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7, Vol. 17Issue (3): 86-90.
0

引用本文 

张立俊, 林良盛, 余金. 基于“协会+团队+项目”模式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7, 17(3): 86-90.
ZHANG Lijun, LIN Liangsheng, YU Jin.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Association + Team + Project” Model[J]. Social Work and Management, 2017, 17(3): 86-90.

基金课题

广东工业大学青年基金课题“工科专业型社团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实践与研究”(14QNYB021);广东工业大学共青团研究课题“高校学术型社团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2015XG15)。

作者简介

张立俊(1986— ),男,汉族,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6-04-07
基于“协会+团队+项目”模式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
张立俊, 林良盛, 余金     
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510006
摘要: 当前,我国高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也面临不少制约与困难,其中主要因素就是缺乏有效的培养模式。以地方工科院校为例,构建“协会+团队+项目”的创新机制,提出以专业型学生社团为依托,以科技创新团队为载体,以科研项目为驱动的培养模式,以期突破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瓶颈,不断深化高校的创新教育改革。
关键词: 协会    团队    项目    创新型人才    模式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Association + Team + Project” Model
ZHANG Lijun, LIN Liangsheng, YU Jin     
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achieved good results in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but it also faces many constraints and difficulties, the main factor of which is the lack of effective training mode. Taking a loc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novative model---" association + team + project”, which is based on professional student’s association, relie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eam and oriented towards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It can break the bottleneck of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innovation education.
Key words: association    team    project    innovative talents    model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高校要着力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针对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我国高校普遍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理论与实践上的多种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众多成绩,但就目前来说,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也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1]本文着重探索新形势下,如何覆盖更多学生、有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主要经历了启动、发展和深化三个阶段。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主要包括如下形式:学科竞赛、学术讲座、调研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师科研项目和校企合作项目等。近年来,各高校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学术竞赛为依托,以科技节等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创新项目为重点,培养了一批创新型人才。但是由于教学环境、学生素质、教育模式等因素的制约,当今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普遍存在四个问题。一是学生实际参与率低,主动创新意识不强。不少学生由于知识储备少、认识不够等因素未能积极参与到科技创新实践当中,虽然“挑战杯”学术科技竞赛和其他学科竞赛在全国各高校引起强烈反响,但从参与的人数来说,也仅仅占在校生的一小部分。大部分学生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他们把主要的时间精力用于理论课学习,未能参与相关科技创新活动[2-4]。二是缺乏团队的带领和协作,常态化、规模化的科技创新团队较少。目前,一些学生创新能力不足不是因为没有上进心,而是没有找到一个适合的团队,从而在客观上抑制了他们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调研发现,将近90%的大学生认为加入团队很有必要,依托团队的平台让他们能够投身到科技创新之中。但大部分科技创新活动团队相对松散、管理与运行粗放,有的甚至是为迎接某项比赛而组织的临时性团队,而常态化、规模化、正规化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力度明显不足。[5-6]三是立项的创新项目数量较少,且缺乏完善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当前很多高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未能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而且在管理方面还不够完善,存在“立项较为随意、考核相对松散、结题不够规范”等“短、平、快”现象,由于管理和考核没有及时跟上,导致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效不显著,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7-9]四是缺乏教师指导和帮助,科技创新的成果质量不高。科技创新活动需要教师在专业理论、实践技能等方面给予学生正确的、积极的引导。目前,各高校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科技创新重视不够,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指导的很少。这也给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导致学生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10-12]

二、“协会+团队+项目”的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介绍

针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近年来探索了“协会+团队+项目”的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模式。如图1所示,该模式是以专业型学生社团为依托,以学生科技团队为载体,以科研项目为驱动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型。

图 1 “协会+团队+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该模式中的协会叫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该协会属于专业型学生社团。所谓专业型社团是指由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大学生自发组成的一种结合专业学科知识的学生群众团体,其最主要的特点是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利用专业技能开展社团各项活动。[12]专业型社团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两个优势:第一,专业型社团没有专业和年级的制约,为学生的兴趣爱好得以实现提供了平台;第二,专业型社团注重利用学生的专业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工作目标明确。

科技创新协会致力于打造一个学生科技创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升的大平台,主要负责举办科技创新品牌活动,培育高水平科技创新作品,培养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团队,以及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协会里面有多个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团队的类型分为比赛型、特色型和项目型。比赛型团队是指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学科竞赛而组建的团队,主要任务是围绕竞赛而进行学习研究;特色型团队是以拓展个人创新能力为目标组建的特色团队,是由学生结合热点的技术领域展开自主学习和研究;项目型团队主要指参与教师或企业科研项目的学生团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进行项目研究。所有的团队接受协会的统一管理,由协会进行资源对接和考核服务。项目是指以团队为单位参与、驱动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载体,其涉及面包括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教师科研项目、校企合作研究项目等。

三、“协会+团队+项目”模式的实践分析

(一)发挥协会的主体作用,实现科技创新“传、帮、带”

为推进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协会+团队+项目”模式通过组织开展各项科技创新活动为广大学生打造学术科技平台。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充分发挥协会的主体作用,将协会作为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管理者。以科技创新协会为例,协会的整体架构与传统社团区别很大,主要表现在该协会为科技创新类社团,协会各部门的职能均围绕科技创新,而各部门既独具特色又相互联系。如图2所示,协会根据工作实际,设立了学术部、培训部、嵌入式团队、单片机团队等技术型部门或团队,以及秘书部、竞赛管理部、宣传部、外联部等管理型部门。技术型部门和团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专业学习、技术培训和学术研究,要求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积极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和项目。管理型部门的主要职能是加强协会的内部建设、组织开展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以及加强对各个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与服务。

协会成员分为三个级别,第一级是核心成员即为协会的骨干,包括主席团和团队技术顾问,一般由大三或大四的学生担任,他们一般是在专业能力上或组织管理方面特别突出的人才,主要提供技术指导和统筹规划;第二是各部门正副部长、团队正副队长,要求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或组织管理能力,一般是大二或大三的学生担任;第三是普通干事和各个学术团队的成员,一般是大一或大二学生,他们是协会的新生力量。同辈辅导对大学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协会的这种设置可以充分发挥高年级优秀学生的带动作用,有效实现了高年级对低年级的科技创新“传、帮、带”。

图 2 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的架构设置和职能分工

(二)加强团队建设与管理,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覆盖面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学院鼓励广大同学积极参加或自主组建团队,学生根据兴趣、专业特色等方面自主组成了“挑战杯”、电子设计团队、无人机、嵌入式、智能车等学生科技团队。为了加强对各个学生科技团队的管理,统筹全院的科技团队资源,学院安排各个学生科技团队以团队会员的形式到科技创新协会注册登记,并接受科技创新协会的统一管理与考核。目前已组建了60多个学生科技团队,总人数近1 300人,占本科生人数的45%。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团队的建设,而推动各个科技创新团队的发展成为工作重点。如图3所示,团队内部实行学生自我管理,即由团队指导老师授权团队负责人带领团队成员完成学习研究。团队能充分发挥主动性,结合团队自身而制定切实的管理制度。团队日常事务包括学术交流、成员培训、参加竞赛和项目以及进行成员考核等。

图 3 学生科技团队的运作形式

(三)以项目为驱动,将学生创新研究与教师引导相结合

图4所示,在“协会+团队+项目”模式中,项目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驱动作用。传统单纯的专业课程学习已逐渐趋于固化,学生长期参与这类训练对创新能力的突破效果欠佳。为此,如何有效结合学科竞赛和教师的科研项目便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创新点。将学生能力培养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相互结合,让教师丰富的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优势互补,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同时穿插教师的讲解,以项目作为驱动和抓手,使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获得更深层次的提高。

图 4 项目的运作形式

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得到教师更多的专业性指导,这是专业型学生社团区别于其他类型社团的特点之一。教师不仅要在课题选择、研究方法、技术指导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帮助,更要贯穿整个学术风气营造的全过程,对学生学术研究的各个阶段进行引导和教育。[13]在“协会+团队+项目”模式中,让学生自主创新和教师引导相结合,既能以项目为载体确保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有载体和指导,同时也能促进教师项目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增强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四)整合资源,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

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发展需要吸引社会力量特别是企业的参与,引入多方资源,创造社会资源与高校师生科技创新结合、共同发展的环境和平台。[14-15] “协会+团队+项目”模式通过整合资源的方式,使企业、社会资源与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实现有机结合,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各种有利条件。例如,学院联合企业打造了校企创新实验室,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场地和仪器设备;依托专业对口的企业优势,开展创新人才校企联合培养;联系优秀创业校友成立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资金与奖励;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的科研项目,邀请企业专家为学生提供技术指导等。

同时,科技创新协会作为主体,还多措并举地推进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除了开展项目研究和学科竞赛外,还大力开展论坛、讲座、交流会、调研等融专业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课外学术科技文化活动,如电子培训班、华南同创论坛、科技创新大讲堂、“挑战杯”交流会、“信息杯”调研等活动,积极营造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科技文化氛围,拓宽学生的科技创新视野,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五)完善制度,形成工作长效机制

“协会+团队+项目”模式是在新时期国家实施创新驱动背景下结合工科院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探讨的新尝试。此模式在实际运作中不断成熟,在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优势和成绩也越来越凸显。为了确保工作的持续性,该模式的的管理制度必须不断建立健全,形成一系列长效的机制。“协会+团队+项目”模式以“协会管理团队——团队执行项目——项目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运作,主线上三大组成部分分别具备各自的管理制度,目前已经形成的管理制度包括《科技创新协会章程》《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管理实施办法》《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管理实施办法》《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保障和激励暂行办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及课程免修实施暂行办法》等,这些制度有效地保障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

近年来,“协会+团队+项目”模式有效激发了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广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绩:在近三届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该院连续三届都获得全国一等奖;该院的“北斗”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于2014年荣获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荣誉称号(全国仅100个);无人机团队荣获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创意组决赛金奖(全省仅2个);该院学子每年都在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项目方面荣获佳绩,仅2015年度,该院学子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共获得40多个省级以上奖项,此外还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国家级7项、省级15项、校级30项。

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深入探索。针对高校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过实施“协会+团队+项目”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协会、团队、项目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较好的成效,对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推动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示范作用。

①②数据来自于广东工业大学学生年度数据统计。

参考文献
[1] 田小平, 张治国. 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 科技与教育, 2014(7): 100-102.
[2] 林森.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体系建设探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6(1): 76-77.
[3] 陆锦冲.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现[J]. 《中国高等教育》, 2012(23): 55-56.
[4] 邱洪斌, 高文祥, 姜重然.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10): 145-148.
[5] 吴连臣, 王红琳, 陈曦, 等. 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策略研究[J]. 《高等农业教育》, 2015(5): 3-5.
[6] 孔文军, 李金明, 等. 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 35(21): 16-17.
[7] 陈平. 大学生科技创新价值与实现机制探索[J].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2, 4(1): 29-31.
[8] 冯锦敏. 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 文教资料, 2012(5): 135-137.
[9] 凤启龙.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体系建设探析[J]. 高等教育研究, 2009, 30(3): 96-99.
[10] 刘德才. 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 中国成人教育, 2016(1): 82-83.
[11] 刘荣, 黄龙, 朱竹青. 试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4(12): 52-54. DOI: 10.3969/j.issn.1007-5968.2014.12.021.
[12] 胡建茹, 王摇娟. 加强专业社团建设推进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2): 185-187.
[13] 孟凡超.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J]. 科技导报, 2014, 32(25): 90.
[14] 雷梅莉, 李金成, 张丽萍. 协同理论视角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初探[J]. 中国成人教育, 2015(22): 78-80.
[15] 李书华. 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长效机制研究——基于国内外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比较[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34(2): 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