于表形功能,有125个用于表义,113个用于示音,18个用于标示功能。其中,有一部分成字构件独立成字时自身就具有了表形、表义或示音功能,而当这些构件用于组成新的甲骨文字形的时候,可能会行使其他的功能,而和自身原本的功能不同。
《甲骨文字编》中选取了主要的成字构件,并将这些构件分为了148类。Radical-148数据集也参考了这种分类方式,是已标记的构件图片的集合,包含148个构件类别。
为了进一步扩充Radical-148数据集,本文从字源网站获取了更多的构件字形图片对数据集进行填充,但这些字形出现的频率不同,导致了数据集数量不平衡。
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邀请了700名志愿者分别对部分甲骨文构件进行手写仿写。志愿者进行仿写的内容是经过计算和设计的,由随机从原始数据库中选出的甲骨文构件字符组成,而每个类型的构件的仿写总量是根据原始类别而计算得出的。因此,每位志愿者的仿写内容是不一样的,针对同一构件,不同仿写者所参照的图片也是不一样的,这样可以保证收集到的数据的多样度最大,同时又解决了原始数据不均衡的问题。
Download:
|
|
Download:
|
|
最终,本文得到148个类的甲骨文构件图片共计108 989张。扩充后的Radical-148数据集如表2所示。
Capsule网络是Geoffrey Hinton在2017年提出的一种新型的神经网络[10],与LeNet[11]、AlexNet[12]等传统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CNN)不同,Capsule神经网络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神经元——Capsule(胶囊),来表示一些特定的实体类型(Entity)。
Capsule网络的设计受到了人类视觉生物学原理的启发。在传统的CNN架构中,图像整体全部传入模型进行训练,通过卷积运算将图像中一个位置获得的优秀权重值知识转化到其他位置上,并通过池化(Pooling)运算逐渐缩小特征图(Feature Map),从而为模型带来不变性。
但是,这样的计算过程和人类视觉生物学原理有所不同,人类视觉往往会通过注视一些较小的区域(注视点)序列来降低需要进行高分辨处理的画面面积,而不会去同时关注图像的全部内容。Hinton假设人类的多层视觉系统可以在每个注视点上创建一种类似于解析树(Parse Tree)的机制,对于每个注视点,其解析树由指定多层神经网络进行构建,每一层会被分割为许多神经元小组,它们被称为Capsule。
本文使用Capsule网络来进行甲骨文构件识别的原因是:
1) Capsule网络可以方便地通过单目标(Single-Object)数据集进行训练,而在测试时可以进行高精度的多目标(Multi-Object)预测[13],这种方式和本文的甲骨文识别任务相契合:通过单目标的甲骨文构件数据集训练模型,然后在甲骨文字形数据集上进行多目标预测,判断每个甲骨文字形中包含的构件;
2)相对于其他的多目标预测模型,如RCNN[14]、Fast-RCNN[15]等,Capsule网络无需准备多标签数据集,同时也不需要对训练数据中目标的位置信息进行标记,从而可以极大程度上降低数据准备的工作量。
2.1 CapsuleCapsule是一组新型的神经元,该神经元使用激活向量(Activity Vector)代替传统CNN中的标量特征值,用“向量输入/输出”取代了以往的“标量输入/输出”。
每个Capsule单元表示了特定实体类型的实例化参数,如色彩、位置、纹理、大小、方向等,通过激活向量的长度来表示某个特定实体出现的概率,通过激活向量的方向来表示该实体所对应的更高层级属性。
Capsule网络提供了一种基于聚类思想来代替池化完成特征整合的全新方案,Capsule本身也可以通过动态路由算法带来类似于池化的不变性。其优势在于,相对于传统的池化算法,Capsule保留了全部的图像特征,其表达能力也更强。
2.2 squashing激活函数Capsule网络将激活向量视作逻辑单元,其长度表示特定实体出现的概率,以判断图像中实例化实体的存在与否。为此,Capsule网络需要使用一种新型的非线性激活函数:squashing函数,其表示为
$ {{{v}}_j} = \frac{{{{\left\| {{{\bf{s}}_j}} \right\|}^2}}}{{1 + {{\left\| {{{\bf{s}}_j}} \right\|}^2}}}\frac{{{{\bf{s}}_j}}}{{\left\| {{{\bf{s}}_j}} \right\|}} $ |
式中:
和传统神经网络中常使用的sigmoid函数类似,squashing函数使激活向量的方向不变,将较短和较长的激活向量的长度分别缩放至0和1附近,并将向量长度控制在0~1。通过squashing激活函数,Capsule实现了用激活向量的模长来表示实体出现的概率。
2.3 动态路由算法Capsule网络通过动态路由算法(dynamic routing algorithm)来实现对更高层级的Capsule实体(或属性)的聚类,并将子Capsule输出向量中包含的特征信息传送到合适的父类Capsule中。
在全连接形式的Capsule网络中,对于除了第一层Capsule之外的所有层级,每层Capsule的输出在传入下一层Capsule之前,都需要乘以一个权值矩阵
$ {{\hat{ u}}_{j|i}} = {{{W}}_{ij}}{{{u}}_i} $ | (1) |
式中:
总输入
${{{s}}_j} = \mathop \sum \nolimits_i {c_{ij}}{{\hat{ u}}_{j|i}} $ |
式中:
$ \mathop \sum \nolimits_j {c_{ij}} = 1 $ |
$ {c_{ij}} = \dfrac{{{\rm{exp}}\left( {{b_{ij}}} \right)}}{{\mathop {\displaystyle\sum} \nolimits_k {\rm{exp}}\left( {{b_{ik}}} \right)}} $ |
式中:
对数先验概率
耦合系数
Capsule网络动态路由算法的流程如图3所示。
Download:
|
|
在卷积形式的Capsule层中,每一个Capsule单元都是一个卷积单元而不是全连接单元,因此每一个Capsule将输出一个向量组而不是单个输出向量。
动态路由算法的步骤如算法1所示。
算法1 动态路由算法
输入 第
输出 第
1) 对于第
2) 执行循环,迭代r次:
3)对于第
4)对于第
5)对于第
6)对于第
7) 返回
在进行分类时,Capsule网络通过计算不同类别所对应的激活向量的模长来表示某个类型实体存在的概率。当网络检测到了某种实体时,概率趋近于1,而当网络认为某种实体不存在时,概率趋近于0。同时,为了支持多目标识别,Capsule网络的损失函数采用了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中经常使用的Margin loss,其表达式为
$ \begin{array}{l} {L_c} = {T_c}{\rm{max}}{\left( {0,{\rm{}}{m^ + } - \left\| {{{{v}}_c}} \right\|} \right)^2} + \\ \lambda \left( {1 - {T_c}} \right){\rm{max}}{\left( {0,\left\| {{{{v}}_c}} \right\|{\rm{}} - {m^ - }} \right)^2} \end{array} $ |
式中:
本文中,
传统的卷积神经网络通常使用Dropout[16]作为正则化方法以降低过拟合风险,而Capsule网络使用一种重构(Reconstruction)结构进行正则化。
重构结构的原理类似于自动编码机(Autoencoder)中的解码器(Decoder)部分,在训练过程中,忽略其他所有Capsule,只使用正确类别所对应的Capsule的激活向量重新构建出原始图像。通过重构图像与原始输入图像计算得到重构损失(Reconstruction Loss),并且将该损失计入模型总损失中进行梯度回传更新。重构结构鼓励Capsule的激活向量对图像进行更为宏观的表征,使激活向量包含更多的有用信息,从而达到正则化的目的。
3 OracleNet 3.1 OracleNet架构针对甲骨文构件识别任务,本文建立了一个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Capsule网络的端对端的模型,命名为OracleNet,其架构如图4所示。
Download:
|
|
OracleNet首先通过多层卷积层来提取图片中的空间特征信息,每层卷积层都采用ReLU[17]激活函,并且使用批标准化(Batch Normalization)[18]进行正则化。
3.1.2 Capsule模块在卷积层后分别加入两层Capsule,使用squashing函数作为激活函数。输出层Capsule数量为148个,每个Capsule对应一个甲骨文构件。两层Capsule之间的参数在整个模型前向传播时通过动态路由算法进行更新,路迭代次数为3次。
在本文实验中发现,除了输出层之外的Capsule采用修改后的squashing激活函数会使结果有所提升,如式(2)所示:
$ {{{v}}_j} = \frac{{{{\left\| {{{{s}}_j}} \right\|}^2}}}{{0.5 + {{\left\| {{{{s}}_j}} \right\|}^2}}}\frac{{{{{s}}_j}}}{{\left\| {{{{s}}_j}} \right\|}} $ | (7) |
这个函数的特点是在向量长度很接近于0时起到放大作用,而不像原来的函数压缩全局向量。
此外,为节省计算资源,本文使用权值共享代替全连接形式的Capsule,如图5所示。
Download:
|
|
所有输入向量共享一个权值矩阵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参数量级,从而降低模型过拟合的风险,并且压缩计算所需的内存和时间。在权值共享形式下,式(1)修改为式(3)形式:
${{\hat{ u}}_{j|i}} = {{{W}}_j}{{{u}}_i} $ | (8) |
在输出Capsule之后建立重构模块。本文尝试了多种重构方式,包括全连接、卷积+上采样、反卷积等,最终选择使用多层反卷积的结构,对于甲骨文构件数据来说效果最优。每层反卷积层均采用ReLU激活函数,并且在每个反卷积层后设置Batch Normalization批标准化层。
3.1.4 损失函数与优化器OracleNet的分类损失使用Margin Loss,而重构损失使用交叉熵(Cross Entropy),为了让两者保持同一量级,将重构损失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缩小,缩小比例取决于重构的图片尺寸。最后将分类损失和重构损失相加构成总损失,并通过Adam优化器[19]进行梯度回传更新。
3.2 基于迁移学习的OracleNet鉴于Capsule网络的计算量相比传统CNN结构提升了数倍,为了节省计算资源,本文采用了迁移学习的方式来训练OracleNet中的卷积模块。本文分别使用已在ImageNET数据集上预训练过的InceptionV3、ResNet50和Xception架构进行迁移学习训练。
Inception架构由Szegedy等[20]于2014年提出,该架使用一种特殊的Inception模块充当“多级特征提取器”,分别使用不同大小的卷积核进行卷积,并把卷积输出串联起来作为下一层的输入,进一步提高了在ImageNet数据集上的分类效果。
ResNet架构由He等[21]于2015年提出,与传统的顺序CNN网络架构不同,其加入了恒等映射层,从而让网络在深度增加情况下而避免“退化”现象,同时压缩了参数量级。
Xception架构由Chollet等[22]于2016年提出,它是Inception架构的扩展,用深度可分离的卷积代替了标准的Inception模块,更大程度了减少了模型参数,并且在ImageNet上获得了更高的准确率。
迁移学习训练分为两步,如图6所示。
Download:
|
|
1)使用已经在ImageNet数据集上预训练完成的迁移学习网络(InceptionV3、ResNet50和Xception架构),解冻其最后10层卷积层的参数,在全局池化层后新添加由多层全连接层构成的分类器,并使用甲骨文部数据集对其进行微调(Fine-tuning)训练。
2)在训练OracleNet时,将1)中的预训练网络卷积部分的参数迁移至OracleNet的卷积模块,并且冻结其所有参数。使用甲骨文部数据集对Capsule模块和重构模块进行训练。
3.3 使用OracleNet预测甲骨文字形中的构件使用训练完成的OracleNet预测甲骨文字形中包含的构件。
将甲骨文字形图片其输入已训练的模型,得到Capsule输出层的预测向量组。计算每个类别对应的激活向量的模长,得到每个类别的预测概率,然后判断甲骨文字形中包含的构件,其流程如图7所示。
Download:
|
|
本文通过两种方式来对甲骨文字形中包含的构件进行判断,生成最终的预测构件列表:
1)不考虑置信度:选取预测概率中最高的n个类别生成预测构件列表;
2)考虑置信度:设置置信度阈值a,
鉴于甲骨文构件原始数据集大小不足,且各类别样本数不均衡,本文通过数据增强(data augmentation)方法[23],对原始图片进行旋转、平移、反转、放缩等随机干扰,生成新的样本,从而扩充原始数据集。
将扩充后的数据集样本进行归一化处理,放缩至(0, 1)区间,并按照4∶1的比例进行训练集−测试集拆分,同时对样本标签进行独热编码(One-Hot Encoding)。
甲骨文构件的原始数据集包含148类构件,共108 989张样本图片。在此基础上使用不同的图片采样尺寸进行数据增强,最终建立了3个新的甲骨文构件数据集,分别为Radical-2000-28、Radical-10000-56和Radical-10000-224,如表3所示。
其中Oracle-224为已识别并被标记的甲骨文字形,作为甲骨文构件识别的最终测试集,也经过了上述步骤中同样的归一化和独热编码处理。
4.2 训练OracleNet 4.2.1 基于迁移学习的OracleNet训练OracleNet使用甲骨文构件数据集进行训练。本文基于TensorFlow平台进行OracleNet的代码实现,实验设备为双路NVIDIA GeForce GTX 1080Ti。
本文采用迁移学习的方式来训练OracleNet中的卷积模块,具体训练步骤如下。
1)使用Radical-10000-224数据集对已在ImageNET数据集上预训练过的InceptionV3、ResNet50和Xception模型进行Fine-tuning训练。
2)使用甲骨文构件训练集Radical-2000-28、Radical-10000-56、Radical-10000-224等数据集,对OracleNet的Capsule模块和重构模块进行训练。训练周期为20个epoch(训练周期),学习率设置为0.001,每2 000个批次后衰减为之前的96%。
此外,作为对照,本文额外实现并训练了一个基线模型(baseline model),其采用Hinton提出的CapsNet架构,包含2层卷积层和2层Capsule层,并使用3层全连接层作为重构模块。
OracleNet在甲骨文构件训练集上的训练结果如表4所示。
从训练的验证结果来说:
1)迁移学习带来的提升是明显的,相对于基线模型提升了10%以上的准确率,因为其将在ImageNET数据及上已经学得的图像知识迁移到了甲骨文任务中识别中,同时极大程度上节省了计算资源和时间;
2)Xception架构优于InceptionV3和ResNet50架构,这是因为它对传统的Inception模块进行了优化,并且加入了类似于ResNet中的恒等映射层,具有更佳的特征提取能力。
4.2.2 模型融合本文使用了模型融合(model ensemble)的方法提升模型鲁棒性,主要使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融合。
1)在训练过程中,将不同超参数下各个模型的预测结果(概率)进行加权平均融合;
2)在进行预测时,从原始图片中随机裁剪出若干不同大小、不同位置的图片,并将这些图片的预测结果进行融合。
此外,如果在预测时考虑置信度,若直接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进行模型融合会减小方差,使预测概率大幅降低至置信度以下,反而使精确度下降。所以,针对考虑置信度的模型融合方式为:每个类别从所有模型的预测结果中选取概率最高的值,作为该类别的预测概率,并最终生成融合后的结果。
使用模型后的结果如表5所示。
可以清楚地看到,模型融合带来了1%以上的小幅提升,这是因为它通过降低预测结果的方差,使模型系统的鲁棒性得到了提升。不同超参数下的模型预测的结果中,对于发生分歧的类别,模型融合会降低对应的概率;而对于大部分模型都一致的类比,模型融合会保留其原有的判别(如激活或不激活)。通过模型融合,降低了模型预测结果中的部分噪声,提高了模型预测的稳定性。
此外,使用Radical-10000-224数据集可以获得更高的准确率,因为该数据集中每张图片所含像素是Radical-10000-56的16倍,包含了更多的图像信息,也为重构模块带来了更好的正则化效果。
4.2.3 训练时间对比不同模型的训练时间对比如表6所示。
可以看到,使用更大尺寸的图像可以带来更好的训练效果,这是因为更高的分辨率包含了更多的特征信息,也为重构模块带来了更好的正则化效果。采用模型融合的方式也提升了模型的鲁棒性并带来了准确度的提升。
但是,大尺寸和模型融合的代价是计算时间的成倍增长,使用最大尺寸训练集下、Xception迁移和10模型融合的累计时间达到了140 h。
4.3 甲骨文构件识别通过已识别并标记的甲骨文字形数据集Oracle-224对OracleNet进行测试评估。
甲骨文构件识别是典型的多分类任务,通过精确度(Precision)对预测结果进行评估,其计算方式为
$ {\rm{Precision}} = \frac{\rm{TruePositive}}{\rm{TruePositive + FalsePositive}} $ | (9) |
式中:
各模型在Oracle-224测试集上的预测结果如表7所示。
随机选取部分考虑置信度50%的测试结果如表8所示。
考虑置信度带来的好处是,可以展现出Capsule网络“真正”认为输入字形中存在的构件类别,更符合人类的认知方式。可以看到,当字形结构关系较为简单时,有着优秀的预测性能;但是,当字形较为复杂时,所有类别的概率都会降低,经常只输出1个预测类别甚至没有预测结果。此外,考虑置信度时没有优秀的模型融合方案,如果直接进行平均融合会使全部概率大幅降低至置信度以下,即使按照本文设计的融合方法,也会部分丧失模型融合带来的鲁棒性。
随机选取部分不考虑置信度的Top2的测试结果如表9所示。
可以看到,不考虑置信度时,会强制模型输出概率最高的若干个类别,即使在所有概率都很低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预测。这种方式不论是对简单还是复杂的字形结构都有着优秀的识别能力,鲁棒性比考虑置信度时更高。但是,其缺点是会输出冗余的类别,干扰人们进一步的工作。如Top5预测虽然准确度最高,但是其预测的类别数远多于真实标签中的类别数,相关工作者还需要从预测的5个类别中再次进行人工筛选。
此外,部分甲骨构件本身包含了其他构件的图形,如表10所示。
这种包含关系会给模型带来困扰,因为Capsule网络在进行预测时由对应各个构件的激活向量的模长进行判断,并输出其检测到的所有构件。如果一个构件存在包含关系,Capsule网络可能会错误地检测到所有包含的图形,并将其所包含的其他构件一起输出。
存在包含关系的构件的概率大小不一,所以很难通过对预测概率排序的方式来进行选择,而如果将全部构件都输出,则会造成预测结果的冗余,不利于进一步工作。如何在存在此类包含关系的众多构件中判断正确的类别是一个难点,也是本文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5 结束语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机器识别甲骨文字形中包含构件的方法。首先,通过扫描和手工仿写的方式,分别建立了已标记的甲骨文字形数据集和构件数据集。接着,本文分析了Capsule网络的原理,以及其对于甲骨文构件识别任务的优势所在,并且构建了一个基于Capsule网络的甲骨文构件识别模型OracleNet。最后,本文使用之前构建的数据集对OracleNet进行了验证,通过迁移学习的方式使用甲骨文构件对其进行训练,训练过程中在验证集上的Top5准确率达到了90%以上;在甲骨文字形数据集上进行了最终测试和评估,得到了高于70%的精确度。实验表明,基于Capsule网络的OracleNet可以高效地对甲骨文字形中所含构件进行识别,并给出候选构件列表。
本文的贡献在于,通过将甲骨文构件标记的工作自动化,可以给甲骨文相关工作者高质量的指导意见,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他们的工作量,从而将研究精力转向更深的领域。同时,对甲骨文构件的识别也提升了破译未识别甲骨文字形的可能性。本文的另一个贡献是建立了完善且公开的甲骨文字形和构件数据集。这两个数据集不仅可以对甲骨文相关工作者提供帮助,简化他们的数据处理相关工作,也可以用于各类图像识别模型的验证,从而帮助研究者优化算法。
本文验证了Capsule网络和传统CNN相比的优势:其将实体(或属性)的概念引入到了网络中,从而使不同Capsule(或神经元)之间具有更近似于人类知识体系的联系。本文中实验也表明了Capsule网络有效地学习到了甲骨文构件的特征信息,以及构件和字形之间的构形关系。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继续研究如何继续利用这些知识去破译剩余的2 500多个未被识别的甲骨文字形。
[1] |
朱彦民. 从甲骨文说到中国文化自信[J]. 殷都学刊, 2018, 39(3): 23-34. ZHU Yanmin. From the oracle to Chinese culture confidence[J]. Yindu journal, 2018, 39(3): 23-34. (0) |
[2] |
竺海燕. 甲骨構件與甲骨文構形系統研究[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5. ZHU Haiyan. Research of the structural element and structural system of the oracle-bone inscriptions[D]. Shangha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2005. (0) |
[3] |
周新伦, 李锋, 华星城, 等. 甲骨文计算机识别方法研究[J].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 35(5): 481-486. ZHOU Xinlun, LI Feng, HUA Xingcheng, et al. A method of Jia Gu Wen recognition based on a two-level classification[J]. Journal of Fudan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1996, 35(5): 481-486. (0) |
[4] |
李锋, 周新伦. 甲骨文自动识别的图论方法[J]. 电子科学学刊, 1996, 18(S1): 41-47. LI Feng, ZHOU Xinlun. Recohnition of Jia Gu Wen based on graph theory[J]. Journal of electronics, 1996, 18(S1): 41-47. (0) |
[5] |
李东琦, 刘永革. 基于构件的甲骨文字编码器设计与实现[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15): 18. LI Dongqi, LIU Yongg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radical-based oracle encoder[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sulting herald, 2010(15): 18. DOI:10.3969/j.issn.1674-098X.2010.15.015 (0) |
[6] |
高峰, 吴琴霞, 刘永革, 等. 基于语义构件的甲骨文模糊字形的识别方法[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4, 14(30): 67-70, 86. GAO Feng, WU Qinxia, LIU Yongge, et al. Recognition of fuzzy inscription character based on component for bones or tortoise shells[J].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2014, 14(30): 67-70, 86. DOI:10.3969/j.issn.1671-1815.2014.30.013 (0) |
[7] |
吴琴霞, 栗青生, 高峰. 基于语义构件的甲骨文字库自动生成技术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50(1): 161-166. WU Qinxia, LI Qingsheng, GAO Feng. Study on the technique of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oracle characters based on semantic component[J].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2014, 50(1): 161-166. (0) |
[8] |
顾绍通. 基于分形几何的甲骨文字形识别方法[J]. 中文信息学报, 2018, 32(10): 138-142. GU Shaotong. Identification of oracle-bone script fonts based on fractal geometry[J]. Journal of Chines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2018, 32(10): 138-142. DOI:10.3969/j.issn.1003-0077.2018.10.018 (0) |
[9] | 李宗焜. 甲骨文字编[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2. (0) |
[10] | SABOUR S, FROSST N, HINTON G E. Dynamic routing between capsules[C]//Proceedings of the 31st Conference o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Long Beach, USA, 2017: 3856–3866. (0) |
[11] | LECUN Y, BOTTOU L, BENGIO Y, et al. Gradient-based learning applied to document recognition[J].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1998, 86(11): 2278-2324. DOI:10.1109/5.726791 (0) |
[12] | KRIZHEVSKY A, SUTSKEVER I, HINTON G E. ImageNet classification with deep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Proceedings of the 2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Lake Tahoe, USA, 2012: 1097–1105. (0) |
[13] | HINTON G, SABOUR S, FROSST N. Matrix capsules with EM routing[C]//Proceedings of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earning Representations, ICLR. 2018. (0) |
[14] | GIRSHICK R, DONAHUE J, DARRELL T, et al. Rich feature hierarchies for accurate object detection and semantic segmentation[C]//Proceedings of 2014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Columbus, USA, 2014: 580–587. (0) |
[15] | GIRSHICK R. Fast R-CNN[C]//Proceedings of 2015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Santiago, USA, 2015: 1440–1448. (0) |
[16] | SRIVASTAVA N, HINTON G, KRIZHEVSKY A, et al. Dropout: a simple way to prevent neural networks from overfitting[J]. The journal of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 2014, 15(1): 1929-1958. (0) |
[17] | GLOROT X, BORDES A, BENGIO Y. Deep sparse rectifier neural networks[C]//Proceedings of the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Statistics. Fort Lauderdale, USA, 2011: 315–323. (0) |
[18] | IOFFE S, SZEGEDY C. Batch normalization: accelerating deep network training by reducing internal covariate shift[EB/OL]. [2018-10-15] https://arxiv.org/abs/1502.03167v1. (0) |
[19] | KINGMA D P, BA J. Adam: a method for stochastic optimization[EB/OL]. [2018-10-05] https://arxiv.org/abs/1412.6980. (0) |
[20] | SZEGEDY C, VANHOUCKE V, IOFFE S, et al. Rethinking the inception architecture for computer vision[C]//Proceedings of 2016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Las Vegas, USA, 2016: 2818–2826. (0) |
[21] | HE Kaiming, ZHANG Xiangyu, REN Shaoqing, et al. Deep residual learning for image recognition[C]//Proceedings of 2016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Las Vegas, USA, 2016: 770–778. (0) |
[22] | CHOLLET F. Xception: deep learning with depthwise separable convolutions[C]//Proceedings of 2017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Honolulu, USA, 2017: 1251–1258. (0) |
[23] | PEREZ L, WANG J. The effectiveness of data augmentation in image classification using deep learning[EB/OL]. [2018-09-05] https://arxiv.org/abs/1712.04621.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