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7, Vol. 17Issue (4): 5-11.
0

引用本文 

张洪英. 中国社会工作督导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以1998—2015年CNKI期刊论文为样本[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7, 17(4): 5-11.
ZHANG Hongying. Review and Prospect of the Researches on Social Work Supervision in China: Based on Papers by CNKI from 1998 and 2015[J]. Social Work and Management, 2017, 17(4): 5-11.

基金课题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社会工作实务督导的知识体系建构与标准化建设研究”(15BSH114)。

作者简介

张洪英(1965—    ),女,汉族,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社区工作与社会工作督导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7-03-30
中国社会工作督导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以1998—2015年CNKI期刊论文为样本
张洪英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 济南,250100
摘要: 对1998—2015年CNKI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展开量化分析,发现中国社会工作督导相关研究数量极低。以2009年为分水岭,之前每年的文献不过1—2篇,之后情况稍显改观,大致在每年10篇左右。从核心期刊论文数量来看,近20年来,社会工作督导方面的核心期刊论文仅有6篇;从作者的地域来看,华东地区成为社会工作督导研究的主要阵地;从研究类型来看,以经验研究为主,且行动与研究之间存在着“断裂”的现象。在近20年研究历程中,中国社会工作督导研究形成了实习督导与实务督导两种取向,且聚焦于现状与改善、理论应用以及境外经验引介等关键议题。未来研究可以尝试将行动研究引入到社会工作督导研究中来,并积极推动社会工作督导研究的跨学科对话、加强境外先进经验的系统引介、开展社会工作督导的比较研究。
关键词: 社会工作督导    实习督导    实务督导    
Review and Prospect of the Researches on Social Work Supervision in China: Based on Papers by CNKI from 1998 and 2015
ZHANG Hongying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0, China
Abstract: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relevant documents collected in the CNKI database from 1998 to 2015 shows that the number of relevant researches on social work supervision in China is very small. 2009 works as a watershed, with only 1-2 paper in the previous years, and about 10 papers thereafter. In terms of the number of papers in the core journals, only about 6 papers of social work supervision have been published in the core journals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Besides, when it comes to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the first author, East China has become the main productive place of social work supervision. Besides, empirical research is the mainstream, and there is a phenomenon of "rupture" between action and research. In the 20 years, research on social work supervision in China mainly develops in two orientations, namely the internship and practice supervision, with focus on several key issues, including theory application and present situation and improvement and overseas experience introduction etc. In the future, action research, interdisciplinary dialogue, the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advanced experience, and comparative study are expected to be conducted in social work supervision researches.
Key words: social work supervision    internship supervision    practical supervision    

实现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离不开一支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者队伍。经由督导者和督导对象的相互增能,社会工作督导有助于整个社会工作者队伍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的提升。基于对社会工作督导功能的认识,无论是政府,还是行业协会都在大力推动社会工作督导的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章和制度。在专业实践方面,社会工作机构和项目的运作也越来越重视督导者在保障服务专业性方面的作用,配备专业督导已成为众多机构的基本建制。社会工作督导兼具职业属性与学科属性,因此,在制度建设与实务发展的基础上,需要追问学术研究是何现状。然而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研究者对此进行专门的探讨。故此,本文拟对中国社会工作督导的学术研究进行一个简要的回溯,并基于既有文献,探讨社会工作督导研究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中国知网(CNKI)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知识信息资源库之一,其收录的文献涵盖了正式出版的学术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和硕博士学位论文,利用该数据库检索社会工作督导的相关文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社会工作督导研究的进展。本文将“社会工作督导”作为主题词,在知网进行检索,共获得233条结果,剔除与社会工作督导不相关的文献,得到相关文献共计82篇。本文成文时间为2016年底,虑及文献网络出版的时间具有滞后性,目前无法获知2016年相关文献的整体情况,笔者进一步将2016年的9篇文献做了剔除处理,最终保留了1998—2015年的73篇文献,这73篇文章构成了本文的分析样本。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旨在分析社会工作督导的专门研究,因此,仅对社会工作督导作部分论述的相关文献,本文并未将其作为样本。

在对上述73篇文献的处理方面,本文采用了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指的是对文献作客观的、系统的和量化的描述和分析;与其他方法相比,内容分析法是一种高度结构化的方法,其基本目的在于将一种言语表示而非用数量表示的文献转换成用数量表示的资料。[1]邹菲认为,为了避免因阅读并理解了文本而不能客观表达结论,或计算了文本元素而不能提供对文本更深入的见解,可以在内容分析研究中以系统方式结合使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2]因此,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进行量化分析的基础上,也将对其进行定性分析。在量化分析方面,本文将主要考察1998—2015年中国社会工作督导研究的年代分布、核心期刊论文、作者单位所在地域以及研究类型等情况。在定性分析方面,本文将基于社会工作督导的实务和实习两个面向,着重分析1998—2015年研究者所关注的主要议题。

二、社会工作督导研究的整体情况

为了对我国社会工作督导研究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本文对1998—2015年为数不多的73篇文献进行了简单的量化分析,分析的维度主要集中于年代分布情况、核心期刊论文数量、作者单位所在地域和研究类型。

(一) 论文的年代分布

直至现在,中国的社会工作督导研究仍处于“低迷期”。在1998—2015年近20年时间内,社会工作督导方面的文献只有73篇,如果取平均值,则每年的发文量仅为4篇,发表文章数量最多的年份2013年,也才13篇。这说明,单从学术成果的数量来看,目前中国社会工作督导的研究亟待加强。从中国社会工作督导研究的年代分布图(见图1)可以看出,虽然相关成果数量不多,但也表现出了一些趋势。以2009年为分水岭,2009年之前,社会工作督导方面的文章每年大多在1—2篇左右,有些年份,如2002、2003、2005年甚至出现一篇也没有的情况。在2009年之后,社会工作督导方面的文献出现了“跃升”的局面,且总体上呈逐年递增的态势。基于此,1998—2015年间社会工作督导研究的发展可以大致划分成两个阶段:1998—2009年为初始关注期,2009至今为升温期。考虑到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大背景,即200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人才队伍”以来,社会工作督导研究文献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对社会工作的大力推动。

图 1 中国社会工作督导研究的年代分布

(二) 核心期刊的论文数量

本文所指的核心期刊仅包括CSSCI,通过考察社会工作督导相关文献所发表的期刊是否为核心期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窥见该领域的整体研究水平。由于硕、博士论文一般未在学术期刊发表,因此无需判别其是否为核心期刊。剔除硕、博士论文之后,正式出版的学术期刊发表的该类文章共有65篇。在这65篇文章中,仅有5篇文章发表在CSSCI收录的期刊上(占比7.69%),余下60篇都发表于普通刊物(占比92.31%)(见图2)。另外,考虑到人大复印资料的权威性,本文还在人大复印资料检索了社会工作督导相关文献,结果显示,仅有2篇与督导相关的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收录,其中一篇原载于CSSCI期刊,另一篇原载于普通期刊。故加上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的文献,在当前学术评价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文献仅有6篇。由此可见,整体上而言,当前社会工作督导方面的论文的学术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图 2 中国社会工作督导研究的核心期刊论文情况

(三) 作者的地域分布

本文根据一般的地理划界标准,将中国分为7个地域;同时,为了最大程度地保证问卷设置的“穷尽性”,设置了国外地区。在地域归属上,本文以相关文献的第一作者的第一单位为依据,判定其工作单位所在的地域。结果显示,从作者的地域分布来看,华东地区的研究者在中国社会工作督导方面发表的成果最多,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在73篇文献中,有35篇由华东地区的研究者撰写,所占比重达到47.95%;华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研究者发表的相关论文均为10篇(见图3)。

由此可知,华东地区在当前成为社会工作督导研究的代表性地域,华东、华北和西南在发文数量上的领先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当前社会工作发展的地域差异相符。但这是否说明社会工作督导研究的发展受到社会工作发展水平或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仍然值得进一步探讨。

图 3 第一作者第一单位的地域分布

(四) 研究的类型分布

按照论文作者与实务之间的关系,本文将社会工作督导方面的研究分为“外来者”与“参与者”两种主要类型(这也是行动研究的一种分类)。所谓“外来者”,即作者的论文基于特定的实务经验,但作者自己并未实际参与到实务活动之中;“参与者”则是指论文所反映的经验是作者透过亲身参与的实务活动反思而得。在73篇文献中,有65篇论文基于特定的实务经验,其中是基于自身实务经验的文章共35篇,不基于自身实务经验的文章30篇,分别占比53.8%和46.2%。由此说明,中国的社会工作督导研究以经验研究为主,行动与研究之间存在着“断裂”的现象。

三、社会工作督导研究的主要议题

中国社会工作督导研究起源于实习督导,后逐渐扩展到实务督导领域,这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先行”的发展特点具有相似性。实习督导方面的文章,最早见于1999年樊富珉与向荣分别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第二届年会上发表的论文[3-4];实务督导方面的论文,最早见于2006年童敏在《社会》杂志上发表的论文[5]。因此,中国的社会工作督导研究便呈现出两幅面貌,一个是实习督导,另一个则是实务督导。简而言之,实习督导的对象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务督导面向的则是一线社会工作者。在出现实习督导与实务督导两个面向的基础上,既有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中国社会工作督导的现状与推进策略、社会工作督导的理论应用以及境外社会工作督导的引介三个主要议题。

(一) 中国社会工作督导的现状与推进策略

对于中国社会工作督导经验的观察和描述,研究者选取的角度各不相同,主要存在着三个角度,即着眼于中国社会工作督导的运作情况、各个领域的督导现状以及地方经验介绍。

就社会工作实务督导的运作情况而言,沈黎等人基于上海的调查对此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他们发现,本土督导主要包括内部督导、外聘督导与外派督导三种类型;督导方式不仅涉及到个别、团体和同辈督导,还出现了日志回复与实务参与等督导方式;在督导内容方面,涵盖了实务指导与专业提升、情绪疏导及情感支持、方案设计及服务反思、行政管理及工作审批等多个层面;在督导功能方面,本土督导者最为认同督导的支持功能,教育功能次之,行政功能的认同最低。此外,他们还从督导者和体制层面指出了当前面临的困境,并从制度、教育和机构三个层面提出了对策。[6]就实习督导的现状而言,学校督导和机构督导通力合作的联合督导成为当前比较常见的一种督导模式。[7]在督导内容上,基于社会工作实习的阶段性,实习督导在实习前期、中期和结束期的内容各有侧重。[8]

既有研究者主要对志愿服务、青少年社会工作、孤残儿童社会工作等具体领域的督导现状或经验进行了分析。志愿服务领域的督导可以来自不同的专业领域,由于社会工作者受过专业训练,有着丰富的社会服务经验,因而社会工作督导在志愿服务领域受到广泛的欢迎,在当前,通过“社工带动义工”以及“二级督导”制度的实施,社会工作督导促进了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发展。[9]在青少年社会工作领域,王洪指出社会工作督导面临着人才缺乏、督导专业素养不高与模式不健全等困境,应从督导环境的培育、督导模式的建立及督导人才的培养等方面来突围。[10]赵晴分析了孤残儿童院舍服务中的社会工作督导情况,认为院舍处境下的社会工作督导需要满足院方、社工、孤残儿童三方不同需求,督导工作安排需要结合院舍处境,建立多样化的督导队伍和系统的本土督导制度。[11]

珠三角地区在培养本土社会工作督导方面形成了颇具典型意义的“地方经验”。凭借毗邻中国香港特区的地缘优势,深圳投入大量的经费引入香港督导来提升本土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性;同时依托香港督导培养本土督导,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徒弟跟班式”培养模式以及由督导助理、见习督导、初级督导、中级督导和高级督导构成的层次化培养体系。与深圳不同,广州的督导培养模式主要以“课程培训班”的形式开展,由此形成了“学院式”的督导培养模式。无论是深圳模式还是广州模式,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作为高级社会工作人才的督导并未获得类似于初、中级社会工作师的“名分”,仍停留在地方经验;督导人才的选拔门槛尚待明朗;督导的薪酬激励制度及其他规范性制度也需要建立起来。[12]

(二) 中国社会工作督导的理论应用

社会工作督导需要理论的指导,在既有的研究成果中,研究者主要对ITP(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赋权、AGIL模型以及叙事治疗等理论在社会工作督导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韩晶在社会工作实务督导中引入了ITP环形模式。所谓ITP,是指整合过程中“回溯→反思→联结→专业回应→回溯”的依次循环。韩晶认为,该模式有助于解决实务工作者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断裂,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现实困境,如对实务工作者的个人素质要求高且耗费精力。[13]就赋权理论而言,主要分成了两个进路,一个侧重于构建为实务工作者增能的实务模型,一个立基于批判教育学,侧重于激发社会工作学生的主体性和批判力。前者如严樨具体论述了赋权取向的督导过程的三个步骤,包括辨识受督导者无力感、赋权和效果评估,在此基础上,他尝试构建了包括基本假设、督导层次、督导类型、督导者—受督导者关系、督导策略在内的五要素社会工作督导模型。[14]后者如姚进忠将批判教育学的理念引入到社会工作实习督导中,倡导建立积极民主的督导关系、对话式实习督导教学模式以及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能力视角。[15]陈盛淦基于帕森斯的AGIL模型,认为实习经费支持子系统、教务评估子系统、组织子系统和教育制度子系统分别承担着社会工作实习督导系统中的AGIL功能需求,针对当前社会工作实习督导中存在的问题,他提出从适应、目标达成、整合与潜在模式维持功能四个层面加以干预。[16]面对社会工作学生在实习中表现出的自我效能感下降,余瑞萍提出将叙事治疗引入到社会工作实习督导中的策略,并具体介绍了相关影响提问、拓展故事发展空间和开启新故事、延展新故事等技巧的实际应用。[17]

从理论应用方面的既有成果来看,可以得出二方面的结论。一方面,社会工作督导的理论基础具有跨学科的特征,如AGIL是社会学中结构功能流派的理论观点,叙事治疗是社会工作、心理学等学科的观点,赋权理论综合了所罗门提出的无力感消除与批判教育学的意识醒觉等;另一方面,目前社会工作督导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成熟,这既表现在既有研究尚未提出本土的社会工作督导内生理论,也表现在当前社会工作督导所采用的理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理论视野仍待进一步扩展。

(三) 境外社会工作督导经验的引介

引介境外社会工作督导经验方面的文献主要集中于介绍西方社会工作督导的发展历程、境外社会工作督导的制度建设或基本做法以及理论知识等方面。

中国社会工作督导方面最早的文献是邹学银翻译的徐明心教授的论文。徐明心教授对西方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作了一个简要的梳理,并把社会工作督导的发展划分为五个不同主题的阶段。其中,1878—1910年为第一阶段,主要关注社会工作督导的管理功能;1911—1945年为第二阶段,主要出现了社会工作督导的文献基地和督导训练背景的变化;1930—1950年为第三阶段,各种实务理论和方法开始进入社会工作督导领域;1956—1970年为第四阶段,发生了无休止的督导与自主的实践之间的争论;1980—1995年为第五阶段,社会工作督导重新回到了管理功能。[18]

在社会工作督导制度建设、基本做法和理论知识引介方面,研究者主要介绍了德国、瑞典和中国台湾地区的相关情况。在德国,社会工作者接受督导作为一项义务被规定了下来;在督导的过程中,精神分析、系统性咨询、小组能动性(动力)、谈话疗法、完型疗法等理论和方法被应用的频率最大;为了实现督导的功能,督导者需要具备“工作领域能力”和“咨询能力”;在督导形式方面,除了个体督导、团体(小组)督导、朋辈(合议)督导之外,还有团队督导。[19]瑞典的社会工作督导也始于实习督导,实习督导在瑞典已实现了常态化和制度化,而且在督导课程方面,瑞典还引进机构督导为学生督导实习;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瑞典为了提升社会工作者的督导水平,开设了专门的督导课程,以培养专门的“导师”。[20]郑杰榆等人对中国台湾地区的社会工作督导培养体系做了简要介绍:督导者的学历、资历以及督导人数等由相关部门限定,但在具体实施上则主要依赖于行业协会;在督导培养方面,主要存在着内部培养和外部培养两种方式,其中行业协会为外部培养的主要力量,其提供的培训多为一些短时期的集训。[21]

中国学者在引介境外社会工作督导发展经验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但就目前而言,不论是所引介国家和地区的数量,还是引介某一个国家和地区经验的系统性,都还存在着提升或改善的空间。如,还没有专门的文献引介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社会工作督导经验,对瑞典、德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介绍也只是侧重于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不具系统性。

四、社会工作督导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伴随着社会工作教育的恢复、重建和社会工作实务的再次起航,社会工作督导日益在政策和实务层面受到关注。然而,在学术研究层面,近20年的研究历程表明,社会工作督导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突出表现在社会工作督导相关研究在“质”和“量”两个方面的欠缺。就已有的相关文献来看,研究者先后对实习督导和实务督导展开了研究,并将主要的焦点放置于中国社会工作督导的现状与推进策略、中国社会工作督导的理论应用以及境外社会工作督导经验的引介三个方面。在为数不多的社会工作督导研究中,这些文献对于了解中国社会工作督导的发展现状和学术研究进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本文认为,社会工作督导是一个融教育、实践和研究于一体的专业领域,基于中国社会工作督导研究的现状,未来应该致力于推动社会工作督导研究在“质”与“量”两个方面的提升。

(一) 加强社会工作督导的行动研究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社会工作督导并未充分重视行动研究,如上文所述,当前有半数的督导研究不是对自身实务经验的书写。因此,加强社会工作督导的行动研究具有迫切性。行动研究是一种以整合“研究者”与“行动者”两种身份为旨趣的质性研究方法。在社会工作督导中引入行动研究,一方面可以改善和提升社会工作督导(行动)的质量,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社会工作督导研究的丰富与发展。尤其是,随着社会工作实践的发展,许多督导者长期浸润于实务的田野中,积累了大量的督导经验,对本土社会工作机构运作、社会工作教育、一线社会工作者的能力结构有着切身的体悟,对本土社会工作督导的现状、如何开展社会工作督导以及如何改良本土的社会工作督导实践有着自己独到的思考,这些被“埋没”的实践智慧与经验总结实际上就是社会工作督导领域宝贵的知识矿藏。在这个意义上,加强社会工作督导的行动研究,一方面要致力于将研究与实践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也要倡导督导者书写自己的实践经历与生命故事,通过对自我经验的耙梳,来实现社会工作督导的知识生产。

在社会工作督导知识生产的过程中,由于其主体是多元的,因而知识生产本身也具有民主性。换言之,在社会工作督导的行动研究中,不仅高校的社会工作教师和研究机构的专门研究人员可以从事行动研究(包括“外来者”行动研究),服务对象、一线社会工作者(包括深圳等地从一线社工中选拔培育出来的督导)以及社会工作学生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来参与书写和共同书写社会工作督导的本土知识。多元主体参与知识生产既有利于社会工作督导研究的丰富与拓展,行动与研究之间的整合,也有利于打破之前“专家”对知识生产的垄断,实现书写权力的去中心化。

(二) 注重社会工作督导研究的跨学科对话

社会工作督导的实务取向决定了其强烈的问题意识,也由此,社会工作督导的实践与研究具有跨学科的特点。换言之,社会工作督导并非囿于学科的边界在“界内”利用本专业的知识去裁剪现实,而是直接面对现实与“问题”,进而自觉地调动各种有助于理解、解释现实以及解决问题的知识。这也是行动研究的一个特点,即以“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导向。上文已述及,当前社会工作督导的理论研究视野还未充分打开,大多移植社会工作的实务理论来描述和解释社会工作督导中的经验,而教育学、管理学、传播学以及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的引介并不足够。因此,注重社会工作督导研究的跨学科对话,首先要重视对其他学科相关理论的引入与转化,其次需要提炼出自己的内生理论。在这一方面,社会工作界出现过先例,如所罗门的优势视角,自提出之后,对于管理学、社会学、旅游学以及图书馆管理等专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说明,社会工作督导领域的研究可以将此作为自己的追求,因为生产自己的内生理论才是跨学科对话的资本。

(三) 系统引介境外社会工作督导经验

在现代职业的意义上,境外社会工作与社会工作督导相比于中国具有先发优势,他们在制度建设、实践经验与知识积累方面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充分借鉴境外社会工作督导的发展经验,有助于我们转“后发劣势”为“后发优势”。就目前而言,研究者对于境外经验的引介主要集中在德国、瑞典以及中国台湾地区,而美国、英国、加拿大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社会工作督导经验目前尚未见到相关的文献。而且,已引进的经验,其系统性也不强,大多侧重于某一方面,即使研究者试图系统介绍某个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也难以通过一篇或几篇学术论文来实现。有鉴于此,本文认为,将来可以在系统引进督导经验和知识方面做一些必要的工作,这既意味着在引进督导发展具有典型意义的国家和地区经验的过程中需要扩大覆盖面,也意味着需要系统详细地介绍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

(四) 重视社会工作督导的比较研究

社会工作督导的比较研究可以涉及到多个层面,本文认为,这至少包括:本土经验与国际经验之间的比较,不同领域间督导实践的比较,地方经验之间的比较以及各种不同督导模式之间的比较等。第一,中国社会工作督导研究不仅需要直面本土的实践经验,回应本土实践者的知识需求,也要加强其国际对话与交流,注重本土经验的输出,推动中国社会工作督导研究在国际学术界获得话语权。这就要求我们的社会工作督导研究兼具本土关怀与国际视野。第二,社会工作督导设计的领域比较广泛,针对不同领域的社会工作督导在督导内容、督导方式和督导模式等方面存在着何种异同也是值得探讨的议题,这既有助于各个服务领域之间的相互交流,也有助于各个服务领域专业性的提升。比如,同为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青少年社会工作与老年社会工作、城市社会工作与农村社会工作之间的督导在督导内容等方面就可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区别,而城市社会工作督导的一些新的做法有助于农村社会工作督导的开展。再如,面向专业社会工作者与本土社会工作者(王思斌教授的区分),以及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的督导之间存在何种区别,彼此之间有何借鉴意义等。第三,中国的社会工作发展在地域之间是不平衡的,这同样表现在社会工作督导方面,即使在社会工作督导发展较好的地区,其形成的地方经验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对这些异质性的地方经验加以比较,可以为国家层面的政策设计以及其他后发地区的督导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如,在社会工作督导的培养模式上,就存在着深圳模式与广州模式两种地方经验,仔细分辨其不同及各自的利弊,就可以为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提供借鉴。第四,社会工作督导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模式,各种模式之间的对话,也有助于取长补短,促进模式本身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林聚任, 刘玉安.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M].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8: 161-162.
[2] 邹菲. 内容分析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 评价与管理, 2006(4): 71-77.
[3] 樊富珉. 社会工作教育中的督导制度与实施[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9年社会工作教育专刊), 1999(12):182-187.
[4] 向荣. 中国社会工作实习教育再探索[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9年社会工作教育专刊), 1999(12):188-190.
[5] 童敏. 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基本处境及其督导者的基本角色[J]. 社会, 2006(3):194-204.
[6] 沈黎. 王安琪: 本土社会工作督导运作状况研究——基于上海社会工作实务界的探索性分析[J]. 社会工作, 2013(1): 86-97.
[7] 张敏杰, 倪婉红. 社会工作实习联合督导浅析[J]. 社会工作, 2011(1): 59-62.
[8] 鲁艳桦, 刘建民. 从社会工作实习的阶段性特点谈学校督导的工作内容[J]. 社会工作, 2008(3): 25-26.
[9] 彭华民. 论志愿服务的社会工作督导模式[J]. 中国青年研究, 2010(4): 31-35.
[10] 王洪. 本土化视角下社会工作督导面临的困境及发展路径[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6(2): 68-71.
[11] 赵晴. 孤残儿童社会工作中的督导本土化实践——以院舍社工服务为例[J]. 社会工作, 2013(3): 84-92.
[12] 张莉萍, 韦晓冬. 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实践: 督导人才培养研究报告——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6): 8-15.
[13] 韩晶. ITP环形模式在社会工作督导中的运用与反思[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5(4): 30-34.
[14] 严樨. 赋权视野下的社会工作督导研究——以J基金2个项目为例[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11): 182-186.
[15] 姚进忠. 社会工作实习督导模式的本土建构——批判教育学理念的引入[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3): 35-40.
[16] 陈盛淦. 基于AGIL模型的社会工作实习督导探析[J]. 武夷学院学报, 2015(2): 70-73.
[17] 余瑞萍. 叙事治疗方法在社会工作实习督导过程中的运用[J]. 社会福利(理论版), 2015(4): 53-56.
[18] 徐明心. 社会工作督导的渊源: 历史检视[J]. 中国社会工作, 1998(5): 28-29.
[19] 张威. 社会工作督导的理论与实践分析: 国际发展与国内现状[J]. 社会工作, 2015(3): 9-21.
[20] 张作俭. 浅议瑞典社会工作督导[J]. 社会工作, 2014(4): 87-92.
[21] 郑杰榆, 张莉萍. 台湾社会工作实践与督导培养探析[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4(5): 9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