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7, Vol. 17Issue (6): 12-19.
0

引用本文 

赵琼. 企业社会工作的内部嵌入机制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7, 17(6): 12-19.
ZHAO Qiong. The Internal Embedment Mechanism of Corporate Social Work[J]. Social Work and Management, 2017, 17(6): 12-19.

作者简介

赵琼(1964— ),女,汉族,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社会治理,社会工作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7-07-10
企业社会工作的内部嵌入机制研究
赵琼     
浙江财经大学法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
摘要: 企业不仅是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而且是企业内部社会工作最重要的参与者、行动主体和推动者。企业社会工作将专业的理念和方法嵌入到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与企业福利制度之中,在企业的效率逻辑与员工需求的社会网络逻辑之间建构平衡与协调。企业社会工作内部嵌入机制分为三个层次,即实现企业组织目标与满足员工需求之间的平衡机制、企业推动内部社会工作的内在动力机制和社会工作嵌入企业管理的制度化机制。三个层次逐步递进,共同构成了企业社会工作内部嵌入机制的制度化体系,促进企业人性化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企业社会工作    内部嵌入    机制    
The Internal Embedment Mechanism of Corporate Social Work
ZHAO Qiong     
School of Law,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analysis, this paper considers that enterprises are not only the target of social work, but also the most important participant, acting subject and promoter. Corporate social work embeds professional ideas and methods into enterprise culture, management and welfare system, balancing and coordinating between the efficiency logic of enterprise and the social network logic of employees' needs. The internal embedment mechanism of corporate social work is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 namely a balancing mechanism between achieving organizational goals and meeting employee needs; the internal motivation mechanism for enterprises to promote social work and the institutionalized mechanism for social work embedment in enterprise management. The three levels go further step by step and form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system of the embedment mechanism of corporate social work, promoting humane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Key words: corporate social work    internal embedment    mechanism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企业由“单位制”向市场主体转型,企业对员工的福利和服务模式由企业完全包办到由企业自主,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企业在追逐效益的同时,忽略了员工的社会心理需求,甚至损害了员工的合法权益,影响了劳动关系的和谐。[1-5]李培林、李强等学者对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城市融入和社会地位上升的路径等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6-7]2010年富士康事件后,沈原、郭于华等呼吁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杜绝富士康悲剧重演。[8]汪和建认为尊严认知及其获得的差距是引致员工退出、呼吁和自杀等各种保护性行动的根本性原因。[9]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出台政策,要求关心、帮助农民工健康成长,融入城市。2017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明确提出要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造就一支有理想、有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在当前形势下,企业如何协调好劳动关系,让广大企业员工,尤其是农民工更好地融入企业、融入职业、融入城市,转化为高素质的现代产业工人,是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也是学界高度关注的重点。

为此,本文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将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方法嵌入到企业管理与企业福利制度之中,建构企业社会工作内部嵌入的制度化体系。其目的在于促进企业人性化管理,在企业的效率逻辑与员工需求的社会支持网络逻辑之间建立平衡与协调,帮助企业员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与企业共同成长、共同发展,努力创新,使他们成为促进企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文献回顾

(一) 相关概念

1.企业社会工作

周沛认为企业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性手法,以企业单位及其职工为案主对象,以预防和解决企业及其职工问题为目标,以企业员工全面发展和企业组织科学管理为宗旨,以培养和发扬员工互助精神和自助能力为追求,调动和利用各种资源,增进员工福利、提升企业效率,促进员工与企业和谐发展的专业化介入手法与工作过程。[10]高钟认为企业社会工作就是把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运用于企业界,充分发挥社工专业知识技能对企业生存发展的作用,为企业员工输入正能量。[11-12]与企业社会工作概念相关的还有“工业社会工作”(Industrial social work)和“职业社会工作”(Professional social work)等。钱宁认为职业社会工作是以职场中人的问题为焦点,并以职业活动中人所面临的问题为主要内容,为人们在职业生涯中发生的各种矛盾提供协助。对企业员工进行社会正能量的培育与发掘,这对于中国和谐社会建设极为重要。[13-14]

2.嵌入性

“嵌入性”概念最早由K Polanyi提出[15]。Grano-vetter批评了“低度社会化”和“过度社会化”两种倾向,提出了社会学的“嵌入性”的概念。[16]李培林、刘世定对“嵌入理论”和“嵌入性分析策略”进行了研究[17-18]。其他关于嵌入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社会学领域[19-24]。王思斌、阮曾媛琪在分析了中国专业社会工作与本土社会工作发展关系的基础上,将“嵌入性”概念引入对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分析,认为相对于占主导地位的行政体制框架,专业社会工作进入社会服务领域是一个嵌入发展的过程。[25]王思斌进一步分析了专业社会工作嵌入性发展的内涵、结构以及发展路径[26]。徐永祥、熊跃根、张昱、周沛等对社会工作的嵌入性进行了阐述[27-30]。“嵌入性”已经成为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趋势。

(二) 企业社会工作理论与模式

企业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石在于企业对员工的“社会人”假设和企业组织的社会属性。20世纪20年代~30年代的“霍桑实验”后,梅奥提出了“社会人”假设,对“经济人”假设提出了挑战,由此形成了组织管理的人际关系学派。[31]德鲁克认为,在市场经济社会里的企业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32]。这些理论决定了企业社会工作与企业发展的共同目标,奠定了企业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根据周雪光提出组织分析的效率机制、合法性机制和社会网络机制,对应三种不同的理论解释逻辑,即效率、合法性和社会网络的逻辑。[33]企业社会工作分析的逻辑基础应该是在企业的效率逻辑、合法性逻辑和企业员工需求的社会网络逻辑之间寻求平衡与协调,如此才能既满足于服务企业员工的需求,又服务于企业发展目标。根据吉登斯提出的“结构二重性”理论,结构不仅是对人的行动具有制约作用的外在力量,而且也是行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中介,即不断地卷入到社会系统的再生产过程之中的规则和资源,它使行动成为可能。[34]企业作为组织结构,不仅是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与空间结构,而且是企业内部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最重要的行动主体和资源。

在转型期,企业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开展受到了市场体制、制度体制以及文化体制的制约,需要借助企业工会机构得以植入企业内部,更需要通过体制安排进一步植入。[35]当前中国本土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是理论准备和实践的不足。[36]吴建平梳理了各种与企业社会工作相关的理论视角,并提出围绕实现员工需求的结构,结合企业所能提供的资源和手段,企业所处其中的工业/产业关系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共同搭建起企业社会工作的理论分析架构。[37]戚玉、严骏夫建构了企业发展与社会工作之间的主体互构、目标互构、功能互构和场域互构等分析维度,并围绕这一理论分析框架建构出服务企业与社会工作“双赢”发展的互构性实践路径。[38]李晓凤总结了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四种企业社会工作的实务运作模式,即厂内运作模式、外包运作模式、企业购买运作模式、项目嵌入运作模式,并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社会工作“社区综合发展”模式。[39-40]张默、卢磊对企业社会工作实践模式进行探索,提出了企业内模式、社区模式、项目嵌入模式和商圈、楼宇模式[41]。还有许多学者提出了企业社会工作的工会模式、临床模式等。[42-46]

(三) 企业社会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功能

企业社会工作是企业人性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企业人文关怀,帮助产业工人现实自我需求的必然选择,是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机制。企业社会工作应融入于企业组织管理系统,依托现有的体制与组织,充分发挥企业社工自身的专业优势和沟通的角色,努力开拓服务领域和介入空间,以促进企业社会工作开展。[47-49]从宏观层面看,企业社会工作是“人性化管理”的实践者与社会资源的整合者;从微观层面看,它是企业文化的建设者与企业社会责任的落实者、是社会资源的整合者以及企业制度建设的推进者。[50]刘静林认为社会工作以其助人自助的本质和利他主义福利思想,决定了它可以在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引入到现代企业的发展理念体系;通过帮助企业协调企业与员工及消费者的关系,帮助员工更好地发展,以及在社区和社会通过公益事业、环境保护等方面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51]何辉认为企业社会工作作为一项助人自助的专业和服务,其工作理念、服务内容等方面和企业具体履行社会责任的诸多内容有很多的共同点,构建了一种企业社会工作推动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模型。[52]钱宁认为在中国社会经济向工业社会全面转型的时代,建立劳动关系治理新格局,不仅是建构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战略性要求,也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探索中国工业化时代社会秩序建构的核心内容。[53]

(四) 美国及我国港台地区企业社会工作发展经验及其启示

1.美国企业社会工作发展经验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为解决企业员工酗酒、员工福利、员工服务等问题,开始探索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为企业员工服务。到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一整套渐趋成熟的企业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美国将工业社会工作定义为运用社会工作的专门知识,去满足工人的需求,以及服务整个工业设施的组织目标。美国的企业社会工作是在回应工业化过程中的突出问题而发展的,并且在其发展历史过程中有一些非常成功的经验,尤以工业酗酒方案、员工协助方案以及工会的社会工作服务较为突出。[54]沈黎、卢磊将其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早期酝酿期(19世纪初始~19世纪20年代),企业内部发起的福利运动,包括物质福利、经济福利、文化福利和个人辅导;20世纪30年代~50年代的成长发展期,以职业戒酒方案为主要任务;全面拓展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主要任务是推进员工协助方案,这个时期是企业社会工作的重要形成期和全面发展阶段;成熟稳步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核心任务是推进员工增强方案。[55-56]

美国企业社会工作得以快速和良好地发展,得益于具备完善的法律与社会政策保障,由此形成了一套专业服务的价值和方法,以及不同社会组织开展的丰富的实务活动。王晓慧、张婷旖分析美国每个阶段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状况和相关的论题,并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借鉴意义。[57]在目前美国全国社会工作协会会员中,就职于政府、非政府和市场部门的社会工作者比例分别为32.7%、37.3%和30.0%,市场性部门的社会工作已经与政府和非政府部门形成三足鼎立的势态。[58]目前西方企业社会工作具有多种各具特色的模式,如企业外模式、工会模式、企业内模式、员工服务模式、企业社会责任模式、公共政策模式等。[59]

2.我国港台地区企业社会工作发展经验

沈黎总结了我国港台地区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香港注重职业社会工作的定义,强调服务内容的实务性,如培训技能、知识,提供心理疏导、职业辅导,提供就业机会等。我国香港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工业社会工作”萌芽,80年代“工厂社会工作”拓展,到20世纪90年代初,“雇员辅导服务”模式崛起。我国台湾地区20世纪70年代只是民间回应,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是由台湾地区当局推动,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处于企业社会工作整合服务阶段。[55]

3.启示

无论是美国还是我国港台地区都从不同侧面探讨了企业社会工作发展的理论与实务。通过对文献梳理和分析,笔者发现他们注重对企业社会工作的实务研究,在理论基础方面,则缺少与社会学理论、企业管理理论、组织行为理论的对话与深度融合,理论基础略显薄弱;缺少综合性的整体性视角,更多地是专业社会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运用研究;除了工会模式的内部嵌入以外,其他的内部嵌入很少,大多数都仅仅是立足于社区对企业员工开展服务,没有在企业内部形成制度化嵌入体系,不利于企业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发展。对此,笔者认为,专业社会工作既服务于企业员工,同时也服务于企业发展,二者密切相关;企业社会工作要形成制度化的结构体系,必须与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福利制度和企业社会责任实践进行深入融合。因此,笔者认为企业社会工作的内部嵌入机制有两个重要意涵:一是通过企业内部嵌入机制,形成企业自身内部制度化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使社会工作成为企业发展的一部分,进一步促进企业人性化管理;二是通过建构内部嵌入机制,增强企业参与推动其内部社会工作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从而促进企业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发展。

三、专业社会工作嵌入企业发展内部化机制的建构

企业组织不仅是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而且是企业内部社会工作最重要的参与者、行动主体和推动者,是企业社会工作制度化发展最重要的载体。因为,企业社会工作主要是通过服务企业员工来促进企业和谐发展。但是,如果企业对社会工作服务认同不够,就缺乏企业内部推动社会工作的动力,调动不了企业资源,更不能形成制度化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因此,专业社会工作嵌入企业内部,首先要寻求能够支撑其嵌入的切入点,必须能与其内部化机制进行对接,包括服务目标的平衡机制、内在动力机制等;其次,要嵌入于企业管理的各个层次,否则难以形成制度化的结构性嵌入体系。

文中的企业社会工作内部嵌入机制是与外部模式相对应的,后者仅仅是把企业员工作为社区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之一,如企业社会工作的社区模式、楼宇模式等。而前者则是专业社会工作与企业管理、企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笔者从企业的视角将企业社会工作内部嵌入机制分为三个层次,即企业社会工作在实现企业组织目标与满足员工需求两者之间的平衡机制、企业推动社会工作的内在动力机制和社会工作嵌入于企业管理的制度化机制。其中,目标平衡机制是专业社会工作嵌入企业发展的切入点,是企业形成内在动力机制的认知基础。而内在动力机制又是制度化嵌入机制的基础。三个机制逐步递进,共同构成了企业社会工作内部嵌入机制的整体结构(体系)。

(一) 企业社会工作在满足员工需求与实现企业组织发展目标之间的平衡机制

根据以往研究,社会工作者在进入企业开展服务过程中,经常会遭遇服务员工目标与服务企业目标相冲突的困境。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对社会工作的认知不够,将其等同于一般的工会活动,认为花钱看不到明显效益,可有可无。事实上,企业社会工作伦理原则要求必须既要兼顾员工利益,也要对企业负责。一定要秉持客观中立的原则,不能偏向任何一方,这是企业社会工作内部嵌入机制的切入点和合法性基础。唯有与企业发展目标一致,企业才可能接受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否则企业社会工作根本无法进入企业。

图1所示,企业目标总是强调企业的整体效率,而企业员工则往往更多从个人实际需求出发,希望在企业获得经济、心理和精神上的满足,通过社会支持网络获得对企业的归属感。实际上,两者目标本身并不冲突,在利益关系上具有一致性。企业发展了,员工的收入才会提高,才能在更高层次上获得自我发展,实现自己的梦想。反之,一个不关注员工的企业注定是个失败的企业。只有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共同发展,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图 1 企业社会工作在服务企业目标与员工需求之间的平衡机制

因此,企业社会工作要通过与企业工会、人力资源等部门联合起来,运用专业的方法和技巧,将员工心理疏导、员工适应性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纳入到企业工会活动和人力资源培训过程中,逐步形成服务目标的一致性、服务手段的兼顾性和服务技术技巧的策略性,由此来实现服务企业员工需求与服务企业发展之间目标的平衡与协调。

(二) 企业社会工作嵌入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

企业社会工作能否嵌入于企业发展还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内在动力,包括对企业对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认同、态度、理性成本计算、计划部署和实施方案五个方面,也可称之为五个阶段(见图2)。

图 2 企业社会工作的嵌入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

1.第一阶段,价值认同

该阶段企业考虑的是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是否与该企业的价值理念契合,社会工作服务能够为企业发展贡献的价值是什么,贡献多少等。

2.第二阶段,态度

该阶段企业需要考虑和评估社会工作服务能够给企业和员工带来哪些效益。因此,选择积极或消极的态度来决定是否引进社会工作服务。

3.第三阶段,理性选择

该阶段企业则主要考虑企业目前的处境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对引进企业社会工作进行可行性论证,计算成本与效益,权衡利弊,最后做出理性选择。

4.第四阶段,计划部署

该阶段企业主要考虑社会工作在企业内部的制度安排,如独立建立社会工作部门,还是与其他行政职能部门融合,以及年度计划预算等。

5.第五阶段,实施方案

该阶段企业则考虑实施方案的专业人员和方案的可行性等一系列具体实践问题。

上述五个阶段构成一个完整的内在动力机制,它们之间互有关联。如果五个阶段都能够顺利实现,则企业社会工作被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形成制度化体系才有可能。

(三) 企业社会工作的制度化嵌入机制

目前,企业社会工作的项目和模式已经在各地开展,但是缺少制度化的推进。

企业社会工作的本质是通过服务员工,促进企业人性化管理和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只有将企业社会工作嵌入于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福利制度、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以及企业内外关系之中,才能在企业内部形成制度化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使企业社会工作成为企业人性化管理和企业发展的一种自觉的制度安排。本文从五个层次阐述了企业社会工作内部嵌入的制度化机制,包括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福利制度、企业社会责任以及企业内外关系的嵌入机制(如图3)。

1.将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嵌入到企业文化中

企业文化主要由企业的核心价值、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构成。将“以人为本”“平等、尊重”的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嵌入于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真正做到把员工当作“社会人”看待,关注员工合理的社会心里需求,并且贯穿于企业文化的各项制度、各种形式与活动之中。

2.将社会工作嵌入到企业管理制度之中

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生产、经营销售和企业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准则和规范。企业社会工作重点嵌入到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企业工会服务等制度中,并且纳入到企业发展战略中,形成制度安排,制定一系列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相应政策。如建立企业内部社会工作部门,或者纳入到人力资源管理与工会服务活动中。

3.将社会工作嵌入到企业福利制度中

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对员工进行心理疏导,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项目帮扶困难员工,并将社会工作的个案、小组和社区专业方法嵌入到工会福利活动的各种形式中。

4.将社会工作嵌入到企业社会责任实践过程中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承担对股东、员工、消费者、供应链、社区等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专业优势,在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中发挥倡导者、组织者、协调者等多项角色功能,切实把企业社会责任落到实处。

5.将社会工作嵌入于企业内外关系协调的机制中

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沟通方法,一方面增强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另一方面提升企业与政府、社区、客户等多方面沟通、交流与协调的能力。

图 3 企业社会工作制度化嵌入机制
四、结语

企业的发展不仅是创造利润和技术创新,还应该包括企业员工作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满足员工生存、安全、爱与尊重、归属以及发展在内的各层次需求。本文试图从现实问题出发,综合运用组织社会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社会工作等跨学科的理论视角,对企业社会工作内部嵌入机制进行探讨,建构企业社会工作内部嵌入的制度化结构体系,以拓展企业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提升企业社会工作的学科性和专业性;同时,推动企业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

本文只是对企业社会工作内部嵌入机制的一个粗浅的探讨,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如企业社会工作对企业发展的价值贡献,企业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之间的关系问题等。

此外,与企业社会工作内部嵌入机制相对的企业社会工作外部模式,主要是立足于社区和楼宇,为企业职工提供具体的服务活动。这种模式对帮助企业职工自身困难、心理等问题的社会化解决,让他们充分感受社会的关爱,提升他们的社会归属感也是很有必要的。企业内部嵌入机制如果能够与外部机制相结合,相互补充,使企业职工在厂里厂外都能够接受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对于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提升他们的工作满意度,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企业、融入职业、融入城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路风. 单位: 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J]. 中国杜会科学. 1989(1): 71-88.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zshk198901006&dbname=CJFD&dbcode=CJFQ
[2] 李路路, 李汉林. 单位组织中的资源获得[J]. 中国社会科学. 1999(6): 90-105.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zshk199906006&dbname=CJFD&dbcode=CJFQ
[3] 李培林, 张翼. 国有企业社会成本分析[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200-304.
[4] 田毅鹏. " 典型单位制”的起源和形成[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7(4): 56-62.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jldb200704013&dbname=CJFD&dbcode=CJFQ
[5] 史铁尔. 单位体制下的福利——以M单位为例[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3): 6-10.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hdlgdxxb-shkxb200703002
[6] 李培林, 田丰. 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态度和行为选择[J]. 社会. 2011(3): 1-23.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sheh201103001
[7] 李强. 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第二版)[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8] 沈原, 等. 社会学者的呼吁: 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杜绝富士康悲剧重演[J]. 中国工人. 2010(7): 6-7.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zgnr201007005&dbname=CJFD&dbcode=CJFQ
[9] 汪和建. 尊严、交易转型与劳动组织治理: 解读富士康[J]. 中国社会科学. 2014(1): 107-120.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zshk201401006&dbname=CJFD&dbcode=CJFQ
[10] 周沛. 企业社会工作目标指向探讨——一个有别于其他社会工作实务的视角[J]. 社会工作. 2013(3): 37-42.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bxzj201303005
[11] 高钟. 企业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专业的重要发展方向[J].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3): 53-57.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sztd200703012&dbname=CJFD&dbcode=CJFQ
[12] 高钟. 企业社工与员工正能量培育与发掘[J]. 社会工作. 2013(3): 43-50.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shgo201303006&dbname=CJFD&dbcode=CJFQ
[13] 钱宁. 劳动关系治理与工业社会秩序的建构——社会治理创新背景下的企业社会工作[J]. 社会工作. 2014(1): 11-17.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bxzj201401002
[14] 钱宁, 张默. 工业社会工作[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15] POLANYI K. The Economy as Instituted Process. Trade and Market in the Early Empires// POLANYI, CONRAD ARESBERG, HARRY PEARSON, Economics in History and Theory[M]. Chicago;Hegnery Company. 1957. https://acawiki.org/Economic_action_and_social_structure:_The_problem_of_embeddedness
[16] GRANOVETTER M. S.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5,91: 481-510. https://acawiki.org/Economic_action_and_social_structure:_The_problem_of_embeddedness
[17] 李培林. 社会学理论与经验[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17.
[18] 刘世定. 嵌入性与合同关系[J]. 社会学研究. 1999(4): 77-90.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shxj904.004&dbname=CJFD&dbcode=CJFQ
[19] 李汉林, 等. 组织和制度变迁的社会过程——一种拟议的综合分析[J]. 中国社会科学. 2005(1): 94-108.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zshk200501009&dbname=CJFD&dbcode=CJFQ
[20] 罗家德. 人际关系连带、信任与关系金融: 以镶嵌性观点研究金融组织之利基[J]. 清华社会学评论, 1999(2): 19-50.
[21] 丘海雄, 于永慧. 嵌入性与根植性——产业集群研究中两个概念的辨析[J]. 广东社会科学. 2007(1): 175-181.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gdshkx200701028
[22] 张春泥, 刘林平. 网络的差异性和求职效果——农民工利用关系求职的效果研究[J]. 社会学研究. 2008(4): 138-162.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shxj200804007&dbname=CJFD&dbcode=CJFQ
[23] 王宁. 消费行为的制度嵌入性——消费社会学的一个研究纲领[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4): 140-145.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sdxxb-shkxb200804016
[24] 周雪光, 等. 中国转型经济中的嵌入性与关系合//李友梅. 等. 组织管理与组织创新[M]. 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8.
[25] 王思斌, 阮曾媛琪. 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J]. 中国社会科学. 2009(5): 128-140.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hangz201109032
[26] 王思斌. 中国社会工作的嵌入性发展[J]. 社会科学战线. 2011(2): 206-222.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shzx201102032&dbname=CJFD&dbcode=CJFQ
[27] 徐永祥. 建构式社会工作与灾后社会重建: 核心理念与服务模式——基于上海社工服务团赴川援助的实践经验分析[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2009(1): 1-3.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hdlgdxxb-shkxb200901001
[28] 熊跃根. 论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过程中的实践逻辑与体制嵌入//王思斌. 社会工作专业化及本土化实践[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29] 张昱. 嵌入抑或转型: 社会工作发展路径思考[J]. 中国社会工作. 2012(33): 54-54.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gshdk201233045
[30] 周沛. 谈社会工作实务的" 介入性”与" 嵌入性”[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1(4): 88-89.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jszfglgbxyxb201104017
[31] 吴建平. 企业社会工作理论基础//张默主编, 王晓慧、吴建平副主编. 企业社会工作.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50.
[32] 彼得F. 德鲁克. 新社会——对工业生活的剖析[M]. 沈国华,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45-61.
[33] 周雪光. 组织社会学十讲[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148-152.
[34] 安东尼•吉登斯. 社会的构成[M]. 李康, 李猛, 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 89-91.
[35] 朱贵平, 李正东. 体制内外: 企业社会工作——本土化开展的因素分析[J].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09(5): 77-82.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gcllysj200905018
[36] 高钟. 中国本土企业社会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 社会工作. 2012(2): 8-12.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bxzj201202002
[37] 吴建平. 略论企业社会工作的理论架构[J].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4(4): 63-69.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ghlj201404014&dbname=CJFD&dbcode=CJFQ
[38] 戚玉, 严骏夫. 企业社会工作发展的视角创新与路径建构——以互构性发展为分析框架[J]. 社会工作. 2015(3): 35-44.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bxzj201503007
[39] 李晓凤. 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的历史演进及实务运作模式初探——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 社会工作(学术版). 2011(3): 4-7.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shgo201103002&dbname=CJFD&dbcode=CJFQ
[40] 李晓凤. 企业业社会工作" 社区综合发展模式”的运作路径初探——以深圳某工业型社区的企业社会工作实务介入为例[J]. 社会工作(学术版). 2012(2): 13-16.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shgo201202004&dbname=CJFD&dbcode=CJFQ
[41] 张默, 卢磊. 我国企业社会工作发展的历程和趋势[J].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5(4): 91-97.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ghlj201504022&dbname=CJFD&dbcode=CJFQ
[42] 沈黎. 工会社会工作: 理念与方法[J]. 上海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3): 17-19.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ghll200803009&dbname=CJFD&dbcode=CJFQ
[43] 沈黎, 刘斌志. 和谐企业视野下的工会工作与企业社会工作[J]. 山东工会论坛. 2006(6): 12-13.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gfgb200606002&dbname=CJFD&dbcode=CJFQ
[44] 吕青. 嵌入与建构: 企业社会工作工会模式[J].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3(6): 34-37.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ghlj201306009&dbname=CJFD&dbcode=CJFQ
[45] 王辰辰. 企业社会工作嵌入工会工作路径初探[J]. 社会福利(理论版), 2014(06): 34-37.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sfll201406010&dbname=CJFD&dbcode=CJFQ
[46] 郑广怀, 刘焱. 扩展的临床视角下企业社会工作的干预策略——以广东D厂的新员工为目标群体. 社会学研究. 2011(6): 83-100.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shxj201106005&dbname=CJFD&dbcode=CJFQ
[47] 刘七生. 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的进展与反思[J]. 社会工作. 2008(10): 8-11.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shgo200810005&dbname=CJFD&dbcode=CJFQ
[48] 苏光. 企业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融合与实现[J]. 学术交流. 2012(10): 126-129.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xsjl201210033&dbname=CJFD&dbcode=CJFQ
[49] 陈建胜. 企业社会工作助推企业履行内部社会责任的本土实践——以嘉善为例[J]. 浙江学刊. 2015(6): 22-26.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jxk201506005
[50] 王丰海. 企业社会工作的专业定位与实践探讨[J]. 社会工作. 2013(2): 103-109.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shgo201302015&dbname=CJFD&dbcode=CJFQ
[51] 刘静林. 论社会工作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的作用[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4): 51-52.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cstdxyxb-shkxb200704020
[52] 何辉. 制度压力和组织同构——企业社会工作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机制研究[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4): 20-25.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gdgydxxb-shkxb201304003
[53] 钱宁. 劳动关系治理与工业社会秩序的建构——社会治理创新背景下的企业社会工作[J]. 社会工作. 2014(1): 11-17.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bxzj201401002
[54] 刘斌志, 沈黎. 工业社会工作: 美国经验与本土探索[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2006(4): 20-23.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hdlgdxxb-shkxb200604005
[55] 沈黎. 企业社会工作历史与发展//周沛, 高钟. 企业社会工作[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5: 29-43.
[56] 卢磊, 美国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及其经验启示[J]. 社会工作. 2015(4): 73-79.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bxzj201504010
[57] 王晓慧, 张婷旖. 美国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借鉴[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5(1): 5-9.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gdgydxxb-shkxb201501001
[58] 王瑞华.国外的企业社会工作模式[J].中国社会导刊.2008(18): 17-19.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shdk200818013&dbname=CJFD&dbcode=CJFQ
[59] 方巍, 等, 西方企业社会工作发展与启示[J].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2): 127-132.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jgydxxb-skb2015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