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名称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锡林河流域蒸散量估算模型建立及长时间序列蒸散分析研究”(41661009);内蒙古自然基金“锡林郭勒草原长时间序列干旱监测及对植被的影响研究”(2017MS0408);内蒙古教育厅“锡林郭勒草原干旱灾害风险评估研究”(NJZY17047)
-
第一作者简介
- 马梓策(1995-), 男, 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地理学。E-mail:454048154@qq.com
-
通信作者简介
- 于红博(1977-), 女, 博士, 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生态建模及遥感图像处理。E-mail:1106275721@qq.com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8-10-23
修回日期:2019-08-08
潜在蒸散量(PET)作为控制生物圈、大气圈和水圈之间水循环和能量传输的控制因子,在水文、气象、农业等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3]。此外,水资源不平衡引起的频率高、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的干旱事件,会对社会经济尤其是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4]。近年来,各区域的干旱监测备受广大学者的关注。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多种干旱指数,如标准化降水指数(standard precipitation index, SPI)[5]、综合干旱指数(comprehensive drought index,CI)[6]、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emperature vegetation drought index, TVDI)[7]、微波极化差异指数(microwave polar difference index, MPDI)[8]和干燥指数(IA)[9]等。其中,干燥指数(IA)的计算原理是利用降水量与PET来表征某地区的干旱,用彭曼-蒙特斯(P-M)公式得到的PET不仅考虑气温,还加入风速、气压和相对湿度等要素。因此,笔者选用IA来探究锡林郭勒盟的旱涝程度及其影响因素。
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的典型区域, 也是我国3大天然草原之一[10]。由于草原区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张巧凤等[11]利用MODIS产品和测墒站实测的土壤含水量,建立了基于蒸散发亏缺指数的土壤体积含水量反演模型,分析了近15 a锡林郭勒盟草原的干旱动态特征。张超等[12]利用气象数据定量分析了内蒙古荒漠草原不同时间尺度下气候变化特征。这些研究从一定尺度上说明了研究区干旱的变化情况;但是这些研究要么是基于短时间尺度的研究,要么选择的气象因子较少,因而缺乏对整个研究区干旱情况的总体认识。基于以上分析,笔者以锡林郭勒盟为研究对象,利用长时间序列气象数据,计算PET和IA指标,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定量分析锡林郭勒盟PET和IA的变化趋势及气象影响因子,为进一步研究锡林郭勒盟植被状况、环境变化和农业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区概况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介于E 115°13′~117°06′,N 43°02′~44°52′之间,面积约20.3万km2。属于北部温带大陆性气候,其主要特点是风大、干旱、寒冷、降水稀少,是气象灾害易发区。年均温0~3 ℃,年降水量200~500 mm,年蒸发量1 500~2 700 mm,年平均相对湿度在60%以下。年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变率较大,降雨多集中在6、7和8月份,占全年降水总量的65%以上,年均温与年均降水量在空间上呈相反的分布。草原为该区地带性植被,自西向东为荒漠草原、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3个亚型。研究区是西北干旱区向东部湿润区过渡的地带,也是响应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在过去几十年间,剧烈的人类活动、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致使该区域植被退化、生产力下降、土地风蚀沙化、水土流失加剧、鼠虫灾害频发、沙尘暴肆虐、生态系统功能失调,严重威胁到当地各族民众的生存与发展,也危及华北等地区的生态安全。
2 数据来源与方法本文气象数据是由中国气象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提供的,包括锡林郭勒盟和周边共11个气象台站(图 1),1957—2016年的月平均风速、月均气温、月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均日照时间、月均大气相对湿度和月降水量等数据。
![]() |
图 1 研究区域海拔及气象站点示意图 Fig. 1 Schematic map of elevation and weather station in the study area |
1) 潜在蒸散量计算:应用彭曼-蒙特斯模型(P-M模型)计算锡林郭勒盟地区及周边共11个气象站点,1957—2016年的月PET和年PET,其计算过程见文献[13]。
2) 干燥指数计算:Huo Zailin等[9]用干燥指数探讨了中国西北地区的干湿状况,其计算公式为:
$ {I_{\rm{A}}} = \frac{{{P_{{\rm{ET}}}} - P}}{{{P_{{\rm{ET}}}}}} $ | (1) |
式中:IA为干燥指数;P为降水量,mm;PET为潜在蒸散量,mm。当P=0时,IA=1, 代表气候干燥;当PET>P时,IA>0,该值越接近1,表示气候越干燥;当PET<P时,IA < 0,该值越小,表示气候越湿润。
3) 突变检验:采用Mann-Kendall法、滑动t检验和累积距平,对年PET和年IA进行突变检测,3种方法交叉验证能够提高其检验的精度[14-16]。当其中1种方法与另外2种方法不一致时,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确定突变时间;当3种方法检验结果均不一致时,取其平均值作为突变时间。其中,当采用Mann-Kendall法和滑动t检验时,显著水平均设为0.05。
4) 偏相关分析:利用SPSS软件进行偏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的优势在于分析气象要素和PET的相关性时,考虑到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并将其排除,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气象要素和PET之间的相关关系[17]。
3 结果与分析 3.1 PET和IA的时间变化特征通过P-M模型和式(1)计算出各气象站逐月、逐年PET和IA,求出其年均PET、年均IA以及变异系数,如表 1所示。研究区年均PET在598.66~1 106.49 mm之间,年均IA在0.242 7~0.876 2之间,其中PET和IA最大值均位于二连浩特市,最小值均位于阿尔山市。研究区PET的变异系数在4.39%~5.81%,均 < 10%,表明在长时间过程中研究区PET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 |
表 1 不同气象站年潜在蒸散量(PET)的特征值及干燥指数(IA) Tab. 1 Eigenvalues of annual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PET) and drought index (IA) at different weather stations |
应用线性分段函数,来表征PET和IA的变化过程。1957—2016年研究区的PET和IA年际变化(图 2)表明,PET呈现出“增—减—增”的趋势,IA呈现出“增—减—减”的趋势。PET的多年均值为875.82 mm;其中,1957—1976年,与整体趋势相同,增幅明显高于总体趋势;1977—1996年,与整体趋势相反;1997—2016年,与整体趋势相同,增幅低于整体趋势;第2阶段比第1阶段下降了39.92 mm,第3阶段比第2阶段上升了24.50 mm,PET先减少后增加,说明研究区气候有变干的趋势。此外,IA以缓慢上升为主,研究区有变干的趋势,与陈金等[18]研究结果相一致。研究区年均IA为0.615 6,整体干旱化程度严重。其中:1957—1976年,增加幅度高于整体;1977—1996年和1997—2016年均与整体趋势相反,表明干旱程度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
![]() |
图 2 锡林郭勒盟1957—2016年PET和IA的年际变化 Fig. 2 Interannual changes of PET and IA in Xilingol League from 1957 to 2016 |
由表 2可知,PET季节性变化显著,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正态分布。研究区PET夏季最大,春秋次之,冬季最小,春夏秋冬四季的PET分别占全年PET的31.88%、46.28%、17.69%和4.15%。研究区PET明显上升的阶段,也是降水量和气温显著增加的阶段,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19]。
![]() |
表 2 锡林郭勒盟1957—2016年PET和IA的季节变化 Tab. 2 Seasonal variations of PET and IA in Xilingol League from 1957 to 2016 |
研究区春夏秋冬四季的IA分别为0.814 9、0.474 2、0.759 3和0.758 5,春季最为干旱,秋冬次之,夏季相对比较湿润,主要是由于春季降水量较少,风速较大,致使春季最为干旱,夏季降水量相对丰沛、风速较小,因而相对湿润。
3.2 PET和IA的空间变化特征采用ArcGIS 10.3中的径向基函数插值法,对锡林郭勒盟和周边共11个气象站的年均PET和年均IA进行空间插值(图 3)。如图 3所示,研究区年均PET在691.09~1 106.52 mm之间,由东北向西南递增。其中:二连浩特市PET最大,主要受蒙古高气压影响,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和干旱荒漠草原气候,气候比较干燥,降水量稀少,土地荒漠化严重,因此具有较大的蒸散发潜力;东乌珠穆沁旗的东北部最小,该旗的东北部与阿尔山市接壤,阿尔山全年主要受东南海洋暖湿气流与西北干寒气流影响,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又处于大陆型高山气候区,年均相对湿度在65%以上,年均气温较低,日照时间相对较小,不利于蒸发,因此具有较小的蒸散发潜力。
![]() |
图 3 锡林郭勒盟1957—2016年PET和IA的空间分布 Fig. 3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ET and IA in Xilingol League from 1957 to 2016 |
IA的空间分布与PET一致,由东北向西南递增,表明自东北向西南越来越干燥,二连浩特市最为干旱,东乌珠穆沁旗的东北部最为湿润。IA介于0.359 3~0.876 2之间,多年平均值为0.701 7,研究区西南地区纬度较低,植被覆盖度较低,太阳辐射强、风速相对比较大、日照时间较长、降水稀少,导致西南地区干旱程度比较严重;研究区东北地区纬度较高,植被覆盖度相对较高,降水量多,导致IA较小,气候相对湿润,与张巧凤等[11]研究结果一致。
3.3 PET和IA的突变检验结合3种突变监测方法,对研究区年均PET和IA的突变年份进行分析(表 3)。由图 3可知,年均PET用M-K法和滑动t检验得到的突变年份较为一致,而累积距平法得到的突变年份与之不同,因此选用M-K法和滑动t检验得到的突变年份,最终确定研究区近60年PET共发生2次较大突变,分别是1984年和1998年,其中1984年是PET明显减少的突变点,1998年是PET明显增大的突变点。根据已有研究,研究区年均气温在不断升高,夏季最快增温期出现在1998年[20],而夏季对PET全年的贡献度最大,因此1998年左右夏季气温突变可能是导致PET突变的主要原因;此外,在20世纪80年代初和80年代末,内蒙古风速也发生了较大突变[21],因此1984年后PET的减小可能是年均风速减小所引起。
![]() |
表 3 锡林郭勒盟年均PET和IA的突变年份 Tab. 3 Abrupt change years of annual average PET and IA in Xilingol League |
3种突变检验均显示1998年IA发生了突变,主要原因可能是1998年为涝年,降水量达到最大值[22],因此干旱化程度相对于往年有所减小;另一个突变点,3种检验结果均不同,取其平均值,确定可能发生在2001年左右,主要是由于2001年为旱年,降水量相对较小[22],因此干旱化程度相对于往年有所增加。其中1998年IA发生突变与PET发生突变是同步的,这与1998年年均温的普遍增加、降水量增加、日照时间相对增加是分不开的。
3.4 PET和IA的影响因素由表 4可知,研究区季节PET与气温、风速和日照时间的偏相关系数均为正值,这说明当其他气象因子不变的情况下,PET将随着气温、风速和日照时间的升高而增加;而PET对相对湿度的偏相关系数为负值,说明相对湿度的升高,将抑制PET的增加。研究区年PET对各气象因子的敏感程度依次为风速>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日照时间;但是,不同季节的PET对气象因子的敏感性与全年有所差异,春、秋和冬季的PET变化对风速最为敏感,而夏季PET变化对降水量最为敏感。由于IA在很大程度上是随着PET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气象因子对IA的影响与对PET的影响具有一致性。
![]() |
表 4 锡林郭勒盟四季PET与各气象因子偏相关关系 Tab. 4 Partial correlation between PET and meteorological factors in Xilingol League in 4 seasons |
目前,对于局部区域干旱监测的研究多集中于利用地表温度、降水量和植被指数等因子来计算干旱指数[5, 8, 23];但是干旱的时空变化在不同区域的表现不尽相同,易受风速、相对湿度、气压和日照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气候干旱本身存在差异[24]。利用干燥指数开展气候干旱时空变化规律的分析,同时考虑了多种气象因素,能更好地反映干旱变化在某个区域的具体表现,而在草原区开展相关研究则可以为探索草原荒漠化、水土流失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结果显示,1957—2016年, 锡林郭勒盟的PET和IA均呈增加趋势, 但是在近40年,其PET和IA总体呈减少趋势,这对锡林郭勒盟的水土保持是一个可喜的结果,对该地区的生态建设有促进作用。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对PET和IA的数据计算和分析是基于“点”尺度的,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利用遥感数据对PET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采用多种干旱指数来反映研究区的干旱情况,选择出最适宜的干旱指数,以便能够更好地为水平衡等生态保护问题提供积极地借鉴和参考。
5 结论1) 近60年来,锡林郭勒盟及周边地区大部分区域的PET和IA均呈现缓慢增加的趋势;其中,PET和IA的最大值均出现在二连浩特市,最小值均出现在阿尔山市。锡林郭勒盟年均PET和IA均发生2次突变,突变年份多发生在1984、1998和2001年,与降水、气温和日照时数等气象因子突变年份的时间相一致,表明潜在蒸散量和干旱程度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影响。
2) 锡林郭勒盟的PET和IA季节分布上,PET夏季最大,冬季最小,研究区PET明显上升的阶段,也是降水量和气温显著增加的阶段,表明锡林郭勒盟潜在蒸散量受气温和降水的影响较大。此外,IA表现为春季最大,夏季最小,研究区IA较大的阶段,也是降水量稀少和风速较大的阶段,表明降水量和风速是影响锡林郭勒盟干旱程度的主要气候因素;与PET和IA气候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1] |
DUNN S M, MACKAY R. Spatial variation in evapotranspir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land use on catchment hydrology[J]. Journal of Hydrology, 1995, 171(1/2): 49. |
[2] |
吴喜芳, 沈彦俊, 张丛, 等. 基于植被遥感信息的作物蒸散量估算模型:以华北平原冬小麦为例[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4, 22(8): 920. WU Xifang, SHEN Yanjun, ZHANG Cong, et al. Modeling crop evapotranspiration using remotely sensed vegetation data:A case study of winter wheat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14, 22(8): 920. |
[3] |
JUNG M, REICHSTEIN M, CIAIS P, et al. Recent decline in the global land evapotranspiration trend due to limited moisture supply[J]. Nature, 2010, 467(7318): 951. |
[4] |
汪左, 王芳, 张运. 基于CWSI的安徽省干旱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18, 33(5): 853. WANG Zuo, WANG Fang, ZHANG Yun.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rought in Anhui province based on CWSI[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8, 33(5): 853. |
[5] |
刘继遥, 春喜, 梁文军, 等. 基于SPI指数的内蒙古干旱时空分布特征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2016, 45(4): 533. LIU Jiyao, CHUN Xi, LIANG Wenjun, et al. Dryness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based on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 in Inner Mongolia[J].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6, 45(4): 853. |
[6] |
吴燕锋, 巴特尔·巴克, 罗那那. 1961-2012年北疆干旱时空变化[J]. 中国沙漠, 2017, 37(1): 158. WU Yanfeng, BAKE Batur, LUO Nana. Spatiotemporal pattern of drought in North Xinjiang, China in 1961-2012[J].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 2017, 37(1): 158. |
[7] |
BAI Jianjun, YU Yuan, DI Liping. Comparison between TVDI and CWSI for drought monitoring in the Guanzhong Plain, China[J].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17, 16(2): 389. |
[8] |
ZORMAND S, JAFARI R, KOUPAEI S S. Assessment of PDI, MPDI and TVDI drought indices derived from MODIS Aqua/Terra Level 1B data in natural lands[J]. Natural Hazards, 2017, 86(2): 757. |
[9] |
HUO Zailin, DAI Xiaoqin, FENG Shaoyuan, et al. Effect of climate change on reference evapotranspiration and aridity index in arid region of China[J]. Journal of Hydrology, 2013, 492: 24. |
[10] |
赵汝冰, 肖如林, 万华伟, 等. 锡林郭勒盟草地变化监测及驱动力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7, 37(12): 4734. ZHAO Rubing, XIAO Rulin, WAN Huawei, et al. Grassland change monitoring and driving force analysis in Xilingol League[J].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7, 37(12): 4734. |
[11] |
张巧凤, 刘桂香, 于红博, 等. 锡林郭勒草原土壤含水量遥感反演模型及干旱监测[J]. 草业学报, 2017, 26(11): 1. ZHANG Qiaofeng, LIU Guixiang, YU Hongbo, et al. Soil moisture modelling and drought monitoring using remote sensing in Xilingol grassland[J]. Acta Prataculturae Sinica, 2017, 26(11): 1. |
[12] |
张超, 高晶, 赵艳丽. 基于GIS内蒙古荒漠草原气候变化分析[J]. 草业科学, 2014, 31(12): 2212. ZHANG Chao, GAO Jing, ZHAO Yanli. Climate changes analysis in the Inner Mongolia desert grassland based on GIS[J]. Pratacultural Science, 2014, 31(12): 2212. |
[13] |
毛飞, 张光智, 徐祥德. 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多种计算方法及其结果的比较[J]. 应用气象学报, 2000, 11(S1): 128. MAO Fei, ZHANG Guangzhi, XU Xiangde. Several methods of calculating the reference evapotranspiration and comparison of their results[J]. Quarterly 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 2000, 11(Z1): 128. |
[14] |
孟秀敬, 张士锋, 张永勇. 河西走廊57年来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J]. 地理学报, 2012, 67(11): 1482. MENG Xiujing, ZHANG Shifeng, ZHANG Yongyong.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Hexi Corridor in recent 57 years[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67(11): 1482. |
[15] |
贺伟, 布仁仓, 熊在平, 等. 1961-2005年东北地区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J]. 生态学报, 2013, 33(2): 519. HE Wei, BU Rencang, XIONG Zaiping,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northeastern China from 1961 to 2005[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3, 33(2): 519. |
[16] |
符淙斌, 王强. 气候突变的定义和检测方法[J]. 大气科学, 1992, 16(4): 482. FU Congbin, WANG Qiang. The definition and detection of the abrupt climatic change[J]. Scientia Atmospherica Sinica, 1992, 16(4): 482. |
[17] |
张娜, 金建新, 佟长福, 等. 西藏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J]. 干旱区研究, 2017, 34(5): 1027. ZHANG Na, JIN Jianxin, TONG Changfu, et al.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evapotranspiration of referred crops and the affecting factors in Tibet[J]. Arid Zone Research, 2017, 34(5): 1027. |
[18] |
陈金, 李政海, 贾树海, 等. 锡林郭勒草原区气候干旱化的时空变化规律[J].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42(3): 304. CHEN Jin, LI Zhenghai, JIA Shuhai, et al.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of climate aridity in Xilinguole Steppe Region[J].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1, 42(3): 304. |
[19] |
田静, 苏红波, 陈少辉, 等. 近20年来中国内陆地表蒸散的时空变化[J]. 资源科学, 2012, 34(7): 1277. TIAN Jing, SU Hongbo, CHEN Shaohui, et al.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s of evapotranspiration in China mainland in recent 20 years[J]. Resources Science, 2012, 34(7): 1277. |
[20] |
王学强, 董春艳, 杜爱萍, 等. 1961-2009年锡林郭勒盟气温突变特征分析[J]. 内蒙古气象, 2011(1): 22. WANG Xueqiang, DONG Chunyan, DU Aiping, et al. Analysis on abrupt temperature change during the recent 50 years in Xilinguole[J]. Meteorology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2011(1): 22. |
[21] |
郭春燕. 近50年内蒙古自治区风速变化周期及突变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5, 29(9): 154. GUO Chunyan. Analysis of wind speed variation period and abrupt change in Inner Mongolia over the past 50 years[J].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5, 29(9): 154. |
[22] |
王学强, 白利云, 刘志刚, 等. 锡林郭勒盟近50 a降水变化及旱涝年分析[J]. 内蒙古气象, 2012(5): 6. WANG Xueqiang, BAI Liyun, LIU Zhigang, et al. Analysis on the precipitation change in recent 50 years and floods and drought years in Xilin Gol League[J]. Meteorology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2012(5): 6. |
[23] |
玉院和, 王金亮, 李晓鹏. 基于MODIS数据的滇中地区干旱监测[J]. 灌溉排水学报, 2018, 37(11): 91. YU Yuanhe, WANG Jinliang, LI Xiaopeng. Drought monitoring in central Yunnan based on MODIS data[J]. Journal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2018, 37(11): 91. |
[24] |
郭旭新, 赵英, 高志永, 等. 基于SPEI的陕北黄土丘陵区干旱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9, 34(1): 69. GUO Xuxin, ZHAO Ying, GAO Zhiyong, et al. SPEI based drought characters and factors in loess hilly regions of northern Shaanxi[J]. Journal of Nor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2019, 34(1): 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