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王丽艳, 秦倩倩, 葛琳, 丁正伟, 蔡畅, 郭巍, 崔岩.
- Wang Liyan, Qin Qianqian, Ge Lin, Ding Zhengwei, Cai Chang, Guo Wei, Cui Yan.
- 我国50岁及以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特征分析
- Characteristics of HIV infections among over 50-year-olds population in China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6, 37(2): 222-226
- Chines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16, 37(2): 222-226
- http://dx.doi.org/10.3760/cma.j.issn.0254-6450.2016.02.015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5-08-21
自1985年报告第一例艾滋病病例以来,我国艾滋病流行已经30年,受艾滋病影响的人群不断增加,流行形式呈现多种特征[1]。近年病例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现的50岁及以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人数逐年增加;2000- 2011年1-9月,50~64岁人群报告数占总报告数的构成比增加7.5倍,从1.6%上升到13.6%;65岁及以上人群报告数占总报告数的构成比在11年间增加约20倍,从0.34%上升到7.0%[1]。高年龄组HIV/AIDS病例的增多加大了该年龄组疾病负担,也为艾滋病防治工作带来新挑战,如何解读高年龄组HIV/AIDS病例的快速增加,成为控制该年龄组人群艾滋病防治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收集了2008-2014年间我国病例报告系统发现的50岁及以上HIV/AIDS病例,对其人口学、行为学和首次CD4+T淋巴细胞(CD4)计数检测等信息进行分析,推断该年龄组HIV/AIDS病例的分布情况和感染方式,为艾滋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资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2008-2014年按照法定报告传染病程序,报至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的新诊断发现的HIV/AIDS病例。
2. 数据来源:收集2008-2014年发现的诊断时年龄在50岁及以上HIV/AIDS病例个人信息和空间分布情况以及诊断后的首次CD4检测结果。年龄按照病例报告时的年龄统计;地区按照病例报告时现住址进行统计[2]。首次CD4检测结果,指病例被发现后一年内的首个CD4计数检测结果;感染时间推断根据HIV感染后免疫机制的相关研究[3],人体感染HIV后CD4计数每年按照平均减少50 cells/μl下降的规律,CD4≤200 cells/μl感染时间在8年及以上,CD4在200~349 cells/μl之间其感染时间在5~8年,CD4在350~449 cells/μl之间其感染时间在3~5年,CD4≥450 cells/μl其感染时间在3年之内,按此规律推测HIV/AIDS病例可能的感染时间和感染年龄。
3. 统计学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描述研究对象性别、年龄、地域及危险行为因素等分布特征,计量资料两组间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同年度间计量资料的变化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inear-by-Linear Association线性相关χ2检验历年的变化趋势,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使用 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 果1. 人口学特征:2008-2014年我国诊断发现50岁及以上HIV/AIDS病例113 868例,其中男性84 663例(74.4%),女性29 205例(25.6%),报告50岁及以上病例数增加了4.2倍。诊断时年龄分布主要为50~59岁,2014年报告数较2008年增加3.7倍,从2008年3 575例增加到2014年13 102例;60~69岁报告数增加4.8倍,从2008年1 968例增至2014年9 537例;70岁以上报告数增加4.6倍,从2008年1 056例增至2014年4 881例。60岁以上病例数呈上升趋势(χ2=23.56,P<0.001),见表 1。
50岁及以上病例中63.1%为已婚有配偶,职业分布以农民/民工/渔民为主(占61.0%),文化程度多为初中以下(占86.8%)。地区分布最多的为一类省份地区,占84.8%(96 552/113 868)。来自一类省份的病例占每年新诊断50岁及以上病例构成呈下降趋势(χ2=1 500.08,P<0.001),见表 1。
2. 性别与危险行为: 50岁及以上病例以男性为主(占74.4 %)。各年龄组男女比例不同,50~59岁年龄组为2.3 ∶ 1,60~69岁年龄组为2.8 ∶ 1,70岁以上年龄组为7.0 ∶ 1,年龄越大,男性所占比例越大。各年龄组性别构成有显著性差异(χ2=2 587.22,P<0.001)。
50岁及以上病例感染途径以异性传播为主(占88.0%),见表 1。其中86.6%的男性及92.2%的女性以异性传播为主(χ2=2 587.22,P<0.001);异性传播病例中有83.9%自述有非婚异性性接触史,2008-2014年该比例分别为77.4%、79.6%、81.4%、83.2%、84.2%、85.9%及85.9%;有16.4%自述配偶或性伴阳性,从2008-2014年该比例分别为22.6%、20.4%、18.6%、16.8%、15.8%、14.1%和14.1%(χ2=402.763,P<0.001)。男性病例中95.1%自述有非婚异性性接触史,女性病例中 46.6%自述配偶或性伴阳性,53.4%自述有非婚异性性接触史,见表 2。
自述配偶或性伴阳性感染的病例中,8 862例病例提供有效阳性配偶的信息,2008-2014年女性病例的阳性配偶92.4%(6 261/6 774)为异性传播感染,3.2%(218/6 774)为同性传播感染;男性病例的阳性配偶89.9%(1 878/2 088)为异性传播感染。2008-2014年女性病例的阳性配偶为异性传播感染的比例逐年上升,趋于稳定,分别为81.0%、84.9%、92.2%、92.9%、92.6%、94.3%和93.6%,阳性配偶为同性传播感染的比例逐年上升,分别为0.4%、2.2%、1.6%、1.4%、3.3%、3.8%和4.7%(χ2=826.762,P<0.001)。
3. 性别与感染年龄: 2008-2014年报告50岁及以上年龄组病例中,在报告一年内76.8%(87 447/113 868)病例做过CD4检测。87 447例感染者中,有34.5%为50岁以前感染,65.5%(58 135/87 447)的病例在50岁及以上感染,平均感染年龄为(54.2±8.4)岁。2008-2014年平均感染年龄分别为(51.6±7.6)岁、(52.5±8.0)岁、(53.3±8.1)岁、(54.6±8.4)岁、(54.6±8.3)岁、(54.5±8.5)岁和(54.4±8.5)岁(F=70.979,P<0.001)。
11.0%的病例为近3年新感染者,2008-2014年其中男性病例分别为6.7%、7.2%、7.8%、8.9%、10.3%、10.8%和12.7%;女性病例分别为8.7%、9.8%、9.7%、11.2%、12.2%、14.5%和15.5%。感染与发现时间间隔8年及以上者占46.5%。2008-2014年其中男性病例分别为58.3%、60.6%、55.4%、51.6%、48.5%、46.0%和44.0%;女性病例分别为52.5%、49.4%、46.9%、43.8%、39.7%、36.6%和34.6%。男性、女性的病例均可见近3年新近感染病例所占构成呈上升趋势(χ2=198.048,P<0.001);8年及以上病例所占构成呈下降趋势(χ2=80.319,P<0.001)。
50岁及以上病例从感染到被检测发现的平均时间为(6.8±2.7)年,2008-2014年分别为(7.5±2.6)年、(7.4±2.6)年、(7.2±2.6)年、(6.9±2.6)年、(6.7±2.6)年、(6.6±2.7)年和(6.4±2.7)年(F=1 021.519,P<0.001),见图 1。
讨 论我国近年来新诊断发现报告50岁及以上病例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新诊断HIV感染病例中50岁及以上病例已占一定比例。例如,美国2010年新诊断HIV感染病例中50岁及以上病例占14%[4]。意大利1982-2005年向国家艾滋病注册局报告的大于15岁艾滋病病例中8.8%为大于50岁者,该年龄段艾滋病病例所占比例由1982-1990年的4.9%上升至2000-2005年的15.9%[5]。澳大利亚2006年报告的艾滋病病例中14%为大于50岁者[6]。
本研究发现,新诊断发现50岁及以上病例以男性为主,其中50~59岁年龄组所占比例较大。2008-2014年新诊断发现50岁及以上病例传播途径以非婚异性传播为主,女性虽然配偶间传播造成的感染占很大比例,但其中由于配偶为MSM造成的感染持续增加,应给予关注。意大利2008年对新诊断50岁及以上老年病例分析,性传播是主要的感染途径[5]。中国部分地区调查结果显示老年男性HIV/AIDS病例主要是通过无保护的商业性性行为而感染。Chen等[7]在湖南省湘西地区对80名老年HIV感染者进行调查,46名老年男性中45名自述与商业性工作者发生性关系;34名老年女性自述未发生商业性行为,其配偶87.1%检测为HIV阳性。陈红等[8]在江西省某县的调查显示,238名50岁以上男性血样检测结果HIV、梅毒感染率均为2.9%,与临时性伴、商业性性伴发生性行为的比例分别为11.4%和13.4%。提示嫖娼是50岁及以上老年男性病例感染的原因。本研究发现53.4%的50岁及以上老年女性非婚异性传播比例亦应引起关注,今后需进一步深入调查老年女性HIV/AIDS中非商业异性传播造成的具体原因。
本研究提示,50岁及以上病例按首次CD4水平推断感染时间在8年以上的晚发现病例达40%以上。国外研究显示,老年病例较年轻病例发现时CD4水平相对更低,晚发现的比例相对较高[9, 10]。但是同时也发现从感染到检测发现的平均时间逐年下降,这与我国2006年以来推行医疗机构开展手术前、受血前HIV检测,并推广由医务人员主动提供HIV检测(PITC)工作有关,病例有更多的机会提早发现[11]。
中国近年来高年龄组人群HIV/AIDS病例报告数增加的原因:一方面是各地扩大检测发现了更多既往感染者。2006年以来推行扩大检测工作[11],高年龄组人群随着身体机能的下降而更多的接受医学诊疗服务,既往感染了HIV的高年龄组人群在医疗服务过程中被诊断出来,本研究中50岁及以上HIV/AIDS病例约有60%来自医疗机构。另一方面,该年龄段人群自身的高危行为引起了较多HIV感染的发生。本次研究发现2008-2014年每年报告50岁及以上病例中近3年内感染病例在增加,提示高危行为暴露也是该年龄组人群HIV/AIDS病例增加的原因之一。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50岁及以上人群的生理机能正常,性需求依然活跃,但由于缺乏基本生殖健康观念和风险意识,该年龄组人群发生性行为时很少采取保护措施,安全套使用率低[11, 12]。Gott[13]研究发现:英国319例50岁以上被调查者80%以上依然性活跃,且7%有高危性行为。在非洲撒哈拉一项7个国家的研究显示:其中4个国家,50岁以上男性在过去12个月有两个或更多性伴的比例高于低年龄组男性[14]。我国一项针对HIV感染者的调查表明:46%的50岁以上男性HIV感染者曾经发生过商业性行为,24%曾经有多性伴,只有不到4%报告曾经使用过安全套[15]。
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病例报告数据收集的方式限制了分析变量的数量,在流行病学因果推断上存在一定局限性,但仍可为该人群HIV流行的危险因素提供线索。其次,研究对象感染时间的推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CD4检测工作完成情况,2008年以来我国新发现病例首次CD4检测比例逐年提高,2014年首次CD4检测比例达到80%以上。最后,用来推算感染时间CD4参考曲线反映的是在全年龄组群体HIV感染后免疫机制变化趋势,在估计50岁以上年龄组病例感染时间时可能存在系统偏差。本文对感染时间的估计主要用于说明高年龄组HIV/AIDS病例感染时间和诊断时间差异,感染时间的系统性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接受。
综上,近年来我国50岁及以上HIV/AIDS病例数增长很快,其中男性增加明显,主要原因是非婚异性性传播,提示与该年龄组人群HIV相关高危行为暴露有关,另一方面也有既往感染病例晚发现的影响。建议结合艾滋病经异性性传播防治工作,开展针对50岁及以上人群的艾滋病防治与宣传教育工作,同时以发现和诊断的50岁及以上HIV/AIDS病例为线索,排查和控制影响该人群HIV流行的传染源,有针对性的扩大目标人群HIV检测和防治工作,减少二代传播的发生。
利益冲突 无[1] National Center for AIDS/STD Control and Prevention.China, Joint United Nations Programme on HIV/AID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1 Estimates for the HIV/AIDS Epidemic in China[EB/OL].Beijing:Ministry of Health, 2011[2012-02-27].http://www.chinaids.org.cn/n1971/n2151/n777994.files/n777993.pdf. |
[2] 秦倩倩, 王璐, 高省, 等.我国艾滋病网络直报的发展及现况[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8, 14(6):611-612, 614.Qin QQ, Wang L, Gao S, et al.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tatus of China's Web-based HIV/AIDS case report system[J].Chin J AIDS STD, 2008, 14(6):611-612, 614. |
[3] Fauci AS, Pantaleo G, Stanley S, et al.Immunopathogenic mechanisms of HIV infection[J].Ann Intern Med, 1996, 124(7):654-663.DOI:10.7326/0003-4819-124-7-199604010-00006. |
[4]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HIV surveillance report 2010[EB/OL].[2014-08-16].http://www.cdc.gov/hiv/topics/surveillance/resources/reports/. |
[5] Longo B, Camoni L, Boros S, et al.Increasing proportion of AIDS diagnoses among older adults in Italy[J].AIDS Patient Care STDS, 2008, 22(5):365-371.DOI:10.1089/apc.2007.0168. |
[6] National Centre in HIV Epidemiology and Clinical Research.Australian HIV Surveillance Report[EB/OL].Sydney:National Centre in HIV Epidemiology and Clinical Research, 2007[2007-08-23].http://kirby.unsw.edu.au/sites/default/files/hiv/resources/oct2007-2survrpt.pdf. |
[7] Chen X, Li XL, Qin BY, et al.Older HIV-positive adults in Xiangxi, China:infection modes and associated risk factors[J].Sex Transm Dis, 2014, 39(9):716-719.DOI:10.1097/OLQ.0b013e31825af361. |
[8] 陈红, 卢飞豹, 姜红英, 等.江西省某县272名50岁以上男性HIV感染的现况调查[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0, 44(12):1152-1153.DOI:10.3760/cma.j.issn.0253-9624.2010.12.022.Chen H, Lu FB, Jiang HY, et al.Survey on HIV prevalence among 272 man over 50 years old in X county, Jiangxi province[J].Chin J Prev Med, 2010, 44(12):1152-1153.DOI:10.3760/cma.j.issn.0253-9624.2010.12.022. |
[9] Mugavero MJ, Castellano C, Edelman D, et al.Late diagnosis of HIV infection:the role of age and sex[J].Am J Med, 2007, 120(4):370-373.DOI:10.1016/j.amjmed.2006.05.050. |
[10] Illa L, Brickman A, Saint-Jean G, et al.Sexual risk behaviors in late middle age and older HIV seropositive adults[J].AIDS Behav, 2008, 12(6):935-942.DOI:10.1007/s10461-008-9370-8. |
[11] 《艾滋病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57号[Z].2006.Regulation o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HIV/AIDS.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tate Council Decree No.457[Z].2006. |
[12] Abel T, Werner M.HIV risk behaviour of older persons[J].Eur J Public Health, 2003, 13(4):350-352.DOI:10.1093/eurpub/13.4.350. |
[13] Gott CM.Sexual activity and risk-taking in later life[J].Health Soc Care Commu, 2001, 9(2):72-78.DOI:10.1046/j.1365-2524.2001.00285.x. |
[14] Negin J, Cumming R.HIV infection in older adults in sub-Saharan Africa:extrapolating prevalence from existing data[J].Bull World Health Organ, 2010, 88(11):847-853.DOI:10.2471/BLT.10.076349. |
[15] Pearline RV, Tucker JD, Yuan LF, et al.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 among individuals over fifty years of age in China[J].AIDS Patient Care STDS, 2010, 24(6):345-347.DOI:10.1089/apc.2009.03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