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樊盼英, 马彦民, 聂玉刚, 刘洋, 赵东阳, 张国龙, 李宁.
- Fan Panying, Ma Yanmin, Nie Yugang, Liu Yang, Zhao Dongyang, Zhang Guolong, Li Ning
- 河南省2015-2020年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传播HIV/AIDS特征和流行趋势分析
-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of HIV/AIDS cases with the non-martial and non-commercial heterosexual transmission in Henan province, 2015-2020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1, 42(10): 1835-1839
- Chines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21, 42(10): 1835-1839
- http://dx.doi.org/10.3760/cma.j.cn112338-20210515-00401
-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21-05-15
近年来,与全国艾滋病流行形势相似,自2010年起,河南省的HIV性传播途径所占构成比超过血液传播途径,成为河南省HIV主要传播途径[1-3]。2010-2018年异性性传播HIV/AIDS增长了2倍,87.1%的病例自述有非婚异性性接触史[4-5]。本研究分析2015-2020年河南省新报告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传播HIV/AIDS,为掌握河南省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传播特点、制定有效的艾滋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从我国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下载2015-2020年河南省新报告≥15岁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传播HIV/AIDS个案信息。按照终审日期,从每年数据库中选择出当年新报告的HIV/AIDS,审核标志为已审核卡、病例类型为临床诊断或确诊病例。收集年龄、性别、现住址、感染途径和首次CD4+T淋巴细胞(CD4)等信息。
(2) 研究对象2015-2020年新报告HIV/AIDS、现住址为河南省、年龄≥15岁、感染途径为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传播。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传播指不以金钱或换取财物为目的,与其他性伴(非配偶或非固定性伴)发生婚前或婚外异性性行为而传播HIV。
(3)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对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行为暴露和首次CD4进行统计描述;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线性趋势检验,比较不同性别的年龄均值差异和历年变化趋势;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比较不同年份、性别的首次CD4分布差异。计数资料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构成比历年变化趋势采用趋势χ2检验。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
结果 (1) 基本情况2015-2020年新报告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传播HIV/AIDS 10 877例,由2015年1 723例上升至2019年1 971例,2020年降至1 741例,2015-2019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4%;占新报告病例(趋势χ2=81.880,P < 0.01)和占新报告异性性传播病例(趋势χ2=13.785,P < 0.01)的构成比分别是33.4%和50.0%,均逐年增加,分别由2015年的32.6%、45.9%增长至2020年的35.5%、55.7%。以男性为主,男女性别比1.9∶1(7 105∶3 772),由2015年的1.7∶1(1 073∶650)上升至2020年2.0∶1(1 157∶584);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39.9%);以农民或民工职业为主(62.4%),但所占构成比逐年减少(趋势χ2=69.807,P < 0.01),而商业服务/工人(趋势χ2=36.891,P < 0.01)、家政家务及待业(趋势χ2=57.714,P < 0.01)所占构成比逐年增长;已婚为主(51.2%),报告单位类型以医院为主(51.3%)。见表 1。
(2) 地区分布河南省174个县(区)均有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传播病例报告。主要分布在郑州市、南阳市、驻马店市、周口市、商丘市,集中了全省51.5%的病例;鹤壁市、濮阳市和济源市报告病例少,所占构成比均低于2%。排除2020年新冠疫情对艾滋病病例报告的影响,2015-2019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10%的有平顶山市、洛阳市和濮阳市,呈负增长的有鹤壁市、三门峡市、焦作市、南阳市和漯河市。见表 2。
首次CD4 < 200个/μl的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传播HIV/AIDS主要集中在驻马店市、南阳市、周口市、商丘市、郑州市、平顶山市,集中了河南省55.6%的病例,与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传播HIV/AIDS的地区分布一致。
(3) 年龄与性别分布10 877例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传播HIV/AIDS的年龄(45.5±15.8)岁,年龄均值逐年增加(F=5.184,P < 0.01);女性病例的年龄均值高于男性(t=-9.668,P < 0.01)。年龄以40~岁组(22.5%)和50~岁组(19.4%)为主,不同年份的年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377,P < 0.01),不同年份的性别差异中,男性无统计学意义(χ2=30.628,P=0.43),女性有统计学意义(χ2=114.341,P < 0.01)。女性病例中,< 50岁组的构成比逐年减少(趋势χ2=69.888,P < 0.01),表现为40~岁组的构成比逐年减少(趋势χ2=26.759,P < 0.01),50~岁组的构成比逐年增加(趋势χ2=46.365,P < 0.01);男性病例中,≤50岁组的构成比无时间变化趋势。见图 1。
(4) 首次CD4检测及结果2015-2020年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传播HIV/AIDS中,90.5%的人开展了CD4检测,诊断15 d内开展CD4检测的构成比为43.0%。首次CD4的M(P25,P75)为298(143,462)个/μl,首次CD4中位数在不同年份和性别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在有CD4检测结果的HIV/AIDS中,首次CD4 < 200个/μl的构成比为33.4%;首次CD4为200~个/μl的构成比为25.2%,由2015年的23.7%增加至2020年的26.9%(趋势χ2=13.981,P < 0.01);首次CD4≥500个/μl的构成比为21.4%,由2015年的24.4%减少至2020年的19.3%(趋势χ2=18.961,P < 0.01)。男性病例中,首次CD4 < 350个/μl的构成比逐年增加(趋势χ2=41.977,P < 0.01)。见图 2。
讨论河南省通过采取综合性的艾滋病防控措施,有效遏制了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单阳家庭内性传播稳定在低流行水平[4]。近年来,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传播的疫情呈上升趋势,与同性性传播、商业异性性传播成为河南省艾滋病流行的3个主要传播途径。本研究发现,河南省2015-2020年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传播者占新报告HIV/AIDS的构成比为33.4%,高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29.6%[6]、杭州市的19.3%[7]和我国其他13个省份的32.0%[8],提示河南省经非婚非商业异性性行为感染HIV的比例超过了大多数省份。
本研究发现,河南省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传播HIV/AIDS以农民或民工为主,报告年龄逐年增加,40~59岁年龄组报告病例数和构成比逐年增多,这与全国的流行情况[9]类似。提示应重点关注农村地区和40~59岁中年人群,加强宣传教育,增强性安全风险意识,减少高危行为发生。
艾滋病早期流行地区,驻马店市、周口市、商丘市和南阳市,仍是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传播HIV/AIDS集中报告的地区,可能与当地长期积累的大量传染源有关,随着扩大检测的开展,隐蔽的非婚非商业异性性行为感染HIV的人被检出。平顶山市、洛阳市和濮阳市的平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可能与2015年报告病例较少和扩大检测有关,提示艾滋病较低流行地区应该转变工作思路,加强和重视异性性传播预防干预工作。
排除传播途径误判,单纯从两性生殖解剖和阴道分泌物与精液HIV数量的角度考虑,女性经异性性行为感染HIV的风险高于男性[10]。本研究对象中,男女性别比1.9∶1,男女性别比逐年增加,不能单纯从生物学机制分析。潘绥铭[11]在2000- 2015年四次全国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已婚男性和女性有非婚非商业异性性行为经历的比例分别由2000年的11.8%、4.1%上升至2015年的34.0%、13.4%,男性在最近1年有多性伴的比例为35.0%,而女性为16.2%,因此从性行为风险分析,男性感染HIV的风险明显高于女性,提示开展非婚非商业异性性行为干预,应结合生物学和社会学因素的特点,采取综合性的防控措施。
首次CD4反映了当前HIV/AIDS免疫学状况。首次CD4 < 200个/μl的构成比随时间无明显变化,而首次CD4≥500个/μl的构成比逐年减少,提示扩大检测和尽早发现病例仍是河南省的重点工作之一。首次CD4 < 200个/μl病例集中地区与HIV/AIDS的一致,提示河南省应在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加强宣传教育,动员高危人群主动开展HIV检测,早发现早诊断,强化HIV/AIDS随访管理和行为干预。
传播途径主要依靠县(区)随访人员流调获得,尽管每年开展了分区培训、逐级审核与数据核查、查重等质量控制工作,但是仍存在传播途径错判的可能性[12],主要表现在男性病例因文化压力,隐瞒其男男性行为和商业异性性行为史,女性病例因道德压力,不承认提供过商业性服务。虽然本研究存在局限性,但是对河南省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传播HIV/AIDS的基本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仍需进一步开展感染来源调查和针对性监测。
综上所述,2015-2020年河南省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传播HIV/AIDS总体疫情呈上升趋势,以男性、已婚、初中、农民或民工、40~59岁年龄组为主。应关注农村地区和中年人群,综合生物学与社会学因素的特点,采取综合性的防控措施,控制艾滋病传播。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1] |
汪宁. 中国艾滋病流行的一些新动向[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0, 31(11): 1205-1209. Wang N. Some new trends of HIV/AIDS epidemic in China[J]. Chin J Epidemiol, 2010, 31(11): 1205-1209. DOI:10.3760/cma.j.issn.0254-6450.2010.11.001 |
[2] |
吴尊友. 我国艾滋病经性传播新特征与防治面临的挑战[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8, 39(6): 707-709. Wu ZY. Characteristics of HIV sexually transmission and challenges for controlling the epidemic in China[J]. Chin J Epidemiol, 2018, 39(6): 707-709. DOI:10.3760/cma.j.issn.0254-6450.2018.06.002 |
[3] |
樊盼英, 白玉洁, 杨文杰, 等. 河南省部分地区新报告经异性性传播HIV/AIDS病例确诊前后高危性行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6, 37(3): 367-370. Fan PY, Bai YJ, Yang WJ, et 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high-risk behaviors among people newly diagnosed to be infected with HIV through heterosexual contact before and after diagnosis in some areas in Henan province[J]. Chin J Epidemiol, 2016, 37(3): 367-370. DOI:10.3760/cma.j.issn.0254-6450.2016.03.015 |
[4] |
梁妍, 李宁, 孙定勇, 等. 河南省2010-2018年新报告HIV/AIDS流行特征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 41(4): 532-536. Liang Y, Li N, Sun DY,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newly reported HIV/AIDS cases in Henan province, 2010-2018[J]. Chin J Epidemiol, 2020, 41(4): 532-536. DOI:10.3760/cma.j.cn112338-20190929-00712 |
[5] |
樊盼英, 李宁, 马彦民, 等. 2018年河南省艾滋病异性性传播方式特征分析[J].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20, 31(9): 652-654. Fan PY, Li N, Ma YM, et al. Analysis on transmission mode of HIV/AIDS cases infected by heterosexual contact in Henan province, 2018[J]. Henan J Prev Med, 2020, 31(9): 652-654. DOI:10.13515/j.cnki.hnjpm.1006-8414.2020.09.004 |
[6] |
刘玄华, 朱秋映, 孟琴, 等. 广西壮族自治区2015-2018年新报告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传播HIV/AIDS特征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 41(4): 537-541. Liu XH, Zhu QY, Meng Q,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newly reported HIV/AIDS cases with non-marital or non-commercial heterosexual transmission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2015-2018[J]. Chin J Epidemiol, 2020, 41(4): 537-541. DOI:10.3760/cma.j.cn112338-20190625-00467 |
[7] |
陈珺芳, 吴虹, 张兴亮, 等. 杭州市2015-2017年非婚非商业的异性性传播新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特征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8, 39(12): 1602-1606. Chen JF, Wu H, Zhang XL,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newly reported HIV/AIDS cases with non-marital but non-commercial heterosexual transmission in Hangzhou, 2015-2017[J]. Chin J Epidemiol, 2018, 39(12): 1602-1606. DOI:10.3760/cma.j.issn.0254-6450.2018.12.012 |
[8] |
陈方方, 郭巍, 王丽艳, 等. 我国部分地区艾滋病非婚异性性传播病例感染方式构成及特征分析[J].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5, 21(7): 550-553. Chen FF, Guo W, Wang LY,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HIV/AIDS cases with extra-marital heterosexual transmission in some regions in China[J]. Chin J AIDS STD, 2015, 21(7): 550-553. DOI:10.13419/j.cnki.aids.2015.07.02 |
[9] |
王丽艳, 丁正伟, 秦倩倩, 等. 2008-2014年中国艾滋病经异性性途径传播的流行特征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5, 36(12): 1332-1336. Wang LY, Ding ZW, Qin QQ,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HIV transmission through heterosexual contact in China, 2008-2014[J]. Chin J Epidemiol, 2015, 36(12): 1332-1336. DOI:10.3760/cma.j.issn.0254-6450.2015.12.002 |
[10] |
俞秋嫣, 王方林, 徐鹏, 等.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HIV经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传播流行特征[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7, 51(11): 977-981. Yu QY, Wang FL, Xu P,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non-marital and non-commercial heterosexual transmission of HIV infection in Miao-Dong Autonomous prefecture of Qiandongnan[J]. Chin J Prev Med, 2017, 51(11): 977-981. DOI:10.3760/cma.j.issn.0253-9624.2017.11.005 |
[11] |
潘绥铭. 2000-2015年中国人的"全性"[M]. 中国香港地区: 1908有限公司出版, 2017. Pan SM. The sexuality of Chinese, 2000-2015[M]. Hongkong, China: 1908 Limited Company Press, 2017. |
[12] |
宋炜路, 王书江, 王莉, 等. 伊犁州报告为非婚异性性传播的HIV感染者感染原因及真实感染途径复核分析[J].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6, 22(10): 822-824, 827. Song WL, Wang SJ, Wang L, et al. Study on the features and real reasons of HIV infection among HIV infected people who are reported as infected through non-married heterosexual contact in Yili[J]. Chin J AIDS STD, 2016, 22(10): 822-824, 827. DOI:10.13419/j.cnki.aids.2016.1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