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7, Vol. 17Issue (6): 35-40.
0

引用本文 

欧阳林舟. 社会工作实践与专业教育教学“错位”问题探索——基于S市社工机构的调查[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7, 17(6): 35-40.
OUYANG Linzhou. An Exploration on the Mismatch between Social Work Practice and the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 Education: Based on the Survey of Social Work Agencies in S City[J]. Social Work and Management, 2017, 17(6): 35-40.

基金课题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居住空间调整与城乡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14BSH109);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创新社会治理背景下本科院校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湘教通[2013]223号);湖南省普通高校“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社会工作”(湘教通[2012]266号)。

作者简介

欧阳林舟(1969— ),男,汉族,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文化,社会工作专业教育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6-07-22
社会工作实践与专业教育教学“错位”问题探索——基于S市社工机构的调查
欧阳林舟     
湖南女子学院教育与法学系,湖南 长沙,410004
摘要: 在社会工作教育与一线社会服务之间存在错位现象。一线社工实践者强调社工基础素养先于专业素养,但课程要求的专业素养没有在社工毕业生那里得到应有的养成和展示。同时,学生所喜爱的实践类课程在专业教学中得不到满足,“放羊式”实习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并不好。避免这种现象的途径是改革专业教育教学方法,实现教学与服务实践的融合。
关键词: 社会工作实践    社会工作教育    专业素养    基础素养    
An Exploration on the Mismatch between Social Work Practice and the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 Education: Based on the Survey of Social Work Agencies in S City
OUYANG Linzhou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the Law, Hunan Women’s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4, China
Abstract: There is a mismatch between the social work practice and the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 education, such as the emphasis on basic literacy rather than professional qualities by social work practitioners, professional qualities specified in curricula not cultivated or shown completely in social work graduates, student’s preference for practice courses not satisfied them, and the style of letting-oneself-go makes students equipped with poor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The solution to the above mentioned problems lies in reforming the teaching style of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 education to integrate teaching with service practice.
Key words: social work practice    social work education    professional qualities    basic literacy    

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下,社会工作承担着基础—服务型社会治理的角色[1],发展社会工作、促进社会管理创新、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是新时期社会建设的要求。为此,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要求社会工作教育者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以培养合格的社会工作人才。作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工作者,应思考究竟什么样的社会工作者才是符合当前社会工作服务实践要求的?所培养的学生是否达到了社会要求的入职水平?为培养与一线实践相对接的社工人才,需要进行哪些教育改革?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深入全国社会工作服务试点阵地——S市的社会工作行业展开调查,对社会工作机构内管理人员、督导、一线社工、社工实践者、政府单位负责人及与社工实践有着直接接触的有关人士进行重点访谈,将社工一线要求与当前社工教育现状进行比较和反思,针对有关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一、社会工作服务要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错位发展

(一) 对社会工作者的“基本素养”要求更迫切

一般来说,职业人员的必备素养可以分为“专业素养”和“基本素养”。在对S市社工机构负责人、社工督导、一线社工以及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的访谈中发现,他们期待社工两类素养齐备(如图1),社工的“基本素养”包括社会服务态度和基本能力,如工作主动性、沟通协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适应能力以及文案写作等一般职业素养;“专业素养”则包括社会工作价值、知识和技巧。专业素养的要求在社会工作课程体系中可得到体现,而“基本素养”的要求则不仅仅如此。

在调研中发现,一线社工实践者把“基本素养”或一般职业素养放在首位,把积极主动的服务态度、自主学习能力、良好的适应能力等职业素养看成是社会工作者开展服务实践的基础,是进行良好的社会工作服务实践活动的条件。如“首先是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首先是看重态度,怎么表现,对社会工作,对社工行业的投入感,和表现出来的热情,愿意投身这个行业的程度”。同时,S市的社工行业被实践者们定位是“创业期”,认为一线社工有责任建构自身的角色,主动性是这个特定时期必备素质,符合创业、创新的要求。

图 1 S市社会工作者实践素养框架图

此外,社工的“沟通协调能力”被一线实践者们排在专业能力之前,因为社工需要协调服务对象、机构、工作单位等不同利益方的关系,需要借助许多社会资源来协助案主,需要很好地处理不同关系,良好的沟通是获取资源、赢得服务对象信任、获得机构认可的基本素养。对社工沟通能力和主动性的重视,其实是一个客观工作环境要求的体现,因为社工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借助许多的社会资源来协助案主,并且社工在实际场景中会接触到不同的单位,使得社工需要良好地处理不同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工作。

同时,社会工作者需要有不断学习的能力。许多的一线服务社工及负责人都认为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难以做到一毕业就胜任一线服务,需要在实际工作岗位中再学习。

“社工来到岗位上之后,他需要根据他大学所学到的知识,再结合现实生活中所碰到的问题,然后再去针对性地补充他欠缺的知识。未来,他面对的问题会越来越多。他所面对的个人问题、社会问题、群体问题会越来越多,那么他需要加深自己的知识面,才能够给他的服务对象提供良好的服务。”

S市社工行业并没有完全建立起自身的服务系统,更多的是需要进驻到其他服务单位开展工作,这种“嵌入式”的工作方式,需要社工在开展服务时适应新环境。社工需要良好的适应能力,首先适应用人单位的环境,熟悉用人单位的工作模式和方法,实现与环境良好的融合,这是非常关键的。

“社工先不讲专业性,需要先适应,如果让社工干活,专业性才能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社工要先接受原本的、观察他、接受他的模式,再去做专业。如果社工都不知道链接资源,企业要你去做几场活动,你说不要,我要做专业服务,这样就根本建立不了服务。”

不同社工及机构负责人对合格社工有着多样性的表述,这是一个主观和客观情景建构的过程。总而言之,S市社工实践者对于社会工作者的要求包含两方面:良好的基本素养和专业素养。其中,主动工作是拓展服务的基础,沟通协调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被排在专业能力之前,作为良好融入工作环境的首要条件;社工专业认同感、专业价值理念、社工理论和专业知识、技巧则应综合运用,体现出社工服务的系统性和专业性。

(二) 人才培养中,专业素养内化不够,基本素养教育被忽略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了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的10门必修课,各高校以这些课程为主干设置社会工作本科教育内容。社会工作教育的专业知识体系包括了三部分:价值理念(价值)、理论与实践知识系统(知识)和问题解决技巧(技巧),[2]教学以理解、认同社会工作的价值为基础,传授有关的理论和知识,训练相关实务工作技巧。这次调查的受访对象全部是在S市从事社会工作的实践者,他们毕业于各高校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尽管调查反映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有些社工还有不符合实践要求者,但是,多数受调查毕业生表示自己的大学教育的知识框架与S市实践的要求基本匹配。

“我觉得大学的内容还是比较匹配实践的,就是说社工的知识点,知识内容比较匹配,比如我印象深刻的家庭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社会政策、社会保障、西方社会理论、小组工作、心理咨询课程等等,教会了我可以从社会学视角来看待问题,对于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也有同学在认可专业课程的同时感到遗憾。

“我觉得大学课程内容是可以匹配到实践的……但是感觉学得太泛了,说实话感觉没学到什么,不过认真学会有很大的作用,是肯定的。”

从其遗憾的表达中可以看到社工教育在价值、知识和技巧方面都有不足,而机构负责人、督导等反映社工在知识运用、服务技巧上的不足很明显。社工专业素养的养成需要内化社会工作价值、储备社会工作知识。在处理专业服务过程中应用理论、分析问题,在开展服务中遵守专业守则和熟练运用服务技巧,但是社工目前在将社会工作知识和技巧为对象服务、体现社工价值理念等专业服务实践环节存在困难。

被一线社工实践者认为是社工服务基础和条件的基本素养内容,如工作主动性、沟通协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力等,都没有在社工知识体系中被专门提出来,或许这些素养隐含在专业的价值、知识和技巧中,并作为价值、知识或者技巧的一部分,但事实上很难将基本素养等于同专业素养。在社会工作专业的定义里基本都是对专业过程的描述,没有提及基础素养,或者说基本素养在社工的培育过程中没有被明确地涵括进专业素养内。

(三) 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明显不足

已毕业的社工学生在回忆自己的大学受教育经历时,对于所受教育内容的反馈表明,在大学期间接受的知识框架基本符合实践的要求。他们对大学学习的和演练与实践有关的课程内容印象深刻,这些内容会使自己更好地体验和记忆、内化。受访者所描述的印象深刻的大学课程基本都与示范性实践内容有关,认为演练和实践方式更直观,融入到具体的场景,可以感同身受的体验服务过程,而讲授类型的课程基本都会忘掉,印象不深。

“整个大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两门课程,一个是个案社会工作,一个是小组社会工作。因为这个两个课程有老师带着我们做演练。个案老师更多的是让我们情景演练,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有社工,有家庭暴力的案主,进行一个家庭工作的跟进,会让我们自己策划,运用一些社工个案技巧,比如同理心啊,对质啊这些进行对话的演练,所以这些印象比较深刻。其他像社会政策啊,各种理论啊,都是照本宣科的,现在我全部都忘记了。”

“小组工作课程印象深刻,会看一些小组的视频,然后就是老师带来成功的示范;心理课程有演示很多技巧,绘画治疗让我们通过绘画去分析;还有小区工作,是因为有实践,就是去一个小区里面,一个星期去一次,找居委会,然后和居民交流。刚好我去的小区老人比较多,我们探访了很多老人,还开了一场老年人的活动,所以印象比较深刻。”

给社工毕业生留下深刻印象的课程,多是使用比较直观的教学方法,让他们在学习中更有感触,也留下长久的经验记忆,在工作中处理相关案例时有模仿的典范。

而让他们很不满意的是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即获得的实践能力无法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在教学中应有的实习内容未安排、老师未进行细致的督导,或者虽有实践安排但没有从事社工专业相关的实践。

“我的实习,正式实习……其实是做行政的,就做过小区活动,但具体的安排却没有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的内容,也没有专门老师的督促和指导。”

“个案也没有实际操作,老师讲的书本上的案例,实际操作少,所以实际中根本不会用。”

这一点也让S市的社工督导们头疼。多数一线社工的实践能力不够,他们在大学中并没有受到实质性的锻炼,所以,毕业生像实习生一样,其实务操作需要从“新”开始,这非常影响实际服务的开展。

“现在很多一线社工出来就象是一个实习生,很多高校就是理论的传达,而没有一个实习的过程,所以大学毕业生到工作岗位上就是一个适应实践环境的实习过程。”

二、社会工作教育与行业实践要求错位的原因分析

(一) 对本土社会工作服务专业自主性认识不足

S市作为全国试点地区,社工行业还处于“创业期”,还未形成一个成熟、完善的服务制度和体系,整体社会工作的政策环境处在建设之中。政府以及社会各部门、社会大众对于社工的认识都在不断地调整中,社工的角色和地位都需要社工主动建构。S市社工发展模式是由政府主导、专业社工又有一定自主性的嵌入式格局[3](如图2),社工行业要在政府全覆盖的社会管理、社会服务领域中逐渐切入和完成交接,社工被派驻到社会服务性质的事业单位如学校、福利院、救助站等地,或在小区中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借用社区工作站和居委会的场地和资源展开工作。

图 2 社会工作在政府主导下的专业弱自主性嵌入[1]

在弱专业自主性模式下,社工岗位还处在开发阶段,对社工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很高。如社工需要重新开发和设计自己的岗位职责;进驻到传统社会工作场景后,社工需要学习原有服务内容,需要融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开展服务;社工需要在传统的已有服务模式中坚守社工价值理念,让自己的服务获得独立性;社工还需要把自己推介出去,让传统单位、居民等体验到社工服务的特有价值。这种工作环境对于社工的适应能力、主动性、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沟通协调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而这些能力对于适应弱专业自主性工作环境,对于开展嵌入式专业服务、发挥专业工作中的价值、知识和技巧是十分必要的。高校在对社会工作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二) 传统式教育教学方式不利于社工学生主动性养成

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方法陈旧、老套,其承袭传统的做法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和批评:社会工作在教学中无法摆脱传统教育的羁绊与毛病,过分强调老师的专业地位和专家的角色,忽视学习者的能动性及能力培养,使得学生缺乏思考能力、创造创新能力等;教师普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教师教、学生听,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师开展教学时过于理论化、抽象、说教,较少示范,较少采用直观的演示教学。[4-5]传统授课方式被简单移植到社工专业教育中,社工学生获得的是概念上的认知和比较浅层次的理解。一些学生对于专业和课程热情不高甚至失去兴趣,更勿谈主动探究了。学生学习中未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更不用说会在工作中去主动面对问题、探索解决问题了。

(三) 专业教育对实际工作环境估计不足,使得学生在工作中协调沟通难

社工在实际工作中面对的是复杂的环境。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下,社工需要与不同的群体进行沟通(如图3),这样的沟通比社工课程中教授的“社工—专业关系—服务对象”沟通模式要宽广、复杂得多。在每一个特殊的沟通场景中,社工所处的位置、地位和角色也不相同。比如在与政府单位的沟通中,社工可能是一种合作的角色,与机构的角度是从属管理的角色,而在社会资源方面又是一个资源整合的角色等,社工需要面临更多不同的角色。

图 3 社工需要进行沟通协调的对象

社工要完成一项服务或项目,需要以不同的角色与不同的对象进行沟通协调。社工在与社会其他对象建立和处理关系时,不能以对待服务对象的方式与之建立关系。社工教育较多的理论课程和实务课程不足是普遍问题,[6]学生缺乏实习机会和实践锻炼。即使有些学校提供了实践课程,但是实践活动极不规范, 时数较短,实习督导几乎空白。假如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只传授和培养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的技巧,学生没体验过与其他群体的接触和沟通的过程,就难以协调沟通好工作中的各种关系,难以获得社会广泛的资源。

(四) “教育先行,实践后发”发展模式中的实践教师、实习督导、实训平台不足

国内社会工作发展中“教育先行,实践后发”模式造成了社会工作教育自身的内在不足。师资多是从别的学科诸如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专业转来,较少接受社会工作理论教育和实务操作培训,实务能力欠缺,真正懂得社会工作、具备社工理论和实务操作能力的师资力量缺乏。而社工行业的发展现状使得专业师资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推进力度有限,也未能培养具备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师,也就使得在培养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方法无法进行,如无法现场演示或模拟演练等。在社会工作发展初期,社会工作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一线服务实践经验不足,更谈不上成熟的本土化社会工作理论,同时具有丰富社会工作专业经验的督导还没有成长起来。社工学生主要前往传统社会工作场景进行实习,很难有社会工作专业督导跟进,只能跟随传统社会工作人员进行服务演练。实训师资的缺乏使得具体的实践教学难以推动,学生实践技能、能力很难达成。“放羊式”的实习实践教学使得很多学校的社工学生难以获得完善系统的专业训练和技能,学生在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出现空白的状态也不足为奇了。

三、社工教育与服务实践“纠错”建议

(一) 社工专业教育中可多选取示范和实践等教学形式

教学示范和实践操作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社会工作价值和知识,也能初步训练工作技巧,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印象。教师在课程准备和授受过程中可以有更多的案例、视频,或者进行互动模拟和外出实践,使学生有更多的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的记忆和理解程度,提升教学效果。

(二) 培育社工基本素养,制订“成长方案”

社会工作者从业的基本素养需要在经验中养成,学生自身的习惯、处理事情的态度、探究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等都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加以体验和培养。社会工作系可以为社工学生开设成长小组,为每个社工学生制订一个“成长方案”,其中包括对于社工各种素养的分析,以及需要社工学生提升的能力指标,使学生可以与老师讨论其成长计划。每个学生可以为自己制定目标,制订在学校中的学习成长方案,由老师定期开办个别督导或者定期讨论会来促进学生主动性的养成,锻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同时,鼓励在校社工学生多参加社团的活动。在社团活动中体验与不同部门沟通协调,策划设计相应活动,提升基本素养。

(三) 开展职业推介工作,使学生了解就业工作环境

社会工作系可以多与社工就业的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定期邀请其进学校交流,或者组织学生进工作场所参观,或者定期邀请已毕业的社工专业学生回到学校进行交流等。提前接触未来的就业环境和工作内容,对学生了解工作所需要具备的能力、知识和态度有一定的帮助,并且可以协助学生做好就业和实践的准备,使其进入实践场景时可以更快将自己知识的认知与实际工作场景联系起来。

(四) 加强社会工作实习指导,加强细节管理

各个学校的社会工作系在安排实习时应将管理落实到细节,可以制订详细的《实习实务操作手册》,手册中包括计划撰写、理论运用、目标制订、方案设计、技巧运用及评估等内容;要求实习教师细致指导,与学生一起讨论各个环节、细节,解答学生在制订计划中遇到的问题,跟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组织、分工等工作,使得现场的工作能得到指引。

(五) 采取措施缩小专业教育和服务实践间的差距

社工机构在毕业生适应工作困难的问题中也需要采取一定的弥补措施来缩小专业教育和服务实践间的差距。社工机构一是应先做好毕业生的能力评估工作,针对社工的基本素养和专业素养有准确的评估,对于社工毕业生的能力有基本的把握;二是做好上岗培训工作,针对社工本来就较弱的能力进行系统的培训安排,以应对居民多元化的需要和基层服务管理方式的变革,使社工可以尽快提升在大学中未能得到锻炼的能力,这是当下社工服务满足民众专业需要和提升基层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7]三是设计“工作实习计划”,机构既然无法避免社工实务能力欠缺的问题,则可在机构中设计一套社工的实习计划,促进新社工在工作前几个月可以得到良好的督导和指引,以完善其实践能力。

①文中引用内容都是作者在调研中访谈后所得。
②王思斌认为,社会工作自恢复重建以来,它基本上是一个由政府支持的实际社会服务为主导、同时专业社会工作又具有一定自主性的浅嵌入格局。后来,这一格局开始向深度嵌入变化,不过实际社会服务的主导性没有变化。图2描述的是改革以来政府在公共和社会领域的主要职能、行动类型以及专业社会工作在其中的地位。我们通常把政府的职能分为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而实施方式则分为行政性的和专业性的。社会工作就是在这些领域生存和发展的。

参考文献
[1] 王思斌. 社会工作在创新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J]. 社会工作, 2014(1): 3-10.
[2] 王思斌. 社会工作导论(第2版)[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73.
[3] 王思斌. 中国社会工作的嵌入性发展[J]. 社会科学战线, 2011(2): 206-222.
[4] 古学斌. 三重能力建设与社会工作教育[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1(4): 86-88.
[5] 陈为西. 本土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困境与对策[J].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1): 118-120.
[6] 廖好. 毕业生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评价研究[D].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10: 27-30.
[7] 许小玲. 公共服务视野下基层社会工作培训的反思与前瞻[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6, 16(5): 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