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吕嘉春, 吕美霞, 刘世良 .
- 为流行病学事业奋斗终生:纪念我国著名流行病学家施侣元教授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7, 38(1): 131-132
- http://dx.doi.org/10.3760/cma.j.issn.0254-6450.2017.01.025
-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7-01-03
2. 430030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3. K1A0K9 加拿大国家公共卫生署
敬爱的施侣元教授于2016年12月17日离开了我们,享年82岁。施侣元教授于1934年3月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的一个普通家庭,1953年9月以优异成绩考入山东医学院外科学系,第二年因有志于预防医学而转专业进入卫生系,1955年8月因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而由山东医学院转学到武汉医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卫生系,1957年9月成为该校首届卫生专业本科毕业生,并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任教,开启了她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长达五十余年的流行病学教学科研生涯。1982年6月至1984年2月期间,她曾前往加拿大McGill大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进修,学习现代流行病学原理、方法及临床流行病学,并获流行病学硕士学位。
施侣元教授一直活跃在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84-1991年任流行病学教研室副主任,1992-1995年任流行病学教研室主任。历任湖北省流行病学学会主任委员、武汉市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兼任《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副总编辑和顾问、《药物流行病学杂志》副主编、《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编委、《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编委、《中国热带医学》编委、《疾病控制杂志》编委、《湖北省预防医学杂志》编委、《中国老年病杂志》编委、《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杂志编委、《临床外科杂志》编委等;担任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命题委员、武汉市慢性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武汉市中小学视力健康管理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等社会兼职。施侣元教授2009年获首届“中国流行病学杰出贡献奖”,2014年获“中国流行病学终身荣誉奖”。她丰富的学术思想和教育理念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 著书立说 薪火承传施侣元教授一直以来严谨治学,常年笔耕不辍。20世纪80年代初,召开了首届全国流行病学会议(哈尔滨,1980),我国在流行病学领域逐步突破了既往以研究传染病为主的范围,开始引进和学习国外的现代流行病学理论和方法。随着大量新的流行病学概念和术语不断涌现,施教授敏锐地认识到我国亟需一部流行病学词典,以解广大读者学习之急。她参考加拿大流行病学家John M. Last 1983年编辑出版的A Dictionary of Epidemiology,于1985年主持编译出版了我国首部《流行病学词典》;2001年组织国内学者,主编出版了中文版《流行病学词典》,Last教授欣然作序并充分肯定了中国学者完成的这部词典;2009年,施教授担任主编出版《现代流行病学词典》;并担任《英汉医学词典》副主编。施教授为我国流行病学专业术语的规范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施侣元教授也是我国药物流行病学的先行者之一,参与筹备中国药学会药物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创办《药物流行病学杂志》,并担任中国药学会药物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筹)副主任委员和《药物流行病学杂志》的副主编和顾问。1996年其作为副主编编写出版我国首部《药物流行病学》专著,撰写“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和“药物流行病学研究中常见的偏倚和交互作用”等章节,并在《药物流行病学杂志》上发表系列文章系统介绍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方法。2008年她还主译了美国的专业教科书《药物流行病学教程》。在施教授和其他老一辈专家的积极推动下,药物流行病学在我国获得蓬勃发展,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施侣元教授担任人卫版预防医学专业统编教材《流行病学》第三版编委、第四版副主编及第五版、第六版主审,并承担第三版“病毒性肝炎”和第四版“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章节的编写,该统编教材第四版获“2002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第五版获“2005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施教授积极参加我国流行病学系列专著《流行病学进展》的编写工作,担任第七卷至第十卷编委;在第四卷撰写“疾病的筛检及其评价”,系统介绍筛检试验的原理和数量化评价指标,特别是引入预测值的概念和实际应用;在第六卷编写“宫颈癌的流行病学及病因学”,重点阐述宫颈癌的病因与预防措施;在第九卷撰写“前列腺癌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总结国内外的研究动态,重点介绍了分子流行病学技术和肿瘤标志物在前列腺癌研究中的进展;撰写“生存质量测量与评价及其在流行病学中的应用”,较早在国内流行病学领域介绍生存质量的概念、测量技术及应用。施教授还参与了耿贯一教授主编的大型参考书《流行病学》的编写;担任《流行病学原理-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副主译和《现代流行病学》第一版编委、第二版主审;同时,在裘法祖院士领导下,施教授担任研究生规划教材《外科学:前沿与争论》第一、第二版的编委,撰写“临床流行病学与外科学”章节,向临床医学生传授流行病学的理论和方法。施侣元教授五十余年的学术生涯,著书立说,为我国现代流行病学的发展和承传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 科学研究 开拓创新年轻时代的施侣元教授,与老一辈流行病学家何尚浦教授、张求精教授等积极进行区域性疾病防治和不明原因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其中,“钩端螺旋体与湖北农村儿童青少年脑动脉炎和烟雾病关系的研究”、我国棉产区因食用粗制生棉油而发生棉酚中毒与“烧热病”和“低钾软病”的研究、“湖北麻城市流行性肢痛症的流行病学调查”及“一次冰冻豆浆引起的细菌性痢疾暴发的调查与处置”,是我国流行病学研究的典型范例。
施侣元教授自1980年积极开展有关病毒性肝炎的防治研究,在乙肝、丙肝、丁肝等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血清标志物、高危人群筛查和人群预防等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随着居民疾病谱的改变,施教授敏锐地意识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将严重影响居民的健康,遂将研究重点拓展到肿瘤流行病学和慢性病流行病学,并于1991年6月至1992年11月在加拿大卫生部CDC慢性病处做高级访问学者,从事肿瘤流行病学研究,有关研究成果发表在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随后,施教授指导研究生开展了有关白血病、前列腺癌、胃癌、肺癌、食管癌和乳腺癌的流行病学及东湖水污染物致癌风险评价等研究。选择河南省平顶山煤矿区作为现场,开展人群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生存质量研究,并将人工神经网络引入糖尿病危险因素的建模分析。施教授非常重视现场调查,经常带领学生到社区、医院进行问卷调查和收集标本,确保研究资料的可靠性;施教授秉承“同济”一贯重视数理统计的学风,1990年,50多岁的她还毅然开始学习SAS统计软件,在国内较早地将协方差分析、交互作用与混杂分析、Meta-analysis、捕获-再捕获方法及人工神经网络用于流行病学实践;施教授一直强调实验研究在流行病学中的地位,倡导使用生物标志物等客观检测指标来揭示疾病病因链关联的证据。
施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涉及病毒性肝炎、糖尿病、青少年视力低下及肿瘤的流行病学,先后发表论文200余篇。有关“前列腺癌流行病学研究”的系列成果由湖北省卫生厅组织专家鉴定,被评议为“国内领先水平”;“矿区人群糖尿病流行病学”课题于1998年分别获湖北省和武汉市科技进步奖。施教授在科学研究上脚踏实地、勇于创新,践行了她一直提倡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精神。
三、 大工匠心 守护光明1992年,施侣元教授和其他国内知名专家一起在由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学王延华教授、流行病学耿贯一教授倡议设立的“全国爱眼日”倡议书上签名;1996年,卫生部、教育部、团中央、中国残联等联合发出通知,将爱眼日活动列为国家节日之一,并重新确定每年的6月6日为“全国爱眼日”。施教授一直关注青少年的视力健康问题,并在武汉市开展有关青少年视力低下防治的科学研究;2004年施教授有关青少年视力低下的调研报告引起了武汉市领导的高度关注,2005年由市政府决定启动中小学视力低下防治工作,并将其作为长期、持续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惠民工程纳入政府统筹规划,由武汉市政府下发文件直接督办,同时成立了武汉市青少年视力低下防治中心,建立武汉市中小学生视力健康管理工作专家委员会,施教授被聘为专家委员会成员,指导并参与多项科研工作;2009年,教育部将武汉市确立为全国“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实验区”;施教授指导的《青少年视力低下预警系统、防制模式及效果评价研究》课题,成果经专家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武汉市中小学生视力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于2013年经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组织专家鉴定,被评为“国内领先水平”,建议全国推广应用,2016年该成果作为教育部唯一推荐的优秀案例入选参加世界卫生组织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关心青少年健康,这只是施教授用她渊博的知识卓有成效地服务于社会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四、 教书育人 桃李芬芳施侣元教授忠诚于她挚爱的医学教育事业,尤其重视流行病学接班人的培养。从教五十余载,一直工作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第一线,多次获得“女能人”、优秀博士生导师、优秀教师等光荣称号。她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多年主讲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专业的《流行病学》、《妇幼流行病学》及研究生的《临床流行病学》等课程;施教授从90年代开始为护理流行病学这一新生的学科培育人才,晚年仍然亲临教学第一线,为护理学院研究生讲授《护理流行病学》。施教授讲课生动精彩,善于引用典型的案例来启发学生;她思维敏捷、强调对学术问题的剖析,最为重要的是施教授一贯坚持实事求是,严谨治学,共培养博硕士生各19名。她对学生论文中的每个数字都一一核对,每个文字都亲自校对,学生们时常可以看到施教授带着老花镜审校论文的情景。笔者之一依然记得在硕士期间第一次撰写研究论文时,施老师最常问的就是:“你怎么证明你的结论是正确的?”。学生必须通过查找、引用同时期、同一地区的疾病报告数据来旁证,才能通过施老师反复的推敲和审核,并被允许投稿发表。她不仅在学术上培养学生,还关心每个学生的生活,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重视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她经常对学生说:“不要过多地考虑名利与荣誉,而是要把精力放在学问上”,通俗地讲“吃亏就是占便宜”,学生们对此受益终生。她关爱年轻教师和青年学子,以自己特有的人格魅力带动和影响身边的教师和学生;亦经常见到有基层的医务工作者来办公室请教她,并得到很好的帮助。为了将流行病学理论更好地用于指导公共卫生实践,施教授除承担本科生、研究生教学任务外,还非常重视基层公共卫生专业队伍的培训,举办了全国流行病学师资班、全国卫生防疫站站长班、全国海港检疫班等多个短训班。施教授是我国流行病学界德高望重的学者,桃李满天下,她培养的学生多在国内各医科大学担任教授和学术带头人、在公共卫生与疾病控制机构担任领导和业务骨干、在医药行业和医院从事管理和业务工作,还有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瑞典等国从事流行病学教学和研究工作。施侣元教授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晚年仍坚持评阅稿件,即使在病重期间仍不忘学校流行病学专业队伍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她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流行病学教育事业。
施侣元教授用其一生书写了我国现代流行病学的传奇,斯人已逝,风范永存!
志谢: 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大力支持;施侣元教授的学生仇成轩、王文绢、高蔚、钱玲、幺鸿雁、梁浩、熊焕昌、莫道君、方亚等提供了重要的修改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