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刘振球, 左佳鹭, 严琼, 方绮雯, 张铁军.
- Liu Zhenqiu, Zuo Jialu, Yan Qiong, Fang Qiwen, Zhang Tiejun.
- 我国2004-2014年戊型肝炎流行的时空特征及趋势分析
- Epidemiologic and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hepatitis E in China, 2004-2014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7, 38(10): 1380-1385
- Chines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17, 38(10): 1380-1385
- http://dx.doi.org/10.3760/cma.j.issn.0254-6450.2017.10.017
-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7-03-21
2. 200032 上海,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教研室
2. Department of Child and Maternal Health,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
戊型肝炎(戊肝)是由戊肝病毒(HEV)引起的一种粪-口传播性疾病,目前仍是我国乃至全球的一种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疾病负担研究表明,全球每年约有2 000万戊肝新发病例,其中有330万感染者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造成5.66万人死亡[1]。尽管我国病毒性肝炎的患者总体以乙肝为主,但是在成年人急性病毒性肝炎中,多数地区以戊肝为主[2-3]。因而有必要对我国戊肝的流行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本研究基于2004-2014年的全国戊肝发病数据,从流行病学三间分布的角度,描述我国过去10年戊肝的发病特征,为戊肝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资料与方法1.资料来源:通过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http://www.phsciencedata.cn/)收集2004-2014年全国范围内,不同省份、不同月份、不同年龄组戊肝的发病例数及发病率数据。
2.研究方法:
(1)经验模态分解:经验模态分解(EMD)是一种自适应性的时间序列数据分解方法,该方法的核心是经验模式分解,即将原本复杂的信号数据分解为有限个本征模函数(Intrinsic Mode Function,IMF),所分解出来的IMF分量包含了原信号的不同时间尺度的局部特征信号。IMF尤其适合于分析非线性、非平稳的信号序列,如传染病时间序列数据,具有很高的信噪比。
(2)空间自相关分析:运用AcrGIS 10.1软件空间自相关模块,计算全局和局部的莫兰指数(Moran’s I值)。运用OpenGeoda 0.9.9.9软件进行单变量LISA分析,绘制每年聚集性地图,使用AcrGIS 10.1软件成图。
(3)时空聚类分析:通过SaTScan 9.1软件分析戊肝病例的时间-空间聚集性[4]。建立一个移动圆柱体,其底部圆形窗口的半径变化范围为0至总人口的50%,而高度对应研究区域的时间,统计量为对数似然比(LLR)。计算窗口内与窗口区域外疾病发病率的差异,似然比越大,则表明该窗口内区域越有可能为聚集区。最后计算该地区的RR值,并检验该指标是否有统计学意义。
3.统计学分析:在R语言中运用经验模态分解[5-6](EMD)对全国以及各省份戊肝发病率数据进行分解,最终得到去噪后的发病率数据,以此准确反映2004-2014年戊肝的发病趋势。由于在绝大多数省份,发病率呈现线性趋势,故首先将各省份戊肝发病率进行logit转换,以此作为因变量,以哑变量化后的年份数据作为自变量(将2004年作为参照),将二者进行线性回归。再以获取的回归系数(β)作为因变量,以年份作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以此得到不同分组的发病率年度相对变化值(OR值及95%CI)[7]。分析均在R语言3.3.3软件中实现。检验水准α=0.05。
结果1.不同地区发病趋势变化情况:2004-2014年,全国共报告245 414例戊肝病例;2004年和2014年的发病率分别为1.26/10万和1.99/10万。
2004-2014年戊肝月发病率见图 1。从EMD结果来看,戊肝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但趋势较为平缓(OR=1.05,95%CI:1.03~1.10)。
对于不同的省份,发病趋势稍有不同。其中,北京市和天津市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吉林、黑龙江、河南与广西总体趋势为先上升后下降;江苏、浙江、山东与西藏总体趋势趋于平稳;而剩余的省份则表现为上升趋势,其中,新疆、湖南、海南、广东以及内蒙古等省份上升趋势较为明显,OR值分别为1.21(95%CI:1.16~1.27)、1.07(95%CI:1.04~1.12)、1.11(95%CI:1.06~1.16)、1.08(95%CI:1.06~1.10)和1.07(95%CI:1.03~1.15)。见表 1。
2.不同年龄组发病变化趋势:将年龄从0~85岁按每5岁分组,共得到18个年龄组。从2004年发病率来看,随着年龄的增加,戊肝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在70~74岁组达到峰值(3.014/10万)。绝大多数年龄组的发病率在2004-2014年间处于上升的趋势,其中,老年组增加幅度最大,尤其是65~69岁组和70~74岁组,其OR值分别为1.21(95%CI:1.16~1.26)和1.12(95%CI:1.08~1.17);5~9岁组及40~44岁组年发病率总体表现为上升,但是趋势不明显;此外,仅有10~14岁组的发病率处于下降趋势,OR值为0.95(95%CI:0.92~0.99)。见表 2。
3.戊肝空间分布特征:
(1)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通过ArcGIS 10.1软件计算Moran’s I值,2004-2014年我国戊肝发病率的全局Moran’s I值均为正数,但从2004-2014年持续下降,说明其全局聚集程度不断下降,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除2014年和2012年为随机模式外,其余年份均为聚集模式。见表 3。
(2)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使用OpenGeoda 0.9.9.9软件单变量LISA分析模块对每年全国各省市的发病率进行分析(图 2)。
由图可见,“高-高聚集区”由我国东北地区向东南地区及中东部地区移动,说明高发病率地区发生迁移。“低-低聚集区”在2008年以前出现在我国西南部地区,此后,由于“高-高聚集区”的移动迁移,导致“低-低聚集区”的消失。
(3)时空扫描分析:对2004-2014年戊肝发病率整体进行空间分析后得到7类聚集区。聚集区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地区和广西、广东、海南等地区;用SaTScan 9.01软件进行时间分析后,得出2010-2014年为高发时间段(RR=1.41,LLR=3 654.40,P=0.001);而对发病率进行时空分析后,得到5类聚集时空,其中包含3个高发病聚集区,2个低发病聚集区。见表 4。
讨论戊肝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在亚洲和非洲地区仍然是常见的疫源性疾病[8]。近年来,我国有效开展了甲型肝炎(甲肝)和乙型肝炎(乙肝)的计划免疫工作,甲肝和乙肝发病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9-11]。目前戊肝疫苗虽已上市,但是普及率尚不高,戊肝仍将是肝炎防治的重点之一[12],因此,对我国戊肝流行病学分布特征的认识亟待加深。
本研究发现,我国戊肝发病率整体处于上升趋势,但是趋势总体较为平缓,2004年发病率为1.26/10万,2014年为1.99/10万,年变化比值为1.05;时空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之后发病率高于2010年之前,这与EMD分析结果一致,说明我国戊肝发病率稳中有升。全国31个省份的戊肝发病率变化不尽相同,其中,23个省份呈现出上升趋势,仅有北京、天津和河北3个省份表现为下降趋势;此外,华东7个省份2004年戊肝发病率均处于较高水平,尤其是上海、江苏和浙江省,均超过2.5/10万,但是华东地区7个省份的年均变化均较小,江苏、浙江和山东省的发病率维持平稳,上海市、江西、安徽和福建省表现为小幅上升(OR值≤1.02);增长幅度较大的省份集中在西北、华中以及华南地区,新疆和广西较为明显,值得进一步关注。时空扫描分析发现,2008年以前西南地区为戊肝发病的“低-低聚集区”,但是随着戊肝发病率的逐年上升,该聚集区于2009年消失;而“高-高聚集区”则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从华北地区向华中和华南地区转移,这与该地区发病率的变化趋势相吻合,提示此类地区可能存在促进戊肝流行的因素,需要深入研究。
从年龄分布来看,戊肝发病主要集中在>45岁的中老年人群,这与此前部分地区的研究结果一致[13-14]。65~74岁为戊肝发病高峰年龄段;>60岁老年人的发病率增幅最大,这可能与老年人抵抗力较差、该年龄段疫苗覆盖率较低等因素有关。老年人已成为了戊肝感染的高危人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目前我国戊肝仍是以散发为主[15],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由急性戊肝导致的疾病负担逐年下降[14],但戊肝是经粪-口途径传播的疾病,随着我国餐饮业持续发展,各地区人员流动进一步加强,戊肝感染水平依旧维持在较高水平[16-17],有效开展戊肝防治、预防戊肝暴发以及乙肝合并感染,将成为今后戊肝防控的重点。
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首先,数据来自于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该系统建立之初,存在病例漏报,信息不完善,随着该系统日趋成熟,病例漏报问题好转,所以,戊肝总体发病情况估计有一定的偏倚;其次,随着临床检验技术进步,未分型肝炎的病例数相应减少,导致戊肝发病率增加,也可能会对戊肝的发病率估计造成一定影响。
综上所述,本研究利用传染病网络直报数据,从流行病学三间分布的角度,描述和分析了2004-2014年我国戊肝的流行趋势,并探讨了戊肝在不同省份、不同年龄人群的流行规律。该研究所得出结果,对今后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制定科学的戊肝防控政策具有一定意义。
利益冲突: 无
[1] | Rein DB, Stevens GA, Theaker J, et al. The global burden of hepatitis E virus genotypes 1 and 2 in 2005[J]. Hepatology, 2012, 55(4): 988–997. DOI:10.1002/hep.25505 |
[2] |
欧剑鸣, 谢忠杭, 洪荣涛, 等.
福建省2004-2010年戊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2, 33(4): 445–446.
Ou JM, Xie ZH, Hong RT, et al. Epidemiology of hepatitis E in Fujian province, 2004-2010[J]. Chin J Epidemiol, 2012, 33(4): 445–446. DOI:10.3760/cma.j.issn.0254-6450.2012.04.024 |
[3] |
姜梅, 李波, 崔伟红, 等.
烟台地区急性戊型肝炎患者经济负担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1, 32(8): 845–846.
Jiang M, Li B, Cui WH, et al. Economic burden of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n Yantai[J]. Chin J Epidemiol, 2011, 32(8): 845–846. DOI:10.3760/cma.j.issn.0254-6450.2011.08.028 |
[4] | Kulldorff M, Mostashari F, Duczmal L, et al. Multivariate scan statistics for disease surveillance[J]. Stat Med, 2007, 26(8): 1824–1833. DOI:10.1002/sim.2818 |
[5] | Humeau-Heurtier A, Colominas MA, Schlotthauer G, et al. Bidimensional unconstrained optimization approach to EMD:an algorithm revealing skin perfusion alterations in pseudoxanthoma elasticum patients[J]. Comput Methods Programs Biomed, 2017, 140: 233–239. DOI:10.1016/j.cmpb.2016.12.016 |
[6] |
郝欢, 王华力, 魏勤.
经验模态分解理论及其应用[J]. 高技术通讯, 2016, 26(1): 67–80.
Hao H, Wang HL, Wei Q. Theory of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and its application[J]. Chin High Technol Lett, 2016, 26(1): 67–80. DOI:10.3772/j.issn.1002-0470.2016.01.010 |
[7] | Ott JJ, Horn J, Krause G, et al. Time trends of chronic HBV infection over prior decades-a global analysis[J]. J Hepatol, 2017, 66(1): 48–54. DOI:10.1016/j.jhep.2016.08.013 |
[8] | Purcell RH, Emerson SU. Hepatitis E:an emerging awareness of an old disease[J]. J Hepatol, 2008, 48(3): 494–503. DOI:10.1016/j.jhep.2007.12.008 |
[9] | Liu J, Zhang S, Wang Q, et al. Prevalence of HBsAg/HBeAg amongst 1936801 couples preparing for pregnancy in rural China:an observational study[J]. J Viral Hepat, 2017. DOI:10.1111/jvh.12693 |
[10] | Zhang L, Wang YY, Huang YJ, et al. Status of HBsAg seroprevalence in 15 million rural couples in China:a cross-sectional study[J]. Sci Rep, 2017, 7: 42822. DOI:10.1038/srep42822 |
[11] | Ren X, Wu P, Wang LP, et al. Changing epidemiology of hepatitis A and hepatitis E viruses in China, 1990-2014[J]. Emerg Infect Dis, 2017, 23(2): 276–279. DOI:10.3201/2302.161095 |
[12] | Zhang W, He YL, Wang H, et al. Hepatitis E virus genotype diversity in eastern China[J]. Emerg Infect Dis, 2010, 16(10): 1630–1632. DOI:10.3201/eid1610.100873 |
[13] | Zhang SJ, Wang JJ, Yuan Q, et al.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isk factors of sporadic hepatitis E in central China[J]. Virol J, 2011, 8: 152. DOI:10.1186/1743-422X-8-152 |
[14] | Jiang H, Huang S, Zhao Y, et al. Disease burden of hepatitis E in a rural population in China:a community-based survey[J]. Epidemiol Infect, 2017, 145(5): 908–913. DOI:10.1017/S0950268816003071 |
[15] |
金晶, 李远贵, 龙泳, 等.
部队甲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调查[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00, 18(5): 334–336.
Jin J, Li YG, Long Y, et al. Investigation on incidence rate of hepatitis A in armies[J]. J Prev Med Chin People's Liber Army, 2000, 18(5): 334–336. DOI:10.3969/j.issn.1001-5248.2000.05.008 |
[16] |
张鹏, 聂绍发.
2010-2014年湖北省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及发病趋势分析[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6, 27(1): 33–35.
Zhang P, Nie SF. Analysis of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cidence trend of hepatitis B in Hubei Province (2010-2014)[J]. J Publ Health Prev Med, 2016, 27(1): 33–35. |
[17] |
谭楚生, 谭详永, 郭世成, 等.
江西2005-2013年急性乙肝流行特征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16, 32(1): 18–20.
Tan CS, Tan XY, Guo SC, et al. Incidence of acute hepatitis B in Jiangxi province, 2005-2013[J]. Chin J Publ Health, 2016, 32(1): 18–20. DOI:10.11847/zgggws2016-32-0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