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20, Vol. 18 Issue (2): 151-156.  DOI: 10.16843/j.sswc.2020.02.019
0

引用本文 

李飞. 凌道扬与中国水土保持[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20, 18(2): 151-156. DOI: 10.16843/j.sswc.2020.02.019.
LI Fei. LING Daoyang and China's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J]. Scienc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20, 18(2): 151-156. DOI: 10.16843/j.sswc.2020.02.019.

项目名称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近代中外林业科技文化交流研究"(2019RW12);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16-2017学科史研究"中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史研究"

第一作者简介

李飞(1982—), 男, 副教授, 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林业史。E-mail:lifei2010@bjfu.edu.cn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8-10-08
修回日期:2019-08-26
凌道扬与中国水土保持
李飞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100083, 北京
摘要:中国的水土保持工作有着悠久的历史,但近代以来,现代科学意义上的水土保持研究和学科发展才真正展开,相关历史研究是中国水土保持学科发展史的重要内容。作者通过对民国时期政府档案、报刊杂志等史料的搜集、整理、分析,清晰认识到凌道扬先生是近代中国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开拓者之一。研究发现:理论层面,凌道扬由关注农业发展和灾害预防出发,开始研究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问题,逐渐形成了以林业措施为核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思想;实践层面,他积极参与水土保持考察和方案设计,推进水土保持试验区建设,领导创建中国水土保持协会并担任第一任理事长,为近代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和宣传推广做出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凌道扬    水土保持    中国水土保持协会    
LING Daoyang and China's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LI Fei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100083, Beijing, China
Abstract: [Background] The work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but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ubject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based on modern science has not been carried out until modern times. To study and sort out the literature material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plays an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research of the history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modern times of China. [Methods] This paper refers to the relevant archival materials collected by the Second Historical Archives of China, sorts of the modern times periodicals and magazines included in the Index of National Newspapers which were published by Shanghai Library, and also collects and arranges the relevant historical facts of LING Daoyang. Based on these original historical documents, the authors analyze and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NG Daoya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modern times of China. [Results] Through the study, it is found that LING Daoyang is an early scholar who paid attention to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modern times of China. In the theoretical aspect, he held that in order to revitalize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t was necessary to prevent soil erosion, and then LING Daoyang discussed the soil erosion situation at that tim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He concerned about the suffering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and believed that preventing soil erosion can reduce the flood disasters occurred. With the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oil erosion problems, he gradually formed the thought of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with forestry measures as the core. In the practical aspect, he was involved in leading the work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the northwest area of China, and participated in surveying the work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the northwest area of China. Combining with the management work of the Yellow River Conservancy Commission, he promoted the project design and experimental construct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LING Daoyang le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hina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ssociation and served as the first chairman of the China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ssociation, which facilitated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ropagated the work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modern times of China. [Conclusions]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above the conclusion, we clearly realize that LING Daoya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ioneer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modern times of China, and he greatly contributed to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the modern times of China.
Keywords: LING Daoyang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China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ssociation    

中国有着悠久的水土保持实践历史,从学科发展史的角度,水土保持科学的研究对象理应包含丰富的历史内容。而近代以来,现代科学意义上的水土保持研究和学科发展才真正展开。近代中国水土保持事业的起步与发展,离不开本土学者和外国专家的共同努力,而凌道扬就是本土学者代表性人物之一。

1 凌道扬先生生平

凌道扬(1888—1993年),中国近代著名林学家。广东新安(今深圳市)人。1888年出生于广东省五华县。1912年获美国麻省农学院农学学士,1914年获耶鲁大学林学硕士学位,后归国受聘为南京金陵大学教授。1914年开始任北京政府农商部技正,受黎元洪之邀,参与《中华民国森林法》的制定,倡导以每年的清明节为“植树节”。1917年,在上海发起组织创建中华森林会,任理事长。1928年,与姚传法等在南京重建中华林学会;后赴北京,担任北平大学农学院森林系教授兼系主任。1933年,凌道扬、竺可桢等代表中国赴加拿大温哥华参加泛太平洋科学协会第5次会议, 并当选为林业组主任,负责组织太平洋沿岸各国林业调查。1936年任广东省建设厅农林局局长。1940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林垦设计委员会成立,凌道扬任副主任委员;此后他与任承统等积极推进西北地区水土保持工作。1948年后赴香港,历任崇基学院、联合书院院长,是香港中文大学重要创始人之一。1993年病逝于美国,享年105岁[1]

作为一名林学家,凌道扬从森林的功能出发,较早关注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问题。作为一名官员,他历任北京政府、国民政府多个农林管理职位,积极推进水土保持工作。作为一名学者和教育家,他领导创建中国水土保持协会,积极倡导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他在近代中国水土保持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上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2 凌道扬先生对水土保持理论的贡献 2.1 较早对水土问题的关注

凌道扬留学美国,专业是林学,归国后主要从事农林管理和科学研究,因专业基础和工作范畴很自然地较早关注到中国的水土保持问题。早在1915年,他刚从美国学成归国,就在上海演讲保育理念,认为对于人民、土地、水利、动物、渔业、森林、矿产均需有保育观念,且强调这6项保育工作需要群策群力[2],共同治理,“不图近效,不见小利”。同年,他在上海寰球中国学生会演讲《森林学》,举例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因滥伐森林和开垦草原,水土流失严重。

1915年,他发表《林业与民生之关系》[3],强调森林在水土保持中的重要作用:“山无森林,天雨之时,泥水俱下,与抵御物遇其势即减,反是则奔腾而下。绝无植物为之间隔,则地面必受其损伤。据科学家之调查,植物之中,以树木之抵御力为最强。其根干甚固,既能杀急流之势,其枯枝败叶如海绒然复可涵蓄流水,使不易涸。且其根蟠土中,尤可使土质坚凝,则谓森林为保护山地之最善法,未为不可。”这段表述,正是对山地丘陵区水土保持林作用朴素而生动的解释。

2.2 对土壤侵蚀及影响因素的认知

我国人民在几千年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水土保持措施,维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1925年,凌道扬在其专著《中国农业之经济观》[4]中提到:“自神农传授至今,历千年而仍能保持其地利,维持其产额,使不失为良田沃壤之处,尤可惊叹。”晚清以来,伴随人口增多,政治经济动荡,技术落后,加上人为因素的土壤侵蚀加剧,耕地状况急剧恶化,农业发展陷于停滞,为此凌道扬感慨“我国农民操作甚苦,而农田常受雨水冲坏,殊堪悯惜[4]”。他认为要振兴中国的农林业,必须保持土壤而不被流失。

我国西部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水土流失的重灾区。1928年,凌道扬在其《西北森林建设初步计划》中对西北黄土高原的沟状侵蚀及原因有如下论述[5]:“夫山无森林之屏蔽,冲刷必甚;川无森林之含蓄,洩流尤速。故在山多裂痕,或显沟状之处,其未经风化之岩石,必本落于山麓,使肥沃之地顿成石田,或挟山麓土壤,壅塞川流,更有改道旁溢之危。年代愈久,冲刷愈甚。”针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他呼吁抓紧采取措施,否则后患无穷。他认为无论什么植被,无土不能存,无水不能活,而“土壤冲刷剧烈之地,因其心土过于贫瘠或因其土壤不能固定,继续坍塌,使植物生长过于矮小,或竟不能立足[5]”,水土流失造成植被稀少、生产率低是我国西部边疆地区侵蚀地带的共同现象。

凌道扬对于土壤侵蚀理论有着自己的见解[6]:“土壤冲刷即地表土壤因风雨之侵蚀而作种种状态与移动之谓。”这一表述,与《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中对“土壤侵蚀”的解释“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或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7]颇为接近。

2.3 对水土流失特点及危害的分析

伴随水土流失,是土地的退化,进而是水旱灾害的频发。民国时期,重大自然灾害不断发生,凌道扬从灾害防治的角度开始关注水土流失问题。1917年直隶水灾后,他发表文章认为直隶屡次发生重大水灾的原因就是水土流失,河水夹带泥沙太多,而深层次原因则是“发源诸山,童荒不毛,山石被雨侵蚀,易致剥落,随水而流”[8]。1920年北方5省旱灾后,他又撰写《森林与旱灾之关系》《造林防旱》等论著,论述森林具有保护土壤水源、减轻水旱灾害之功效。

自担任黄河水利委员会林垦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及代理主任后,凌道扬开始系统思考我国水土流失问题。他认为中国华北有土缺水,华南有水缺土,西部地区水土皆有,但“至于西北各黄土山坡,垦殖殆遍,惟以雨量较多,水土流失现象又极严重,致水土渐少,水旱问题,土地问题,治安问题,民族问题,均由是而产生”[9]。他分析了西北水土流失的特点,认为西北土壤以黄土为主,黄土层组织疏松,虽便于雨水之渗透,但保持水土能力较差;加上地势崎岖,森林缺乏,每逢雨季,不仅雨水“大半沿山坡流泻,同时地面上之土壤肥料,或为雨水所冲刷,沿山坡而下流,或为河水所冲,淘沿河岸而崩塌,以致黄河中之淤泥量,平均竟有15%,沿黄河下游各省,竟有达50%者,无怪河身淤塞而泛滥为灾”[9]

他从民生角度出发,关注水土流失对耕地的影响。据他研究,1927年甘肃耕地面积是173万多hm2,而1937年只剩117万多hm2,10年间减少了56万hm2,“昔日所有之泉源,多已干涸,昔日源泉混混之长流,今皆日变为山洪冲刷之沙沟,有利之水量日减,有患之水量日增,估计可资利用之河水,仅占全河水量30%,余尽为生产之害,至于今日水土冲刷之情形,更形严重”[9]。指出大片耕地荒芜之重要原因就是水土流失。

2.4 以林业措施为核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思想

伴随认识的不断深化,凌道扬的水土保持思想也在不断演变。作为知名林学家,最初他主要是从森林、林业的角度去考虑水土保持问题。1916年,他发表《森林与国家之关系》[10],其中“森林可以增加雨量,转移气候,且能使河流不息,无泛滥涸竭之虞。至于保存山岭泥土,不致冲去以阻塞河流,而减少水灾,尤为纾内乱、丰民食、保民卫乡之要策”,认为森林可以保持水土,减少灾害发生。1921年,他在中华林学会创刊刊物《森林》杂志上发表《振兴林业为中国今日之急务》[11],认为我国西北各省份“童山连亘,一望千里,此实水患之源,旱灾之由。黄河流域洪水凶荒之灾屡见者,职是故也”。他设想如果加强林业建设,使黄河两岸山地上布满青葱森林,不仅能够缓解水旱灾害,对于西北地区的生产生活也会大有益处。1922年,他出版《森林要览》[12],书中详细分析了森林防止水土流失的原理:“雨之倾注也,地面愈裸赤,则打击之力愈大;水之就下也,地势愈倾斜,则冲刷之力愈猛。况地土之本体,缺乏森林之庇护,干阳亢燥,一旦遇雨,骤然澎涨,则结合力失去,复加最大之打击,最猛之冲刷,非特轻土随水下流,砂砾岩骨,亦必崩溜。苟有森林,其蟠根蔓须,及由森林构成之地被物,既能内外坚固泥土之结合力,又以枝叶交互纷披于其上,残枝败叶遍布于其下,作地面之重重掩护,无论如何狂风暴雨,地面均不受直接之打击,此森林之所以障固泥土也。”

20世纪40年代,在经历实地考察和负责具体设计与推进西部水土保持试验的过程中,凌道扬的水土保持思想逐渐深化,开始认识到水土保持工作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多学科协调合作,林业措施与水利、工程方法相结合,“以前吾国农林与水利、工程学界,在理水防沙之目标下,尚无合作之先例,或且各持其说,然则水土保持之方法既多且杂,绝非单独工程设施可能见功,亦不能仅行植林或应用适宜之耕作法所能凑效,两者应因地制宜,相互为用,在保持水土以达增加农林生产及根本治河之共同目标下通力合作”[6]。1943年,他和任承统合作设计西北水土保持方案,强调“但欲图水土保持事业之成功,首须林垦、水利工程二者之并举而合作,以往林垦与水利不合作,工程与林垦不合作,各行其是,绝不相谋,后水利无由兴,工程多失败,林垦更因成长期而遭人冷视”[9]。可以看出,此时他的水土保持思想已经跳出前期单纯林业措施的局限,注意各种措施的优化组合和流域范围的全面规划、综合治理,而小流域综合治理至今仍是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思路。

3 凌道扬先生的水土保持实践 3.1 积极参与水土保持工作及考察

民国时期,西北的水土保持最早引起国人的普遍关注。1933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成立(下文简称黄委会),李仪祉任委员长。1936年,黄委会设立河南灵宝防止土壤冲刷试验区,这是我国最早设立的水土保持试验场地。1939年,凌道扬奉调黄委会林垦组工作,任黄委会执行委员。1940年,黄委会林垦组扩大为“黄河水利委员会林垦设计委员会”,孔祥榕兼任主任委员,凌道扬为副主任委员。1940年8月,黄委会林垦设计委员会第1次会议在四川成都召开,代理主任凌道扬主持会议,会议决议迅速成立黄河上游林垦工程处,作为实施林垦计划和水土保持试验的重要机构;会上还讨论确定了“水土保持”这一专有名词。会后决定以甘肃天水为中心,成立天水水土保持实验区,实地研究水土保持方法。不久,林垦设计委员会改名为黄委会水土保持委员会,凌道扬任主任委员。自1940年开始,“凌道扬和任承统、黄希周等人沿渭河入陇,经清水、天水、甘谷、武山、陇西、渭源,进入临洮、皋兰等县,遍历渭河主要支流,调查水土流失情况。1940—1942年间,凌道扬和任承统等学者还在黄河中上游的陕西、甘肃、青海等地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13],既总结当地群众的水土保持经验,又积累了丰富的原始资料。

1944年,凌道扬视察西北救济工作时,再次对山西、陕西、甘肃境内水土保持工作进行考察。该年12月他抵达甘肃天水,再次参观罗德民设计之水土保持试验区,后“由天水赴兰州,途中经过冲积层和黄土区,得见高原岸壁,到处冲蚀,残破不堪,沟道纵横,倾斜割裂,尽成无数地块,使农事备极艰难”[14]。他感慨西北自然环境的巨大变迁,“冬日尤为干燥,飞沙蔽天,雨量年已不足十五寸,且不规则,地面森林,除少数散见各处高地,如庙林外,举被砍伐,土壤冲刷,已达最高率,河流壅塞枯竭,寄居川原之农民,时在旱潦蝗等灾荒中度日,大体而言,全区呈现一凄惨之退化”[14]。他认为西北黄土高原,因为不讲求水土保持方法,任由冲刷,才导致耕地退化,这是百姓生活困苦的主要原因。

3.2 推动水土保持方案设计和实验建设

通过参与黄委会管理工作,结合自身的调查研究,凌道扬对于中国水土保持工作逐渐形成较为成熟的思考和设计。1943年,他和任承统合作完成《西北水土保持事业之设计与实施》,系统展现了他推动中国水土保持工作的措施和意见。

文章首先明确了西北水土保持发展的基本原则:一是要想水土保持事业成功,需要林垦与水利工程并举而合作。二是理论与实践不可分,需要室内室外于一炉,博取中外以借镜。他和任承统制定的西北水土保持发展大纲包含3部分,即农牧林区域之划分、林垦水利工程之密切联系、理论与实际之合一。农牧林区域划分方面,他们借鉴当时美国水土保持局的方法,凡山坡倾斜度在15%以下者为农区,倾斜度在15%~45%者为牧区,倾斜度在45%以上者为林区;在此基础上,坚持“一曰因地制宜,划分农牧林区以期生产面积之逐渐扩大。一曰以森林控制河槽,防止冲刷,借以保护农田,开垦荒滩,收保持原有生产面积之功能”[9]。林垦水利工程之密切联系方面,成立黄河上游修防林垦工程处,规定暂以晋陕甘宁绥青6省有关黄河治本计划之地域为范围,以保持水土为中心,统筹管理组织水利、农田、林垦、畜牧等工作。理论与实际合一方面,黄委会林垦设计委员会与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合作,由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指定专人,黄委会聘为专员,搜集中外文献,探求中国水土保持之适当方法;出版土壤管理、森林保护、水土保持、水利改进等中外专著,编辑索引和摘要,以备设计参考及实际工作之指导;水土保持工作开展中所遇难题,即可送给金陵大学农学院研究分析,所需之技术人员,由金陵大学派遣教师代为培训。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试验区的设定,根据具体勘察情况,计划分为关中、兰山、陇南、陇东、洮西及河西6区。开始阶段,在各试验区中选定冲刷最激烈地区,进行小范围实地研究与示范(表 1),就地训练人才,将来推广全区域。

表 1 凌道扬、任承统设计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试验区 Tab. 1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experiment area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designed by LING Daoyang and REN Chengtong
3.3 领导创建中国水土保持协会并任理事长

凌道扬认为水土保持工作需要各阶层的支持,主张“联合当地各行政法团、建设、教育、金融机关及士绅,组织水土保持协进会以为经济事业筹划之中枢,更发动当地全体公民,组织保土会,期收自力更生之效”[9]。自从参加黄委会相关工作后,凌道扬逐渐意识到科学研究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重要性,萌发了成立水土保持研究学术团体的想法。

1945年4月7日,中国水土保持协会在重庆召开成立大会。大会首先由主席凌道扬报告筹备经过;接着邹树文、曾济宽演讲西北土壤冲刷之严重性;最后,国民政府农林部顾问、美国水土保持专家寿哈特演讲中国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大会选举理事11人,分别为凌道扬、李德毅、李顺卿、乔启明、陈鸿佑、任承统、傅焕光、张彬忱、黄瑞采、陶玉田、韩安,其中以凌道扬、李德毅、李顺卿、乔启明与陈鸿佑5人为常务理事,并互推凌道扬为理事长;选举钱天鹤、赵连芳、章之汶3人为监事。大会讨论确认中国水土保持协会成立的任务是:1)策动水土保持运动;2)受各机关之委托研究,并协助解决水土保持方面之困难问题,或就有关水土保持之发展建议于政府;3)交换中外水土保持机构及专家之意见;4)办理水土保持有关人才之调查及联系;5)编印定期及不定期之刊物;6)关于水土保持之其他事项。中国水土保持协会成立后,凌道扬带领会员,积极推进黄泛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为抗战后黄河治理、农业恢复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有着悠久的水土保持工作历史[15],但直到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科学意义上的水土保持才真正开始,而凌道扬是近代中国较早以科学思想关注水土保持的学者。理论层面,他逐渐形成以林业措施为核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思想;实践层面,他积极参与水土保持考察和方案设计,推进水土保持试验区建设,领导创建中国水土保持协会并担任理事长,成为近代中国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开拓者。

文章写作和修改过程中,吴斌教授不仅无私提供相关资料,并给出诸多建设性意见,在此深表感谢!

4 参考文献
[1]
王希群. 凌道扬年谱:纪念凌道扬先生诞辰130周年[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8(1): 1.
WANG Xiqun. The chronicle of LING Daoyang:the commemoration on the 130th anniversary of Mr. LING Daoyang's birthday[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18(1): 1.
[2]
鲍德成. 听凌君道扬演说保育宗旨感言[J]. 富强, 1915, 1(1): 104.
BAO Decheng. The testimonials of LING Daoyang' speech[J]. Being Prosperous and Strong, 1915, 1(1): 104.
[3]
凌道扬. 林业与民生之关系[J]. 进步, 1915, 7(6): 13.
LING Daoya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estry and people's livelihood[J]. Progressing, 1915, 7(6): 13.
[4]
凌道扬. 中国农业之经济观[M].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25: 2.
LING Daoyang. The economic view of China's agriculture[M]. Shanghai: The Commercial Press, 1925: 2.
[5]
凌道扬. 西北森林建设初步计划(附表)[J]. 建设(南京1928), 1931(11): 34.
LING Daoyang. Preliminary plan for forest construction in Northwest China (Appended table)[J]. Construction(Nanjing 1928), 1931(11): 34.
[6]
凌道扬. 现时西南各省农林水利建设中水土保持事业之重要性[J]. 西南实业通讯, 1940, 2(5): 3.
LING Daoyang. The importanc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e, forestry and water conservancy in southwest provinces[J]. Southwest Industrial Communication, 1940, 2(5): 3.
[7]
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M].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2: 451.
Encyclopedia of China·Water Conservancy[M].Beijing: Encyclopedia of China Publishing House, 1992: 451.
[8]
凌道扬. 水灾根本计划书[J]. 农商公报, 1918, 4(7): 164.
LING Daoyang. Basic plan for floods[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Business, 1918, 4(7): 164.
[9]
凌道扬, 任承统. 西北水土保持事业之设计与实施[J]. 林学, 1943(9): 85.
LING Daoyang, REN Chengtong.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Northwest China[J]. Forestry, 1943(9): 85.
[10]
凌道扬. 森林与国家之关系[J]. 兴华, 1916, 13(39): 10.
LING Daoya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ests and country[J]. Strengthening China, 1916, 13(39): 10.
[11]
凌道扬. 振兴林业为中国今日之急务[J]. 森林, 1921, 1(1): 3.
LING Daoyang. Revitalizing forestry is an urgent task in China[J]. Forests, 1921, 1(1): 3.
[12]
凌道扬. 森林要览[M].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22: 24.
LING Daoyang. General survey of forests[M]. Shanghai: The Commercial Press, 1922: 24.
[13]
刘中国. 凌道扬传[M]. 香港: 公元出版有限公司, 2008: 149.
LIU Zhongguo. Biography of LING Daoyang[M]. Hongkong: A.D. Publication Co., Ltd., 2008: 149.
[14]
凌道扬, 徐维廉. 视察西北救济工作报告及建议[M]. 上海: 美国援华救济联合会印, 1945: 18.
LING Daoyang, XU Weilian. Report and recommendations on the inspection of relief work in Northwest China[M]. Shanghai: The Joint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Relief to China Press, 1945: 18.
[15]
辛树帜, 蒋德麒. 中国水土保持概论[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2: 12.
XIN Shuzhi, JIANG Deqi. The introduction to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China[M]. Beijing: Agricultural Press, 1982: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