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5 Issue (4): 1-7   PDF    
基于教育强国目标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评价
郭菲1, 靳天宇1, 刘惠琴1,2    
1. 清华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084;
2.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广东 深圳 518071
摘要: 自主科学确定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标准是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关键。基于对教育强国“三大属性”与“六力特质”的理解,本文提出了基于教育强国“六力特质”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评价标准,构建了以“六力特质”为评价维度,以高校五大职能实现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情况与治理体系完善程度为评价内容的综合评价体系及指标,并探讨了该框架在“双一流”建设高校遴选、建设和成效评价等阶段的应用价值,以期为自主科学确定“双一流”建设标准、实现高等教育强国提供支撑。
关键词: 教育强国    三大属性    六力特质    "双一流"建设    一流大学评价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明确了教育强国的性质和方向,提示了教育强国的基本特质、科学内涵,体现了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的具体要求,为实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指明了前行方向。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战略举措。要发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的战略价值, 需要准确把握中国高等教育的“三大属性”和“六力特质”, 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自主科学确定“双一流”标准, 优化管理评价机制, 引领建设高校高质量发展[1]。面向2035年教育强国目标,评价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需要回答以何为评价标准、从哪些角度评价、用哪些指标评价等三个关键问题。

一、基于教育强国“六力特质”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标准探讨

有学者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六力”,既是能力目标,也是作用力目标[2]。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皇冠上的明珠[3],“双一流”建设高校肩负着推动国家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使命。2022年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与2015年发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所提出的建设目标与任务,都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对“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要求,与教育强国的“三大属性”“六力特质”相呼应。因此,评价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水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三大属性”,着力提升了高等教育“六力特质”,有力推进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一) 教育强国“三大属性”与“六力特质”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强国的“三大属性”需要通过其建设主体的“六力特质”来体现。政治属性要求高等院校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建设政治立场坚定、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发挥“思政引领力”。人民属性要求高等院校要以人民为中心办教育、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着力推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保障高等教育分配公平,以回应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期盼,发挥“民生保障力”。战略属性要求高等院校的发展方向与国家战略需求同频共振。面向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部署,高等院校应不断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提升“人才竞争力”;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调整学科发展方向,加强原始创新研究,发挥“科技支撑力”;加强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加强与社会各类机构合作,体现“社会协同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发展;加强国际教育科技交流合作,积极构建全球教育中心,提高“国际影响力”。

(二) 教育强国“六力特质”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关系

教育强国的“六力特质”与“双一流”建设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辩证统一。坚持“中国特色”要求建设高校不断提升思政引领力、民生保障力和社会协同力。“思政引领力”是中国特色大学的核心底色,要求建设高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因此评价建设高校的“思政引领力”,应以坚定的社会主义办学立场、高质量立德树人、向世界有效传播中国文化及先进教育思想为首要标准。“民生保障力”体现“人民的大学”本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仅要能够满足本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更要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因此评价“民生保障力”,应以办学过程是否公平民主、是否促进了在校生全面发展、是否担当了一流大学的社会责任为主要标准。“社会协同力”是大学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条件,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要切实担当起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桥梁与枢纽作用,服务国家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因此评价“社会协同力”,应以高水平产教共研、产教共育、校社相融为主要标准。

争创“世界一流”是建设高校提升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必经之路。“人才竞争力”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特征,唯有具备世界一流师资、培育出世界一流毕业生的学府,方有资格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之列。因此,评价建设高校的“人才竞争力”,应以其是否拥有卓越的教师、学生及校友为标准,而评价师生及校友是否卓越,则应以其是否对国家和世界做出卓越贡献为标准。“科技支撑力”是世界一流大学对所在国的价值体现,唯有拥有世界一流创新能力与水平的高校,方能引领国家创新体系在全球科技发展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因此,评价“科技支撑力”,应以建设高校是否在关键核心领域产出世界先进成果、培养了优秀领军人才及研究成果是否有效转化为生产力为标准。“国际影响力”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识,唯有在全球教育及科学发展领域具备强大影响力与话语权的高等院校,方能当得起世界一流大学之声誉。因此,评价“国际影响力”,应以是否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卓著声誉、学术研究是否引领世界前沿、人才培养是否对其他国家具有示范作用并产生重要影响为标准。

(三) 基于教育强国“六力特质”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评价标准框架

基于以上讨论,本文构建了基于教育强国“六力特质”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评价标准框架(如图 1所示)。总体而言,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应系统集成教育规律、中国国情和制度优势[4],综合统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贡献、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五大职能,不断深化改革,以“思政引领力”彰显政治属性,以“民生保障力”回应人民属性,以“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社会协同力”和“国际影响力”展现战略属性,全面彰显高等教育在教育强国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龙头作用。

图 1 基于教育强国“六力特质”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标准框架图
二、基于教育强国“六力特质”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评价体系构建

在前述评价标准框架的基础上,构建基于教育强国“六力特质”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评价体系,需要明确评价的维度和指标体系。具体而言,评价应围绕以下核心问题展开:大学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五大职能的目标?师资队伍建设和内部治理是否有效支持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为此,评价体系应融合国际通用指标与中国特色指标,既关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国际公认的评价维度,也突出反映中国特色的维度,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落实、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能力以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贡献等。通过科学构建多维度、综合性的评价体系,可以更准确地反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实际发展水平及其在全球高等教育中的独特价值。

(一) 国际四大排行榜的评价重点和特点

表 1汇总了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THE)、QS世界大学排名(QS)、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全球最佳大学排名(U.S. News)和上海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这四大世界大学排行榜的主要评价维度和指标。对比国内外现行大学评价体系可以发现,目前尚未有评价框架能够全面覆盖图 1所示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标准。主流世界大学评价体系普遍以学术卓越为核心评价标准,其评价维度涵盖大学声誉、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社会服务等方面。由于除声誉调查外的大部分数据来源于公开的科研成果数据库,所以高质量学术发表在这些排行榜的指标体系中占据了重要权重(详见表 1)。具体而言,国际四大排行榜通过教师与校友的学术成果水平反映高校的“人才竞争力”,通过博士生培养数量、高质量学术发表及成果转化能力体现“科技支撑力”,并以国际师生交流与科研合作成果数量作为衡量“国际影响力”的核心指标。此外,近年来QS和THE排行榜开始关注高校的社会责任与担当,加入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贡献”等指标。

表 1 四大世界大学排行榜的主要评价维度和指标

这些评价体系为本文构建世界一流大学评价指标提供了重要参考,但需要注意的是,四大国际排行榜的评价导向与我国“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在本质上存在显著差异。首先,评价定位不同。世界大学排行榜以商业化为目的,主要服务特定的顾客群体,如学生、家长和大学管理者,其核心在于提升高校品牌价值和为学生择校提供参考;而“双一流”评价的根本目标是引领和推动我国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的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其次,评价性质不同。世界大学排行榜属于第三方评价,独立于政府或高校体系;而“双一流”评价并非旨在形成新的第三方评估或大学排行榜,而是为政府遴选、建设与评价“双一流”建设高校提供循证依据,具有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功能。最后,评价原则不同。世界大学排行榜注重评价的客观性和全球高校间的可比性,更多依赖于学术发表等可量化数据;而“双一流”评价则更强调评价的准确性和引导性,注重结合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目标与需求,强化高校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的导向作用。总体来看,尽管世界大学排行榜为部分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参考,但其难以完全满足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的评价需求。

(二) 第一轮“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及建议

2020年,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的《“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创新提出了“1-6-3”的大学评价体系。该体系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与治理体系改革成效作为前置维度,以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六个方面为评价内容,并以整体发展水平、成长提升程度、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维度综合考察建设高校的首轮建设成效。与国际大学排行榜相比,该体系首次纳入了反映“思政引领力”的指标,如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立德树人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同时,纳入了体现“科技支撑力”和“民生保障力”的指标,如为国家急需领域培养优秀人才、保障毕业生就业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展现了一定的“中国特色”。

2024年,我们对135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校长进行了访谈与问卷调查。总体而言,大部分受访校长认为首轮成效评价结果较为全面和客观地反映了高校建设进展,也指出仍需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与评价组织三方面改进成效评价方法。在指标体系方面,受访校长建议加强对高校在服务国家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等方面贡献的评价,注重对跨学科研究成果、文化建设与发展理念等隐性成效及投入-产出效率的评价,设计增值性评价指标,考察长期建设效果并按照学校或学科的类型、特色、定位设计分类评价体系。在评价方法方面,受访校长建议加强多主体参与,如引入同行评价、第三方评估及社会评价;丰富评价方式,增加实地考察环节;开发大数据自动采集功能,减轻填报压力,建立实时性成效评价。在评价组织方面,建议延长成效评价周期,强化评价结果的指导作用,建立问责与监督机制。

实际上,首轮成效评价体系已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以上建议。例如,评价维度之一成长提升度即为增值性评价的体现。与此同时,科研投入产出效率、服务国家战略及急难险重问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大学文化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等都已在不同程度上被纳入了指标体系。在评价方式上,“双一流”成效评价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日常动态监测与周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了“双一流”建设动态监测系统,在首轮周期评价时综合采用监测数据、多源公开数据、第三方评价、自评报告、典型案例与专家评议结果,对建设成效进行了全方面考察。当然,在部分具体指标设计、分类评价体系构建、跨学科成果评价与认定、自动化数据采集等方面,仍待进一步补充与完善。

(三) 基于“六力特质”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评价体系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基于教育强国“六力特质”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评价体系。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基于教育强国“六力特质”要求,更加突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一流创新人才、产出一流创新成果、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服务社会民生需求、传承发扬优秀文化、支撑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的建设成效以及在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完善内部治理体系等方面的改革效果,以自主科学标准引导高校深化综合改革,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升强国“六力”提供有力支撑。

体系构建遵循五条基本原则:(1)价值引领,坚持中国特色。坚持内涵式发展主线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建立中国特色指标,引导高校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需求。(2)一流目标,关注内涵建设。坚持世界一流目标,在具有可比性的领域引导高校瞄准国际前沿水平,切实提升国际影响力、竞争力。(3)需求导向,聚焦服务贡献。强调高校在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前沿科学问题、重大社会现实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问题等方面的实质贡献。(4)分类评价,引导特色发展。建立院校分类评价体系,鼓励不同类型高校围绕特色提升质量和竞争力,在不同领域和方向建成一流。(5)以评促建,注重持续提升。引导高校深化综合改革,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关键环节突破的体制机制改革举措,以评价促进诊断和改进。

体系构建的整体思路是:以“六力特质”作为核心评价维度,围绕五大职能实现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和治理体系完善程度等七个方面,选取能够充分体现“六力特质”的指标构建评价体系。指标体系既可以从大学功能的角度展开,也可以从内部治理的角度进行重组,以多维视角呈现高校在不同领域的发展状况。该体系并非旨在对高校的各项工作进行全面评价,而是聚焦于反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特质,为高校建设提供具体抓手。

在指标选择上,本文主要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论述,结合“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学科建设方案、中期评估报告、国际国内现有的评价实践和相关文献建议。本文构建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六力特质”综合评价框架如图 2所示。在此基础上,从大学功能实现与内部治理优化的角度出发,对评价体系进行了重构,详见表 2

图 2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综合评价框架(“六力特质”视角) 注:图中各表第一列含义:育-人才培养,科-科学研究,社-社会服务,文-文化传承与创新,师-师资队伍,治-治理体系。
表 2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综合评价框架(功能视角)
三、基于教育强国“六力特质”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评价指标解析

本文基于教育强国“六力特质”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评价体系,围绕“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社会协同力”“民生保障力”和“国际影响力”六个维度展开。以下从“六力”视角对指标进行解析:

第一,具备强大“思政引领力”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应该发挥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涵养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国特色大学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为国家和社会治理贡献智慧。因此,评价高校的思政引领力,需要考察人才培养中的立德立志培养成效,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治理体系建设中党的全面领导贯彻程度和依章依法办学落实程度,社会服务中对国家重大决策的支持度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情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度等。

第二,具备强大“人才竞争力”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拥有学术水平世界领先、在国家需求领域做出突出贡献、规模和结构合理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更加重要的是,应能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具备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因此对人才竞争力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质量和师资队伍水平两方面。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要考察高校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素质和毕业后在国家社会经济各领域和世界舞台上的贡献和影响。在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方面,既要考察教师的学术水平,也要考察教师的社会贡献。此外,符合人才发展规律的管理和评价制度是教师和学生高水平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还需在治理体系建设的角度考察大学人才评价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第三,具备强大“科技支撑力”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既需要为国家创新发展与战略急需领域提供高水平人才支持,又需要在世界科技前沿发挥引领作用,为国家解决“卡脖子”技术等发展关键问题提供科研成果支撑。因此,评价高校的科技支撑力,要从创新人才贡献、前沿知识贡献和成果价值等方面进行考量,在人才培养方面,关注为国家急需领域培养科技英才的情况;在科学研究视角下关注学科和研究方向布局结构的合理性和支撑性,以及科研产出的原创性和世界引领性;在社会服务与贡献的角度考察科研成果对社会经济建设的价值和对国家创新发展的贡献程度。此外,高校的科研管理体系直接影响其科研活动的效率和水平,因此还需从治理体系建设的角度考察高校科研管理制度的完善性和有效性。

第四,具备强大“社会协同力”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应该能够通过构建合理有效的社会参与机制,创新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模式,发挥高校枢纽作用,凝聚各方力量,提高协同育人、协同创新能力,推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此外,作为教育文化机构,还应该对大学所在社区的文化建设做出贡献。因此,评价高校的社会协同力,需要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关注科教、产教融合的育人成果,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关注协同创新成果,从社会服务的角度考察校园向社区开放情况,并且从治理体系建设的角度关注社会参与办学机制的完善程度。

第五,具备强大“民生保障力”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一方面应该能够满足学生对自身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需要满足社会对高质量教育资源的需求,同时还应保障师生员工在工作学习中的切身权益。此外,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应发挥科研优势,在生命健康、生态环境、社会公平、民主法治等关乎人民福祉的领域进行研究,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做出理论贡献。因此,对高校民生保障力的评价,需要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考量毕业生就业质量,从社会贡献的角度考量大学的教育引领和帮扶作用,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考量大学在民生相关领域的研究贡献,以及从治理体系建设的角度考量民主监督机制、社会监督机制的完善程度。

第六,具备强大“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拥有卓著的国际声誉,能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先进教育理念、吸引世界一流人才、引领科学前沿方向、推动文化交流融合;另一方面,学校自身应具有很高的国际化水平、良好的跨文化交流环境和广泛的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渠道。因此,对高校国际影响力的评价,应该分别考量大学的国际教育影响力、学术影响力、人才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同时在治理体系建设方面考察高校自身的国际化环境建设水平。

四、基于教育强国“六力特质”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评价体系运用

本文提出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综合评价框架,能够立体展示大学的发展状态和水平,在“双一流”建设高校的遴选、建设和成效评价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能够为高校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与评估,助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进程。

在遴选阶段,本文提出的“六力”评价框架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特色为重点评价内容,能够为遴选工作提供思路。“双一流”建设的遴选是在全国整体规划和布局下,选拔具有世界一流潜力的大学或学科进行重点支持。在大学整体层面,应重点考察其建设基础和发展潜力。遴选时可关注反映学校发展方向和现有水平的指标,如学科布局结构、科技成果水平、毕业生创新素养、教育引领帮扶、国际影响力等,以及反映学校治理情况和发展潜力的指标,如治理体系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教师学术水平、国际化环境等,避免仅关注单一因素而导致的片面评估,从而更精准地筛选出真正具备综合实力和成长潜力的高校,为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奠定基础,确保有限的资源能够投入到最具发展前景和示范引领作用的高校建设中。

在建设阶段,该评价框架可作为入选“双一流”高校在建设过程中的指导依据,帮助高校明确各维度需努力的方向。一方面,各维度中与治理体系相关的指标可以作为高校的建设重点。高校可根据自身现状,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改革方案,合理配置资源,以提升在各个关键领域的综合实力,高效有序推进“双一流”建设工作。另一方面,与发展水平相关的指标可作为动态监测的重点,以便高校及时发现建设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优化,确保建设工作始终朝着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前进。

在成效评价阶段,该框架能够作为综合性评估工具,从质量、贡献和影响等多维视角考察高校的建设成效,全面衡量高校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的水平提升与实际贡献。基于该框架的成效评价结果,一方面可以帮助高校总结自身的建设成果和不足之处,为未来发展找准方向;另一方面,也可以总结高校在各维度上的建设经验,在其他高校中示范推广,以发挥“双一流”建设对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的带动引领作用,加速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

总之,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需坚守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在党的全面领导下,走中国式现代化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对内持续深化改革、凝心聚力,全力推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对外坚持开放协同、积极贡献,充分发挥对国家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更重要的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应该在世界舞台之上,发挥对教育、科技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引领作用,彰显强国名校所应肩负的责任与担当。这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也应该在一个系统性框架下推进。本文所构建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综合评价框架,乃是笔者基于当前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与我国国情的初步探索与思考,其深度与广度尚存局限,仅作为一种理论性构想呈现于此。期待能激发更多深入思考、严谨论证以及广泛商讨,共同构建更为完善、科学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评价体系,为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目标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
怀进鹏. 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工作情况的报告——2024年11月5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J].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 2024(6): 965-969.
[2]
张应强. 准确把握和正确认识教育强国性质[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4(10): 3-6, 12.
[3]
瞿振元.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意旨和路径[N]. 中国教师报, 2024-08-28(1).
[4]
任羽中. 论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J].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24(6): 21-28, 154.
Evaluation of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Goal of Making China a Leading Country in Education
GUO Fei1, JIN Tianyu1, LIU Huiqin1,2    
1. School of Education,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2. Tsinghua Shenzhen International Graduate School, Shenzhen 518071,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It is crucial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y independently and scientifically defining the standards for such universities. With the goal of building China into a leading country in education in mind, this paper proposes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hree major attributes" and "six strong capabilities". Then, it establishes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framework and indicators based on the"six strong capabilities", focusing on performance in the five core func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faculty development, and governance system enhancement. This paper also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the framework in the stages of selection,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universities in their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support for the independent scientific determination of the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standards and for realizing the goal of making China strong in higher education.
Keywords: leading country in education    three major attributes    six strong capabilities    "Double First-class"construction    evaluation of Chinese world-class univers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