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叶云霄, 王颖, 马翠兰
- YE Yunxiao, WANG Ying, MA Cuilan
- 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植物景观空间分析
- Spatial structural analysis on plant landscaping of the waterfront belt-shaped park in Fuzhou city
-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16, 12(02): 101-107
- JOURNAL OF AERONAUTICAL MATERIALS, 2016, 12(02): 101-107.
- DOI: 10.13321/j.cnki.subtrop.agric.res.2016.02.006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5-12-28
2. 天津工业大学艺术与服装学院, 天津 300387
2. College of Art and Apparel, Tianjin Industri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China
带状公园是指沿城市道路、城墙、水系而建,以绿化为主,具一定游憩设施的狭长型绿地[1],按立地条件可分为道路型、滨水型、大型建筑或遗址型带状公园[2]。滨水带状公园是指沿着城市海域、内河、沟渠等水系而建具特殊带状形态的亲水空间,按依托水系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临水型和夹水型带状公园。临水型带状公园布置在城市水系的一侧,如荆州古城环城公园;夹水型带状公园则布置在水系两侧,如天津海河带状公园绿地[3]。滨水带状公园连接城市陆地和水域,是城市中重要的生态廊道和人文景观。近年来,带状公园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多集中在公园规划设计和探讨植物配置原则上[4, 5, 6],对滨水带状公园空间结构及植物景观空间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分析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的空间构成和植物应用现状,总结了福州滨水带状公园5种空间布局模式、6大类型植物景观空间及其植物配置特点,以期为城市滨水带状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提供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调查对象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主要以内河、闽江水系为依托,沿水岸两侧或一侧呈带状空间布局。本研究在普查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及遵循地理空间分布广、公园知名度大、植物景观特点显著和建园时间跨度大等原则的基础上,选取晋安河公园、白马河公园、光明港公园、闽江公园南园、闽江公园北园及福州沙滩公园等6个(表1)具有代表性的滨水带状公园进行植物景观调查。
滨水带状公园 | 所属辖区 | 长度/km | 总面积/hm2 | 建设年份 |
晋安河公园 | 晋安区 | 5.7 | 16 | 1991 |
光明港公园 | 晋安区 | 3.1 | 14 | 1998 |
白马河公园 | 鼓楼区 | 2.4 | 12 | 1990 |
闽江公园南园 | 仓山区 | 2.9 | 27 | 2002 |
闽江公园北园 | 台江区 | 5.5 | 44 | 2000 |
福州沙滩公园 | 仓山区 | 3.0 | 30 | 2013 |
采用文献资料查询和实地调查的方法,在分析公园空间结构的基础上,于滨水步道处、广场处、公园主干道和公园边界处设立若干个100、200或400 m2能够代表该处植物景观的样方,根据样地地形对样方面积进行调整,力求囊括样方内所有的植物类型,以确保样方选择的代表性和有效性。在确定样方面积后,记录样方植物空间类型、种类、生长状况及配置方式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滨水带状公园空间构成特性带状公园的空间构成要素包括长轴、短轴、界面和边界,其中界面包括基面、竖向分隔面和覆盖面,这3个构成面通过多样的变化方式组成了各种不同的空间类型[7]。带状公园是绿地系统分类中唯一以形状来分类的绿地,对滨水带状公园的空间研究显得尤为重要[8]。滨水带状公园边界由道路边界和滨水边界构成,道路边界连接城市环境,其较长的接触面使之与周边环境相互融合、渗透、延伸,与城市形成有机整体[9]。滨水边界将城市的蓝带(指城市江、河、湖等水域)、绿带(指植被带)、灰带(指驳岸、亲水设施、亲水广场等)要素有机结合成了水陆交界亲水空间,是滨水带状公园最具魅力的空间类型[10]。
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依托的水景有经人工开辟的河道(如白马河、晋安河和光明港内河水系)和流经城市的自然水系(如闽江和乌龙江水系)。所调查的6个滨水带状公园中,白马河、晋安河和光明港公园依内河而建,属夹水型绿地,而闽江公园南园、北园和福州沙滩公园属临水型绿地。福州市夹水型、临水型带状公园的立地条件、公园服务对象和空间布局等各具特色(表2)。
类型 | 布置形式 | 长轴长度 | 短轴宽度 | 水域面积 | 服务对象 | 空间布局 | 空间类型 | 景观特性 |
夹水型 | 水域两侧 | 横跨城市各区域 | 短 | 小 | 社区居民 | 简单 | 单一 | 注重对岸景营造 |
临水型 | 水域一侧 | 横跨城市1~2个区域 | 宽 | 大 | 全市居民 | 复杂 | 丰富 | 注重与开阔水域结合 |
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沿水系呈狭长的空间布局,游览路线及水系的流向对公园空间布局具决定性作用。水系的流向往往无法控制,因此园内道路的安排成为影响滨水带状公园空间布局的关键因素。而带状公园道路的布置受其短轴宽度的影响较大,因此本研究从短轴宽度上分别对福州市3个夹水型带状公园和3个临水型带状公园的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
2.2.1 夹水型福州市夹水型带状公园在其宽度<20 m处,一般仅设计1条滨水步道,20~50 m宽处设计1条滨水步道和1条游园干道,宽度>50 m的设置1条滨水步道、1条主路和多条游园小路,空间布局模式有如下3种(图1~3)。公园水域两侧的空间结构呈对称分布,现仅对其一侧的结构进行描述。
![]() |
①覆盖空间;②滨水线型空间。 图1 晋安河公园空间结构 Fig.1 The spatial layout of Jin′an River Park |
![]() |
①覆盖空间;②滨水线型空间。 图2 白马河公园空间结构 Fig.2 The spatial layout of Baima River Park |
![]() |
①覆盖空间;②滨水线型空间;③植物围合封闭空间。 图3 光明港公园空间结构 Fig.3 The spatial layout of Guangminggang Park |
(1) 模式一:植物地形边界—滨水步道(局部放大广场)—水域(图1)。该模式为边界单边开放式格局,短轴宽度窄,临近城市道路,如晋安河公园。在临近城市道路一侧常以“乔木+地被”的植物群落结构阻隔交通噪音;在局部宽度较大区,以乔木三五群植构成林下广场供游人休憩;临水处则通过灌、草类植物疏密配置和驳岸墙体高低设计营造或开敞、或封闭的滨水空间。
(2) 模式二:植物地形边界—园路(局部放大广场)—植物地形—滨水步道—水域(图2)。该模式为半开放式边界格局,宽度较模式一宽,园路曲度较大,广场分布于公园两侧,能给游人带来丰富的空间感。各个空间植物景观营造应避免雷同或繁杂,否则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如白马河公园中下游,为增加公园绿量,“乔+小乔+灌木+地被”的复层结构模式应用过多,体量过大,给人杂乱无章的感觉。
(3) 模式三:植物地形边界—园路(局部放大为广场)—植物地形—园路(局部放大为广场)—滨水步道—滨水区(图3)。该模式两边边界均为开放式,短轴宽度较宽,园内设置2条游览路线,广场分布于园路各区域,公园游人容量较模式一、模式二大,水域面积较广,滨水空间以开敞布局为主,如光明港公园。
2.2.2 临水型福州市临水型带状公园一般以1~2条主道路贯穿全园,主干道或分布于公园一侧(如福州沙滩公园),或设置于公园中部(如闽江公园北园)。公共空间沿着主干道展开,并通过次级园路连接产生丰富多样的空间类型,有以下2种模式。
(1) 模式四:植物地形边界—主干道(局部放大为广场)—植物地形—滨水步道—植物地形—水域(图4)。此模式呈道路边界封闭、滨水边界开放式格局,主要用于滨水边界视野开阔而道路边界存在不利于观赏的建筑或需要阻隔噪音的墙体(如福州沙滩公园、闽江公园北园)。此种模式既能在嘈杂处以密植植物隔绝噪音形成独立的游憩空间,又能在滨水区营造开敞、半开敞空间,满足各种空间需求。
![]() |
①覆盖空间;②道路线型空间;③植物围合封闭空间;④植物围合开敞空间。 图4 沙滩公园或闽江公园北园空间结构 Fig.4 The spatial layout of Sandbeach Park or the North Park of Minjiang Park |
(2) 模式五:植物地形边界—公园干道—自然空间—公园干道—公共活动空间、自然空间—滨水步道—植物地形—滨水区(图5)。此类公园空间布局采用自然、规则式混合布局,与大型块状公园布局模式相似,自然空间和活动空间丰富多样,穿插于各个园区中。与一般块状公园相比,此模式公园内具有由滨水步道、游船码头、滨水广场、临水沙滩等滨水硬质景观元素与植物组合而成的多样、狭长的亲水空间,游园体验丰富且具情趣。
![]() |
①覆盖空间;②道路线型空间;③植物围合封闭空间;④植物围合开敞空间;⑤面域空间。 图5 闽江公园南园空间结构 Fig.5 The spatial layout of the South Park of Minjiang Park |
滨水带状公园是以绿化为主的狭长型绿地,其各类空间营造主要由不同的植物材料按照不同组合方式形成。植物景观空间分类多按空间的封闭程度分为开敞型、半开敞型、封闭型、垂直型和覆盖型[11]。由于该分类方式无法真正体现滨水带状公园的植物空间构成特性,本研究通过对滨水带状公园短轴的空间结构分析,结合长轴方向植物群体组合方式将滨水带状公园的植物景观空间分为植物线型空间、植物面域空间、植物覆盖空间和植物围合空间四大类。其中线型空间又包括滨水线型和道路线型,植物围合型空间包括开敞型、半开敞型、通透型和封闭型等4种。
2.3.1 夹水型由图1~3可知,短轴较窄的夹水型带状公园空间布局简单,植物景观空间类型也较单一,主要由植物覆盖型空间(图1~3中标记为①)、滨水线型空间(图1~3中标记为②)和植物围合封闭型空间(图1~3中标记为③)构成。
(1) 滨水线型植物景观空间——白马河公园滨水步道。滨水线型植物景观空间是由植物地形边界与滨水步道所组成的滨水景观长廊,由沿河而设的植物景观序列构成。为避免长轴过长造成的冗杂、散乱和呆板感,沿河两侧的植物景观序列往往一边丰富、一边简洁,注重对岸景的营造。图6中,白马河滨水一侧仅有1个景观单元,以“榕树(Ficus microcarpa)+红叶朱蕉(Cordvline fruticosa)、翠芦莉(Aphelandra ruellia)”列植于滨水区,另一侧则由多个景观单元组合而成。植物材料应用丰富,观花灌木、彩叶植物布置得当,其中炮仗花(Pyrostegia venusta)廊架、马樱丹(Lantana camara)花池的设置丰富了滨水植物景观层次,弥补了线性空间过长的缺陷。夹水型带状公园横跨城市多个街区,公园植物空间营造也多分段进行。为使公园植物景观空间富有韵律和节奏感,常以“乔+地被”、“乔+灌+地被”、“灌+地被”等不同垂直结构交替进行配置。福州市滨水线性植物景观空间营造时常用的乔木有榕树、杧果(Mangifera indica)、羊蹄甲(Bauhinia Linn)、大王椰子(Roystonea regia)和美丽异木棉(Ceiba speciosa)等;小乔木有四季桂(Osmanthus fragrans)、山樱花(Cerasus serrulata)、梅花(Prunus mume)、鸡蛋花(Plumeria rubra)、碧桃(Amygdalus persica)和紫叶李(Prunus cerasifera)等;灌木有孝顺竹(Bambusa multiplex)、双荚决明(Cassia bicapsularis)、琴叶珊瑚(Jatropha integerrima)、红绒球(Calliandra haematocephala)、红叶朱蕉、扶桑(Hibiscus rosa-sinensis)、黄金榕(Ficus microcarpa cv.)、金边假连翘(Duranta repens)、红花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红花玉芙蓉(Leucophylum frutescens)、美人蕉(Canna indica)和再力花(Thalia dealbata)等;草本有翠芦莉、蟛蜞菊(Wedelia chinensis)、山菅兰(Dianella ensifolia)、水鬼蕉(Hymenocallis littoralis)和沿阶草(Ophiopogon bodinieri)等。
![]() |
图6 白马河公园滨水步道 Fig.6 The waterfront walk trail of Baima River Park |
(2) 植物覆盖型景观空间——白马河公园榕荫广场。植物覆盖型空间即上述模式中放大的广场,是由主干较高的高大乔木群植所形成的林下空间。图7中的覆盖空间由4株冠大荫浓的榕树在空中搭接而成,遮荫功能强,人们常于此处休憩、健身、娱乐。植物覆盖空间多见于短轴较窄的夹水型带状公园,植物选择以常绿树种为主。福州市覆盖型植物景观空间营造常用的树种有榕树、小叶榄仁(Terminalia mantaly)、麻楝(Chukrasia tabularis)、羊蹄甲、蒲葵(Livistona chinensis)、南洋楹(Albizia falcataria)、杧果、柳树(Salix babylonica)、大王椰子和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等。
![]() |
图7 白马河公园榕荫广场 Fig.7 The Rongyin square of Baima River Park |
(3) 植物围合封闭型景观空间——光明港荷花池。与传统封闭型空间概念不同,此处的封闭型空间仅指能将人的视线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且使人的视线无法远及的空间类型。在夹水型带状公园中,常以植物围合而成的广场、池塘等独立的空间形式存在。植物围合封闭型空间由多个景观单元构成,或将主景配置在其几何轴线中心,周边用灌木、乔木进行遮挡,或中间配置娱乐健身设施。光明港公园以大面积荷花(Nelumbo nucifera)配置在中心,南北两侧以杨柳、腊肠树(Cassia fistula)间植,东西两侧以三角梅(Bougainvillea spectabilis)绿篱隔离防护,整个空间向心性强,主景突出(图8)。由于该处四周以落叶、常绿树木围合,随着四季更替,其植物景观空间也随之改变。夏季腊肠树、杨柳绿树成阴,形成封闭空间,冬季树叶飘落又营造出半开敞的空间。可见植物景观空间会因时而变,呈现出不同的时相,营造时应注重对落叶树种的选择,以改善滨水带状公园因短轴宽度较窄易造成的植物景观空间单一的不足。
![]() |
图8 光明港公园荷花池 Fig.8 The lotus pond on Guangminggang Park |
由图4、5可知,临水型带状公园植物景观空间类型丰富多样,几乎涵盖上述所有空间类型。临水型带状公园植物覆盖空间除了以大乔木群植外,还常用抗风性强、树形优美的观赏乔木孤植来营造。福州常用的孤植树有榕树、香樟、朴树(Celtis sinensis)、龙眼(Dimocarpus longan)和美丽异木棉等。
(1) 道路线型植物景观空间——闽江公园北园大王椰子步道。道路线型空间由园内道路和植物材料组合而成(图4、5中标记为②),包括规则直线型和自然式曲线型2种,植物景观沿道路而设,单向游览路线一般不长,仅设置1~2个植物景观单元。该空间在临水型带状公园中应用较多,道路两侧或一边以乔木列植,一边配以灌木;或两侧皆列植乔木形成夹景空间;或以观花灌木配置形成花境,植物配置注重株行距、植物体量与道路的比例关系。闽江公园北园以“大王椰子+翠芦莉”沿道路列植,植物间距比例适宜,空间纵伸感强,给人宁静祥和之感(图9)。福州滨水带状公园中常用于道路线型植物景观空间营造的乔木有大王椰子、海南蒲桃(Syzygium cumini)、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白兰(Michelia alba)、杧果、美丽异木棉、皇后葵(Syagrus romanzoffiana)、南洋杉(Araucaria cunninghamii)、山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垂叶榕(Ficus benjamina)、大花紫薇(Lagerstroemia speciosa)、腊肠树和羊蹄甲等。
![]() |
图9 闽江公园北园大王椰子步道 Fig.9 The royal palm walk trail on the North Park of Minjiang Park |
(2) 面域型植物景观空间——闽江公园南园水杉湖滨景观。植物面域空间的表达具二维空间属性,常由竖向分隔面和面积较大的基面构成,见于树林、水面、湿地、背景林处[12]。该空间由多个植物景观单元构成,主景突出,注重植物群体美的展现。模式五所述的空间结构中,自然空间较多,有些地块常引水入园形成面域空间(图5中标记为⑤),闽江公园南园湖滨景观,水杉高低错落种植,在立面上形成优美的林冠线,在水平面上形成倒影,产生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图10)。
![]() |
图10 闽江公园南园湖滨景观 Fig.10 The lakeside landscape on the South Park of Minjiang Park |
(3) 植物围合开敞型景观空间——福州沙滩公园疏林草地。在临水型公园的滨水边界处,常应用低矮灌木、整形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来营造开阔、宽广的视线空间(图4、5中标记为④),福州沙滩公园的疏林草地(图11)善于利用地形,将体量大小不同的红花玉芙蓉、芦竹(Arundo donax)丛植于坡地,驳骨丹(Buddleja asiatica)、翠芦莉、香彩雀(Angelonia salicariifolia)片植于滨水防护区,草亭做点景,将人的视线引向江面,并借城市天际线来丰富空间观赏层次,游人可于观景亭内聆听潮起潮落,感受特色滨江风情。开敞空间的结构构成单一,注重景观小品、建筑及借景手法的使用。福州市常用于植物围合开放型景观空间营造的灌木有扶桑(Hibiscus rosa-sinensis)、双荚决明、花叶美人蕉(Canna glauca)、黄金榕、小叶榕(Ficus concinna)、红花檵木、金丝桃(Hypericum monogynum)、毛杜鹃(Rhododendron pulchrum)、红花玉芙蓉和海桐(Pittosporum tobira)等。
![]() |
图11 沙滩公园疏林草地 Fig.11 The grazing lawn on Sandbeach Park |
(4) 植物围合半开敞型景观空间——闽江公园北园樱花林。临江型带状公园中常利用植物枝叶阻挡游人的部分视线,构成不完全开敞的空间。或在地幅宽阔、坡度舒缓的草坪上林植小乔木;或在草地的一侧以乔灌草的配置作障景,另一侧形成开敞空间供人休憩游玩。福州闽江公园北园以山樱花林植作主景,海枣(Phoenix dactylifera)和小叶榕球作配景,结合水面营造的半开敞滨水植物景观,隐中有透、透中亦隐,起到水陆交流和透景的功能(图12)。福州滨水带状公园中用于营造半开敞景观空间的常用乔木有山樱花、玉兰、碧桃、梅花、紫叶李、大花紫薇和柳树等。
![]() |
图12 闽江公园北园樱花林 Fig.12 The sakura trees on the North Park of Minjiang Park |
由上述分析可知,不同类型植物景观空间的植物配置形式各具特色,其应用的植物种类也不尽相同。其中棕榈科、桑科榕属、无患子科和漆树科植物在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中应用较多,尤以榕树为甚,既可孤植成景,也可群植形成覆盖空间,还可列植营造线性空间,展现了福州特色的榕城风貌。此外,彩叶地被、观花灌木的大量使用,丰富了各空间的季相景观,但公园内水、湿生植物的应用呈现种少量少的特点,水、湿生植物应用比例还有待提高。
2.4.2 充分利用场地现状,植物景观空间布局较合理福州市各个滨水带状公园的空间结构布局差异大。多数滨水带状公园植物景观空间的营造能够充分考虑空间尺度及地形条件,应用适宜的植物组合方式来营造各具特色的景观空间。如夹水型滨水带状公园中短轴最窄、尺度最小的晋安河公园,以滨水线性和覆盖空间植物景观空间为主,注重对岸植物景观的营造。短轴较宽的光明港公园以植物围合的封闭空间和道路线性空间为主,利用不同的植物景观单元丰富居民游赏空间。短轴宽度最宽的临水带状公园空间则以营造半封闭和开敞的疏林草地空间为主,展现了自由、开阔的滨江风情。
2.4.3 注重景观序列及动态空间的营造,景观层次感强,但缺乏设计立意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植物景观空间的营造均能以公园空间结构布局为基础,从空间景观的整体性出发,合理地安排植物景观序列,并巧妙地选择落叶、彩叶树种增加时序景观,营造动态空间(如福州光明港公园荷花池景观空间)。此外,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还注重对树形优美的大乔木的应用,以此勾勒出高低起伏的林冠线来丰富植物景观层次(如福州闽江公园南园水杉湖滨景观)。虽然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植物景观空间类型多样,但其植物景观配置尚存在一些不足。公园内的植物景观设计立意不深,植物景观诗意及文化内涵体现不够,无法满足游人较高层次的审美需求。个别区域植物配置不合理,如光明港公园中,将有毒、叶色黯淡的夹竹桃植于儿童游乐区,存在潜在安全隐患。公园内的草坪由于管理养护不善,多处出现裸露,大大影响了公园植物景观的整体美感。
3 结语滨水带状公园兼具滨水和带状两种特性,该类公园的空间布局需在充分尊重场地条件的基础上进行,植物景观空间的营造应以公园空间布局为前提,并利用丰富的园林植物材料营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多样的植物景观空间,以满足人们不同活动的需求。本研究通过对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的空间布局、各类植物景观空间及其植物配置的分析,总结了植物景观空间营造的特点,提出福州市滨水带状植物景观空间在营造时存在水、湿生植物应用少、植物体量种植不合理、植物景观设计立意不深和后期管理维护不善等问题。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
[2] | 李素英.城市带状公园绿地规划设计原则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3):68-71. |
[3] | 王蕾,王万喜.城市带状公园绿地规划设计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3):129-130. |
[4] | 王婧,徐峰.景观节点主导下的城市带状公园设计[J].中国园林,2010,26(4):77-80. |
[5] | 陈梅凤.浅析城市带状公园厦门海沧湾公园植物景观[J].绿色科技,2014(7):151-154. |
[6] | 王婧,徐峰,郭子一.以公众满意度为价值取向的城市带状公园景观节点设计[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9,24(4):47-50. |
[7] | 任亚萍,王云娜.带状公园绿地植物景观的营造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13):227. |
[8] | 褚天骄.城市带状公园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 |
[9] | 陈敏红,林选泉.现代景观设计中的植物空间营造[J].中外建筑,2009(7):126-127. |
[10] | 李素英.城市带状公园绿地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 |
[11] | 诺曼K·布思.风景园林设计要素[M].曹礼昆,曹德鲲,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 |
[12] | 高江菡,刘家琳.华南地区园林植物景观空间营造分析应用——以厦门市为例[J].西南农业学报,2010,23(6):2038-20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