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陈根辉, 郭其茂, 黄艳霞, 林子龙, 杨立明
- CHEN Genhui, GUO Qimao, HUANG Yanxia, LIN Zilong, YANG Liming
- 2015年南方薯区龙岩试点甘薯新品种试验初报
- National regional trial analysis on new sweet potato varieties in southern China (Longyan site) in 2015
-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16, 12(02): 97-100
- JOURNAL OF AERONAUTICAL MATERIALS, 2016, 12(02): 97-100.
- DOI: 10.13321/j.cnki.subtrop.agric.res.2016.02.005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6-03-22
甘薯是一种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的粮食作物,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过巨大贡献[1]。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甘薯的种植品种向专用型、多元化发展,鲜食、加工、特用品种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南方薯区一直以食用型品种为主导,随着消费者对甘薯食用品质和加工要求的提高,优质食用型和高淀粉加工型甘薯的需求越来越旺盛[2, 3]。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多年承担国家南方甘薯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4, 5]。本研究分析了2015年国家甘薯品种区域试验南方薯区龙岩试点的试验结果,以期为甘薯新品种的鉴定和推广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参试品种共10个,以广薯87为对照(CK)。广薯87是我国南方薯区代表性品种,在产量、商品性和品质等方面表现突出。各品种的亲本组合及选育单位见表1。试验地设在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大池试验基地。试验田地势平坦,砂壤土,肥力中等,前作为水稻。
品种 | 类型 | 亲本组合 | 选育单位 |
榕薯819 | 淀粉 | 金山57开放授粉 | 福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
泉薯17 | 淀粉 | 徐薯22×泉薯148 | 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
莆航薯1号 | 淀粉 | 莆薯638开放授粉的种子经太空诱变 | 莆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
桂薯11-196 | 淀粉 | 栗子香×桂紫薯3号 | 广西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
广薯214 | 淀粉 | 广紫薯2号×越南紫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
湛薯11 | 淀粉 | 爆皮王开放授粉 | 湛江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
金薯11号 | 兼用 | 广薯87×金山57 | 福建农林大学作物学院 |
龙薯31号 | 兼用 | 龙薯9号开放授粉 | 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
福薯604 | 兼用 | 广薯87开放授粉 |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
普薯32号 | 食用 | 普薯24×徐薯94/47-1 | 普宁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
广薯87(CK) | 食用 | 广薯69开放授粉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长方形,面积20 m2,4行区,畦宽(带沟)100 cm,株距20 cm,每小区插100株,栽插密度为50 000株·hm-2,四周均设有保护行。薯苗于2015年6月30日栽插,扦插后连续浇水2 d,保证扦插成活。7月18日人工开畦,两边晒白,并施夹边肥,每公顷用国产复合肥300 kg,并结合中耕除草,于12月3日收获,全生育期156 d。其他栽培管理均按当地栽培习惯进行。收获时选取有代表性的植株10株,对其薯数、薯重、大中薯率等进行考种,并对小区进行测产。大中薯分级标准为:薯块质量>250 g为大薯;100~250 g为中薯;<100 g、最大直径>1 cm为小薯。薯块干物率(%)为薯块样品烘干至恒重与鲜重的比值。食味评价从粘度、甜度、香度、纤维量4个方面与CK(70分)进行比较。
1.3 数据处理采用DPS 8.01版本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Duncan新复极差法进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鲜薯产量由表2可知,龙薯31号、福薯604和金薯11号等3个参试品种的鲜薯产量高于CK,其中龙薯31号为36.94 t·hm-2,比CK增产8.42%,达显著水平;福薯604和金薯11号分别比CK增产4.20%和1.50%,未达显著水平。其余7个品种均比CK减产,其中广薯214、莆航薯1号、湛薯11和泉薯17分别为28.20、22.79、18.03和15.19 t·hm-2,比CK减产17.23%、33.11%、47.08%、55.42%,达极显著水平;普薯32号和榕薯819分别为31.50和31.40 t·hm-2,比CK减产7.54%和7.84%,达显著水平;桂薯11-196比CK减产1.38%,未达显著水平。
品种 | 鲜薯 | 薯干 | |||||||||||
产量 | 比CK± | 位次 | 显著性 | 产量 | 比CK± | 位次 | 显著性 | ||||||
t·hm-2 | % | 0.05 | 0.01 | t·hm-2 | % | 0.05 | 0.01 | ||||||
榕薯819 | 31.40 | -7.84 | 7 | c | BC | 10.31 | 0.49 | 4 | bc | ABC | |||
泉薯17 | 15.19 | -55.42 | 11 | g | E | 4.92 | -52.05 | 11 | g | F | |||
莆航薯1号 | 22.79 | -33.11 | 9 | e | D | 7.59 | -26.02 | 9 | e | DE | |||
桂薯11-196 | 33.60 | -1.38 | 5 | bc | AB | 10.90 | 6.24 | 3 | ab | ABC | |||
广薯214 | 28.20 | -17.23 | 8 | d | C | 8.41 | -18.03 | 8 | d | D | |||
湛薯11 | 18.03 | -47.08 | 10 | f | E | 6.76 | -34.11 | 10 | f | E | |||
金薯11号 | 34.58 | 1.50 | 3 | ab | AB | 10.11 | -1.46 | 6 | bc | BC | |||
龙薯31号 | 36.94 | 8.42 | 1 | a | A | 11.21 | 9.26 | 2 | a | AB | |||
福薯604 | 35.50 | 4.20 | 2 | ab | A | 11.44 | 11.50 | 1 | a | A | |||
普薯32号 | 31.50 | -7.54 | 6 | c | BC | 9.71 | -5.36 | 7 | c | C | |||
广薯87(CK) | 34.07 | 0.00 | 4 | b | AB | 10.26 | 0.00 | 5 | bc | ABC |
由表2可知,福薯604、龙薯31号、桂薯11-196和榕薯819的薯干产量高于CK。其中,福薯604和龙薯31号的薯干产量分别为11.44和11.21 t·hm-2,比CK增产11.50%和9.26%,达显著水平;桂薯11-196和榕薯819分别比CK增产6.24%和0.49%,未达显著水平。其余6个品种均比CK减产,其中金薯11号和普薯32号分别比CK减产1.46%和5.36%,未达显著水平;广薯214、莆航薯1号、湛薯11和泉薯17分别比CK减产18.03%、26.02%、34.11%和52.05%,达极显著水平。
2.3 薯块干物率与食味品质参试品种主要品质及农艺性状见表3,。由表3可知,干物率比CK高的参试品种有8个,从高到低依次为:湛薯11>莆航薯1号>榕薯819>桂薯11-196>泉薯17>福薯604>普薯32号>龙薯31号,其中湛薯11最高,为37.51%。广薯214和金薯11号比CK略低。
品种 | 干物率 | 食味评分 | 单株结薯数/个 | 大中薯率/% | 薯形 | 薯皮色 | 薯肉色 | |||||
% | 粘度 | 甜度 | 香味 | 纤维量 | 总评 | |||||||
榕薯819 | 32.85 | 75 | 80 | 75 | 70 | 75 | 2.7 | 90.65 | 下膨 | 红 | 淡黄 | |
泉薯17 | 32.39 | 75 | 75 | 75 | 70 | 75 | 4.9 | 79.17 | 下膨 | 棕红 | 淡黄 | |
莆航薯1号 | 33.28 | 75 | 75 | 80 | 70 | 80 | 2.9 | 85.49 | 长纺 | 黄白 | 淡黄 | |
桂薯11-196 | 32.43 | 75 | 80 | 75 | 75 | 80 | 4.4 | 82.95 | 长纺 | 紫红 | 淡黄带紫 | |
广薯214 | 29.84 | 80 | 75 | 80 | 75 | 80 | 3.3 | 93.37 | 下膨 | 红 | 淡黄 | |
湛薯11 | 37.51 | 75 | 75 | 75 | 75 | 75 | 4.0 | 64.23 | 短纺 | 淡红 | 黄带紫心 | |
金薯11号 | 29.24 | 75 | 75 | 75 | 70 | 75 | 3.0 | 87.01 | 纺锤 | 红 | 黄 | |
龙薯31号 | 30.36 | 80 | 80 | 75 | 70 | 80 | 3.0 | 94.41 | 下膨 | 黄 | 黄 | |
福薯604 | 32.23 | 75 | 80 | 75 | 70 | 75 | 3.4 | 93.43 | 长纺 | 红 | 桔红 | |
普薯32号 | 30.82 | 85 | 85 | 80 | 75 | 85 | 5.9 | 79.92 | 纺锤 | 紫红 | 桔红 | |
广薯87(CK) | 30.12 | 70 | 70 | 70 | 70 | 70 | 7.6 | 57.12 | 短纺 | 红 | 橙黄 |
从粘度、甜味、香味、纤维量等4个方面评价甘薯的食味品质(表3)。由表3可知,10个参试品种的食味均高于CK,其中以普薯32号最佳,食味香、甜,无纤维,评分85分。其次是莆航薯1号(食味香、粉)、广薯214(食味香、粘、甜)、桂薯11-196(食味香、甜)和龙薯31号(食味粘、香、甜),评分均为80分。
2.4 田间病害情况整个试验过程中,湛薯11病毒病发病严重,影响产量;泉薯17中期地上部开始枯死,收获时每个小区均有大量死藤,严重影响产量;普薯32号发现白绢病,收获时有很多带白色丝状物的烂薯,影响产量。
2.5 品种评述 2.5.1 龙薯31号龙薯31号株型半直立,中蔓分枝多,顶叶绿色紫边,成叶绿色,叶三角形带齿,叶脉、茎皆为绿色,茎粗中等,薯形下膨,薯皮黄色,薯肉黄色,薯身光滑、美观,薯块均匀,结薯集中、整齐,单枝结薯数3个,大中薯率94.41%,其鲜薯产量最高,为36.94 t·hm-2,比CK增产8.42%,达显著水平;薯干产量为11.21 t·hm-2,比CK增产9.26%,达显著水平,排名第2;干物率为30.36%,比CK高0.24%;食味粘、香、甜,评分为80分。该品种达到国家鉴定标准,已进入国家生产试验,适宜在闽西地区作食饲兼用型品种推广。
2.5.2 福薯604福薯604株型半直立,中长蔓分枝多,顶叶绿色,成叶绿色,叶心形带齿,叶主脉绿带紫色,茎绿色,茎粗偏粗,薯形长纺锤,薯块外皮红色,薯肉桔红色,结薯集中、整齐,单株结薯数3.4个,大中薯率93.43%。其鲜薯产量排名第2,为35.50 t·hm-2;薯干产量最高,为11.44 t·hm-2,比CK增产11.50%,达显著水平;干物率为32.23%,比CK高2.11%;食味评分为75分。该品种达到国家鉴定标准,已进入国家生产试验,适宜在闽西地区作食饲兼用型品种推广。
2.5.3 普薯32号普薯32号株型半直立,蔓长中等,分枝数较多,顶叶紫色,成叶绿色,叶三角形带齿,叶脉、茎皆绿色,茎粗中等,薯形纺锤,薯皮紫红色,薯肉桔红色,薯块大小较均匀,结薯集中、整齐,单株结薯数5.9个,大中薯率79.92%。其鲜薯和薯干产量均比CK减产,但薯形光滑美观,商品薯性好,蒸煮后色泽诱人,香甜可口,无纤维,食味总体评分最高,达85分。该品种食味佳,可作为鲜食型品种在闽西当地推广应用,田间有发现白绢病烂薯,种植后期需要注意排涝。
2.5.4 湛薯11湛薯11株型半直立,长蔓分枝多,顶叶绿色,成叶深绿色,叶心形,叶脉紫色,茎绿色带紫,茎粗中等,薯形短纺锤,薯皮淡红色,薯肉为黄带紫心,结薯集中、整齐,单株结薯数4.0个,大中薯率64.23%。因田间病毒病感染严重,该品种鲜薯和薯干产量均比CK极显著减产,但其干物率高达37.51%,比CK高7.39%,进行脱毒后,可作为高淀粉品种应用。
2.5.5 其他品种金薯11号和桂薯11-196的鲜薯和薯干产量与CK相当,食味比CK更佳,可在当地做鲜食型甘薯应用。榕薯819、泉薯17、莆航薯1号、广薯214的鲜薯和薯干产量均比CK显著或极显著减产,不适宜在闽西地区种植。
3 小结10个参试品种中,除莆航薯1号是太空诱变育种外,其余9个品种均为常规杂交育种选育而成,说明常规育种仍是甘薯品种选育和性状改良的重要手段。本研究表明,10个参试的甘薯品种中,鲜薯产量高于CK的有3个,薯干产量高于CK的有4个;干物率普遍较高,在29.24%~37.51%之间;食味评分均高于CK。说明优质和高淀粉是近年来南方薯区甘薯育种的重要目标。
从参试品种的产量、干物率、品质和田间发病情况进行综合评价,龙薯31号和福薯604在产量和品质方面表现较突出,达到国家兼用型甘薯鉴定标准,适宜在类似闽西生态的地区种植。普薯32号食味最优,薯块红皮红心,均匀美观,商品性好,符合当地对鲜薯品种的要求,但田间发现白绢病,可在排涝方便的田块种植推广。湛薯11干物率高达37.51%,但易感病毒病,可进行脱毒后试种。10个参试品种均可用做高淀粉育种的亲本或中间材料。
[1] | 马代夫,李强,曹清河,等.中国甘薯产业及产业技术的发展与展望[J].江苏农业学报,2012,28(5):969-973. |
[2] | 吴文明.优质营养型甘薯新品种龙薯3号的选育和配套栽培技术[J].亚热带农业研究,2007,3(3):168-170. |
[3] | 杨爱梅.甘薯高淀粉育种途径的探讨[J].杂粮作物,2009,29(1):18-20. |
[4] | 庄丽君,余成章,傅文泽,等.2010-2011年度南方甘薯新品种区域试验泉州试点报告[J].南方农业学报,2013,44(4):580-584. |
[5] | 何霭如,李观康,汪云,等.2009年国家甘薯品种区试南方薯区湛江点试验结果分析[J].广西农业科学,2010,41(8):783-7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