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张华峰
- ZHANG Huafeng
- 福建省棕榈科植物有害生物发生现状及防控对策
- Current status and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of the pest of palm plants in Fujian, China
-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17, 13(4): 256-261
- Subtropical Agriculture Research, 2017, 13(4): 256-261.
- DOI: 10.13321/j.cnki.subtrop.agric.res.2017.04.008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7-09-21
棕榈科(Palmae)是热带经济作物三大科之一,主要分布于亚洲和美洲的热带地区[1-2]。棕榈科植物食用、药用价值高,且树形优美、叶片多姿、花果奇特,是展示独特热带风光的重要景观植物[3]。近年来,随着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福建省从国内外引进大量棕榈科植物,成为城市园林及道路绿化的重要配置树种,在风景园林建设中备受青睐。但随着棕榈科植物的大量引种和栽植,危害该科植物的病虫害种类不断增多,且日趋严重[4-6],特别是外来危险性有害生物入侵新区并定殖、扩散,严重影响原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给农林业生产和城市园林绿化造成威胁[7]。近年来,福建省沿海地区,如厦门、莆田、福州、漳州、泉州、宁德等地陆续发现锈色棕榈象、椰心叶甲、水椰八角铁甲以及叶枯病、炭疽病、叶斑病等棕榈科植物病虫害危害[8-10],并在局部地方暴发成灾。本文探讨了福建省棕榈科植物有害生物的发生现状及其危害,分析了当前福建省棕榈科植物有害生物防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防控对策,以期为防控棕榈科植物有害生物提供依据。
1 棕榈科植物有害生物的发生及其危害 1.1 发生地概况福建省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土壤肥沃,具有适合棕榈科植物生长的自然条件。福建省棕榈科植物资源丰富,主要有省藤属、棕榈属、棕竹属、蒲葵属、刺葵属、桄榔属、鱼尾葵属、丝葵属、贝叶棕属、箬棕属、糖棕属、霸王棕属、槟榔属、山槟榔属、椰子属、大王椰属、假槟榔属、油棕属、皇后葵属等40多属,约200种[11]。
1.2 有害生物的发生及危害根据福建省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结果,并整理分析前人相关的文献资料[4, 5, 7, 12-14],统计目前福建省棕榈科植物有害生物的发生现状及危害情况。
1.2.1 虫害目前,福建省共有棕榈科植物害虫51种(表 1),其中昆虫纲有等翅目、直翅目和半翅目等6目23科48种,蛛形纲有真螨目1目1科2种,腹足纲有柄眼目1目1科1种。以昆虫纲鞘翅目的椰心叶甲、锈色棕榈象2种危害最严重;水椰八角铁甲、矢尖蚧、黑刺粉虱、考氏白盾蚧、椰圆盾蚧等7种危害程度中等;其余42种害虫危害轻微。在华盛顿棕、大王椰子、假槟榔、加拿利海枣等棕榈科植物中发现检疫性有害生物锈色棕榈象和椰心叶甲,危险性有害生物水椰八角铁甲、椰子织蛾。
目 | 科 | 虫害1) | 学名 | 寄主植物 |
昆虫纲等翅目 | 木白蚁科 | 铲头堆沙白蚁 | Cryptotermes declivis Tsai et Chen | 椰子 |
鼻白蚁科 | 家白蚁 | Coptotermes formosanus Shiraki | 棕榈科植物 | |
黄胸散白蚁 | Reticulitermes speratus Rolbe | 棕榈、蒲葵、华盛顿棕 | ||
白蚁科 | 黑翅土白蚁 | Odontotermes formosanus (Shiraki) | 华盛顿棕、大王椰子、假槟榔、董棕、鱼尾葵、伊拉克蜜枣、加拿利海枣 | |
黄翅大白蚁 | Macrotermes barneyi Light | 棕榈科植物 | ||
昆虫纲直翅目 | 蝗科 | 短额负蝗 | Atractomorpha sinensis Bolivar | 椰子 |
小稻蝗 | Oxya intricata (Stal) | 椰子、加拿利海枣 | ||
印度黄脊蝗 | Patanga succincta Johansson | 加拿利海枣 | ||
棉蝗 | Chondracria rosea De Geer | 华盛顿棕、蒲葵 | ||
蝼蛄科 | 非洲蝼蛄 | Gryllotalpa africana Palisot de Beauvois | 棕榈科植物 | |
昆虫纲半翅目 | 网蝽科 | 香蕉冠网蝽 | Stephanitis typical Distant | 椰子、蒲葵 |
粉虱科 | 黑翅粉虱 | Aleurocanthus spiniferus Quaince | 椰子、油棕、三药槟榔、槟榔、散尾葵、国王椰子 | |
粉蚧科 | 桔小粉蚧 | Pseudococcus adonidum Geoffr | 椰子 | |
蜡蚧科 | 黑网珠蜡蚧 | Saissetia nigra Nietner | 椰子 | |
橡副珠蜡蚧 | Parasaissetia nigra Nietner | 蒲葵 | ||
盾蚧科 | 椰圆盾蚧 | Aspidiotus destructor Siqnoret | 国王椰子、红棕榈、散尾葵、棕榈 | |
褐圆蚧 | Chrysomphalus aonidum (Linnaeus) | 棕榈、散尾葵 | ||
肾圆盾蚧 | Aonidiella aurantii Maskell | 棕榈、蒲葵、刺葵 | ||
东方片圆盾蚧 | Aonidiella orientalis Newstead | 棕榈 | ||
黑矩片盾蚧 | Parlatoria ziziphas Lucas | 椰子 | ||
矢尖蚧 | Unaspis yanonensis (Kuwana) | 散尾葵、蒲葵 | ||
苏铁褐点盾蚧 | Pinnasois aspidistrae (Sign.) | 鱼尾葵、棕竹、槟榔、棕榈 | ||
棕竹并盾蚧 | Pinnasois uniloba (Kuwana) | 棕竹、短穗散尾葵、槟榔 | ||
考氏白盾蚧 | Pseudaulacaspis cookerelli Cooley | 散尾葵 | ||
分瓣臀凹盾蚧 | Phenacaspis kentiae Kuwana | 棕榈、桄榔 | ||
硕蚧科 | 吹绵蚧 | Icerya purchase Mask | 蒲葵 | |
蚜科 | 棉蚜 | Aphis gossypii Glover | 散尾葵、鱼尾葵、国王椰子、棕竹、蒲葵、三药槟榔 | |
三药槟榔扁蚜 | Astegopteryx xinglongensis Zhang | 三药槟榔 | ||
昆虫纲缨翅目 | 蓟马科 | 温室蓟马 | Heliothrips haemorrhoidalis Bouche | 椰子 |
昆虫纲鞘翅目 | 叶甲科 | 椰心叶甲* | Brontispa longissima Getro | 大王椰子、假槟榔、油棕、海枣、蒲葵 |
水椰八角铁甲* | Octodonta nipae (Maulik) | 加拿利海枣 | ||
犀金龟科 | 橡胶木犀金龟 | Dymastes gideon Linnaeus | 加拿利海枣 | |
象甲科 | 椰花二点象 | Diocalandra frumenti (Fabricius) | 椰子、加拿利海枣、银海枣、油棕、老人葵 | |
锈色棕榈象* | 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 (Oliv.) | 加拿利海枣、华盛顿棕、国王椰子 | ||
棕榈象甲* | Rhynchophorus palmarum (Linnaeus) | 加拿利海枣、华盛顿棕、国王椰子 | ||
紫棕象甲* | Rhynchophorus phoenicis (Fabricius) | 加拿利海枣、华盛顿棕、国王椰子 | ||
亚棕象甲* | Rhynchophorus vulneratus (Panzer) | 加拿利海枣、华盛顿棕、国王椰子 | ||
金龟科 | 蛴螬类 | Melolontha sp. | 假槟榔、鱼尾葵、散尾葵、蒲葵、加拿利海枣、大王椰子、皇后葵、华盛顿棕 | |
昆虫纲鳞翅目 | 蓑蛾科 | 桉袋蛾 | Acanthopsyche subferalbata Hampson | 酒瓶椰子、散尾葵、棕竹、蒲葵 |
大蓑蛾 | Clania variegate Snellen | 华盛顿棕、散尾葵、国王椰子、蒲葵 | ||
小蓑蛾 | Acanthopsyche sp. | 散尾葵、华盛顿棕、蒲葵 | ||
白囊蓑蛾 | Chalioides kondonis Matsumura | 加拿利海枣 | ||
咖啡蓑蛾 | Clania variegata Snellen | 华盛顿棕、散尾葵、国王椰子、蒲葵 | ||
刺蛾科 | 扁刺蛾 | Thosea sinensis Walker | 华盛顿棕、蒲葵 | |
毒蛾科 | 沁茸毒蛾 | Dasychira mendosa Hübner | 假槟榔 | |
织蛾科 | 椰子织蛾* | Opisina arenosella Walker | 蒲葵、霸王棕、华盛顿棕 | |
弄蝶科 | 黑星弄蝶 | Suastus gremius Fabricius | 棕竹、加拿利海枣、蒲葵等 | |
眼蝶科 | 翠袖锯眼蝶 | Elymnias hypermnestra (Linnaeus) | 加拿利海枣、棕竹、美丽针葵 | |
蛛形纲真螨目 | 细须螨科 | 卵形短须螨 | Brevipalpus obovatus Donnadieu | 加拿利海枣 |
华南短须螨(红蜘蛛) | Brevipalpus huanais Ma et Yuan | 雪佛里椰子、美丽针葵、散尾葵、鱼尾椰子 | ||
腹足纲柄眼目 | 蛞蝓科 | 野蛞蝓 | Agriolimax agrestis Linnaeus | 棕榈科植物 |
1)*为检疫性、危险性害虫。 |
目前,福建省共有棕榈科植物病害18种(表 2)。病害发生部位主要集中在植株的叶片和茎干上。危害棕榈科植物的病原多为真菌,如胶孢炭疽菌、掌状拟盘多毛孢、槟榔叶点霉、棕榈盾壳霉、槟榔球座菌、霉炱菌等,所引起的常见病害有炭疽病、叶斑病、叶枯病、灰斑病、黑斑病、煤污病、茎枯病、褐纹病等。在椰子上发现国家检疫性病害椰子致死黄化植原体和椰子红环腐线虫[4, 13-14]。
病害 | 病原菌1) | 学名 | 寄主植物 |
煤污病 | 霉炱菌 | Capnodium sp. | 三药槟榔、椰子 |
叶枯病 | 囊孢壳菌 | Physalosproa sp. | 香粽 |
掌状拟盘多毛孢 | Pestalotiopsis palmarum Cooke. | 布迪椰子、狐尾椰子 | |
棕榈盾壳霉 | Coniothyrium palmarum Cda. | 董棕 | |
叶点霉 | Phyllosticta sp. | 璎珞椰子、酒瓶椰子 | |
多孔枝孢 | Cladosporium spongiosum Berk et Cart | 夏威夷椰子 | |
槟榔球座菌 | Guignardia arecae Sacc. | 三角椰子 | |
拟茎点霉 | Phomopsis sp. | 散尾葵 | |
尾孢菌 | Cercospora sp. | 青棕 | |
槟榔叶点霉 | Phyllosticta arecae Diedecke. | 国王椰子 | |
褐纹病 | 拟茎点霉 | Phomopsis sp. | 桃实榈 |
炭疽病 | 炭疽菌 | Colletotrichum sp. | 桃实榈 |
胶孢炭疽菌 |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 布迪椰子、短穗鱼尾葵、加拿利海枣 | |
有性态围小丛壳 | Glomerella cingulata (st.) Spauld.et.Schrenk | 凤尾椰 | |
叶斑病 | 盘点毛孢 | Monochaetia sp. | 鱼尾葵、棍棒椰子、酒瓶椰子、三角椰子、加拿利海枣、皇后葵 |
棕榈盾壳霉 | Coniothyrium palmarum Cda. | 单穗鱼尾葵 | |
大茎点霉 | Macrophoma sp. | 董棕 | |
壳二孢 | Ascochyta sp. | 夏威夷椰子 | |
交链孢 | Alternaria sp. | 袖珍椰子 | |
尾孢菌 | Cercospora sp. | 椰子 | |
拟茎点霉 | Phomopsis sp. | 三角椰子 | |
掌状拟盘多毛孢 | Pestalotiopsis palmarum Cooke. | 散尾葵、加拿利海枣 | |
叶点霉 | Phyllosticta sp. | 蒲葵、皇后葵 | |
拟茎点霉 | Phomopsis sp. | 国王椰子 | |
壳梭孢 | Fusicoccum sp. | 狐尾椰子 | |
有性态槟榔球座菌 | Guignardia arecae Sacc. | 狐尾椰子 | |
茎枯病 | 茎点霉 | Phoma sp. | 布迪椰子 |
棕榈盾壳霉 | Coniothyrium palmarum Cda. | 加拿利海枣 | |
黑斑病 | 假桄榔叶点霉 | Phyllosticata caryotae Shen | 短穗鱼尾葵 |
交链孢 | Alternaria sp. | 璎珞椰子 | |
褐斑病 | 尾孢菌 | Cercospora sp. | 璎珞椰子 |
灰斑病 | 掌状拟盘多毛孢 | Pestalotiopsis palmarum Cooke. | 椰子 |
弯孢苗叶斑病 | 画眉草弯孢菌 | Curvularia eragrosrtidis | 椰子 |
疫霉病 | 棕榈疫霉 | Phytophthora palmivora Butler | 椰子、加拿利海枣、大王椰子、丝葵 |
黑点病 | 海枣粉座孢 | Graphiola phornicis (moug.) Poit. | 加拿利海枣、伊拉克蜜枣、大刺葵 |
萎缩病 | 根串珠霉 | Thielaviopsis aethacetica Ment | 加拿利海枣、丝葵 |
斑枯病 | 拟茎点霉 | Phomopsis sp. | 国王椰子 |
细菌性病害 | 假单胞杆菌 | Psendomdnsa sp. | 巨箬棕 |
灰霉病 | 葡萄孢 | Botrytis sp. | 大王椰子 |
致死黄化病 | 椰子致死黄化植原体** | Coconut lethal yellowing phytoplasma | 椰子 |
红环腐病 | 椰子红环腐线虫** | Bursaphelechus cocophilus (Cobb) Baujard | 椰子 |
1)**为检疫性病害。 |
棕榈科植物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近年来,在上海、浙江、重庆等地开展了“南棕北引”的棕榈引种驯化工作,棕榈科植物种植区域逐步向北扩张。但部分育苗户(企业)在未掌握其生长习性、耐寒性和生态适应性的情况下,盲目引种种植[11],使得植物生长环境与生长习性相背离。加上苗木选择把关不严,移植和养护措施不到位,造成植物生长不良,病虫害危害明显加剧。
2.2 检疫监管不到位近年来,随着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福建省从国内外引进大量棕榈科植物,加大了人为传播外来有害生物的机率。福建省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和林业部门先后在进口和外省引种的棕榈科植物中截获、发现椰心叶甲、水椰八角铁甲、锈色棕榈象等多种危险性有害生物[4]。由于棕榈科苗木来源复杂,缺少相应的快速检疫检验技术,增加了检疫工作难度。同时,福建省部分县(市、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机构不健全,人员队伍力量薄弱,检疫执法力量不足。加上福建园林绿化属住建部门管理,诸多园林绿化工程调入和使用的棕榈科绿化苗木未经林业部门复检,其有害生物随主要寄主的调运而传播扩散的风险较大。
2.3 天敌抑制作用较弱作为园林景观树种,福建省棕榈科植物主要分散种植于公园、道路边、住宅小区内,植物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种间关系简单,其昆虫群落物种多样性较低,群落结构单一,尤其棕榈科植物常常种植于人为活动干扰较多的城市,植物—害虫—天敌间无法形成稳定、密切的种间关系。新的生态环境缺乏害虫天敌,无法有效抑制棕榈有害生物的发生,导致棕榈害虫侵入后易暴发成灾。目前,福建省闽南地区椰心叶甲已侵入、定殖,并在局部地方暴发成灾,但本地天敌正逐渐发挥积极作用,一些捕食性天敌如蜘蛛、蠼螋、蚂蚁可以捕食棕榈害虫[15]。部分林间还发现绿(白)僵菌生防菌在椰心叶甲种群控制上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致病率与温度和湿度关系密切[15],防治效果不稳定。
3 棕榈科植物有害生物的防控对策 3.1 加强植物检疫棕榈科植物有害生物,如锈色棕榈象和椰心叶甲等害虫,主要通过带虫植株迁移作远距离传播。福建省引进的棕榈植物主要用于城市园林绿化。因此,需规范调运并按照棕榈植物的检疫要求对引进的苗木进行严格检疫,杜绝从疫区引种或移栽带虫棕榈科植物苗木或幼树。同时还要加强苗圃产地的检疫,发现有害生物应及时进行有效防治,防止携带危险性有害生物的植物向外调运。
3.2 加强监测调查棕榈科植物主要害虫存在为害隐蔽、危害大、防治困难等特点[16],要加强野外监测和早期诊断工作,建立以诱集监测为主和人工调查为辅的虫害监测技术体系,包括聚集信息素监测、灯光诱集监测、人工监测等[17-18],及时发现、及时销毁、及时防治,最大限度地减少虫害的扩散蔓延。
3.3 强化栽培管理根据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抗逆性强、适生性好的树种进行引种和栽植,加强对新引种植物生态习性及原产地生物学特性的了解,积极进行引种驯化研究。加强移栽后管理,防止植株受伤,发现伤口要及时喷施内吸性杀虫剂。对于生长点腐烂、心叶枯死、难以救治的棕榈植株,应及时清除,集中烧毁,彻底消灭植株组织内的害虫或病菌,同时对周围未受害的植株喷灌内吸性杀虫剂进行保护。加强日常精细化养护管理,保持树冠清洁,及时清理掉落的树叶。
3.4 及时科学防控根据棕榈科植物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针对不同种类的害虫,选择不同的、有效的化学防治、生物防治、人工捕杀等防治方法,控制虫害的大面积暴发和蔓延。对椰心叶甲、锈色棕榈象等隐蔽性昆虫,应依据疫情扩散程度,采取不同措施。如椰心叶甲仅零星分布,可采取椰甲清粉剂挂包法进行防治;疫情未严重扩散或受害不成片,可采用喷洒专化型绿(白)僵菌的方法或释放椰心叶甲啮小蜂、姬小蜂进行防治;若严重扩散,难以完全扑灭,建议彻底清理病枯死树,集中销毁;对苗圃内或低矮的棕榈科植物采取树顶喷淋农药的方法进行防治,对于高大的植株可采用无人机精准施药防治。
3.5 加强联防联控棕榈科植物作为主要的园林景观树种,分散种植于城市的各个场所,其病虫害常常跨区域发生和流行。而推行毗邻地区联防联控策略,是防止棕榈科植物病虫害漏查、漏治和灾害扩散蔓延的主要措施[19]。园林、林业部门应加强与城建、公路、市政、小区物业等单位和部门的协作,建立联防联治机制,统一组织,开展棕榈科植物有害生物防控工作。
综上所述,棕榈植物有害生物的防治应遵从“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原则,通过人工释放、补充天敌以及筛选运用选择性生物药剂等,加强棕榈科植物精细化养护管理,改善和保护自然环境,逐步增强主要天敌控害作用,建立城市园林绿地主要害虫的生态调控体系,每年逐渐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使城市园林绿地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将棕榈植物有害生物的危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之内。
[1] | 谭忠奇. 棕榈科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应用生态学研究[D]. 厦门: 厦门大学, 2003.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384-2004033746.htm |
[2] | 胡建湘. 棕榈科植物的开发利用及保护[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7, 26(6): 40–42. |
[3] | 周鹏. 棕榈科植物的特征及其在园林绿化与造景中的地位与作用[J]. 热带生物学报, 2013, 4(3): 296–302. |
[4] | 佘震加, 谭忠奇, 王谨, 等. 厦门城市园林绿化主要棕榈科植物病虫害调查研究[J]. 生物安全学报, 2011, 18(3): 174–177. |
[5] | 王谨, 林玉英, 金涛. 厦门棕榈科植物害虫调查[J]. 热带农业科学, 2015, 35(4): 66–70. |
[6] | 何云燕, 林晓兰, 施宝瑞. 棕榈科植物病虫害发生条件及综合防治[J]. 云南农业科技, 2008(2): 58–59. |
[7] | 黄茂俊. 棕榈科植物危险性病虫疫情及防控技术研究[D]. 广州: 华南农业大学, 2004. http://d.wanfangdata.com.cn/Thesis/Y665502 |
[8] | 张秩勇. 水椰八角铁甲寄主适应性研究[D]. 福州: 福建农林大学, 2010. |
[9] | 陆永跃, 曾玲, 王琳, 等. 棕榈科植物有害生物椰心叶甲的风险性分析[J]. 华东昆虫学报, 2004, 13(2): 17–20. |
[10] | 陈义群, 年晓丽, 陈庆. 棕榈科植物杀手——红棕象甲的研究进展[J]. 热带林业, 2011, 39(2): 24–26. |
[11] | 廖启炓, 杨盛昌, 梁育勤. 棕榈科植物研究与园林应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2. |
[12] | 严进, 吴品珊. 中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3. |
[13] | 林秀香, 罗金水, 郑宴义, 等. 福建省棕榈科植物病害调查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1): 180–184. |
[14] | 刘刚.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发布[J]. 农药市场信息, 2007(13): 40–41. |
[15] | 徐超, 童应华. 金龟子绿僵菌对椰心叶甲的致病力[J].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17, 37(2): 212–217. |
[16] | 刘丽, 万婕, 阎伟, 等. 红棕象甲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 广东农业科学, 2014, 41(2): 95–98. |
[17] | 黄山春, 马子龙, 覃伟权, 等. 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引诱桶的制作及应用[J]. 林业工程学报, 2008, 22(3): 94–96. |
[18] | 阎伟, 刘丽, 李朝绪, 等. 诱捕条件对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田间效果的影响[J]. 环境昆虫学报, 2015, 37(5): 1003–1007. |
[19] | 邵小云. 物业绿化养护及病虫害防治[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