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中产阶级研究日益升温的情况下,学人对中产阶级研究的理论、历史及类型学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这显然是我国中产阶级研究不断深化的标志。但这种研究其实才刚刚开始,许多理论问题还在梳理中,一些研究中得出的结论,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本文的目的在于,依据马克思主义文献以及其他相关的文献,对中产阶级研究的起源进行考察,并对学界现有研究的某些观点予以进一步研究。需要说明的是,这一考察的范围仅限于马克思恩格斯对中产阶级的研究,当然考察也会延伸到与马克思主义形成相关的文献。
一、谁首先对中产阶级进行了研究:依据马克思主义文献的考察“在有关中产阶级的历史文献中,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用德文写成的《共产党宣言》中。”(周晓虹,2005:3)这是周晓虹教授研究得出的结论。但根据笔者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文献的了解,这一结论是不确切的。
关于中产阶级研究的起源,本文将对相关文献进行考察,尽量准确地确定马克思、恩格斯最初使用“中产阶级”这个概念的时间和他们对中产阶级这一社会阶级最初进行研究的时间。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为使用一个概念和对这个概念所界定的对象进行研究是有区别的。当然,笔者并不认为本文的结论就是定论。
1842年10月16日,在发表于《莱茵报》的《共产主义与奥格斯堡〈总汇报〉》一文中,马克思([1842]2002:239)第一次使用了中产阶级这个概念。他写道:“今天一无所有的等级要求占有中等阶级的一部分财产,这是事实。”在写了这句话后,马克思没有对此进行任何分析,因而并不能看作是对中产阶级的研究之始。
50多天后,恩格斯([1842]2002:406)在《英国对国内危机的看法》一文中对英国的中产阶级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描写。他指出:“中间等级只能是辉格党和托利党”。“中间等级的原则是保持现状”。中文翻译为等级,但英文版是:“The middle class can only be Whig or Tory. Its principle is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status quo.”(Engels,[1842]1975:369)虽然恩格斯对英国中产阶级的政治立场作出了判断,但仍然不能被看作是对中产阶级的研究。15天后,恩格斯(同上:413)在另一篇文章中说明了谁属于中间等级:“中间等级——凡是绅士,即有相当收入但不富足的人都属于这个等级——之所以称为中间等级,只是同富有的贵族和资本家相比较而言,相对于工人来说,他们的地位却是贵族。”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2年分别使用了中产阶级这个概念,但不能将1842年确定为中产阶级研究的起源,甚至也不能将其确定为马克思主义中产阶级研究的起源,因为马克思在文章中并没有展开对中产阶级的分析,恩格斯有一些分析,却过于简单。从两篇文章的整体内容看,他们使用的中产阶级概念,应该是当时人们熟悉的名词。必须指出的是,这两篇文章都属于新闻评论文章,而不是理论或学术文章,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恩格斯在这个时期基本上都还没有开始其具有开创性的理论和学术研究。
在此后的两年中,马克思埋头于经济学与哲学研究,产生了对后世具有重要影响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重要著作;而恩格斯则来到英国,在为父亲经营一家企业的同时,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的社会学研究,并产生了第一个社会学研究意义上的成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这本以英国工人阶级为研究对象的著作,对与工人阶级有着无法摆脱的紧密联系的中产阶级同样进行了研究。在这本著作中,中产阶级这个概念出现了39次。笔者确定马克思主义文献中第一次对中产阶级进行研究的著作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不仅是因为中产阶级这个概念频繁出现,还因为恩格斯的研究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中产阶级研究具有理论与类型学的意义。恩格斯在这本著作中再次说明了谁属于中产阶级,确定了中产阶级这个概念所指的社会群体的经济与政治特征,这是对任何社会阶级研究都必须进行的工作。恩格斯还对中产阶级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包括中产阶级的追求、愿望与生活方式等,特别是对中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这显然是马克思主义文献中对中产阶级进行的第一次较为全面的研究,可以说,是恩格斯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产阶级研究的先河,对后来马克思主义中产阶级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为什么没有引起中国学者的关注,以至于将其忽略,从而造成了对中产阶级研究起源认识上的疏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对这部著作中middle class这个名词的翻译,可能是导致一些学者研究疏漏的主要原因。这部著作中的middle class既没有译为中等阶级,也没有译成中间阶级,甚至没有翻译为中间等级,而是译为资产阶级。比如,对著作中的“be their words what they please,the middle-classes intend in reality nothing else but to enrich themselves”(Engels,[1845]1975:297)这句话,中文版译为:“资产阶级,不管他们口头上怎么说,实际上只有一个目的……发财。”(恩格斯,[1845]1957:274)
中文版之所以这样翻译绝不是对语言的理解和把握方面的问题,应该讲,这样翻译真实地反映了恩格斯的思想,但却影响到我国学者之后对于中产阶级研究的准确认识,其影响不仅反映在对中产阶级研究起源的认识上,也反映在对何谓中产阶级的认识上。但不管这些影响是如何造成的,只要学界认为,中产阶级研究就是从对middle class这个社会群体的研究开始的,那么至少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统中,是恩格斯对这个middle class进行了第一次真正理论意义上的研究,虽然这个研究只是当时英国人所认为的middle class。即使从真正社会学研究角度来看,恩格斯也可以看作是开创者之一,而恩格斯采用的研究方法,则是真正社会学意义上的第一次。正确认识恩格斯所分析的middle class,可以加深对何谓中产阶级的认识,至少可以对马克思主义文献中何谓中产阶级的分析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中产阶级进行研究的首次合作是写于1845-1846年的、但当时还没有出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他们对德国中产阶级进行的分析集中在这本著作的第3部分第6章《自由者》中。在这部著作中,中产阶级这个概念共出现了17次,而在这一章就出现了14次。对照该书中英德文版,有一个有趣而值得注意的现象,英文版使用的middle class,在中文版中被译为市民,而德文版使用的是Bürger这个词。对照这部著作中的一段话:“至于谈到市民,我们在这里只能指出某些特点。”(马克思、恩格斯,[1932]1960:212)英文版为“As regards the middle class,we can only emphasise here a few significant factors.”(Marx & Engels,[1932]1976:193)德文版为“Was die Bürger betrifft,so können wir hier nur ein paar bezeichnende Momente hervorheben.”(Marx & Engels,[1932]2000)德文单词Bürger的词义确为市民,但这个词还有一个词义:区别于无产者和贵族的中产者。由Bürger派生出的形容词bürgerlich则有中产阶层的词义。治学严谨的马克思、恩格斯在使用这个词分析当时德国某个社会阶级时,是如何思考的呢?这本身就提出了需要研究的问题。可以说英文译者是经过认真思考才使用了middle class这个词的。仅一个单词足以说明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中产阶级研究本身就需要认真仔细的研究,因为它同样有助于对马克思主义文献中何谓中产阶级的全面认识。类似的情况在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的中英德文版对照中经常可以发现。
通过对文献的考察,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结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2年几乎同时各自第一次使用了中产阶级这个概念,同年恩格斯第一次对中产阶级进行了定义;1845年恩格斯完成了他最初对英国中产阶级的研究;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作对德国中产阶级进行了研究;在《共产党宣言》发表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些论著中对中产阶级继续进行了分析。《共产党宣言》中的有关分析应该看作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各个阶级,包括中产阶级,进行研究的一个阶段性结论,而不是他们对中产阶级研究的起点和开端。如果要给马克思主义中产阶级研究确定一个开端,或者说要确定马克思主义中产阶级理论产生的时间,显然应该是1845年,而不是1848年;体现马克思主义中产阶级研究理论成果的第一个文献,不是《共产党宣言》,而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二、马克思之前没有中产阶级研究吗当结束了对马克思主义中产阶级理论产生的考察后,自然会产生另一个问题:究竟是谁首先使用了“中产阶级”这个概念,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是否根本没有人关注过中产阶级这个社会群体?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在马克思、恩格斯几乎同时使用中产阶级这个概念时,两人还不认识,在对一篇文章的观点作回应时,马克思在他的文中第一次使用了中产阶级这个概念,而那篇文章也使用了中产阶级这个概念。
1842年9月底至10月初,第十次法国学者代表大会公开讨论了法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德国报刊公开报道了会议情况和讨论会上的主要观点。同时,《现代法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一书在德国出版。1842年10月11日,奥格斯堡《总汇报》第284号发表该报主编古·科尔布的《共产主义者的学说》一文,指责《莱茵报》将邻国的混乱引进德国。科布尔在文章中写道:“今天中间阶级的状况就好像是1789年贵族的状况,当时中间等级要求享有贵族的特权,并且得到了这些特权;而今天,一无所有的等级要求占有现在执掌政权的中等阶级的一部分财产。”(引自:马克思,[1842]2002:239)
既然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前,已经有人运用了中产阶级这个概念,这就说明当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使用中产阶级这个概念时,这个概念已经存在。那么,在他们之前谁使用过这个概念并对他们产生了影响?
在马克思、恩格斯从事理论研究以前,欧洲的哲学、经济学、历史学已经有了高度发展,同时空想社会主义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学科的文献自然应当被列为我们考察的对象。通过对古典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和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们著作的考察,结论是,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不但已经有学者在使用中产阶级这个概念,而且已经有学者对中产阶级进行过研究,虽然这些研究只是真正意义上研究的雏型。
黑格尔思想对马克思的影响是马克思主义研究者都熟悉的,正如马克思初期著作中就包括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恰恰是在《法哲学》一书中,黑格尔对中产阶级进行了研究,尽管他的研究很简单,但毕竟已初露端倪了。《法哲学》一共360节,在第297节,黑格尔谈到了中产阶级。在黑格尔(Hegel,[1820]2001:239)看来,国家官员构成了中产阶级的主体(the state officials constitute the main part of the middle class)。德文为“die Staatsbeamten den Hauptteil des Mittelstandes ausmachen”。第297节阐述了黑格尔对行政权的看法。马克思([1844]2002:69)的批判是:“只有在这种组织中人民才能成为一个等级,也就是成为中间等级。”黑格尔和马克思都使用了的Mittelstand这个德文单词(英文译为middle class,应该是准确的),Mittelstand的词义为:中产阶级(介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社会阶层)。对黑格尔以前是否有哲学家使用过中产阶级这个概念,已经不是本文所要考察的问题了,本文要研究的是,在马克思之前,谁使用过中产阶级这个概念并研究过中产阶级这个社会群体。可以说,在众多哲学家里,黑格尔先于马克思使用了中产阶级概念。马克思仔细阅读过黑格尔使用这个概念的相关章节,并进行了理论上的批判性研究。当然这绝不意味着只有黑格尔先于马克思用过这个概念。
在马克思以前的经济学家里,有一位德国经济学家金克(Heinrich Zincke,1692-1768)在自己的著作中曾经使用过middle class这个概念。他在德国和俄国的许多学校讲授过多门经济学课程。金克在自己的一本经济学著作中写到:“这并非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将成为中产阶级。”(转引自Small,2001:214-215)这部著作完成于1746年。虽然不能认为金克研究过中产阶级,但可以说在经济学家中,他先于马克思使用了中产阶级概念。当然,同样不能认为只有金克是先于马克思使用中产阶级概念的经济学家。
在空想社会主义者中,曾经使用过中产阶级这个概念的,至少有傅立叶,但不能肯定只有他用过这个概念。傅立叶(Fourier,[1803]1972)在1803年给高等法官的信中写到:“贫困和痛苦将被消除,下层阶级将成为中产阶级。”但不能因此认定傅立叶对中产阶级进行过研究。
1852年3月,马克思([1852]1995:547)在一封信中写道:“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之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已经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马克思所说的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就是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米涅M. Mignet是他们中的一位。米涅在其代表作《法国革命史:1789-1814》中使用了中产阶级一词,而且对中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进行了描述。在对革命后法国宪法的产生进行了描述后,他(Mignet,[1824]2003)写了一句结论性的话:“这个宪法是中产阶级的杰作。”米涅使用的是middle class这个词,而不是third estate(第三等级)这个词。米涅的著作完成于1824年,这说明,米涅先于马克思使用中产阶级这个概念是没有疑问的,而且他也研究了中产阶级,指出哪些政治力量依靠中产阶级,尽管只是描述性的非常简略的研究。
总之,我们可以得出的另一个结论是,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已经有各个方面的学者或思想家使用过中产阶级这个概念,有的学者还对中产阶级进行过一定的研究,因而不能认为是马克思第一个开始了对中产阶级的研究。当然,马克思以前的研究显然比较肤浅,甚至存在不少谬误,还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研究,但中产阶级研究至少已经出现。这样认识问题,丝毫不会影响马克思、恩格斯对中产阶级研究的理论贡献,因为正是马克思主义为中产阶级研究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促进了中产阶级研究的深入与发展,因而马克思主义的中产阶级研究才能够不但延续至今(这恰恰是许多中产阶级研究者忽略的),而且也只有马克思主义的中产阶级研究不但在理论上有新的发展,同时在20世纪的历史巨变中发挥了巨大的实践指导作用。当然,社会学意义上的中产阶级研究由马克思主义开始则是毫无疑问的。马克思主义各个方面的理论和学说,都有它自己的思想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的中产阶级研究也不例外。
在马克思之前,middle class这个名词已经出现在各个学科的著作中,几乎不但是每个进行理论或学术研究的学者都熟悉的概念,而且也是一个只要对经济、政治与社会事务感兴趣的普通人都熟悉的名词。1818年3月3日出版的由英国工人创办的《黑矮人报》发表的一篇文章写道:“没有什么比所谓的中等阶级(middle class)的庸俗猥琐更叫我讨厌了。”(转钱乘旦,1991:153)当然,middle class这个名词最早出现于何时尚待考证,但肯定比本文引证的这些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们使用的时间要早,也比《黑矮人报》的文章使用的要早,但这已是题外话了。
三、何谓中产阶级:马克思、恩格斯的分析马克思主义所研究的中产阶级指的是哪一个社会群体呢?是否就是今天我国学者所研究的中产阶级呢?对于这个问题,也只能通过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文献的考察来得出符合其本意的结论,或许对深入研究我国中产阶级状况有所裨益。
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1892年英文版导言中,恩格斯对同一个社会群体分别使用了中等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概念。而且,这篇用英文写出的论著在由作者本人译成德文出版时,middle class这个词在有的地方译为Bourgeoisie(资产阶级),有的地方译为Bürgerthum(市民阶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就需要对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的中产阶级这个概念进行词义分析。需要说明的是,恩格斯晚年的这篇论著篇幅很小,译成中文不到2万字,却是一篇专门研究英国中产阶级的文献。英文版中有一小标题:“History (the role of Religion) in the English middle-class”(Engels,[1892]1992:289),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没有这个标题,中产阶级这个概念却在文中出现了30次。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第一次对中产阶级进行定义的是恩格斯,这一点前面已进行了分析。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恩格斯([1845]1957:280)对中产阶级再次进行了定义。他指出:“Mittelklasse(中等阶级)这个词我经常用来表示英文中的middle-class(或通常所说的middle-classes),它同法文的bourgeoisie(资产阶级)一样是表示有产阶级,即和所谓的贵族有所区别的有产阶级。这个阶级在英国和美国是直接地而在德国是借‘社会舆论’间接地掌握国家政权。”即使依据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文版进行研究,也可以发现,在马克思主义文献中,中产阶级经常指的就是有产阶级或者资产阶级。出现这样的情况,也许会令有的研究者奇怪,而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时代的人,这却很正常。法国戏剧大师莫里哀的名剧《贵人迷》Le Bourgeois Gentilhomme的英文版译名即为The Middle Class Gentleman(Moliere,[1670]2001)。
然而,在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除了Mittelklasse被用英文的middle class来表示外,至少还有4个德文单词在译为英文时,使用了middle class,这就是Bürger(市民)、Bürgerliche(市民、资产者)、Bürgerthum(市民阶级)和Mittelstand(中产阶级)。连同Mittelklasse,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至少有5个德文单词被译为英文的middle class。Mittelklasse最初被恩格斯明确定义为资产阶级,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论及中产阶级时,用的也是这个词,但马克思当时所说的中产阶级包括资产阶级。同时,还有一个德文单词Mittelschicht(中间阶层)出现在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在英文版中,这个词译为middle strata。其中,Mittelstand和Mittelschicht的词义最接近今天对中产阶级的理解。其他三个是指哪些社会群体呢?其他三个中Bürgerliche和Bürgerthum实际上指的也是资产阶级,只不过是仍然处于发展之中,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稳定的政治与社会地位的资产阶级。Bürger指的同样是那些后来构成资产阶级的人,但为什么马克思和恩格斯要使用这样一个词呢?如果认为他们是在玩文字游戏那就错了。其实,马克思恩格斯([1932]1960:213)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用Bürger来论述德国的中产阶级,恰好充分表现了马克思主义中产阶级研究的特点:阶级不仅取决于是否有一群人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财产状况,还取决于这一群人是否具有共同的阶级利益和阶级意识。“小小荷兰的资产阶级比人数众多的德国市民强大,荷兰资产阶级已经有很发展的阶级利益,而德国市民没有共同利益。”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理论中的中产阶级,最初就是指资产阶级。由于欧洲各国资本主义发展仍然处于不同阶段,各国资产阶级在经济政治社会乃至文化方面的地位和追求并不一样,为了更准确地分析这个在英文中被称为middle class的群体,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甚至不同情况下的这个middle class时,使用了不同的名词,它反映的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时的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力求准确分析研究对象时严格的治学态度。比较一下Bürger和Mittelstand的词义:一个是“区别于无产者和贵族的中产者”;一个是“中产阶级(介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社会阶层)”,这是两个不同历史环境中的middle class。这两个词的词义如此相近,但所指的对象却不同。若是忽略了这样的差别,就难以准确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中产阶级的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对德国进行阶级分析遇到的问题,至今仍然是德国史学家感兴趣的问题。在20世纪末,他们还在讨论Bürger、Bürgerliche等概念到底指的是哪些人,这些人的作用如何(Jonathan Sperber,1997)。
这个拥有巨大财富的阶级,即使获得了政治权利以后,仍然没有获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在社会地位方面,他们仍然只能是中等的,这时起作用的是文化因素而不仅是经济因素。“当下院议员以正式身份出现在上院议员面前,面对戴帽端坐的上院议员,他们必须持帽而立,与贵族正式交谈时要说上一句‘敬禀爵爷’(May it please your lordship)。”(恩格斯,[1842]2002:564)资产阶级已经获得了政治权利,但面对贵族,仍然不能理直气壮。为什么会这样,这就是文化因素在起作用。英国人性格的特征之一就是固执地认为:一个伟大的民族乃至人类,“没有贵族这个词就不能存在。”(同上:564)恩格斯([1892]1965:357)还精辟地指出了这个阶级因为社会地位而产生的文化自卑心理:“当时的英国中等阶级通常都是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的暴发户。”“必须出入那些说法语至少和说英语同样必要的社交场合,他是多么难堪。”“目前报纸上关于中等阶级教育的无休止的争论,也表明英国中等阶级仍然认为自己不配受最好的教育。”“直到今天英国资产阶级还深深感到自己的社会地位很低。”
恩格斯的分析说明了一个关键问题:已经在经济上压倒贵族并获得了政治权利的资产阶级何以被称为middle class,也说明马克思和恩格斯所研究的中产阶级在许多情况下就是资产阶级,而且,恩格斯(同上:347)明确表示过:“中等阶级,即资产阶级。”
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的中产阶级首先是资产阶级,而不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中产阶级。那么,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的中产阶级中,有没有我们今天研究的中产阶级呢?答案是肯定的。关于这一点,有的学者已经论证过了,但已有的研究在这个问题上依然存在疏漏,即马克思和恩格斯即使在对今天意义上的中产阶级进行研究时,也没有将资产阶级排除在中产阶级的行列之外。在《法兰西内战》中,马克思([1871]1995:61)写道:“巴黎中等阶级的大多数,即店主、手工业者和商人——唯富有的资本家除外——也都承认工人阶级是这样一个阶级。”马克思的这段话表明,到1871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理论中的中产阶级仍然包括资产阶级。
1871年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中产阶级的分析才将资产阶级排除,并将小资产者和小农看作是中产阶级的主体。“城乡中等阶层,小资产者和小农”,“中等阶层——小资产阶级和小农”(恩格斯,[1891]1965:609),类似这样的论述主要出现在1871年以后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文献中。而且,1871年后,在分析现实阶级状况时,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的基本为Mittelstand和Mittelschicht这两个最接近今天意义上的中产阶级的单词(Engels,[1891]1999),Bürger、Bürgerliche和Bürgerthum等词几乎不再使用,只有在分析历史上的中产阶级时,才使用Bürger、Bürgerliche和Bürgerthum等词。
为什么在1871年以前,马克思和恩格斯仍然将资产阶级包括在中产阶级这个概念中?除了上面分析的原因,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即中等阶级原来包括许多阶级和阶层,资本主义的发展本身也使原来的中等阶级产生了分化。“新生的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了作坊,从而把中等阶级中的劳动分子变成了工人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厂主。”(恩格斯,[1845]1957:296)“以前的中等阶级的下层,即小工业家、小商人和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所有这些阶级都落到无产阶级的队伍里来了。”(马克思、恩格斯,[1848]1995:282)以《共产党宣言》的这段话来说明马克思主义的中产阶级概念,在我们研究时需要注意两个关键词:以前的、中等阶级的下层,这些下层中产阶级由于大工业的发展,地位下降到无产阶级,但他们同现在与之对立的资产阶级都曾经属于中产阶级。
通过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文献的分析,可以得出第三个结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研究的中产阶级,起初主要是资产阶级,但也包括小资产阶级;到《共产党宣言》发表,小工业家、小商人和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都成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中产阶级研究的主要对象,但资产阶级仍然被看作是中产阶级的一部分;1871年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认为的中产阶级才基本上集中到小资产者和小农。由此,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马克思和恩格斯进行中产阶级研究时,生产资料的关系只是划分中产阶级的依据之一,否则无法理解在经济上压倒贵族并获得政治权利的资产阶级,在1871年以前仍然被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为中产阶级。而重视社会群体对共同利益的认识、政治地位以及文化因素,将这些因素与财产状况、财产关系一起作为对中产阶级划分的不同依据,这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中产阶级进行研究的基本特点。马克思和恩格斯中产阶级研究的这些特点被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所继承,使马克思主义的中产阶级理论得到发展,并对东方的革命运动和西欧的改良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四、结语周晓虹教授或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出现疏漏,笔者估计与他们依据的文献有关。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说明本研究的文献依据。目前,我国学者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所依据的文献基本上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这个版本由苏共中央马列研究院编辑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翻译而来。对于研究中产阶级存在较大问题,其原因在于,在这个版本中,middle class这个词有时译为资产阶级,有时译为市民。之所以这样翻译,绝对不是语言理解上的问题,它恰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对何谓中产阶级的认识,这一点本文已进行了分析。
因为文献本身的原因,出现认识上的偏差是难免的,但也说明,依据什么样的文献本身将直接影响到国内学者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中产阶级研究的认识和把握,并影响到对中产阶级研究起源的认识。这一点,从已有研究的疏漏就可看出。有学者提出,据不完全统计,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1-39卷中,论及中产阶级的地方有83处之多(陆梅,1998)。如果依据英文版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就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果。
笔者依据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述中产阶级较为集中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德意志意识形态》、《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法兰西内战》、《国际工人协会文件》、《〈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92年英文版序言》和马克思、恩格斯在《新莱茵报》上发表的论文等8个文献英文版的研究发现,仅仅在这8篇文献中论及middle class的地方就有232处之多,在《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一书中,也有65处之多。如此巨大的差别也说明,在没有充分研究各种版本的文献之前就下结论,对于学术研究是不妥当的。
至于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部著作中论及中产阶级的地方有多少处这一量的统计问题,则是非笔者力所不能及的,而且估计目前也没有任何个人和机构能够马上给出一个准确的数据,因为根据相关研究机构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文献的收集整理情况来看,不断有新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文献被发现,有一些仍处于考证和整理过程中,这些文献是否论及中产阶级,没有人能够给予完全肯定的回答。所以,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著述中使用中产阶级概念进行论述的情况只能进行估计。根据对已有文献的研究来看,实际使用次数应该是非常多的。
为了保证本文对马克思主义中产阶级研究理解的准确性,本文研究依据的文献为由原苏联Progress Publishers、英国Lawrence & Wishart与美国International Publishers合作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英文版和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中文引证依据中央编译局编译的版本,如果中文版对于middle class翻译为中等阶级或者中间阶级,笔者将直接引证中文版;如果翻译为资产阶级,笔者在引证中文版的同时引证了英文版。此外,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middle class这个社会群体时使用了多达6个德文单词,在研究中,凡属必要,也引证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的德文版。
恩格斯.[1842]2002.英国对国内危机的看法[G]//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
|
——.[1845]1957.英国工人阶级状况[G]//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
|
——.[1891]1965.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G]//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
|
——.[1892]1965.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92年英文版导言[G]//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
|
陆梅.1998.中产阶级的概念及理论回顾[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 http://www.cqvip.com/QK/82651X/199803/1002371648.html
|
马克思.[1842]2002.共产主义与奥格斯堡《总汇报》[G]//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
——.[1844]2002.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G]//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
|
——.[1871]1995.法兰西内战[G]//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
|
马克思、恩格斯.[1848]1995.共产党宣言[G]//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
|
——.[1932]1960.德意志意识形态[G]//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
|
钱乘旦.1991.工业革命与英国工人阶级[M].南京出版社.
|
周晓虹.2005.再论中产阶级: 理论、历史与类型学[J].社会(4).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HEH200504000.htm
|
Engels, Fredrich.[1845]1975. "The Conditions of the Working Class in England." Marx/Engels Collected Works.vol.03. London: Lawrence and Wishart. https://ci.nii.ac.jp/ncid/BA52065294
|
——.[1891]1999. Zur Kritik des Sozialdemokratischen Programmentwurfs. www.mlwerke.de/me/me22/22-235.htm.
|
——.[1892]1992. "English Edition Introduction of Socialism: Utopian and Scientific." Marx/Engels Collected Works. vol.27. London: Lawrence & Wishart.
|
Hegel, F.[1820]2001.The Philosophy of Right. Ontario: Batoche Books Limited.
|
Jonathan Sperber.1997. "Bürger. Bürgertum. Bürgerlichkeit. Bürgerliche Gesellschaft: Studies of Germany (Upper) Middle Class and Its Sociocultural World." 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vol.69.
|
Marx and Engels.[1932]1976: "The German Ideology." Marx/Engels Collected Works, vol.05: London: Lawrence and Wishart.
|
——.[1932]2000. Die deutsche Ideologie. http://www.mlwerke.de/me/me03/me03_009.htm.
|
Mignet, M.[1824]2003. History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from 1789 to 1814. http://www.gutenberg.org.
|
Moliere.[1670]2001. The Middle Class Gentleman. http://www.gutenberg.org.
|
Small, Albion.2001. The Cameralists. Ontario: Batoche Books Limi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