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段宇杰, 何恒果, 严贤春
- DUAN Yujie, HE Hengguo, YAN Xianchun
- 成都人民公园桑寄生发生与防治
- Occurrence and control of Taxillus sutchuenensis parasite in Chengdu People's Park
-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21, 17(1): 30-33
- Subtropical Agriculture Research, 2021, 17(1): 30-33.
- DOI: 10.13321/j.cnki.subtrop.agric.res.2021.01.006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21-02-07
桑寄生[Taxillus sutchuenensis (Lecomte) Danser]属于桑寄生科(Loranthaceae)钝果寄生属(Taxillus),别称四川寄生、桃树寄生、苦楝寄生等,主要分布于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地,为半寄生性气生灌木,嫩枝、叶密被褐色或红褐色星状毛,有时具散生叠生星状毛,小枝黑色,无毛,具散生皮孔[1-2]。桑寄生植物通过吸器吸附在寄主植物枝条上,吸收寄主的水分和营养而生存[3-4],主要寄生于梨、杨、柳等经济林木和园林树木上。桑寄生的大量繁殖会造成寄主树种的衰退甚至死亡[5]。近年来,成都园林植物受到桑寄生的严重侵害,导致公园景观树木和城市行道树长势变差,影响城市原有景观风貌,其中成都人民公园受害最为严重。为此,本文调查了成都人民公园受桑寄生侵害的树种及侵害程度和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为防治和有效管理桑寄生提供参考。
1 调查区域与方法 1.1 调查区域概况成都市位于川西北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交接地带,地处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30°05′~31°26′N,102°54′~104°53′E),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湿冷、春早,无霜期较长,四季分明,热量丰富。该区年平均气温16 ℃,≥10 ℃年平均活动积温为4 700~5 300 ℃;年平均降水量为900~1 300 mm,且年际降水量变化不大;光、热、水基本同季,有利于生物的繁衍。调查点为成都人民公园,位于成都市区祠堂街少城路,占地112 639 m2,园中植物种类丰富、风景秀美,交通便捷,是市区中心规模最大的开放式风景园林。
1.2 调查方法2019年5月对成都市园林植物桑寄生发生情况进行普查。就桑寄生发生较为严重的成都人民公园进行详细的路线调查,记录其寄主植物种类与特征(如株高、危害部位等)、寄生率以及危害程度等,并分析环境因素对桑寄生发生的影响。
将植株按照高度由下到上均分为Ⅰ、Ⅱ、Ⅲ、Ⅳ等4个区域。寄生率/%=(被寄生的树木总数/抽样调查的树木总数)×100。根据寄生率划分危害程度:寄生率≤5%为轻度危害,用“+”表示;5%<寄生率≤20%为中度危害,用“++”表示;寄生率>20%为重度危害,用“+++”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寄主植物种类及危害情况桑寄生在成都人民公园普遍发生,涉及10科11属12种(表 1)。由表 1可知,桑寄生对柳树、枫杨、悬铃木的寄生最为严重,寄生率高于50%;对水杉、朴树的寄生较为严重,寄生率高于20%;对洋槐、贴梗海棠、喜树、紫叶李、白梅、大叶女贞的寄生程度为中等,寄生率在5%~20%之间;对银杏的寄生程度为轻度,仅4.03%。调查中还发现,寄生严重的寄主枝叶因缺水缺营养而变得枯黄,甚至整株死亡。
寄主植物 | 寄生率/% | 危害程度1) | ||
科名 | 属名 | 种名 | ||
杨柳科 | 柳属 | 柳树(Salix babylonica) | 75.76 | +++ |
胡桃科 | 枫杨属 | 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 | 66.67 | +++ |
悬铃木科 | 悬铃木属 | 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 | 77.78 | +++ |
豆科 | 刺槐属 | 洋槐(Robinia pseudoacacia) | 10.70 | ++ |
杉科 | 水杉属 | 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 28.89 | +++ |
蓝果树科 | 喜树属 | 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 | 10.40 | ++ |
木犀科 | 女贞属 | 大叶女贞(Ligustrum compactum) | 11.11 | ++ |
蔷薇科 | 李属 | 白梅(Prunus mume) | 14.29 | ++ |
紫叶李(Prunus cerasifera) | 13.30 | ++ | ||
木瓜属 | 贴梗海棠(Chaenomeles speciosa) | 6.52 | ++ | |
银杏科 | 银杏属 | 银杏(Ginkgo biloba) | 4.03 | + |
榆科 | 朴属 | 朴树(Celtis sinensis) | 33.33 | +++ |
1)“+”、“++”、“+++”分别表示轻度、中度、重度危害。 |
桑寄生危害程度与寄主植物生理特点及环境密切相关。在相同环境下,高大乔木更易被寄生,如柳树、悬铃木、枫杨等寄生率均在60%以上;中等或者小乔木寄生率较低,如大叶女贞、白梅、洋槐的寄生率在10%左右(表 1)。乔木被寄生部位主要为较高的主干或分枝,寄主树龄一般在40 a以上,是城市园林中普遍受害的树种(表 2)。调查还发现,多数高大乔木未发生桑寄生,如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黄葛树(Ficus virens)、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等,这可能与树种本身的特性有关,但具体与哪些特性有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寄主植物 | 寄生部位 | 株高 | 平均株高 | |
m | m | |||
柳树 | Ⅲ、Ⅳ区 | 4~11 | 6.8 | |
大叶女贞 | Ⅳ区 | 3~7 | 4.5 | |
枫杨 | Ⅳ区 | 8~13 | 9.2 | |
贴梗海棠 | Ⅲ区 | 2~3 | 2.7 | |
银杏 | Ⅳ区 | 6~11 | 8.8 | |
水杉 | Ⅳ区 | 8~14 | 9.6 | |
喜树 | Ⅲ区 | 10~15 | 13.2 | |
洋槐 | Ⅲ区 | 8~15 | 10.3 | |
悬铃木 | Ⅲ、Ⅳ区 | 12~16 | 13.6 | |
朴树 | Ⅳ区 | 7~12 | 8.3 | |
紫叶李 | Ⅲ区 | 3~6 | 4.8 | |
白梅 | Ⅳ区 | 3~5 | 4.2 |
成都市多数园林均有桑寄生发生,其中成都人民公园、都江堰离堆公园、成都植物园园林树木桑寄生发生严重;浣花溪公园、新都桂湖其次;宽窄巷子、武侯祠园林区有零星发生;天府广场、杜甫草堂未见桑寄生。某些城区行道树如悬铃木也有发生桑寄生。从调查来看,荫蔽度、鸟类活动及水源对桑寄生的发生影响较大。成都人民公园园内植物种类丰富,密度较大,树冠交叉错落,荫蔽度较大,导致桑寄生严重发生。且园中树木高大繁茂,人工湖历史悠久,较高的荫蔽度及合适的水源为鸟类活动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而鸟类活动又为桑寄生种子的传播提供良好的途径。因此,同等条件下,靠近水源的地方桑寄生发生更为常见。以成都人民公园内柳树为例,距离水源0~20 m处,桑寄生发生率高达30.94%,距离水源超过100 m,寄生率则降到2.38%(表 3)。调查还发现,同样地处市中心的天府广场桑寄生发生率为零,这与天府广场开阔,树木间隔较大,荫蔽度小,也无合适的水源有关。
与水源距离/m | 寄生率/% |
0~20 | 30.94 |
20~40 | 20.66 |
40~60 | 6.74 |
60~80 | 3.13 |
80~100 | 2.82 |
>100 | 2.38 |
成都市多数园林均有桑寄生发生,其中成都人民公园桑寄生发生现象严重。桑寄生对寄主植物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主要选择柳树、朴树、悬铃木、枫杨等大中型乔木,这可能由于大中型乔木能提供更多且更长久的营养供给,有利于其生存。为了获得更多光照,桑寄生寄生位置通常在乔木的1/2处或更高,多寄生于寄主植物的树冠层,寄生多发于荫蔽度较高的园林中,且距离水源越近,寄生率越高。鸟类活动对桑寄生发生影响明显,主要是因为鸟类活动加速了桑寄生种子的传播。
3.2 桑寄生防治措施桑寄生植物危害严重,繁殖传播速度快,防治较为困难。由于成都人民公园的特殊性,不能对鸟类进行干预,只能通过提高人工养护管理水平防除桑寄生。调查发现,管理到位的园林,植物长势较好,桑寄生几乎不发生;而管理松懈的园林,不仅发现桑寄生还出现其他病害。常见的桑寄生防治方法如下。(1)人工砍修法。及时清除桑寄生植物,一般在桑寄生果实成熟前清除1次,坚持数年便见成效。清除时,除将已成长的寄生植株砍去外,还必须除尽根出条和组织内部吸根延伸所及的枝条[6]。人工砍修法虽耗时耗力,却是桑寄生治理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2)化学防除法。包括喷施、涂抹或打孔注射除草剂。该方法可以降低劳动强度,工效高,成本低,较安全。周在豹等[7]在寄生芽上喷施浓度为1∶100的90%乙草胺乳油防效最好,施药后3 d寄生芽开始脱落,施药后14 d对寄生芽防除率高达100%;彭华达[8]采用树叉打孔注射农达(有效含量41%)防治橡胶树桑寄生也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总有效率87.5%,桑寄生复生率小于5%。
[1] |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 第24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8. |
[2] | 黄芳, 周汉华, 张彪, 等. 桑寄生(Taxillus sutchuenensis)对其栖生寄主植物基本要求和选择的调查[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6, 38(4): 77–81. |
[3] | KUIJT J. The biology of parasitic flowering plants[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9. |
[4] | STEWART G R, PRESS M C. The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of parasitic angiosperms[J]. Annual Review of Plant Physiology and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1990, 41: 127–151. DOI: 10.1146/annurev.pp.41.060190.001015 |
[5] | 崔贝, 林若竹, 赵文霞, 等. 秦岭南坡北桑寄生生态危害状况评价[J]. 林业科学, 2014, 50(10): 86–93. |
[6] | 林明顺. 闽侯县油茶病害调查及防治措施[J]. 福建林业科技, 2015, 42(2): 150–153. |
[7] | 周在豹, 许志春, 田呈明, 等. 除草剂防治云杉矮槲寄生效果初报[J]. 植物保护, 2014, 40(4): 198–200. |
[8] | 彭华达. 树叉打孔注射农达防治橡胶树桑寄生研究[J]. 热带农业工程, 2010, 34(5): 40–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