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各级政府部门提出多项有关发展社会工作的政策以来,如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以促进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1],我国的社会工作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但在这个新兴专业的发展上,缺乏经验积累和知识储备。有学者认为我国社会工作强烈偏向于“技术化”“微观化”;[2-3]也有学者指出中国的社会工作缺乏“本土化”,专业的实务能力还很薄弱,亟待加强。[4]
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从其他相近、相关、相辅的专业门类里寻求路径的突破和知识的承继,就成为了发展社会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社会工作专业需要追求多样性,所以它还会面向学术知识界、其他专业、社会公众及各种媒体,为自己建立多元面向的身份,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其对自身使命的确认与把握。[4]而在众多专业门类里,同样是社会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心理咨询,其与社会工作的紧密联系被越来越多的一线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研究者发现、了解和融合运用。
作为助人自助的服务行业,心理咨询和社会工作都是需要与人密切接触、雕琢双方关系、陪伴辅佐成长、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也正是由于诸多方面的相似之处,使得处在襁褓时期的社会工作能够得到发展成型的心理咨询的帮助和引领,从中借鉴许多宝贵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一项在新西兰开展的研究表明了心理咨询与社会工作之间的关系。此研究通过16个深入访谈和4个焦点小组的质性研究,证明了社会工作者使用心理咨询技巧与发展临床技巧之间的相关关系;另外,如果心理咨询与社会工作存在严格的专业界限,那么这对于来访者/案主(client)是存在害处的。[5]
然而,社会工作毕竟是不同于心理咨询的独立专业,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和发展道路。在认识社会工作与心理咨询的相似之处时,也应该认识到社会工作自身独具一格的特点,将心理咨询与社会工作区别开来。
当前我国的社会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政策层面的文件支持、教育层面的人才培养、实践层面的资金援助,已然在一个极好的时代里茁壮成长起来。但是社会大众对社会工作的理解还存在误区,比如,将社会工作者当作志愿者、将社会工作当成民政工作、将社会工作服务当作居委会例行日常等。这些误解主要是源于社会工作发展不成熟、宣传不到位和社会工作相关知识普及率不高等原因。如何让广大民众和相关工作者及研究者更容易理解社会工作,从大众熟悉的专业门类着手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本文通过将社会工作与心理咨询相比较,使社会工作的概念和理论更容易为人们所理解,同时发挥心理咨询对社会工作的助力作用,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心理咨询与社会工作的相同之处(一) 发展路径类似
社会工作是一项以利他主义理念和科学方法为基础的专业社会服务活动,[6]而心理咨询是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自立自强的过程。[7]2-3心理咨询和社会工作的诞生都属于“时势造英雄”。中世纪人性泯灭的黑暗时期,精神病人被残忍对待,人们对于与自己不同的异类表现出极端的恐惧和排斥。在大肆虐杀的阴云笼罩之下,怀着人文关怀的学者们走上了研究人类心理和脑部结构的道路,试图去解释和治疗行为异常的人群。而在社会工作诞生时期,贫困、饥饿、疾病、战争等种种问题伴随工业化、城市化而出现,西方社会动荡不堪,如何拯救弱势群体、改变社会失衡、实现人类福祉,在慈善、宗教、救济纷纷尽力尝试的浪潮中,一种系统的、专业的领域渐渐开辟出来,这就是社会工作。
心理咨询和社会工作的诞生都来源于对人类的大爱、对人性的关怀、对于弱势群体的帮助,这也造就了二者的反压迫实践风格,并表现出同理心、关爱、协助成长等专业品格。
(二) 工作理念及模式类似
心理咨询和社会工作最核心的工作理念都是“助人自助”。心理咨询师将自己当成一种工具,去引导来访者发现自己、改变自己。而社会工作者则用切身行动,为案主谋福祉、争权益。心理咨询和社会工作,都不可避免地需要承受难以估量的负能量和情绪压力,在需要解决心理问题的来访者面前,在需要改变现状的案主面前,心理咨询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是心理咨询和社会工作在工作模式上采取“三角模式”的一个重要原因。“案主—工作者—督导”三者联动,保障案主的安全和权益,保证工作者的方法得当和行为规范,促进督导的责信评估并与工作者进行实践反思;同时,使督导能够及时了解工作者的状态,并采取相应措施,保护接纳了庞大负能量的工作者。
心理咨询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要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走得更远更好,需要信念的支撑。在心理咨询和社会工作领域,价值观的强调和深入内化成为专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方面。每一个人都具有独特性,每一个人都渴望被爱,每一个人都值得尊重,每一个人都能够改变。上述价值观教会心理咨询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如何对待人、如何关爱人、如何帮助人。他们不是受助者的导师、医生,更不是受助者的救世主,他们只是受助者的一面明镜,陪伴受助者更深刻、更全面、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并在此过程中一步一步成长、强大。
(三) 面临相似的困境和挑战
1. 大众的认识度和接受度不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发感到生存的压力,在遇到心理困扰时,具备了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意识。虽然社会大众对心理咨询的认识逐渐提高, 开始接受心理咨询这一新兴行业,但有研究发现,人们首先会向亲密朋友、家人、恋人求助,其次才会考虑心理咨询。一方面,这是因为东方人更希望咨询师是“自己人”,如父母、朋友等,同时他们又希望咨询师是专家、权威。另一方面, 大众对心理咨询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差,调查显示,近一半的人认为心理咨询给人神秘的感觉[8]。此外,心理咨询领域目前还是面临一种讳疾忌医的尴尬境地,由于认识程度有限,许多人将踏进心理咨询室视为承认自己是神经病。这样的认知使得社会大众对心理咨询的接受度较低。而谈到社会工作,许多民众将社会工作者误认为是义工、志愿者或是居委会工作人员,因此,无法认识到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必要性。种种认知误区,使社会工作和心理咨询一样,面对如何纠正错误认识、提高社会大众接受度的挑战。
2. 人才匮乏且易流失
由于目前社会大众对心理咨询和社会工作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不高,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地位、薪资待遇都受到影响,并且他们在工作中还要接收很多负能量,面临着具体的工作压力。没有深刻的信念和职业归属感的从业人员难以在行业中坚持下去,由此造成人才匮乏且易流失的问题。一项研究表明,心理咨询师的坎坷道路、人际疏离、家庭烦扰经历和自我与人际和谐、职业利他动机等方面的程度显著高于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9]
3. 产业模式不成熟
目前心理咨询的产业模式仍然以医学心理咨询模式为主导,大部分的心理咨询工作都放在医院进行,社会心理咨询并非主流。一方面,医院心理咨询如何定价、其他科室与心理咨询室之间如何沟通交流及进行转介工作,都存在体系尚不完善的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多数面临亏损问题,其生存现状不容乐观, 有研究表明处于亏损状态的咨询机构占60%以上。[10]此外,心理咨询缺乏有力的监管机制以及相应的法规政策,没有统一的咨费标准, 存在“上门服务”等一些有待商榷的市场运作方式。而社会工作则以NGO(非政府组织)和政府购买服务为主要的运营模式,但因筹款方式不完善、基金会和企业捐助的模式尚未成型等问题,社会工作组织结构常常陷入资金短缺的困境。
4. 专业性普遍未达到理想标准
心理咨询和社会工作都存在从业人员良莠不齐、从业门槛不高及专业资格证书含金量低等问题, 从业人员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督导制度、监督机制等一系列配套制度。专业学科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专业素质提升等方面是两者发展的重中之重。如何获取民众的信任,接受心理咨询和社会工作的服务,也是心理咨询和社会工作应该思考的议题。[11]
(四) 相互借鉴的理论及方法
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中涉及多种理论和方法,例如社会系统理论、危机干预、任务工作模式、寻解治疗、优势视角、动机式访谈、认知行为疗法等。这其中很多理论都来自于心理咨询,或是借鉴心理咨询概念发展出来的专业理论,包括了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的心理动力理论、认知理论、行为主义理论以及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理论等。以认知行为疗法为例,认知行为治疗是由阿伦·贝克在20世纪60年代发展出的一种有结构、短程、认知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针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和不合理认知导致的心理问题。它的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不合理的认知问题上,通过改变患者对己、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化解心理问题。[12]这种治疗方法已成为社会工作的主要理论之一,并广泛运用于实务社会工作中:通过了解案主的困扰,帮助案主从多种角度看待问题、寻找出路、达成预定目标,最终改善生活现状。
三、心理咨询与社会工作的不同之处(一) 实务理念不同
心理咨询在实际操作中聚焦于来访者本身的问题,主要从个体的角度去考虑解决方案,常常涉及人格、思维、情绪等方面的考究,并结合来访者自身的成长经历,探寻解决心理问题的途径。这体现了心理咨询个别性的特点。心理咨询的目标是解决人们的心理问题,服务的使命是人类的心理健康,它们对问题的解释和解决是从个人心理层面解决的,一般不涉及社会制度层面。例如,一般心理咨询不会对来访者所暴露的行为进行道德判断,而更注重这种行为后面的心理机制是怎样的,并试图解决该行为给来访者带来的困扰。而社会工作则需要从多个系统联动思考,通过案主周遭的环境分析,用大局的视角考察其家庭生活、社区关怀、政府政策等多个层面带来的影响,收集各方信息和资源,以社会工作者为联结点,将资源与案主的需要对接起来。例如,一个主要劳动力因工伤致残的家庭,家庭的生活状况面临贫穷甚至负债的困境,妻子为了照顾残障丈夫和维持家业承受巨大的压力,而孩子的教育和生活也受到了冲击性的影响。此时,心理咨询能够带来的帮助主要有三个:一是帮助伤残丈夫进行心理恢复和建设,使其能够以较为积极的心态看待现在的自己;二是帮助妻子缓解焦虑情绪和超负荷压力,教她学会如何适当发泄和自我治愈;三是降低孩子因为家庭剧变带来的心理伤害,并支持他振作起来。而社会工作可以着手的方面有六个:一是了解和评估家庭目前遇到的困难;二是帮助丈夫申领国家政策带来的补助和福利,例如低保、医保、工伤赔偿等;三是联系社区和医院资源,帮助丈夫治疗和复健;四是寻求人力相关部门,为妻子提供就业培训,联络和收集相关岗位资源;五是联络社区周围社工机构,帮助孩子的心理建设、课外学习辅导;六是联络学校方面,多给孩子一些关心和帮助。
(二) 工作方式不同
心理咨询的从业准则规定,心理咨询必须在心理咨询室中进行,且心理咨询师原则上不允许在咨询室以外的地方与来访者有联系。心理咨询认为,来访者要有自主的求助愿望才能达到理想效果,因此,不会轻易强求进行治疗和咨询。这决定了心理咨询的受助者绝大多数都是自己主动求助。这体现了心理咨询个别性和契约性的特点。心理咨询一般是需要付费的,心理咨询师必须与来访者达成一定的契约关系,并在严格的专业规范和专业伦理要求下提供服务。[13]此外,心理咨询与治疗是以循证为依据开展心理诊断与测验,干预、治疗在认知、行为以及情绪方面的问题和障碍,主要通过心理诊断找出问题,然后根据经过临床检验的干预方案进行心理疏导和援助。[14]而社会工作则不同,社会工作中专门有一类社工称之为“外展社工”,其工作就是到各种可能聚集了需要帮助的人群的地方,去挖掘和发现需要社工帮助的潜在案主。社工不仅接受上门而来的求助,还需要关注身边、关注社区、关注社会,寻找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
(三) 专业方法不同
心理咨询擅长用量表和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来帮助受助者从心理建设层面恢复健康,更好地生活。心理咨询的理论基础按流派可划分为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行为主义、认知行为疗法、客体关系治疗、森田疗法等。建立在不同流派上的心理咨询方法会有所不同,但大多以个体心理作为研究和关注对象。这和擅长集合百家资源、成为结点、搭建桥梁为案主解决实际问题的社会工作,在工作侧重点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也决定了他们用不同的方法来开展工作。
四、心理咨询在社会工作中的具体运用目前,心理咨询在社会工作的具体运用体现在一门新型的学科“临床社会工作”上。[15]临床社会工作者不但掌握心理咨询或治疗方法和技术,同时结合社会工作本身的特性面向个体和群体有针对性的开展帮扶工作。
(一) 帮助案主稳定情绪
在社会工作实务工作中,常常遇到因为现状的紧迫而情绪激动的案主。在这样的情形下,直接对话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而使用心理咨询技巧帮助案主先平稳情绪、改善焦虑状态、放松心情,则能更好地为之后的谈话和实质帮助计划的制定提供条件,使双方都能够冷静、理智地阐述和思考。如使用倾听技巧来把握案主的情感动向和状态,工作者从案主的诉说中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其喜怒哀乐,并给出适当的反应和调整,从而使其宣泄情绪,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16-17]使用共情技术使案主压抑的自我和无法忍受的感情能够得到被理解,从而接受治疗师的帮助;[18]使用合理情绪疗法,以合理的信念代替非理性的信念,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的信念带来的不良情绪。[7]2-3
(二) 帮助案主改变行为
案主的困扰常常具有连锁反应的特征。例如,一位患上长期烟瘾的案主,由于抽烟的不良习惯引起家庭的不满,使得家庭关系紧张,导致他的焦虑情绪,同时也影响其工作状态,使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亮起了红灯。这时,解决烟瘾则成了一串联络反应的首要出发点。而在心理咨询理论中,涉及非常多改变认知、改变行为的方法,例如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理论是ABC理论。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 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在特定情景下, 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通常, 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 即A引起C。[19-20]ABC理论指出, 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即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起因,因此可以通过改变个体的信念,去改变个体的行为。[7]认知行为疗法可以让来访者认知并矫正错误的思想,从而改变行为。社会工作可以借鉴这些在心理咨询领域中已长久验证并获得成功实践的方法来辅助实务工作的开展。
(三) 进行任务制定和管理
心理咨询的流程制定方法和多次咨询模式也对社会工作实务造成了很大影响,如行为治疗的方法之一系统脱敏法。该方法通过建立恐怖(或焦虑)的等级层次,让来访者放松后,从等级最低层次地恐惧事件开始,通过现实脱敏或者想象脱敏的方法,以真实暴露在恐惧场景或者想象的恐惧场景的方式引起被试的恐惧(或焦虑)情绪,当个体降低对这一恐惧(或焦虑)事件的敏感性,减少恐惧(或焦虑感)之后,再提高恐惧的等级层次,直至达到来访者对这一事件不再恐惧或焦虑的目的。[21]心理咨询中惯用的咨询流程设定、每次咨询的任务进展、最终期待达成的效果等,都在社会工作实务中得到了一定的体现,现行的社会工作个案管理就是非常好的例子。而任务中心模式的理论方法则为社会工作制定任务和计划提供了理论支撑,并使得社会工作更具有专业性和可操作性。
(四) “三角模式”的借鉴
前文提到过心理咨询中的“三角模式”,“来访者—咨询师—督导”三者联动,保障心理咨询顺利、科学、有效地进行。而现今社会工作发展中,对于督导的引进和培养的重视,以及同样呈现出来的“三角模式”,都能看到心理咨询给社会工作带来的理论帮助和实践指导。同时,心理咨询师或者临床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高科技如手机APP软件、视频对话等对服务对象进行跟踪督导服务,提高服务的时效性和便捷性;但也需注意其伦理道德,确保不干预服务对象隐私。[22]
(五) 发展责信与评估
社会大众评价行业成功与否,看的是最终的效果,而效果如何评价和评估,这是许多行业面临的困境。尤其是对于社会工作这项经常涉及长期工程的实务行业来说,如何让更多的人知晓和感受到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需要建立完善的责信与评估体系。心理咨询曾经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和困境,后来逐渐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的责信与评估体系。具体如下:一是主观评价, 即来访者自我感觉改善的程度或对现实世界看法发生改变的状况,其中来访者的自我效能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二是行为评价, 即第三者对患者行为改善的认可;[23]三是量表评估,心理咨询效果评估量表(OutcomeQuestion Naire-45.2, 简称OQ-45.2)是当今美国心理咨询效果评估领域中广泛使用的自我报告工具之一,而经过我国学者的评估,其中文版也具有很好的信效度;[24]除了这些方法之外,还有档案建立、督导评价等方式。这些方式都可以被引用到社会工作的实践中来。
总之,心理咨询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理论研究的支撑和实践方法的补充,从而提升了社会工作这门学科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我国未来也必将大力发展临床社会工作专业,培养出更多既懂心理学知识又通晓社会工作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1] | 王思斌, 阮曾媛琪. 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J]. 中国社会科学, 2009(5): 128-140. |
[2] | 郭伟和. " 身份之争”: 转型中的北京社区生活模式和生计策略研究[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214-218. |
[3] | 张和清. 灾害社会工作: 中国的实践与反思[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3-5. |
[4] | 陈涛. 社会工作专业使命的探讨[J]. 社会学研究, 2011(6): 211-237. |
[5] | PETRO BOOYSEN. Counseling in social work: a legitimate role[EB/OL]. [2017-01-20]. https://www.researchgate.net/directory/profiles. |
[6] | 王思斌. 中国社会工作的嵌入性发展[J]. 社会科学战线, 2011(2): 206-222. |
[7] | 钱铭怡.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
[8] | 谈佳颖. 对大众心理咨询态度的调查及干预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1(4): 496-498. |
[9] | 许丹, 李强. 心理咨询师的职业选择——与教师、工程技术人员的比较[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4(3): 546-551. |
[10] | 江佩, 阮昆良, 陈铮. 社会心理咨询机构的现状调查[J].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08(1): 24-28. |
[11] | 刘继同, 孔灵芝, 严俊. 心理学与社会工作的本质区别及其对构建中国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的启示[J]. 社会科学研究, 2010(3): 15-20. |
[12] | JUDITH SBECK. 认知疗法: 基础与应用[M]. 第2版. 张怡, 孙凌, 王辰怡, 译.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3: 15-27, 83-101, 275-296. |
[13] | 姜海燕. 交融与独立——社会工作和心理咨询关系探索[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1): 36-43. |
[14] | GLISSON C, SCHOENWALD S K, HEMELGARN A, et al. Randomized trial of MST and ARC in a two-level evidence-based treatment implementation strategy[J].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010(78): 537-550. |
[15] | GRAY M, JOY E, PLATH D, et al. Implementing evidence-based practice: 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research literature[J]. 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 2013(23): 157-166. |
[16] | 庞南霞.浅谈心理咨询中的“倾听”[J]. 浅谈心理咨询中的" 倾听”[J].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14(2): 45-47. |
[17] | 张松. 倾听是心理咨询师的基本功[J]. 中国心理治疗与咨询, 2006(10): 45-47. |
[18] | LAZARUSRS. Stress, copingand illness[M]//FRIEDMAN H S. Personality and disease.New York: Wiley, 1990: 97. |
[19] | ELLISA, BERNARD M E. Whatis rational emotive therapyin clinical applicationof Rational EmotiveTherapy[M]. NewYork: PlenumPress, 1985: 1-30. |
[20] | ELLISA. Overviewofthe clinical theoryof rational emotive therapy[M]//RGRIEGER. Rationalemotive Therapy. New York: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 1980: 1-31. |
[21] | 昝飞. 行为矫正技术[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2: 257-268. |
[22] | REAMER F G. Clinical social work in a digital environment: ethical and risk-management challenges[J]. Clinical social work journal, 2015(43): 120-132. |
[23] | 曾棋.心理咨询效果评估研究探析[J]. 心理咨询效果评估研究探析[J]. 文化研究, 2009(1): 252. |
[24] | 李钰静, 骆宏. 心理咨询效果评估量表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9, 2(2): 105-107, 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