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国农村综合改革协同创新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430079
2. 中国农村综合改革协同创新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430079
2. Cooperative Innovation Research Center of Rural Comprehensive Reform in China, Wuhan, Hubei, 430079, China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应采取何种模式,一直是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倡导“政府主导”模式者认为,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重要载体,政府理应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者,创造条件让公民参与各种文化活动,激发公民的文化创意。[1]坚持“市场主导”模式者提出,政府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时偏好大包大揽,供给效率较为低下,无法满足民众差异化公共文化需求,亟需市场主体的介入。[2]基于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的基础上,有学者提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多元化供给”模式,即以政府为主导,市场和第三部门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供给模式。[3]以上三种公共文化供给模式均为“自上而下”“由外而内”的供给模式,缺乏民众的自主参与。
为弥补外生性公共文化供给模式的不足,有学者提出内生性的社区“自主供给”模式。随着公民意识的渐趋觉醒,民众能够更理性地表达自身的利益需求,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实现对公共文化服务自主供给;虽然传统邻里关系逐渐解体,但以契约为纽带的新社区关联仍为居民合作提供了保障,特别是社区精英的重新崛起,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自主供给奠定了人才、经济基础。[4]但实际情况却是,原子化的个人无法进行有效合作,最终陷入公共文化供给的集体行动困境;[5]利益偏好的异质性形成了民众之间的利益博弈,政府角色的缺位抑制自主供给功能的发挥。[6]
从一定意义上说,“自主供给”型模式重视民众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合作参与,强调以社区组织为载体,重构社区资本、提高集体行动效率、完善供给机制,以实现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自主供给。然而,这种模式忽视了政府等外部力量的支持、社区内外资源的整合、供给主体自身的建设、市场竞争的参与,弱化了其公共文化服务自主供给的绩效。对湖北省嘉鱼县Y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经验的梳理发现,其实践也远远超越“自主供给”模式所设定的理论框架,亟需构建新的概念对其实践经验加以概括、总结。本文基于“内源式发展理论”,提出“内源性供给”概念,为新时期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供一种可行的解释模式。
二、“内源性供给”:一种被忽视的供给理念联合国较早提出“内源式发展”(endogenous development)理念,这是“内源性供给”理念形成的理论渊源。为助推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和制度的转型,1961年,联合国制定“联合国发展十年计划”,试图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先进制度、文化、技术、思想、发展模式的输入,达到发展中国家加速发展的战略目标。[7]但事实上,由于并未考虑到发展中国家自身发展实际,缺乏对发展中国家内部资源、力量的挖掘与整合,造成发展中国家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的局面。这也使联合国意识到,要实现发展中国家有内涵的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发展中国家的“主体”作用,依托发展中国家内部力量的能动性,实现对其文化资源、制度资源的有效整合,进而实现发展中国家的“内源式发展”。[8]
之后,日本学者鹤见和子对“内源式发展”概念进行了新的理论概括。在鹤见和子看来,“不同地区的人们和集团遵循特有的文化传统,在参照外来的知识、技术和制度的基础上,可自觉地寻求实现发展目标的途径,创造出理想的社会形态”。[9]无论是社会发展抑或国家发展,均应立足于自己的传统,改造外来发展模式,使之适应于自己的发展,从而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内源式发展”。从鹤见和子的内源性理念来看,“内源式发展”的边界限定,既可以是国家,又可以是社会、社区、村庄;与此同时,“内源式发展”强调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主体性,不提倡对域外发展经验、发展模式的照搬,强调对本土社会精神、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内生力量、资源的挖掘与整合。[9]
概而言之,“内源式发展”理念涵盖了三个基本特征:其一,强调发展应从国家、社会抑或社区的内部来推动,重视内部资源的运用与内部活力的激发,内源意味着“在内部或从内部产生的”[10];其二,强调国家、社会抑或社区内部民众的参与,重视自下而上的民众参与,体现民众利益和意志;其三,并不排斥外部力量、外部资源的注入,与此相反,特别注重对外部先进发展模式的有效借鉴,以激发国家、社区内部发展活力,从而实现其“内源式发展”。
从“内源式发展”理念的特征来看,该理论对于我国当前的社区公共文化供给实践,同样具有适用性。根据研究主题需要,本文将其加以引申,提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内源性供给”的概念。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内源性供给”中,政府与社区合作共同推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政府以其财政资金的注入、正当性权威的赋予,着重在社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等物质资本层面实施干预,改善社区文化设施,并对社区文化社团组织进行依法登记,赋予其合法性。社区文化社团以其本土优势,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主体能动性,进行社团能力建设、合作机制构建,加强社区内部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的整合,实现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内源性供给”中,政府的财政支持及认可是社区公共文化有效供给的外部力量;社区文化社团自身建设是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的内生力量;社区内外资源的整合,推动了社区融合,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提供了信任基础;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培育互利合作的社区精神,增强了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的可持续性。这四者之间也具有相互作用关系,社区的政府的支持和认可、社区资源的整合、参与竞争有助于加强社区文化社团自身建设。社区内外资源的整合及其推动的社区融合,为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社区精神营造提供了信任基础。在此过程中,政府与社区文化社团之间形成了“互利互惠”的共赢局面。
三、内源性供给实践经验:来自Y社区的案例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内源性供给”的主体为社区文化团体及社区居民,致力于其自身的能力建设、合作机制建设,挖掘、整合社区内部资源,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实现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可持续性。而政府的职责体现为硬件设施供给和资金支持。调研发现,文化资源浓厚的嘉鱼县Y社区,其居民自发组建社区文化团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间文化组织。这些草根文化团体充分挖掘区域特色的文化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并主动在政府管理部门注册,以获取政府部门的认可和资金支持;同时,以半盈利、半公益的方式进行对外公共文化服务输出,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提升了公共服务供给的可持续性;基本实现了社区公共服务的“内源性供给”与政府与社区的互惠。
(一) “社会性资源”与社区居民的“组织化”
社区,作为以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潜藏着丰富的“社会性资源”。这种以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网络构成的“社会性资源”,内含的长时段性、超稳定性,使其较之社会其他区位关系更加具有资源开发价值。[11-12]这些“社会性资源”存在于社区,具有不为个人垄断而为具有特定关系的所有成员共享的特征,需要加以开发利用并转化为社会资本,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力。
我们观察的Y社区合唱团,正是基于社区内部丰富的“社会性资源”,将自身转化为社会资本,加以开发利用,并完成社区成员的“组织化”。Y社区坐落于嘉鱼县城老城中心,是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老旧社区。2008年4月,社区内部分中年老人为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自发组织起来唱歌,并联系社区颇通音律的左世才老人(嘉鱼县一中退休音乐老师),担任音乐指导老师。一个月后,正式组建合唱团,并推举左老师为首任团长。经过几年的发展,合唱团现有来自不同阶层的团员90人,年龄最大的75岁,最小的50岁。①合唱团逐步将不少社区居民“组织化”,并积极培育文化能人,使其成为合唱团的中坚力量。同时,合唱团还起着孵化其他文化团体的功能。在合唱团左团长等人的指导下,以陈民党为代表的文化能人,成立了包括社区民乐艺术团、文庙山健身队、戏曲协会、舞蹈队、腰鼓队等在内的社区文化团体。近千社区居民参与到这些文化团体之中,影响力不断增强。Y社区成立的社区文化组织及其成员,逐步发挥着社区公共文化供给的主体性作用。
Y社区居民“组织化”是如何成为可能的?需从该社区内含的丰富“社会性资源”来进行理解。社区内部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家庭关系网络构成的“社会性资源”,是社区居民组织化的社会基础。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心理认同及其熟人社会基础,更成为草根文化组织发展和维系的重要力量,也是吸引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自我供给的重要因素。
(二) 区域特色的文化资源挖掘
区域文化是特定地域范围内的文化现象,它是指居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共同形成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的总和。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日益提高,区域特色的文化资源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的作用日益显现,成为聚集区域成员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灵魂。因此,要实现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内源性供给”,就要以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着重挖掘本地区特色文化资源,结合社会大背景和社区生活环境以及居民需求提供丰富多彩的社区公共文化活动。
嘉鱼县鱼文化、孝文化、三国文化、呜嘟文化等文化资源积淀深厚,成为社区文化能人创作的源泉。Y社区各文化团体的创作者正是以传统文化资源为基础,结合国家发展大环境、嘉鱼发展变化,以及居民的生活状态,创作出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秀文化作品,譬如群口快板“共建美好新嘉鱼”、湖北小调“汉腔楚韵唱嘉鱼”“生日许愿歌”、湖北大鼓“Y社区——我的家”。这些新创作的节目成为Y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对社区内文化资源的整合,Y社区各文化团体自发为社区居民开展多层次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开展以传统节庆活动、传统文化活动为载体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例如举办社区元旦文艺晚会、端午节划龙舟、春节为社区居民写春联,进行打腰鼓、打军鼓、采莲船表演等;二是针对特殊群体开展多元化的文化活动,如根据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群体的文化需求,以当地重大节日为契机,举办独具特色的、个性化的文化活动;三是开展大众化的文化活动,主要以唱歌、戏曲、舞蹈、广场舞、摄影等活动为主。
Y社区积极挖掘并整合地方性的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创作对其进行改良与传承,与现代文化相衔接、融合,强化了社区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有效调动了社区居民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的自我供给中,并逐步产生了社区的荣誉感。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自我满足,增进社区邻里的和谐与家庭的和睦。
(三) 参与市场竞争与公共文化服务输出
社区文化团体不仅肩负着满足所在社区居民的公共文化需求的任务,而且应该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对外输出。这就需要让隐匿于县城角落的社区文化组织、处于边缘状态的地方传统文化,重新回归公众视野,创新展现形式呈现于公共舞台。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内源性供给”不是以社区为边界的封闭型供给模式,而是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和社会广泛互动,以实现供给的可持续性。
Y社区群星合唱团,由于专业素养过硬、文艺创作性强、演艺精湛,名声响彻嘉鱼县。近年来,群星合唱团频频登上政府、企业、媒体为其提供的文化舞台,实现了政府展现本土文化、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满足了企业开业、周年庆活动对本土文化演出的需求,使媒体寻找到与文化有关的媒体素材,使个人能够了解嘉鱼传统文化,充分展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魅力,扩大了合唱团的影响力,提升了其供给能力。
由此可见,要实现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可持续性,社区文化组织需要参与市场竞争,采取半盈利、半公益的形式进行对外文化输出,以获取一定的物质资源,维持文化团体的正常运转。同时,对外进行文化交流,也是向外界学习先进经验,不断完善自身,提升社区文化团体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的重要保障。参与市场竞争并与社会各界广泛互动,能够培育互利合作开展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社区精神。
(四) 政府财政支持与认可
“内源性供给”的动力源于社区内部。社区文化组织是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主体,强调对社区内部供给潜力的有效挖掘,实现公共服务的自主供给。当然,这并非是不借助任何外力的独立的封闭式的发展模式,外部性资源和力量的输入同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置于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结构下,在我国多数社区,政府的行政推动及其资源的注入对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Y社区各文化团体虽然通过参加市场竞争,获取了一定现金收入,但仍只能维持社团内部日常运转,不能为社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基础设施,如活动场地、电力设施等。这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支持。例如,Y社区合唱团刚成立时,由于缺乏场地而在附近的山坡上唱歌,具有一定规模时才向社区居委会申请场地,得到居委会认可后,才获得一间社区活动室作为排练场地。但居委会缺乏像样的室外活动场地,活动场地仍显不足。合唱团在向居委会反映其诉求后,居委会向街道申请资金建设文化场所,最终由县政府出资为Y社区新建一个大型室外文化广场和多个室内文化活动室。合唱团从此拥有稳定、可靠的文化舞台。
作为由居民自发组织形成的草根文化团体,除了在有形物质资源上依赖于政府,在无形的权威、公信力等方面也依赖于政府的认可。正如Y社区群星合唱团团长所言,得到地方政府的认可对于一个社团组织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得到政府认可,就能够得到更多的资源支持,项目就更容易开展,社区老百姓也更加信任他们。当社区文化社团打上“官方”烙印,依托政府权威、公信力,其在社区内开展活动时,往往很容易整合社区资源,也容易得到社区居民的认可。值得一提的是,不少社区文化团体成员为退休老党员、老干部,对“体制”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希望得到政府的认可,可能并不是希望政府给予多大的资金支持,而只是求得一种心理安慰。这种心理诉求的满足,对于提高其开展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也是很关键的因素。Y社区群星合唱团在嘉鱼县文化局注册,无疑是基于这些因素的考虑。
事实上,政府与这些文化团体形式成了一种“互惠互赖”的关系。文化团体需要政府的认可和资金支持,为其提供心理诉求的满足与日常的基础设施的支持;政府在外宾来访、上级检查、重大节日晚会则离不开社区文艺团体的参与。政府与社区文化团体形成了“互惠共赢”局面。
四、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内源性供给”的路径选择本文通过对Y社区群星合唱团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实践经验进行归纳、梳理、提炼,以探讨社区文化团体主导型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源性供给”的可能路径。笔者认为,政府支持(财政支持与认可)是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内源性供给”的外部力量;社区文化团体自身建设(能力建设、合作机制构建)是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内源性供给”的内生力量;社区资源(传统文化资源)整合,奠定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内源性供给”的社会融合根基;参与市场竞争,培育互利合作、开展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内源性供给”的社区精神(如图1)。
![]() |
图 1 社区文化团体“内源性供给”公共文化服务路径 |
(一) 政府支持:“内源性供给”的外部力量
政府的财政支持和认可,是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内源性供给”的重要基础和外部力量。在我国政治、经济结构下,政府占有大量可支配性资源和制度创制权,具有超越社会之上的独特优势。这就意味着政府在“激活”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自主供给方面必须发挥重要作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要了解社区居民文化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社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社区各文化团体开展活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供物质保障和场地支持。第二,要构建完善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社区居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制定相关奖惩制度、激励机制等激发社区文化供给主体的积极性。第三,给予社区文化社团“名分”,赋予其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合法性,化解社区文化社团“身份不明”导致活动难以开展的被动局面,也满足社区文化社团成员心理认同诉求,提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的归属感,激活文化社团内部活力。
(二) 社区文化团体自身建设:“内源性供给”的内生力量
加强社区文化团体能力建设与合作机制建设,是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内源性供给”的内生力量。社区文化团体实际上是由一些热爱文化艺术的普通居民组成的文化组织。它不仅是社区居民社会交往的组织形式,而且是提供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载体。相对于国家自上而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由社区文化社团开展的文化活动更贴近百姓生活,更能够满足社区百姓的文化需求,同时也能够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的自主供给中来。
要实现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源性供给”,首先,要加强社区文化团体能力建设,突破口是培育文化能人,并依靠文化能人的带动作用,独当一面的开展丰富多彩、类型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其次,需要强化社区文化团体的创新意识激发,增强社区文化团体成员的创作能力,以提升作品的质量和感染力,创作符合时代要求、居民需求、社区生活的文艺精品,与此同时加强社区文化团体的合作机制构建,完善组织体系,并将组织控制在一定规模,以保持组织的有效运行。最后,要发挥社区文化社团领袖、积极分子的引领作用,以动员社区居民参与到公共文化自我供给、自我满足中,实现社区居民的有效合作和“组织化”,为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源性供给”提供可能条件。
(三) 社区资源的整合:奠定“内源性供给”社区融合根基
对地方性“社会性资源”的充分挖掘与整合,推动社区居民的社区融合,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内源性供给”提供社会基础。
一是要整合社区文化基础设施资源,完善公共文化自主供给所需的硬件设施。即要对社区内部的文化室、图书室、公园、活动室、广场、戏台、电影放映车等资源加以充分挖掘、利用,充分发挥其作用,避免社区公共文化资源浪费,增加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总量,为社区居民的文化融合提供物质载体。
二是要整合社区文化资源,重点挖掘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提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文化底蕴。如利用校园文化、家庭文化、企业文化,为社区民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节目形式,增强社区居民的社区文化认同感。
三是要整合社区人力资源,加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发掘一批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熟悉市场规律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注重发挥社区文化骨干、文化能人、文化名人的带头作用,充分发挥社区文化精英对社区居民社区融合的引导作用,充分挖掘社区“社会性资源”,以培育社区资本,提升社区居民“组织化”程度,增进社区融合,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内源性供给”奠定基础。
(四) 参与市场竞争:培育“内源性供给”的社区精神基础
毋庸置疑,社区文化团体参与文艺汇演,均需要不少资金支持与物质条件作保障。然而,政府和居委会的支持比较有限,这就需要这些草根文化团体能自力更生,充分利用自身文艺特长,参与各种企业组织的商业演出,为社区文化社团增加经济收入,以维持文艺社团的正常运作。社区公共文化供给的主体(文化社团)的有效运作也成为“内源性供给”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参与文化市场竞争,进行公共文化服务输出,是提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自主供给水平和竞争力的必要举措。
更为重要的是,社区文化社团通过参与市场竞争,培育互利合作的社区精神,为社区公共文化“内源性供给”的集体行动提供了合作基础。因此,社区文化社团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培育社区文化社团内部成员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提高社区文化社团成员社区认同感和荣誉感,以激活社区文化社团内部活力,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持续性发展提供保障。
五、结语我国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主要有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和多元供给型三种类型。为弥补外生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的不足,有学者提出社区“自主供给”模式,强调以社区组织为载体,重构社区资本、完善供给机制,以实现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自主供给。[4]然而这忽视了政府等外部力量支持、社区内外资源整合、供给主体自身建设,弱化了公共文化服务自主供给的绩效。
本文以“内源式发展理论”为基础,基于嘉鱼县Y社区“内源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的经验考察与梳理,本文从加强政府外部力量支持、强化自身建设以激活内生力量、进行资源整合推动社区融合、参与竞争培育社区精神四个维度,提出社区“内源性供给”公共文化服务的可行性路径,为新时期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供一种可行的解释模式。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内源性供给”中,政府与社区合作共同推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政府以其财政资金的注入、正当性权威的赋予,着重在社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等物质资本层面实施干预,改善社区文化设施,并对社区文化社团组织进行依法登记,赋予其合法性。社区文化社团以其本土优势,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主体能动性,进行社团能力建设、合作机制构建,加强社区内部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的整合,以实现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文化资源浓厚的嘉鱼县Y社区正是基于社区内部丰富的“社会性资源”,将其转化为社会资本加以开发利用,并完成着社区成员的“组织化”;同时,以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着重挖掘本地区特色文化资源,结合社会大背景、社区生活环境和居民需求提供丰富多彩的社区公共文化活动;并强调社区文化团体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和社会广泛互动,培育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以实现供给的可持续性;而政府则为Y社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基础设施支持以及“名分”的认可。
a笔者于2016年底在Y社区调研时获得相关数据。
[1] | 张筱强, 陈宇飞. 充分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J].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8(3): 95-97. |
[2] | 赵战军, 谢梅.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市场化途径[J]. 农村经济, 2005(12): 23-25. DOI: 10.3969/j.issn.1007-7103.2005.12.014. |
[3] | 许继芳, 周义程. 公共服务供给三重失灵与我国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创新[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 82-86. |
[4] | 陈潭. 农村公共服务的自主供给困境及其治理路径[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3): 9-16. |
[5] | 周生春, 汪杰贵. 乡村社会资本与农村公共服务农民自主供给效率——基于集体行动视角的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3): 111-121. |
[6] | 陈潭, 刘建义. 集体行动、利益博弈与村庄公共物品供给——岳村公共物品供给困境及其实践逻辑[J]. 公共管理学报, 2010(3): 1-9. |
[7] | 储东涛, 周志莹. 推行内源发展战略 激活内生增长动力[J]. 广东商学院学报, 2005(5): 20-24. |
[8] | 邓万春. 内生或内源性发展理论[J]. 理论月刊, 2011(4): 44-46. |
[9] | 王志刚, 黄棋. 内生式发展模式的演进过程——一个跨学科的研究述评[J]. 教学与研究, 2009(3): 72-76. |
[10] | 黎成魁. 科学和技术: 内源发展的选择∥联合国科教文组织. 内源发展战略[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88: 25. |
[11] | 折晓叶, 陈婴婴. 社区的实践: " 超级村庄”的发展历程[M].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0: 46. |
[12] | 柳建文. 超大型城市的治理与社区建设: 基于天津的调查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6(5): 50-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