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价值观的“第一颗扣子”——“信仰”扣什么和怎么扣都直接决定着中国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道路和方向。了解大学生信仰问题对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要“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1]。为了对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进行科学分析,笔者对广东某高校大学生做了关于宗教信仰状况的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这所高校的学生主要来自于广东省,对了解广东省大学生的宗教状况具有样本意义。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的调查研究,笔者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武器,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旗帜鲜明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的意义、内容及方法。
一、广东某高校大学生宗教观的基本状况调查与分析本次调查主要采用了随机抽样的问卷调查方法,2015年3月在广东某高校大学生中共发放问卷1 500份,回收1 500份,其中有效问卷1 304份,有效率为86.93%。笔者对有效问卷的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在调查对象中,男生为1 077人,占总数的82.59%,女生为227人,占总数的17.41%,这一性别比例与该高校学生性别比例基本相符;理工农医类学生为1 219人,占93.48%,人文社科管理类学生为85人,占6.52%,这凸现了该高校以工科为主的学科特点;学历层次分布情况为本科生929人,占71.24%,研究生375人,占28.76%。
在家庭城乡分布上,来自城市(镇)的学生人数为531人,占40.72%,来自农村的学生人数为773人,占59. 28%。
在政治面貌上,中共党员人数为278人,占21.32%,共青团员938人,占71.93%,群众85人,占6.52%,民主党派3人,占0.23%。
在民族来源上,汉族学生1 293人,壮族3人,回族2人,苗族2人,维吾尔族1人,乌孜别克族1人,满族1人,布依族1人。
(一)大学生对宗教本质的理解
对于宗教本质的理解是关注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前提,如果一个人对宗教本身没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就很难涉及信仰问题。在“您对宗教的基本认识(可多选)”的调查中,认为“宗教的产生和存在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但宗教最终是要消亡”的学生有334人,占25.61%;认为“宗教联系着相当一部分群众”的有611人,占46.86%;认为“宗教问题总是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因素相互交织”的有673人,占51.61%;认为“如果引导得当,宗教也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有874人,占67.02%。这说明大学生对于宗教的本质有着基本正确的判断,对宗教的社会作用有着正确的认识;但是对于宗教的根源、发展问题的认识还相对模糊。
对于宗教本质的认识与大学生对宗教知识的了解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在“对宗教知识是否感兴趣”的回答中,“很感兴趣”的学生仅有36人,占2.76%;“比较感兴趣”的287人,占22.01%;“不感兴趣”的981人,占75.23%。在“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以及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回答中,选择“基本掌握,有助于正确对待宗教问题”的学生有839人,占64.34%;选择“没有掌握,与自己如何对待宗教问题无关”的有164人,占12.58%;“说不清”的有301人,占23.08%。对于宗教知识的了解甚少和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知识的掌握不清都可能使大学生对宗教的本质产生错误的认识。
(二)大学生对宗教的态度
基于对宗教本质的认识,在调查中学生自我判断有宗教信仰的学生为68人,占5.21%,其中,佛教40人、道教12人、伊斯兰教3人、天主教3人、基督教(新教)10人。在对宗教态度的调查中,绝大多数学生对宗教态度清晰、认识理性。在“您认为当前宗教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程度”的调查中,认为“很小”的902人,占69.17%,认为“没有”的38人,占2.92%,认为“比较大”的仅有45人,占3.45%,“不知道”的319人,占24.46%。
尽管对宗教的态度清晰,并认为其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很小,但在被问到“您认为信仰宗教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是否有帮助的时候,认为“帮助很大”的学生有26人,占1.99%;认为“有一定帮助”的有400人,占30.68%;“说不清”的有563人,占43.17%;明确认为“没有帮助”的有315人,仅占24.16%。
(三)大学生的实际宗教行为
虽然在自我判断中认为自己有宗教信仰的学生有63人,然而通过对“是否熟知自己所信仰宗教的教规教义”“是否定期参加宗教活动”“是否坚持用宗教教义指导、规范自己的行为”三个问题回答的筛选,该大学具有真正信仰的学生仅有9人。从学历层次分布看,本科生5人,研究生4人。从民族来源上看,回族2人、维吾尔族1人、乌孜别克族1人信仰伊斯兰教;信仰佛教的有3人,均为汉族;信仰道教和天主教的各1人,均为汉族。这表明有些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的理解是错误的。他们认为自己信仰某种宗教,但实际上只是对该宗教有些肤浅的认识,从未参加过入教仪式,更没有熟知教义教规,不能用教义教规来指导规范自己的行为。这只能算是对某种宗教的好感或者兴趣,并不是真正的宗教信仰。
在“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分析(可多选)”的调查中,918人认为是受“民族传统的影响”,占70.40%,位于首位;790人认为是“家庭因素的影响”,占60.58%;715人认为是为了“寻求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占54.83%。
在“您日常生活中涉及宗教行为的情况”调查中发现,很少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涉及宗教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涉及宗教行为的少数学生被问到“是基于什么原因”的时候,有551人选择了“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有173人选择了“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寻求庇佑与帮助”,只有56人选择了“宗教教义教规的要求”。
“您在校园内是否接触过传教或开展宗教活动的人”的调查中,83.97%的学生“从未接触”,16.03%的学生“偶尔接触”。“您是否会向身边的同学朋友宣传宗教”的调查中,93.87%的学生选择“从未做过”,5.83%的选择“偶尔做”,0.30%的选择“经常做”。这表明校园宗教行为并不多见,而且大学生主动参与宗教宣传的更是很少。
但同时发现,在“若有人在校园内传教或开展宗教活动,您的态度”问题的回答中,仅有10.28%的学生“坚决反对,加以阻止”,42.18%的学生“反对,但不阻止”,2.91%的学生选择了“支持”,44.63%的学生选择了“无所谓”。
二、广东某高校大学生宗教观现状分析关于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近些年引起了政府和教育界关注,许多人认为大学生信仰宗教现象十分严重,甚至存在信仰偏失的情况;然而实证调查表明,在所调查的高校中大学生具有宗教信仰并不是一个普遍现象,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少见。从“宗教本质的认识”“宗教态度”“宗教行为”这三个“知——情——行”层次的调查,可以对该高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得出三点结论。
(一)大学生的总体宗教认识相对清晰,但也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大学生的总体宗教认识是正确的,对于宗教的态度是健康的,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对大学生宗教意识的影响,体现了大学生宗教认知上的成熟与理智。但是也要看到仍然有一部分大学生对宗教“很感兴趣”(2.76%)和“比较感兴趣”(22.10%),并且出于“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42.25%)“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寻求庇佑与帮助”(13.27%)的原因在日常生活中涉及宗教行为。
大学生对于宗教认识的误区主要存在于对宗教信仰本质的判断失误。马克思在探讨“宗教的本质”时曾经对宗教进行过这样的论述:“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2]然而,在自我判断为信仰宗教的68名学生中,绝大部分只是对某种宗教抱有好感或者在遇到问题或挫折时寻求一时的情感慰藉,他们并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信仰行为。宗教信仰是有着严格的宗教规程和宗教仪式的,仅仅存有好感并不是真正的宗教教徒。但是必须注意,如果不对这些大学生进行清楚明确的科学观教育,不及时发现并解决困扰他们精神的问题,他们就有着向宗教教徒发展的可能性。
每一个宗教都有系统的、不同于其他宗教的仪式、规范和理念,对于宗教教义的理解与接受程度是判断一个人是否信仰某种宗教的基本标准。调查表明,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感性和好奇的层次上,谈不上对宗教的理性认识,更不能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宗教的仪式和规范,不具备能够调整个人道德意识、社会生活和生活信念的宗教观。但也不可否认,大学生们受宗教所带来的终极关怀和道德意境所吸引,在无法解决现实问题时可能会向宗教寻求心理庇护。
(二)大学生的宗教认知与行为存在着脱节的现象
宗教对个人的意义在于满足个人的精神需要,抚慰个人的内心世界;对于社会来说,宗教的神圣性和仪式感对社会道德的强化、社会关系的和谐有着一定的震慑力和约束力。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和文化形式的宗教,经过长期的历史演进和自身机理作用,许多具有积极意义的元素已经沉淀并内化为民族身份意识、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乃至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产生巨大的社会动员力量。[3]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大学生对于宗教的社会意义有着较为客观的认识,对于宗教所蕴含的人性关怀和疏导教化功能予以认可,认为在当前社会背景中,宗教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宗教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一定的协调稳定和道德规范功能。
“我们要求宗教是私人的事情,但是就我们自己的党而言,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认为宗教是私人的事情。国家不应当同宗教发生关系,宗教团体不应当同国家政权发生联系。”[4]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的总体宗教认识是清醒和正确的,他们对于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是清楚和认同的,对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绝不允许利用宗教干预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是赞成的。但是在“若有人在校园内传教或开展宗教活动,您的态度”问题的回答中,仅有10.28%的学生“坚决反对,加以阻止”,42.18%的学生“反对,但不阻止”,2.91%的学生选择了“支持”,44.63%的学生选择了“无所谓”。这说明大学生的宗教认知与行为存在着脱节现象。
(三)大学生宗教意识形成具有被动性、非自觉性的特点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我国有着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并存的宗教现状。大学生处于思想意识还未完全成熟定型的时期,在宗教意识上较为盲从, 容易受到外界影响。
一方面,家庭环境及父母的宗教信仰情况对大学生有重要影响。大学生宗教信仰同家族、家庭宗教信仰的联系在加强。在中国社会家庭宗教信仰不断发展的态势下,家族、家庭宗教信仰对青少年的“心理—情感—意识—信念”的影响是具体而深刻的。[5]另一方面,社会环境及身边同学朋友的宗教信仰情况对大学生有着较强的影响。从众心理和好奇心理是大学生的特殊心理状况,如果身边的朋友或者校外宗教组织对大学生进行宗教宣传,很容易让大学生产生信仰迷失。比如,圣诞节前后的基督教仪式往往就以节日或娱乐的形式吸引大学生前去教堂参加宗教活动。这些现象都反映出大学生的宗教意识具有家庭继承性、被动性、非自觉性、从众、受朋辈影响的特点。
不可否认的是,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具有直接深入的人本关怀。当大学生寻求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时,宗教显得 “温情脉脉”,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宗教的起源、本质、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和科学的分析,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和宗教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恩格斯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6]宗教对人的精神世界有着一定的正面力量,选择信仰宗教是部分人正常的精神要求。但是,大学生信仰问题是一个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社会问题,因为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直接推动者,是中国未来的希望,他们以什么作为信仰和精神力量,不只关切到个人发展,还会直接影响到未来社会乃至人类的价值选择和精神走向。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理论和指导思想对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宗教、树立正确的信仰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高校旗帜鲜明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大学生思想建设的重要一环。
(一)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上,必须处理好知、情、行相统一的关系
在重视对学生进行正确宗教观教育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对学生宗教意识和宗教行为的正确引导,使学生把正确的宗教观贯彻到日常对宗教的态度和行为之中。青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信仰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价值观念激烈冲突的社会背景下,必须坚持不懈地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正面价值观的树立与培养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学生明显存在宗教认知与行为的脱节,这值得德育工作者反省和深思。宗教观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内容之一,然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采取“灌输式”的模式,仅仅从理论上阐述宗教的本质,从政策的角度解析宗教行为,这显然与宗教多姿多彩、灵活生动的活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接触到宗教活动后,就对其产生兴趣或好感。因此,在如何进行宗教观教育的问题上,需要进行积极探索:通过改变教学方式方法来增强教育的实效性,通过对现实宗教活动的剖析来引导学生看到宗教对社会生活的有限意义,通过引发学生对宗教问题深层次的思索来树立正确的宗教观等;需要运用各种策略来促使学生在宗教问题上的知、情、行的统一,形成真正完整意义上的宗教观。
(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必须与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相联系,形成完整的教育链条
大学生宗教问题不仅仅是大学生对于宗教的信仰,它还关系到学生思想意识、社会关系、学习生活的很多方面。解决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只从宗教观教育入手还远远不够,必须与解决其现实问题相结合才能有效,价值观的建设必须与世界观、人生观建设同步进行才能牢固。
调查中,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您主要关注以下那些方面”的回答上,排在前四位的答案分别是“专业学习”“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人际关系”“经济压力”。现实生活中的困难或精神上的困惑往往是大学生逃避现实世界的原因,也是宗教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必须面对学生的困难和困惑,解决他们的问题,开释他们的情怀才能真正使大学生的“避世心理”得以消解。在教育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压力和困难、学会担当责任、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价值观念。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状况,摸透学生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把工作做到实处。只有教育者在工作中建立与学生的互信关系,使学生能够在困难和困惑时找到寻求救助的渠道,他们才不会把期望寄放在虚无世界中,寄放在宗教的终极关怀上。
(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信仰教育
宗教信仰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的精神归属的选择。对大学生开展宗教观教育的基石是大学生的信仰教育。精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作为有知识、有追求的大学生更是需要精神信仰的支撑,如果忽视了信仰教育的作用,大学生的精神领域就可能被其他的精神产品所占领。
在这个发展迅速、价值多元的时代,传统价值观的碎片化和现代价值观的未成型给大学生们带来了诸多迷茫和困惑;尤其是处于开放地区的大学生往往面对着理想与现实的强烈落差、理论与实际的巨大矛盾。这都使他们需要寻求终极价值目标来支撑自己的理念,规范自己的行为,建立信仰是必须而且迫切的。因此,反思我们的信仰教育,改进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进步的信仰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批判就是去除“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使人们摘取“真实的花朵”。当人把自身的本质异化给了某个神圣实体的时候,人在失去自己的本质的现实性的同时,也失去了自身的主体性。[7]正是在对现实社会和现实人的存在状态的批判与关注中,升华出神圣的人性。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指导思想,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进步的信仰。
[1] | 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 2015-01-20(1). |
[2] |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3. |
[3] | 刘小丰. 宗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J].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9(3): 55-59. |
[4] | 列宁.列宁专题文集: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220. |
[5] | 王永智. 新时期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6(4): 78. |
[6] |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4: 354. |
[7] | 贺彦凤, 等.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人文意蕴及当代价值[J]. 理论探讨, 2007(2): 59-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