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作者简介
- 郭月婷 (1983—), 女, 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土地整治与土地开发储备。E-mail: guoyueting@126.com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6-03-02
修回日期:2016-10-16
耕作层土壤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其形成需要漫长时间,是一种难以再生的宝贵自然资源。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建设项目不可避免的占用耕地,且面积不断增加。如何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的同时,保留建设占用的耕作层土壤,已然成为土地管理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通过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实现耕作层土壤“搬家”,是破解耕地保护与保障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开展耕作层土壤剥离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对耕地保护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深远意义。
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简称表土剥离利用,是指将建设用地或露天开采用地涉及的适合耕种的表层土壤剥离出来,用于原地或异地土地复垦、土壤改良、造地和其他用途,包括表土剥离、储存和回覆等相关环节。早在19世纪末,日本就依托客土事业,开展土壤改良工作[1],并探索出适用于不同土壤类型的改土技术;英国现已明确土壤剥离相关的管理机构,而且制定较完备的法律规定和标准指南[2];作为土地复垦工作最为先进的国家之一,美国煤矿区土地复垦和农用地表土剥离工作,不仅具有健全的法律法规,而且具备成熟的制度规范[3];澳大利亚在矿山开采中,首先明确未来土地利用方向,并将采矿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相结合,借助先进科技方法,获得较高效益[4-7]。各国因地制宜的开展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的研究和实践,虽然各具特点,但在许多方面呈现出一些较为一致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7个方面,即: 具备健全的法律体系和完整的制度保障;成熟的管理体制,强化主体责任;充分保障资金来源;综合运用多种行政手段;制定严格的工艺流程和技术规范;技术方法成熟先进;市场化、社会化和生态化趋势日益明显。
与国外相比,我国开展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工作起步较晚,各方面配套建设还不够健全[8],相关研究尚待充实完善。199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首次从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的角度,对生产和建设过程中的表土处理提出要求。199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通过立法对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表土剥离予以明确规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可以要求占用耕地的单位,将所占用耕地耕作层的土壤用于新开垦耕地、劣质地或者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虽然未对表土剥离利用工作提出强制性要求,但明确了表土剥离利用的责任主体。2006年,三峡库区“移土培肥”工程,把即将淹没的农田沃土移至库区淹没地以外的农田地区加以利用,实现库区耕地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近年来,全国很多省市不同程度的开展了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一些成效。2015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 “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剥离耕作层土壤再利用。”目前,中国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仍存在主体动力不足、法律法规瓶颈、制度保障不力和缺乏技术规范等问题[9]。中国《土地管理法》对表土剥离的要求只是弹性和指导性的,一些地方政府对表土剥离工作暂未加以足够重视,而实施表土剥离,导致建设成本的增加,使得用地单位缺乏开展此项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部分地区相关规定虽有对各部门在表土剥离工作中的职责、剥离方式、存储条件、运输环节、资金保障和验收标准等提出要求,但其实施的可操作性与国外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表土剥离利用缺乏政策、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制度保障体系及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规范的指导。
耕地的精华是耕作层土壤,耕作层土壤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是耕地生产力的核心和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耕作层土壤是优良植物的种子库,其富含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有机质和微生物等,不仅为植物提供营养成分,还营造了适于生长的外部环境。耕作层土壤的剥离利用,对水土保持和改善土壤质量意义重大,通过表土分层剥离、储存和回覆等技术,可以有效避免生产建设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和土石方挖填弃,保护地表熟土资源不被浪费,使用剥离的表土进行造地复垦,不仅减少造地外调土的熟化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而且改善农地生产条件和土壤形状,有利于水土资源保护和土壤质量的提高。
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是一项综合性土地利用活动,研究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对于有效保护耕地资源、提升耕地占补平衡工作水平[10]、维持生态平衡、以及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梳理了近年来我国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在类型、土壤调查评价、剥离、储存和回覆等技术环节,以及组织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并依据研究现状,结合当前土地利用的迫切需要,阐明目前该领域的关键问题和亟待深入研究的内容,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加强耕地保护及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提供借鉴和参考。
1 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类型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涉及内容较多,包括土壤调查评价、土壤剥离、储存、运输和回覆等环节。不同于国外,我国开展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起步较晚。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已从最初应用于各种生产建设活动、油井和矿产资源的开发,逐渐推广到各类土地整治和耕地保护等相关领域。目前,中国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处于实证研究阶段,主要是以土地整治重点区域或单独选址项目为主要对象,开展试点研究。例如: 较早推行耕作层表土剥离利用的吉林省,作为全国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开展此项工作的县 (市) 已达半数以上,累计实施项目近百个,有效保护了土地资源;贵州省通过耕作层表土剥离利用试点探讨,现已形成仁怀机场模式和安贞公路模式2种单独选址项目模式。
由于各地表土剥离工作是以区域资源特点和耕地状况为基础,结合具体专项工作的实际情况而开展的,使得表土剥离利用呈现不同类型。如按剥离利用的表现形式和实现途径,可将其分为5种主要类型,即结合土地整治型、结合荒山荒坡治理型、结合矿区生态治理型、结合城市建设和市场需求型以及结合增减挂钩型[11]。根据项目区的建设内容,可将表土剥离分为6种类型,即露天开采的采矿型、挖掘和压占耕地的砖厂型、以石油天然气 (含煤层气) 项目为代表的油田泥浆无害化场地型、以交通、水利和能源等线性工程为代表的高速公路取土场型、涵盖工业建设和民用建设等城市建筑场地型以及拆旧建新与土地整理复垦相结合的增减挂钩型[12]。根据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的目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4种类型: 第1类是以开展非农建设活动为目的的表土剥离,如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和工业化建设而进行的表土剥离;第2类是以资源开发为目的的表土剥离,如露天采矿、油田钻井等;第3类是以土壤改良为目的的表土剥离,如滩涂围垦、低丘缓坡新造地的地力提升;第4类是以土壤污染防治为目的的表土剥离,如剥离受污染的土壤,并覆盖或客入其他地区土壤。此外,根据建设占地性质的不同,可将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分为2种类型: 一类是临时性占用耕地,先将表土剥离,待建设施工完成,再将剥离的土壤回填于耕地表层,如油田钻井勘探和建设工程用土取土场等;另一类是永久性占用耕地,这类耕作层土壤将被永久占用,如露天采矿用地和公路铁路建设等。
2 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技术研究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剥离、储存和回覆等技术环节。中国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技术,最早由胡振琪[13]基于土壤学理论和国外露天采矿复垦的实践,指出土壤因素的重构是土地复垦技术研究的重点,并就土壤剖面提出“分层剥离、交错回填”的重构理论。总体而言,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是在土壤调查评价的基础上,编制土壤剥离利用方案,进而实施耕作层土壤的剥离、储存和回覆等相关技术。
2.1 耕作层土壤调查评价耕作层土壤调查评价是表土剥离的基础,并为合理制定土壤剥离利用方案提供科学依据。耕作层土壤与其他土壤相比,具有肥力较高、疏松多孔和适宜农耕的特性[14]。土壤调查评价暂无统一标准和固定方法,评价方法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徐炳玉等[15]认为: 若拟损毁的适宜耕种的表土,其厚度大于20 cm,则必须进行表土剥离;其厚度小于20 cm,可不进行表土剥离,但拟损毁土地为耕地的,也需尽量进行表土剥离;不考虑土层厚度,若拟损毁土地的土壤质量为中等以下肥力水平,不适合耕种,则不需进行表土剥离。对于非农建设项目,确需占用耕地及其他农用地的,应先对占用耕地及其他农用地的土壤质量、厚度和面积等进行调查评价。由于剥离前的土壤有可能是由于过量、不科学施用化肥和受重金属污染造成的被污染土壤;因此,如果在剥离前未进行土壤调查评价,则可能把已污染的土壤覆盖至再利用项目区,从而造成新的土壤污染[16]。
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物理指标包括土壤质地、结构和土层等;化学指标包括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交换性钾等;生物指标涉及生产在土壤上的植物、土壤动物及土壤微生物等相关指标[17]。由于土壤质量是由土壤系统内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组分通过相互作用构成的复杂体系;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一般采用3类指标相互结合进行土壤质量评价。例如: 李海宽等[18]选取土壤密度、pH值、孔隙度、饱和含水量、有机质质量分数、速效氮质量分数、速效钾质量分数以及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等11项指标,对内蒙古黑岱沟露天煤矿北排土场进行土壤质量评价,研究排土场不同复垦类型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刘畅等[19]选取土壤密度等4项物理指标、有机质等5项指标和生物学指数等3项生物指标,评价辽西低山丘陵区不同农林复合模式的土壤质量。此外,随着耕作层土壤剥离厚度的研究不断丰富,黄希垚[20]采用GIS分析方法,评价福建省闽侯县耕地土壤环境质量,通过剔除受污染耕地的方法,降低剥离表土,再利用存在的二次污染风险,测算2006-2020年该县非农建设占用可剥离的耕地数量。张振超等[21]认为,表土层有机质质量分数随厚度的增加而减少,因此,表土剥离的厚度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避免剥离过深造成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浪费。王新军等[22]在吉林省营城子至松江河高速公路沿线,研究林地、旱地和水田3种典型公路占地类型的剖面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建议该段高速公路建设中,水田和林地剥离0~40 cm厚度的表土,旱地剥离0~20 cm厚度的表土。刘瑞[23]以安徽省为研究区域,探讨淮河平原区、江淮丘陵区和沿江平原区不同类型耕作层土壤的可剥离厚度。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4]根据土壤剖面结构和土壤熟化程度,对耕作层土壤剥离厚度的研究表明,生产建设项目表土剥离厚度一般为20~80 cm。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剥离厚度存在差异。一般而言,耕地土壤可剥离厚度最大,为50 cm,而草地和林地一般为20~30 cm。对于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西南土石山区一般为20~30 cm,西北黄土高原区的土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和北方土石山区一般为30~50 cm,东北黑土区一般为30~80 cm。
依据土壤调查评价结果,进而编制合理的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方案,其内容包括建设用地项目基本情况,剥离区、回覆区和储存区的选择,土方量平衡计算和运输线路选择,资金来源与投入估算,项目实施计划和组织保障措施等,用以指导土壤剥离、储存、运输和回覆等工作的实施。
2.2 耕作层土壤剥离耕作层土壤剥离与利用要尽可能同步实施。当不能实现“即剥即用”时,为方便土壤回覆,剥离后的耕作层土壤应及时运输到指定区域,或就近选择存放地点妥善放置。耕作层土壤应分层剥离和储存,一般按耕作层和犁底层2层分离形式剥离,并保持2层的顺序基本不变,防止由于土层混合造成土壤结构的变化[12]。依据耕作层土壤厚度和土壤质量,采用机械或人工施工的方法,对耕作层土壤进行剥离。由于推土机和拖式铲运机等对土壤理化性状破坏较小[25],常被用于表土剥离机械施工中。一般来说,对于土层较厚,且集中分布的地区,多采用机械剥离;而土层较薄、分布破碎或坡度较大的地区,建议采用人工施工和机械辅助的方式;若作业条件不能满足机械进场,可全部采用人工剥离方式[26],并在施工过程中,尽可能将对土壤团粒结构的破坏降至最小。剥离过程要控制耕作层土壤的含水量,严禁雨天施工。
付梅臣等[27]提出2种矿区生态复垦的表土剥离工艺: 其一是适用于地下潜水位较高的矿区的条带复垦表土外剥离法。该方法根据机械施工设备的宽度,从外到内,对每个机械施工设备宽度范围内的土方量进行估算,划分土壤剥离区为不同条带及取土区域,每一条带宽度大约为机械施工设备宽度的整数倍,而后从外到内方向层层剥离。其二是适用于地下潜水位较低或地下潜水位较高、土壤匮乏的矿区梯田的表土剥离法,该方法借鉴梯田表土保留的施工方法,运用表土逐行置换、表土中间堆置、上挖下填及下挖上填等方法进行土壤位移。基于上述2种剥离工艺,一些学者针对特定研究区,衍生出更适宜剥离区实际的表土剥离工艺。如董雪[12]针对吉林省永吉县项目区平原地形、土壤优质的特点,设计分层平移表土剥离法。该方法采用推土机、拖式铲运机或推土机与拖式铲运机结合,根据不同土壤质量等级,对不同厚度的表土抄平剥离,将优质的表土剥离出来,铺覆在需要复垦的区域,从而提高土壤质量。李建华等[28]根据丘陵区的地形、地貌和土壤特点,提出条带剥离递进回填的表土剥离工艺,该方法适用于丘陵区水田整治,能有效减少表土剥离的土方量,增加耕地面积。
表土剥离应按照合理时序实施。建设占用项目如为分区、分期的露天开采项目,可结合最小开采单元和开采周期[26],边采边覆,将剥离的植被覆于已平整地的内排土场,既能减少排土场的地面裸露,又可避免剥离表土的二次搬运[21]。
2.3 耕作层土壤储存剥离出的耕作层土壤,要尽量做到“即剥即用”,如需就地回填,可在场地4角堆放;如需外运,可采用条形或锥体方式,沿近路一侧呈条形堆放,锥体体积不宜过大[29],堆放高度一般低于5 m,底面直径不大于5 m,堆土边坡比控制在1:1.5以内[30]。对于剥离后不能即刻利用的,应尽量缩短储存时间,选择合理的储存区域,确定堆放点的辐射范围,制定堆场保护和水土保持相关措施等[25]。
储存区的选择,应在不影响主体工程建设的前提下,遵循“先内后外”原则,优先选择储存在项目占地内部,再考虑项目用地以外区域,以减少地表扰动和植被破坏[31]。在储存前应进行清基和平整工作,移除地表杂物、石块和树根等。堆放和储存过程中,机械操作应避免过度碾压,对剥离的耕作层土壤应采取挡土、排水和覆盖等防护措施。对于需长期储存的表土,还应采取永久工程措施和种植植被等[32]保护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
挡土的方式可采取土袋、棚拦和挡墙等。规模较小的临时堆放点,可采用编织袋填装剥离表土的土袋进行临时拦挡,并根据储存区地形等因素,确定防护高度和宽度,一般高度0.5~1 m,宽度0.5 m[26]。跨雨季的表土堆放,除了要在下坡面设置拦挡措施,防止堆土滑坡,还应采取临时覆盖措施,布设包括暗涵、排水沟和抽排水管等在内的排水措施,其设计标准应根据当地径流系数、集水面积和气象因素等分析确定[21],满足排水要求即可。耕作层土壤储存时间如在1年以上,应适物种植根系发达[26]、抗逆性强、速生能力强、力学强度大及网络性好的草本植物[33],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结构破坏。
此外,在完成表土储存后,国土部门应及时建立土壤剥离基本信息库,对剥离的土壤进行数字化管理,并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督。
2.4 耕作层土壤回覆剥离的耕作层土壤,应优先用于区域土地整治、土壤改良和开发补充耕地等。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应遵循“先原后异、先高后低”原则,即优先满足原地利用,再考虑异地利用;优先满足综合效益高的项目,再考虑综合效益较低的项目[31]。异地利用表土的运输距离不宜过长,并在运输过程中,采取必要保护措施,防止沿途散溢[21]。对于选择的回覆区域,应划定明确的回覆区范围。
由于不同地区土地利用方向存在差异,覆土厚度也不尽相同。一般而言,北方土石山区农地覆盖厚度为30~50 cm,林地≥40 cm,草地≥30 cm;东北黑土区的农地覆盖厚度为50~80 cm,林地≥50 cm,草地≥30 cm;西北黄土高原区土石山区农地为60~100 cm,林地≥60 cm,草地≥30 cm;西南土石山区农用地为20~50 cm,林地为20~40 cm,草地≥10 cm;南方红壤丘陵区农地为30~60 cm,林地≥40 cm,草地≥20 cm[24]。确定覆土厚度后,将表土运至回覆区,按照原本土层顺序,依次回填剥离土壤,先粗略平整,再精细平整。土地平整常用的方法有全铲法、倒行子法和抽槽法。全铲法主要依靠机械施工,而倒行子法和抽槽法则是人工与机械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土地平整方法的选择,视地块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方式等而定[34]。
土壤回覆时,应充分考虑土壤沉降因素,地面高差不大于10 cm,地表土层坡度控制在2°以内,防止降水积聚和水土流失。常用的土壤回覆方式有4种,即适用于全部覆土区的平面均匀覆土方式,适用于土地现状地类为园地覆土区的圆形点状覆土方式,适用于即将用于种植覆土区的坑状覆土方式和适用于条带状种植的园地或垄沟农田覆土区的带 (条) 状覆土方式[35]。回覆土壤的垂直剖面应接近自然状态,先回覆潜在沃土层,再回覆沃土层,并根据工程需要,实施道路和农田水利防护林建设等工程措施[30]。
3 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组织管理模式由于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是各地以土地利用现状、行政机制要求等为基础开展的,因此,其组织管理形式也各具差异。谭永忠等[9]认为,中国的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现已初步形成3种典型的组织管理模式,即以重庆市移土培肥工程为代表的行政机制刚性要求型模式,以福建省为代表的行政和市场结合型模式和以浙江省余姚市为代表的市场化运作型模式。根据实施主体的不同,薛山[11]将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组织管理分为多模式结合型、企业主导型和多方参与型3种模式。程从坤[36]则将土壤剥离利用组织管理模式分为政府独立实施模式、市场独立运作模式和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模式。
当前,由于区域资源和耕地状况的差异,表土剥离工作并未采取行政强制性措施,这是由于对于不宜开展耕作层土壤剥离的区域,如坡耕地和沙地等地区,表土剥离可能会造成水土流失等问题[37];因此,必须采取政府主导的方式,充分发挥行政手段与市场调节两方面的作用,视具体情况实施表土剥离利用工作。《土地管理法》第32条规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要求占用耕地的单位,将所占用耕地耕作层的土壤,用于新开垦耕地、劣质地或者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明确了建设用地单位是表土剥离利用工作的责任主体。对于不同用地情况的表土剥离利用工作,应针对不同的实施主体,采取差异化的组织管理模式,分类引导,持续推进。对于单独选址和临时占用耕地项目,应由建设用地单位作为实施主体,负责剥离工作的具体实施;对于城市批次用地占用耕地的项目,原则上由具体用地单位作为实施主体负责剥离,也可由地方政府组织统一剥离;对于村庄和集镇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项目,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剥离利用实施;同时,县级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等要对表土剥离工作给予监督和指导。剥离的耕作层土壤重点用于土地整治、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矿废弃地复垦和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且应实行有偿交易使用,具体交易方式由市、县自行制定,交易价格应不低于耕作层土壤的剥离成本,交易所获收益可专项用于补助表土剥离工作,或奖励给表土剥离的用地单位。政府通过建立交易平台、指导和规范交易行为、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等,提高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工作参与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结论与展望从研究现状来看,现阶段中国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研究呈现以下特点: 以实证分析为主,研究对象主要为试点市县和部分单独选址项目。在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类型的研究中,类型的划分主要以具体专项工作内容为依据。表土剥离利用实践的应用对象和主要目标存在差异,表土剥离利用工作暂没有统一遵循的规范程序和相应的技术体系,各技术环节均缺乏技术标准的提炼。土壤调查评价暂无统一标准和固定方法,评价方法可以概括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各环节的实施主要视耕作层土壤类型和剥离区自然条件等因素而定。针对不同的实施主体,不同用地情况的表土剥离利用的组织管理模式呈现出差异化特点。除实证研究外,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相关理论研究也在不断充实。总体而言,理论研究比较薄弱,国内现有理论研究主要是试点项目区实施成效的经验概括,还停留在描述性和讨论性的分析阶段;此外,由于区域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耕地状况等存在差异,以致个案研究的总结不具普适性,难以形成规律性的凝炼。
中国开展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时间较短,相关技术方法和理论研究还有待丰富完善。为保障补充耕地数量、提高质量和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持续推进我国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工作,需在以下几方面加强研究。
1) 健全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监督管理。通过建章立制,鼓励建设占用耕地的单位,将所占耕作层土壤用于新开垦耕地、劣质地或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差别化开展表土剥离利用工作。由于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关系到多部门、多方利益主体,且涉及资金和技术等方面,必须通过行政干预手段,在项目资金来源、使用和管理等方面制定规定,建立健全监理实施、分级验收和检查监督等相关配套制度及政策,指导和规范剥离表土市场交易,确保表土剥离利用工作有序实施。
2) 规范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程序,制订实施的技术标准。明确实施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条件和项目类型,完善土壤调查评价和规划程序,科学制订剥离利用实施方案,明确耕作层表土剥离的实施范围、程序、责任分工以及剥离、储存、运输和回覆等各环节的技术规范和施工工艺,规范项目运作;此外,关注剥离利用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问题,加强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3) 引入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完善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工作。可将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工作纳入年度耕地保护目标考核,通过给予一定的用地指标等方式,奖励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实施较好的市县,并在使用省级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安排土地整治项目资金时,给予适当支持,对剥离区与存放点和覆土区较远的实施主体,给予适当补贴。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社会资金的参与,并将有偿交易所得,全部用于奖励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的实施主体。对于未开展此项工作的单位,停止其建设项目的农地转用及审批;未按要求实施耕作层土壤剥离的,要责令其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的单位,及时通报,并采取不予退还保证金等措施,对其严格约束。
4) 研究国外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的进展,对国内相关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发达国家开展相关研究起步较早,不仅有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制度保障和成熟的管理体制,通过综合运用多种行政手段,保障主体责任的落实,而且稳定的资金来源、详尽的技术规范和先进的方法,也使得其呈现市场化、社会化和生态化特征日益明显的趋势[38]。对国外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的研究应继续深入,并结合中国国情和项目区实际,吸收国外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的有益经验,加强表土剥离在法律法规、制度保障、资金来源和技术规范等方面的比较研究,探索在中国更具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路径和方法。
[1] |
王静. 日本、韩国土地规划制度比较与借鉴[J].
中国土地科学, 2001, 15(3): 45.
WANG Jing. Comparison between Japan's and Republic of Korea's land planning system and its suggestion[J]. China Land Science, 2001, 15(3): 45. |
[2] | JONES M L M, NORMAN K, RHIND P M. Topsoil inversion as a restoration measure in sand dunes, early results from a UK field-trial[J]. Journal of Coastal Conservation, 2010, 14(2): 139. DOI: 10.1007/s11852-009-0072-9. |
[3] | HOWARD G S, SAMUEL M J. The value of fresh-stripped topsoil as a source of useful plants for surface mine revegetation[J]. Journal of Range Management, 1979, 32(1): 607. |
[4] | SCHWENKE G D, AYRE L, MULLIGAN D R, et al. Soil stripping and replacement for the rehabilitation of bauxite-mined land at Weipa. Ⅱ. Soil organic matter dynamics in mine soil chronosequences[J]. Australian Journal of Soil Research, 2000, 38(2): 345. DOI: 10.1071/SR99043. |
[5] | READ T, BELLAIRS S M, MULLIGAN D R, et al. Effects of stripping season and stockpiling duration on topsoil seed availability for forest re-establishment on coal mined land[C]//Native Seed Biology for Revegetation Workshop. Australian Centre for Mining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11:207. |
[6] | LAMB D, ERSKINE P D, FLETCHER A. Widening gap between expectations and practice in Australian minesite rehabilitation[J]. Ecological Management & Restoration, 2015, 16(3): 186. |
[7] | NICHOLS O G, MICHAELSEN D V. Successional trends in bauxite minesites rehabilitated using three topsoil return techniques[J]. Forest Ecology & Management, 1986, 14(3): 163. |
[8] |
刘新卫, 杨磊, 刘丽, 等. 国外表土剥离再利用的经验与启示[J/OL]. [2016-02-25]. http://www.lcrc.org.cn/publish/portal0/tab167/info40386.htm.
LIU Xinwei, YANG Lei, LIU Li, et al. Experience and revelation of topsoil stripping and utilization in foreign countries[J/OL]. [2016-02-25]. http://www.lcrc.org.cn/publish/portal0/tab167/info40386.htm. |
[9] |
谭永忠, 韩春丽, 吴次芳, 等. 国外剥离表土种植利用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J].
农业工程学报, 2013, 29(23): 198.
TAN Yongzhong, HAN Chunli, WU Cifang, et al. Patterns of topsoil stripping for planting use in foreign countries and its enlightenment for China[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3, 29(23): 198. |
[10] |
高世昌, 陈正, 孙春蕾. 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成本调查分析[J/OL]. [2016-02-25]. http://www.lcrc.org.cn/publish/portal0/tab167/info39825.htm.
GAO Shichang, CHEN Zheng, SUN Honglei.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cost of topsoil stripping and utilization[J/OL]. [2016-02-15]. http://www.lcrc.org.cn/publish/portal0/tab167/info39825.htm. |
[11] |
薛山. 我国建设占用耕作层剥离与利用模式研究[D].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2014: 14.
XUE Shan. Study on the tillage layer stripping and utilization of building occupants in China [D]. Beijing: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2014: 14. |
[12] |
董雪. 吉林省黑土区村庄表土剥离技术集成方案[D]. 长春: 吉林农业大学, 2012: 10.
DONG Xue. The integration project of topsoil stripping on black soil region in Jilin province village [D]. Changchun: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2: 10. |
[13] |
胡振琪. 煤矿山复垦土壤剖面重构的基本原理与方法[J].
煤炭学报, 1997, 22(6): 617.
HU Zhenqi. Fundamentals and methods of sectional reconstruction of mine reclaimed soil[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 1997, 22(6): 617. |
[14] |
杨才敏. 也谈生产建设项目区的表土剥离问题[J].
中国水土保持, 2014(9): 23.
YANG Caimin. Talk about the issue of soil stripping in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projects[J].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China, 2014(9): 23. |
[15] |
徐炳玉, 王涛, 窦森. 关于表土剥离技术的初步研究[J].
吉林农业, 2012, 263(1): 18.
XU Bingyu, WANG Tao, DOU Sen.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opsoil stripping technology[J]. Jilin Agriculture, 2012, 263(1): 18. |
[16] |
沈志勤, 严庆良, 何佑勇. 对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的思考[J].
国土资源情报, 2015(4): 39.
SHEN Zhiqin, YAN Qingliang, HE Youyong. Thinking about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topsoil stripping and reuse for cultivated land occupied by construction[J]. Land and Resources Information, 2015(4): 39. |
[17] |
刘祥. 湖北省几处土地整理对土壤质量的影响[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14: 6.
LIU Xiang. Impact of some land consolidation regions on soil quality in Hubei [D]. Wuhan: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4: 6. |
[18] |
李海宽, 张雅楠. 内蒙古黑岱沟矿区排土场土壤质量评价[J].
中国水土保持, 2014(10): 63.
LI Haikuan, ZHANG Yanan. Evaluation of soil quality of Heidaigou mine dump in Neimenggu Province[J].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China, 2014(10): 63. DOI: 10.3969/j.issn.1000-0941.2014.10.025. |
[19] |
刘畅, 邢兆凯, 刘红民, 等. 辽西低山丘陵区不同农林复合模式土壤质量评价[J].
土壤通报, 2014, 45(10): 1049.
LIU Chang, XING Zhaokai, LIU Hongmin, et al. Soil quality evaluation of different agroforestry systems in low mountain and hilly region of Liaoning Province[J]. Chinese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2014, 45(10): 1049. |
[20] |
黄希垚. 基于污染风险评价的耕地表土剥离与再利用布局研究[D]. 福州: 福建农林大学, 2013: 35.
HUANG Xiyao. Study on the topsoil stripping and reusing arrangement of cropland based onpollution risk assessment[D]. Fuzhou: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2013: 35. |
[21] |
张振超, 张琳琳, 王冬梅, 等. 生产建设项目表土保护与利用[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5, 13(1): 129.
ZHANG Zhenchao, ZHANG Linlin, WANG Dongmei, et al. Topsoil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in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projects[J]. Scienc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15, 13(1): 129. |
[22] |
王新军, 范达, 崔慧珊, 等. 不同公路占地类型的土壤质量研究[J].
公路交通科技, 2011, 28(7): 147.
WANG Xinjun, FAN Da, CUI Huishan, et al. Research on soil quality of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in highway construction[J].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1, 28(7): 147. |
[23] |
刘瑞. 不同类型耕作土壤可剥离厚度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4, 42(24): 8143.
LIU Rui. Study on soil stripped thickness of different types arable land[J].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4, 42(24): 8143. DOI: 10.3969/j.issn.0517-6611.2014.24.021. |
[24] |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计指南[M].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1: 114.
Planning and Design Commission, Chinese Society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Guidelines on soil water conservation design for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projects[M]. Beijing: China Water and Power Press, 2011: 114. |
[25] |
付梅臣, 陈秋计, 谢宏全. 煤矿区生态复垦和预复垦中表土剥离及其工艺[J].
西安科技学院学报, 2004, 24(8): 156.
FU Meichen, CHEN Qiuji, XIE Hongquan. Surface soil peeling off and technology of ecological reclamation and beforehand reclamation in coal mining area[J]. 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4, 24(8): 156. |
[26] |
吴平. 关于贵州喀斯特地区表土剥离及防护的几点认识[J].
中国水土保持, 2015(5): 30.
WU Ping. Understanding about soil stripping and protection in karst area of Guizhou[J].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China, 2015(5): 30. |
[27] |
付梅臣, 陈秋计. 矿区生态复垦中表土剥离及其工艺[J].
金属矿山, 2004(8): 63.
FU Meichen, CHEN Qiuji. Surface soil stripping and its technology in ecological reclamation in mine area[J]. Metal Mine, 2004(8): 63. |
[28] |
李建华, 赵艳玲, 付馨, 等. 丘陵区水田整治中的表土剥离技术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 2013, 52(5): 1041.
LI Jianhua, ZHAO Yanling, FU Xin, et al. Research on surface soil stripping in hilly paddy fields remediation[J]. Hu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3, 52(5): 1041. |
[29] |
刘新秋, 冯喆, 左宏亮. 征地中的表土剥离与再利用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11, 31(2): 65.
LIU Xinqiu, FENG Zhe, ZUO Hongliang. Analysis on soil stripping and reuse of land expropriation[J]. Agriculture and Technology, 2011, 31(2): 65. |
[30] |
傅广仁, 段德河. 表土剥离再利用技术在尾矿库恢复耕植功能中的应用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 2008(1/2): 136.
FU Guangren, DUAN Dehe. Study on application of soil stripping and reuse in cropping function tailings recovery[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2008(1/2): 136. |
[31] |
牛光辉, 彭梓淦, 谭晓. 关于表土剥离有关问题的探讨[J].
中国水土保持, 2014(4): 21.
NIU Guanghui, PENG Zigan, TAN Xiao. Discussion on issues related to topsoil stripping[J].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China, 2014(4): 21. |
[32] |
孙礼. 关于保护和利用表土资源的思考[J].
中国水土保持, 2010(3): 6.
SUN Li. Thinking about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soil resources[J].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China, 2010(3): 6. |
[33] |
董丽娟, 窦森, 张玉广, 等. 表土剥离技术研究进展[C]. 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 成都, 2012.
DONG Lijuan, DOU Sen, ZHANG Yuguang,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f topsoil stripping technology[C]. Proceedings of the 12th National Congress of Society of Soil Science of China·the 9th Cross-Strait Academic Exchange Symposium on Soil and Fertilizer. Chengdu, 2012. |
[34] |
冯忠江, 郑艳东, 张磊. 浅谈土地整理项目中的土地平整问题[J].
资源·产业, 2005, 7(2): 81.
FENG Zhongjiang, ZHENG Yandong, ZHANG Lei. Discussion on land leveling in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J]. Resources & Industries, 2005, 7(2): 81. |
[35] |
王锐, 张孝成, 蒋伟, 等. 建设占用耕地表土剥离的主要实施条件研究:以重庆市三峡库区移土培肥为例[J].
河北农业科学, 2011, 15(1): 91.
WANG Rui, ZHANG Xiaocheng, JIANG Wei, et al. Implementation condition of topsoil stripping of farmland used for construction: Taking shifting soil and fertility betterment of Three Gorges Researvoir area as example[J]. Journal of He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1, 15(1): 91. |
[36] |
程从坤. 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模式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 2014, 42(23): 8017.
CHENG Congkun. Study on the patterns of arable layer topsoil stripping and reuse: a case study of Anhui Province[J].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4, 42(23): 8017. DOI: 10.3969/j.issn.0517-6611.2014.23.113. |
[37] |
徐艳, 张凤荣, 赵华甫, 等. 关于耕作层土壤剥离用于土壤培肥的必要条件探讨[J].
中国土地科学, 2011, 25(11): 97.
XU Yan, ZHANG Fengrong, ZHAO Huafu, et al. Prerequisites for preserving the fertility and the soil layer before farmland converted for construction use[J]. China Land Science, 2011, 25(11): 97. |
[38] |
朱先云. 国外表土剥离实践及其特征[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9, 22(9): 24.
ZHU Xianyun. The practi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oreign topsoil stripping[J].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of China, 2009, 22(9): 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