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基于位置的社交网络发展,一些基于位置服务的社交软件被广泛使用,如Foursquare、Gowalla、Yelp等,人们可以轻松地通过签到的形式分享他们的位置和记录生活。同时,用户大量的签到信息也为探索人们的行为规律提供了机遇。下一个兴趣点推荐已经成为基于位置的社交网络的重要任务。
然而,与传统的推荐系统(如音乐、视频和图书推荐等)不同,时空属性对于兴趣点推荐起着很强的约束性;并且,在兴趣点的签到信息中,用户并没有明确给出对兴趣点的喜爱或偏好。用户的隐式反馈信息以及地点签到信息存在稀疏性问题,因此下一个兴趣点的推荐极具挑战性。为了提高兴趣点的推荐效果,一些研究将序列信息[1-2]、时空信息[3-5]、社交关系[6-8]以及签到兴趣点的上下文信息[9-12]整合到模型中。本文主要利用签到信息中的序列信息、时间信息和空间信息进行下一个兴趣点推荐。
序列信息在下一个兴趣点推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些研究通过整合用户历史签到序列信息提升模型的效果,FPMC模型[1]通过结合矩阵分解和马尔科夫链捕获用户连续签到兴趣点之间的序列影响。最近,一些研究采用RNN模型[13]用于序列信息分析,基于循环神经网络(RNN)的方法能够更有效地捕捉序列数据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兴趣点推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成为当前主流的推荐模型。然而,RNN存在梯度爆炸和梯度消失的问题,不能学习到较长序列内远距离的依赖关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长短时记忆(LSTM)[14]和门控循环单元(GRU)[15]2种RNN变体被提出,使得循环神经网络能够学习到长序列内远距离的依赖问题。
空间信息是基于位置服务的基本属性[16],对兴趣点的推荐同样起着重要作用。一些研究表明[17-18],人们更倾向于访问距离用户当前位置较近的地点。这些模型通过将距离作为权重系数或者根据兴趣点之间的距离进行聚类进而推荐位置较近的兴趣点,限制了模型给用户推荐远距离的兴趣点。通过对实验数据集分析发现,在本文使用的Foursquare和CA数据集中,分别有24%和42%的相邻签到兴趣点之间的距离间隔大于10 km,这说明用户多数情况下偏好访问距离较近的兴趣点,但也有较大比例用户依然偏好访问距离较远的兴趣点。在现有的下一个兴趣点推荐模型中,大多数模型倾向于推荐较近的地点限制了模型的表现,使得模型并不会自适应用户需求和偏好的变化而进行推荐,这也意味着模型推荐的兴趣点列表是固定不变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模型需要用户提供其将要访问下一个兴趣点的距离间隔。这有两方面的好处:首先根据用户的距离间隔,能够给用户提供更灵活的推荐,如果当前的推荐列表用户不满意,用户可以有更多的灵活性去调整不同的距离间隔而得到不同的推荐列表,使用户能够与模型进行交互而不是只能得到固定推荐列表;其次,根据用户提供的距离间隔,能够分析出用户此时表现的偏好模式(即近距离偏好或者远距离偏好),进而根据用户的偏好给出个性化的推荐列表。
时间信息在兴趣点推荐中也具有较大作用。用户偏好会随时间发生变化,用户在不同的时间间隔内会表现出不同的偏好。当用户要访问的下一个兴趣点的时间点与当前用户时间点的时间间隔较短时,模型应倾向于推荐用户较近的一些地点。同时,利用相邻时间间隔信息也能提供一些隐含的有价值信息。当用户从当前景点紧接着去附近的下一个景点时,不同的用户在这两个兴趣点通常有相似的访问时间间隔。因此利用用户在相邻兴趣点之间的转移时间间隔有利于进行兴趣点推荐。
由于RNN模型在序列建模中具有很好效果,本文采用RNN模型对序列信息建模,通过对RNN进行改进使其能够满足对用户变化的时空偏好信息进行下一个兴趣点推荐。现有模型通常将用户的整个签到序列作为RNN的输入用于下一个兴趣点推荐。而实际上,使用用户的整个签到记录并不一定适用于实际的应用场景,随着用户签到记录数量快速地增加,计算开销也随之增加。因此,本文仅根据最后一次会话信息用于下一个兴趣点推荐。为了对用户签到序列中用户变化的复杂时空偏好进行建模,本文分别建立时间转移矩阵和空间转移矩阵。时空转移矩阵由用户相邻签到兴趣点之间的时空间隔信息确定;为了进一步考虑用户的时间偏好,用户会话中的每个兴趣点与推荐兴趣点的时间间隔信息也被整合到模型中。本文通过同时考虑用户的两类时间信息(包括相邻兴趣点的时间间隔和会话中访问过的兴趣点与下一个兴趣点的时间间隔)、空间信息、签到序列信息和用户偏好给出个性化的下一个兴趣点推荐。
1 相关工作传统兴趣点推荐通常采用协同过滤算法。矩阵分解[19-20]是协同过滤最常用的方法,其目标是将“用户−兴趣点”隐式评分矩阵分解为2个低维矩阵,分别表示用户和兴趣点的潜在因子。然而,矩阵分解方法不适用于用户签到序列信息的建模。
序列信息和时空信息是下一个兴趣点推荐的最基本要素。为了提升下一个兴趣点的推荐效果,一些模型,如基于MC模型的方法[21]、基于嵌入的方法[22-23]和基于神经网络RNN的方法,通过整合序列信息和时空信息用于下一个兴趣点推荐。文献[1]提出了FPMC模型,该模型结合矩阵分解和马尔科夫链对用户偏好和序列信息建模。文献[21]是FPMC模型的扩展,通过结合用户的地理位置约束为用户推荐下一个兴趣点。文献[24]提出了POI2vec,该模型应用二叉树结构对附近的兴趣点进行聚类,进而为用户推荐下一个兴趣点。文献[17]提出了PRME-G,该模型利用嵌入的方法,通过度量嵌入的方法整合兴趣点的序列信息和地理位置信息进行下一个兴趣点推荐。文献[22]提出了一种嵌入学习方法(GE)用于兴趣点推荐,该方法利用二部图对POI推荐上下文中的一对上下文进行建模,并通过对4对嵌入模型(POI-POI、POI-Time、POI-Regin和POI-Word)进行统一优化。
然而,以上模型缺乏对用户连续签到的两个兴趣点之间的转移时空信息的考虑,并且时间信息和空间信息之间复杂的交互也被忽略。最近,序列信息和时空信息也被广泛地整合到RNN网络中。文献[25]提出了Distance2Pre模型,利用GRU模型首次整合用户不同地理距离偏好进行下一个兴趣点预测,提出线性和非线性方式整合用户距离偏好分数的2种结构模型。文献[4]通过对RNN改进,提出整合时空信息的RNN模型(ST-RNN),然而它使用固定窗口的时空转化信息,缺乏对相邻的兴趣点之间的转移信息进行建模。文献[26]提出了改进的LSTM模型,该模型在LSTM模型中加入时间门和距离门,通过对相邻签到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和距离间隔进行建模来提取用户长期和短期兴趣偏好。
以上模型都是将用户的历史签到记录作为RNN的输入,本文使用用户最后一次的会话信息作为RNN的输入。并且,上述模型都忽略了用户历史签到兴趣点与最终推荐的兴趣点的时间间隔信息。与本文工作最为相似是Distance2Pre模型,该模型通过对用户的不同距离偏好进行建模,但其忽略了用户偏好与时间之间的关联,这就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改变,无论是之后的1个小时还是2天内,Distance2Pre将始终为用户预测相同的推荐列表。本文提出的模型与上述模型的不同之处体现在:1)模型只使用用户最后的会话作为RNN的输,具有更快的推荐速度;2)模型能够根据用户的查询条件以及用户的偏好变化情况进行自适应调整,为相同用户推荐变化的个性化的兴趣点推荐列表。
2 相关定义令
定义1 兴趣点(POI)。兴趣点是具有唯一标识(编码)的地点,它包含经纬度信息。
定义2 历史签到序列。某一用户
定义3 下一个兴趣点推荐。给定用户的历史签到记录
图1中
用户的偏好是随时间变化的,同时用户所处地点也有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利用用户整个历史签到记录进行下一个兴趣点推荐并不一定合适。在下一个兴趣点推荐中,用户最近的签到地点通常对于下一个兴趣点的推荐具有较大影响,因此本文仅使用用户最后一次会话信息作为RNN的输入,用户的签到会话表示为相邻的签到兴趣点之间的最大间隔不超过
Download:
|
|
在模型的推荐过程中,模型根据用户的查询条件进行动态推荐,用户最后的一个会话信息被用于推荐。例如,当用户在
本文采用RNN模型对用户的签到序列信息进行建模。在RNN中,用户在
${{h}}_{{t_k}}^{} = f({{Mp}}_{{{{t}}_{{k}}}}^{{u}} + {{Ch}}_{{t_{k - 1}}}^{})$ | (1) |
式中:
一些模型在对空间信息建模时,通常认为用户更倾向于访问位置较近的地点,通过利用空间距离作为参数控制用户的空间偏好。然而,这些模型无法对用户的远距离偏好的兴趣点进行推荐。传统的RNN模型对近距离和远距离的用户偏好建模存在困难,因此需要对RNN模型进行改进。本文通过设置2个空间转移矩阵
$\Delta {d_k} = h\left(g_{k + 1}^{u,{p_{k + 1}}} - g_k^{u,{p_k}}\right)$ |
式中:
${{{D}}_{\Delta {d_k}}} = \left\{ {\begin{split} &{\dfrac{{({{\pi} _d} - \Delta {d_k}){{{W}}_1}}}{{{{\text{π}} _d}}} + \dfrac{{\Delta {d_k}{{{W}}_2}}}{{{{\text{π}} _d}}},}\quad{\Delta {d_k} < {{\pi} _d}} \\ &{{{{W}}_2},\quad }{\Delta {d_k} \geqslant {{\pi} _d}} \end{split}} \right.$ |
得到用户的空间转移矩阵
$h_{{t_k}}^{} = f({{{D}}_{\Delta {d_k}}} \cdot {{p}}_{{{{t}}_{{k}}}}^{{u}} + {{Ch}}_{{t_{k - 1}}}^{})$ |
同理,为了考虑用户的时间偏好,本文也设置两个时间转移矩阵
$\Delta {t_k} = t_{k + 1}^{u,{p_{k + 1}}} - t_k^{u,{p_k}}$ |
式中:
${{{T}}_{\Delta {t_k}}} = \left\{ {\begin{split} &{\dfrac{{({{\pi} _t} - \Delta {t_k}){{{W}}_3}}}{{{{\pi} _t}}} + \dfrac{{\Delta {t_k}{{{W}}_4}}}{{{{\pi} _t}}}{\rm{,}}}\quad{\Delta {t_k} < {{\pi} _t}}\\ &{{{{W}}_4}{\rm{,}}}\quad{\Delta {t_k} \geqslant {{\pi} _t}} \end{split}} \right.$ |
为了同时考虑用户的时间转移偏好和距离转移偏好,本文使用时间转移矩阵和空间转移矩阵乘积的形式作为用户的时空偏好转移矩阵。因此RNN公式可以改写为
${{h}}_{{t_k}}^{} = f({{{T}}_{\Delta {t_k}}} \cdot {{{D}}_{\Delta {d_k}}} \cdot {{p}}_{{{{t}}_{{k}}}}^{{u}} + {{Ch}}_{{t_{k - 1}}}^{})$ |
为了更充分利用签到序列中的时间信息,本文进一步提取用户签到序列中的每个兴趣点与推荐兴趣点的时间间隔
$ \Delta {a_{{t_k}}} = t_{i + 1}^{u,{p_{i + 1}}} - t_k^{u,{p_k}} $ |
式中:
$ {{h}}_{{t}_{k}}^{}=f({{{T}}}_{\Delta {t}_{k}}\cdot {{{D}}}_{\Delta {d}_{k}}\cdot ({{{p}}}_{{{{t}}}_{{{k}}}}^{{{u}}}+\Delta {{{a}}}_{{{{t}}}_{{{k}}}})+{{C}}{{{h}}}_{{t}_{k-1}}^{})$ |
最后,将用户签到序列信息和用户偏好作为用户访问下一个兴趣点的最终推荐向量,表示为
${{h}}_{{t_i}}^u = {{{h}}_{{t_i}}} + {{u}}$ |
式中:
受矩阵分解的启发,用户对下一个兴趣点的偏好可由偏好向量
${x_p} = {{h}}_{{t_i}}^u \otimes {{p}}$ |
本文将兴趣点推荐问题看成分类问题,根据用户访问每个兴趣点的偏好分数
${y_{{p_m}}} = \frac{{{\rm{exp}}({x_{{p_m}}})}}{{\displaystyle\sum\limits_{n = 1}^N {\rm{e}} {\rm{xp}}({x_{{p_n}}})}},\quad m \in 1,2, \cdots ,N$ |
式中:
1)数据集
本文使用2个公开数据集,即Foursquare和CA数据集。2个数据集中,用户的每次签到记录都包括4个属性:用户ID、兴趣点ID、签到时间和GPS位置。Foursquare数据集[27],包括用户在Foursquare应用软件上2010年8月—2011年1月在新加坡的352850条签到记录;CA数据集包括生活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4163名使用者的483813个签到信息、121142个不同的兴趣点。遵循常用的下一个兴趣点预处理方式[21, 26, 28],在这2个数据集中,移除了少于5次签到信息的用户以及少于5个用户访问的兴趣点。数据预处理结果如表1所示。本文选择用户历史签到数据集的最后一次签到记录作为测试集,其余作为训练集,以前的大多数工作[9, 25, 29]也都采用这种方法对数据集进行分割。
2)参数设置
实验中,SST-RNN模型采用PyTorch编程实现,设置用户向量、兴趣点向量和时间间隔向量的嵌入维度为20,隐藏层神经元个数为20。向量嵌入过程是通过PyTorch提供的“nn.Embedding”嵌入查找表的方法实现。时间转移矩阵和空间转移矩阵的大小为R20x20,
3)评价方法
选用两个常用的度量标准Accuracy@K(ACC@K)和MAP作为实验评价指标。ACC@K是推荐系统中常用衡量推荐效果好坏的指标,对于用户的一次推荐,如果用户访问的下一个兴趣点出现在推荐列表中,则认为预测正确,其值为1,否则为0。ACC@K的值是取所有测试实例的平均值,值越高表示模型的推荐效果越好。MAP是衡量推荐列表中兴趣点排名的标准,如果用户访问下一个兴趣点在推荐列表的位置越靠前,MAP的得分就会越高。
4)对比模型
本文使用基线算法和最新的算法进行对比,对比模型中的所有用户和兴趣点的向量维度均为20。对比模型的参数设置采用原论文默认的参数,实验结果是模型训练迭代100次中的最优结果。
①BPR[29]:利用矩阵分解算法和BPR损失对“用户−兴趣点”的隐式反馈矩阵进行优化。作为基线模型,BPR认为用户对交互过的兴趣点偏好大于未交互的兴趣点。
②RNN:通过标准的循环神经网络结构对用户历史访问兴趣点的时序信息建模。作为基线模型,RNN只使用最后一次会话信息作为输入。
③GRU[15]:RNN的最新变体,通过2个门控单元控制信息的流动,能够处理长序列依赖问题,解决RNN存在的梯度消失和梯度爆炸问题。作为基线模型,该模型使用用户的全部历史签到记录作为输入。
④FPMC-LR[21]:利用个性化马尔科夫链对用户签到序列建模,结合用户的地理位置限制进行下一个兴趣点推荐。
⑤PRME-G[17]:利用度量嵌入的方法对用户序列信息建模,将空间距离作为权重控制用户的距离偏好。
⑥POI2Vec[24]:该模型使用二叉树将距离相近的兴趣点聚为一类。为了增强兴趣点的空间影响,一个兴趣点可以分配到多个类中。
⑦Distance2Pre[25]:利用GRU模型根据用户签到历史序列信息和距离偏好进行推荐。提出了Distance (linear)和Distance (non-linear)两种模型,本文使用效果表现最好的Distance (non-linear)模型,其默认的隐藏层神经元个数为20。
⑧SST-RNN:本文提出的模型,通过改进RNN模型使其能够对用户访问下一个兴趣点的远近距离偏好和长短时间偏好建模,根据用户的会话信息进行个性化的下一个兴趣点推荐。
4.2 实验结果和分析 4.2.1 实验结果Foursquare和CA数据集在不同模型的实验结果如表2、3所示,其中Improvement表示本文提出的模型相对于对比模型中的最好性能提升的效果,模型提升效果的计算公式为
$I=\frac{R-C}{C}\times100{\text{%}}$ |
式中:R表示SST-RNN模型的实验结果;C表示最好的对比模型实验结果。
首先,比较BPR和GRU这2个基线算法,它们只用到单一的信息进行推荐,表现效果较差。BPR利用用户的偏好进行推荐,而GRU模型使用用户历史签到的序列信息。从2个数据集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GRU模型的表现优于使用BPR损失的矩阵分解算法,说明在下一个兴趣点推荐中,序列信息比用户偏好更重要。BPR模型更适合一般的兴趣点推荐,然而GRU更适合于下一个兴趣点推荐。
其次,从两个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整合兴趣点的地理位置信息和序列信息的FPMC-LR、PRME-G、POI2Vec、Distance2Pre和SST-RNN模型优于BPR和GRU算法。反映出序列信息和地理位置信息是下一个兴趣点推荐的重要指标,同时整合序列信息和地理位置信息通常能提高下一个兴趣点推荐的准确率。POI2Vec模型优于PRME-G和FPMC-LR模型,说明用户在访问下一个兴趣点中更倾向于访问较近的兴趣点。PRME-G在两个数据集的表现均优于FPMC-LR模型。
下面比较RNN、GRU、Distance2Pre、SST-RNN,它们都是基于循环神经网络的模型。GRU是最新RNN的变体,通过门控单元控制信息流动,解决了RNN存在的梯度消失和梯度爆炸问题。标准的RNN模型使用用户最后的会话信息用于推荐,而GRU使用用户的整个历史签到信息。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相比于GRU模型,RNN模型在两个数据集上的表现有极大的提升,表明用户访问下一个兴趣点的行为主要受当前用户所在环境的影响,使用整个用户的签到记录可能导致增加更多的干扰信息以及无法捕获用户变化的偏好。通过Distance2Pre、SST-RNN与其他模型对比,可以看出Distance2Pre和SST-RNN优于其他比较算法。其原因是:其他模型更倾向于给用户推荐近距离的地点,从而限制模型给用户推荐较远的地点,而且这些模型也忽略用户访问下一个兴趣点的不同距离偏好。Distance2Pre使用GRU模型根据用户对空间距离的偏好进行建模,通过在GRU隐藏层上应用一层全连接神经网络对用户的不同距离偏好进行建模,提升了模型的推荐效果,说明用户访问下一个兴趣点受不同距离偏好的影响。可以看出,结合用户时空偏好和序列信息的SST-RNN模型在各个评价标准中均表现出最优的结果,显著优于其他所有比较的模型。这是因为SST-RNN能够对用户访问下一个兴趣点的远近距离偏好和长短时间偏好进行建模,充分利用时间信息、序列信息和用户偏好进行个性化的下一个兴趣点推荐。
4.2.3 参数分析本文的SST-RNN模型中的参数主要包括神经元个数、会话长度 (
从表4、5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当
本文研究了下一个兴趣点推荐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会话的时空循环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能够同时考虑序列信息、两类时间信息、空间信息以及用户偏好进行个性化的下一个兴趣点推荐。为了解决用户不同的时空偏好问题,本文对RNN神经网络进行改进,提出利用时空转移矩阵对用户不同的时空偏好进行建模,使RNN模型能够捕获用户签到行为的时空信息。通过在真实的数据集上对模型进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提出的模型显著优于当前主流相关模型。下一步工作将探索更丰富的数据集,进一步结合用户基本属性、地点基本属性来解决兴趣点推荐中出现的冷启动问题,并且整合其他辅助的信息(如图像、用户评分和文本评论等)作更精确的下一个兴趣点推荐。
[1] | RENDLE S, FREUDENTHALER C, SCHMIDT-THIEME L. Factorizing personalized Markov chains for next-basket recommendation[C]//Proceedings of the 1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orld Wide Web. North Carolina, USA, 2010: 811−820. (0) |
[2] | LIU Qiang, WU Shu, WANG Diyi, et al. Context-aware sequential recommendation[C]//Proceedings of the IEEE 1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Mining. Barcelona, Spain, 2016: 1053−1058. (0) |
[3] | FENG Jie, LI Yong, ZHANG Chao, et al. DeepMove: predicting human mobility with attentional recurrent networks[C]//Proceedings of the 2018 World Wide Web Conference. Lyon, France, 2018: 1459−1468. (0) |
[4] | LIU Qiang, WU Shu, WANG Liang, et al. Predicting the next location: a recurrent model with spatial and temporal contexts[C]//Proceedings of the Thirtieth AAAI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hoenix, USA, 2016: 194−200. (0) |
[5] | YANG Dingqi, ZHANG Daqing, ZHENG V W, et al. Modeling user activity preference by leveraging user spatial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in LBSNs[J].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ystems, 2015, 45(1): 129-142. DOI:10.1109/TSMC.2014.2327053 (0) |
[6] | LI Huayu, GE Yong, HONG Richang, et al. Point-of-interest recommendations: learning potential check-ins from friends[C]//Proceedings of the 22nd ACM SIGKD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San Francisco, USA, 2016: 975−984. (0) |
[7] | ZHANG Zhiyuan, LIU Yun, ZHANG Zhenjiang, et al. Fused matrix factorization with multi-tag, social and geographical influences for POI recommendation[J]. World wide web, 2019, 22(3): 1135-1150. DOI:10.1007/s11280-018-0579-9 (0) |
[8] |
孟祥福, 张霄雁, 唐延欢, 等. 基于地理-社会关系的多样性与个性化兴趣点推荐[J]. 计算机学报, 2019, 42(11): 2574-2590. MENG Xiangfu, ZHANG Xiaoyan, TANG Yanhuan, et. al. A diversified and personalized recommendation approach based on geo-social relationships[J]. Chinese journal of computers, 2019, 42(11): 2574-2590. DOI:10.11897/SP.J.1016.2019.02574 (0) |
[9] | XIN Xin, CHEN Bo, HE Xiangnan, et al. CFM: convolutional factorization machines for context-aware recommendation[C]//Proceedings of the Twenty-Eighth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acao, China, 2019: 3926−3932. (0) |
[10] | HE Jing, LI Xin, LIAO Lejian. Category-aware next point-of-interest recommendation via listwise bayesian personalized ranking[C]//Proceedings of the Twenty-Sixth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elbourne, Australia, 2017: 1837−1843. (0) |
[11] | ZHANG Zhiqian, LI Chenliang, WU Zhiyong, et al. NEXT: a neural network framework for next POI recommendation[J]. Frontiers of computer science, 2020, 14(2): 314-333. DOI:10.1007/s11704-018-8011-2 (0) |
[12] | ZHANG Lu, SUN Zhu, ZHANG Jie, et al. Modeling hierarchical category transition for next POI recommendation with uncertain check-ins[J]. Information sciences, 2020, 515: 169-190. DOI:10.1016/j.ins.2019.12.006 (0) |
[13] | CHO K, VAN MERRIËNBOER B, GULCEHRE C, et al. Learning phrase representations using RNN encoder-decoder for statistical machine translation[C]//Proceedings of the 2014 Conference on Empirical Methods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Doha, Qatar, 2014: 1724−1734. (0) |
[14] | HOCHREITER S, SCHMIDHUBER J. Long short-term memory[J]. Neural computation, 1997, 9(8): 1735-1780. DOI:10.1162/neco.1997.9.8.1735 (0) |
[15] | CHUNG J, GULCEHRE C, CHO K, et al. Gated feedback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C]//Proceedings of the 3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Lille, France, 2015: 2067−2075. (0) |
[16] |
孟祥福, 齐雪月, 张全贵, 等. 基于用户-兴趣点耦合关系的兴趣点推荐方法[J]. 智能系统学报, 2021, 16(2): 228-236. MENG Xiangfu, QI Xueyue, ZHANG Quangui, et al. A POI recommendation approach based on user-poi coupling relationships[J]. CAAI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systems, 2021, 16(2): 228-236. (0) |
[17] | FENG Shanshan, LI Xutao, ZENG Yifeng, et al. Personalized ranking metric embedding for next new POI recommendation[C]//Proceedings of the Twenty-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uenos Aires, Argentina, 2015: 2069−2075. (0) |
[18] | XU Shuai, CAO Jiuxin, LEGG P, et al. Venue2Vec: an efficient embedding model for fine-grained user location prediction in geo-social networks[J]. IEEE systems journal, 2020, 14(2): 1740-1751. DOI:10.1109/JSYST.2019.2913080 (0) |
[19] | SALAKHUTDINOV R, MNIH A. Probabilistic matrix factorization[C]//Proceedings of the 2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Vancouver, Canada, 2007: 1257−1264. (0) |
[20] | HE Xiannan, LIAO Lizi, ZHANG Hanwang, et al. Neural collaborative filtering[C]//Proceedings of the 2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orld Wide Web. Perth, Australia, 2017: 173−182. (0) |
[21] | CHENG Chen, YANG Haiqin, LYU M R, et al. Where you like to go next: successive point-of-interest recommendation[C]//Proceedings of the 23rd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eijing, China, 2013: 2605−2611. (0) |
[22] | XIE Min, YIN Hongzhi, WANG Hao, et al. Learning graph-based POI embedding for location-based recommendation[C]//Proceedings of the 25th ACM International o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Indianapolis, USA, 2016: 15−24. (0) |
[23] |
鲜学丰, 陈晓杰, 赵朋朋, 等. 基于上下文感知和个性化度量嵌入的下一个兴趣点推荐[J].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18, 40(4): 616-625. XIAN Xuefeng, CHEN Xiaojie, ZHAO Pengpeng, et al. Context-aware personalized metric embedding for next POI recommendation[J]. Computer engineering & science, 2018, 40(4): 616-625. DOI:10.3969/j.issn.1007-130X.2018.04.007 (0) |
[24] | FENG Shanshan, CONG Gao, AN Bo, et al. POI2Vec: geographical latent representation for predicting future visitors[C]//Proceedings of the Thirty-First AAAI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an Francisco, USA, 2017: 102−108. (0) |
[25] | CUI Qiang, TANG Yuyuan, WU Shu, et al. Distance2Pre: personalized spatial preference for next point-of-interest prediction[C]//23rd Pacific-Asia Conference on Advances i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Macau, China, 2019: 289−301. (0) |
[26] | ZHAO Pengpeng, ZHU Haifeng, LIU Yanchi, et al. Where to go next: a spatio-temporal gated network for next POI recommendation[J]. Proceedings of the AAAI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19, 33(1): 5877-5884. (0) |
[27] | YUAN Quan, CONG Gao, MA Zongyang, et al. Time-aware point-of-interest recommendation[C]//Proceedings of the 36th International ACM SIGIR Conference 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 Montreal, Canada, 2013: 363−372. (0) |
[28] | HE Jing, LI Xin, LIAO Lejian. Next point-of-interest recommendation via a category-aware Listwise Bayesian Personalized Ranking[J].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science, 2018, 28: 206-216. DOI:10.1016/j.jocs.2017.09.014 (0) |
[29] | RENDLE S, FREUDENTHALER C, GANTNER Z, et al. BPR: bayesian personalized ranking from implicit feedback[C]//Proceedings of the 25th Conference on Uncertainty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ontreal, Canada, 2009: 452−461.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