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7, Vol. 17Issue (6): 59-65.
0

引用本文 

惠霞, 董志峰, 张举国, 高克祥, 鲁晓妮. 社会组织获得社会支持的发展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7, 17(6): 59-65.
HUI Xia, DONG Zhifeng, ZHANG Juguo, GAO Kexiang, LU Xiaoni.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to obtain Social Support[J]. Social Work and Management, 2017, 17(6): 59-65.

基金课题

2016年甘肃省民政厅委托项目“甘肃省社会组织发展研究”。

作者简介

惠霞(1984— ),女,汉族,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社会组织管理,乡村治理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6-12-16
社会组织获得社会支持的发展研究
惠霞, 董志峰, 张举国, 高克祥, 鲁晓妮     
甘肃政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
摘要: 社会支持是指亲人、邻里、公众和社会组织等个体和团体对弱势群体提供的情感、物质、信息等方面的帮助,主要目的是改善弱势群体的基本状况,促进弱势群体的发展。长期以来,社会组织在社会支持中一直扮演着主体角色;但是,受我国社会组织发展阶段的影响,社会组织与政府、企业等相比,属于“弱势组织”,也需要社会支持。作为“组织化”的支持对象,其支持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媒体、公众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当然,对社会组织的社会支持需要有浓厚的支持文化、完善的支持体系和多样化的支持网络。
关键词: 社会支持    社会组织    支持文化    支持体系    支持网络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to obtain Social Support
HUI Xia, DONG Zhifeng, ZHANG Juguo, GAO Kexiang, LU Xiaoni     
Gansu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Abstract: Social support refers to the emotional, material and informational help that relatives, neighbors, the public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provide to vulnerable groups, whose purpose is to improve the basic living conditions of vulnerable groups, and promote their development. For a long time, social organizations play the principal role in the social support, however, influenced by development stage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China, compared with the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s belong to "vulnerable organizations", so it also need social support. As support targets with organizations, their main supporters include the government, enterprises, media, the public and other social organizations. Without any doubt, the social support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needs a strong cultural atmosphere, the perfect supporting system and varied supporting networks.
Key words: social support    social organization    supporting culture    supporting system    supporting network    
一、引言

社会支持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精神病学研究,此后,在医学研究和社会学研究中也开始出现关于社会支持的相关文献。这些文献主要是从身心健康的角度对社会支持理论进行论述。综合来看,社会支持的研究基本上都指出社会支持主体的广泛性,支持内容的多样化(情感支持、物质支持、行为支持、信息支持等)和支持方式的灵活性。

目前,关于社会支持理论的应用,主要集中于疾病患者的社会支持研究、城乡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研究、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研究、失业者的社会支持研究、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研究、残障人士的社会支持研究等方面。从研究领域来看,社会支持研究主要与弱势群体相结合,即支持客体是具体的社会人;同时,已有研究显示,社会组织是社会支持的主体,是支持的供给者。社会组织作为一种社会治理的新生力量,在参与社会治理、提供社会支持的同时,也应该成为社会支持的“组织性”客体。社会组织发展的社会支持主体主要包括政府、企业、媒体、其他社会组织和公众,依据支持主体又可将其分为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其中政府为主体的支持属于正式支持,企业、媒体、其他社会组织和公众为主体的支持属于非正式支持。

二、研究设计

(一) 数据采集

本文是“甘肃省社会组织发展研究”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在研究过程中,采取了随机抽样的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其资料来源有四个途径,其中前两个途径是在本项目的研究过程中获得的数据资料。第一,以甘肃省14个市州为单位,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150家社会组织进行问卷调查,其中14个市州各选取10个社会组织,发放问卷10份,并选取10家省级社会组织,发放问卷10份,共计150份问卷;第二,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每个市州选择3家社会组织进行深度访谈;第三,以“社会支持”和“社会组织”为关键词,在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站提取相关信息,尤其是政策类信息;第四,以甘肃省民政厅、甘肃省社会组织网以及各市州的民政局网站、社会组织信息网为载体,查询与社会组织社会支持相关的资料。

(二) 研究方法

本文需要了解作为社会支持“对象”的社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哪些主体的支持?具体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支持?支持现状如何?因此,本文兼有问题分析和对策建议的特点,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和历史文献法。调查问卷采用SPSS分析,同时,文中也采用了访谈问卷的部分访谈记录。

三、社会组织获得社会支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组织发展方面,本文通过调研发现,社会组织在获得社会支持时存在有社会支持主体的积极性不高、社会支持文化氛围不浓厚、社会支持体系尚未形成等问题。

(一) 社会支持主体的积极性不高

社会组织的发展离不开政府、企业、媒体、其他社会组织以及公众的支持。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作为正式支持主体的政府对社会组织的作用认识不足,导致支持的积极性不高;作为非正式支持主体的企业、媒体、其他社会组织以及公众,也对社会组织缺乏了解,因此,对社会组织的支持比较少,积极性有待提高。

1. 正式支持主体:政府

“一方面,基于宪法的主张,公民结社是自由社会的基本人权之一,如非特殊原因,政府不能限制民间的此种自由;另一方面,各国政府以不同形式承担着对社会组织的管理责任。”[1]

从政府角度看,第一,政策落实不到位。近年来,国家关于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涉及各个方面,具体为综合改革类、登记管理类、购买服务类、信用建设类、党群党建类、内部治理、政社分开、分类扶持、财税支持、就业扶持类等,但政策落实有区别。

LN市某社会组织负责人如是说:好政策总是难以落实,尤其是购买服务类的政策,社会组织真是盼星星盼月亮,盼着购买政策能够落地。但是,对于市州一级的社会组织而言,购买政策显得有些“雷声大、雨点小”,我们拿着国家和省上的政策文件去找市州的相关部门,得到的答复基本上都是:市上政策不明朗,还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等。

国家和省级层面出台的有关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相对比较多,但从访谈过程来看,登记管理类的政策落实比较到位,而促进行业发展以及政府购买类的政策执行力度比较小,此类政策的宣传力度大,但是难以落地。

第二,官方宣传较少,做好社会组织的宣传工作,也是大力支持社会组织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但是,从现有信息资料来看,官方对于社会组织的宣传,尤其是对社会组织开展活动的宣传比较少。

表 1 甘肃省省级和部分市州社会组织管理网站信息统计

从统计数据来看(表1),民政管理部门网站的信息主要以检查管理类和党建学习类的信息为主,其中党建学习类占13.4%,管理检查类占75.5%,而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开展的活动及项目仅占11.1%。社会组织的管理部门对其的宣传,主要应以社会组织开展的活动为基本宣传角度。但是,统计数据显示,在宣传支持方面,无论是省级还是各市州,均比较忽视对社会组织所开展活动和项目的宣传,部分市州在网站中设有“社会组织动态”专栏,但信息量极少;同时,现有信息的更新不及时,“突击式”信息堆积现象突出,如甘肃省民间组织管理局网站中关于社会组织活动项目类信息更新时间基本集中在2006年5月18~22日期间,在甘肃省社会组织网的“社会组织动态”板块中,共计14条信息,信息发布时间集中于2014年7月3日~2014年12月5日。

2. 非正式支持主体:企业、媒体、其他社会组织、公众

(1) 企业。“相对个人,企业在捐赠时收到的限制更大。”[2]企业对社会组织的支持,主要以资金为主,受国内慈善环境、西部地区及甘肃省经济发展状况、企业家社会责任意识、税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本省企业赞助支持社会组织发展的比例较小,支持社会组织发展的积极性不高。

QY市某社会组织办公室主任如是说:

我去本市的一个企业进行募捐,当我把项目书递送给经理时,他问我,一旦他捐款了,能给他们公司带来什么好处?我简单进行说明之后,他说你先帮我把办公室的卫生打扫了,为了及时募捐到相应资金,推动项目的开展,我按照经理的要求为其打扫了办公室卫生,但是当我走出办公室时,觉得特别委屈。

有分析人士认为,部分国内企业在进行慈善捐赠时,无法摆脱功利之心,如正泰集团曾表示,慈善捐赠对于企业的声誉会有正面影响。同时,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企业担心慈善捐赠会露富,担忧一次捐赠会导致更多的社会组织向企业主动寻求善款。再者,从捐赠企业的性质看,民营企业捐赠积极性最高,跨国公司捐赠意识淡漠,上市公司更为吝啬。当然,省级层面上的公益性捐赠减免税政策的落实不到位也影响了企业的捐赠行为。2015年度甘肃省社会组织接受企业赞助情况见表2

表 2 甘肃省社会组织2015年度总收入中企业赞助比例

表2数据可以看出,甘肃社会组织接受企业赞助的比例比较低,捐赠总额仅为21.747 6万元,高达58.3%的社会组织在2015年没有得到企业的捐赠,甘肃省企业支持社会组织发展的积极性还没有体现出来,作为重要的支持主体,企业对社会组织的支持极其欠缺。

(2) 媒体。“强化与媒体互动、提升宣传素质,才能提升社会组织宣传工作的效能。”[3]媒体对社会组织的支持主要表现为对社会组织的宣传,但是从走访调研的情况看,媒体支持的积极性不高,从媒体的角度看,其宣传和传播需要“亮点”和“热点”,在传播素材的选取上容易忽视社会组织;从社会组织的角度看,主动寻求媒体支持或者与媒体进行合作的现象并不多见,“默默无闻”做事情的比较多。社会组织没有认识到媒体传播的“连锁反应”,即媒体之间也在相互关注,一方面,关注的焦点是寻找素材和发现新闻事件,再进行深度挖掘,并加工整理,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事件进行宣传报道;另一方面,是媒体之间对新闻事件的转发,转发也是扩大影响力的主要手段。

(3) 其他社会组织。社会组织之间也存在相互支持。一方面,普通社会组织相互之间的支持,可以将其称为“互支持”,但是“互支持”在社会组织之间并不常见,社会组织之间缺乏相互支持的动力。从各市州的访谈中可知,第一,市州内的社会组织之间缺乏联系和沟通,相互支持和合作更是无从谈起,“闭门做公益”的现象突出,社会组织之间的互访和交流机会少,具体情况见下表3;第二,社会组织之间的恶性竞争严重影响了社会组织的整体形象和发展,“互支持”的积极性并不高。

表 3 甘肃省社会组织参加国内同类组织交流、互访的频率(近三年)

BY市某社会组织秘书长如是说:

我们急切地希望民政部门在社会组织登记成立时能够严格把关,不要什么人都能办社会组织,有些创办人并不开展实质性的活动,而是各种“作秀”,所谓的开展活动就是“作秀”合影。这些人胆子很大,什么事情都敢做,我们这些踏踏实实做事情的人,最害怕这类人。恶性竞争对我们影响太大了,公益生态环境急需改善。

另一方面,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出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是提升社会组织能力的需要”。[4]甘肃省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数量有限,且作用发挥不到位。“在同类别、同领域的社会组织发展方面,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孵化培育、协调指导、合作发展、自治自律、集约服务、党团管理”[5]的功能没有有效发挥,从访谈情况来看,甘肃省的枢纽型社会组织在同类社会组织发展中的主要作用仅体现为资金支持、志愿者培训等方面。

(4) 公众。公众于社会组织而言,即是社会组织的服务对象,同时又是社会组织发展的强大支持后盾。近年来,由于社会组织领域发生的一系列负面事件,严重影响了公众对公益的支持心理和行为,同时,公众对社会组织的支持渠道比较单一,也是影响公众支持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再者,从社会支持程度的影响因素看,社会组织自身的发展状况和整个社会的环境也会影响公众的支持意向,而现实情况是,甘肃省的大部分社会组织都处在发展阶段,没有达到一定的成熟度,因此,公众支持的规模和积极性都比较有限。此外,社会知名人士对社会组织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一方面,社会知名人士所具有的资源比较丰富,能够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知名人士加入社会组织,能够增强社会组织的宣传成效。但从目前调查可见,社会知名人士的支持也存在不足,具体见表4

表 4 甘肃省社会组织理事会成员包括社会知名人士的情况

从表4可以看出,甘肃省77%的社会组织理事会成员中不包括社会知名人士,社会知名人士支持社会组织发展的现状成为公众支持社会组织发展的一个缩影,甘肃省社会组织发展的公众支持资源有待更进一步的挖掘。

(二) 社会支持文化氛围不浓厚

文化氛围是一种软环境,也是一种文化气息,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正向影响功能的一种精神力量。社会支持文化氛围在我国正在初步形成,但是支持客体主要是弱势群体,而针对于“组织性”的客体——社会组织的支持,相对比较弱。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两种。

1. 文化氛围的历史元素分析

建国以来,我国传统的社会意识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公大于私;个人服从集体。个体对组织的支持和服从贯穿在社会各个领域。但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公”和“集体”都有明确的指向,一方面是指国家,另一方面是指个体所在的组织。这种历史影响使得公众思维中的“公”和“集体”不包含第三方的社会组织,导致社会组织作为支持客体在公众意识中的“缺位”。受传统行政文化的影响,“公众在社会生活中更倾向于相信和依赖政府,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深深地打上了政府的烙印”。[6]正是这种社会依赖心理导致在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社会的支持氛围不浓厚,支持意愿不明显。

2. 文化氛围的制度空间分析

社会组织发展的社会支持文化氛围缺乏,与文化氛围的制度空间“空白”有关。虽然文化氛围的形成要靠历史的积淀,但毋庸置疑,社会制度的安排和鼓励,对于特定文化氛围的形成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文献梳理我们发现,在现有的制度体系中,没有支持、鼓励企业、公众等支持社会组织发展的条款,对主动支持社会组织发展的企业和公众也缺乏相应的认可和激励制度。通过访谈我们还发现,对于一部分自愿、主动支持社会组织发展的公众,社会组织为了鼓励其参与支持的行为,会进行相应的服务记录、评优等,但是这些在支持者的职业发展和晋升过程中都“派不上用场”。

(三) 社会支持体系未形成

“点线面”的联合支持体系不完善。社会组织发展的社会支持体系,从“点”的层面上看,社会公众是最主要的支持个体,但是个体支持总是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自主联合性较差。在对社会组织的活动和项目提供支持的时候,散落于社会各个领域的个体支持者受信息共享度和信任度的影响,也会做出不同的行动选择。在信息共享度方面,尽管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公众的信息获取途径不断扩大,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海量的信息,可能会淹没社会组织的相关信息,使公众在获取源头就已经与支持信息失之交臂。从“线”的层面上看,以职业为主的团队支持也是社会组织的主要支持主体,尤其是各行各业的志愿者团队,如高校大学生、医疗行业、律师行业等。

QY某社会组织办公室主任如是说:

我们服务站的志愿者涉及本区域各行各业的人,在一些单位还建立了专门的志愿者团队,如医疗志愿者队伍、检察院的志愿者队伍、法院的志愿者队伍、武警志愿者队伍、公安志愿者队伍,每次活动的时候,会邀请一个单位或者一个行业的志愿者队伍参加,一般各个行业同时出动的可能性比较小。

仅从行业内部而言,行业支持的凝聚力更强,团队工作的效果更好。但是在总体的行业支持中,行业之间的相互隔离性较强,无法形成以专业知识为基点的联合性行业支持团队。从访谈中获知,“点”支持和“线”支持的有机组合性较差,无法形成“面”支持,即个体社会支持和行业社会支持无法有效联合,形成具有网格特征的平面联合支持体系。

“一条龙”的动态支持体系不完善。“一条龙”的动态支持体系主要包括社会支持动员、社会支持过程、社会支持反馈。动态支持体系涉及人、物、技术、信息等各个方面的要素。首先,在社会支持动员方面,“社会动员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前提,是领导能力的主要体现,也是时代发展的呼唤,社会动员具有目的性、参与性、协同性和反复性”。[7]在现阶段,社会组织发展的社会支持动员能力还比较弱,一方面,政府的支持动员意识和动员行动都有待加强;另一方面,社会组织自身的支持动员能力有限,这与社会组织的地位、资源禀赋、形象及活动领域有关。其次,在社会支持过程方面,一是社会支持缺乏长效性,在行为支持方面,尤其缺乏长效性,以偶然性支持为主;二是支持资源的整合度不高,受社会组织自身能力的影响,尤其是初创期的社会组织,在活动过程中,对参与活动的各方资源的整合能力有限。再次,在社会支持反馈方面,反馈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社会组织的反馈意识不强,部分社会组织比较注重各项活动的前期动员,而忽视后期的效果反馈,尤其是社会组织开展的系列活动,在活动结束后,参与支持的主体,无论是个体公众还是行业主体,几乎很难获得活动的效果和成效信息。

四、研究启示

对社会组织所获社会支持的情况分析表明,营造良好的社会组织支持系统可从三个方面进行。

(一) 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氛围

1.重新认识社会组织

在社会转型期,公众对社会组织的认识也需要转型。一方面,扩大社会公众意识中“公”的概念,即通过学校教育、媒体宣传、职业教育等方式,使公众认识到能够行使公共服务职能的除了政府之外,还包括社会组织。另一方面,公众对社会组织的认可和接纳,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尤其是受传统行政文化的影响,要改变公众对政府的依赖,认可和接纳社会组织,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社会组织“有为”是公众在心理上为社会组织“留位”的基本前提。与此同时,注重培养公民精神,“参与精神、民主精神、权利意识、平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成为公民精神的重要体现……犹如帕特南描述的社会资本,公民治理意识与公民精神可以看成是一种典型的社会资本,任何社会的发展与运作都依赖于此种社会资本,因此实现社会良好治理需要持续地挖掘与利用这种社会资本”。[8]

2.填充制度的“空白”地带

“一套包括鼓励性政策、公共财政资金供给和支持性组织在内的社会组织支持体系,不仅有利于社会组织的发展,也有利于节约行政成本,提升社会组织和社会管理的水平,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效率。”[9]重视历史元素和文化积淀对于社会支持氛围形成的重要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社会制度的安排对于社会支持氛围形成的有效促进作用。如对社会支持的激励制度、税收优惠制度等,通过制度的外力作用,激励和引导社会公众对社会组织发展进行支持。通过制度安排,对社会组织的支持具有“国家意志”的倾向,而在我国这样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的国家中,这种倾向的引导性有利于社会支持氛围的形成。

(二) 完善联合性与动态性的社会支持体系

1.完善联合性的社会支持体系

联合性的社会支持体系的特点是“点、线、面”相结合,主要是从社会支持主体的角度进行“点”“线”“面”的网格组合。社会支持体系既需要“点”的支持,也需要“线”的支持。社会组织的活动由于内容、范围等大小不同,需要不同的支持主体。现阶段,个体的社会支持发展较快,同时也需要加强职业或者团队支持。在鼓励和支持以职业为主的团队支持的同时,强化不同职业团队之间的合作与整合,形成合力,强化社会组织人力资源的整合能力必不可少;在此基础上,“点线”有机组合,加上“面”的支持,这样既关注每一个节点上的个体,又关注点与点之间的线性团队,众多的“点线”相结合,形成网格化的支持体系。

2.完善动态性社会支持体系

动态性社会支持体系是指社会支持的事前、事中、事后体系,即社会支持的“一条龙”体系。事前支持体系是指社会组织的社会动员过程,社会组织在社会动员中,要善于使用动员策略,如情感动员策略,绝大多数社会组织的活动领域都与民生有关,如教育、医疗、助残等,善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一般而言,社会公众基于人道主义和同情心理,一部分公众会形成情感共鸣,进而支持社会组织的活动;同时,要善于使用媒体策略,在动员媒介方面,多种媒体相结合,线上线下相呼应,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的广泛性,使更多的公众能够触及社会组织的动员信息。事中支持体系是指具体的支持过程,从时间跨度看,可分为连续性支持和偶然性支持。连续性社会支持的前提是对社会组织的信任度较高,可从行为、思想、信息、资金等各个方面进行长效性支持,从社会组织的现有发展状况看,连续性支持的比例较低;偶然性支持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特点有关,支持主体可能基于偶然的信息获取或者情感共鸣而对社会组织的某项活动或项目进行支持,如偶然性的捐款或者参与志愿活动等。事后支持体系是指社会支持反馈,要重视社会支持反馈的时效性、真实性和针对性,一部分反馈需要面向公众,但更多的社会支持反馈应该具有针对性,即面向支持者进行反馈,注重反馈的及时性和真实性。

(三) 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

1.政策支持网络

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包括政策支持网络、志愿支持网络、互助支持网络和理论支持网络。政策支持的主体是政府,政策支持网络建设除了出台相应的政策文本,更重要是要狠抓政策落实。一方面,受地域发展的影响,不同地区社会组织的成长发育差别比较大,需要因地制宜的支持性政策,因此可以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契机,大胆尝试,在不同领域向社会组织进行公共服务购买,并以专项检查的方式对购买服务进行监督和督促。另一方面,在政策中关注资金扶助,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尤其是草根社会组织的成长更需要帮扶,因此可以借鉴小微企业小额贷款的方式,由政府担保,向业绩突出、社会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提供小额贷款,促进其发展。

2.志愿支持网络

志愿支持网络是社会组织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者是社会组织广泛开展公益服务活动的支撑主体,志愿支持网络的构建实质上是志愿者队伍建设问题,需要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志愿服务法的调整范围、志愿服务主体类型,规范志愿服务行为、保护志愿服务相关权益、保障志愿服务活动的实施。”[10]第一,培养参与意识。志愿服务参与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长期的努力来培养社会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杜绝“被志愿”,通过宣传、教育等环节,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公众,形成“自主、自愿、积极、主动”的志愿服务参与意识。第二,搭建参与平台。志愿服务既要关注“单兵作战”,更要关注“平台作战”或者“阵地作战”,以优质、便捷的参与平台为志愿者“团体作战”提供服务阵地,如志愿者组织的发展、多样化的志愿服务参与形式等。第三,扩大参与队伍。志愿者队伍要多样化、专业化,形成党员带头、职业交叉、年龄层次均衡搭配、性别之间互补的志愿者队伍,改变志愿者以大学生为主的单一局面。第四,完善培训机制。志愿者培训分为教育性培训和项目性培训,教育性培训是指通过系统的、特定时间的志愿者专业化教育,尤其是指高校志愿者专业或者方向性教育活动;项目性培训是指针对具体的志愿服务活动或者项目,在开展服务之前进行的临时性培训,是以有效完成志愿服务活动为目的的。第五,提供参与保障。志愿服务活动虽然是无偿的,但是这并不等于志愿服务应该无保障,志愿者保障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工具、技能、交通、餐饮、住宿等,作为志愿者招募机构,要为志愿者提供基本的服务保障。第六,强化参与激励。激励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志愿者实行激励,是对志愿者提供服务的一种肯定和认可;另一方面,志愿者激励对于志愿服务意识的培养、志愿者队伍的扩大具有正向的引导功能。

3.互助支持网路

互助支持网络是指社会组织、社区、枢纽型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支持。

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助是行业之间、领域之间的合作共赢,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并且抱团取暖。对于初创期的社会组织而言,对其发展壮大有积极作用。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和相互支持,首先要建立信息沟通机制,通过信息共享平台、研讨会等进行广泛的交流,共享信息,互换意见;其次要建立合作机制,本着互助共赢的理念进行合作,合作是多方面的,既可以是资源方面的合作,也可以是项目方面的合作。

社会组织与社区的合作主要是通过“三社联动”来实现,在社区公共服务提供方面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能动性。

枢纽型社会组织对普通社会组织而言,起到的是“助力”作用,同时,也是政府的“帮手”。枢纽型社会组织“在政治上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业务上处于龙头地位,在管理上承担业务主管职能的联合性社会组织”[11],因此,要加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建设。枢纽型社会组织又被称为“白手套”,其最大优势在于,作为服务型、联合性的平台,它补齐了“社会协调、公众参与不足”的社会治理短板,并且为政府服务外包、合同外包等现代社会治理方式的运用和拓展提供组织基础,从而能够提高社会治理的组织效率;同时对其他社会组织,尤其是初创期的社会组织,有较强的指导和引导作用,如帮助初创期的社会组织建立发展规划、进行志愿者培训、提供资金支持和项目督导等。“作为联接政府与社会组织以及社会组织间关系的重要纽带,枢纽型社会组织通过跨部门协作治理的方式整合、吸纳社会资源,构建了一个政府与社会多元主体之间的互动共存的公共能量场,拓展了社会治理的多元参与网络,符合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协同的要求。”[12]

4.理论支持网络

完善社会组织的理论研究支持网络,目的是实现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从已有资料看,现阶段我国公益类理论研究机构主要有中山大学的公益研究院、清华大学的公益慈善研究院、中国公益研究院、明德公益研究院、深圳公益研究院、海南亚洲公益研究院等。这些研究机构有的是高校自己成立的,有的是高校与政府合作成立的,有的是社会组织与高校合作成立的,也有社会组织独自成立的。公益研究机构基本上是以慈善文化、公益领域跨部门合作、公益部门治理为主要研究方向,尤其想要“探索如何在制度上保障以权利、责任、参与为内涵的公共精神的培养与形成”[13],旨在通过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实践咨询、社会倡导和决策参与等方式,成为公益研究的领导者和公益创新的发动机。因此,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要善于利用这些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用理论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1] 冯俏彬. 政府管理与支持社会组织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 财政研究, 2013(7): 70-74.
[2] 陈树鹏, 范彩云. 中国慈善捐赠制度的缺失与完善[J]. 社会福利, 2016(2): 24-28.
[3] 涂才江. 做好新时期社会组织宣传工作的几点思考[J]. 中国社会组织, 2013(5): 41-43.
[4] 余永龙, 刘耀东. 游走在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枢纽型社会组织发展研究[J]. 探索, 2014(2): 154-158.
[5] 构建枢纽型组织体系的意见[EB/OL]. (2012-12-12) http://www.gd.gov.cn/gdgk/gdyw/201212/t20121212_171990.htm. 2012.12.12
[6] 徐莉. 非政府组织与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以艾滋病防治领域为例[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 79
[7] 甘泉. 社会动员论[D]. 武汉: 武汉大学, 2010: 42
[8] 梁莹. 公民治理意识、公民精神与草根社区自治组织的成长[J]. 社会科学研究, 2012(2): 33.
[9] 周秀平. 关于创新社会组织管理制度的政策思考[J]. 学会, 2013(2): 5-10.
[10] 肖金明, 龙晓杰. 志愿服务立法基本概念分析——侧重于志愿服务、志愿者与志愿服务组织概念界定[J]. 浙江学刊, 2011(4): 136-143.
[11] 乔东平, 高克祥. 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 模式、机制和策略[M].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15: 123
[12] 朱晓红. 同共治格局下妇联枢纽型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6(1): 55-60.
[13] 蔡禾.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4(1):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