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名称
- 水利部水土保持植物开发管理中心,海南省2014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项目"陵水县小妹西干渠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方案"
-
第一作者简介
- 茄欢(1991-), 女, 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人居环境及GIS应用。E-mail:qiehuan1991@163.com
-
通信作者简介
- 李亚光(1959-), 男, 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人居环境与GIS应用。E-mail:yiaguang@bjfu.edu.cn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7-05-08
修回日期:2017-07-28
研究居民点分布,是进行城镇规划、保护水土资源的基础。陵水黎族自治县是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先行试验点,县域土地利用不均匀,用地开发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西北部为人工槟郎林,种植比例不合理,原生植被退化严重,土地利用效率低,雨季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居民点布局随意。当地居民点从自然用地角度和经济需求方面,均有较大的整理需求。
目前对于居民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居民点分布现状[1-3]、居民点发展机制及影响因素[4]、居民点空间格局优化及用地整理等方面[5-6]。陈振杰等[1]使用核密度估计法,分析桐庐县不同时期居民点分布模式及驱动因素。闫庆武等[2]使用核估计法、最邻近距离法,研究桐庐县居民点聚集程度。海贝贝等[3]使用全局聚类检验、热点分析等方法,分析巩义市居民点在不同时期的空间格局演变状况。杨立等[7]以人口、用地规模为指标,分析曲周县各个乡镇发展潜能。朱雪欣等[8]以佛冈县乡镇为评价对象,选择自然经济因子,得出佛冈县居民点优化方案。李四高等[9]研究不同自然因子对驿马图居民点适宜度的影响。综合来看,居民点分布的研究多关注于居民点分布形态特征,居民点优化的研究多以乡镇土地利用状况为评价单元,研究居民点所处乡镇的社会经济环境,较少关注于单个居民点形态特征、所处区位优劣度等微观尺度。研究地主要在西南丘陵及长三角地区,而对于我国独有的热带区域—海南居民点研究较少。
笔者将海南省陵水县居民点作为研究对象,使用Voronoi图及景观格局指数,分析陵水县居民点分布现状,以居民点规模、地理和区位环境为指标,对居民点人居适宜度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居民点空间格局优化。
1 研究区概况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位于海南岛的东南部(E109°45′~110°08′,N18°22′~18°47′),东濒南海,南与三亚毗邻。陵水县区位状况见图 1。境内地势西北高,以丘陵和山地为主,东南低,以平原为主。属于热带岛屿性季风气候,全年雨热资源充足。全县陆地面积为1 128 km2,共有11个乡镇、602个自然村,县政府位于椰林镇,总人口约33万,以黎、汉和苗族人口居多,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
![]() |
图 1 陵水县区位图 Figure 1 Location of Lingshui County |
由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提供的2015年海南省陵水县1:1万土地利用类型图,在GIS中提取居民点;陵水县水源、公路、建制镇和商业点矢量图,在GIS中设置缓冲区;地理空间数据库下载的空间分辨率30 m的数字高程模型图,在GIS中与陵水县行政区划图配比切割,生成高程和坡度图。
2.2 居民点分布格局选取Voronoi图变异系数Cv,研究陵水县居民点集聚特征,景观格局指数研究分布特征[10]。在GIS中求得居民点质心作为发生元,创建Voronoi图。根据C.Duyckaerts和G.Godefroy[11]研究,Cv>64%,点集为集群分布,Cv介于33%~64%,为随机分布,Cv<33%,为均匀分布。将居民点栅格图导入Fragstats,计算景观格局指数。
2.3 居民点空间格局优化 2.3.1 评价指标选取及量化分级选取评价指标,将指标分为4级,赋值7、5、3和1,分值越高,人居适宜性越好。引入分布指数法,消除不同指标面积差异带来的影响,计算公式如下:
$ \mathit{P}=\rm{ }({{\mathit{S}}_{\rm{ie}}}/{{\mathit{S}}_{\rm{i}}})/({{\mathit{S}}_{\rm{e}}}/\mathit{S}) $ | (1) |
式中:P为分布指数;Sie是某因子中居民点占地面积;Si为居民点总面积;Se为某指标因子面积;S为研究区总面积,面积均为km2。当P>1,则该区为居民点分布优势区,反之,则为非优势区。
1) 地理条件:陵水县境内地貌差异较大,西北部为山地,东南部为平原,地形条件是居民点形成的基础,地势格局的高低、水热条件的再分配,直接影响土地资源开发的难易程度和利用方式;全县水源丰富,港口众多,为人们生活提供基本保障;通常在不同地理环境下,人居环境适宜性差异较大。故选取高程、坡度和水源作为自然条件评价因子。
2) 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是影响居民点发展的重要因素。陵水县境内穿233国道,道路是旅游资源和客源运输的纽带;东南沿岸分布酒店、宾馆等商业点,直接带动周围经济联动发展;建制镇是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一种过渡性居民点,具有独特的经济特征,对周边居民点的分布有着直接影响。故选取道路、建制镇和商业点作为区位条件评价因子。
3) 斑块条件:居民点斑块的空间分布和形态直接决定了其人居适宜度。聚集程度和规模越大的居民点,越宜发展为城镇建设区[12],一般人居适宜性较强地区,居民点斑块面积较大,集聚程度高。故选取面积和聚集度作为斑块条件评价因子。
2.3.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采用主观赋权法中的层次分析法对因子进行权重赋值,使结果更符合当地特征(表 1)。
![]() |
表 1 评价指标量化分级及权重 Table 1 Levels of evaluation indexes and their weights |
在GIS栅格计算器中,采取加权求和法,将各个指标图层叠加,计算陵水县居民点人居适宜性综合分值,按照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将分值分为4级[13]。
3 结果与分析 3.1 陵水县居民点分布特征由图 2和表 2可知,陵水县居民点Cv值为253.99%,分布为集群型,呈北部空旷,而东南和中部聚集的状态。全县共有298个居民点斑块,用地比例为4.32%。平均居民点密度为0.24个/km2,以乡镇为单元最大密度为0.95 km2,最小为0.10 km2,居民点区域密度差异较大,说明居民点在空间分布上不均衡,区域差异明显。居民点平均面积为17.38 hm2,小于平均规模的居民点有232个,占总数的77.85%,说明居民点较为细碎,整体规模较小。
![]() |
图 2 陵水县居民点Voronoi多边形集合 Figure 2 Voronoi polygon set of settlements in Lingshui County |
![]() |
表 2 陵水县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 Table 2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ettlements in Lingshui County |
1) 地理条件对陵水县居民点分布影响。由表 3和图 3可知,高程<100 m、坡度<6°的区域,分布了>90%的居民点,分布指数远大于其他区,随着高程和坡度的增加,居民点面积和数量显著减小。这是因为高程和坡度的增大,水土流失加重,坡面变得细碎,农耕与人居用地的开发难度增大。距水源500 m内,分布指数最小,其原因为陵水县部分湖泊设置港口,近距离无法大面积布置居民点;而其余缓冲层居民点分布较为均匀,是因为陵水县水量充沛,对水源的依赖程度无内陆地区明显。
![]() |
表 3 不同地理环境范围下居民点分布特征 Table 3 Distribution of settlements on different geographical condition |
![]() |
图 3 不同地理条件下陵水县居民点分布特征 Figure 3 Distribution of settlements on different geographical condition |
2) 区位条件对陵水县居民点分布影响:由表 4和图 4可知,距道路500 m内,分部了76%的居民点,分布指数远大于其他区,距离道路越远,斑块越细碎和零散。距城镇2 000 m内,居民点面积呈增长趋势,2 000 m以外,居民点逐层减少,城镇吸引力逐渐下降。可见,陵水县城镇点对于农村居民点吸引的优势区间体现在2 000 m内,在日后的居民点优化布局时,可作为吸引半径的参考值。
![]() |
表 4 不同区位条件下陵水县居民点分布特征 Table 4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ettlements on different location condition |
![]() |
图 4 不同区位条件下陵水县居民点分布特征 Figure 4 Distribution of settlements in different location condition |
由表 5可知,居民点适宜性评价值的范围为1.74~9.01,平均值为5.54,标准差为1.21。适宜性从优到劣依次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
![]() |
表 5 居民点分类 Table 5 Classification of settlements |
根据陵水县居民点适宜性分级,将其划分为城镇转化型、内部挖潜型、控制扩建型和异地迁移型4种类型。
3.3.1 城镇转化型第Ⅰ级居民点,适宜性值>7.99,占地面积638.97 hm2。居民点主要分布在建制镇周边、平原和滨海台地。区位和地理条件均为优渥,受中心镇辐射作用较大,随着城镇化进程,中心镇向周边蔓延,周边居民点逐渐被吸入中心镇。近年来,陵水县经济发展主要以旅游、休闲服务业为主,第三产业发展带来城镇就业机会及劳务人口需求,可吸纳更多农业户口。建议将此类居民点以农转非、镇改街和村改居的方式向城镇方向转型。
3.3.2 内部挖潜型第Ⅱ级居民点,适宜性值4.70~7.99,占地面积1 942.95 hm2。居民点主要分布于中部平原地区的行政村或自然村,部分沿路网呈带状分布,占地面积广、用地程度不够集约。区域地形起伏小,水利设施完备,土地自然产值高;周边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内部开发潜力大,为陵水县主要生活生产区。按照县域土地利用规划及保证基本农耕用地,建议进行内部土地利用模式再配置,将规模较大的居民点划为中心村,零散居民点向其聚拢,使居民点向集约用地方向发展;同时,预留部分发展用地,以备产业发展及居民点迁入。
3.3.3 控制扩建型第Ⅲ级居民点,适宜性值2.29~4.70,占地面积1 429.85 hm2。主要分布于西北部山麓地区,分布较为零散,距中心集镇、道路和商业点有一定距离。此类居民点人居适宜性较低,发展中缺乏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力,部分居民点随着人口迁移会逐渐消亡。优化过程中,应控制居民点扩张规模,以就地整理和更新为主。通过完善交通设施,加强其与周边中心村的联系,当居民点减小到一定规模时,可引导与周围中心村合并。
3.3.4 异地迁移型第Ⅳ级居民点,适宜性值0~2.29,占地面积810.65 hm2。主要分布在北部吊罗山地区,规模和密度均较小,交通生活基础措施不完善,人居适宜性低。对其进行设施的建设难度大,且会造成资源浪费,建议进行统一改造和异地迁移,将部分居民点并入邻近的中心村镇。本区为森林保护区,应坚持以林业生产为主,结合陵水县“林胶合一”的方针,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保护水源涵养林,明确林地界限,落实山地所有权,加速林区发展。
4 结论及讨论笔者将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与景观格局指数法结合,对居民点在不同自然和区位条件下的分布,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Cv值可定量划分斑块分布的集聚和离散程度。陵水县居民点整体呈现东南密集、西北稀疏的集群分布模式。热带地区居民点分布主要与坡度、高程、道路和城镇等因素相关,与坡向和水源几乎无影响,90%以上的居民点分布在平地缓坡区,随着高程和坡度的增加,呈显著下降趋势,距城镇和道路越远,居民点数量越少,分布规模越小,居民点对水源的依赖程度无内陆地区明显。
根据居民点分异状况,选取指标因子,在ArcGIS中,将指标图层加权叠加,得出陵水县居民点综合人居适宜性评价等级图,用自然间断点法,将居民点按照适宜性值,分成城镇转化型、内部挖潜型、控制扩建型和异地迁移型4种类型。研究方法具有一定可靠性,能为今后同类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其结果可为陵水县城镇规划和用地整治提供决策参考。
笔者对于居民点的分布研究,以地理和区位环境为主,缺少经济和社会环境影响下的居民点分布及变化。随着研究区发展成熟,地理环境对居民点分布及适宜性的影响将逐渐减小,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将逐渐变大;且仅选取单一时间的居民点分布状况进行分析,缺乏对居民点沿时间轴变化的分析和对居民点未来格局演变的预测。
预计今后在数据充分的基础上,提取多年居民点逐年用地变化状况,运用灰度模型、线性回归等方法,纵向分析居民点演变趋势,估计居民点今后分布用地状况,对居民点发展趋势进行探究;同时,结合陵水县在海南省城镇规划、用地规划等政策,以及经济和社会背景,对居民点优化布局进行深入研究。
[1] |
陈振杰, 李满春, 刘永学. 基于GIS的桐庐县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2): 180.
CHEN Zhenjie, LI Manchun, LIU Yongxue. Rural settlements in Tonglu County[J].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2008, 17(2): 180. |
[2] |
闫庆武, 卞正富. 基于GIS-SDA的居民点空间分布研究[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8, 24(3): 57.
YAN Qingwu, BIAN Zhengfu. Study on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settlements based on GIS-SDA[J].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08, 24(3): 57. |
[3] |
海贝贝, 李小建, 许家伟. 巩义市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研究, 2013, 32(12): 2257.
HAI Beibei, LI Xiaojian, XU Jiawei.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Gongyi[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3, 32(12): 2257. |
[4] |
李云强, 齐伟, 王丹, 等. GIS支持下山区县域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研究:以栖霞市为例[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1, 27(3): 73.
LI Yunqiang, QI Wei, WANG Dan, et al. Research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mountainous areas at county level based on GIS:a case study in Qixia City[J].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11, 27(3): 73. |
[5] |
姜广辉, 张凤荣, 秦静, 等. 北京山区农村居民点分布变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J].
农业工程学报, 2006, 22(11): 85.
JIANG Guanghui, ZHANG Fengrong, QIN Jing,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tribution changes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and environment in mountainous areas of Beijing[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06, 22(11): 85. DOI: 10.3321/j.issn:1002-6819.2006.11.018. |
[6] |
朱晓华, 陈秧分, 刘彦随, 等. 空心村土地整治潜力调查与评价技术方法:以山东省禹城市为例[J].
地理学报, 2010, 65(6): 736.
ZHU Xiaohua, CHEN Yangfen, LIU Yansui, et al. Technique andmethod of rural land consolidation potential 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0, 65(6): 736. DOI: 10.11821/xb201006011. |
[7] |
杨立, 郝晋珉, 王绍磊, 等. 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优化[J].
农业工程学报, 2011, 27(10): 308.
YANG Li, HAO Jinmin, WANG Shaolei, et al. Spat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based on spatial interaction[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1, 27(10): 308. DOI: 10.3969/j.issn.1002-6819.2011.10.054. |
[8] |
朱雪欣, 王红梅, 袁秀杰, 等.基于GIS的农村居民点区位评价与空间格局优化[J].农业工程学报, 2010, 65(6):326.
ZHU Xuexin, WANG Hongmei, YUAN Xiujie, HOU Xinxin. Evalu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based on GIS[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0, 65(6):326. |
[9] |
李四高, 李亚光, 李宪, 等. 典型土石山区驿马图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及人居适宜性特征研究[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4, 37(2): 160.
LI Sigao, LI Yaguang, LI Xian, et al.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and characteristic of the human settlement suitability in Yimatu of the typical earth-rocky mountainous area[J].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4, 37(2): 160. DOI: 10.7685/j.issn.1000-2030.2014.02.026. |
[10] |
张霞, 魏朝富, 倪九派, 等. 重庆市低山丘陵区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2, 33(3): 45.
ZHANG Xia, WEI Chaofu, NI Jiupai, et al. Distributionpatterns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the hilly and mountainous areas in Chongqing Municipality[J].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e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2012, 33(3): 45. |
[11] |
DUYCKAERTS C, GODEFROY G. Voronoi tessellation to study the numerical density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eurons[J].
Journal of Chemical Neuroanatomy, 2000, 20(2): 83.
|
[12] |
宋文, 吴克宁, 刘浩然, 等. 基于地理空间适宜性指数自相关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J].
农业工程学报, 2016, 32(19): 249.
SONG Wen, WU Kening, LIU Haoran, et al. Zoning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consolidation based on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of geographical spatial suitability index[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6, 32(19): 249. DOI: 10.11975/j.issn.1002-6819.2016.19.034. |
[13] |
谢保鹏, 朱道林, 蒋毓琪, 等. 基于多因素综合评价的居民点整理时序确定[J].
农业工程学报, 2014, 30(14): 289.
XIE Baopeng, ZHU Daolin, JIANG Yuqi, et al. Consolidation schedule determina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in Yumen based on multi-factor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4, 30(14): 289. DOI: 10.3969/j.issn.1002-6819.2014.14.0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