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高景宏, 张永, 王君, 陈华洁, 张桂斌, 刘小波, 吴海霞, 李京, 李静, 刘起勇.
- Gao Jinghong, Zhang Yong, Wang Jun, Chen Huajie, Zhang Guibin, Liu Xiaobo, Wu Haixia, Li Jing, Li Jing, Liu Qiyong.
- 北京市常住居民对低碳减排健康共益认知的现况调查
- Awareness of health co-benefits of carbon emissions reduction in urban residents in Beijing: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7, 38(5): 621-624
- Chines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17, 38(5): 621-624
- http://dx.doi.org/10.3760/cma.j.issn.0254-6450.2017.05.012
-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6-11-04
2. 100013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卫生所;
3. 250012 济南, 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系;
4. 102200 北京市昌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卫生科
2.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Beijing Municip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Beijing 100013, China;
3. 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012, China;
4.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Changping District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Beijing 102200, China
低碳减排健康共益是指某项温室气体减排措施在降低碳排放、减缓气候变化的同时,还可带给其他人群健康方面的益处[1]。这种健康共益可增加低碳减排对碳排放利益相关方的吸引力,可在推动低碳转型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扮演重要角色[2]。但目前尚缺少对低碳减排健康共益在人群中认知情况的评估。为此本研究针对北京市常住居民开展横断面调查,以评估低碳减排的健康共益在人群中认知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有关低碳的宣传教育、政策制定和公众行为引导提供信息参考。
对象与方法1.调查现场:基于北京市新老城区、人口密度、区域面积、城市功能分区等因素综合考虑,选取房山、海淀、怀柔和东城4个城区,每个城区分别随机选取1个社区作为调查现场,开展问卷调查。
2.调查对象:通过Kish-Leslie公式估计样本量[3]。假设调查人群对低碳减排健康共益的认知率为30%,则样本估计公式n=pqz2/d2,其中p是假设的调查对象对健康共益的认知率(0.3);q=1-p;z=1.96(95%CI);d为精确度(5%)。由此得出样本量为323,考虑到失访,样本增加10%,最终本研究所需的样本量为360,即各现场需调查90份问卷。根据北京市2014年统计年鉴常住居民中各年龄、性别分组情况,对各现场所需要的90份样本按性别和年龄分组,依据具体的年龄、性别需求,招募调查对象。本研究限定调查对象为在当地生活或工作至少6个月,且每户居民只一人参与问卷调查。
3.调查问卷:自行设计和完善用于本次调查的问卷,并在昌平区选取21份方便样本进行预试验。问卷涉及气候变化、空气污染、低碳减排和社会人口学信息等内容。调查对象对环境问题的认知态度采用3~5个Likert类型或其他类别的答案表示,如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不确定,4=同意,5=非常同意。现场调查前,调查员经统一培训考核。2015年11月开展现场调查,各现场均有1~2名课题组成员参与,所有回收的问卷均由课题组成员当场检查,存在错漏项的问卷当场返还进行补充或纠正。问卷调查在当地居委会持续进行,直到满足样本要求的数量和年龄、性别比例为止。
4.统计学分析:采用EpiData 3.1软件双录入,数据分析利用SPSS 19.0和Stata 12.1软件。统计分析方法为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基于适用条件)、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所有检验均为双侧,检验水准α=0.05。
结果1.一般情况:共回收372份问卷,最终369份问卷纳入分析,问卷回收率为99.2%。参与问卷调查以24~59岁人群为主(65.6%),女性占51.5%,高中/中专、大学学历者占76.5%。调查中包括多种职业人群,以家庭人均月收入2 000~5 000元者居多(66.6%)。见表 1。
2.低碳减排健康共益的认知:调查中将对低碳减排健康共益认知水平分为3个级别,即从没听说过、只是听说(不知具体含义或内容)和熟悉(知道具体含义或内容)。结果显示,12.7%的调查对象声称熟悉低碳减排的健康共益。在调查对象社会人口学因素中,仅有不同的文化程度,对低碳减排健康共益认知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23.15,P=0.003)(表 2)。在不同职业人群中,医务工作者(33.3%)、科研技术人员(25.0%)和商业服务人员(20.7%)熟悉低碳减排健康共益人群的比例高于其他职业人群。
3.低碳减排获取健康共益的途径:85.4%的调查对象认为低碳减排可以“降低室内空气污染,改善室外空气质量”,进而促进人群健康,而第二被广泛认同的途径是“改善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72.6%)。其他途径如“减少有害或垃圾食品的摄入量”和“增加体力活动量”分别被56.9%和31.7%的调查对象认可,而24.7%的调查对象认为“提高精神风貌”也是低碳减排促进人群健康的途径(图 1)。
4.影响低碳减排健康共益认知水平的因素:对调查对象的认知水平与潜在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变量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OR=0.98)、认为北京地区天气变暖(OR=0.72)的调查对象,对低碳减排健康共益的认知水平低;而家庭人均月收入越高(OR=1.27)、认同北京地区空气污染严重(OR=1.59)、选择低碳生活方式(OR=2.36),可促进对健康共益的认知,其他影响因素则无统计学意义(表 3)。
讨论本研究通过选取北京市4个城区开展了常住居民有关低碳减排健康共益认知的现况评估,结果显示城市居民对低碳减排健康共益的认知水平较低,只有12.7%的调查对象声称对此概念熟悉。其中高中/中专、本科学历的调查对象更倾向于熟悉低碳减排健康共益的内容。调查对象的年龄、对北京市气候变暖和空气污染的态度、家庭人均月收入、低碳的生活方式等,是影响低碳减排健康共益认知状态的重要因素。
低碳减排的健康共益作为一个较新的概念,更容易被年轻群体接触和接受;而我国74.7%的网民年龄在10~39岁间,这些均可造成低碳减排健康共益在年轻人群中有较高的认知度[1-2, 4]。而认为北京地区气温变暖的调查对象,其健康共益的认知水平低,提示调查对象对造成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温室气体)可能存在认知不足。认同北京地区空气污染严重的调查对象,可能平时对空气污染较为关注,作为与空气污染关联密切的碳排放,他们亦有较大的机会接触和认知此概念。家庭收入高往往意味着这类人群对健康相关信息更为关注,且相较其他人群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多,从而使这些调查对象更有机会了解低碳减排的健康共益。选择低碳生活方式的调查对象,可能对低碳转变相关的信息更为关注,使他们相较其他人群,有更多的机会和主观意愿去获取低碳减排健康共益的信息。
本研究存在局限性。如调查中采用方便取样,使样本代表性不足;此外目前尚无有关低碳减排健康共益人群认知情况的研究,使本文结果无法与类似研究参照比较。
利益冲突: 无
[1] | IPCC. Climate Change 2014:Synthesis Report.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s Ⅰ, Ⅱ and Ⅲ to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R]. Geneva:IPCC, 2014:151. |
[2] | Haines A, Mcmichael AJ, Smith KR, et al. Public health benefits of strategies to reduce greenhouse-gas emissions:overview and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makers[J]. Lancet, 2009, 374(9707): 2104–2114. DOI:10.1016/S0140-6736(09)61759-1 |
[3] | Kish L. Corrigenda:survey sampling[J]. J Am Stat Assoc, 1969, 64(328): 1699. DOI:10.2307/2286127 |
[4] | 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The 38th Statistical Report on Internet Development in China, 2016[DB/OL]. (2016-08-03)[2016-10-23]. 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8/P020160803367337470363.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