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王泓懿, 徐俊杰, 尚红, 汪宁.
- Wang Hongyi, Xu Junjie, Shang Hong, Wang Ning.
- 近10年亲密伴侣暴力国际研究热点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worldwide literature in research of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in the world in recent 10 years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5, 36(10): 1172-1175
- Chines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15, 36(10): 1172-1175
- http://dx.doi.org/10.3760/cma.j.issn.0254-6450.2015.10.029
-
文章历史
- 投稿日期: 2015-03-10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
2 National Center for AIDS/STD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亲密伴侣暴力(IPV)指现在或曾经处于亲密关系的伴侣或配偶之间发生的暴力,包括躯体、性、心理暴力和威胁。WHO进行的80多个国家/地区大规模调查发现,终生IPV躯体或性暴力发生率为27.8%~32.2%,其中日本等西太平洋地区的发生率最低(24.6%),而东南亚地区最高(37.7%)[1]。我国以往研究显示IPV/家庭暴力的发生率为12%~34%[2, 3, 4]。IPV的危害有两大方面,首先直接增加死亡率(主要为自杀),2009年南非调查发现,女性因IPV的死亡率为8.8/10万[5]。其次,IPV还显著增加HIV、其他性传播疾病(STIs)[6]和抑郁的发生率[7]。IPV对个人、家庭、社会均可造成不良后果,成为全球日渐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各国学者除研究IPV的流行率、空间/人群/时间分布以及危险因素外,还在积极探索针对IPV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我国在IPV领域研究较少,为了解目前国际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最新热点问题及其变化趋势等,本研究利用PubMed数据库对近年来国际上IPV的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旨在为进一步的科研和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信息。
材料与方法1. 资料来源:近10年PubMed数据库刊载的国际上有关IPV的科研文献。
2. 研究方法:从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的PubMed数据库中,以“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AND Limits:Publication Date from 2005-01-01 to 2014-12-31”为主题词,检索数据库中近10年发表的IPV的文献。获得全部相关文献的数量、语种、国别、作者、期刊分布及主题词。
3. 统计学分析:运用书目信息共现挖掘系统(bibliographic item co-occurrence mining system,BICOMS)软件统计相关主题词出现的频次,按频次由高到低排序,根据累计频次的变化选定截取的阈值。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高频主题词进行系统聚类分析[8],绘制共词聚类树状图,运用χ2检验比较2005-2009年和2010-2014年两个时段的高频主题词的变化(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 发文量变化趋势:累计检索获得2005-2014年发表在PubMed有关IPV研究共3 257篇。相关研究的发表文章数量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5年发表 147篇,到2014年发表 651篇(占近10年总发文量的1/5),其中,以2012-2014年发文量增幅最为明显(环比增长率在23%以上)。见图 1
![]() |
图 1 近10 年相关论文数随年份变化 |
。 2. 语言种类及国家分布:对发文语种统计分析发现,英语论文占近10年PubMed收录的主体(98.19%),其次为西班牙语(1.05%)和葡萄牙语(0.28%),中文文献3篇,分别发表于2008、2011和2012年。
按国家进行统计分析显示,近10年IPV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发文量排在前3位的国家为美国1 930篇(59.32%)、英国655篇(20.13%)和荷兰61篇(1.88%)。近5年发文量排在前3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1 200篇(54.18%)、英国494篇(22.3%)和瑞典38篇(1.72%)。我国累计发表论文18篇,近5年发表 15篇,其中,香港地区发文14篇,占我国发文总量的77.8%。
3. 作者分布:涉及该主题研究的作者总计2 063人,其中发表 1篇论文的有1 545人,占总发文人数的74.9%;发表论文10篇以上者10人,占总发文人数的0.48%。美国学者Lipsky S、Bonomi AE和西班牙学者Vives-Cases C均以15篇的发文量并列第一,中国香港学者Chan KL发文14篇,美国学者Bair-Merritt MH发文13篇。近5年发文量分布,中国香港学者Chan KL以12篇发文量跃至榜首,其后为美国和欧洲的学者。见表 1。
4. 期刊分布:对近10年刊载IPV主题文献的期刊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发表的3 257篇文献分布于671种期刊中。发文量排在前3位的期刊依次为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378篇)、Violence Against Women(194篇)、Violence and Victims(118篇),3个杂志的发文量占同期671种杂志总发文量的21.21%,由此可看出以IPV为主题的文献主要发表在该领域核心期刊上,呈高度聚集性。其中,以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收录相关研究最多(占总发文量的11.62%),Lancet的相关发文量为33篇(近5年发文20篇),达到了发文总量的1.01%。
5. 高频主题的共词聚类分析:主题词出现的频次>50次的研究热点共有32个,占总发文量的40.44%(表 2)。系统聚类分析显示,IPV相关研究高频主题词聚类于4个类别(图 2):①IPV的状况及相关危害(包括心理障碍、犯罪及HIV感染),由1、8、12、13、26、28、29、19、24、2、5、16、4、7、14、20和25号主题词组成;②家庭暴力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及预防控制,由9、10和21号主题词组成;③虐待、家庭暴力对女性伤害的社会支持,由17、27、3、15、22和32号主题词组成;④IPV及所引起的疾病预防干预知识及措施,由11、23、6、31、30、18号主题词组成。
![]() |
注:聚类图中的数字与表2中高频主题词的序号对应一致 图 2 近10 年IPV相关研究高频主题词的 共词聚类分析结果 |
6. 研究热点的变化:运用χ2检验比较近5年(2010-2014)与前5年(2005-2009)两个时间段内的共同主题词出现频次的差异,发现不同时间阶段的IPV研究热点正在发生快速的变化(表 3):相比前5年,近5年出现频率呈显著上升趋势的热门主题词有:①IPV与HIV感染(2.0% vs. 1.0%,χ2=4.471,P=0.034);②研究对象也有一定的变化,妊娠期女性“Pregnant Women”(1.2% vs. 0.4%,χ2=4.805,P=0.028),性伴侣“Sexual Partners”(6.6% vs. 3.5%,χ2=13.346,P<0.001)等主题词出现的比例也明显上升。然而,近5年有关IPV的调查数据收集方法,女性健康及虐待等相关主题词出现频率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
研究显示:目前国际上对IPV的研究主要有四个方向,以IPV的相关损害及其所引起的相关疾病居多。目前IPV成为造成女性非致死性伤害的第二大原因[9],以往的研究还证实IPV与女性抑郁情绪和自杀倾向等心理障碍有关[7],与谋杀等犯罪行为的关系也较为密切[10],一些国家和地区统计显示IPV是增加该地区死亡率的原因之一[10, 11]。因此,监测IPV的分布状况及其所引起的疾病负担是各国研究的热点之一。另外,本研究还统计分析了2010-2014年和2005-2009年有关IPV的相关研究主题具有的变化趋势,发现近5年各国学者侧重于研究IPV与HIV/STIs感染的关系,仅2010年就有3篇相关主题的研究发表在Lancet上[12, 13],指出同伴暴力尤其是性虐待可增加无保护性行为的发生率,从而增加HIV的感染风险[6]。随着研究的不断细化,同伴暴力的高危人群已从普通女性逐渐拓展到孕产妇等人群。另外,近5年发表的相关研究更多的使用性伴侣(Sexual Partners)这一主题词,这表明IPV研究范围已从原来的主要针对配偶间的家庭暴力扩大到具有亲密性行为的伴侣之间暴力现象,而且有研究指出同性性伴侣之间的IPV现象较异性性伴侣更为严重[14]。
本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在PubMed获知科研论文被引用情况,因而尚不能就该学科的科研结构进行可视化分析,也未能就发文作者顺序进行探索,这些不足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综上所述,本文首次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分析了国际上IPV研究领域近10年的研究热点、现状、趋势,为我国开展IPV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信息。
[1] Organization WH.Global and regional estimates of violence against women:prevalence and health effects of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and non-partner sexual violence[EB/OL].[2015-03-01].http://apps.who.int/iris/bitstream/10665/85241/1/WHO_RHR_HRP_13.06_eng.pdf. |
[2] Gao YQ,Jacka T.Prevalence of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and its impact on women's mental health in rural western China:a study of a country in Ningxia[J].J Peking Univ:Health Sci,2012,44(3):379-386.(in Chinese)高燕秋,Jacka T.西部农村地区家庭暴力发生情况及对妇女精神健康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4(3):379-386. |
[3] Cui Y,Hong W,Su Y,et al.A current situation survey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of domestic violence in seven provinces and cities of China[J].Chin J Clin Psychol,2012,20(3):360-362,327.(in Chinese)崔轶,洪炜,苏英,等.七省市家庭暴力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报告[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3):360-362,327. |
[4] Cao YP,Zhang YL,Guo GY,et al.A comparison study on domestic violence by geographic settings in Hunan[J].Chin J Ment Health,2007,21(12):849-852.(in Chinese)曹玉萍,张亚林,郭果毅,等.湖南省不同地区家庭暴力发生现况的比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2):849-852. |
[5] Abrahams N,Jewkes R,Martin LJ,et al.Mortality of women from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in South Africa:a national epidemiological study[J].Viol Vict,2009,24(4):546-556. |
[6] Dunkle KL,Decker MR.Gender-based violence and HIV:reviewing the evidence for links and causal pathways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and high-risk groups[J].Am J Reprod Immunol,2013,69Suppl1:20-26. |
[7] Pico-Alfonso MA,Garcia-Linares MI,Celda-Navarro N,et al.The impact of physical,psychological,and sexual intimate male partner violence on women's mental health:depressive symptoms,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state anxiety,and suicide[J].J Women's Health,2006,15(5):599-611. |
[8] Feng L,Leng FH.Development of theoretical studies of co-word analysis[J].J Libr Sci China,2006,32(2):88-92.(in Chinese)冯璐,冷伏海.共词分析方法理论进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32(2):88-92. |
[9] Sprague S,Bhandari M,Della Rocca GJ,et al.Prevalence of abuse and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surgical evaluation(PRAISE)in orthopaedic fracture clinics:a multinational prevalence study[J].Lancet,2013,382(9895):866-876. |
[10] Smith SG,Fowler KA,Niolon PH.Intimate partner homicide and corollary victims in16states:National Violent Death Reporting System,2003-2009[J].Am J Public Health,2014,104(3):461-466. |
[11] Golding JM.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as a risk factor for mental disorders:a meta-analysis[J].J Fam Viol,1999,14(2):99-132. |
[12] Jewkes RK,Dunkle K,Nduna M,et al.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relationship power inequity,and incidence of HIV infection in young women in South Africa:a cohort study[J].Lancet,2010,376(9734):41-48. |
[13] Castor D,Cook S,Leclerc-Madlala S,et al.Intimate-partner violence and HIV in South African women[J].Lancet,2010,376(9748):1219-1220. |
[14] Welles SL,Corbin TJ,Rich JA,et al.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among men having sex with men,women,or both:early-life sexual and physical abuse as antecedents[J].J Commun Health,2011,36(3):477-4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