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刘育超, 刘金林, 李娅蕾, 王宗庆
- LIU Yu-chao, LIU Jin-lin, LI Ya-lei, WANG Zong-qing
- 德国小蠊室内人工饲养技术研究
- Study on indoor rearing technique of Blattella germanica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0, 31(4): 474-476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20, 31(4): 474-476
-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4.020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20-02-22
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具有体型扁平短小、生活史周期短、繁殖能力强等特点,已经成为全球最普遍、最难防治的城市卫生害虫。德国小蠊不仅能影响人们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其分泌物能导致哮喘,而且其还携带多种致病菌、病毒,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1]。目前,德国小蠊防治主要使用化学防治方法,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德国小蠊对多种广泛使用的杀蟑药剂产生了抗药性,而且达到了中抗甚至高抗水平[2-3]。为了有效防控德国小蠊以及延缓其对杀蟑药剂的抗性增长,目前的研究集中在药剂的复配、新型药剂筛选、抗药性研究等方面[4-5],而卫生用农药的生物测定、筛选及其药效的标准化测定,需要使用大量、龄期一致的健康标准化试虫作为实验材料。因此,为了确保防治德国小蠊实验的顺利进行,德国小蠊室内人工饲养技术成为科研实验的关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虫德国小蠊,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庆海关卫生检疫处,该试虫来源于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室内隔离饲养至今约为25年。
1.1.2 饲养条件及其饲料温度(27±1)℃,湿度(60±10)%,无光照条件(除操作时间);饲养饲料:小鼠全价饲料喂养,自来水供水。
1.1.3 主要仪器豪华强光型人工气候箱(上海龙跃仪器设备有限公司),二氧化碳钢瓶(重庆启迪有限公司),电子天平(上海舜宇恒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1.1.4 饲养箱和培养皿禧天龙X-6070大力士收纳箱(32 L)改良后作为饲养箱(图 1),饲养箱的盖子是由长15 cm,宽9 cm的120目纱网组成防虫网,该纱网可以保持整个箱体的通气性,高密度的纱网可以防止德国小蠊各个龄期的试虫逃逸;培养皿ϕ9 cm。
1.1.5 蜚蠊栅制作材料为手工制作的木板建筑模型材料(45 cm×45 cm×0.2 cm),高度为1 cm的塑料盖、德国辉柏嘉(Faber-castell)液体透明胶水(35 ml)、ϕ1 cm的废弃塑料盖;蜚蠊栅的制作方法:将手工制作的木板裁制成数个长为15 cm, 宽为10.5 cm的长方形木板,用透明胶水把ϕ1 cm塑料盖粘在长方形木板上,然后在塑料盖上涂抹胶水,再把木板黏附在塑料盖上,依次循环,总共为10层,每层间距为1 cm, 最后制成一个改良版的横层式蜚蠊栅(图 2)。
1.1.6 其他材料石蜡油、凡士林、脱脂棉、挤压式细嘴水壶(500 ml)、镊子、一次性医用手套、4层活性炭口罩。
1.2 饲养方法(1)在饲养箱内侧上缘涂4~6 cm宽的条带(石蜡油:凡士林为1:2),且饲养箱底部放入制作好的2个蜚蠊栅,并在饲养箱里面放上2个培养皿,这2个培养皿分别放有小鼠全价饲料和脱脂棉。
(2)将60只带暗褐色卵鞘的雌虫移入饲养箱,盖上饲养箱的盖子,然后将饲养箱放入人工气候箱中进行饲养。
(3)每天对箱内德国小蠊雌虫进行供水、喂食,3 d清理一次粪便,定期进行脱脂棉的更换,并且定时对饲养箱试虫进行观察,记录其各个发育历期及生长发育状况。
(4)当雌虫卵鞘脱落,孵化出若虫7 d后,将饲养箱中的2个培养皿取出,盖上饲养箱的盖子,并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饲养箱1 min 50 s,待德国小蠊麻痹后,打开饲养箱,挑出雌成虫放入备用饲养箱中,记录日期。
(5)饲养德国小蠊的过程中,1个月需要对人工气候箱的内外部进行1次消毒处理。
(6)若虫孵化后,继续按上述步骤(1)~(5)循环操作继代饲养,不断提供所需虫源,直至饲养结束。
1.3 饲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与要求(1)饲养人员在管理过程中须穿实验服,戴上手套和口罩。
(2)凡士林、石蜡油混合物:将凡士林与石蜡油按1:2比例加入500 ml烧杯中混匀,当混合物呈乳白色时即可;然后将混合物涂抹在饲养箱的边缘4~6 cm处,涂抹时,先将凡士林混合物从下到上、从左到右涂抹均匀,避免数天后涂抹的条带从饲养箱壁滑落到饲养箱的底部,造成若虫爬行在涂抹的条带上,导致其死亡。
(3)培养皿:用小刀在装有饲料的培养皿上切上1个小口,便于孵化出来的若虫进行觅食;制作1个长5 cm左右的条形棉,一端放在培养皿中,另一端顺着培养皿壁托在饲养箱底部,并且往培养皿中加水时,一定要注意加入的水只能浸湿条形的脱脂棉,避免由于加水过多,导致培养皿中的水顺着条形脱脂棉流在饲养箱的底部,给后期清理饲养箱时造成不便。
(4)给德国小蠊进行喂食和清理粪便时,应先把饲养箱放在有光照的地方,等待1 min,德国小蠊就会躲避在制作好的蜚蠊栅中,便于操作人员清理;清理完毕后,把2个培养皿拿出进行清洗,更换食物和脱脂棉。
(5)对人工气候箱清理时,先把饲养箱取出,放在备用人工气候箱中;然后拔掉待清理的人工气候箱电源,敞开人工气候箱门,20 min后,再进行清理。
1.4 评价标准每日定期观察3次, 观察并记录德国小蠊的卵期、若虫期、产卵前期以及雌雄成虫体质量为评价标准。
1.5 数据分析运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德国小蠊的发育历期通过均数±标准差(x±s)表示。
2 结果在温度(27±1)℃,湿度(60±10)%,无光照条件(除操作时间)下,连续继代饲养德国小蠊1年,其发育历期分别为卵期(15.75±1.26)、若虫期(30.50±1.29)、产卵前期(9.00±0.82)和世代(55.25±1.71) d。1~4号箱德国小蠊的卵期、若虫期、产卵前期、世代所需时间见表 1,平均世代为55.25 d。
德国小蠊单雄成虫重(54.36±0.19)mg,单雌成虫重(104.78±3.09)mg,其中1号箱德国小蠊单雌成虫重、单雄成虫重分别为107.43和54.49 mg,2号箱分别为104.86和54.42 mg,3号箱分别为106.40和54.44 mg,4号箱分别为100.42和54.08 mg,见表 2。
3 讨论由表 1分析可知,在温度(27±1)℃,湿度(60±10)%,无光照条件(除操作时间)下,若虫期较之杜云静等[6]报道的德国小蠊若虫期(38.77±2.66) d明显缩短;世代周期55.25 d较早期报道也明显缩短,而且德国小蠊发育状态更加整齐,完成世代周期的最大时差为3.42 d,而早期报道的完成世代周期的最大时差为13.52 d;同时德国小蠊的卵期、若虫期、产卵前期的发育历期最大时差均<3 d,都相差不大;说明各个阶段的德国小蠊生长发育一致性很好。
由表 2分析可得,单雄成虫重(54.36±0.19) mg,单雌成虫重(104.78±3.09) mg,与辛正等[7]所测3个不同单位饲养的德国小蠊雌雄成虫的个体体质量(军事医学科学院:单雌成虫重101.60 mg、单雄成虫重54.40 mg;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单雌成虫重105.80 mg、单雄成虫重55.10 mg;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单雌成虫重98.90 mg、单雄成虫重49.80 mg)无明显差异,雌成虫的体质量约为雄成虫体质量的2倍。综上可知,在本研究的饲养条件下,德国小蠊发育历期明显缩短,同时试虫的生长发育一致性较好。说明该人工饲养方法适合于德国小蠊的周年继代和规模化饲养,可将该方法作为德国小蠊标准化的饲养技术。
[1] |
齐欣, 孙耘芹. 德国小蠊生物学特性及综合治理[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4, 15(1): 73-75. Qi X, Sun YQ.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Blattella germanica[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04, 15(1): 73-75. DOI:10.3969/j.issn.1003-4692.2004.01.031 |
[2] |
李兴文, 温秀军, 马涛, 等. 德国小蠊综合研究进展[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3, 29(1): 17-22. Li XW, Wen XJ, Ma T,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f Blattella germanica[J]. Chin J Public Health Manage, 2013, 29(1): 17-22. DOI:10.19568/j.cnki.23-1318.2013.01.006 |
[3] |
周良才, 刘小泉, 包继永, 等. 武汉市德国小蠊对5种杀虫剂的抗药性调查[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6, 27(1): 75-76. Zhou LC, Liu XQ, Bao JY, et al. Investigation on resistance of Blattella germanica against five insecticides in Wuhan[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16, 27(1): 75-76. DOI:10.11853/j.issn.1003.4692.2016.01.024 |
[4] |
涂涛田, 季恒青, 陶晓颖, 等. 重庆市德国小蠊对常用卫生杀虫剂的抗药性调查[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7, 28(3): 226-229. Tu TT, Ji HQ, Tao XY, et al. Resistance of Blattella germanica to commonly used insecticides in Chongqing[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17, 28(3): 226-229.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3.007 |
[5] |
李树双, 项东, 张丽萍, 等. 唐山市德国小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调查[J]. 医学动物防制, 2016, 32(12): 1390-1391. Li SS, Xiang D, Zhang LP, et al. Investigation on the resistance of Blattella germanica to common insecticides in Tangshan[J]. J Med Pest Control, 2016, 32(12): 1390-1391. |
[6] |
杜云静, 柳燕. 德国小蠊规格化养殖的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1990, 1(4): 220-223. Du YJ, Liu Y. Study on the standard of breeding for Blattella germanica[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1990, 1(4): 220-223. |
[7] |
辛正, 朱春雨, 李梅, 等. 试验用德国小蠊室内标准养殖技术研究[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1, 17(4): 245-247. Xin Z, Zhu CY, Li M, et al. Study on standard rearing technique of Blattella germanica in laboratory[J]. Chin J Hyg Insect Equip, 2011, 17(4): 245-247. DOI:10.19821/j.1671-2781.2011.04.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