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李洋, 王声湧. 2014.
- Li Yang, Wang Shengyong. 2014.
- 鲁甸地震特点与灾区卫生学评估
-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rthquake in Ludian county and the hygienic assessment of the disaster area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4, 35(9): 1069-1071
- Chines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14, 35(9): 1069-1071
- http://dx.doi.org/10.3760/cma.j.issn.0254-6450.2014.09.023
-
文章历史
- 投稿日期:2014-8-11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近年来我国发生的4次 破坏性地震(大于里氏5级)均在西南山区:2008年“5·12”汶 川8级地震(死亡69227人),2010年“4·14”玉树7.1级地震 (死亡2046人),2013年“4·21”雅安7级地震(死亡181人)和 2014年“8·3”鲁甸6.5级地震(死亡617人,失踪112人)。鲁 甸地震属典型的浅源地震,地表振动强烈。由于此次震级较 大、震源浅、灾区人口密集,加之农村住房多以砖混和土木结 构为主,抗震性能差,山区地质地形复杂,道路交通毁坏严 重,救援人员、药械和车辆不能顺畅进入灾区等原因,导致伤 亡严重[ 1 ]。
早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国务院印发了《地震灾区饮用 水安全保障应急技术方案(暂行)》(2008年5月21日,中央政 府门户网站:www.gov.cn),卫生部发布《抗震救灾卫生防疫 工作方案》(2008年5月15日,卫生部网站:www.gov.cn); 2010年玉树地震时卫生部办公厅下达《关于抗震救灾卫生防 疫相关工作方案和预案的通知》(2010年4月24日);此次鲁 甸地震时国务院办公厅发出《有序做好支援鲁甸地震灾区抗 震救灾工作通知》(国办发明电〔2014〕14号,2014年8月5 日,中国政府网);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卫计委) 办公厅于2014年8月6日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云南鲁甸6.5 级地震抗震救灾卫生应急工作的通知》(国卫发明电〔2014〕 42号,卫生部网站:www.gov.cn)。2010年以来卫生部按照 “统一指挥,纪律严明,反应迅速,处置高效,平战结合,布局 合理,立足国内,面向国际”的原则,统筹建设国家级卫生应 急队伍,地方建设具有地域特点的各类卫生应急救援专业队 伍,初步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应急医学救援队伍体系[ 2 ]。在 鲁甸地震紧急医学救援工作中国务院和国家卫计委强调:紧 紧围绕“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组织开展防疫能力现状评 估,摸清灾区现有卫生防疫队伍状况,合理调整防疫队伍布 局,实现灾区防疫工作全覆盖,认真落实好灾区卫生防疫各 项工作。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专家,协助云南省卫生 行政部门开展灾区公共卫生现状和需求评估,指导开展卫生 防疫工作[ 3 ]。
影响地震灾害的因素是震级和震源深度及当地地质条 件(土质、地形、地下水位等)、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程度、建筑 物质量和对地震的防御状况。汶川地震是一次无备之战,此 后我国的应急管理体制和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使其后的玉 树地震救援汲取了汶川的经验,应急响应更为迅速、科学、有 序和制度化[ 4 ]。玉树地震(7级)伤亡人数只有汶川地震的 2.96%。震级同为7级的雅安地震,属于浅源强震,震中芦山 县的烈度>9度,破坏力大,由于地震发生时是周末上午,聚 集在学校和公共场所的人较少,而且未发生大量的山体滑 坡[ 5 ],死亡人数不足玉树地震的1/10。此次鲁甸6.5级地震之 所以造成较大人员伤亡(死亡人数是雅安7级地震的数倍), 主要原因是边远山区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综合 作用的结果。鲁甸地震后山石泥土松动,又值雨季,大雨不 止,余震不断,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频发;鲁甸是国 家级贫困县,无论政府和居民对抗震防灾的意识、能力和机 制均差强人意。政府各部门应急能力的加强并不依当地灾 难危险系数而定,而是被当地财政的支付程度所左右,可见 我国西部和边远地区政府应急能力亟待提升。汶川地震、玉 树地震和鲁甸地震均发生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凸显居民 房屋在设计、建设的抗震性能不足,地方干部和居民的危机 意识、灾害的防范观念与相关职能部门的预警水平很低,居 民的避险、逃生和自救互救能力还待加强。处于地震带的政 府部门对地震的中长期风险认识不足,未把防灾、减灾和应 对地震风险的预备及其预警提上工作日程。巨大灾害防范 机制和有效减少地震伤亡不只是关注事后救助,应更多关注 事前预防和预测。这几次地震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对突发 事件应急管理仍停滞在“重处置,轻预防”的阶段[ 4 ]。在不断 提升有效的减灾技术和灾后的紧急医学救援的同时,应加强 防灾减灾教育,提高全民减灾防灾意识。
国家卫计委印发的《关于做好云南省鲁甸县地震灾区卫 生防疫工作的通知》要求积极组织协调在灾区的防疫力量, 共同做好灾区防疫,尤其要加强传染病疫情、食源性疾病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及时做好疫情处置等[ 3 ]。紧急 医学救援队进入地震灾区后务必立即进行的首要工作,是在 地震灾区进行公共卫生状况调查和灾区公共卫生风险评 估。结合灾后当地医疗卫生机构的现状,尤其是灾区现有卫 生防疫队伍状况,合理调整防疫队伍布局及传染病防治和卫 生监督能力,督促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做好传染病疫情报告、 预检分诊、消毒隔离、医疗废物处置和预防接种等工作;具体 拟定灾区预防接种、环境卫生整治、病媒生物控制等灾后卫 生防疫重点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提高灾区 群众卫生防病意识,严防灾区发生传染病疫情和重大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卫生学保障包括食品卫生、饮水卫生、环境卫 生、虫媒防制消毒、卫生宣传以及心理卫生等[ 6 ]。
必须开展整治环境卫生,当务之急是妥善解决灾区居民 临时安置点和救援队伍及志愿者队伍居住地的垃圾和粪便 收集、运送和无害化处理,清除病媒生物孳生地。灾民临时 安置点临时搭建厕所、临时垃圾收集场所和垃圾处理场所, 是维护灾区良好环境卫生必须尽早解决和不断改进的关键 措施[ 7 ],有效防止因灾导致传染病暴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灾 区 卫 生 学 快 速 评 估(the rapid evaluation of public health in disaster area)是指紧急医学救援队伍进入灾区后, 在最短时间内摸清灾区现场的公共卫生基本现况,以及可 能发生危及健康和疾病暴发等公共卫生风险的危险性和脆 弱性,通过快速流行病学评估方法,提出对灾区卫生监督和 疾病预防控制的意见,为卫生行政部门对灾区卫生工作决 策提供依据。
1. 快速卫生学评估的内容:包括①确定灾区主要的公共 卫生问题,分析灾区的公共卫生需求和提出灾区优先的卫生 防疫工作;②评价灾害造成的危害及存在潜在的传染病风 险;③评价灾区在卫生与健康方面的脆弱性;④评价当地医 疗卫生系统恢复和重建的能力等。
2.现场快速评估原则:
(1)针对性原则:评估收集的信息应针对当地既往流行 疾病历史水平、疾病流行的潜在风险因素以及医疗卫生紧急 应对的资源和能力。
(2)时效性原则:“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是一个历史警语。 灾后会不会发生传染病?可能发生哪种传染病?估计疫情有 多严重?紧急医学救援人员到达救援现场准备怎样开展卫生 防疫?……这些都是政府和居民迫切要求回答问题。
(3)阶段性原则:短时间内收集的信息难免有缺漏或不 准确,加上灾区的情况瞬息万变,因此评估工作应该分阶段 进行,反复评估和不断修正灾区卫生工作内容;此外,评估当 地医疗卫生系统恢复和重建的自身能力及支撑条件,以确保 灾区后续医疗卫生服务的持久和巩固。
3.现场快速评估需要获得的资料:
(1)灾区公共卫生本底资料:尽可能收集到当地公共卫 生相关的背景资料,包括地理、地形、行政区域及水库、湖泊 等水体水系分布信息;人口学资料(老年人口、孕产妇、婴幼 儿、残疾人等脆弱人群);灾情和救援工作进展、人员伤亡情 况、目前灾区人员基本情况、灾民安置情况、救援队伍数量和 分布;当地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情况以及目前能上岗的人数 和可以利用的条件等。
(2)卫生资源与疾病监测资料:灾区可能发生流行或暴 发的传染病、地方病,可能对居民带来威胁的慢性病、常见 病,可能导致群死群伤隐患的环境、条件和居民的认识、行为 等;灾前卫生资源配置和现存情况;当地常见传染病的流行 季节,主要流行因素、虫媒传染病和动物宿主、病媒生物及其 分布情况;计划免疫开展情况,计划免疫设施和冷链系统运 行情况及当地人群免疫水平;疾病监测系统运转情况等。
(3)灾民安置区卫生情况:了解灾民安置区的位置和分 布是否合理,安置场所间是否有足够的空间以利于通风和人 员疏散;室/帐篷内能否保持自然通风;安置区卫生设施;安 置区的防火、防寒、防暑、防风和防雨等设施;安置区的卫生 管理制度,有无专人负责卫生管理。了解灾民的卫生认知行 为、传染病预防常识、日常生活卫生知识、饮水和食品卫生知 识、消毒知识等。
(4)生活饮用水和食品卫生评估:掌握饮用水水源的数 量和分布,水源是否受到污染及污染程度;集中式供水的供 水系统是否完好,分散式供水的取水方式;灾后供水方式;饮 用水是否消毒和消毒方式及其药品来源,有无做消毒效果评 估;贮水设施的状况,二次供水是否安全。灾区食品来源、食 品加工和用餐方式是否符合卫生学规范;食品从业人员来 源、健康状况、是否有健康档案;集中供餐点的数量、集中用 餐人数,集中供餐点的餐具是否充足,餐具消毒是否规范,食 品和餐具的存放是否符合卫生学要求;食品供应不足时,灾 民有无食用过期食品或采摘野菜、野蘑菇充饥的情况等。
(5)病原微生物及有毒有害物品存放情况:了解灾前保 存病原微生物的科研机构、生物制品部门、传染病医院和综 合医院传染病科(检验科)病原微生物的保藏设施是否受损, 有无泄露和扩散,如已泄露和扩散是否已采取应急处置。评 价可能造成群体和个人中毒事件的动物、植物、化学品(含 核/辐射物质),包括生产、储存、销售、使用。
(6)垃圾和人畜粪便处理:了解有无统一的垃圾堆放场 所及其数量和分布,垃圾场与水体(特别是饮用水源)的距离 是否合乎卫生学要求,垃圾是否进行消毒或焚烧等。灾区厕 所的类型、数量、分布,其中简易厕所占的比例,灾民临时聚 居点内厕所数量能否满足使用,厕所消毒和粪便收集及处理 是否符合卫生学要求。
(7)尸体处理情况:尸体处理、运送工具和埋葬场所有无 消毒,是否符合卫生学要求;家畜禽死亡数量及其尸体处理 情况。
(8)病媒生物和动物管理:调查病媒生物孳生地的数量、 密度、分布及其消毒和清理情况;了解灾区犬、猪、猫等动物 的管理情况,特别是流浪犬、流浪猫。
(9)绘制灾区卫生信息地图:灾区地形地貌面目全非,在 现场快速评估后,必须将各种信息(如灾民和救援人员安置 区、医疗点、水源和取水点、垃圾场等病媒孳生地、厕所等的 分布)直接标记在现时地图上,形成简明、实用的灾区卫生信 息地图。
4. 现场快速卫生学评估方法及其步骤:由于受条件所 限,现场快速评估通常采用的方法是现场观察、图片拍摄、关 键人物访谈、小组访谈等简便调查方法,并结合查阅资料等, 从多途径收集第一手信息。具体步骤是:①制定简易评估方 案,组建一支评估队伍,明确各自职责和任务,确定评估方法 和内容,准备评估表格和清单等;②现场评估;③结果分析 (评价灾区的公共卫生需求、关键环节和重点,确定优先领 域,提出工作建议和计划);④书写并提交评估报告。
我国自汶川地震后的大规模应急反应证明了国家动员 资源,对全国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快速应急机制的能力[ 8 ]。 由于地震对居民健康危害的风险受灾区的自然因素和社会 因素所制约,各地的致病因子、环境条件和人群免疫水平差 别甚大,具体的卫生防疫策略及干预措施必须在对灾区现场 的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来拟定。现场快速卫生学评估是为了 探明灾区在卫生设施遭到破坏,水、电、通讯和交通中断,人 口流动或拥挤和状态混乱等情况下,传染病发生与流行的风 险大小。救援人员在进入灾区抢救生命开展医疗救治的同 时,必须立即进行灾区现场的快速卫生学评估,其目的是为 灾区整体医学救援工作策略和防控重点提供依据。此次鲁 甸地震后通过现场调查评估分析,认为灾区存在发生肠道传 染病的风险,灾区卫生防疫形势依然严峻[ 9 ]。因此把加强饮 用水卫生监督,全面督察集中式供水和二次供水,切实保障 灾区饮用水卫生安全,在震后第6天基本实现应急保障供水 的全覆盖,解决了22.99万人的应急供水问题,确保大灾之后 无大疫。快速卫生学评估关键在“快速”二字,评估小组应在 有现场流行病学实践经验的专家带领下,分头进行对灾区原 始资料查阅、流行病学现况调查、实地观察和走访,经过会商 后在12h内(最长不能超过24h)对灾区做出初步风险评估 并提交评估报告。灾区的卫生学评估工作贯穿于抗震救灾 的全过程,尤其是在救援初期必须反复多次进行调查、分析 和报告,根据实际情况对危害性、脆弱性、可控性、防控重点 和工作建议及时修正,使评估结果渐臻完善。
[1] Yu XJ,Wu JJ. Five characteristics of Ludian earthquake: analysis by the director of the China Earthquake Networks Center[EB/OL]. (2014-08-06)[2014-08-12].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8/06/c_1111966563.htm. (in Chinese) 余晓洁,吴晶晶.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详析鲁甸地震五大特点[EB/OL].(2014-08-06)[2014-08-12].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8/06/c_1111966563.htm. |
[2] Wang SY, Dong XM. Progress in emergency medical rescue in China[J]. Chin J Prev Med,2011,49(5):842-844. (in Chinese) 王声湧,董晓梅. 中国紧急医学救援的进展[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1,49(5):842-844. |
[3]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Notice on Ludian County in Yunnan earthquake disaster epidemic prevention work[EB/OL]. (2014-08-07)[2014-08-07]. http://www.nhfpc.gov.cn/jkj/s7914/201408/cfa1393f9f934e098174df87 b6627cbc.shtml. (in Chinese) 国家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 关于做好云南省鲁甸县地震灾区卫生防疫工作的通知[EB/OL]. (2014-08-07)[2014-08-12]. http://www.nhfpc.gov.cn/jkj/s7914/201408/cfa1393f9f934e098174 df87b6627cbc. shtml. |
[4] Cheng FF, Dong XM, Wang SY. Emergency management of Yushu Earthquake tests by experience in Wenchuan earthquake[J]. J EBM,2010,10(3):158-162. (in Chinese) 程芳芳,董晓梅,王声湧. 玉树地震应急管理对汶川经验的验证[J]. 循证医学,2010,10(3):158-162. |
[5] Yu TR. A experts from the department of earthquake research in Shanghai interpret Ya'an(Sichuan earthquake): fewer casualties should be produced than Wenchuan earthquake[EB/OL].(2013-04-20)[2014-08-12]. http://news.sina.com.cn/o/2013-04-20/122026887727.shtml. (in Chinese) 俞陶然. 上海地震局专家解读四川雅安地震:伤亡应比汶川大地震少[EB/OL]. (2013-04-20)[2014-08-12]. http://news.sina.com.cn/o/2013-04-20/122026887727.shtml. |
[6] Wang SY,Tian JZ,Li Y,et al. Medical rescue and medical rescue system of emergency[J/CD]. Injure Med:the electronic version,2012,1(4):1-7. (in Chinese) 王声湧,田军章,李洋,等. 紧急医学救援理论与紧急医学救援体系[J/CD]. 伤害医学:电子版,2012,1(4):1-7. |
[7] Wang SY. Challenges for the team of earthquake emergency rescue health and epidemic prevention in China[J]. Chin J Epidemiol,2008,29(7):629-630. (in Chinese) 王声湧. 汶川地震对中国卫生防疫救援应急队伍的挑战[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8,29(7):629-630. |
[8] Wang SY,Li YH,Chi GB,et al. Injury-related fatalities in China:an under-recognized public-health problem[J]. Lancet,2008,372 (9651):1765-1773. |
[9] Ji ZP. Ludian earthquake disaster:3 143 wounded powerful and effective epidemic situation is still grim[EB/OL]. (2014-08-08)[2014-08-12]. 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8/07/c_1111985323.htm. (in Chinese) 吉哲鹏. 鲁甸地震灾区:3 143名伤员救治有力有效,卫生防疫形势依然严峻[EB/OL]. (2014-08-08)[2014-08-12]. 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8/07/c_1111985323.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