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DF  
海上油田电泵-智能气举管柱工艺研究
薛德栋, 程心平, 张凤辉, 杨万有     
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
摘要: 海上油田存在大量油气共生资源,由于现阶段采油工艺的限制无法实现油气共采,同时以曹妃甸11-6D平台为例的小型生产平台电力负荷达到上限。鉴于此,研发了海上油田电泵-智能气举管柱工艺技术。该技术采用耦合举升工艺,利用现有气源,在电泵上部增加智能气举阀,采用电泵-气举耦合举升方式,可以节省部分电量,减少油井关停造成的产量损失;同时能有效利用气藏能量,实现油气同采,提高油田开发效益。渤中29-4油田某生产井采用电泵-智能气举管柱工艺技术有效降低了泵负载,功率最低降至原功率的42.08%。该技术解决了油气同采及电泵开采系统负荷过大问题,提高了举升效率。
关键词: 电泵-气举     耦合举升     闭环控制     液流换向    
Study of the ESP-intelligent Gas Lift Technology for Offshore Oilfield
Xue Dedong, Cheng Xinping, Zhang Fenghui, Yang Wanyou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mpany, CNOOC Energy Technology & Services Limited
Abstract: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oil and gas symbiotic resources in offshore oilfields. Owing to the limitation of oil production technology at current, oil and gas co-production cannot be achieved. The electric load of small production platforms like Caofeidian 11-6D platform is reaching the upper limit. In view of this, the offshore oil field ESP-intelligent gas lift technology is developed. The technology adopts the coupling lifting method, which utilizes the gas source by adding an intelligent gas lift valve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ESP. The ESP-gas lift coupling lifting mode can save electricity power and reduce the production loss caused by the shut-down of the oil well. It can also effectively utilize the energy of gas reservoirs, allowing simultaneous oil and gas producing, and thus improving the development benefits of oilfields. The application results of a production well in the Bozhong 29-4 oilfield show that the ESP-intelligent gas lift technology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pump load with the pump power cut down to 42.08% of the original value. The developed technology addressed the problem of simultaneous oil and gas producing and ESP excessive load, and has improved the lifting efficiency.
Keywords: ESP-gas lift    coupled lift    closed-loop control    fluid flow diverting    

0 引言

在渤海海域已投入开发的油气田中,存在着大量与油共生的天然气藏。以渤海南部黄河口凹陷内已投入开发的11个油气田为例,探明的气层气地质储量119亿m3,动用储量90.02亿m3,动用程度为75.6%,主要采用定向井穿多层的方式动用这些地层气[1-2]。但现阶段的采油工艺技术控制油、气层同采时不能使二者的产量和压力达到平衡,从而不能高效地释放产能,造成了能源浪费[3-5]

以曹妃甸11-6D为代表的小型生产平台的供电能力有限,造成部分电泵生产井关停,亟需优化举升工艺节能降耗来保持正常生产。同时,随着深水油气田的开发,水下井口开发井的数量不断增多,气举作为电泵举升的辅助手段,提高了举升压力[6]

根据以上背景,研发了海上油田电泵-智能气举管柱工艺技术。该技术采用耦合举升工艺,利用现有气源,在电泵上部增加智能气举阀,采用电泵-气举耦合举升方式,可以节省部分电量,减少油井关停造成的产量损失;同时能有效利用气藏能量,实现油气同采,提高油田开发效益。

1 技术分析 1.1 电泵-智能气举管柱组成

电泵-智能气举管柱主要由电潜泵总成、液流换向阀、智能气举阀及配套工具组成。电泵总成上部安装有液流换向阀,液流换向阀上部安装有智能气举阀。两种管柱生产时,利用地层气或地面注入气能量实现举升,智能气举阀可以实现进气口温度、压力计进气量的监测,同时还可以根据耦合计算结果对进气量进行实时调整。该气举管柱解决了平台能耗高及电泵举升力不足等难题,为电力供应不足平台、深水及深井油气田开发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地面控制系统的核心部分为耦合举升计算软件,该软件与泵系统及智能气举阀系统组成闭环系统。耦合举升计算软件能够实时采集井下泵工况数据,并通过电泵控制柜对井下电泵进行频率调节,同时能够实时采集智能气举阀监测数据,实现气举阀气嘴开度大小的控制。

当地层气充足时,智能气举阀监测气层压力大,耦合举升计算软件通过分析计算,得到最佳气嘴开度及电泵频率,向电泵控制变频器发送指令,将电泵频率调整至最佳频率,同时通过气举阀控制电缆发送指令,增加气举阀气嘴开度和气举举升力,达到降低电泵功率的目的。当地层气能量不充足时,气举阀监测气层压力降低,此时软件耦合计算得到最优的举升组合,从而得到电泵所需频率,通过电泵控制柜提高井下电泵频率,达到增加举升力的目的。

通过耦合举升计算软件,将电泵系统与气举系统形成了有效的结合,并形成了闭环控制,可以监测和调节电泵及气举阀参数,达到动态调节的目的,从而保证耦合举升系统处于最佳状态,有效利用气藏能量,解决了油气同采及电泵开采系统负荷过大问题,提高了举升效率。

1.2 工作原理

图 1为地层气气举+电泵耦合举升管柱示意图。生产滑套分别下至油层与气层,油层生产滑套打开,气层生产滑套关闭。油层产出液通过滑套进入油管内部,气层产出气进入油套环空。产出气上升到智能气举阀处,通过智能气举阀气嘴进入油管内部,并产生举升力,推动产出液上升。当产出气量足够时,通过产出气气举即可以完成井液举升;当产气量不足时,通过气举加电泵耦合举升方式进行井液举升,降低生产能耗。

图 1 电泵+地层气气举耦合举升管柱示意图 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ESP + formation gas lift coupling lifting string 1—电潜泵+气举地面控制系统;2—安全控制管线;3—安全阀;4—动力电缆;5—过电缆封隔器;6—气举电泵阀控制线缆;7—智能气举阀;8—液流换向阀;9—电潜泵总成。

图 2为地面注气气举+电泵耦合举升管柱示意图。生产滑套下到油层内部,实现分层开采。给地面管线加压,过电缆封隔器注气阀打开,地面注入气通过过电缆封隔器进入油套环空,通过气举阀进入管柱内部,对液柱进行举升,同时可以配合电泵进行耦合举升,达到提高举升力的目的。

图 2 电泵+地面注气气举耦合举升管柱示意图 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ESP + ground gas lift coupling lifting string 1—电潜泵+气举地面控制系统;2—安全控制管线;3—安全阀;4—动力电缆;5—注气阀;6—过电缆封隔器;7—气举电泵阀控制线缆;8—智能气举阀;9—液流换向阀;10—电潜泵总成。

该管柱可以满足油井整个寿命周期及长期开采的需要。对于生产初期地层能量充足井,关闭智能气举阀和电泵,采用自喷生产方式。随着地层能量下降,自喷不能满足生产需求时,通过地面控制打开井下智能气举阀,通过气举方式进行生产,并可以通过调节气举阀进气口大小调节气举量。随着地层能量进一步下降,电泵起泵生产,采用气举+电泵耦合举升方式进行生产。当地层气体能量耗尽时,通过电泵或电泵+地面注气方式进行生产。4种举升方式的使用,延长了管柱使用周期及检泵寿命,同时大大提高了举升力,对深水油气田开发具有重大意义。

1.3 主要技术参数

电泵-智能气举管柱适用于ø244.5 mm(9 5/8 in)套管完井,适应地层温度120 ℃,单井举升液量提高15%以上。

1.4 管柱特点

(1) 利用一趟管柱实现采油、油气同采、采气耦合举升工艺,优化了管柱结构。

(2) 通过4种不同举升方式组合,利用一趟管柱实现了油井全寿命周期的举升,延长了检泵周期,提高了油田开发效益。

(3) 智能气举阀可以实现井下温度、压力及气举阀进气量的实时监测,同时还可以通过气嘴实现对进气量的调整,从而调整举升压力。

(4) 耦合举升计算软件与泵系统及智能气举阀系统形成闭环系统,实现了举升系统数据采集、分析、计算及调整,使举升系统处于最优组合状态。

2 智能气举阀设计 2.1 整体结构

智能气举阀(见图 3)为整个井下工具核心组成部分,由上下接头、V锥流量计、一体化可调气嘴、单流阀、压力温度传感器及电路部分组成。该智能气举阀安装在电泵上部,将地层产出气或地面注入气作为气源对管柱内部液体进行举升。气举阀通过单芯电缆与地面控制器连接,采集到的数据被实时传输到耦合举升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可以实现井下管柱内外压力、温度及气体流量等参数的实时监测,并可以接收地面指令实时对井下气嘴进行调节,以气体调整举升力。

图 3 智能气举阀结构示意图 Fig.3 Structural schematic diagram of intelligent gas lift valve 1—上接头;2—电路仓;3—电机;4—气嘴;5—单流阀;6—V锥流量计;7—电气接头;8—下接头。

井下智能气举阀与地面耦合举升软件形成了有效的闭环控制。耦合举升软件采集井下智能气举阀温度、压力、流量及电泵参数,经过分析计算,得到气嘴最优开度,并发送指令调节气嘴开度,以达到最优举升状态。智能气举阀气嘴可以实现无级调节,精确调节气体进入量,从而精确控制举升力。V锥前、后设置高灵敏度差压传感器,能够有效测试V锥造成的节流压差,精确测出气体流量。

2.2 功能

(1) 气举阀具有完全打开或关闭功能,并可以调节气嘴开度的太小,实现进气量的调整控制。

(2) 可以对温度、压力和气体流量进行监测,并可以对当前层位的温度、压力和流量等3个参数进行实时监测,通过电缆将井下监测数据传输至地面计算机实时显示、存储和回放。

(3) 具备防止井下出液进入气源空间的单向阀,防止井液由气举阀进入环空。

2.3 主要技术参数

外形尺寸:ø168 mm×1 450 mm;

中心通径:76 mm;

工作温度:0~120 ℃;

温度测量范围:0~125 ℃;

工作压力:50 MPa;

注气量:0~105 m3/d。

2.4 井下V锥气体流量计

井下V锥气体流量计(见图 4)为智能气举阀的重要部件,在V锥前、后分别设置锥前取压孔及锥后取压孔,两个取压孔采用差压传感器进行压差采集。通过压差即可计算出流经V锥的流量。单向阀结构能够有效防止管柱内部液体返吐进入环空。

图 4 井下V锥气体流量计 Fig.4 Downhole V-cone flowmeter

井下V锥气体流量计主要技术参数为:差压传感器耐绝对压力50 MPa,流量测试范围0~105m3/d(标况当量),流量精度2%,耐温150 ℃。

2.5 一体化可调气嘴

一体化可调气嘴(见图 5)为智能气举阀的核心部件,主要由电机、减速器、丝杠和陶瓷气嘴组成。电机处设置霍尔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丝杠位置从而计算气嘴开度。气嘴出口采用氮化硅陶瓷,该材质能够满足耐冲蚀和耐酸化要求。气嘴结构采用平衡压设计,气嘴开关不受气嘴前、后压力的影响。

图 5 一体化可调气嘴 Fig.5 Integrated adjustable nozzle

一体化可调气嘴主要技术参数为:气嘴阀芯移动距离40 mm,气嘴最大当量直径24 mm,气体流量调节范围0~105 m3/d,电机最大扭矩8 N·m。

3 主要配套工具

液流换向阀(见图 6)作为电泵-智能气举管柱的主要配套工具,一般连接在电潜泵上方。该工具的作用是:正常电泵举升时密封油套环空,形成举升通道;电泵停机时,打开泄油通道,防止泵口砂埋等造成启泵困难。

图 6 液流换向阀 Fig.6 Flow diverting valve 1—上接头;2—本体;3—复位弹簧;4—单流密封筒;5—单流定位筒;6—下接头。

3.1 结构及特点

液流换向阀主要由上接头、换向阀本体、复位弹簧、单流密封筒、单流定位筒和下接头等组成。其作用是:在电泵启动时,液流冲击单流定位筒,压缩复位弹簧,从而使单流密封筒密封泄油通道,自动关闭油套环空;停泵时,在弹簧压缩下,单流密封筒向下运动,打开泄油通道。

液流换向阀主要有以下特点:

(1) 启泵自动关闭油套环空。

(2) 停泵自动开启油套环空,代替泄油阀。

(3) 停泵后沉砂进入油套环空,防止砂埋单流阀引起启泵困难。

(4) 满足大通道自喷,自喷时流体不过泵,保护电泵,减小自喷阻力。

(5)(用于罐装系统时)正注的酸化液从大通道注入,不过泵,从而可保护电泵。

3.2 主要技术参数

长度1.52 m,外径156 mm,内部过流通道64 mm,启动压力0.4 MPa,工作压力35 MPa,工作温度120 ℃。

4 现场应用

在渤中29-4油田某生产井进行电泵-智能气举技术工艺设计,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该井油藏深度为1 440 m,油藏压力为15.07 MPa,油藏温度为70.4 ℃。将井下产出气作为气源进行电泵-智能气举耦合举升。将气举阀下入井下不同深度,通过不同注气量与电泵耦合后的电泵级数及功率如表 1所示。

表 1 电泵-智能气举管柱举升效率 Table 1 Lifting efficiency of the ESP-intelligent gas lift string
气举阀深度/m 气举阀进气量/
(104 m3·d-1)
电泵级数 电泵功率/kW
1 179 4.59 105 17.59
1 056 2.28 145 23.44
959 1.24 185 29.83

在加入气举系统之前该井泵挂深度1 350 m,电泵级数为259级,电机功率41.80 kW。将气举阀下入不同深度,调整气举阀进气量,电泵级数分别降低到105、145和185级,电泵功率分别为17.59、23.44和29.83 kW。

现场应用结果表明:组合举升设计中泵扬程明显降低,所需泵级数与泵功率显著下降,其中电泵功率最低降至原功率的42.08%,降低了电泵耗能,提高了举升效率。

5 结论

(1) 电泵-智能气举管柱利用地层气或井口注入气体与电泵耦合举升,可以提高举升液量15%以上。

(2) 智能气举阀实现了井下举升气体温度、压力、流量的实时监测,同时可以对井下气嘴进行实时调节,从而调节气举参数。

(3) 现场应用结果表明:采用电泵-智能气举耦合举升方式,泵扬程明显降低,电泵功率最低降至原功率的42.08%,降低了电泵耗能,提高了举升效率。

参考文献
[1] 孙殿新, 檀朝东, 阚唱轩, 等. 海上油井的气举-电泵组合举升耦合模型研究[J]. 石油机械, 2017, 45(9): 63-68.
SUN D X, TAN C D, KAN C X, et al. Coupling model of GL-ESP combined lift for offshore oil well[J]. China Petroleum Machinery, 2017, 45(9): 63-68.
[2] 程心平, 郑春峰, 宁碧, 等. 渤中29-4油田自产气气举-电潜泵组合举升工艺增产方法研究[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7, 24(4): 121-126.
CHENG X P, ZHENG C F, NING B, et al. Study on the method of increasing production by self-produced gas lift-electric submersible pump combined lifting process in Bozhong 29-4 oilfield[J]. Petroleum Geology and Recovery Efficiency, 2017, 24(4): 121-126. DOI: 10.3969/j.issn.1009-9603.2017.04.021
[3] 张琪. 采油工程原理与设计[M]. 东营: 石油大学出版社, 2000.
[4] 范学平, 郭少儒, 张晓丹, 等. 气举和电潜泵耦合采油工艺在平湖油气田的实践[J]. 钻采工艺, 2014, 37(6): 73-74.
FANG X P, GUO S R, ZHANG X D, et al. Application of coupling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gas lift and electrical submersible pump in Pinghu oil and gas field[J]. Drilling and Production Technology, 2014, 37(6): 73-74. DOI: 10.3969/J.ISSN.1006-768X.2014.06.23
[5] 杨志, 李孟杰, 赵海洋, 等. 电潜泵-气举组合接力举升工艺研究[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3(2): 165-170.
YANG Z, LI M J, ZHAO H Y, et al. The research of ES-PGL relay lifting technology[J]. 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Science & Technology Edition), 2011, 33(2): 165-170.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1.02.030
[6] 熊杰, 王学强, 孙新云, 等. 深井电潜泵排水采气工艺技术研究及应用[J]. 钻采工艺, 2012, 35(4): 60-61.
XIONG J, WANG X Q, SUN X Y, et al. Deep well electric submersible pump drainage gas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J]. Drilling and Production Technology, 2012, 35(4): 60-61. DOI: 10.3969/J.ISSN.1006-768X.2012.04.20

文章信息

薛德栋, 程心平, 张凤辉, 杨万有
Xue Dedong, Cheng Xinping, Zhang Fenghui, Yang Wanyou
海上油田电泵-智能气举管柱工艺研究
Study of the ESP-intelligent Gas Lift Technology for Offshore Oilfield
石油机械, 2019, 47(1): 74-78
China Petroleum Machinery, 2019, 47(1): 74-78.
http://dx.doi.org/10.16082/j.cnki.issn.1001-4578.2019.01.012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8-08-30

相关文章

工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