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之后提出的社会理想、价值观念和政治主张,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发展战略、执政理念和行动纲领。中国梦用既符合时代性质又符合时代特征的话语形式,对主流意识形态重新阐述,使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与人类社会形态演进规律深刻契合,与信息时代意识形态融合重构大势深刻契合,与当下人们务实多样的价值取向深刻契合,从历史、现实与未来发展的维度昭示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觉,从民族、国家与个人关系的维度阐发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从中国梦与世界梦融合统一的维度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视野,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执政意识,彰显了中国发展道路在全球化时代中所具有的世界性意义,凸显了中国梦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理论特质。
一、从历史、现实与未来发展的维度昭示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觉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不是乌托邦式的凭空想象或脱离实际的空中楼阁,它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内在理路、主题主线和历史脉络,更是新世纪新时代中国人民可期、可盼、可望实现的蓝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与中国现代转型的演进规律、信息时代意识形态融合重构大势和当代人们务实多样的价值取向深刻契合,昭示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觉。
(一) 中国梦的提出,使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与中国现代转型的演进规律深刻契合
中国梦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线,把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仁人志士的探索与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历史地联系在一起,把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自发抗争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的自觉探索历史地联系在一起,既是对中国历史的深刻回顾、总结和概括,也是对中华民族未来的理想期盼和目标追求。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和长期领先于世界的社会繁荣,但近代工业文明之后,帝国主义的野蛮入侵使本体内腐的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濒于亡国灭族边缘的中华民族遭受了深重苦难。从此,中华民族前仆后继、奋起抗争,为救亡图存、民族复兴开始了艰辛的探索。但是,从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到洋务运动的“自强”“求富”,从戊戌变法的“变革维新”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的辛苦求索、艰难逐梦仍然未能挽救民族于危难之中,直到中国的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成为改变国家命运的思想武器,从此才找到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道路,才走上了中国发展富强和人民幸福富裕的康庄大道,才使中华民族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自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使命就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任,也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肩上。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顺应社会历史发展潮流,铁肩担当民族复兴大义,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完成了民族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1];在改革开放的实践探索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梦的实现夯实了道路根基。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现阶段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三大任务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统一起来,指出中国共产党肩负“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的历史使命,十八大进一步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具体分解为“两个百年”目标,并且指明了实现目标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荜路蓝缕、艰辛探索,中华儿女苦苦追寻的民族复兴的梦想和道路渐渐明晰起来,最终凝炼提升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越走越自觉、越走越自信的中国人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思想武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根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保障,现在的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3]50。依此可见,中国梦的提出,使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线索、与中国现代转型的演进规律、与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伟大愿景深刻契合,充分表明了中华民族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主观能动和行为自觉,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想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政治主张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二) 中国梦的提出,使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与当下人们务实多样的价值取向深刻契合
历经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社会正处于全面、深刻而复杂的转型期。经济体制的变革、利益格局的调整、社会结构的变动,以及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带来了思维模式、人们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人们的价值取向日趋务实开放、多元多样,自觉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不断觉醒,充分展现了社会的活力,也导致了尖锐的价值矛盾和价值分化。多样利益的差别促使民众考虑问题更加实际,把物质利益作为价值选择的主要标准,缺乏对社会应有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把追逐金钱名利、实现个人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忽视国家的共同利益与社会的长远发展,个体本位的价值观结构逐渐代替了群体本位(集体主义)的价值观结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价值观念在社会竞争中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表现出来,对社会主义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价值冲突,甚至耗散着主流价值观对个人价值观和行为选择的影响力。因而很有必要对不同的思想意识、不同的价值取向进行合理引导、有效整合,在个人、社会和国家之间达成一种统一、开放、内洽的价值共识,形成一种为社会普遍接受和认同的、能有效化解各种价值冲突、消解各种精神张力、凝聚社会智慧和鼓舞民众力量的价值理想,引导多样的价值取向向更高的价值目标整合,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提出,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追求民主富强、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和价值信念,又体现了人们追求幸福、实现自我的主体意识和行为自觉,强化了党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引领,使中国共产党先进的政治主张与当下人们务实多样的价值取向深刻契合,使中国梦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伟大目标和精神支柱,迸发出强大的梦想感召力。
(三) 中国梦的提出,使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与信息时代的意识形态融合重构深刻契合
在日益开放的中国,全球化、信息化带来的影响不仅外化于物质、技术层面,并且投射到文化、价值和观念层面。全球化的扩展推动了世界范围内各种价值观念的共存、融通与互动,加深了现代民众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精神文化认同的独立性、差异性和多变性,意识形态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格局,强烈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一方面,与市场化相伴而来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在追逐欲望满足的非理性体验中强化了人的个性片面发展,不断消解着主流意识形态对大众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价值引导作用。另一方面,由西方少数发达国家主导“游戏规则”的经济全球化表现出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和政治上“西化、分化、同化”的战略意图,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实用主义、虚无主义等形态各异的西方社会思潮打着“终结论”“中立论”“趋同论”的旗号,与“西化”“分化”战略在理论和实践上双重推进,用所谓的“自由、民主、人权”价值观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不断侵蚀我国的文化领导权,削弱和剥离我国民众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政治信仰的崇高感和神圣感,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和意识形态的统帅功能受到了冲击、消解,民族情感、民族认同也出现一定程度的危机。化解危机的有效途径就是最大限度地挖掘社会存在的有效合理价值,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想,建立一套具有广泛包容性的、民众广泛认同的、社会成员自觉遵行的认知体系和信仰体系,重构社会共同体的精神基础与意义世界,为现存秩序提供最基本的意义和价值阐释,为大众社会提供坚定稳固的精神根基和价值依托,使不同的信仰群体有一个共同坚守的底线,以实现不同层次意识形态的重新融和以及集体行动的协调统一。
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所蕴含的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三个维度的核心内容,既表达了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共同利益,又概括了当代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能够使不同的信仰群体、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在这里找到思想上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使中华民族的思想基础、社会心理和目标指向高度融合统一,具有强大的包容开放精神和意识形态认同基础。中国梦的提出,又以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融合于普通民众的生活目标和精神世界,有利于将社会结构的异质元素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汇聚统一社会合力,构筑稳定的社会秩序,实现整合社会、凝聚人心、动员引领的功能,是当前中国社会的粘合剂。中国梦的提出,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历史的深刻体悟和对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准确把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发展总趋势的清醒认识和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尊重,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历史自觉和现实清醒。
二、从民族、国家与个人关系的维度阐发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4]为基本内涵的中国梦,把国家富强、民族繁荣、人民幸福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有机统一起来,阐释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价值追求,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追求幸福愿望的真切回应和对全中国人民所作的庄重承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自信。
(一) 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繁荣、人民幸福三大价值目标的有机统一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本质要求和核心内涵,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对未来的社会愿景和生活追求。中国梦的这三大价值目标有机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统一于中华民族为实现中国梦宏伟目标努力奋斗的过程中。
国家富强集中表现为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综合国力的强大,它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国家富强,民族才能自立自决、兴旺发达,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幸福和谐;民族振兴集中表现为民族强盛繁荣,它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标志、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是实现中国梦的核心和关键;人民幸福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归宿”[5],只有人民幸福,民族振兴才有精神归属,国家富强才有动力源泉。因此,中国梦是国家的富强梦、民族的复兴梦,也是人民的幸福梦,中国梦所体现的三大价值目标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
(二) 中国梦体现了国家、民族、个人三大价值主体的辩证统一
从中国梦的主体来看,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沉淀与凝聚,是国家、民族和个人梦想的交织与融和。对国家、民族来讲,中国梦是个体幸福梦想的汇聚。作为一个伟大的梦想,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不会凭空实现的,需要国家、社会、个人的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共同担当和共同享有,才能体现和挖掘其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动力源。对个人来讲,中国梦是承载个人梦想的坚实舞台,是实现个人梦想的厚实土壤。每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只有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结合起来,才能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进步的机会;只有把个人梦想的实现建立在国家、民族梦想实现的基础上,才能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只有把国家责任与民族梦想作为个人的历史责任与光荣使命,才能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3]40从中国梦的实现路径来看,中国梦与国家、民族、个人梦想的实现是同轴同向、同心同轨的过程。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它与中国人民的利益和个人梦想是根本一致的,它的实现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个人理想与目标的实现表现出来。中国梦的实现过程实际上就是每个中国人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砥砺前行的过程。因此,实现中国梦,必须努力把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让托起集体梦的人民能够实现他们的个体梦,才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积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走出一条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功道路。
中国梦的提出,以一根共同的纽带把国家、民族的发展目标和个人的愿望期盼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既防止了把中国梦仅仅理解为“国家梦”“民族梦”而与“个人梦”对立起来,使中国梦失去动力源的认识误区,也防止了把中国梦简单地理解为可以脱离“国家梦”“民族梦”而独立存在的“个人梦”,使个人梦想失去深厚根基的狭隘思想。
三、从中国梦与世界梦融合统一的维度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视野世界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与世界是不可分割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梦”既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中国梦与世界梦相通相融。回顾历史,中华民族追逐梦想、实现梦想的过程始终与世界历史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息息相关、互动共振;展望未来,中国梦注定要承载更加丰满厚重的世界意义,与世界同行。
(一) 中国梦为国际关系的演进提供了新范式
中国梦是和平崛起的发展梦。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以来,“零和博弈”一直是国际关系中的经典模式,但非黑即白、非友即敌,有你无我、彼此对立的态度对国际关系和世界秩序并不是积极的、建设性的。人类发展到今天,其基本思维范式以及相关的认识论、方法论,都已经到了需要转换或裂变式更新的时候。世界需要在“道德、智慧、合作、互信、共享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新的国际关系范式。[6]帕特里西亚·罗德里格斯(哥斯达黎加大学政治学院教授——作者注)认为,这一范式在中国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中国梦也正好为这种范式的转变诠释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路:中国的崛起不以侵略、掠夺其他国家的财富为本钱,不以牺牲、侵害其他民族的利益为前提;中国梦的实现不是依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它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想向世界昭示和证明,追求国家富强、实现民族兴旺、享受幸福生活是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权利。中国的和平崛起打破了“国强必霸”的传统大国崛起模式,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和后发国家的赶超之路提供了另一种可能,中国的发展模式不仅为其他国家的发展拓宽了视野、创造了机会、提供了借鉴,也为国际关系向更先进合理的形态演进提供了新的路径。
中国梦是合作共赢的和谐梦。在与各国的交流合作中,中国一贯推崇和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努力推动建设公正合理、民主和谐的世界秩序。十八大以来,“世界”从未缺席中国的政治话语,习近平旗帜鲜明地强调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3]42。一方面,中国珍惜和利用难得的和平机会加快发展,以和平推动了自身的崛起和世界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的发展壮大又为维护世界和平注入了强大力量,有力推进了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潮流。中华民族在谋求民族伟大复兴,努力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同时,以自己的意志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与世界人民共同分享。分享发展成果是中国梦和中国发展模式最为鲜明的特征,展现了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世界眼光和自信形象,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的奈仁·奇蒂教授认为:中国梦是一条通往个人和集体幸福的道路,也是引导世界走和平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个梦必然引领中国在世界共同体中扮演好的领导角色,并有望在未来帮助塑造更美好的世界。[7]中国梦的实现将为国际社会实现和平发展提供新的范式,为国际关系由“零和博弈”向合作共赢演进提供新的机遇,为塑造和平美好的人类世界提供新的图景。
(二) 中国梦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在自身发展目标和发展道路上的历史选择,把人民幸福作为其根本目的和价值归宿,则使中国梦的理想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使中国梦的实现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相比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梦想而言,“以发展民生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梦是值得借鉴的新发展模式”[8],世界可以从中国梦的价值追求和实现路径中找到可供借鉴的灵感。中国梦对世界的重要启迪之一,在于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价值取向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以民生为根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和归宿,印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现实意义。同时,中国人民用自己的价值模式、民族形式、文化信仰追求幸福富足的生活理想,用自己的发展道路、制度安排与精神力量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社会理想,本身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比尔·盖茨2017年3月25日在北大演讲时,批评西方国家在安全、发展、环境等全球议题上表现出国内利益优先的倾向,肯定中国“无论是从自身的发展还是对世界的贡献,都是一个不断追求卓越的国度”,就连宣称西方政治制度“终结历史”的斯坦福大学学者福山在事实面前也不得不承认,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展示了中国发展模式的有效性。
当然,作为一种可以为世界做出示范和共享的文明演进模式,中国梦融入了一切先进的现代理念、文明元素和价值诉求:它追求发展的可持续性,倡导普遍人权和自然权利,强调人类和生存环境之间不可分割的伙伴关系,主张重塑全球意识;它强调开放包容,倡导不同文明开展对话、不同制度彼此包容、不同发展模式相互借鉴,以“世界意识”规划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它秉持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核,容纳社会的千姿百态,尊重不同文明主体的多样性发展,为人类文明多样化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俄罗斯政治研究专家谢尔盖·卢贾宁认为,包含和平、发展、合作三个关键元素的中国梦,“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希望和梦想,也给所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和人民带来希望和梦想”[9]。随着一个个具体目标的不断实现,中国梦在得到更多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同时,也必将对世界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国际关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彰显其丰富的世界价值。
(三) 中国梦的提出,有着全球视野和世界话语意义
习近平高调提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以来,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和热议,人们很自然地跨越疆域把中国梦与美国梦、欧洲梦和其他国家的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汇合比较,赋予其全球视野和世界话语意义。站在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逻辑中,“中国梦”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当代中国选择的是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发展道路,中国的成功实践需要发出中国声音,中国的发展成就需要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的发展蓝图需要汇聚中国人民的梦想,“中国梦”正是以民族的话语形式,表达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这是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在长期的历史屈辱和保家卫国的艰苦斗争中逐步形成和确立的共同梦想;是中华民族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自身解放、坚持自己的道路实现自我超越的梦想。站在世界话语体系的现实逻辑中,“中国梦”是世界性话语在中国的表达方式,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的有机结合。中国梦是以“天下大同”为文化基因的伟大梦想,它阐发中华民族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理想追求,也不排斥其他国家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它致力于中国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它谋求中国繁荣进步、造福中国人民的同时,也强调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造福世界人民。习近平回应世界对中国梦的关注时强调,“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和平,不是动荡;是机遇,不是威胁”[3]57。中国梦的追求,不断为世界发展注入精神的正能量,它清晰地向世界表明了中国的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在全球化时代所具有的世界性意义,具有无可辩驳的历史进步性和时代包容性,将被更多有着同样梦想和追求的世界各国人民理解和接受,为中国的和平崛起铺筑合法性的基石。中国梦的提出,对于中国在世界性、国际性话语逻辑中确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梦”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中国走向世界的普适性话语。
总之,中国梦从“最大公约数”出发,把中华民族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奋力探索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串联在一起,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三个维度的价值目标统一起来,从历史、现实与未来发展,从民族、国家与个人的关系,从中国梦与世界梦的融合统一三个价值维度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视野,凸显了中国梦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理论特质。
[1] |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R].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7: 7. |
[2]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 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 46. |
[3] |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 |
[4] | 本书编写组.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读本[M].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3: 16. |
[5] | 常卫国. 凝聚全民族的最伟大梦想[J]. 红旗文稿, 2014(2): 25-27. |
[6] | 姜泓冰. 中国梦, 与世界对话[N]. 人民日报, 2013-12-09(07). |
[7] | 项久雨、杨婷. 论中国梦的世界价值特征(上)[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4(6): 16-18. |
[8] | 孙来斌, 刘近. 中国梦的多维解析[N]. 光明日报, 2013-06-22. |
[9] | 刘爱武. 国外学术界对中国梦的研究: 主要观点、偏见及启示[J]. 社会主义研究, 2014(4): 160-1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