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动物  2020, Vol. 39 Issue (1): 116-120

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白月苹, 刘海波, 任艳, 孟杨
BAI Yueping, LIU Haibo, REN Yan, MENG Yang
蜚蠊的本草考证
Herbal Textual Research on Cockroach
四川动物, 2020, 39(1): 116-120
Sichuan Journal of Zoology, 2020, 39(1): 116-120
10.11984/j.issn.1000-7083.20190263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9-07-29
接受日期: 2019-09-27
蜚蠊的本草考证
白月苹1 , 刘海波1 , 任艳1 *, 孟杨2 *     
1. 西南民族大学药学院, 成都 610041;
2.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成都 610065
摘要:蜚蠊是传统的中药、民族药,药用历史悠久,现被多部地方药材标准单独入药收载,药用主流种为蜚蠊目Blattaria蜚蠊科Blattidae的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Linnaeus,1758),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消积、生肌等功效。本文通过查阅本草典籍中关于蜚蠊的记载,对蜚蠊的名称、基源、效用、炮制方法进行考证,为蜚蠊资源的药用深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蜚蠊    美洲大蠊    本草考证    
Herbal Textual Research on Cockroach
BAI Yueping1 , LIU Haibo1 , REN Yan1 *, MENG Yang2 *     
1. College of Pharmacy,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Bio-Resource and Eco-Environment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5, China
Abstract: Cockroache (Feilian)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ethnic medicine with a long history of medicinal use. Nowadays, many local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 standards record it as a separate medicine, and the main original specie is Periplaneta americana (Linnaeus, 1758) in the Blattidae of Blattaria. Cockroach is efficient in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 clearing heat and detoxification, eliminating accumulation and promoting granulation. By consulting the records of cockroaches in Chinese herbal books, the name, origin, functions and processing methods of this species were textually studied in this paper to provide a basis for further medicinal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ockroach resources.
Keywords: cockroach    Periplaneta americana    herbal textual research    

蜚蠊隶属于昆虫纲Insecta网翅总目Dictyoptera蜚蠊目Blattaria,是昆虫纲中一个古老而活跃的类群,起源于距今3.2亿年前的中石炭世维斯发早期(梁军辉等,2006),我国已记录种类将近300种(郭江莉,2012)。部分蜚蠊是传统的动物药,俗称“蟑螂”,在我国药用历史悠久,始载于汉代《神农本草经》(顾观光,2007),列为下品。研究表明,现今蜚蠊药用主流种为蜚蠊目蜚蠊科Blattidae的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 (Linnaeus,1758),具有抗肿瘤、保肝、促进组织修复、增强免疫、保护心血管等药理活性,临床上将其广泛用于癌症、创面损伤、溃疡等症的治疗,现已开发出以美洲大蠊为原药制成的康复新液、心脉隆注射液、肝龙胶囊等临床常用中药制剂(高洁等,2018)。但目前关于蜚蠊的药用研究主要集中在美洲大蠊上,对其同科近缘种、民族特色药用关注度极低,造成蜚蠊资源浪费。为充分利用蜚蠊资源,本研究从名称、基源、效用、炮制方面对其进行考证,以期为蜚蠊资源的药用深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1 名称考证

我国人民对蜚蠊的认识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尔雅·释虫》中就记载有“蜚即蠦蜰”。古本草中以“蜚蠊”之名入药始载于汉代《神农本草经》,后世本草多沿用此药名。除此之外,蜚蠊在相关典籍中记录有众多异名,如唐代《新修本草》(尚志钧,1981)称其为“石姜、卢蜰、负盘”;明代《本草品汇精要》(刘文泰,1936)称之为“滑虫”;《本草纲目》(钱超尘,2008)又称为“茶婆虫、香娘子”;《中华本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1999)引梁代《本草经集注》云:“蜚蠊形态似䗪虫而轻小能飞,故名飞䗪”,引清代《尔雅义疏》载:“此虫气如廉姜,故名飞廉”“此虫圆薄如盘,故名负盘”。此外,蜚蠊在民间还俗称蟑螂、灶马子、偷油婆等。现代认为“蜚蠊”一名更能反映其显著特征,该虫发出的廉姜(植物名)气味,称“蠊”;因会飞,故称“蜚”,同古语“飞”(郝铭鉴,孙欢,2014)。

2 基原考证

有关蜚蠊的品种描述最早见于汉末《名医别录》(尚志钧,1986):“生晋阳(今山西太原境内)及人家屋间,形似蚕蛾,腹下赤”,表明蜚蠊形态与蚕蛾相似,但对比发现两者差异明显。《本草经集注》(尚志钧,尚元胜,1994)记载:“蜚蠊,形似䗪虫而轻小能飞,本在草中,八月九月知寒,多入人家屋里逃尔有两三种,以作廉姜气者为真,南人亦噉之”,这表明蜚蠊形态跟䗪虫(即土鳖虫)有相似性,以有“廉姜气”的蜚蠊为正品,且在南北朝时期就已有食用。现代药用土鳖虫为雌性成虫,体卵圆形、无翅,与蜚蠊形态差异明显,而雄性成虫有翅2对,更符合蜚蠊“形似䗪虫而轻小能飞”的特征。后世多部本草如唐代《新修本草》(尚志钧,1981)、明代《本草品汇精要》(刘文泰,1936)均引用上述说法。然而,唐代《本草拾遗》(尚志钧,2002)指出蜚蠊体型大:“状如蝗”,并且也记载了蜚蠊的食用:“蜀人食之”,即在四川地区为食用昆虫。明代《本草纲目》对蜚蠊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蜚蠊,今人家壁间、灶下极多,甚者聚之千百。身似蚕蛾,腹背俱赤,两翅能飞,喜灯火光,其气甚臭,其屎尤甚”。以后古代本草均沿用李时珍的记载。

古代本草中有关蜚蠊的原动物绘图(图 1),对考证其基源有一定借鉴作用。明代《新刻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卷八)》(王文洁,1582)最早绘有蜚蠊原动物图,但绘制较粗略,仅能反映蜚蠊具两翅、身扁的特征;金陵版《本草纲目》中蜚蠊药图进一步突出了蜚蠊触角长丝状、翅覆盖于腹部背面的特征;《金石昆虫草木状》(文俶,2013)中所绘蜚蠊体狭长,与现代药用蜚蠊形态差异明显;明末由六有堂出版的钱蔚起版《本草纲目》(郑金生,2008)对金陵版附图进行了全面改绘,可以看出,所绘蜚蠊形态与现代蜚蠊目蜚蠊科昆虫最为接近。清代由味古斋出版的张绍棠版《本草纲目》(郑金生,2008)中有关蜚蠊药图沿用钱蔚起版;同时期的《草木便方》和《本草简明图说》(郑金生,2008)也对蜚蠊进行了绘制,《草木便方》更是突出了蜚蠊腿部具锯齿状突起的特征。

图 1 历代本草蜚蠊绘图 Fig. 1 Drawing of cockroaches (Feilian) in herbs works of past dynasties A.《新刻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B.《本草纲目》(金陵版);C.《金石昆虫草木状》;D.《本草纲目》(钱蔚起版);E.《草木便方》;F.《本草纲目》(张绍棠版);G.《本草简明图说》 A. New engraved version materia medica of Tai Yi; B.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Jinling version); C. The feature of metals, stones, insects and plants; D.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Qian Weiqi version); E. Convenient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s; F.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Zhang Shaotang version); G. Simple drawings of materia medica

由上可知,古代本草有关蜚蠊品种描述,有形似蚕蛾、䗪虫、蝗,而这3种虫的形态、大小迥异,表明药用蜚蠊并不止一种,而“腹下赤”“腹背俱赤”“两翅能飞”“气臭”等描述符合蜚蠊目蜚蠊科多种昆虫的特征,结合历代药图对蜚蠊形态特征的刻画,古本草蜚蠊与现今主流药用种美洲大蠊及其近缘种澳洲大蠊Periplaneta australasiae (Fabricius,1775)、东方蜚蠊Blatta orientalis Linnaeus,1785的特征更为相符,此3种即现代中药本草著作《中华本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1999)、《中药大辞典》(南京中医药大学,2006)中蜚蠊的来源物种。随着相关药物研发的深入,目前,《云南省中药材标准(2005年版)》(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6)、《福建省中药材标准(2006年版)》(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6)、《湖南省中药材标准(2009年版)》(湖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0)、《四川省中药材标准(2010年版)》(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0)已将美洲大蠊单独收录其中,确定了其作为药用蜚蠊正品来源物种之一的地位。

3 效用考证

蜚蠊的药用在中国现存最早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顾观光,2007)就有记载:“主血瘀,瘕坚,寒热,破积聚,咽喉痹,内寒无子”,此后历代本草多有入药记录。《名医别录》(尚志钧,1986)记载“通利血脉”。《新修本草》(尚志钧,1981)记载“下气”。《本草纲目》云:“立夏之先,蜚蠊先生,为人参、茯苓使,主腹中七节,保神守中。则西南夷食之亦有谓也。又吴普本草载神农云主妇人癓坚寒热,尤为有理。此物乃血药,故宜于妇人”。《中国药用动物志(第二册)》(中国药用动物志协作组,1983)还指出蜚蠊的入药形式,既可成虫鲜用,又或用沸水烫死,进而晒干或烘干,同时载其具有活血散瘀、解毒消疳、利水消肿等功能,主治癥瘕积聚、小儿疳积、脚气水肿、疔疮肿毒及蛇虫咬伤等。《分类草药性》(刘训红,2016)载蜚蠊为“治一切饮食诸毒。同蜈蚣捣烂包伤口,消疮,敷结毒,治喉蛾”。《陆川本草》(陆川县中医药研究所,1959)言“祛风解热,通血脉,治小儿伤风感冒(煎水服),并治偏身不遂(与瘦肉捣肉饼煎服),肿疡(外敷)”。《中华本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1999)载:“散瘀,化积解毒。主治癥瘕积聚,小儿疳积、喉痹,乳蛾、痈疮肿毒,虫蛇咬伤”。《中药大辞典》(南京中医药术学,2006)载:“破瘀,化积,消肿,解毒。治癥瘕积聚,小儿疳积,疔疮,喉痹,痈肿,蛇虫咬伤”。现代多部地方标准明确了美洲大蠊的功能与主治,如《四川省中药材标准(2010年版)》(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0)规定“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消积,生肌,用于癥瘕积聚、小儿疳积,咽喉肿痛,虫蛇咬伤,疮痈肿疼及痔疮出血,口腔溃疡,胃、十二指肠溃疡,外用消肿生肌,用于外伤、溃疡,烧伤、烫伤、褥疮之创面”。

除中医典籍收录之外,彝族、哈尼族等多民族也将蜚蠊药用,各民族医学积累了蜚蠊入药的丰富经验和独特用法。考证可知其主要包括以下3种昆虫来源进行疾病治疗:美洲大蠊用于“蜈蚣咬伤”(布依族)、“慢性扁桃体炎,皮肤瘙痒,淋巴结炎”(侗族)、“无名肿痛,疔疮,脚气水肿,气喘,小便淋浊,小儿疳积,竹刺入肉”(哈尼族)、“小儿遗尿”(壮族),同时,美洲大蠊在傣族、佤族、土家族、彝族也有药用记载;东方蜚蠊用于“小儿疳积,脚气水肿,无名肿毒,疔疮,蜈蚣咬伤”(佤族)、“咽喉痛,疱疔”(傣族)、“草乌中毒”(彝族)、“原发性肝癌,食道癌,胃癌”(土家族);苗族、瑶族、壮族、彝族也将澳洲大蠊入药(贾敏如,李星炜,2005贾敏如,张艺,2016)。

4 炮制考证

蜚蠊的炮制方法最早见于宋代《圣济总录》(王振国,杨金萍,2016),其入方剂——槐胶丸时需“炒焦,别研”,之后见于明代《医学入门》(金嫣莉,1995):“去翅足炒黄色”,清代《本草纲目拾遗》(闫志安,肖陪新,2007)中有关蜚蠊药方中记载:“瓦上焙干为末”“止去翅净,在火盆净瓦上,焙干为末,纸包安土上存性用”。《云南省中药材标准(2005年版)》规定:“取药材,挑选,筛去碎屑,即得”。《福建省中药材标准(2006年版)》规定:“蟑螂活体虫,浸泡于乙醇中”。《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湖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0)规定:“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晒干或60 ℃烘干”。《四川省中药材标准(2010年版)》(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0)规定的方法为:“除去杂质和异物,清水漂洗,沥干后烘干”。现代蜚蠊炮制工艺研究表明,美洲大蠊去油脂后能显著降低CCl4肝损伤小鼠的肝重系数,显著降低小鼠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含量,且经压榨去油炮制后,在保留抗肝损伤药效的基础上,降低了毒副作用(王鹏飞等,2015)。通过研究美洲大蠊不同炮制品(清炒品、盐炙品、麸炒品、米炒品)对CCl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发现美洲大蠊各炮制品均能对CCl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起保护作用,并以米炒、麸炒组效果最佳(石晏丞等,2018)。另外,美洲大蠊经醋炙、酒炙、麸炒后,可有效减少生品中的腥臭成分及含量,增加的香味物质可掩盖其腥臭气味(邓雨娇等,2019)。

5 小结

综上所述,蜚蠊药名早在《神农本草经》(顾观光,2007)就有记载,并被后世多部本草沿用;囿于历史局限,历代本草对蜚蠊基原动物的描述并不明确,结合历代药图发现,古本草蜚蠊与现今蜚蠊目蜚蠊科多种昆虫相符;蜚蠊传统效用丰富,药用和食用均有诸多记载;古本草中未单独记载有关蜚蠊的炮制方法,仅散落在少数药方中,相关现代炮制研究主要是参考其他动物药炮制方法。随着康复新液、肝龙胶囊等蜚蠊药品的研发深入,昆虫美洲大蠊已成为药用蜚蠊的主流物种,正式收入到多部地方中药材标准中,并且相关质控标准研究在不断地提升。当前,相关蜚蠊药用研究集中在美洲大蠊上,但考证发现,美洲大蠊及其同科近缘种东方蜚蠊、澳洲大蠊在多个民族亦作药用,并有民族特色药用经验,提示这两种蜚蠊具有较大的资源开发价值。

参考文献
邓雨娇, 许润春, 曾陈娟, 等. 2019. HS-SPME-GC-MS分析美洲大蠊不同炮制品的腥臭味物质[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5(12): 1-7.
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2006.福建省中药材标准(2008年版)[S].福州: 海风出版社.
高洁, 沈咏梅, 岳碧松. 2018. 美洲大蠊药理作用及其临床疗效的研究进展[J]. 中药药理与临床, 34(4): 203-208.
顾观光. 2007. 神农本草经[M]. 北京: 学苑出版社.
郭江莉. 2012.中国东部地区蜚蠊目昆虫分类研究[D].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269-1012435177.htm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1999. 中华本草[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郝铭鉴, 孙欢. 2014. 中华探名典[M]. 上海: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湖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2010.湖南省中药材标准(2009年版)[S].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湖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2010.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S].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贾敏如, 李星炜. 2005. 中国民族药志要[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贾敏如, 张艺. 2016. 中国民族药辞典[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金嫣莉. 1995. 医学入门[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刘文泰. 1936. 本草品汇精要[M]. 上海: 商务印书馆.
梁军将, 任东, 叶青培, 等. 2006. 中国蜚蠊目昆虫化石研究[J]. 动物分类学报, 31(1): 102-108.
刘训红, 吴昌国, 邬家林. 2016. 分类草药性[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陆川县中医药研究所. 1959. 陆川本草[M]. 广西: 广西壮族自治区陆川县中医药研究所.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6. 中药大辞典[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钱超尘. 2008. 金陵本《本草纲目》新校正(下册)[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尚志钧, 尚元胜. 1994. 本草经集注[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尚志钧. 1981. 新修本草[M]. 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尚志钧. 1986. 名医别录[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尚志钧. 2002. 本草拾遗[M]. 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石晏丞, 曾陈娟, 何文楷, 等. 2018. 美洲大蠊不同炮制品对CCl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J]. 中成药, 40(7): 1557-1561.
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2010.四川省中药材标准(2010年版)[S].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王鹏飞, 许润春, 李江维, 等. 2015. 炮制去油对美洲大蠊主要成分和药效的影响[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1(21): 20-23.
王文洁. 1582.新刻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卷八)[M].明万历10年陈氏积善堂刊本.
王振国, 杨金萍. 2016. 圣济总录校注[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文俶. 2013. 金石昆虫草木状[M]. 台北: 世界书局.
闫志安, 肖陪新. 2007. 本草纲目拾遗[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2006.云南省中药材标准(2005年版)[S].昆明: 云南美术出版社.
中国药用动物志协作组. 1983. 中国药用动物志(第二册)[M]. 天津: 天津科技出版社.
郑金生. 2008. 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药学分典·药物图录总部(墨线图卷)[M]. 成都: 巴蜀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