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2009, Vol. 29 Issue (1): 197-223  
0

引用本文 [复制中英文]

马雪峰. 2009. 2007年西方社会学家所关注的主要议题——《美国社会学杂志》(AJS)概述[J]. 社会, 29(1): 197-223.
[复制中文]
Ma Xuefeng. 2009. Major Topics of the Western Sociologists' Concerns in 2007:An Overview of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J]. 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in Chinese Version), 29(1): 197-223.
[复制英文]
2007年西方社会学家所关注的主要议题——《美国社会学杂志》(AJS)概述
马雪峰     
Major Topics of the Western Sociologists' Concerns in 2007:An Overview of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Ma Xuefeng     
一、概况

《美国社会学》(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以下简称AJS)是国际社会学界重要的杂志之一,双月刊,全年6期。每期包括研究论文5-6篇,书评20多篇。2007年的杂志,共有35篇研究论文,141篇书评。

就研究论文而言,实证研究(或量化分析)的色彩较浓,行文的科学逻辑特征明显,一般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献回顾与问题的提出;第二部分介绍研究方法与数据(资料);第三部分为数据(资料)分析与结论。结论一般篇幅较短。下文以2007年的35篇研究论文和141篇书评为基础,对其所体现的国际社会学研究动态,作简要的总结。

二、研究论文

2007年在美国的AJS杂志的第1期至第6期上共发表了35篇论文,研究主题涵盖多个领域。为便于描述,我们将其按研究主题分成六大组:移民/族群研究,法律/警察研究,社会流动研究,女性主义/生育/性研究,经济/组织/制度研究以及其他专题研究(见表 1)。

表 1 AJS 2007年第1期-第6期所发表的35篇论文研究专题分布
(一) 有关移民/族群的研究

有关移民/族群的研究,长久以来一直是美国社会学界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从AJS 2007年发表的研究论文来看,这种局面依然如是。在35篇研究论文中,有9篇直接与移民/族群有关,占总论文数的1/4强。

康涅狄格大学(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的Simon Cheng与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 University)的Brian Powell合作的论文《种族混合家庭儿童的资源分配》(Under and Beyond Constraints:Resource Allocation to Young Children from Biracial Families),讨论的是种族混合家庭(比如父亲是白人,母亲是黑人或亚裔等)与种族单一家庭在向孩子传递资源方面的不同。作者发现,与种族单一家庭相比,混合家庭能够为孩子提供更多的经济和文化资源,但所提供的社会资源相对较少。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的Christina A. Sue和Edward E. Telles的论文《命名中的同化与性别》(Assimilation and Gender in Naming)讨论的是在洛杉矶乡村生育孩子的西班牙裔父母给孩子的命名实践。作者发现,越是处于美国文化之中,越是增加了这些新父母为孩子取英文名字的机会。而且,他们还发现,通过给孩子取能够翻译成西班牙语的英文名,这些在美国出生的西班牙父母既能维系其与族群来源的联系,又能达到同化的目的。但是,来自西班牙的移民夫妇往往给儿子取西班牙名字,给女儿取名则倾向于选择没有西班牙意味的英文名。在出生于美国的西班牙人与非西班牙人的夫妻组合中,这种性别差异也是存在的。在族际通婚的夫妻中,父亲的族群性对命名、尤其是对男孩的命名有巨大的影响。Sue等人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对同化过程性别化的揭示。

俄亥俄州立大学(Ohio State University)的David Jacobs和Daniel Tope的文章《后人权时代憎恨的政治:少数族群威胁,杀人与议会当中的意识形态投票》(The Politics of Resentment in the Post-civil Rights Era:Minority Threat,Homicide,and Ideological Voting in Congress)关注的是种族与族群憎恨对美国政治的影响。通过对少数族群威胁论和少数族群投票权的考察,该文讨论了谋杀率的扩大与少数族群威胁论的共生是如何导致了自由政策支持率的下降的,从而以非直线的方式影响了美国的投票选举。

Eric Grodsky在《高等教育中的补偿性赞助》(Compensatory Spon-sorship in Higher Education) 一文中关注的是学院与大学在美国的种族与阶级分层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作者考察了学院与大学的选择机制在种族、族群和社会经济的赞助行为中的参与程度,考察的对象是1972年、1982年与1992年毕业的高中学生群。他发现,越来越多的机构参与到了对非洲裔美国学生的赞助行动中,而且还将这一赞助行为扩大到了西班牙裔的学生。另一方面,很明显的是学院与大学并不热心于针对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学生的赞助行动。要理解为什么高中机构更愿意选择来自特殊少数族群的学生,而不是白人学生。作者介绍了补偿性赞助这一概念,并以此来解释上述现象。

Tim Wadsworth与Charis E. Kubrin的文章《美国大都市地区西班牙裔的自杀》(Hispanic Suicide in U.S. Metropolitan Areas: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Immigration,Assimilation,Affluence,and Disadvantage)重在讨论美国大都市地区西班牙裔自杀的结构性关联。作者评论了一些争论性的假设,讨论了移民、同化、富裕、经济劣势以及族群不平等对西班牙裔自杀行为的影响等问题。Wadsworth等人的研究揭示了社会结构、文化与西班牙人自杀之间的复杂关联。该文是首个试图测定西班牙裔自杀行为结构关联的研究,也评估了移民与文化同化对特定族群自杀的宏观影响。

Rory McVeigh与Juliana M. Sobolewski的论文《红县,蓝郡与基于性别与种族的职业隔离》(Red Counties,Blue Counties,and Occupational Segregation by Sex and Race)探讨了职业上的种族隔离对投票结果的影响。作者认为,美国的选举结果受到很强的不平等因素的影响,如男女,白人与非白人等。这种不平等植根于职业上的种族隔离。

Brian Stults与Eric Baumer的文章《种族背景与警力规模》(Racial Context and Police Force Size:Evaluating the Empirical Validity of the Minority Threat Perspective)指出,以往的研究证明了种族背景与犯罪控制级别之间的关系,但是并未明确指出造成这种关系的解释因素是什么。该文致力于检验解释种族背景与犯罪控制级别关系的因素。

David Cunningham和Benjamin T. Phillips的《动员的背景:空间性设置与三K党在北卡罗纳存在,1964-1966》(Contexts for Mobilization:Spatial Settings and Klan Presence in North Carolina)关注的是影响族群动员加剧的因素。作者认为,族群竞争理论为地方性的族群团结的强化以及族群冲突的加剧提供了有用的视角,但却无法解释空间在不断加剧的族群动员中所起的作用。以民权运动时期北卡罗纳的三K党为例,作者强调,威胁-竞争的机制是与空间背景的不同因素联系在一起的,并基于这一社会过程中的空间性影响。二人强调,在县内和跨县连接存在的情况下,动员就会变得较为容易,通过这些连接,有关三K党的信息就会传播给其他人。

新墨西哥大学(University of New Mexico)Christopher J. Lyons的文章《社区组织(解体)与种族动机的犯罪》(Community(Dis)Organization and Racially Motivated Crime),关注社区结构与种族动机的犯罪(反黑人与反白人)之间的关联。其材料来自芝加哥,包括警察报告、人口普查数据以及问卷调查等。作者发现,与一般的犯罪行为相比,反黑人的仇恨性犯罪多发生于有较强的非正式社会控制的组织性社区;相反,反白人的事件,多出现在较为涣散的社区,特别是那些居住不大稳定的社区。

(二) 有关法律与警察的研究

从AJS 2007年的研究论文来看,与法律相关的研究也是美国社会学的一个研究重点。在35篇文章中,有5篇与法律相关,占论文总数的14%强。

Terence C. Halliday的文章《法律的递归:公司破产制度在全球化中的全球规范的制订与国家立法》(The Recursivity of Law:Global Norm Making and National Lawmaking in the Globalization of Corporate Insolvency Regimes)关注法律的全球化问题。作者指出,对全球化的社会学研究涉及的领域繁多,如金融、商业、文化、宗教与人口等,但是它们几乎完全忽略了法律。该文认为,主导全球结构的,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联合国,正在用法律(包括公司破产法)作为基础,来建立一个国际性的金融体系。通过对国际机构的研究与三个国家(中国、印度尼西亚与韩国)的例子,文章提出了一个新的构架,以此来理解全球情境中的法律变迁,即法律的递归(recursivity of law)。作者认为,破产法的全球化是通过三个循环来推进的:①在国家的层面上,通过法律制定的递归循环;②在全球的层面上,通过制定规范的迭代循环;③通过二者的结合。递归循环是由四个机制所驱动的:法律的不确定性,矛盾,诊断斗争,与参与者的失谐。因此,法律的递归模型既能复兴,也能扩展法律变迁的社会学理论,并能为全球化与法律的整合理论提供一个基础。

Frank Dobbin在《如何阻止性骚扰:组织机构中法律依从的专业建构》(How to Stop Harassment: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of Legal Compli-ance in Organizations)一文中指出,至上世纪90年代后期,大多数雇主都建立起了性骚扰的诉说程序与感受能力训练。不过,正是一些人事专家,而不是法庭、立法机构或律师,利用专业的工具推动了这些反性骚扰的策略。人事专家的成功在于,他是行政执行人员(决策人,executive),而不是政府官员,后者界定了职业的权限,而执行者易受人事观点的影响,科层程序能够降低法律风险。每一次法律出台新的文件或界定性骚扰的法案出台后,人事专家都会据此提出自己的建议。是人事专家与法律专家共同型塑了雇主的反性骚扰措施。人事专家为法律依从中出现的问题创建管理补救方案的传统,为他们提供了优势,他们能够吸引有意于降低风险的行政执行人员。而法律专业的传统,即就事论事的方案,及其对惯例化解决方案的拒绝,使其不利于吸引同类决策人。听取律师建议的决策者比较不愿意建立诉说程序,而听取人事专家建议的决策者则愿意如此。实际上,越来越多的雇主选择了人事专家所提倡的诉说程序,尽管律师对此多有消极评价。该个案为职业的演化提供了教程(lesson),因为行政执行人员在界定专业权限方面正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Anthony S. Chen关于公平就业的文章(The Party of Lincoln and the Politics of State Fair Employment Practices Legislation in the North,1945-1964)提出这样的问题:从1945年到1964年,在美国北方各个州中,有20多个通过了有关防止雇佣中的歧视行为的法案。基于这一史实,作者的问题在于:为什么有些州在通过就业公平法案方面比其他州要慢得多?这篇文章采用文献分析与统计资料的方法,说明决策制定机构中的党派控制与该国家通过这项法案的可能性的减小相关联。这一发现质疑了关于选举重组(开始于1960年代中期,在里根-布什年代达到顶峰)的主流论述。恰好在赞助行动到来之前,关键的美国共和党官员(配以有组织的商业与受自由市场驱动的反规章意识形态)成功地阻止了国家采纳色盲(color-blind)法案以批准正式的种族平等。

Peggy C. Giordano等人试图以新米德主义的视角来看待生命过程中的情感与犯罪问题,从而探讨犯罪的连续性与变迁(Emotions and Crime over the Life Course:a Neo-meadian Perspective on Criminal Continuity and Change)。该文指出,情感在一般社会学理论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在犯罪学理论中,情感过程(emotional processes)还没有成为一个核心元素。对情感经验领域的关注增加了我们理解成人犯罪参与模式的知识,该文关注的便是这种知识增进的特定方式。我们从社会学的情感研究传统汲取原料,以推进新米德主义的视角。其中强调,情感是①社会的,②有很强的认知基础,③影响了长期的犯罪连续性与变迁模式。象征互动主义者的视角对情感的研究强调其社会特征,及其与认知过程的联系,并指出情感对长期的犯罪参与模式的影响方式。这一新米德主义视角与断念理论(theories of desistance)相比较,关注于非正式社会控制的作用,并发展了情感性自我(emotional self)的观点。该文通过访谈男性与女性青少年犯法者和两种成人的情感波动(two waves of adult),结合资料记录的一般联系模式,支持了这一观点,即关于情感过程的社会观点对理解犯罪的连续性与变化的生命历程模式十分关键。

在这些关于法律社会学的研究中,有一篇讨论中国问题的论文。Ethan Michelson在《律师,政治嵌入与中国社会主义转型中的制度连续性》(Lawyers,Political Embeddedness,and Institutional Continuity in China’s Transition from Socialism)一文里,以中国律师、其职业麻烦及其相应的策略作为个案,来建立与发展政治嵌入的概念。通过对25个城市的调查表明,通过与国家及其行为者之间的科层的、工具的或情感的联系而广泛界定的政治嵌入,来帮助中国的律师度过日常的困难,如程式化的行政干预,警察的骚扰与胁迫等。该文得出一个讽刺的结论,即中国的法律实践至少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持久显著性(salience),特别是在资本主义初期和法制时期尤为如此。律师对国家行为者的依赖(不管是在法庭体系内和体系外均如此)维系了制度内部政治联系的价值,这些制度承担着回避关系的责任。

(三) 有关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研究

Tak Wing Chan与John H. Goldthorpe在《社会地位与报纸阅读群》(Social Status and Newspaper Readership)这篇文章中,通过考察报纸阅读群与其社会地位之间的关联,探讨了文化消费的社会基础。他们提供了一个充实的系统研究,讨论社会地位与报纸读者群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与多项式的logistic回归模型相一致,其中作者考察了教育获取,它是受访人的信息处理能力的代理。受访人的父亲与最好的朋友的社会地位也会对报纸选择产生重要的实质性影响。其结论是:社会地位对报纸阅读群的影响比阶级带来的影响更为重要。

Richard Breen与Jan Jonsson则试图通过对瑞典的研究来解释社会流动的变迁原因。在《解释社会流动的变迁:二十世纪瑞典的教育平等化与教育扩展》(Explaining Change in Social Fluidity:Educational Equalization and Educational Expansion in Twentieth-century Sweden)一文中,通过24个年度调查(1976年-1999年),63 280个样本,作者分析了瑞典男女的社会流动。以往对瑞典社会流动的研究多关注年代与时期的问题。该研究则结合年代与年龄人群(cohort)两个角度,通过分析支持另一种理论模型,即流动中的变化受到年龄分组(cohort)而非时代(period)的影响。文章指出,197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之间社会流动中的变化应归因于更易流动的年轻人对较少流动的长者的成功替换。该文的最终目的在于揭示变迁的模式,因此他们考察了教育这一因素(这是代际阶级再生产得以出现的重要渠道),指出导致社会流动的增强大多有两个原因,即教育均等化和出身、目标、教育与年龄分群之间的互动所产生的复合效应(compositional effect)。

Andrea E. Willson等人关注了一个不被人注意的角度。其文章《生命健康中作为不平等机制的累积的优势过程》(Cumulative Advantage Processes as Mechanisms of Inequality in Life Course Health)探讨了健康与社会经济地位之间的延时关系。作者指出,尽管有证据表明,经济资源的不平等伴随着累积的优势过程,但是,当这一框架运用于生命健康层面时,并未产生一致的结论。该文采用来自收入的定组研究(panel study of income dynamics)的纵向资料,关注社会经济资源与经济历史的多种维度如何与不同年龄的健康相关联。作者发现,一些细微的资料支持健康问题中累积优势的路径与时间依赖的过程(path- and duration-dependent processes of cumulative advantage in health)。结果表明,在对时间过程中的不平等机制的研究里,由于低社会经济地位人群中不均衡的消耗与死亡率,累积优势的过程受到年龄的限制。

对社会流动的研究中有一篇关注中国问题的论文。香港科技大学的吴小刚与UCLA的Donald J. Treiman的论文《中国社会主义下的不平等与平等:户口制度与代际职业流动》便是一个特例。根据1996年国家概率样本(男子)的资料,该文分析家庭背景对当代中国职业流动的影响,特别关注了城乡的制度划分。文章分析了城乡之间的人口基于教育水平的流动,指出先前仅限于城市人口的研究中所存在的严重的样本选择偏见。该文的视角则强调社会主义国家与社会流动,以及不平等与流动之间的关系。

相关的研究经常关心一些少数群体或是弱势群体。Jane D. Mcleod和Danielle L. Fettes的文章《失败的轨迹:有精神健康问题的儿童的教育经历》就专门探讨了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作者运用发展心理学、生命史社会学与教育过程研究的多个角度来探讨一个概念框架,以理解儿童的精神健康问题与教育获取之间的联系。他们指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回应对其失败的教育经历有着重要影响。

(四) 有关女性主义、生育、健康、性等的研究

女性主义思潮在社会科学领域所带来的影响持续升温,且涉及的主题也较为丰富,对生育健康与性问题等的研究与之相互交织,在AJS中有三篇文章探讨这类话题。

Jennifer Johnson-Hanks在《非洲人口统计与健康调查中的生殖力下降》(Natural Intentions:Fertility Decline in the African Demographic and Health Surveys)中首先评点了以往的研究。他指出,许多社会研究的模型认为,某些行为方式揭示了个人的意图,渴望或优先选择。如Henry与Coale的生殖力下降模型以特定的分娩方式来阐明“自然生殖力”,即夫妇两人并没有采取有意的行为来管理其生殖生产。该文认为,只有在协调意图与行为的文化指令系统已经完好建立起来的情况下,这一推论才是有效的。文章采用来自非洲18个国家的资料,作者比较了妇女们自述的意图与标准人口统计模式下所赋予她们的意图,并发现了一些重大的矛盾之处。文章强调,意图与后果之间的关系本身便是一种社会的产物,其重点在于反思标准统计模型中对地方人群的概念规约,主张发现妇女自己的声音。

对性行为及其影响的研究往往聚焦于青少年,Ann M. Meier的文章也不例外。不过,在《青春期的首次性行为与后来的心理健康》(Adolescent First Sex and Subsequent Mental Health)中,他得出的却是一个与以往不同的结论。生命历程概念与认同理论认为,性会给一些青少年带来心理健康问题。该文采用National Longitudinal关于青少年健康的研究,考察青少年性行为的心理健康后果。该文分析揭示了初次性行为之影响的偶然性。作者指出,除了年龄标准外,浪漫的关系与性别因素都对初次性行为带来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影响。尽管许多青少年经历了心理健康受损,但是大多数人并非如此。这一发现强调了在考察生命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时,要考虑偶然性的重要意义。

Shelley Correll在《母性惩罚》(Getting a Job:is There a Motherhood Penalty?)一文中,讨论了女性在求职与薪酬方面因母亲身份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问卷研究发现,在薪水惩罚方面,母亲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尽管制作这类惩罚的临时机制究竟是什么仍令人困惑。作者采用实验室试验的方法来评估这一假设,即基于地位的歧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外,采用对雇主的审计研究来评价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含义。在这两类研究中,参与者评价了应聘者的材料(同性别的两个人,都是合格的工作候选人,而是否为人父母的,其地位状态显然不同)。实验室研究表明,在雇主的评价标准中(包括可察知的能力与起始薪水),母亲们处于不利的地位。男人不会因其父亲地位而受到类似的遭遇,有时候反而会因此受益。审计研究表明,雇主歧视母亲,但并不排斥父亲。

(五) 有关经济社会学的研究

这类文章可归类于组织社会学,2007年的AJS中至少有3篇文章。

Sarah Babb的文章《战后初期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Embeddedness,Inflation,and International Regimes:the IMF in the Early Postwar Period)探讨了在战后初期——凯恩斯思想具有突出影响的时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何选择一系列传统的、反通货膨胀倾向的政策指令。通过IMF的文献与其他二手文献,作者指出,组织是根据包含有限理性的结构来设计的,他们必须适应无法预料的情况。他们也会受到其所处环境中的其他因素,如专业人员的权力与常规化倾向的推动等的影响,从而走向不可预期的方向。因此,部分地由组织构成的国际机构往往具有内在矛盾。

Emily Barman《捐赠管理的制度性分析路径》(An Institutional Approach to Donor Control:from Dyadic Ties to a Field-level Analysis)一文,关注对捐赠管理的制度性分析。以往社会学的研究对捐赠关注较少,虽然在有关慈善的研究中,会涉及到对捐赠者意图的解释,但这种解释多从微观处着眼。Emily Barman的这项研究在这方面有所突破,他试图以制度理论来分析宏观因素对捐赠者行为的影响。

(六) 有关组织社会学的研究

密歇根大学的Victoria Johnson在名为《什么是组织印记:巴黎歌剧创立中的文化企业家身份》(What is Organizational Imprinting? Cultural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Founding of the Paris Operas)的论文中,分析了企业家在选择与结合历史因素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组织理论认为,组织从其被铸造的环境中汲取了基础元素,这就是有名的组织印记假设。作者评论,这一假设被广为引用,但却依然未被充分理解。他认为,文化社会学与企业家身份研究提供了一些工具来了解这一过程。作者采用这些工具,分析路易十四时期巴黎歌剧的创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基础来理论化组织印记。

印第安纳大学的Tim Bartley《全球化时代的制度涌现》(Institutional Emergence in an Era of Globalization: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Private Regulation of Labor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一文,关注全球化时代新制度的出现,特别关注近期新的跨国规制(Transnational Private Regulation)体系的出现。Bartley指出,许多学者认为,公司创制这样一些保证体系是为了解决市场中的问题。在这一视角下,制度是作为解决集体行动问题的方案而出现的。Bartley发展了另外一种视角,他将制度视为政治争持(political contestation)的产物。Bartley认为,市场制度的政治建构是一个常被忽视的因素,其分析表明,市场中的问题解决与政治主张如何引致了新的制度形式。

(七) 有关网络社会的研究

Barbara Entwisle等人的文章《社会关系结构中的变化》(Networks and Contexts:Variation in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Ties),关注社会学的经典概念“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作者认为,“社会结构”这一术语,包含两层涵义,其一是关系型的,关涉个人或个人所组成的群体之间的联系网络;其二是指个人所处的情境。利用来自泰国Nang Rong地区的多个村子的材料,作者试图说明网络结构(network structure)与情境(context),在许多有意义的方面是共变且相互影响的。

Caroline W. Lee的文章《公共对话中是否有私人谈话的空间?》(Is there a Place for Private Conversation in Public Dialogue? Comparing Stakeholder Assessments of Informal Communication in Collaborative Regional Planning)关注公共参与模型(public engagement models)的普世性。Lee的研究,比较了两个非正式交流的报告。通过访谈,Lee发现,精英与非精英都运用非正式交流来增强与平息舆论压力,而这种非正式交流的权力来自其与地方性知识和以场为基础的(place-based)网络的关系。Lee的研究,强调区域尺度(regional-scale)的政治文化的意义。

(八) 其他专题研究

在其余未被单独归类的4篇文章中,涉及的主题包括:记忆工程、公民社会与社会文化现象等。在一定意义上,他们都强调制度性的一面和社会文化的视角,有些文章采用了象征与认知的视角,并带有跨学科的意味。

Robert Jansen在《复苏与挪用》(Resurrection and Appropriation:Reputational Trajectories,Memory Work,and the Political Use of Historical Figures)一文中,考察了声望、记忆运作与对历史人物的政治运用之间的互动,指出这一象征的斗争的运作方式。作者采用记忆运作的依附轨道(path-dependent memory work)模型,来解释萨帕塔主义者(Zapatistas)与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Sandinistas)是如何用不同的方式来援引历史人物的,即当前的记忆斗争如何赋予与限制后期对历史人物的运用。

以反思理性经济学为参照的彩票研究也与网络与关系问题紧密相关。Roberto Garvia在《企业联合组织、制度化与彩票》(Syndication,Institutionalization,and Lottery Play)一文里,以极富意味的角度考察了人们玩彩票的行为,特别对联合买彩票行为加以社会学解释。传统的经济学与社会学皆视买彩票为一种非理性行为。在该文中,作者试图从网络的视角来审视联合买彩票的行为。对德国、澳大利亚、西班牙、葡萄牙自17世纪彩票市场发展历史的比较表明,随着收入的增长,彩票市场也随之萎缩,但西班牙和葡萄牙是一个例外,在这两个国家里,联合买彩票行为较为盛行。在穷人中,联合买彩票是为了应对彩票价格的上涨,但是,当这些联合买彩票者单独买彩票完全没有问题时,联合行为依然持续着。作者认为,联合行为的持续,是因为彩票经由制度化的过程,已经从单纯的经济财产转变成个人关系纽带的象征。

以社会学角度探讨网络构成的影响因素的学者是哈佛大学的Damon Centola和康奈尔大学的Michael Macy合写的文章《复杂的传播与长关系的虚弱》(Complex Contagions and the Weakness of Long Ties)。二者讨论长关系、弱关系与信息传播和社会位置联络之间的互动。该文的问题在于,弱关系是否对简单传播和复杂传播都适用?他们指出,弱关系能使信息迅速得到传播,连接不同的社会位置。复杂的传播要求来自多种来源的社会性确认,如高风险的社会运动的传播,未经证实的新技术等。作者指出,当接受信息的门槛抬高的时候,长关系能够阻止信息的传播。复杂的传播主要依赖于网络的宽度,而非长度。

普林斯顿大学Delia Baldassarri与意大利特兰托大学(University of Trento)的Mario Diani的文章《公民网络的整合力》(The Integrative Power of Civic Networks),从公民网络的视角,通过对英国两个城市格拉斯哥(Glasgow)和布里斯托尔(Bristol)的调查,分析了公民社会内部的整合机制。

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约翰斯顿(Jose?e Johnston)和鲍曼(Shyon Baumann)的文章《民主与区隔》(Democracy Ersus Distinction:a Study of Omnivorousness in Gourmet Food Writings),关注文化消费问题。作者通过对美食作品/刊物的研究,来讨论某些食品如何被合法化为高级地位的文化符号。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作者指出了一种食品烹饪风格的变化,即杂食性(omnivorousness)的现象。基于定性与定量资料,他们进而分析杂食性背后的基本原理。作者指出,许多食物的价格是由两个结构来决定的,即纯正性(authenticity)与异国情调(exoticism)。这两个结构解决了包容性的民主的文化消费之意识形态与排斥性的讲究口味和区隔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张力。约翰斯顿和鲍曼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有关文化消费是如何维系了地位区隔的理解。

三、书评

书评为AJS之重要的一部分,AJS每一期都发表20多篇书评。所评论的都是学者们认为较为重要的文献,因此,有关书评的分析将为我们了解国际学界的研究动态,提供较为有用的信息。2007年6期AJS中包含了书评141篇,涉及142本2005年至2007年期间出版的文献。为了描述的方便,我们也将它们作一个粗略的分类,如表 2所示。

表 2 AJS2007年第1期-第6期所发表的书评,以及所评著作的研究领域分布

表 2来看,书评所涉及的文献,比重最大的仍然是有关移民/族群/宗教的研究,总共有25本书,占文献总数的近18%。其次是有关美国以外的其他社会的研究,包括对英国、南非、加拿大、日本、韩国、伊朗、博茨瓦纳、意大利以及德国等社会的研究。另外,有关女性主义(6.4%),现代性、全球化、区域化(6.4%)也格外引人注目。其他还有有关文化、政治与社会变迁、社会运动等(5.7%),贫困、卫生、社会保障等(5.7%),经济、金融、市场(5.7%),学科讨论、跨学科对话(5.0%),跨学科文集(2.8%),信任研究(1.4%),马克思主义视角的研究(1.4%),有关记忆的研究(1.4%),有关教育的研究(2.8%),有关知识分子的研究(2.8%),有关法律及警察的研究(2.8%);另外还涉及译著一部,其他类型的研究文献20部。

所涉及的具体出版物按专题领域分布如附录。

附录: (一) 文化、政治与社会变迁、社会运动等

1. The Politics of Small Things:Power of the Powerless in Dark Times,by Jeffrey C. Goldfarb.(有关当代政治与社会变迁。)

2. Modernization,Cultural Change,and Democracy:The Human Development Sequence,by Ronald Inglehart and Christian Welzel. (涉及有关社会文化和政治变迁)

3. A World of Regions:Asia and Europe in the American Imperium,by Peter Katzenstein. (社会学与政治学的交叉,试图对世界之政治与经济变迁作社会学的解释)

4. Out of the Closets and into the Courts:Legal Opportunity Structure and Gay Rights Litigation,by Ellen Ann Andersen.(关注法律与社会运动之关系。在何种情境下,同性恋者的权利要求在法庭上更容易或更不容易得到支持?是什么因素影响同性恋者在法庭上权利声称的成功或失败)

5. Parite:Sexual Equality and the Crisis of French Universalism,by Joan Wallach Scott.(关注社会运动、话语与政治之关系等)

6. Locked Out:Felon Disenfranchisement and American Democracy,by Jeff Manza and Christopher Uggen.(有关美国选举权)

7. Party Movem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Strategies of Persistence,by Mildred A. Schwartz.(关注社会运动与选举政治)

8. Emerging Moral Vocabularies:The Crea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New Forms of Moral and Ethical Meanings,by Brian M. Lowe.(以对动物权利和烟草控制运动的分析,来考量新形式的道德与伦理)

(二) 学科讨论、跨学科对话

1. The Elephant in the Room:Silence and Denial in Everyday Life,by Eviatar Zerubavel. [讨论的是认知社会学(cognitive sociology)]

2. The Meanings of Social Life:A Cultural Sociology,by Jeffrey Alexander.[包括8篇文章,Alexander试图将文化社会学(cultural sociology)构建为社会科学的一个范式]

3. Logics of History: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by William H. Sewell,Jr.(包括10篇文章。作者试图在历史学家与社会科学家之间寻求一种对话。前4篇文章,对话主要在历史学家与社会学家之间展开,围绕结构、暂时性、能动性等问题;接下来的3篇是人类学家的文章,关注于历史与文化间的关系;最后一组文章是有关法国历史的研究。在其总结性的结论中,Sewell表明,他试图在社会科学中解释和重新描绘“社会的”这一概念)

4. Sociological Beginnings:The First Conference of the German Society for Sociology,by Christopher Adair-Toteff.(有关1910年GSS召开第一次会议的情况,其中包括作者翻译的滕尼斯有关社会学的目标与方向,以及韦伯、齐美尔等人的文章)

5. Tissue Economies:Blood,Organs,and Cell Lines in Late Capitalism,by Catherine Waldby and Robert Mitchell.(有关死亡社会学,或医学社会学)

6. Dissecting the Social:On the Principles of Analytical Sociology,by Peter Hedstrom.(身在牛津的一位瑞典社会学家有关分析社会学的著作)

7. The New Political Sociology of ScienceInstitutionsNetworksand Power. Edited by Scott Frickel and Kelly Moore. [有关新政治科学社会学(NPSS)的文集,关注制度、网络、权力如何型塑科学工作,科学工作又如何型塑了新的制度、网络以及权力]

(三) 现代性、全球化、地区化

1. Paris,Capital of Modernity;by David Harvey. (关涉现代性在欧洲或巴黎的出现)

2. The Holocaust and Memory in the Global Age;by Daniel Levy and Natan Sznaider.(作者将有关大屠杀的表述与全球化时代的团结、人权、正义等关联起来)

3.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Free Trade:The European Union,NAFTA,and Mercosur;by Francesco Duina.[对三个地区性贸易共同体(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南方市场共同体)的比较研究,旨在强调和解释地区化过程的差异]

4. Globalization from Below:Transnational Activists and Protest Networks,by Donatella Della Porta,Massimiliano Andretta,Lorenzo Mosca,and Herbert Reiter.(有关社会运动的研究)

5. Human Rights and Gender Violence:Translating International Law into Local Justice,by Sally Engle Merry.(作者是一组人类学家,有关全球化、国际法、人权等。关注国际人权法律对地方背景的进入)

6. Pharmaceutical Reason:Knowledge and Value in Global Psychiatry,by Andrew Lakoff.(从医药的角度来讨论全球化与地方体系间的关系)

7. Territory,Authority,Rights:From Medieval to Global Assemblages,by Saskia Sassen.(有关都市化与全球化的讨论,致力于解构“民族国家”)

8. Governing Water:Contentious Transnational Politics and Global Institution Building,by Ken Conca.(作者是一位政治学家。涉及全球化、国际政体等)

9. The Marketing of Rebellion:Insurgents,Media,and International Activism,by Clifford Bob.(有关全球化的研究。作者的问题在于,假设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压迫与非正义,那么,为什么有些排外性的群体会得到国际性的关注,并得到资源丰富的跨国网络的辩护,而另外一些群体却没有得到这样的关注和辩护)

10. Children in the Global Sex Trade,by Julia O’Connell Davidson. [关注全球性的“对儿童的商业性性剥削”(commercial sexual exploitation of children)(CSEC),特别是有关anti-CSEC及其相关话语]

(四) 对非美国社会的研究

1. The Disenchantment of the Orient:Expertise in Arab Affairs and the Israeli State. By Gil Eyal.

2. Bring the Empire Home:Race,Class,and Gender in Britain and Colonial South Africa. By Zine Magubane.(上述两篇文献关涉殖民研究与历史社会学)

3. Militarized Modernity and Gendered Citizenship in South Korea. By Seungsok Moon.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读韩国的经济发展。关注韩国社会流动的军事特征和社会变迁的性别面向)

4. The Society of Terror:Inside the Dachau and Buchenwald Concentration Camps. By Paul Martin Neurath. (关注于这个集中营的日常生活)

5.Bad Youth:Juvenile Delinguency and the Politics of Everyday Life in Modern Japan. By David R. Ambaras. (有关日本青少年问题的讨论。Ambaras的研究为理解日本青少年问题的社会建构提供了一种清晰的视角)

6. Seeing the State:Governance and Governmentality in India,by Stuart Corbridge,Glyn Williams,Manoj Srivastava,and Rene Veron. (有关印度的研究,属于定性研究。关涉穷人如何看待和参与政府的治理)

7. Power from Experience:Urban Popular Movements in Late Twentieth-Century Mexico,by Paul L. Haber. (有关墨西哥城市社会运动的研究)

8. The New Community Firm:Employment,Governance and Management Reform in Japan,by Takeshi Inagami and D. Hugh Whittaker.(有关日本自1990年代泡沫经济以来的公司组织变迁研究)

9. A Sociology of Work in Japan,by Ross Mouer and Hirosuke Kawanishi.(有关日本工作社会学的研究)

10. Insiders and Outsiders:Citizenship and Xenophobia in Contemporary Southern Africa,by Francis B. Nyamnjoh.(有关南非和博茨瓦纳的研究,关注随着跨国劳动力移民的出现而出现的公民资格、权利、人性的等级结构,“将移民罪犯化”和“将移民非洲化”是该书的两个主题)

11. Lost Modernities:China,Vietnam,Korea,and the Hazards of World History,by Alexander Woodside. (包括作者2001年在哈佛大学所作的四个讲座。虽然中国、越南、韩国前现代的官僚体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其仍面临着与现代官僚体制同样的问题)

12. Ethnic Nationalism in Korea:Genealogy,Politics,and Legacy,by Gi-Wook Shin.(作者出生于韩国,任教于美国斯坦福大学。有关韩国族裔民族主义的研究)

13. Structuring the State:The Formation of Italy and Germany and the Puzzle of Federalism,by Daniel Ziblatt.(通过对德国选择联邦制,而意大利选择单一制国家形式的考察,作者试图回答是何种原因造就了联邦制这一体制的)

14. Science,Culture,and Modern State Formation,by Patrick Carroll.[有关英国统治下的爱尔兰历史(1600-1900)]

15. How Russia Really Works:The Informal Practices That Shaped Post-Soviet Politics and Business,by Alena V. Ledeneva.(关注后苏联时代俄国新的政治精英和商业阶级的崛起及其与俄国政治之关系)

16. Owning Russia:The Struggle over Factories,Farms and Power,by Andrew Barnes.(有关俄国)

17. Class and Labor in Iran:Did the Revolution Matter? by Farhad Nomani and Sohrab Behdad.(关注伊朗的阶级与劳工)

18. The Unthinkable Revolution in Iran,by Charles Kurzman.(有关伊朗革命的原因)

19. Inside Rebellion:The Politics of Insurgent Violence,by Jeremy M. Weinstein. (关注发展中国家政治之动因)

20.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Japan’s Low Fertility,edited by Frances McCall Rosenbluth.(一个包括经济学家、政治学家、以及社会学家作品的文集,致力于对日本低生育率的政治经济分析)

21. One World of Welfare:Japan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有关日本社会福利的比较研究)

22. The Cross of Auschwitz:Nationalism and Religion in Post-Communist Poland,by Genevieve Zubrzycki.(关注波兰民族主义和宗教)

23. Inside the Mosaic,edited by Eric Fong.(关注多伦多的移民。根据作者提供的数据,2001年,在多伦多总人口中,44%的人是在外国出生的,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多伦多是如何接纳移民以及是如何成功整合移民的?这正是该书所关注的问题)

24. Bodily Matters:The Anti-vaccination Movement in England,1853-1907,by Nadja Durbach.(作者是历史学家,关注19世纪后半期发生在英国的反疫苗接种运动)

(五) 跨学科文集

1. When States KillLatin Americathe U.S.and Technologies of Terror. Edited by Cecilia Menjivar and Nestor Rodriguez.(跨学科文集,有关美国在20世纪后半期卷入的对拉丁美洲人民实施的国家恐怖运动)

2. Inequality and American Democracy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Need to Learn,edited by Lawrence R. Jacobs and Theda Skocpol.(作者是12位美国政治学家,主要关注美国社会政治性的不平等,涉及政治参与、治理、政策等问题)

3. Family TransformedReligionValuesand Society in American Life,edited by Steven M. Tipton and John Witte,Jr. (包括13篇文章,是集中各学科讨论家庭变迁所带来的问题之文集。包括神经系统科学、动物行为、法律、经济学、神学、历史学、政治哲学、社会学以及人类学的学者均参与其中)

4. Environmental Citizenship,edited by Andrew Dobson and Derek Bell.(多学科文集,关注新兴起的“environmental citizenship”的概念)

(六) 女性主义视角

1. Rape Work:Victims,Gender,and Emotions in Organization and Community Context,by Patricia Yancey Martin. (性别,组织,社区)

2. The Revolution Question:Feminisms in El Salvador,Chile,and Cuba,by Julie D. Shayne. [有关拉丁美洲(萨尔瓦多、智利、古巴)女性主义。关注两个问题:妇女为革命做了些什么?革命又给妇女带来了什么?访谈了48位妇女领导,旨在关注女性主义与革命的相互关系]

3. Mothers of the Nation:Women,Families,and Nationalism in Twentieth-Century Europe,by Patrizia Albanese. [作者主要在于批评民族主义研究中对妇女角色的忽视,主要关注族裔民族主义(ethnic nationalism)的研究]

4. Gender and CrimePatterns in Victimization and Offending,edited by Karen Heimer and Candace Kruttschnitt.(一本致力于理解女孩和妇女欺骗和犯罪模式的文集)

5. Stripped:Inside the Lives of Exotic Dancers,by Bernadette Barton. [有关美国几个城市(旧金山、檀香山等)脱衣舞女工作与生活的民族志研究]

6. Virginity Lost:An Intimate Portrait of First Sexual Experiences,by Laura M. Carpenter. [基于对美国61个成人(33个妇女,28个男子;其中,22个被访者将自己定义为同性恋或双性恋)失贞经历的访谈,关注被访者对失贞这一行为的描述及其相关社会话语]

7. An Insider’s View of Sexual Science since Kinsey,by Ira L. Reiss. (关注作者自己关于参与性研究的经历)

8. The Meanings of Marital Equality,by Sott R. Harris. (婚姻平等的意义)

9. Exposing Men:The Science and Politics of Male Reproduction,by Cynthia R. Daniels.(作者是女性主义学者,关注男性再生产之科学与政治)

(七) 移民、族群研究、宗教

1. Becoming Neighbors in a Mexican American Community:Power,Conflict and Solidarity,by Gilda L. Ocha. [有关墨西哥裔美国人社区的研究,为理解美国所有的拉丁美洲人的生活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也有助于理解“肤色”(race)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影响]

2. New DestinationsMexican Immigr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edited by Victor Zuniga and Ruben Hernandez-Leon.(有关美国墨西哥移民社区的研究文集,多是对墨西哥移民社区的民族志研究。经验材料丰富,但稍缺理论想象和概念性创新)

3. Erotic Journeys:Mexican Immigrants and Their Sex Lives,by Gloria Gonzalez-Lopez.(过去几十年里,有关墨西哥移民的研究一直是美国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多数研究关注墨西哥移民的迁移模式、教育状况与美国劳动力市场之关系等,很少有研究关注移民的亲密生活,特别是有关他们对性的态度和行为。Gloria Gonzalez-Lopez的此项研究,通过对墨西哥移民男性与女性之性生活历史的调查,关注社会以及文化的变迁对Gender的影响,作者检验了型塑墨西哥移民性生活的社会、文化以及历史背景等因素)

4. Home Bound:Filipino American Lives across Cultures,Communities,and Countries,by Yen Le Espiritu.(基于对一个叫San Diego社区的调查,是有关菲律宾裔美国人的研究。“home bound”标示出菲律宾裔美国人永远身处美国与菲律宾之间的那种中间状态)

5. When Affirmative Action Was White:An Untold History of Racial Inequality in Twentieth-Century America,by Ira Katznelson.

6. Freedom is Not Enough:The Opening of the American Workplace,by Nancy Maclean.

7. Awesome Families:The Promise of Healing Relationships in the International Churches of Christ,by Kathleen E. Jenkins.(民族志研究,6年的田野调查,关注一种新宗教运动)

8. Fit to Be Citizens? Public Health and Race in Los Angeles,1879-1939,by Natalia Molina.(关注有关健康如何与其他公共政策问题交织在一起。通过一系列的个案研究,作者试图说明公共健康工作者如何成功运用其专家经验,对移民、住房、劳动规则以及其他公共议题施加种族性的影响)

9. Fluid Borders:Latino Power,Identity,and Politics in Los Angeles,by Lisa Garcia Bedolla.(关注1990年代中期洛杉矶拉丁美洲人的政治动员)

10. Consuming Citizenship:Children of Asian Immigrant Entrepreneurs,by Lisa Sun-Hee Park.(关注美国的韩国和中国移民的孩子是如何将自己定位为美国人的过程)

11. An Unexpected Minority:White Kids in an Urban School,by Edward Morris. (关注种族主义、种族认同等)

12. Congregations in America,by Mark Chaves.

13. Saving America? Faith-Based Services and the Future of Civil of Society,by Robert Wuthnow.(关注宗教在美国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相关讨论)

14. Cosmopolitan Vision,by Ulrich Beck.(欧洲著名的社会理论家Ulrich Beck的作品。全球化时代以及来自前殖民地的移民带给欧洲社会的冲击,作品表达了欧洲白人知识分子的某种焦虑)

15. Multicultural Politics:Racism,Ethnicity,and Muslims in Britain,by Tariq Modood. With a foreword by Craig Calhoun.(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有关英国族群关系问题,特别是穆斯林问题的讨论。自1976年以来,The U.K. Race Relations Act建立了以肤色划分种族的标准,种族主义的确认也主要以肤色为标准,种族以及族群群体的分类也主要根据肤色。然而,正如Modood所言,英国社会并非仅仅是根据肤色来分类的,并非只有白人与黑人两个人群,实际上,更多的是根据族群和宗教来分类的。Modood认为,种族主义有文化的面向,在英国社会,“文化种族主义”是一种新形式的种族主义,特别是这种文化更多的是以宗教,如伊斯兰教来表达的)

16. Transnational Adoption:A Cultural Economy of Race,Gender,and Kinship,by Sara K. Dorow.(过去几十年里,大约有6万名中国儿童(大部分是女孩)被美国家庭收养。Dorow的文献,为这一问题提供了一项精细的民族志研究)

17. Roots Too:White Ethnic Revival in Post-Civil Rights America,by Matthew Frye Jacobson.(1960年代末,作为对美国黑人民族主义的一种反映,美国白人开始重新发现和强调自己的族群起源。Matthew Frye Jacobson一书所针对的正是此一议题)

18. People of the Dream:Multiracial Congreg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by Michael O. Emerson with Rodney M. Woo.(种族隔离一直是美国社会面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问题,在后民权运动时代,依然如此。今天,在美国大约30万个基督教教堂中,大部分教堂的会众,其种族构成都是极其单一的,只有很少的教堂,其会众的种族构成是多元的。Woo的此项研究正是针对这小部分会众)

19. The Minds of Marginalized Black Men:Making Sense of Mobility,Opportunity,and Future Life Chances,by Alford A. Yong,Jr.(有关黑人的研究)

20. Ethnic Origins:The Adaptation of Cambodian and Hmong Refugees in Four American Cities,by Jeremy Hein.(在有关移民调适的研究中,作为影响移民调适的重要因素,移民迁移前的文化的、族群的以及政治的背景通常被忽略。作者正是从这一批评出发,检视了柬埔寨和洪族难民在美国的适应过程)

21. From Marriage to the Market:The Transformation of Women’s Lives and Work,by Susan Thistle.(关注美国黑人妇女和白人妇女在婚姻、家务劳动、劳动力方面的结构性变迁)

22. Korean American Evangelicals:New Models for Civic Life,by Elaine Howard Ecklund.(有关韩裔美国人的研究,关注宗教对于公民认同的影响)

23. A Nation of ReligionsThe Politics of Pluralism in Multireligious America,edited by Stephen Prothero. (一本包括12篇文章的多学科文集,关注来自亚洲的宗教,如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和锡克教等对美国社会的影响,以及美国社会对这些宗教的影响)

24. Sliding to the Right:The Contest for the Future of American Jewish Orthodoxy,by Samuel C. Heilman.[关注美国正统犹太人(Orthodox Jews)在世纪之交之状况]

25. Nature,Technology and the Sacred,by Bronislaw Szerszynski. [对社会学经典问题“世俗化”(secularization)的讨论。与韦伯、涂尔干等古典社会学家不同,Szerszynski认为,世俗化仅仅是欧洲浩大的神圣性历程中的一个阶段,并认为,社会的神圣性并没有消失,只是变换了形式而已]

(八) 其他

1. Doormen,by Peter Bearman. [有关纽约看门人(门卫)的定性研究,关注看门人的工作生活,着重强调看门人与房客间的互动。是定性研究之范例]

2. Durkheim’s Ghosts:Cultural Logics and Social Things,by Charles Lemert. [(涂尔干的幽灵:文化逻辑与社会事项)包括作者1973年-2003年20年间的一些文章]

3. The Active Society Revisited,edited By Wilson Carey Mc Williams.

4. Institutions and the Path to the Modern Economy:Lessons from Medieval Trade,by Avner Greif. [西欧1200年前后经济与政治上崛起的原因,一直是社会科学长久不衰的话题。Avner Greif此书试图表明,一种新的社团性商人(institutions traders)13世纪在西欧的出现,成就了他们的集体性利益,特别是相对于其北非和中东的对手而言。本质上,Greif想说明这种无意识的结果,实际上解决了经济事务中的真正困难,从而成为现代商业、政体以及现代财产权利概念之主要特征之基础]

5. Fans:The Mirror of Consumption,by Cornel Sandvoss.(有关“粉丝”的研究)

6. Inside Toyland:Working,Shopping,and Social Inequality,by Christine L. Williams.(作者为了进行此项研究工作,特地应聘为玩偶店的店员。关注购物对不平等的再生产)

7. Play Reconsidered: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Human Expression,by Thomas Henricks. [反思“play”,将“play”视为一种“文化表述”(cultural expression)]

8. A Brief History of Neoliberalism,by David Harvey.(《新自由主义简史》。作者是一位人类学家)

9. Hearing the Other Side:Deliberative Versus Participatory Democracy,by Diana C. Mutz.(基于1992、1996、2000年在美国的调查,关注有关政治行动逻辑的讨论)

10. The Social Life of Money in the English Past,by Deborah Valenze. (关注英国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货币与社会生活之关系)

11. The Logic of Violence in Civil War,by Stathis N. Kalyvas.(关注内战中暴力的逻辑,作者认为,暴力有其自身的逻辑,源自战争双方以及平民间的相互影响)

12. Differences That Matter:Social Policy and the Working Poor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by Dan Zuberi. [关注美国和加拿大“穷忙族”(working poor)社会流动的结构性变迁以及社会政策在其中的角色]

13. A Realist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Explanation and Understanding,by Peter T. Manicas.(有关社会科学的系统哲学)

14. States of Inquiry:Social Investigations and Print Culture in Nineteenth-Century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by Oz Frankel. (关注19世纪英国和美国的社会调查和印刷文化)

15. Reflections on America:Tocqueville,Weber,and Adorno in the United States,by Claus Offe. (关注美欧关系)

16. Organizational Encounters with Risk,edited by Bridget Hutter and Michael Power.(文集)

17. Games and Sport in Everyday Life:Dialogues and Narratives of the Self,by Robert Perinbanayagam.(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游戏与运动)

18. Analyzing InequalityLife Chances and Social Mobility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edited by Stefan Svallfors.(关注不平等与社会分层)

19. Extreme Metal:Music and Culture on the Edge,by Keith Kahn-Harris.(关注音乐、亚文化)

20. Model for Intensive Longitudinal Data,edited by Theodore A. Walls and Joseph L. Schafer. (关注量化研究方法,适合ILD数据分析的新发展)

(九) 翻译

1. Market Day in Provence,by Michele de la Pradelle. Translated by Amy Jacobs.(译自法文。关注法国一个小镇的周末集市)

(十) 有关信任的研究

1. Cooperation without Trust? by Karen S. Cook,Russell Hardin,and Margaret Levi.(有关信任的研究。主要关注两个问题:其一,对有关信任的一些流行看法的批评,比如信任为合作提供了基础,信任的缺乏会损害民主等;其二,试图列举信任的机制问题)

2. Streetwise:How Taxi Drivers Establish Their Customers’ Trustworthiness,by Diego Gambetta and Heather Hamill.(有关纽约、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市出租司机与乘客建立信任关系之研究)

(十一) 经济社会学、金融、市场等

1. Confession and Bookkeeping:The Religious,Moral,and Rhetorical Roots of Modern Accounting,by James Aho.(关注复式簿记制度之起源以及与总结之关系)

2. An Engine,Not a Camera:How Financial Models Shape Markets,by Donald MacKenzie.(涉及经济社会学、科学与技术研究之间的讨论。关注1950年代到2001金融经济与市场的连接)

3. The New Old Economy:Networks,Institutions,and the Organizational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n Manufacturing,by Josh Whitford.(有关美国制造业结构变迁的研究)

4. Contemporary Organization Theory,edited by Campbell Jones and Rolland Munro.(有关当代组织理论的文集,包括18个作者的作品)

5. Last Best Gifts:Altruism and the Market for Human Blood and Organs,by Kieran Healy. [经济社会学,关注“人类产品”(血液、血浆、器官等)交换的社会组织]

6. Beyond Individual Choice:Teams and Frames in Game Theory,by Michael Bacharach. Edited by Natalie Gold and Robert Sugden.(关注博弈论)

7. Managing Network Resources:Alliances,Affiliation,and Other Relational Assets,by Ranjay Gulati.(关注网络资源)

8. Product Market Structure and Labor Market Discrimination,edited by John S. Heywood and James H. Peoples.(文集,关注市场竞争与劳动力市场与偏见和歧视之关系)

(十二) 马克思主义视角

1. The Moral Significance of Class,by Andrew Sayer. (涉及道德与社会阶级分析间的复杂连接)

2. Labor’s Time:Shorter Hours,the UAW and the Struggle for American Unionism,by Jonathan Cutler.(有关美国工人劳动时间的研究)

(十三) 记忆研究

1. Structures of Memory:Understanding Urban Change in Berlin and Beyond,by Jennifer A. Jordan.(社会学有关集体记忆的研究。关注急剧变迁背景下的都市记忆的社会生产)

2. Learning to Forget:The Anti-Memoirs of Modernity,by Dipankar Gupta. (有关记忆的研究)

(十四) 教育社会学

1.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Schooling,edited by Larry V. Hedges and Barbara Schneider.(这是一本文集,包括15篇文章,旨在表彰Charles Bidwell在美国教育社会学研究中所作的贡献。按Schnieder的说法,这本文集的目的在于观察美国教育社会学研究的理论趋向,以期能够对过去几十年来美国社会教育领域所发生的变迁,有较为深入的理解)

2. Degrees of Choice:Social Class,Race,and Gender in Higher Education,by Diane Reay,Miriam E. David and Stephen Ball.(关注英国高等教育中的阶级、种族以及性别平等。在过去的20年里,英国享受高等教育的人的比例从12%增长到了44%。一般认为,享受高等教育的人的比例越高,则社会越平等,此书挑战了这种观点)

3. Reconstructing the University:Worldwide Shifts in Academia in the 20th Century,by David John Frank and Jay Gabler.(关注全球范围内20世纪学术机构的变迁)

4. Schools as Imagined CommunitiesThe Creation of IdentityMeaning and Conflict in U.S. History,edited by Deirdre Cobb-Roberts.(作者借用安德森的术语来表述学校体制的历史性变迁:从完全分散的的、小的、地方性的实体,变成现代治理集中的科层制体系)

(十五) 卫生、社会保障、贫困等

1. Poor people’s Medicine:Medicaid and American Charity Care since 1965,by Jonathan Engel. (有关美国卫生保健历史的书写,特别关注1965年开始建立的公共医疗补助制度。关注公共医疗补助制度何以建立以及是如何发展的)

2. Backlash against Welfare Mothers Past and Present,by Ellen Reese.(关注美国儿童贫困问题。一个基本的问题在于,发达国家儿童贫困率一般较低,但美国是一个例外,其有关儿童的福利是“吝啬的、排斥性的、诬蔑性的”,作者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会这样)

3. Social Security:History and Politics from the New Deal to the Privatization Debate,by Daniel Beland.(政治学家Daniel Beland有关美国社会政策,特别是社会保障政策的历史性分析)

4. Dr. Golem:How to Think about Medicine,by Harry Collins and Trevor Pinch.(有关医疗实践的研究,讨论“作为科学的医学”与“作为救助的医学”间的张力。在作者看来,对于延长生命,医学几乎没有提供什么,医学知识在实践中,充满了不确定与争论)

5. Choosing White-Collar Crime,by Neal Shover and Andrew Hochstetler.(有关白领犯罪的研究)

6. Third Party Policing,by Lorraine Mazerolle and Janet Ransley.(关注社会控制)

7. Strategic Giving:The Art and Science of Philanthropy,by Peter Frumkin.(关注慈善事业在当代社会的角色)

8. Secrets of Women:Gender,Generation and the Origins of Human Dissection,by Katharine Park.(作者是医学历史学家,有关解剖性思想之起源的思考)

(十六) 知识分子

1. The Social Scientist as Public Intellectual:Critical Reflections in a Changing World,by Charles F. Gattone. (Henri de Saint-Simon、Max Weber,Thorstein Veblen,Karl Mannheim,Joseph Schumpeter,C. Wright Mills,John Kenneth Galbraith,and Pierre Bourdieu.)(有关社会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之讨论。作者检视了9位杰出学者以及有关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作用之观点)

2. Goffman Unbound! A New Paradigm for Social Science,by Thomas J. Scheff.(重新定位戈夫曼的理论贡献)

3. Charles Horton Cooley:Imagining Social Reality,by Glenn Jacobs. (关注库利的学术)

4. Spitit and System:Media,Intellectuals and the Dialectic in Modern German Culture,by Dominic Boyer. (关注德国知识分子,有关知识人类学)

(十七) 法律、警察

1. The Politics of Sexual Harassment: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United States,the European Union,and Germany,by Kathrin S. Zippel.(有关美国、欧盟以及德国政府与法庭有关性骚扰之制度性反应,关注政策与法律)

2. Soldiers to Citizens:The G.I. Bill and the Making of the Greatest Generation,by Suzanne Mettler. [关注1944年通过的《退伍军人权利法案》(G.I. Bill)]

3. The Prisons and The Gallows:The Politics of Mass Incarceration in America,by Marie Gottschalk.(有关美国犯罪司法体系)

4. Policing World Society:Historical Foundations of Police Cooperation,by Mathieu Deflem.(关注跨越民族国家边界的警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