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11 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室
Analysis of survival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IV/AIDS patients in Tianjin, 2004-2014
Department of STD/AIDS Control and Prevention, Tianjin Center for Disease of Control and Prevention, Tianjin 300011, China
艾滋病是影响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传染病,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报告,截至2014年底全球HIV/AIDS约3 690万人,2014年全球仍有120万人死于艾滋病[1]。为了解天津市HIV/AIDS的生存时间及有关影响因素,本文对天津市2004-2014年报告的HIV/AIDS的生存随访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从而了解本市HIV/AIDS的生存死亡状况,为发现目前艾滋病防治需要改进的薄弱环节,进一步降低艾滋病死亡和延长患者寿命提供依据。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天津市2004-2014年报告的≥18岁HIV/AIDS。
2.研究内容:天津市HIV/AIDS的生存时间及影响因素。
3.研究方法:从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选取2004-2014年天津市报告全部已审核的传染病报告卡和随访表,删除18岁以下、查无此人和外籍病例。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观察开始时间为HIV/AIDS的确诊时间,观察截止时间为2015年6月30日,观察结局为艾滋病相关死亡(由艾滋病相关机会性感染和肿瘤而引起的死亡),截尾删失包括失访、非艾滋病相关死亡(车祸、自杀和其他疾病引起的死亡)及观察结束时仍存活。
4.信息收集:根据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现有变量,选取HIV/AIDS的人口学特征、报告年份、病例来源、传播途径、是否进行抗病毒治疗、首次CD4值、是否死亡及死亡时间等变量进行分析。
5.统计学分析:数据经Excel软件整理后,导入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寿命表法计算各年生存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平均生存时间。对影响艾滋病相关死亡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风险率(Hazard rate,HR)及95%CI,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人口学特征:2004-2014年全市共报告HIV/AIDS 2 775例,其中男性2 564例(92.4%),女性211例(7.6%);本市户籍1 521例(54.8%),外地户籍1 254例(45. 2%);汉族2 575例(92.8%),其他少数民族200例(7.2%);未婚1 405例(50.6%),已婚有配偶802例(28.9%),离异或丧偶553例(19.9%),婚姻不详15例(0.6%);大专及以上968例(34.9%),高中或中专786例(28.3%),初中773例(27.9%),小学181例(6.5%),文盲67例(2.4%);男男性传播1 789例(64.5%),异性传播700例(25.2%),注射吸毒182例(6.6%),输血/血制品19例(0.7%),感染途径不详85例(3.0%)。
2. HIV/AIDS总体生存状况:2 775例HIV/AIDS,截止观察终点,随访2 584例(93.1%),失访191例(6.9%);观察时间最短为0个月,最长为137个月;艾滋病相关死亡293例(10.6%),非艾滋病相关死亡43例(1.5%);平均生存时间为126.45个月,95%CI为(124.24~128.25)个月,1年生存率为91%,3年生存率为88%,5年生存率为87%,10年生存率为76%,11年生存率为76%。
3. HIV/AIDS艾滋病相关死亡率差别:2 775例HIV/AIDS中,首次随访报告为HIV感染者的2 038例,报告为AIDS患者的737例,AIDS患者死亡率高于HIV感染者死亡率(χ2=107.622,P<0.001)。
4.抗病毒治疗对HIV/AIDS生存时间的影响:经Kaplan-Meier方法计算抗病毒治疗对于HIV/AIDS生存时间的影响,从图 1和图 2看出,抗病毒治疗对于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的生存时间均有延长,而对于AIDS患者生存时间的延长尤为明显。
表 1 2004-2014年天津市HIV/AIDS人口学特征
表 2 2004-2014年天津市HIV/AIDS生存率
5. HIV感染者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经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HIV感染者生存时间的因素中,婚姻、年龄、户籍、职业、感染途径、发现途径、是否抗病毒治疗和首次CD4值均为影响HIV感染者生存时间的因素。而经过多因素Cox回归调整分析后,只有抗病毒治疗和首次CD4值是影响HIV感染者生存时间的因素。
6. AIDS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经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AIDS患者生存时间的因素中,婚姻、年龄、户籍、职业、感染途径、发现途径、是否抗病毒治疗和首次CD4值均为影响AIDS患者生存时间的因素。而经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感染途径、病例来源、抗病毒治疗和首次CD4值均是影响AIDS患者生存时间的因素。
讨论
艾滋病如果不进行抗病毒治疗,从确诊到艾滋病发病的时间为2~8年,但是及早发现和及早治疗能够使HIV/AIDS的寿命与健康人无太大差别[2]。WHO提出,艾滋病正在转变为一种可治疗可控制的慢性传染病[3]。通过本文分析得到本市HIV/AIDS的平均生存时间为126.45个月,由于观察期为2004年至2015年6月,最长观察时间为137个月,因此该生存时间尚不能代表本市HIV/AIDS最终生存时间,生存时间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而进一步增加。通过分析得出本市76%的病例生存时间超过十年,与部分国内外相关文献[4-8]的生存率一致。
AIDS患者的艾滋病相关死亡率高于HIV感染者(χ2=107.622,P<0.001),说明尽早发现尚未发病的HIV感染者能有效降低本市艾滋病相关死亡率。
影响本市HIV感染者生存时间的因素为首次CD4值和抗病毒治疗(表 3)。HIV感染者首次CD4值如果>500个/μl,其死亡风险相对于201~350个/μl的感染者的0.335倍(0.147~0.762),因此及早发现感染者特别是当感染者CD4>500时即发现其死亡风险最低。但是未做过CD4的感染者死亡风险是201~350个/μl的感染者的5.410倍(3.154~9.280),这部分病例大多为失访病例,说明规范的CD4检测和随访是影响HIV感染者生存时间的重要因素。而HIV感染者如果不进行抗病毒治疗其死亡风险增加3.876倍(2.576~5.833),说明感染者及早治疗能够降低死亡风险从而延长生存时间。
表 3 2004-2014年天津市HIV感染者生存时间影响因素Cox分析
感染途径、病例发现途径、首次检测CD4值和是否抗病毒治疗是影响AIDS患者生存时间的关键因素(表 4)。相对于男男同性接触感染的病例,异性传播、静脉注射吸毒和输血或血制品感染的患者死亡风险较高,本市男男性传播感染的病例占绝大多数比例,针对MSM开展了大量的专项调查干预检测等工作,大部分男男感染病例能够及时得到发现,而异性传播病例相对更为隐蔽,常规的干预检测工作往往难以及时发现大部分异性传播病例。另外男男性传播病例的阳性配偶往往发现更晚,因此提示在今后工作中应该开展针对异性传播病例的有效宣传检测工作,并及时开展阳性病例配偶的HIV检测。早期静脉注射吸毒和经血传播病例可能由于发现晚等因素造成死亡风险相对较高。医疗机构其他就诊者检测发现AIDS患者死亡风险是专题调查发现患者的2.524倍(1.918~5.079),提示医疗机构应加强有关科室就诊者的艾滋病主动筛查检测工作[9]。AIDS患者发现时如果CD4<50个/μl,其死亡风险较高,而未进行CD4检测的AIDS患者死亡比例为90.9%,其原因为发现太晚尚未进行CD4检测就死亡。未抗病毒治疗的AIDS患者的死亡风险是已治疗患者的8.745倍(5.284~14.473),因此及早发现和早治疗对降低AIDS患者死亡风险和提高生存时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0]。
表 4 2004-2014年天津市AIDS患者生存时间影响因素Cox分析
本文利用艾滋病防治信息系统中的现有资料,以HIV确诊时间而非感染时间为起点对HIV/AIDS的生存时间进行分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存时间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有待于进一步的调查研究获取更多相关资料进行分析。
利益冲突: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