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7, Vol. 17Issue (4): 78-82.
0

引用本文 

王如月, 李卓, 郭占锋. 雷洁琼妇女社会工作思想略述及启示[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7, 17(4): 78-82.
WANG Ruyue, LI Zhuo, GUO Zhanfeng. A Breif Review and Reflection on Women Social Work of Lei Jieqiong[J]. Social Work and Management, 2017, 17(4): 78-82.

作者简介

王如月(1992— ),女,汉族,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工作

通讯作者

郭占锋(1977— ),男,汉族,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与农村社会工作。E-mail: guozhanfeng@nwsuaf.edu.cn.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6-12-22
雷洁琼妇女社会工作思想略述及启示
王如月1, 李卓2, 郭占锋1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陕西 杨凌,712100;
2.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北京,100193
摘要: 雷洁琼先生是中国社会工作的先锋。在1937到1941长达四年的时间里,她深入到江西农村基层,广泛动员农村妇女支援抗战。在进行妇女培训时,她提出组织妇女运动,培养妇女干部,进行集体生活和民主参与,注重妇女意识的觉醒,倡导平等、自由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面临当前农村妇女社会工作时,社会工作者也要以此为鉴,以期达到解决农村妇女问题、促进妇女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雷洁琼    妇女    社会工作    启示    
A Breif Review and Reflection on Women Social Work of Lei Jieqiong
WANG Ruyue1, LI Zhuo2, GUO Zhanfeng1    
1. College of Humanities & Social Development,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 Yangling, Shanxi, 712100, China;;
2.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Development Studies,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 China
Abstract: Lei Jieqiong was a pioneers in Chinese social work. Through training and organizing women in the rural areas to participate in the anti-Japanese war from 1937 to 1941, Lei jieqiong had gone deep into the grassroots in Jiangxi. During the period of training the rural women, she put forward the ideas of organizing the women movement, cultivating women cadres, promoting collective life and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awakening of women consciousness, advocating equality, freedom of thought and the concept of human-orientation. A series of ideas proposed by her have great implications for us, especially when facing the current rural women social work, so as to solve problems among rural women and promote their development.
Key words: Lei Jieqiong    women    social work    implication    
一、引言

社会工作作为一项专业性的助人活动,是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从英国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问世开启了社会救助的先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社会问题不断出现,慈善组织活动蓬勃发展,再到20世纪初真正意义上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社会工作建立,现代西方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已经相对成熟和完善,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解决社会问题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1]在我国,近年来,社会工作经过诸多社会工作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和大力提倡,发展也渐入正轨。但追本溯源,在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就已经兴起了乡村建设运动,这被认为是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初步尝试。[2]本文在这里要特别提出雷洁琼先生对我国社会工作的贡献。雷洁琼是与费孝通先生齐名的社会学家,是中国社会工作的领军人物。纵观雷洁琼的一生,无论是从事教育工作,培养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还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人民谋取更多福祉,她的一生都在为祖国和人民奉献。雷洁琼先生的学生王思斌教授在雷老的追悼会上这样评价道:“为国为民经世致用;做人做事德昭苍生。”[3]这幅挽联高度概括了雷洁琼先生的一生,是先生为人处世真实的写照。自1931年雷洁琼在美国获得社会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在接下来的八十多年的时间里,她一直坚守在社会工作岗位上,在儿童、妇女、民政等社会工作领域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她从未停歇。关于雷洁琼的实践活动,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她在江西从事妇女培训的活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雷洁琼来到江西,通过组训妇女,动员和组织妇女参加抗战活动。理论源于实践,这也是后来雷洁琼的农村妇女社会工作思想的来源。本文希望通过对雷洁琼江西妇女实践活动的总结,针对当前农村妇女社会工作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二、江西妇女干部培训中蕴含的妇女社会工作思想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雷洁琼放弃了燕京大学的教师工作,毅然投身到抗日救亡的火热斗争中去,去江西参加妇女干部培训。[4]38早在1936年夏天,雷洁琼针对熊式辉(当时江西省政府主席)要在江西开办家政学院将妇女圈在家庭里,就提出“今天各阶层的妇女都应从家庭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谋求职业,我们不仅要在城市开展妇女工作,还应在农村开展妇女工作”[5]。1937年底,她来到江西,在江西省妇女生活促进会、江西省妇女指导处开展工作,动员和组织妇女,尤其是农村妇女参加抗战活动。[4]38在《江西怎样组训农村妇女》一文中,她指出:“保证民族解放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主要条件就是发动全国民众,参加抗战后援工作。妇女在全民中占了半数,而农村妇女则占了全国人民总数的四分之一,如此庞大、雄伟的力量,因为受到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等的压迫,并没有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果把她们都动员起来,将会成为一支雄伟的力量。但是,她们必须加以训练和组织,才能发生伟大的作用。”[4]38-39历经四年的妇女干部培训,雷洁琼深入到劳动人民中间,深刻认识到农村妇女对于家庭、国家、民族的重要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 注重培养妇女干部,重视领导的作用

雷洁琼特别强调提拔各级妇女干部,她非常重视干部的作用。她提出,干部决定一切,是领导群众活动的轮轴,因此,在组训妇女之前,要先提拔妇女干部。[4]39因为妇女干部是本地人,她们能用实际生活的实证去引导妇女,以自己的生活作为实验模范来打开风气,将妇女组织起来。在培训中,她采用公开登记与保送两种方法,用小组讨论、座谈会等方式,广泛集中全县人才,挑选出热情、具有丰富常识与组训技术和能力的妇女干部。[4]40-43雷洁琼提出的重视妇女干部作用的思想,和小组社会工作中所体现的重视小组领导者的思想是一样的。在小组开展活动时,小组领导者可以制定小组活动计划、统筹小组活动具体程序、指导小组发展,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选择优秀的、具有领导特质的人来担当小组领导,统筹小组发展。

在《抗战中的农村妇女》一文中,雷洁琼指出,农村妇女一直不被社会重视,但是一年多的抗战事实证明,农村妇女如果有人领导是可以动员起来的,由此可见,妇女干部的重要性,而且,妇女的力量是伟大的。[4]127-129抗战爆发后,无论是江西农村妇女通过慰劳、救护、征募、鼓励壮丁上前线等方式支援前线,还是陕甘宁边区的妇女通过物质和精神等方式给前线将士予以大力援助,她们都在积极为抗战贡献自己的力量。许多的事实证明,农村妇女在被广泛的动员起来以后,不仅提升了自己,而且对于抗日战争的贡献很大,她们是有着伟大的潜在力量的。但因为农村妇女意识观念的的局限性,她们需要在知识妇女的帮助和领导下,才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4]130

(二) 个别化与集体生活结合,民主参与

在组织妇女干部培训时,雷洁琼提出既要根据妇女个人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水准的不同,鼓励与领导她们各自参加团体活动,也要统一组织,分工合作,运用各种可以激发妇女兴趣的小单位领导妇女,共同学习、工作和娱乐,参加社会活动,在团体活动中,养成一致的意志与行动。[4]42-44同样的思想也体现在她对妇女活动的指导中,她指出应根据各县的客观环境与妇女的能力与需求而确定妇女活动的内容和要求:在具体组织妇女参加活动时,应给予每个与会者参与的机会,认真听取她们的意见、建议,顾及到个人的兴趣和能力,分配合适的工作,培养她们的自主精神和独立工作的能力;而且,在遇到困难时,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要通过集体讨论的方法来解决,养成集体讨论的精神和能力,打破个人的狭隘观念,并养成集体生活的习惯,帮助她们解决困难,满足她们的需求。

在进行妇女干部培训时,雷洁琼主张个别化原则与集体生活相结合、民主参与,这与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理念是相同的。社会工作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和机会发展个性,因此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服务对象的差异,尊重个性化的需求,尊重服务对象个人的意见和决定,挖掘个人潜力,运用个别化原则来应对服务对象的需求。[6]同时,社会工作也要求小组成员在集体活动时要相互帮助和学习,团结协作,增进小组成员与他人的关系,运用团队的力量来共同解决问题。

(三) 倡导“平等、自由”思想,以人为本

在《妇女问题讲座》一文里,雷洁琼高瞻远瞩,深刻地剖析了妇女问题产生的根源。她认为,妇女问题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而产生的。在西方国家,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这漫长的历史中,妇女在经济上总是处于从属地位,而工业革命后,随着小规模的家庭手工业的破产,妇女逐渐被拉入生产领域,由此,经济上的独立程度增加。与此同时,她们却身负家庭和社会两种义务,但是资本主义社会没有给与妇女相应的权利,她们感受到自己在社会上的不平等,由此产生了矛盾,而矛盾的增加促进了妇女的觉醒,促进她们争取自由平等的思想。[4]80-81在讨论妇女问题的具体内容时,雷洁琼认为妇女问题反映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男女不平等,而这些问题又具体表现在妇女参政问题、法律问题、教育问题、职业问题、劳动问题及母性保护问题等方面。[7]她的“平等、自由思想”、以人为本理念与社会工作强调服务对象个人的尊严和价值是相似的。社会工作的自由、平等思想指的是要认识到服务对象自身的生命价值和其他基本权利,充分保障他们获得资源和专业服务的权力,以人为本,满足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雷洁琼认为要彻底解决妇女问题,实现妇女和男子一样的平等、自由,就要让妇女获得和男子同等的社会地位,获得同等社会地位的前提是妇女能够参加生产劳动,而这个问题只有在平等自由共享的新社会中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

(四) 开展妇女工作,增强妇女权利意识,注重妇女意识的培养

雷洁琼认为,妇女工作就是让妇女获得知识、能力、义务与权利等机会而进行的运动,通过妇女运动,可以充实妇女的学识、增强妇女的能力,改善妇女的生活,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而家庭作为人类栖息最久的地方,家庭和谐与否,关系着一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和谐的家庭结构是基于男女地位平等和互相谅解与协助实现的。如果男女都可以管理家事与养育子女、参加社会活动,那么家庭则更和谐。妇女工作一方面能够解放妇女,另一方面则可以增进家庭的幸福。往更深层次来讲,整个社会的进化与幸福也与妇女工作相关。男女关系不平等,妇女被圈在家里,妇女的智慧也只能在家里实施,因为妇女没有机会参加社会进化事业,社会损失了妇女的智慧,由此,人类进化的速度也降低了;而在关乎民族存亡的抗日战争中,应该要所有人集中一切智慧和力量,因此妇女工作很重要。与此同时,重要的城市让敌人占领了,因此,农村显得尤为重要。而农村妇女占到人口的半数,农村妇女地位如此重要,因此,大力推进农村妇女运动也很重要。雷洁琼指出,要在政府的提倡和主持下,组训妇女,纠正社会对于妇女的错误观念,改革束缚妇女的礼俗,增加妇女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提高她们的民族意识,鼓起她们的爱国热忱。农村妇女可以在抗战后方从事农业或者手工业生产,做宣传、征募、慰劳等抗战后援工作,让抗战的力量更加强大、集中,这样,才能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雷洁琼认识到妇女的重要性,提出要开展妇女运动,而社会工作关注弱势群体的发展,有一个重要领域就是妇女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的内涵就是解决妇女面临的问题,满足妇女的需求,维护妇女权益,促进妇女发展,因此在进行社会工作实践过程中,也要重视妇女社会工作的发展。根据史柏年教授主编的《社会工作实务》一书对现阶段妇女社会工作内容的归纳,其中有一个方面是关注和解决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婚姻家庭等各个方面的权益和发展问题,[8]这和雷洁琼重视妇女发展也是相通的。

三、雷洁琼的妇女社会工作思想对当前农村妇女社会工作的启示

虽然雷洁琼的农村社会工作思想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的,但是她的思想中所包含的开展妇女工作、重视农村干部、个别化和集体工作相结合、民主参与和倡导自由平等的理念,对今天的农村妇女社会工作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

(一) 注重培养农村社区妇女领袖人物

雷洁琼强调妇女干部在群众中发挥的作用很大,因此,必须广集全县人才,谨慎遴选适合的人担当。新中国建立以来,农村组织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以全能型政府组织的形式出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兴起了村民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村委会的建立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妇女干部(主要为妇女主任)也为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当农村社区居民有困难或需求时,首先想到的是社区里有威望的骨干居民,也就是社区领袖,社区领袖利用自己的经验、能力等为社区居民提供相应的服务。而政府、企业等组织部门需要动员和组织社区居民时,首先也会找到社区领袖来发动和组织。[9]然而对于农村社区来说,社会工作者只是一个外来者,不可能一直为同一个社区服务的。因此,社会工作者为农村服务的同时,应积极和农村妇女领袖联系,注重培养农村社区妇女领袖,这是建设新农村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妇女社会工作的重大议题之一。

(二) 提倡“以人为本,民主参与”

在召集妇女讨论活动时,雷洁琼指出要根据群众对象的意见协商确定,给妇女发表意见的机会,在讨论中说服群众,而且在计划的决定与工作的分配时,也要经过大家的讨论来规定,实施以少数服从大多数来决定一切的原则。这一思想启发社会工作者在解决农村问题、开展农村社会工作服务时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和想法,发挥农民的自主能动性,让他们参与到社会工作服务当中来。具体来说,社会工作者应该注重农村社区居民自主性和自决能力的开发和培养,挖掘他们自身的潜力,帮助他们进行自我能力建设,发挥自身优势和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助人自助,让他们发展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仅仅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2]以能力建设和资产建立为核心的优势视角下的农村社会工作之所以成为当下中国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的范式转向,是因为它既突破了传统“问题为本”的扶贫模式,也超越了“缺乏视角”和“工作者为本”的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社区发展的主导性最终是掌握在村民手中的,并不是外在的“强制性参与”,要培养农民参与的自觉性。[2]

(三) 重视挖掘“留守妇女”等弱势人群潜力,构建支持系统

雷洁琼指出要通过开展妇女工作,充实妇女的学识,增强妇女的能力,改善妇女的生活。这对于解决当前农村的留守妇女问题很有启发意义。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土改运动到改革开放,从“包产到户”到大规模的外出流动,农民的行动往往促成了社会制度的变迁和社会发展。当前经济社会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务工。随着农民大规模外出打工,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人群,他们成为“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的留守人群在生产生活、受教育和安全保护等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已经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尤其是留守妇女要承担更多的重任,解决她们的需求和问题也成为重中之重。妇女社会工作作为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专业,以其介入留守人群,帮她们增强自身能力,改善生活状况,建立社会支持网络,挖掘她们的潜力,能够最终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总之,社会工作要基于专业优势,为改善农村留守人群生活质量和生产方式、复苏农村社会支持网络、发展农村社会组织以及农村留守人群的能力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10-11]

四、结语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雷洁琼在江西妇女组训的实践中所体现的农村社会工作思想,获得相关经验和启示,以此来指导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开展,并为进行有关农村社会工作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12]在农村问题日益复杂且亟待解决的今天,对雷洁琼思想的探讨和研究,为当前农村妇女社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丰富且宝贵的经验和教训。雷洁琼在江西农村组织妇女培训原本的目的是组织农村妇女去支援前线抗战,在具体实施活动中,雷洁琼及其同事将妇女发展与解放的问题增加进来,这符合农村妇女工作的实际。而她在妇女培训中提出组织妇女运动,培养妇女干部,进行集体生活和民主参与,注重妇女意识的觉醒,倡导的平等、自由思想和以人为本等理念,也成为她农村社会工作思想的一部分。雷洁琼从事中国社会工作事业有八十多年,从旧中国走到新中国,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走到改革开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雷洁琼始终站在最前沿,为中国社会工作事业而奋斗。[13]本文仅是对其社会工作思想的部分梳理,期待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总结雷洁琼对中国农村社会工作事业做出的贡献,以期为当前的农村社会工作开展提供经验与借鉴。

参考文献
[1] 朱眉华, 文军. 社会工作实务手册[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3-4.
[2] 李卓, 郭占锋.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及其启示[J]. 新西部, 2015(7): 2-4.
[3] 李芳, 许娓. 学经世致用为人德昭苍生——社会学和社工界追忆雷老[J]. 中国社会工作, 2011(1): 13-15.
[4] 雷洁琼. 雷洁琼文集 [M]. 北京: 开明出版社, 1994.
[5] 小卫. 雷洁琼在江西开展妇女工作纪实[J]. 党史文苑, 2009(5): 34-39.
[6] 王思斌.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M]. 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4: 35-38.
[7] 王思斌, 杨善华. 雷洁琼的社会工作学术思想与实践[J]. 中国社会工作, 2011(1): 11-12.
[8] 史柏年.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M]. 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4: 147-149.
[9] 娄海波, 杨玉泉. 定县平民教育运动对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启示[J].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5): 8-11.
[10] 史铁尔, 蒋国庆. 社会建设新常态下如何服务农村留守人群[J]. 中国社会工作, 2015(9): 12.
[11] 向羽. 从" 服务”到发展: 农村社会工作发展路径探析——对珠海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反思[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6(3): 31-38.
[12] 张央央, 郭占锋. 论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对农村社会工作的启示[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11): 1103-1107. DOI: 10.3969/j.issn.1671-816X.2015.11.006.
[13] 邓欣. 雷洁琼的社会工作思想[J]. 中国社会工作, 2013(8): 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