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作者简介
- 姜德文(1959—), 男, 博士,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水土保持与生态保护, 政策研究与技术咨询。E-mail:jiangdw888@sina.com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20-01-15
修回日期:2020-01-26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今后的主题与发展目标,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党的奋斗目标,水土保持面临新的更大的战略地位与责任。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坚持不懈治理水土流失,但目前仍有273.69万km2的水土流失面积[1],中度以上侵蚀面积比例较大,并且分布范围广泛,与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很不相应; 因此,水土流失防治战略、目标任务、技术保障等都需要深入研究,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1 以减少水土流失面积为单一目标,不适应生态文明的迫切需求 1.1 水土流失治理进度不适应新时代需求党的“十八大”确立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基本实现的目标。加快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让更多的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成为时代的紧迫要求。相比之下,全国每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万多km2,年治理进度只有2.0%,全国仍有273.69万km2的水土流失面积,其中中度以上的侵蚀面积占38.5%,大面积、高强度的水土流失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要求相比,极不适应[2]。如果要大幅度增加治理面积,受投资、经济发展水平、地域和地块等多种因素影响,既不可能也不现实,传统的水土流失治理进度概念与实践遇到了天花板式的制约。无论年治理面积还是待治理区域的分布,与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质生态产品的广泛、普遍需求相比,都难以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及人民福祉的新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客观上对水土流失治理的宏观策略、总体部署、目标任务等提出了调整需求。
1.2 长期存在水土流失是中国无法改变的基本国情中国有特定的自然地理气候环境条件,70%的国土是山地丘陵高原,南方降雨量大台风暴雨多,北方降雨集中又有大风,全国大部分土壤的抗侵蚀能力低,加上巨量的人口和强劲的经济建设活动,过去、现在、将来中国将长期存在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及人口经济发展决定的基本国情。因此,要大面积减少水土流失面积,即从轻度以上降低到微度(即低于理论上的土壤侵蚀容许值,东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山区为200 t/(km2 ·a),南方红壤区、西南土石山区为500 t/(km2 ·a),黄土高原为1 000 t/(km2 ·a)[3],最终将水土流失面积降到很小,不符合中国的自然特点与经济发展规律。近几次全国土壤侵蚀普查数据也说明了这一点,每年治理5万km2的水土流失面积,但5年后的普查并没有等量减少25万km2的水土流失,更多的治理区是水土流失强度有所降低,从剧烈降为强烈,从中度降为轻度,等等。
1.3 以减少水土流失面积作为单一目标任务的思路需要调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规定、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防治水土流失是地方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中以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为主要指标,地方政府组织实施了相当数量的水土保持措施,却不能消减等量的水土流失面积(即实施了水土流失治理,但没有达到容许标准以下),形成了水土流失治理面积逐年增长,而水土流失面积却居高不下的现实,他们的业绩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也影响到地方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
水土流失到底治理到什么程度才算治理了?引发了高层的深度思考与讨论,水利部鄂竞平部长2019年9月在江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现场会上提出了“水土保持率”的思考与意见[4]。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从基本国情和国家发展需求出发,研究可实现、适度的水土流失治理目标。研究提出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我们可实现、社会可接受、又不构成较大水土流失危害的水土流失控制标准,即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标准。从理论与实践看,水土保持能更有作为、更能普惠的是降低水土流失强度,恢复和提高国土空间的水土保持功能。
2 应以减轻水土流失强度,提高水土保持生态功能为新目标自然水土流失和人为水土流失在中国普遍存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追求迫切要求防控水土流失及其造成的影响。在新时代背景下,应以2个目标作为水土流失治理及考核的目标:一是普遍降低水土流失强度,特别是极易造成严重危害的高强度侵蚀;二是恢复和提高区域水土保持生态功能,促进生态系统良性运维。
2.1 水土流失治理的流失量控制标准上述所分析的中国水土流失基本国情,决定治理水土流失不能单一以减少多少水土流失面积(即土壤侵蚀强度低于容许土壤流失量的面积)作为治理水土流失的最终和考核目标,而应从基本国情和经济技术条件出发,充分考虑当前和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研究提出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我们可实现又不构成较大水土流失危害的水土流失控制标准,即水土流失治理的控制标准。根据有关研究,该标准将大于容许土壤流失量的理论值,达到这个控制标准以下的土地面积不再列入需治理区。焦菊英等[5]认为:水土流失治理因受自然环境与治理条件等的制约, 要达到理论上的容许土壤流失量是极其困难的;但仍需确定治理的达到标准值,一个可大于容许土壤流失量理论值的现实治理标准, 即在一定条件下可容许的土壤流失量, 是水土流失治理至少要达到的目标。
水土流失治理的控制标准应根据多年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小流域的实测土壤流失量,并考虑下游江河防洪、水质等要求,进行大量监测、统计、计算,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量化控制值。由于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控制标准,因此应区分全国水土保持区划的8个一级区(即东北黑土区、北方风沙区、北方土石山区、西北黄土高原区、南方红壤区、西南紫色土区、西南岩溶区、青藏高原区),根据本区域土壤侵蚀现状、自然环境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需求等分别研究确定。
2.2 降低水土流失强度的意义和可行性水土流失治理目标不再是单一减少了多少水土流失面积,更多的是水土流失强度普遍下降。根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3]标准的规定,中国的土壤侵蚀强度分为微度、轻度、中度、强烈、极强烈、剧烈等6级。因为微度侵蚀的土壤侵蚀模数值低于允许土壤流失量,不统计在水土流失面积之内。从6个强度分级的数量变化及其造成水土流失的危害程度大小看,强度越高水土流失危害越大,并且高强度之间的量级差较大,特别是剧烈级与强烈级侵蚀的水土流失量级差达7 000 t/(km2 ·a),是前几级的数倍,如1 km2的极强烈侵蚀产生的侵蚀量相当于6 km2的轻度侵蚀量。因此,高强度(强烈以上侵蚀面积)降低的越多,减轻的水土流失危害越大,治理成效越显著。可将剧烈侵蚀面积不增加作为考核的红线指标,防止剧烈水土流失带来的重大危害。对于过去长期存在剧烈水土流失的地区,以及易受极端天气影响产生剧烈侵蚀的地区,对强烈(或极强烈)以上的侵蚀面积可设定一个上限,如不超过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的3%~5%,既留有突发状况的余地,又能有量化的限制,特别是要严格控制生产建设项目造成的强烈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通过治理水土流失可普遍降低侵蚀强度已被实践证明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根据水利部2018年发布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2012—2017年全国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1.95万km2,与2011年全国普查成果对比,水土流失面积减少21.23万km2,可以看出有相当数量的治理面积尚不能达到容许流失量的标准。同时,呈现出了高强度侵蚀向低强度侵蚀转移的明显特征[1],中度以上侵蚀面积共减少51.11万km2,减幅达32.65%, 轻度侵蚀面积增加了29.89万km2,增幅21.60%。
2.3 区域水土保持生态功能的意义和作用除了做到普遍降低水土流失强度外,另一个目标就是恢复和提升该区域的水土保持生态功能。水利部组织编制的《全国水土保持区划》[6],根据全国自然和社会条件,水土流失类型、强度和危害,水土流失治理的同区一致性和不同区差异性作出的水土保持区域划分,为我国水土流失防治因地制宜、分区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保护和提升该区域的水土保持生态功能,为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基础和保障。
区划的三级区为基本功能区,主要确定了水源涵养区、生态维护区、水质维护保土区、土壤保持区、拦沙保土区、蓄水保土区、蓄水拦沙区、保土减灾区、减灾蓄水区、人居环境维护区、农田防护区等各种水土保持功能区,全国共划分出117个三级区。每个三级区的范围、面积等都已明确,应作为检查、考核、评价水土保持功能保护与恢复的依据。
水土保持功能评价还应与国土功能区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等衔接,按照中央多规合一的要求,准确定位国土空间的功能,服务于统一规划目标与任务。
3 新目标的考核评价内容 3.1 水土流失强度降低与水土保持功能2大内容的权重全国各地水土流失突出问题不同,发展阶段和水平有差异,应根据区域水土流失状况、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发展目标等分别确定[7]。目前水土流失面积广、流失严重的西北黄土高原、西南长江上游土石山区等地区,以强度降低为主要考评目标,占主要权重,兼顾考虑水土保持功能;北京、天津及东南沿海相对发达地区以水土保持功能考评为主要目标,占主要权重,强度降低指标可设置红线要求。
3.2 水土流失强度降低成效测评方法考核水土流失强度降低涉及到不同侵蚀强度降低的权重问题,不能简单平均,应根据目前水土流失强度分布状况、未来治理重点与目标,突出不同区域的重点。从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数量级差来看,强烈以下级差在2 500~3 000 t/(km2 ·a)之间,强烈至极强烈级差达7 000 t/(km2 ·a),剧烈侵蚀的侵蚀模数高达1万5 000 t/(km2 ·a)以上,水土流失强度大造成的危害及影响也大,因此在各级别侵蚀强度降低的权重中剧烈侵蚀、极强烈侵蚀降低的幅度应占较大权重[8]。对目前水土流失较轻的地区,则以强烈或中度侵蚀降低幅度占较大权重。
3.3 水土保持功能保护与恢复测评方法全国水土保持区划中明确了每个地区的主导水土保持服务功能,这是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目标,但要开展具体测算、分析、评价还需相关的研究成果和数据支撑。
全国水土保持区划中提出的几十类水土保持功能区,需根据主导功能细化分析评价的具体内容。例如:水源涵养功能区可细化为涵养水资源量、减少山洪灾害、增加可利用水资源量、净化水质、可供饮用水量等指标;生态维护功能区可细化为森林生态系统完整性、稳定性、生态服务功能经济价值及增长量、对当地及周边生态贡献度等指标;土壤保持功能区可细化为减少土壤流失量、保护表土资源量、土壤理化性状改良率、保持和增长土地生产力等指标;人居环境维护功能区可细化为人居环境适宜性、生活环境舒适性、人居环境优良率、生活环境稳定性等指标。
关于水土保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余新晓等[9]在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方法中提出水土保持功能指标体系,王海燕等[10]研究水土保持功能服务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从4大功能方面提出了保护水土资源、防灾减灾、改善生态以及促进社会进步等的二、三级功能评价指标, 以期建立适合中国范围的水土保持功能服务价值评价指标体系。这些研究都可以作为试点的借鉴。各省、各地应根据本地区《水土保持规划》细化的三级区,积极开展本地区主导功能的分析评价指标研究,建立适合当地、针对性强的评价指标,并科学合理确定相应的权重。
[1] |
林祚顶, 李智广. 2018年度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及其启示[J]. 中国水土保持, 2019(12): 1. LIN Zuoding, LI Zhiguang. National soil erosion monitoring results and its enlightenment in 2018[J].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China, 2019(12): 1. DOI:10.3969/j.issn.1000-0941.2019.12.003 |
[2] |
姜德文. 贯彻十九大精神推进新时代水土保持发展[J]. 中国水土保持, 2018(1): 1. JIANG Dewen. Implementing the spirit of the Nine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the new era[J].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China, 2018(1): 1. DOI:10.3969/j.issn.1000-0941.2018.01.002 |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SL190-2007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M].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8: 23. The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of P. R. China. SL190-2007 Standards for classification and gradation of soil erosion[M]. Beijing: China Water & Power Press, 2008: 23. |
[4] |
鄂竟平.在江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现场会讲话[EB/OL]. (2019-10-14)[2019-10-14].http://www.mwr.gov.cn/xw/slyw/201910/t20191014_1365217.html Speech by E Jing ping at the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Conference in River Basin.[EB/OL]. (2019-10-14)[2019-10-14].http://www.mwr.gov.cn/xw/slyw/201910/t20191014_1365217.html |
[5] |
焦菊英, 贾燕锋, 景可, 等. 自然侵蚀量和容许土壤流失量与水土流失治理标准[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8, 6(4): 77. JIAO Juying, JIA Yanfeng, JING Ke. Natural soil erosion, soil loss tolerance and criter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J]. Scienc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08, 6(4): 77. DOI:10.3969/j.issn.1672-3007.2008.04.014 |
[6]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全国水土保持区划(试行)[EB/OL]. (2012-11-15)[2018-02-12]. http://www.mwr.gov.cn/zwgk/zfxxgkml/201212/t20121214_964113.html The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of P. R. China. The re-gionalizat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of China[EB/OL]. (2012-11-15)[2018-02-12]. http://www.mwr.gov.cn/zwgk/zfxxgkml/201212/t20121214_964113.html |
[7] |
姜德文. 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初探[J]. 中国水土保持, 2017(3): 6. JIANG Dewen. Preliminary study on responsibility assessment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target[J].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China, 2017(3): 6. DOI:10.3969/j.issn.1000-0941.2017.03.004 |
[8] |
沈雪建, 李智广. 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及其评价方法研究[M].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7: 63. SHEN Xuejian, LI Zhiguang. Study on responsibility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its assessment methods[M]. Beijing: China Water & Power Press, 2017: 63. |
[9] |
余新晓, 吴岚, 饶良懿, 等.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方法[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7, 5(2): 110. YU Xinxiao, WU Lan, RAO Liangyi. Evaluation method of ecological service funct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J]. Scienc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07, 5(2): 110. DOI:10.3969/j.issn.1672-3007.2007.02.021 |
[10] |
王海燕, 田凤霞, 鲍玉海, 等. 水土保持功能服务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中国水土保持, 2018(5): 24. WANG Haiyan, TIAN Fengxia, BAO Yuhai.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service valu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J].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China, 2018(5): 24. DOI:10.3969/j.issn.1000-0941.2018.05.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