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7, Vol. 17Issue (3): 91-96.
0

引用本文 

徐朝科.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研究——创建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党建品牌[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7, 17(3): 91-96.
XU Chaoke. Research on the Brand Construction of Party Building among College Students: Establishing Party Building Brand of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Lingnan Culture[J]. Social Work and Management, 2017, 17(3): 91-96.

基金课题

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2017GZYB70)”;广东工业大学党建研究课题“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以广东省高校为例”(2016B03);广东工业大学宣传思想文化研究课题“岭南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XC17)。

作者简介

徐朝科(1981— ),女,汉族,编辑,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期刊编辑出版。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6-09-30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研究——创建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党建品牌
徐朝科     
广东工业大学期刊中心,广东 广州,510090
摘要: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西方势力加大思想文化渗透、改革开放特别是教育体制改革、新媒体兴起等挑战。当前高校党建工作存在四个问题:一是学生党员发展重数量,难以准确把握入党动机;二是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制度执行不力,缺乏长效机制;三是党务工作者数量不足,专业素养有待提高;四是学生党组织生活缺乏有效性,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明显。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创建中国传统文化党建品牌,对推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发展十分重要。以广东为例,创建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党建品牌的具体对策有四个:一是塑造价值品牌,引导学生党员端正入党动机;二是加强理论研究,完善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党建品牌长效教育机制;三是发展文化育人品牌,提高党务工作者综合素质;四是创新党组织生活,推进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党建品牌项目发展。
关键词: 党建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岭南优秀传统文化    品牌    
Research on the Brand Construction of Party Building among College Students: Establishing Party Building Brand of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Lingnan Culture
XU Chaoke     
Periodical Center,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90 ,China
Abstract: Party building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s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the increasing infiltration of ideology and culture from the West, and the challenge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especially the reform of educational system, the rise of new media and the influx of the western thought. There are four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Party build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irst, emphasiz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 Party members makes it difficult to accurately know the motivation of people who join the party. Second,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student Party members are in poor implementation and lack of long-term mechanism. Third, the number of Party workers is few and their professional qualities need to be improved; Fourth, the regular activity of student Party organizations is ineffective and the fighting fortress role of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is not obvious.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arty building among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t view of culture and to establish Party building bran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Guangdong, for example, the specific countermeasures to establish Party building brand of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Lingnan culture are listed below: First, shape a valuable brand to guide student Party members to have correct motivations. Second, strengthen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improve long-term educational mechanism of Party building brand of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Lingnan culture. Third, develop a brand of educating people with culture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Party workers. Fourth, innovate regular activities of the Party organizations and promote the brand project of Lingnan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ulture.
Key words: Party building    Marxist view of culture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Lingnan culture    brand    

党建是指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奋斗目标,紧密围绕党的基本路线,不断加强党的政治、组织、思想和作风建设,努力提高党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把党建设成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坚强领导核心。[1] 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处在风云变化的国际政治形势和任务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条件下,面临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建党建品牌,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保障和战斗堡垒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实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的一条可行之路。以广东为例,岭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对岭南文化进行批判继承,以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创建党建品牌,对推动广东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西方势力加大思想文化渗透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全球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对我国的思想和文化渗透。青少年成为了他们思想政治渗透的重点对象,而我国高校历来是他们进行“西化”“分化”的战略重点。西方大量文化垃圾的倾销,影响和冲击了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改革开放深化对高校学生产生深刻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结构、经济体制和分配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重大变化,对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产生了深刻影响。经济方面,一些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市场经济的特点,出现理想信念动摇的问题,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政治方面,广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对学校办学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方面的需求不断增长,而学校依法治校的现实情况与之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文化方面,高校不同群体间政治观念上的差异、学术思想上的交锋、文化交流上的碰撞和网络信息的传播,造成了不同群体价值观念的多元化。

(三)教育体制改革给传统党建工作模式带来挑战

高等教育从精英向大众化转变,高校在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分配制度、招生就业、后勤管理等方面都加快了改革的步伐,这给传统的党建工作模式带来了挑战。一是高校扩招后,部分高校辅导员数量不足,难以承担学生党建工作的重任。二是学分制、弹性学制的实施打破了行政班级的固定模式,以行政班级为单位实施的学生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冲击。三是毕业分配制度取消后,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增加,他们的价值取向更加现实,理想信念动摇,传统的宣讲式的学生党建工作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青年学生的需求。

(四)新媒体兴起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挑战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总体处在风云变化的国际局势和任务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条件下,面临的任务十分繁重。而随着网络、移动电脑、智能手机不断普及,互联网对于整体社会的影响已进入到新的阶段,塑造了全新的社会生活, 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2]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改革处于关键时期,社会上各种思潮涌动,西方的价值观念借助互联网涌入国内,一些人利用自媒体传播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颠倒黑白、混淆视听的观点。新媒体的兴起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挑战。

二、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党员发展重数量,难以准确把握入党动机

截至2015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8 875.8万名,其中学生党员人数为203.4万名。2015年全年发展的196.5万名党员中,有71.8万名是学生党员。[3]由此可得,截至2015年底,学生党员总数虽然仅占党员总数的2.30%,但发展数量很大,已达到当年新发展党员人数的36.54%。在如此繁重的发展任务下,学生党员的发展难免存在某些问题。一方面,入党联系人和入党介绍人精力有限,无法深入考察每一个入党积极分子的特点,考察意见千篇一律;领导谈话也是基于入党材料,难以真正了解每一个谈话对象;支部大会开展时间受限,容易陷入走程序的误区;而基层党组织审核则以完善材料为主。另一方面,学生入党时都是以最好的状态迎接考察,很多思想上的问题没有暴露出来。因此,准确把握新发展党员的入党动机难度很大。实际上,少数学生入党的动机并不纯粹,既有信仰共产主义、入党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原因,也有为了个人前途、入党有利于就业等功利思想的影响。

(二)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制度执行不力,缺乏长效管理监督机制

“三会一课”制度是指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按时上好党课,这是健全党的组织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和加强党员教育的重要制度。然而,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部分高校出现执行不力的问题。一是由于教学科研的巨大压力,领导出现重业务轻党建的问题,把精力和资源投入到容易出成绩的业务管理方面,忽视投入多、见效慢的党员管理教育工作。二是在繁重的党员发展任务下,党务工作者出现重发展、轻教育的问题,将工作重心放在党员发展的程序上,党员后续教育活动开展流于形式。三是在多重动机的影响下,党员自我教育意识不强,出现“入党前拼命干,入党后松一半”的问题,放松自我要求和继续教育。四是教育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和规范性,教育内容脱离实际,习惯于为了应付上级布置的任务而开展活动,没有建立起长效机制。五是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学生党员的民主评议、日常行为规范和考核奖惩制度关联不紧密。

(三)党务工作者数量不足,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高校党建工作队伍主要由学校党政机关干部、院系党委书记、副书记、辅导员和学生党员干部组成。党建队伍建设存在四个问题。一是人员数量不足。辅导员是党务工作者的主力,然而部分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师生比根本达不到1:200[4]的要求。并且辅导员承担着与学生管理相关的所有工作,“下面一根针,上面千条线”,他们被日常事务性工作缠身,投入到党建工作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二是党性修养不够。奋战在高校党建工作一线的多是年轻教师,他们刚从学校毕业不久,大多也不是思政专业出身,其理论水平有限,实战经验不多,党性修养不够。三是业务水平不高。新时代的党务工作者必须懂政策、懂程序、懂技术,年轻的党务工作者需要时间来提高业务水平。四是队伍不稳定。学生党支部书记一般由高年级学生党员担任或是辅导员兼任。学生党员干部因为毕业离校而无法长期从事党务工作,而辅导员由于职业前景、职称评定或薪酬福利等原因,也存在几年后转岗或离职的可能性,造成党务工作人才流失。

(四)学生党组织生活缺乏有效性,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明显

党组织生活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的重要形式,是帮助学生党员端正党风、增强党性,提高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重要载体。目前,学生党组织生活缺乏有效性,导致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明显。一是组织生活内容枯燥、形式单一。主要是开大会、念文件,讨论党员发展和转正问题以及学习时政要闻。二是组织生活主题不鲜明,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党建品牌项目。主题党日活动本是组织生活的重要形式,但是由于时间、经验、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其开展并不理想,甚至出现娱乐化、庸俗化的倾向。三是组织生活开展不规范,缺乏有效的监督制度。高校扩招后在校生人数较多,实施学分制后行政班级内学生专业学习安排不一致,使得当前的学生党支部设置不合理,比如人数较多、跨年级、跨专业设置等等,客观上导致组织生活开展时间难以协调、开展主题难以确定。并且监督制度不完善,没有形成上级监督、内部监督、群众监督多重监督机制。四是基层党组织对班团建设的带动作用和对学风建设的促进作用不明显,甚至出现学生党支部在吸引优秀学生干部方面的影响力较弱,无法形成与学生社团组织竞争的局面。

三、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批判继承岭南文化

(一)岭南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生生不息地影响着当代中国社会的“活着”的古代文化。[5]岭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岭南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6]16具有重商性、开放性、兼容性、多元性、创新性、务实性等特点。[6]21-27

第一,重商性。广州自汉代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到唐宋年间已成为世界著名商埠。元明清时代,岭南地区的商品经济更是发展迅猛,成为商贾云集之地。[6]22-23而当代的广州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商品贸易方面处于引领地位。商业文化浸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目标。第二,开放性。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岭南地区独特的海洋文化,岭南人以一种“日久他乡即故乡”的精神,远涉重洋、开创事业。当今海外3 000多万华侨华人中,粤籍占了70%。[6]23第三,兼容性。岭南文化与多种异质文化和平共处,与阿拉伯文化、伊斯兰文化、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混搭出多姿多彩的风貌。第四,多元性。从性质上分,岭南文化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也有中国封建文化和外来资本主义文化,其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是主体。从自然环境上分,有山区文化、平原文化和海洋文化。从民系上分,有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6]25第五,创新性。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体现在岭南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方方面面。比如,惠能创立禅宗顿教、陈白沙开创“江门学派”,近代岭南更是涌现出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著名思想家。而科技工艺、文学艺术方面的发明创造也是层出不穷,岭南画派、岭南工艺、岭南建筑、岭南饮食闻名全国,享誉海外。第六,务实性。岭南自古以来地处偏僻,生存环境恶劣,也造就了岭南人重实效、重实利、重实惠的特点。

(二)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批判继承岭南文化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对文化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及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与概括。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其哲学基石,具有突出的实践属性、批判属性和发展属性;以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其政治立场,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和人民属性;以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为其价值目标,具有解放人、塑造人和发展人的文化功用。[7]

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8]这可以看作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的理论表述。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批判继承岭南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继承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扬弃倨傲不恭、固步自封;要继承开拓创新、务实进取,扬弃功利思想、享乐主义;要继承民俗传统、保护文化遗产,扬弃落后之风、迷信之俗。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使岭南文化与时俱进,展现出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新风貌,并创建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党建品牌,推动广东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发展。

四、创建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党建品牌的对策建议

(一)塑造价值品牌,引导高校学生党员端正入党动机

中共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平、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岭南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奋斗、创新、实干、诚信、开放、包容、乐观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分契合。正因为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性,才发展出“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的广东人精神和“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新时期广东精神。[10-11]

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广东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了更具真实感的文化背景,带来了更具亲和力的价值引领,提供了更具说服力的丰富案例,能够提高学生党员对于党建工作项目的忠诚度。南越王赵佗引导岭南百越部落从原始氏族社会迅速走向文明时代。唐代名相张九龄,一生忠耿尽职、秉公守则,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叶剑英元帅,为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殚精竭虑,功勋卓著。广东高校学生党员耳濡目染先贤的谆谆教诲,一定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深的理解与感悟,并转化为学习和发展的动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付出自己的努力。

(二)加强理论研究,完善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党建长效教育机制

岭南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丰富。广府文化开放包容、创新求变、敢为天下先,近代辛亥革命之火和现代改革开放的“广东奇迹”都源于此。潮汕文化商品意识强烈,富有创业精神和开拓意识,名扬海外的华商不少出自潮州。客家文化尊师重道、诗礼传家,宗族观念浓厚,文化之乡声明远播。岭南海洋文化盛行,历代渔民不惧风浪,远赴南海,开疆拓土。岭南商贸文化发达,十三行商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捐资印书、传播文化,为岭南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中汲取营养,将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分门别类,建立起广东高校学生党建品牌体系;并借用4P营销理论,运用到学生党建项目的推广和宣传中,以提高学生党建项目的针对性、系统性和规范性,建立起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一是借用Price(价格)策略,降低学生参加党建项目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增加学生党员参加党建项目的便利性,创立学生党建研究会,开设学生党建论坛,推进学生党员自我教育。二是借用Place(渠道)策略,让党员工作室进公寓、进社团和进社区等方式,以全程教育把握学生党员思想动态,以入学教育为起点,以毕业文明离校为终点,关注学生党员成长、发展的全过程。三是借用Product(产品)策略,对目标学生党员群体进行细分,以分类教育为突破点,根据普通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重点培养对象、中共预备党员、中共正式党员的不同特点,以业务课学习、第二课堂的学习和社会实践锻炼为载体,分类系统教育。四是借用Promotion(促销)策略,加强党建理论和实践的宣传推广,在学生党员教育的全过程建立相应的奖惩促进机制,真正把教育管理落到实处。

(三)发展文化育人品牌,提高党务工作者综合素质

文化能够凝结人心、凝聚共识,发展文化育人品牌,能够增加党务工作者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加强广东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建设。一是发展岭南历史文化育人品牌。“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加强对岭南历史文化的学习,可以增强党务工作者的人文素养,提高他们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与领悟,并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二是发展岭南红色文化育人品牌。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抗日英豪救亡图存、奋勇杀敌,仁人志士的丰功伟绩能够唤起党务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他们抵御功利思想和享乐主义的侵蚀,在平凡琐碎的工作中找到自身的价值,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三是发展岭南优秀传统分专业育人品牌。岭南优秀传统文化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党务工作者加强学习,可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学习岭南语言、民俗和饮食文化,可以增加党务工作者的亲和力,促进他们与来自岭南不同地区的学生党员和群众交流。学习岭南文学、岭南画派、岭南音乐、岭南服饰、岭南工艺、岭南建筑文化,可以增加党务工作者在相应领域的专业知识,增进他们对相应专业学生的理解。学习岭南商贸文化,可以增加党务工作者的创新创业意识,更好地推进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四)创新党组织生活,推进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党建品牌项目发展

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丰富,通过高校与地方共建党建基地,可以通过开展丰富生动的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党组织生活形式,增加党组织对学生党员的吸引力,提高项目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推进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党建品牌项目。具体实践形式包括党员志愿服务、党员专业领航工作室及党员社区之家等等。党员志愿服务以基地为中心,辐射周边乡镇,组织学生党员开展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活动,推进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党员专业领航工作室是以基地为专业实践点,设立以党员为领头人(高校教师或行业专家)的专业工作室,按专业分类组织学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开展教学科研实践活动,实现高校与地方的产学研共建。党员社区之家是以基地为社区活动服务点,组织学生党员开展面向老年人、流动儿童、残疾人等群体的科技、文娱、心理健康、生活服务等活动。

笔者将广东省行政区划范围内可以建设学生党建基地的部分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地点进行整理,如表1所示。

表 1 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党建品牌基地选址一览表
注释

①岭南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广义上讲包括中国广东省、海南省、广西省大部分地区、中国香港特区、中国澳门地区和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及以北的地区;狭义上则专指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地带的广东。本文所指的是狭义概念,仅限于广东省行政区划范围内。

②在李权时、李明华、韩强三位学者所编写《岭南文化》一书的启发下,得到表格的整理脉络和分类标准,在此对三位学者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 张建国.党建概论[M].济南: 济南出版社, 2003: 15.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6年1月)[EB/OL].(2016-01-22).http://www.cnnic.net.cn/gywm/xwzx/rdxw/2015/201601/W020160122639198410766.pdf.
[3] 中共中央组织部.2015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EB/OL].(2016-06-30). http://news.12371.cn/2016/06/30/ARTI1467253408964468.shtml.
[4]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EB/OL].[2016-06-30].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21/201001/xxgk_81843.html.
[5] 顾友仁.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M].合肥: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11: 2.
[6] 李权时, 李明华, 韩强.岭南文化[M].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0.
[7] 田贵平, 竟辉.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再解读[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4): 57.
[8] 习近平.习近平论中国传统文化——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选编[EB/OL].(2014-02-2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2/28/c_126206419.htm.
[9] 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EB/OL].(2012-11-09).http://politics.peop;e. com.cn/n/2012/1109/c1001-19529890.html.
[10] 吴灿新. 建设岭南文化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为构建和谐广东提供坚强的思想保障[J].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8(3): 50.
[11] 吴敏.广东精神" 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写入党代会报告[EB/OL]. (2012-05-10).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2-05/10/ c_123105818.htm.
[12] 邓圩.广东跻身红色旅游资源大省[N].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1-07-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