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杨天友, 黄俊坛, 侯秀发, 梅杰, 冉辉
- YANG Tianyou, HUANG Juntan, HOU Xiufa, MEI Jie, RAN Hui
- 贵州省江口县洞穴型蝙蝠的物种多样性与保护现状
- 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of Cave-dwelling Bats in Jiangkou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 四川动物, 2016, 35(3): 475-480
- Sichuan Journal of Zoology, 2016, 35(3): 475-480
- 10.11984/j.issn.1000-7083.20150320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5-10-28
- 接受日期: 2016-03-24
2.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系, 贵州 凯里 556000
2.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Qiandongnan National Polytechnic, Kaili, Guizhou Province 556000, China
蝙蝠是翼手目动物的总称,隶属哺乳纲Mammalia,是仅次于啮齿目Rodentia的第二大哺乳动物类群,是唯一真正会飞行的兽类。翼手目动物按照栖息地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洞穴型(如菊头蝠科Rhinolophidae、蹄蝠科Hipposideridae、假吸血蝠科Megadermatidae等)、房屋型(如伏翼属Pipistrellus、山蝠属Nyctalus等)和树栖型(如果蝠类、扁颅蝠属Tylonycteris等),其中洞穴型蝙蝠主要以昆虫和其他小型节肢动物为食,是喀斯特洞穴生态系统中主要的食物提供者与物种传播者,同时对控制农林害虫,维持生态系统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吴毅,胡锦矗,2000;罗峰等,2005;张成菊,吴毅,2006)。
贵州处于我国西南部连片喀斯特的核心部位,出露面积约1.1×105 km2,占全省国土面积(176 167 km2)的61.9%(李宗发,2011)。喀斯特地貌发育、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洞穴系统,能为翼手目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罗蓉(1993)首次全面记录了贵州省7科40种翼手类的分布情况。直到十几年后,涉及贵州省蝙蝠的分类、分布及生存现状的研究逐步被报道,如发现了楔鞍菊头蝠Rhinolophus xinanzhongguoensis(Zhou et al.,2009)、水甫管鼻蝠Murina shuipuensi(Eger&Lim,2011)2个新种;发表了褐扁颅蝠Tylonycteris robustula(张礼标等,2008)、大足鼠耳蝠Myotis pilosus(江廷磊等,2009)、爪哇伏翼Pipistrellus javanicus(周江,杨天友,2009)、棒茎伏翼P. paterculus(周江,杨天友,2009)、单角菊头蝠R. monoceros(周江,杨天友,2010a)、艾氏管鼻蝠Murina eleryi( Eger&Lim,2011)、大山蝠Nyctalus aviator(周江,杨天友,2012a)、狭耳鼠耳蝠M. blythii(周江,杨天友,2012b)、果树蹄蝠Hipposideros pomona(杨天友等,2012)等蝙蝠新纪录。但是关于贵州省翼手目动物较为系统的专项调查开展较少(黎道洪,罗蓉,2002;周江,杨天友,2010b;杨天友等,2014)。江口县东北部的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保存完好,素有"生态王国"之称,南部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洞穴资源丰富。但是关于江口县的蝙蝠资源,仅1993年出版的《贵州兽类志》(罗蓉,1993)中明确记载8种,而这些调查数据距今已20多年,因此该地区蝙蝠的种类和分布等基本信息已非常陈旧。为了补充和更新贵州省江口县翼手目动物的物种多样性信息,作者于2014年7月—2015年5月对贵州省江口县洞穴型蝙蝠的种类、数量、分布及蝙蝠栖息洞穴的重要性与干扰情况进行了调查评估。
1 研究地点和方法 1.1 调查区域江口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处贵州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地理位置108°30'~109°06'E,27°27'~27°58'N,面积1 869 km2,全县地势由西、北、南三方向东倾斜,最高点为凤凰山2 570.5 m,最低点是新寨村矮埂275 m(张嗣英,2004)。境内山峦跌宕,沟谷纵横,溪河密布;地势起伏较大,主要为西北-东南部高中山峡谷区,山势陡峭严峻,层状地形明显。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水热同期,光热同季,受梵净山影响,小气候特点突出,年平均气温16.2 ℃,年有效积温(>10 ℃)4 500~5 500 ℃,无霜期288 d,年降雨量1 100~1 440 mm(张嗣英,1994;陆才云等,2014)。该地区同时兼有生态破坏严重的典型喀斯特区域和生态保护良好的非典型喀斯特区域,天然溶洞较多,可以为洞穴型蝙蝠提供众多潜在的栖息环境(张嗣英,1994)。
1.2 研究方法 1.2.1 种类与数量调查2014年7月—2015年5月,对贵州省江口县的51个洞穴进行了调查研究。洞穴型蝙蝠标本主要采用网捕法采集,傍晚在洞口或在洞内狭窄处悬挂雾网以捕捉飞出觅食的蝙蝠;白天选择在洞内狭窄的通道处悬挂雾网,然后惊飞蝙蝠,让其入网进行捕捉,或利用昆虫网进行捕捉;在洞顶部停息的蝙蝠,用捕虫网伸向洞顶捕捉少量标本以便准确鉴定种类。对于捕捉到的活体标本,进行拍照,称量质量、测量外形数据之后原地释放;一些暂时无法鉴别的物种,将其装入布袋内,带回学校实验室进行最终鉴定。观察数量采用直接计数进行估计,同时使用相机拍照和摄像的方法进行估算,洞穴中停息状态下的蝙蝠数量较少(50只以下)的种群直接计数,种群较大的则通过记录单位面积内的数量乘以蝙蝠居群所占据的总栖息面积来估算数量;处于飞行状态的蝙蝠除了直接计数外,还可以通过录像之后再进行慢放估计蝙蝠的数量(Furman&zgül,2004;杨天友等,2014)。
参考潘清华等(2007)和杨奇森等(2007)对标本的外部形态和头骨进行测量。依据标本的形态特征结合测量数据,参考《中国兽类野外手册》(史密斯,解焱,2009)、《贵州兽类志》(罗蓉,1993)、《中国哺乳动物图鉴》(盛和林,2005)、《中国哺乳动物彩色图鉴》(潘清华等,2007)等进行物种鉴定,中文名及拉丁名以蒋志刚等(2015)为准。物种地理分布型主要参照《中国动物地理》(张荣祖,2011)进行分析。除了野外调查外,还查阅了江口县翼手目动物的文献记录作为补充资料(罗蓉,1993)。
1.2.2 洞穴的干扰情况调查洞穴干扰情况参考周江和杨天友(2010b)的评价标准,根据人类进洞活动的类型将该地区洞穴受干扰的情况分为3个等级:轻度干扰(仅有当地村民进洞游玩、科研人员从事科学考察等)、中度干扰(有当地从事封建迷信活动在洞口烧香,游玩、人为驱赶蝙蝠等)、重度干扰(洞穴进行旅游业开发,洞口使用烟花爆竹、工程爆破、洞内生火、封闭洞口等)。
1.2.3 洞穴的重要性评价翼手目动物栖息洞穴的重要性根据洞穴内栖息的每一个物种的观察数量与相应物种权重乘积之和来进行评估(Furman&zgül,2004;刘伟等,2011;杨天友等,2014),按照《中国生物物种红色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2015)评估的物种受危等级,将物种权重设为:濒危物种(EN)4分,易危物种(VU)3分,近危物种(NT)2分,无危物种(LC)1分。洞穴保护的等级(S)根据其相应得分来划分(Furman&zgül,2004;刘伟等,2011;杨天友等,2014),等级1(S≥1000),等级2(500≤S<1000),等级3(100≤S<500),等级4(S<100)。
2 结果 2.1 物种多样性野外实地调查观察到洞穴型蝙蝠2 100余只,经鉴定,隶属3科11种;结合文献记载(4种),截至本次调查结束,江口县洞穴型蝙蝠的有效记录为4科15种(表 1)。其中,中华菊头蝠R. sinicus、皮氏菊头蝠R. pearsoni、大耳菊头蝠R. macrotis、中菊头蝠R. affinis、托氏菊头蝠R. thomasi、亚洲长翼蝠Miniopterus fuliginosus、西南鼠耳蝠M. altarium 7种在该地区属首次发现。
种类 Species | 标本采集 Specimen captured | 文献记录 Literature record | 观察数量 Number observed | 分布洞穴 Cave distributed | 分布型 Distribution pattern | 濒危等级 Endangered category |
(一)假吸血蝠科Megadermatidae | ||||||
1.印度假吸血蝠Megaderma lyra | √ | — | — | Wb | VU | |
(二)菊头蝠科Rhinolophidae | ||||||
2.中华菊头蝠Rhinolophus sinicus | √ | 82 | 10,15,16,21,22,23,25 | Wd | LC | |
3.皮氏菊头蝠Rhinolophus pearsoni | √ | 40 | 8,13,17,26 | Wd | LC | |
4.大耳菊头蝠Rhinolophus macrotis | √ | 36 | 9 | Wd | LC | |
5.大菊头蝠Rhinolophus luctus | √ | √ | 2 | 24 | Wd | NT |
6.中菊头蝠Rhinolophus affinis | √ | 12 | 1 | Wd | LC | |
7.托氏菊头蝠Rhinolophus thomasi | √ | 71 | 6,7,11,12 | Wb | NT | |
(三)蹄蝠科Hipposideridae | ||||||
8.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 | √ | √ | 560 | 3,4,10,4,17,18,19,20 | Wd | LC |
9.普氏蹄蝠Hipposideros pratti | √ | √ | 873 | 2,3,5 | Wd | NT |
(四)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 | ||||||
10.亚洲长翼蝠Miniopterus fuliginosus | √ | 400 | 1 | Ow | NT | |
11.中华鼠耳蝠Myotis chinensis | √ | — | — | Sc | NT | |
12.西南鼠耳蝠Myotis altarium | √ | 7 | 21 | Si | NT | |
13.长指鼠耳蝠Myotis capaccinii | √ | — | — | Si | LC | |
14.斑蝠Scotomanes ornatus | √ | — | — | Sc | LC | |
15.南蝠Ia io | √ | √ | 56 | 16 | Si | NT |
注: 分布洞穴: 1. 郑家寨水洞,2. 黎家寨大洞,3. 穿洞,4. 白水洞,5. 淘金洞,6. 过路湾洞,7. 跳洞,8. 黄泥沟Ⅰ洞,9. 黄泥沟大洞,10. 老屋基洞,11. 太平大洞,12. 仙人洞,13. 凉风洞,14. 燕子洞,15. 对洞,16. 游鱼井洞,17. 岩山石场洞,18. 镇华岭洞,19. 下洞,20. 干洞,21. 龙井洞,22. 广寨凉风洞,23. 猫猫岩洞,24. 杨子岩洞,25. 扬子岩大洞,26. 洞湾洞; 濒危等级: LC. 无危,NT. 近危,VU. 易危; Wb. 热带-南亚热带(南中国型),Wd. 热带-北亚热带(东洋型),Sc. 热带-中亚热带(南中国型),Si. 中亚热带(南中国型),Ow. 旧大陆热带-亚热带,据《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2015); 下同。 | ||||||
Notes: Cave: 1. Zhengjiazhai Shuidong,2. Lijiazhai Dadong,3. Chuandong,4.Baishuidong,5. Taojindong,6. Guoluwandong,7.Tiaodong,8. Huangnigou Ⅰ dong,9. Huangnigou Dadong,10. Laowujidong,11. Taiping Dadong,12. Xianrendong,13. Liangfengdong,14. Yanzidong,15. Duidong,16. Youyujingdong,17. Yanshan Shichangdong,18. Zhenhualingdong,19.Xiadong,20.Gandong,21. Longjingdong,2. Guangzhai Liangfengdong,23. Maomaoyandong,24. Yangziyandong,25. Yangziyan Dadong,26. Dongwandong; Endangered category: LC. Least concern,NT. Near threatened,VU. Vulnerable,Wb. Tropical-south subtropical(Oriental Type),Wd. Tropical-northern subtropics(Oriental Type),Sc. Tropical-mid subtropical(South-China Type),Si. Mid-subtropics(South-China Type),Ow. Old world tropical-subtropical,according to Redlist of China’s Biodiversity(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2015);the same below. |
本次野外调查的51个洞穴,其中26个洞穴能确定栖息蝙蝠的具体种类;5个洞穴发现有蝙蝠,但其栖息位置太高没有获得标本,不能确定栖息的具体种类;在15个洞穴发现有蝙蝠栖息过的痕迹(蝙蝠的粪便或部分骸骨等);5个洞穴没有发现翼手目动物活动痕迹。在所有物种中大蹄蝠H. armiger的分布最广,在8个洞穴中发现有分布;其次是中华菊头蝠,在7个洞穴中有分布;皮氏菊头蝠和托氏菊头蝠均在4个洞穴中发现有分布;普氏蹄蝠H. pratti在3个洞穴中被发现;其余种类都只发现有1个栖息的洞穴(表 2,图 1)。根据调查结果,普氏蹄蝠在江口县的数量最多,观察数量为870余只;其次是大蹄蝠,观察数量为560只;再次是亚洲长翼蝠,观察数量约为400只;其余物种观察到的数量较少,均低于100只(表 2,图 1)。
编号 C0de | 洞穴名称 Cave name | 洞穴类型 Cave type | 种名Specific name | 观察数量 Number | 干扰情况1nterference degree | 洞穴得分 Score | 洞穴保护等级Leve1 |
1 | 郑家寨水洞 | 水洞 | 亚洲长翼蝠 Miniopterus fuliginosus | 400 | 轻度干扰 | 812 | 2 |
中菊头蝠 Rhinolophus affinis | 12 | ||||||
2 | 黎家寨大洞 | 水洞 | 普氏蹄蝠 Hipposide pratti | 620 | 轻度干扰 | 1 240 | 1 |
3 | 穿洞 | 水洞 | 普氏蹄蝠 H.pratti | 230 | 中度干扰 | 506 | 2 |
大蹄蝠 H.armiger | 46 | ||||||
4 | 白水洞 | 旱洞 | 大蹄蝠 H.armige | 215 | 轻度干扰215 | 3 | |
5 | 淘金洞 | 旱洞 | 普氏蹄蝠 H.pratti | 23 | 中度干扰 | 46 | 4 |
6 | 过路湾洞 | 旱洞 | 托氏菊头蝠 R.thomasi | 25 | 轻度干扰 | 50 | 4 |
7 | 跳洞 | 旱洞 | 托氏菊头蝠 R.thomasi | 18 | 中度干扰 | 36 | 4 |
8 | 黄泥沟I号洞 | 旱洞 | 皮氏菊头蝠 R.pearsoni | 1 | 重度干扰 | 1 | 4 |
9 | 黄泥沟大洞 | 旱洞 | 大耳菊头蝠 R.macrotis | 36 | 轻度干扰 | 36 | 4 |
10 | 老屋基洞 | 旱洞 | 大蹄蝠 H.armiger | 40 | 中度干扰 | 43 | 4 |
中华菊头蝠 R.sinicus | 3 | ||||||
11 | 太平大洞 | 旱洞 | 托氏菊头蝠 R.thomasi | 1 | 轻度干扰 | 4 | 4 |
12 | 仙人洞 | 旱洞 | 托氏菊头蝠 R.thomasi | 27 | 重度干扰 | 29 | 4 |
13 | 凉风洞 | 旱洞 | 皮氏菊头蝠 R.pearsoni | 2 | 中度干扰 | 2 | 4 |
14 | 燕子洞 | 旱洞 | 大蹄蝠 H.armiger | 22 | 轻度干扰 | 22 | 4 |
15 | 对洞 | 水洞 | 中华菊头蝠 R.sinicus | 1 | 中度干扰 | 1 | 4 |
16 | 游鱼井洞 | 水洞 | 南蝠 Ia io | 56 | 轻度干扰 | 50 | 4 |
中华菊头蝠 R.sinicus | 35 | ||||||
17 | 岩山石场洞 | 旱洞 | 大蹄蝠 H.armige | 35 | 重度干扰 | 67 | 4 |
皮氏菊头蝠 R.pearsoni | 32 | ||||||
18 | 镇华岭洞 | 旱洞 | 大蹄蝠 H.armiger | 52 | 轻度干扰 | 52 | 4 |
19 | 下洞 | 水洞 | 大蹄蝠 H.armiger | 100 | 轻度干扰 | 100 | 3 |
20 | 干洞 | 旱洞 | 大蹄蝠 H.armiger | 50 | 轻度干扰 | 50 | 4 |
21 | 龙井洞 | 水洞 | 中华菊头蝠 R.sinicus | 34 | 重度干扰 | 48 | 4 |
西南鼠耳蝠 Myotisaltarium | 7 | ||||||
22 | 广寨凉风洞 | 水洞 | 中华菊头蝠 R.sinicus | 6 | 轻度干扰 | 6 | 4 |
23 | 猫猫岩洞 | 水洞 | 中华菊头蝠 R.sinicus | 1 | 轻度干扰 | 1 | 4 |
24 | 杨子岩洞 | 旱洞 | 大菊头蝠 R.luctus | 2 | 轻度干扰 | 4 | 4 |
25 | 杨子岩大洞 | 旱洞 | 中华菊头蝠 R.sinicus | 2 | 轻度干扰 | 2 | 4 |
26 | 洞湾洞 | 旱洞 | 皮氏菊头蝠 R.pearsoni | 5 | 轻度干扰 | 5 | 4 |
对贵州省江口县分布的15种洞穴型蝙蝠的分布型进行分析,该地区以东洋界种类为主,有14种,包括2个分布型:南中国型热带-中亚热带分布,包括中华鼠耳蝠M. chinensis、斑蝠Scotomanes ornatus;中亚热带分布,包括南蝠Ia io、长指鼠耳蝠M. capaccinii、西南鼠耳蝠;东洋型热带-南亚热带分布,包括印度假吸血蝠Megaderma lyra、托氏菊头蝠;热带-北亚热带分布,包括中华菊头蝠、皮氏菊头蝠、大耳菊头蝠、大菊头蝠R. luctus、中菊头蝠、大蹄蝠、普氏蹄蝠;此外,亚洲长翼蝠(旧大陆热带-亚热带分布)为广布种。
2.3 蝙蝠栖息洞穴的重要性及干扰情况评价对确定具体栖息蝙蝠种类的26个洞穴进行重要性评估,属于等级1的仅有江口县闵孝镇的黎家寨大洞,栖息着620余只普氏蹄蝠;属于等级2的江口县闵孝镇桐子坳的穿洞栖息有普氏蹄蝠(230余只)和大蹄蝠(40余只);郑家寨水洞有亚洲长翼蝠(400只左右)和中菊头蝠(10余只),共观察到420余只;属于等级3的有江口县闵孝镇的下洞(栖息有大蹄蝠100只左右)和游鱼井洞(栖息有南蝠50余只,中华菊头蝠30余只),以及白水洞(栖息有大蹄蝠210余只);其余20个洞穴为等级4。对26个蝙蝠栖息洞穴的干扰情况进行评价,该地区被轻度干扰的洞穴17个,中度干扰5个,高度干扰4个(表 2)。
3 讨论江口县以往的蝙蝠文献记录是8种(罗蓉,1993),其中有4种蝙蝠在本次野外调查中被再次发现,其余4种(印度假吸血蝠、中华鼠耳蝠、长指鼠耳蝠、斑蝠)未被发现,但本次调查发现的7种洞穴型蝙蝠尚未被记录过。截至本次调查结束,江口县洞穴型蝙蝠的有效物种记录应为15种。本次研究结果与该地区以往的记录比较,不仅洞穴型蝙蝠的物种记录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同时更加清晰地掌握了该地区洞穴型蝙蝠的具体分布地点和种群数量。然而由于调查的时间以及探洞设备和采集工具的限制,该地区还有很多洞穴尚未被调查;且被调查的洞穴中有5个洞穴虽然发现有蝙蝠,但是由于没有采集到标本而不能确定这些洞穴内栖息的具体种类,同时还发现有15个洞穴有蝙蝠栖息过的痕迹(蝙蝠的粪便或部分骸骨等)。此外,本次调查的主要目标是洞穴型蝙蝠,未涉及房屋型和树栖型蝙蝠。可见江口县分布的翼手目动物应超过15种,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大调查力度。
通过实地考察和访问,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及休闲方式的多样化,一些洞穴附近居住的村民逐渐减少上山砍伐薪柴,并且近年来很少进入洞穴游玩,这对该地区翼手目动物栖息的洞穴及洞外生境的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对26个蝙蝠栖息洞穴干扰情况进行评价,有4个洞穴被严重干扰,5个洞穴被中度干扰,如:江口县闵孝镇蒋坝湾的岩山石场洞穴(栖息有大蹄蝠和皮氏菊头蝠)有开采石材的活动,洞穴被破坏,随着采石活动的推进,该洞穴终将会消失;龙井洞(栖息有西南鼠耳蝠和中华菊头蝠)由于在洞穴内修筑寺庙之类的建筑物堵住洞口,同时洞口经常有烧香等迷信活动,严重影响洞内蝙蝠的休息和出入;太平乡云舍土家民俗文化村的仙人洞(栖息有托氏菊头蝠)被开发为旅游景点供游客参观。由此可见,该地区洞穴型蝙蝠的保护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因此建议:(1)加大对洞穴型蝙蝠的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等方面的基础研究;(2)对栖息有蝙蝠的洞穴应该禁止开发和破坏;如需开发,必须尽量减少对蝙蝠的干扰,如将参观游览区与蝙蝠主要栖息的区域进行隔离,减少灯光的使用,给蝙蝠出入洞穴留出专门的通道等;(3)开展科普教育宣传,让大众了解蝙蝠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致谢: 感谢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及石磊、余波在野外调查中的大力支持。蒋志刚, 马勇, 吴毅, 等. 2015. 中国哺乳动物多样性[J]. 生物多样性, 23 (3):351–364. |
黎道洪, 罗蓉. 2002. 黔中地区岩溶洞穴翼手类的初步调查及部分生态观察[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 (2):41–45. |
李宗发. 2011. 贵州喀斯特地貌分区[J]. 贵州地质, 28 (3):177–181. |
刘伟, 王延校, 何新焕, 等. 2011. 太行山南段洞栖蝙蝠的分布及栖息地重要性分析[J]. 兽类学报, 31 (4):371–379. |
陆才云, 吴橙, 樊海容, 等. 2014. 基于GIS的江口县辣椒适宜性评价[J]. 农业与技术, 34 (12):23–24. |
罗峰, 梁冰, 张礼标, 等. 2005. 食虫蝙蝠与昆虫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进化关系[J]. 动物学杂志, 40 (3):104–110. |
吴毅, 胡锦矗. 2000. 人类活动对翼手类生存环境的影响[J]. 广州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1 (3):60–64. |
杨奇森, 夏霖, 冯祚建, 等. 2007. 兽类头骨测量标准V:食虫目、翼手目[J]. 动物学杂志, 42 (2):56–62. |
杨天友, 侯秀发, 谷晓明, 等. 2012. 贵州省果树蹄蝠的分类记述[J]. 四川动物, 31 (4):570–573. |
杨天友, 侯秀发, 王应祥, 等. 2014. 中国南方喀斯特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翼手目物种多样性与保护现状[J]. 生物多样性, 22 (3):385–391. |
张成菊, 吴毅. 2006. 洞穴型蝙蝠的栖息环境选择、生态作用及保护[J]. 生物学通报, 41 (5):4–6. |
张礼标, 朱光剑, 于冬梅, 等. 2008. 海南、贵州和四川三省翼手类新纪录——褐扁颅蝠[J]. 兽类学报, 28 (3):316–320.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2015.中国生物物种红色名录 [ EB/0L].[2015-10-20].http://www.zhb.g0v.cn /gkm1/hbb/bgg/201505 /t20150525302233.htm. |
周江, 杨天友. 2009. 贵州省蝙蝠科二新纪录[J]. 四川动物, 28 (6):925. |
周江, 杨天友. 2010a. 中国大陆菊头蝠科一新纪录——单角菊头蝠(Rhinolophus monoceros Andersen, 1905)[J]. 兽类学报, 30 (1):115–118. |
周江, 杨天友. 2010b. 贵州省松桃县东部地区翼手目物种多样性[J]. 动物学杂志, 45 (2):52–59. |
周江, 杨天友. 2012a. 贵州省翼手目一新纪录——大山蝠[J]. 动物学杂志, 47 (1):119–123. |
周江, 杨天友. 2012b. 贵州省鼠耳蝠属一新纪录——狭耳鼠耳蝠[J]. 四川动物, 31 (4):120–122. |
EgerJL, LimBK. 2011. Three new species of Murina from southern China (Chiroptera:Vespertilionidae)[J]. Acta Chiropterologica, 13 (13):227–243. |
Furman A, Özgül A. 2004. The distribution of cave-dwelling bats and conservation status of underground habitats in northwestern Turkey[J]. Ecological Research : 69–77. |
Zhou ZM, Guillén-Servent, Lim BK, et al. 2009. A new species from Southwestern China in the Afro-Palaearctic lineage of the horseshoe bats (Rhinolophus)[J]. Journal of Mammalogy, 90 (1): 57–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