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姜晨彦, 潘浩, 俞晓, 田靓, 吴寰宇, 刘景壹, 陈远方, 陈洪友, 朱奕奕.
- Jiang Chenyan, Pan Hao, Yu Xiao, Tian Liang, Wu Huanyu, Liu Jingyi, Chen Yuanfang, Chen Hongyou, Zhu Yiyi
- 上海市一起输入性皮肤炭疽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
-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on an imported cutaneous anthrax case in Shanghai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1, 42(10): 1846-1849
- Chines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21, 42(10): 1846-1849
- http://dx.doi.org/10.3760/cma.j.cn112338-20210422-00333
-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21-04-22
2. 上海市徐汇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计免科 200237;
3.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原生物检定所 200336
2. Divis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 Control and Immunization, Shanghai Xuhui District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Shanghai 200237, China;
3. Division of Pathogen Detection, Shanghai Municip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 Prevention, Shanghai 200336, China
炭疽是由炭疽芽胞杆菌引起的一种古老的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1]。草食动物通过接触被炭疽芽胞杆菌污染的土地感染,人类则是由于接触病畜和其产品或食用病畜的肉类而发生感染[2-3]。由于炭疽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分布及其可能用于生物恐怖,被认为是全球公共卫生的威胁[4]。人类炭疽病例主要有三类临床表现:肺炭疽、肠炭疽和皮肤炭疽,其中皮肤炭疽的发生率最高。近10年来,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江苏省、贵州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有人畜炭疽疫情的报道[5-8]。炭疽对动物生产力和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
对象与方法 (1) 病例的发现与报告2019年5月30日,上海市CDC接到徐汇区CDC报告,称辖区内某医院收治一例重症皮肤感染患者,考虑皮肤炭疽可能。为核实疫情性质,查明病原,同时为了进一步防止疫情的播散,当日上海市CDC派员,协同徐汇区CDC来到该医院对患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2) 调查对象患者,男,33岁,陕西省籍,汉族,初中学历,江苏省昆山市务工人员。患者于2019年5月13日中午从昆山市务工地点回到陕西省渭南市大山县的老家,家中养牛。5月20日,1头成年牛死亡,患者在家进行搬运,之后出现皮肤炭疽痈等临床表现。
(3) 调查方法:(1)问卷调查:采用制定的“炭疽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由专业流行病学调查人员调查,并对信息进行收集与整理。调查内容主要包含:病例基本信息、发病就诊情况、临床表现、感染来源与接触者情况等。
(2)实验室检测:采集病例伤口创面标本和血清标本送至上海市CDC进行炭疽芽胞杆菌核酸检测与血清抗体检测。①炭疽芽胞杆菌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RT-PCR方法(试剂盒购自上海之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分泌物标本放置于0.5 ml生理盐水的离心管中,震荡混匀,13 000 r/min离心2 min。去尽上清,沉淀中直接加入100 μl核酸提取液充分混匀,沸水浴10 min。13 000 r/min离心5 min,取上清液4 μl,细菌核酸提取和实时荧光RT-PCR法检测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②炭疽芽胞杆菌抗体检测:采用胶体金法(检测试剂购自北京金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取患者血清标本10 μl,加生理盐水400 μl,作为检测液备用。取1个试剂吸取样品检测液,滴加3~4滴于试剂圆孔中,2 min后开始观察结果。方法及判定标准参照试剂说明书。
结果 (1) 病例发病就诊过程(1)2019年5月21日早晨在陕西省老家,患者发现右前臂出现2处疱疹,自认为虫咬伤,自行挑破。
(2)5月24日,患者返回昆山市,在夜班过程中发现右前臂肿胀严重,遂于5月25日早晨前往昆山市A医院就诊,诊断不详,医院给予头孢呋辛钠针和奥硝唑氯化钠针。当日回家后自感发热,具体温度未测,自行服用布洛芬,未退热。17时许,患者右前臂肿胀加重,遂第二次前往昆山市A医院输液治疗,具体药物不详,症状无明显改善。
(3)5月26日凌晨,患者前往昆山市B医院就诊,被诊断为“软组织疾患”,予以地塞米松、氯雷他定、头孢呋辛酯片等对症治疗。5月26日中午12时,患者前往苏州市C医院就诊,由普外科收治入院,入院时,患者右上肢手臂广泛肿胀,压痛明显,皮肤发紧,皮温稍高,右上肢手臂可见一蚕豆大小破溃伤口,皮缘周围稍红,敷料见少许淡血性分泌物,肘窝、腕关节处少许散在张力性水疱。入院诊断“虫咬伤、风火毒、右上肢感染、高血压病”,予以头孢唑啉联合吗啉硝唑抗感染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当日自动出院,其后体温一度升至40 ℃。
(4)5月27日凌晨3时,患者至上海市D医院急诊就诊,入院主诉,右上肢皮肤肿胀伴破溃流脓5 d,入院诊断:“右侧骨筋膜室综合征、右上肢感染。”由骨科收治入院。入院时右肘以下肿胀,可见散在张力性水疱,腕部见血疱,指端皮温低、感觉减退,被动牵拉痛阳性。在全麻醉下行前臂切开减压手术。
(5)5月28日,患者右侧颈肩部红肿较前增加,感染科会诊建议完善血培养、右前臂渗出液送微生物涂片和培养、病原学高通量测序,继续美罗培南与达拖霉素抗感染治疗。遂采集患者标本进行感染病原高通量基因检测,检测报告提示:“极少量检出序列:炭疽芽胞杆菌;细小脲原体。”
(2) 流行病学调查及处患者陕西省家中饲养15只牛,同村共饲养上千只牛。患者返回老家后,负责打扫牛舍,5月20日左右,发现家中1只成年牛死亡,患者联合其同村5人共同将死牛从牛舍搬至运送死牛的车上。5月21日早晨,患者发现右前臂出现2处疱疹,自认为虫咬伤,自行挑破,无其他症状,未就诊。5月24日患者由陕西省老家返回到昆山市务工地,在夜班过程中发现右前臂肿胀严重。遂前往医院就诊。
(3) 病例临床症病例上肢部位出现炭疽痈、伤口肿胀破溃等皮肤改变症状,暴露部位的皮肤出现红斑、水泡,周围组织肿胀及浸润,随后坏死形成黑色焦痂,同时伴有高热。
(4) 疫情发生地基本情况(1)畜间疫情:查阅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兽医公报,发现2016-2019年7月,陕西省共报告3起动物疫情,均发生于2018年。其中2起发生于2018年4月,均为羊疫情,共有47只羊发病,死亡45只,扑杀323只;第3起发生于2018年9月,为牛疫情,有4只牛发病,其中3只死亡,扑杀95只。
(2)人间疫情:2016-2019年7月,陕西省共报告炭疽病例14例,其中确诊病例4例、临床诊断病例8例、疑似病例2例。14例病例均为散发病例。时间分布上,2016、2017、2018年分别发病6、4、4例。除4-5月外,1-3和6-10月每个月分别发病1、1、2和1、3、4、1、1例。2019年陕西省未报告炭疽病例。地区分布上,关中地区渭南市4例、西安市3例、咸阳市2例、宝鸡市1例;陕北地区榆林市3例、延安市1例。
(5) 实验室检测结果上海市D医院采集患者标本进行感染病原高通量基因检测,检测报告:“极少量检出序列:炭疽芽胞杆菌;细小脲原体。”上海市CDC采集患者全血标本(2份)、创面涂抹(3份)、5月27日及5月29日医院留置血(各1份),共计7份标本进行检测,其中6份标本的炭疽芽胞杆菌核酸检测为阳性。6月27日,患者双份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炭疽芽胞杆菌抗体滴度4倍增长,确诊为皮肤炭疽。
(6) 在沪患者接触者基本情况通过调查共搜索出19名在沪患者接触者,其中2人为病例亲属,其余17人为医院医护人员。上海市CDC对接触者进行了健康教育及隔离调查处置,所有接触者经过健康监测(期限为自末次暴露或与病例发生无有效防护接触后14 d),均无续发病例出现。
讨论炭疽是一种古老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感染牛、羊等食草动物,人类因接触这些病死的畜类而感染发病,目前炭疽仍然对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发展有重大威胁[9-10]。上海市作为国际型大都市,卫生保健工作完善,全市范围实行计划免疫。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使许多传染病得到有效的控制,发病率均在不断下降。临床医生对于炭疽这类罕见传染病非常陌生,前来医院就诊的皮肤炭疽患者,主要表现为手部肿胀、皮肤破损,首诊科多为皮肤科、外科或骨科[11],而皮肤科、外科与骨科医生对于传染病的认知较为有限,容易造成误诊。皮肤炭疽禁止局部挤压、切开引流等诊疗手段,这会进一步导致炭疽芽胞杆菌扩散从而引发败血症,加重患者病情甚至死亡。本病例初诊科室为骨科,被诊断为“骨颈腰综合征”,行切开引流术,第二天患者右侧颈肩部红肿较前增加,而由于前期已使用大量广谱抗生素,且入院后第二天即通过高通量基因检测出少量炭疽片段,随即及时使用青霉素进行治疗,患者病情得到了及时的控制。新发传染病主要的重大威胁是在发生疫情初期,临床医务人员无法及时识别病原体,不知采取何种治疗方案,从而耽误病例的救治[12]。需要加强门/急诊、感染科及皮肤科等科室的临床医生对传染病的培训,特别需要强化在新发及少见传染病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的培训,有效采取医防融合的手段,医疗机构能够更早的发现疫情的苗头,从而使CDC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更早拉响预警的警报,及早采取控制措施[13],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传染病的发病、传播和死亡[14]。
此次发现炭疽疫情,还借助了现代分子生物学高通量检测的方法,发现炭疽芽胞杆菌小部分片段,再对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验证了炭疽是该患者的病原体,将传染病流行病学与实验室研究较好地结合在一起。对于传染病而言,流行病学调查可确定传染病的危险因素,但不能找出病原体。寻找和发现病原体需要通过实验手段。反之,发现新病原也需要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线索,来验证该病原体与病因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当发生新发传染病的时候,需要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实验室检测相结合,充分发挥传统微生物学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优势,以发现新型病原体。
中国上海口岸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贸易港口之一。随着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召开,人员的流动和商品的交换更加频繁,有些传染病也会通过交通工具、人员交往和商品交换而扩散各地。因此在加强医务人员培训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国境卫生检疫工作,预防传染病输入和输出[15]。
另外,最近10年来,全球超过75%的新发传染病属于人兽共患传染病[16]。动物是新发传染病的重要来源,此次炭疽病例多发生在畜牧业地区,传播动物为牛、羊等食草动物。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与畜牧部门的联动机制,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了解人间和畜间疫情的情况,及时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医疗卫生机构除了与畜牧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外,还需加强与教育、商务、旅游、出入境等多部门沟通与协作,以及与长三角周边省份的联防联控机制,保障公共卫生安全[17]。
综上所述,发现新发传染病需要医疗机构、CDC、畜牧部门和海关等多部门协作。目前,新发传染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造成公共卫生重大挑战。提高医生发现新发传染病的意识、建立完善及富有成效的疾病监测体系对于发现新发传染病非常重要。另外,近期许多新发传染病为人兽共患疾病,且许多传染病均在国外发生,因此需要与海关和农业等部门进行联防联控,强化联防联控源头管理,预防为主应对传染病。同时,需建立全球性的传染病信息平台系统,促进国际交流与沟通,做好新发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18]。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1]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he control of neglected zoonotic diseases: community based interventions for NZ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EB/OL]. (2011-08-08)[2021-04-01].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1502528.
|
[2] |
Woods CW, Ospanov K, Myrzabekov A, et al. Risk factors for human anthrax among contacts of anthrax-infected livestock in Kazakhstan[J]. Am J Trop Med Hyg, 2004, 71(1): 48-52. DOI:10.4269/ajtmh.2004.71.48 |
[3] |
Bales ME, Dannenberg AL, Brachman PS, et al. Epidemiologic responses to anthrax outbreaks: a review of field investigations, 1950-2001[J]. Emerg Infect Dis, 2002, 8(10): 1163-1174. DOI:10.3201/eid0810.020223 |
[4] |
Doganay M, Demiraslan H. Human anthrax as a re-emerging disease[J]. Recent Pat Antiinfect Drug Discov, 2015, 10(1): 10-29. DOI:10.2174/1574891x10666150408162354 |
[5] |
Li S, An X, Huang Y, et al. Source tracking of an anthrax outbreak in northeastern China using complete genome analysis and MLVA genotyping[J]. Eur J Clin Microbiol Infect Dis, 2015, 34(1): 89-100. DOI:10.1007/s10096-014-2195-7 |
[6] |
Chen HY, Bao WG, Wang Y, et al. Clinical and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a fatal anthrax case in China[J]. J Infect Dev Ctries, 2015, 9(2): 214-217. DOI:10.3855/jidc.5242 |
[7] |
姚光海, 聂炜, 王丹, 等. 瓮安县5例人炭疽分析与现场处置[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4(8): 871-874. Yao GH, Nie W, Wang D, et al. Epidemiologic analysis on five cases involved in an outbreak of anthrax in a village of Wengan County, Guizhou, China[J]. Chin J Zoonoses, 2014(8): 871-874. DOI:10.3969/cjz.j.issn.1002-2694.2014.08.019 |
[8] |
赵永萍. 一起由屠宰病牛导致人皮肤炭疽病暴发的调查[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2, 26(10): 917-918. Zhao YP. A survey on human cutaneous Antharax outbreak caused by slaughtering infected cattle[J]. Chin J Dermatovenereol, 2012, 26(10): 917-918. |
[9] |
刘东立, 石一, 马琳, 等. 2016-2018年陕西省炭疽监测及基因溯源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19, 46(11): 1927-1932. Liu DL, Shi Y, Ma L, et al. Surveillance and gene tracing of anthrax in Shaanxi, 2016-2018[J]. Mod Prev Med, 2019, 46(11): 1927-1932. |
[10] |
梁旭东. 炭疽防治手册[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5. Liang XD. A manual of anthrax control & treatment[M].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e Press, 1995. |
[11] |
陈永祥, 丛锐, 赵睿, 等. 手部皮肤炭疽3例治疗报道与文献回顾[J].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6, 30(4): 397-399. Chen YX, Cong R, Zhao R, et al. A treatment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of three cases of cutaneous anthrax[J]. J Prac Hand Surg, 2016, 30(4): 397-399. DOI:10.3969/j.issn.1671-2722.2016.04.07 |
[12] |
陈素良, 朱会宾. 新发传染病学[M]. 石家庄: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Chen SL, Zhu HB.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M]. Shijiazhuang: Hebei Science & Technology Press, 2011. |
[13] |
李程跃, 施培武, 沈群红, 等. 论武汉新发传染病预防控制的优势与短板[J]. 上海预防医学, 2020, 32(10): 878-881. Li CY, Shi PW, Shen QH, et al. Discussion o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 in Wuhan[J]. Shanghai J Prev Med, 2020, 32(10): 878-881. DOI:10.19428/j.cnki.sjpm.2020.20269 |
[14] |
阮冰. 我国新发传染病的流行现况[J]. 临床内科杂志, 2016, 33(2): 81-84. Ruan B. Epidemic status of 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in China[J]. J Clin Intern Med, 2016, 33(2): 81-84. DOI:10.3969/j.issn.1001-9057.2016.02.002 |
[15] |
谢学勤, 高建华, 杨晓英, 等. 当前新发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建议[J]. 首都公共卫生, 2007, 1(5): 205-206. Xie XQ, Gao JH, Yang XY, et al. Epidemiologic characteristic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J]. Cap J Public Health, 2007, 1(5): 205-206. DOI:10.3969/j.issn.1673-7830.2007.05.006 |
[16] |
刘叶花. 新发传染病的流行与控制探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4): 677-678. Liu YH. Analysis on the prevalence and control of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J]. Guide China Med, 2013, 11(4): 677-678. DOI:10.3969/j.issn.1671-8194.2013.04.534 |
[17] |
吴寰宇, 宫霄欢, 陶芳芳, 等. 上海市新发和输入性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实践和思考[J]. 上海预防医学, 2016, 28(10): 677-681, 745. Wu HY, Gong XH, Tao FF, et al. Practice and consideration 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emerging and imported infectious diseases[J]. Shanghai J Prev Med, 2016, 28(10): 677-681, 745. DOI:10.19428/j.cnki.sjpm.2016.10.003 |
[18] |
郝永东. 新发传染病的流行现状及预防控制策略研究[J]. 中国社区医师, 2017, 33(21): 8-9. Hao YD. Epidemic status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rategy of new infectious diseases[J]. Chin Community Doc, 2017, 33(21): 8-9.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7.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