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信息
- 黄家雍, 吴建明, 唐仕云, 李翔, 罗亚伟, 王伦旺
- HUANG Jiayong, WU Jianming, TANG Shiyun, LI Xiang, LUO Yawei, WANG Lunwang
- 22个糖料甘蔗品种(系)在广西的种性表现与初步评价
- Character performance and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22 sugarcane varieties (lines) in Guangxi
-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16, 12(01): 1-7
- JOURNAL OF AERONAUTICAL MATERIALS, 2016, 12(01): 1-7.
- DOI: 10.13321/j.cnki.subtrop.agric.res.2016.01.001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5-11-09
近十多年来,新台糖22号在广西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06年种植新台糖22号57.11万hm2,占广西当年糖料甘蔗面积的70.16%;2012年种植75.64万hm2,占当年糖料甘蔗面积的69.5%[1, 2],而在一些糖料甘蔗主产区,新台糖22号的种植面积高达90%以上,品种单一化问题突出。随着种植年限增长,新台糖22号出现黑穗病严重,抗寒性和宿根性差,产量下降,种性退化明显,抵御自然灾害能力降低等问题[3, 4]。因此,筛选一批适宜种植推广的高糖高产稳产优良品种,使蔗糖品种多样化,优化品种结构,是当前广西甘蔗生产急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广西、广东、云南、福建等省(自治区)科研单位相继育成并通过了国家或省(区)审定(鉴定)的一批糖料甘蔗新品种并应用于生产[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同时,各地在新品种引进试验和种性评价方面已有诸多报道[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由于新品种是在不同地域、年份、气候环境、土壤肥水条件和栽培管理措施下选育的,其中部分品种在区域试验中采用了不同的对照品种以及各省(自治区)品种审定(鉴定)标准不一致,造成对品种的种性评价存在较大差异。本试验以新台糖22号为对照,筛选近10年来国内不同地域的育种机构育成并通过审定(鉴定)的21个糖料甘蔗新品种(系),在相同栽培条件下进行1年新植和1年宿根对比试验,以期筛选出一批综合性状优于主栽品种新台糖22号的糖料甘蔗新品种(系),为广西蔗糖产业新品种引进推广和“双高”基地良种配套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参试品种(系)共22个:桂糖29号、桂糖30号、桂糖31号、桂糖32号、桂糖36号、桂糖37号、桂糖40号、桂糖41号、桂糖42号、桂糖43号、桂糖49号、桂糖07-108、粤糖28号、粤糖60号、福农38号、福农39号、福农41号、云蔗04-241、云蔗05-51、云蔗06-407、桂柳05-136、新台糖22号(CK)。
1.2 试验方法试验地设在广西农科院甘蔗研究所丁当试验基地,旱地,粘土,铁锰离子结核颗粒较多,土质疏松,保水性较差,pH值5.17,偏酸性。田间设计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3行区,行长7 m,行距1.2 m,小区面积25.2 m2。蔗种切成双芽段,每行种植94个健康芽,折合下种量为112 500芽·hm-2。2013年3月7日种植。下种前将750 kg·hm-2复混肥(N:P:K =12:7:6)+45 kg·hm-2 5%“棵棵无损”杀虫剂撒施于播种沟内作基肥和防治地下害虫。蔗种双行摆放,盖土后用38%阿特拉津按安全剂量兑水喷洒于土壤表面封闭杂草,并及时覆盖地膜。6月5日施150 kg·hm-2尿素(总N≥46.0%)+750 kg·hm-2复混肥(N:P:K=15:6:9)后用培土机械进行大培土。新植蔗全生育期总施肥量为:271.5 kg·hm-2 N+97.5 kg·hm-2 P2O5+112.5 kg·hm-2 K2O。甘蔗生长期间不进行任何人工辅助淋水或灌水措施。2015年3月2日砍收后保留宿根。宿根蔗于5月25日施1 500 kg·hm-2复混肥(N:P:K=15:6:9)后及时进行大培土。宿根蔗全生育期总施肥量为:225 kg·hm-2 N+90 kg·hm-2 P2O5+135 kg·hm-2 K2O。其他田间管理与当地大田生产相同。
1.3 调查项目甘蔗生长期间适时调查出苗、分蘖、黑穗病、梢瘸病、螟害枯心率和叶斑病(褐斑、条斑、腐斑),收获前调查株高、茎径和有效茎数。11—2月每月下旬取样并分析蔗糖分,共4次。于甘蔗伸长中后期发生连续气象干旱第10天时开始调查绿叶数(绿色面积≥70%的叶片),每小区定点20株,调查每株正一叶以下共12张叶片,每隔10 d调查1次。收获时分小区称重计产。
1.4 数据处理采用Excel 2007及DPS数据处理系统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性状方差分析参试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及含糖量显著性方差分析见表 1。由表 1可知,22个参试品种蔗茎产量、含糖量、分蘖率、宿根发株率、株高、茎径、有效茎数等主要性状区组间P>0.01,表明区组间差异不显著,试验误差可能性小,而品种间P<0.01,表明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
性状 | 误差 均方 | 区组间 | 品种间 | ||||
均方 | F值 | P值 | 均方 | F值 | P值 | ||
1)**表示差异达0.01显著水平。 | |||||||
蔗茎产量 | 37 034.543 0 | 19 582.606 0 | 0.529 | 0.593 2 | 374 214.999 0 | 10.104** | 0.000 |
含糖量 | 731.485 2 | 433.744 1 | 0.593 | 0.557 2 | 26 208.614 0 | 35.829** | 0.000 |
分蘖率 | 8.005 6 | 7.611 5 | 0.951 | 0.394 6 | 663.222 8 | 82.844** | 0.000 |
宿根发株率 | 10.707 0 | 35.497 6 | 3.315 | 0.046 0 | 1 736.041 6 | 162.139** | 0.000 |
株高 | 5.636 4 | 5.636 4 | 1.000 | 0.376 5 | 320.370 1 | 56.840** | 0.000 |
茎径 | 0.000 3 | 0.000 2 | 0.745 | 0.480 9 | 0.026 5 | 88.670** | 0.000 |
有效茎数 | 12 775.506 0 | 6 345.958 0 | 0.497 | 0.612 0 | 1 736 192.983 0 | 135.901** | 0.000 |
由表 2可知,参试品种出苗率在69.3%~74.2%之间,在广西春植甘蔗生产中属于正常水平。桂糖36号和福农38号分蘖率与CK差异不显著,其他品种分蘖率与CK差异均达极显著或显著水平(福农39号),其中,桂糖29号分蘖率最高,达168.7%,为分蘖力特强品种;桂糖49号、桂糖07-108分蘖率分别达151.5%和150.8%,其他参试品种的分蘖率在109.6%~129.2%之间。宿根发株率以CK最低,仅87.3%,其他品种与CK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其中,桂糖29号宿根发株率最高,达201.4%,宿根性最好;桂糖49号和桂糖07-108分别为150.3%和150.6%,宿根性次之;其他品种均在100.3%~125.7%之间。参试品种的宿根性均优于CK。
品种 | 出苗率/% | 分蘖率/% | 宿根发株率 % | 株高/cm | 茎径/cm | 有效茎数 条·hm-2 |
1)*、**分别表示差异达0.05、0.01显著水平。 | ||||||
桂糖29号 | 73.9 | 168.7** | 201.4** | 277** | 2.49* | 72 268** |
桂糖30号 | 71.2 | 119.1** | 113.7** | 299** | 2.48* | 65 005** |
桂糖31号 | 71.4 | 124.3** | 124.2** | 278** | 2.75 | 67 208** |
桂糖32号 | 70.2 | 121.4** | 121.4** | 304* | 2.74 | 65 351** |
桂糖37号 | 71.1 | 115.3** | 101.5** | 298** | 2.75 | 64 202* |
桂糖40号 | 70.8 | 129.2** | 125.7** | 302* | 2.49* | 72 259** |
桂糖41号 | 72.3 | 116.8** | 120.2** | 297* | 2.73 | 65 001** |
桂糖42号 | 72.6 | 127.6** | 125.5** | 302* | 2.75 | 67 239** |
桂糖43号 | 70.2 | 126.1** | 124.6** | 276** | 2.75 | 65 256** |
桂糖49号 | 74.2 | 151.5** | 150.3** | 294* | 2.73 | 72 001** |
桂糖07-108 | 73.6 | 150.8** | 150.6** | 298* | 2.77 | 67 474** |
粤糖28号 | 70.1 | 120.3** | 114.4** | 299* | 2.74 | 65 002** |
粤糖60号 | 72.8 | 126.5** | 123.8** | 280** | 2.74 | 65 170** |
桂糖36号 | 69.9 | 107.3 | 100.3** | 301* | 2.75 | 62 238* |
福农38号 | 70.6 | 109.6 | 102.2** | 298** | 2.76 | 64 201** |
福农39号 | 70.4 | 113.6* | 107.6** | 297** | 2.75 | 64 202* |
福农41号 | 71.2 | 122.3** | 120.3** | 303* | 2.76 | 67 247** |
云蔗04-241 | 70.8 | 125.5** | 104.6** | 297** | 2.74 | 64 522* |
云蔗05-51 | 72.8 | 120.7** | 100.8** | 275** | 2.75 | 64 993** |
云蔗06-407 | 71.6 | 123.2** | 103.7** | 299** | 2.78 | 64 290* |
桂柳05-136 | 70.9 | 115.2** | 101.6** | 304* | 2.78 | 64 025* |
新台糖22号(CK) | 69.3 | 106.5 | 87.3 | 309 | 2.76 | 61 236 |
株高以CK 最高,达309 cm,显著高于桂糖32号、桂糖36号、桂糖40号、桂糖41号、桂糖42号、桂糖49号、桂糖07-108、粤糖28号、福农41号和桂柳05-136,极显著高于其他参试品种。其中,桂糖29号、桂糖31号、桂糖43号和云蔗05-51的株高在275~278 cm之间,比CK矮30 cm以上。茎径小于2.5 cm的品种有桂糖29号、桂糖30号和桂糖40号,属于中小茎品种,与CK(2.76 cm)差异显著。其他品种的茎径均在2.73~2.78 cm之间,与CK相近,属中茎至中大茎品种。有效茎数以CK最少,仅61 236条·hm-2,其他参试品种均比CK多且差异分别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桂糖29号、桂糖40号和桂糖49号的有效茎数分别达72 268、72 259和72 001条·hm-2,分别比CK多11 032、11 023和10 765条·hm-2,是有效茎数最多的品种;其次为桂糖07-108、福农41号、桂糖42号和桂糖31号,有效茎数分别达67 474、67 242、67 239和67 208条·hm-2,分别比CK多6 235、6 006、6 003和5 972条·hm-2,品种间有效茎数差异大。
2.3 经济性状 2.3.1 蔗茎产量将参试品种新植和宿根平均蔗茎产量与CK进行互比分析(表 3)。由表 3可知,品种间蔗茎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12个品种比CK增产,其中增产达极显著水平的有桂糖07-108、桂糖42号、桂糖49号、桂柳05-136和福农41号,分别比CK增产9.42%、8.67% 、8.63% 、8.21%和8.18%。其他品种增幅在0.98%~4.87%之间,与 CK差异不显著。9个品种比CK减产,减幅在0.88%~5.95%之间,其中桂糖30号和云蔗04-241比CK减产达显著水平,其他品种与CK差异不显著。
品种 | 蔗茎产量/(kg·hm-2) | 比CK± % | 蔗糖分/% | 比CK± % | 含糖量 kg·hm-2 | 比CK± % | ||||||
新植 | 宿根 | 平均 | 11月 | 12月 | 1月 | 2月 | 平均 | |||||
1)**表示差异达0.01显著水平。 | ||||||||||||
桂糖07-108 | 100 278 | 109 814 | 105 046** | 9.42 | 13.06 | 13.93 | 14.95 | 15.47 | 14.35 | 0.24 | 15 074** | 10.55 |
桂糖42号 | 101 043 | 107 597 | 104 320** | 8.67 | 13.27 | 13.96 | 14.89 | 15.43 | 14.39 | 0.18 | 15 012** | 10.10 |
桂糖49号 | 100 532 | 108 028 | 104 280** | 8.63 | 13.38 | 14.63 | 15.76 | 15.89 | 14.92 | 0.71 | 15 559** | 14.11 |
桂柳05-136 | 107 931 | 99 839 | 103 885** | 8.21 | 13.44 | 14.88 | 15.62 | 15.71 | 14.91 | 0.70 | 15 489** | 13.60 |
福农41号 | 107 829 | 99 877 | 103 853** | 8.18 | 13.01 | 14.02 | 14.92 | 15.23 | 14.30 | 0.09 | 14 851** | 8.92 |
云蔗06-407 | 105 145 | 96 205 | 100 675 | 4.87 | 9.03 | 11.05 | 12.24 | 13.41 | 11.43 | -2.78 | 11 507** | -15.61 |
桂糖31号 | 101 526 | 95 484 | 98 505 | 2.61 | 13.09 | 13.92 | 14.71 | 15.12 | 14.21 | -0.00 | 13 998 | 2.66 |
桂糖32号 | 102 236 | 94 414 | 98 325 | 2.42 | 13.05 | 14.58 | 15.06 | 15.29 | 14.50 | 0.29 | 14 370 | 5.39 |
桂糖29号 | 94 035 | 100 955 | 97 495 | 1.57 | 13.24 | 14.17 | 14.98 | 15.31 | 14.43 | 0.22 | 14 069 | 3.18 |
桂糖40号 | 95 576 | 99 104 | 97 340 | 1.40 | 13.42 | 14.27 | 14.96 | 15.38 | 14.51 | 0.30 | 14 124 | 3.59 |
粤糖60号 | 96 789 | 97 561 | 97 175 | 1.22 | 13.05 | 14.13 | 14.86 | 15.36 | 14.35 | 0.14 | 13 945 | 2.27 |
桂糖36号 | 94 030 | 99 702 | 96 866 | 0.98 | 13.35 | 14.07 | 14.96 | 15.37 | 14.44 | 0.23 | 13 987 | 2.58 |
新台糖22号(CK) | 102 968 | 89 032 | 96 000 | 0.00 | 12.89 | 13.84 | 14.87 | 15.25 | 14.21 | 0.00 | 13 635 | 0.00 |
粤糖28号 | 99 652 | 90 658 | 95 155 | -0.88 | 13.14 | 14.03 | 14.96 | 15.15 | 14.32 | 0.11 | 13 626 | -0.07 |
桂糖43号 | 90 565 | 99 315 | 94 940 | -1.10 | 13.35 | 13.89 | 14.68 | 15.22 | 14.29 | 0.08 | 13 567 | -0.50 |
云蔗05-51 | 100 412 | 88 408 | 94 410 | -1.65 | 9.35 | 11.28 | 12.79 | 13.96 | 11.85 | -2.36 | 11 188** | -17.95 |
福农38号 | 90 322 | 97 328 | 93 825 | -2.26 | 12.59 | 14.18 | 14.96 | 15.17 | 14.23 | 0.02 | 13 351 | -2.08 |
福农39号 | 99 683 | 87 757 | 93 720 | -2.37 | 12.98 | 14.11 | 14.85 | 15.09 | 14.24 | 0.03 | 13 346 | -2.34 |
桂糖41号 | 97 808 | 87 942 | 92 925 | -3.20 | 12.99 | 14.03 | 14.78 | 15.10 | 14.23 | 0.01 | 13 223 | -3.02 |
桂糖37号 | 97 666 | 87 464 | 92 565 | -3.58 | 13.13 | 14.19 | 14.38 | 15.32 | 14.26 | 0.05 | 13 200 | -3.19 |
桂糖30号 | 95 204 | 88 006 | 91 610 | -4.57 | 13.33 | 13.96 | 14.85 | 15.26 | 14.35 | 0.11 | 13 146 | -3.59 |
云蔗04-241 | 95 731 | 84 849 | 90 290 | -5.95 | 8.58 | 11.04 | 12.63 | 13.49 | 11.44 | -2.77 | 10 329** | -24.25 |
从表 3可知,桂糖系列品种、福农系列品种和粤糖系列品种在广西表现均比CK高糖,其中桂糖49号和桂柳05-136蔗糖分最高,11—2月平均蔗糖分分别达14.92%和14.91%,分别比CK同期蔗糖分的14.21%高0.71%和0.70%;云蔗05-51、云蔗04-241和云蔗06-407的蔗糖分最低,11—2月平均蔗糖分分别为11.85%、11.44%和11.43%,分别比CK同期蔗糖分低2.36%、2.77%和2.78%,为晚熟品种;其他品种比CK同期高0.2%~0.3%或与CK相近。
2.3.3 含糖量从表 3可知,参试品种间单位面积含糖量差异显著,有11个品种比CK增糖,其中,增糖达极显著水平的有桂糖49号、桂柳05-136、桂糖07-108、桂糖42号和福农41号,分别比CK增糖14.11%、13.60%、10.35%、10.10%和8.92%,其他品种比CK增糖在2.27%~5.56%之间,比CK增糖均不显著。比CK减糖的10个品种中,云蔗04-241、云蔗05-51和云蔗06-407因晚熟低糖,导致含糖量低,减糖最多,分别比CK减糖24.25%、17.95%和15.61%,达极显著水平。其他品种比CK减糖0.07%~3.59%之间,均不显著。
2.4 抗病、抗虫性黑穗病是广西甘蔗主要病害之一,以宿根蔗发病严重,对产量造成较大损失。由表 4可知,参试品种中表现出高抗黑穗病的仅桂糖29号,新植感病率为0,宿根感病率为0.62%;黑穗病严重的品种有CK和桂糖30号,新植发病率分别达3.63%和3.61%,宿根发病率分别高达10.66%和11.82%;其次为桂柳05-136、桂糖42号和福农41号,宿根发病率分别达6.16%、6.56%和6.37%,对黑穗病敏感;其他品种新植和宿根的感病率均低于CK。
品种 | 螟害枯心率 % | 黑穗病/% | 梢腐病 % | 褐斑病 | |
新植 | 宿根 | ||||
1)螟害枯心率、梢腐病及褐斑病为新植和宿根试验调查数据的平均值。 | |||||
桂糖29号 | 2.63 | 0.00 | 0.62 | 1.64 | 轻 |
桂糖30号 | 3.01 | 3.61 | 11.82 | 2.30 | 重 |
桂糖31号 | 2.22 | 0.88 | 2.73 | 2.27 | 抗 |
桂糖32号 | 2.07 | 1.07 | 2.15 | 2.25 | 中 |
桂糖37号 | 2.89 | 1.00 | 2.17 | 47.69 | 中 |
桂糖40号 | 2.30 | 1.06 | 2.03 | 2.01 | 轻 |
桂糖41号 | 2.02 | 1.10 | 2.13 | 18.37 | 中 |
桂糖42号 | 2.08 | 1.96 | 6.56 | 1.60 | 轻 |
桂糖43号 | 2.03 | 0.53 | 2.03 | 18.06 | 重感 |
桂糖49号 | 2.14 | 0.98 | 3.65 | 1.33 | 轻 |
桂糖07-108 | 2.20 | 1.26 | 2.15 | 2.10 | 轻 |
粤糖28号 | 2.11 | 0.92 | 2.91 | 2.21 | 轻 |
粤糖60号 | 2.22 | 0.79 | 3.16 | 1.12 | 轻 |
桂糖36号 | 2.07 | 0.83 | 2.27 | 3.28 | 轻 |
福农38号 | 2.09 | 1.88 | 3.13 | 41.98 | 中 |
福农39号 | 2.58 | 1.01 | 4.22 | 18.16 | 轻 |
福农41号 | 2.29 | 1.87 | 6.37 | 2.07 | 轻 |
云蔗04-241 | 2.15 | 0.80 | 3.12 | 19.35 | 轻 |
云蔗05-51 | 2.26 | 0.92 | 2.04 | 18.07 | 轻 |
云蔗06-407 | 2.30 | 0.87 | 4.11 | 18.63 | 轻 |
桂柳05-136 | 2.17 | 1.91 | 6.16 | 2.21 | 轻 |
新台糖22号(CK) | 2.50 | 3.63 | 10.66 | 1.26 | 轻 |
在甘蔗伸长期遇高温高湿气候时梢腐病发病严重,影响产量。由表 4可知,各参试品种中,桂糖37号、福农38号梢腐病感病率最高,新植和宿根平均分别为47.69%和41.98%,为高感病品种;其次为桂糖41号、桂糖43号、福农39号、云蔗04-241、云蔗06-407和云蔗05-51等6个品种,新植和宿根平均感病率均达到18%以上,为中感梢腐病品种;其他品种感病率在1.12%~3.68%之间。
甘蔗褐斑病在土壤偏酸性条件下容易发生。所有参试品种均感染褐斑病,其中桂糖30号和桂糖43号在生长中期就感染褐斑病,至生长后期叶片全部枯死,感病最严重。其他品种表现为轻度至中度感病。参试品种新植和宿根平均螟害枯心率在2.02%~3.01%之间,品种间差异不大。
2.5 抗(耐)旱性甘蔗生长中后期(2013年9月上旬至11月上旬)遭遇50多天连续干旱天气,本试验分别于9月20日、9月30日、10月10日、10月20日和10月30日共5次调查各参试品种的绿叶数(表 5)。由表 5可知,连续干旱30 d时,各品种的绿叶数没有明显差异;连续干旱40 d时,粤糖28号、粤糖60号、云蔗04-241等3个品种仅2片绿叶,其余品种有5~6片绿叶,品种间差异明显;连续干旱50 d时,粤糖60号、粤糖28号、福农38号、云蔗04-241、云蔗05-51、福农39号等6个品种大部分叶片的叶尖和叶沿己大面积枯黄,绿叶数为0,表明对干旱敏感、抗(耐)旱性较差,其余品种仍然保持3~5片绿叶,表明抗(耐)旱性较强。
品种 | 绿叶数/片 | 品种 | 绿叶数/片 | ||||||||
10 d | 20 d | 30 d | 40 d | 50 d | 10 d | 20 d | 30 d | 40 d | 50 d | ||
1)绿叶数为新植调查结果; “-”表示因感染褐斑病造成叶片干枯,不予调查。 | |||||||||||
桂糖29号 | 12 | 12 | 9 | 6 | 4 | 桂糖07-108 | 12 | 12 | 9 | 6 | 4 |
桂糖30号 | 11 | 10 | 8 | - | - | 粤糖28号 | 11 | 10 | 8 | 2 | 0 |
桂糖31号 | 12 | 12 | 9 | 6 | 4 | 粤糖60号 | 11 | 10 | 8 | 2 | 0 |
桂糖32号 | 11 | 11 | 8 | 5 | 4 | 福农38号 | 12 | 10 | 8 | 4 | 3 |
桂糖36号 | 12 | 10 | 8 | 6 | 3 | 福农39号 | 12 | 10 | 9 | 5 | 1 |
桂糖37号 | 12 | 12 | 9 | 6 | 3 | 福农41号 | 12 | 10 | 9 | 6 | 4 |
桂糖40号 | 12 | 10 | 8 | 5 | 4 | 云蔗04-241 | 12 | 10 | 9 | 3 | 1 |
桂糖41号 | 12 | 10 | 9 | 5 | 3 | 云蔗05-51 | 12 | 10 | 8 | 5 | 1 |
桂糖42号 | 12 | 12 | 9 | 6 | 5 | 云蔗06-407 | 12 | 11 | 9 | 5 | 3 |
桂糖43号 | 12 | 11 | 8 | - | - | 桂柳05-136 | 12 | 10 | 9 | 5 | 4 |
桂糖49号 | 12 | 10 | 8 | 6 | 4 | 新台糖22号(CK) | 12 | 11 | 9 | 6 | 5 |
出苗率、分蘖率、宿根发株率与甘蔗有效茎数关系密切,而株高、茎径、有效茎数是构成甘蔗产量的主要因素[30],但作为糖料甘蔗品种,蔗糖分、蔗茎产量和含糖量是评价其品种优劣的最重要指标。干旱对甘蔗的危害直接通过叶片变化表现出来,干旱天气持续时间越长,土壤含水量越低,甘蔗叶片干枯现象越明显。而不同基因型甘蔗品种对干旱的敏感性有较大差异,通过田间调查绿叶数量来评估甘蔗品种的抗(耐)旱性有现实意义。但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不易获得长期连续干旱天气对甘蔗叶片伤害的有效数据。因此,甘蔗抗旱性鉴定研究通常采用桶栽、人工控水模拟制造干旱胁迫使甘蔗受害,通过调查其绿叶数(或枯叶),并借助仪器测定叶片的电导率、叶绿素含量、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细胞质膜透性、过氧化物酶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来评判品种的抗旱性,但判定结论与品种在大田生产中的实际抗旱表现存在很大差异[31, 32, 33]。广西秋旱天气发生频率高,干旱是影响产量主要因素。而广西80%以上的糖料甘蔗种植地为旱坡地,因此,选择抗(耐)干旱的甘蔗品种十分重要。甘蔗品种含蔗糖分高低主要由遗传基因控制,但外界环境条件对蔗糖分高低与成熟迟早有密切关系[34]。造成云蔗品种迟熟低糖的原因可能与广西的日照时间、光照强度、平均日较差以及空气湿度等生态条件与其原产地高海拔地区生态差异大,不能满足其种性要求有关[35]。
本试验通过对21个甘蔗新品种(系)1年新植1年宿根的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宿根性、抗病性、抗旱性、蔗糖分、蔗茎产量和单位面积含糖量进行综合分析,认为桂糖42号、桂糖49号、桂糖07-108、桂柳05-136、福农41号等5个品种(系)的出苗率和分蘖率高,中茎至中大茎,易脱叶,有效茎多,抗病性、宿根性和抗(耐)旱性强,高糖,蔗茎产量和含糖量极显著高于CK,综合表现最优良,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桂糖31号、桂糖32号、桂糖29号、桂糖36号、桂糖40号和粤糖60号等6个品种的主要性状表现略优于CK,蔗茎产量和含糖量均比CK增产,亦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潜力。桂糖41号、粤糖28号、福农39号等品种的蔗茎产量和含糖量均低于CK,综合性状表现一般。福农38号、桂糖37号梢腐病严重,桂糖30号、桂糖43号叶斑病严重,影响产量。云蔗04-241、云蔗05-51和云蔗06-407表现中大茎,易脱叶,但梢腐病严重,迟熟低糖,含糖量比CK减产达极显著水平,不宜在广西推广。
[1] | 许家康.广西年鉴[M].南宁:广西年鉴社, 2008:279-280. |
[2] | 许家康.广西年鉴[M].南宁:广西年鉴社, 2013:173-174. |
[3] | 韦昌联.广西蔗区新台糖22号种性退化现状分析及对策措施[J].南方农业学报, 2012, 43(12): 2113-2117. |
[4] | 李恒锐, 蒙福山, 邱文武, 等.甘蔗新品种(系)筛选试验[J].中国糖料, 2015, 37(1):11-13. |
[5] | 黎焕光, 谭裕模, 谭芳, 等.早熟高糖高产甘蔗新品种桂糖30的选育[J].广西蔗糖, 2011(2):8-12. |
[6] | 黎焕光, 谭裕模, 谭芳, 等.强宿根性丰产高糖甘蔗新品种桂糖31号的选育[J].种子, 2011, 30(8):116-118. |
[7] | 李奇伟, 刘福业, 陈月桂, 等.甘蔗新品种粤糖03-393(粤糖60号)的选育与种性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 2012, 25(2):401-407. |
[8] | 邓祖湖, 徐良年, 林彦铨, 等.甘蔗新品种福农41号的选育与评价[J].甘蔗糖业, 2014(6):1-6. |
[9] | 王泽平, 徐林, 段维兴, 等.甘蔗优良新品种桂糖41号选育与特性研究[J].中国糖料, 2015, 37(2):4-6. |
[10] | 徐良年, 邓祖湖, 林彦铨, 等.甘蔗新品种福农38号的选育与评价[J].中国糖料, 2014(2):4-6. |
[11] | 邓祖湖, 徐良年, 林彦铨, 等.甘蔗新品种福农39号的选育与评价[J].甘蔗糖业, 2014(1):1-7. |
[12] | 张荣华, 何红, 张革民, 等.宿根性特强甘蔗新品种桂糖29号的选育[J].中国糖料, 2011(1):1. |
[13] | 刘海斌, 方锋学, 邓展云, 等.早熟高糖易收获甘蔗新品种桂糖36号的选育[J].中国糖料, 2012(3):1-3. |
[14] | 邓展云, 刘海斌, 方锋学, 等.甘蔗新品种桂糖36号和桂糖37号种性简介[J].广西蔗糖, 2012(1):6-7. |
[15] | 王伦旺, 廖江雄, 谭芳, 等.高产高糖抗倒伏甘蔗新品种桂糖42号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J].南方农业学报, 2015, 46(8):1361-1366. |
[16] | 董立华, 周清明, 段惠芬, 等.云南高原内陆瑞丽甘蔗杂交育种技术研究进展[J].亚热带农业研究, 2007, 3(3):171-174. |
[17] | 王萍东, 王英日.甘蔗新品种桂糖31号在合浦县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 2013(7):224-225. |
[18] | 潘启城, 韦召功.桂糖32号蔗种在田东县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5(7):95-96. |
[19] | 韦昌林, 韦仁贵.甘蔗新品种品比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4(14):99, 101. |
[20] | 农秋平, 周泽秀, 李品清.大新县甘蔗新品种引进品比试验结果初报[J].广西农学报, 2015, 30(3):11-14. |
[21] | 刘家仪, 李茂植.11个甘蔗品种(系)的品比试验[J].广西热带农业, 2010(6):21-23. |
[22] | 谢爱萍, 韦秀姣, 梁启云, 等.几个甘蔗新品种(系)在柳城县试种表现[J].广西蔗糖, 2013(3):15-20. |
[23] | 王伦旺, 李翔, 黄家雍, 等.16个糖能兼用甘蔗品种(系)种性比较[J].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17):408-415. |
[24] | 李廷化, 王伦旺, 李翔, 等.3个桂糖系列甘蔗新品种的种性和丰产性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 2013, 40(15):21-23. |
[25] | 王伦旺, 李廷化, 黄海荣, 等.甘蔗新品种桂糖32号在广西金光农场的表现[J].广东农业科学, 2012, 39(13):28-29. |
[26] | 李廷化, 韦金凡, 伍荣冬, 等.粤糖60号在金光农场新植品比试验结果初报[J].甘蔗糖业, 2011(4):46-48. |
[27] | 谢廷林, 姜爽, 梁灿衡.甘蔗品比试验初报[J].广西蔗糖, 2010(3):21-24, 14. |
[28] | 韦贵剑, 杨柳恋, 梁景文, 等.桂糖29号在河池蔗区的种植表现[J].南方农业学报, 2013, 44(10):1634-1637. |
[29] | 经艳, 王伦旺, 唐仕云, 等.甘蔗新品种桂糖44号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J].亚热带农业研究, 2015, 11(4):230-235. |
[30] | 黄家雍, 诸葛莹, 刘海斌, 等.甘蔗主要性状的遗传相关及通径分析[J].甘蔗, 1999, 6(3):6-9. |
[31] | 檀小辉, 廖洁, 刘铭, 等.广西28个区试甘蔗品种抗旱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21):12687-12690, 12696. |
[32] | 谢金兰, 吴建明, 黄杏, 等.我国甘蔗新品种(系)的抗旱性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 2015, 43(3):108-112. |
[33] | 罗明珠, 刘子凡, 梁计南, 等.甘蔗抗旱性与叶片某些生理、生化性状的关系[J].亚热带农业研究, 2005, 1(1):14-16. |
[34] | 广西甘蔗栽培编写组.广西甘蔗栽培[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67-68. |
[35] | 周以飞.气象因素对甘蔗含糖分的影响[J].福建农学院学报, 1986, 15(3):254-2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