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后,我国众多学者对残疾人相关问题展开了研究,特别是在“十二五”时期,我国残疾人相关研究有了长足发展,研究深度不断推进、研究广度不断拓展,研究视角不断拓宽。这为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理论体系建设以及制度创新等提供了重要借鉴,对推动中国残疾人事业大发展、改善残疾人生存和发展状况、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等具有重要意义。历史是未来的钥匙,基于此,本文将对“十二五”时期中国残疾人相关研究进行简要回顾,并分析其研究的创新点及其不足,以期为未来残疾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一、“十二五”时期我国残疾人研究的发展概况相对于以往而言,“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残疾人研究发展的黄金时期,残疾人相关研究有了长足发展。以下主要从期刊论文、学术专著、科研项目、学术载体四个方面对“十二五”时期我国残疾人研究的基本概况进行简要分析。
(一) 期刊论文数量激增
从学术期刊所刊登的文章来看,其数量呈现逐年不断增加的趋势。从中国知网(CNKI)所收录的论文数量来看①,2011年为1 120篇,2012年开始三年中,各年的论文数均近1 500篇,其数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十二五”时期所刊登的论文总数达到了7 040篇,远远高于其他各个五年规划时期。同时,CSSCI来源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含扩展版)的论文数量也不断增加,2011年只有132篇,而2014年已经达到了199篇;“十二五”时期的总数达到了825篇(如表1所示)。由此可见,“十二五”时期,残疾人研究的期刊论文数量不断增加,刊登于CSSCI等核心期刊的论文也稳步增长(见表1)。
![]() |
表 1 “十二五”时期残疾人相关研究论文数量 |
(二) 学术著作不断涌现
涌现了一批经典的残疾人相关研究的学术专著及译丛。“十二五”时期的残疾人相关研究著作不仅数量较多,而且研究领域较广,研究的深度也较深,主要涉及三大方面。
首先,从宏观的角度对我国残疾人事业及相关制度等问题展开研究。例如,由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组织编写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系列》,包括《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报告》[1]《中国残疾人事业典型案例》[2]《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3]等。再如,由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编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立法后评估报告》[4],吉林大学宋宝安的《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服务体系研究》[5]。
其次,从微观层面来探讨残疾人群体中的具体人群所面临的问题。涉及残疾儿童、老年残疾人、罕见病群体、自闭症儿童等等不同残疾群体,以及残疾人群体面临的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和相关制度等,如教育、就业、康复、社会组织发展等。例如,关于残疾儿童的专著有《中国残疾儿童福利研究》[6]《残疾儿童权利与保障》[7]等。再如研究残疾人就业的专著《新形势下的中国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8]、研究残疾人自助组织发展问题的专著《中国残疾人自助组织发展的社会性影响因素》[9]等。
再次,经典的残疾人相关研究翻译丛书等。例如由郑晓瑛和张国有组织翻译的社会科学视角下的残疾研究丛书,包括《拓展社会科学对残疾问题的研究》[10]《残疾理论研究进展及学科发展方向》[11]《利用调查数据研究残疾问题:美国残疾人访问调查研究结果》[12]《国际视野下的残疾测量方法:建立具有可比性的测量方法》[13]等。再如,王霞绯等翻译的《残障:一个生命的历程进路》[14]等。
(三) 科研项目不断增多
“十二五”时期,关于残疾人研究的各类科研项目不断增加,资金投入呈现上升趋势,为残疾人研究提供充分的经济保障,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残疾人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发展。除了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和各省残疾人联合会所设立的残疾人理论和实践研究项目外,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各省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均有残疾人相关研究的课题立项。例如,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来看,到目前为止,残疾人相关研究的项目共有60个,2005年及以前立项的项目仅有7个,“十一五”时期立项的有15个,而“十二五”时期立项的项目则高达38个,远高于以往的项目总和,为“十一五”时期的2.5倍(具体数据见表2)。由此可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残疾人研究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其内容涉及残疾人就业、教育、体育、心理、婚姻、健康、托养服务、残疾人事业治理体系等多个方面,对促进我国残疾人相关研究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 |
表 2 国家社科基金中的残疾人相关研究项目数(2006—2015年) |
(四) 研究载体逐步建立
2011年3月,由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主办的国内第一本残疾人研究的学术期刊《残疾人研究》(季刊)正式创刊,为我国相关学者提供了研究成果传播的主要载体。截至2015年12月,《残疾人研究》共出版20期,刊登了残疾人相关研究的学术文章300余篇,对促进我国残疾人研究及成果传播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研究会成立以来,继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之后,在“十二五”时期,山东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和复旦大学等陆续成立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基地),到目前为止,依托高校建立的残疾人研究专业研究机构已经达到10个。这对汇聚相关学科的专家和学者,整合研究力量,深入开展残疾人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相关学者提供了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因此,《残疾人研究》杂志的创刊,各大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的建立为残疾人就业的专家学者提供了成果刊登、学术交流、观点传播等重要载体,对广泛推动我国残疾人研究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十二五”时期我国残疾人研究的主要拓展(一) 理念转型:研究价值观的权利模式演进
对残疾、残疾人以及残疾人相关问题总的观点和看法构成残疾人观。残疾人观在研究领域的具体体现即研究价值观,这是研究残疾人相关议题的基础和起点。残疾人观历经了残疾的医疗模式、社会模式、权利模式的历史演进发展历程。残疾的权利模式认为残疾人作为社会主体当然享有与生俱来的基本人权,残疾人不仅是社会的参与者,更应当是各种权利的享有者;残疾人是公民权利主体,国家应当在立法中明确规定残疾人在教育、就业、选举、交通、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权利,以及这些权利被侵犯后的救济途径和措施。[15]自《残疾人权利公约》颁布后,残疾的权利模式逐渐为国内学者和社会公众所熟知与接纳。“十二五”时期,残疾的权利模式在残疾人研究领域广泛受到重视,从某一方面而言,逐渐呈现了残疾人研究价值观的理念转型的发展趋势。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采用侧重强调障碍而不是残疾本身的词语作为文章篇名的研究文章,其数量以及其占研究论文总数的比重均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其主要使用的词语为残障、听障、视障、智障、听力障碍、视力障碍、智力障碍、精神障碍、融合教育、全纳教育等。例如,2011年,以该类词语为篇名的研究论文只有256篇,占该年度残疾人相关研究论文总数的22.86%。而至2015年,该类论文数量增加至400篇,占年度残疾人相关研究论文总数的26.70%。该类词汇的广泛使用,体现了强调障碍和权利的残疾权利模式逐渐为研究者所接纳。
另一方面,部分专家学者对《残疾人权利公约》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研究,并且从《残疾人权利公约》所规定的权利模式视角来探索我国残疾人相关问题。例如,李敬等对《残疾人权利公约》的国家实施和检测机制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在独立监测机制方面与《残疾人权利公约》的要求还存在不小差距,需要进一步进行组织安排调整,设立独立监督实体,并鼓励残障社群参与等;[16]曲相霏指出中国目前的法律和实践仍然在沿用残疾的“医学模式”[17],并具体对我国残疾人相关法律法规与残疾人权利保障的实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18]也有部分学者对我国残疾儿童的生存权和发展权[19]、受教育权[20]等问题进行了探索。此外,有研究人员试图基于《残疾人权利公约》的原则和内容,从角色关系、权利原则、内容主题等方面构建残障意识的基本分析框架,并对“国际残疾人日”和“全国助残日”的主题进行了简要分析。[21]
这些相关研究不但为我们从权利模式的视角来研究残疾人相关问题提供了重要借鉴,而且,也体现了我国在残疾人研究领域的理念模式转型,从医学模式逐渐向权利模式演变,并成为主要发展趋势。
(二) 范式演进:定量研究方法的运用及拓展
一直以来,我国关于残疾人的相关议题,主要集中在残疾人政策的问题及理论分析、残疾人面临问题及成因的定性分析个案研究以及基于某些地区调查的简单描述性统计分析为主。相关研究则主要是以定性研究、描述性统计分析等方法为主,较深入的定量研究几乎没有,这可能是受数据可获得性等因素的制约而造成的。而在“十二五”时期,定量研究方法在我国残疾人研究中的运用范围不断丰富,涉及残疾人福利可及性、就业、教育、康复、婚姻等众多方面,而且,其定量研究方法也有所拓展。
例如,徐宏等采用国际化人口预测软件PADIS-INT(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发),对我国老年残疾人口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发现未来我国老年残疾人口呈现不断增长的发展趋势,并且高龄化趋势较为明显,未来老年残疾人养老服务将面临巨大压力。[22]万国威采用方差分析模型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残疾人福利可及性进行了探索,指出我国残疾人的福利可及性严重不足,而且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23]
就残疾人教育方面来说,廖娟采用明瑟工资方程、Heckman两阶段法对我国残疾人教育收益率进行了研究,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残疾人教育收益率呈现上升期趋势。[24]侯晶晶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残疾儿童失学的影响因素[25]、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分析等,指出性别、年龄、网络信息能力、家庭教育支出、生活地区、监护人受教育水平、社会保障、康复、社区法律知识宣传、残疾证办理等因素对我国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具有显著影响。[26]
再如,万国威运用均值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31个省市的残疾人康复服务的地区差异进行了分析,指出东部状况远好于西部。[27]同时,廖娟利用混合横截面数据政策评估办法,采用Probit回归模型和OLS回归模型对我国残疾人就业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指出残疾人就业和收入在《残疾人就业条例》出台前后没有显著变化,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 [28]
此外,解韬采用MNL回顾模型对残疾人婚姻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性别、户口、受教育程度、就业、家庭收入等方面对我国成年残疾人的婚姻状况具有显著影响。[29]
由此可见,在残疾人研究的众多领域,因子分析、聚类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等各种定量研究方法被广泛采用。我国残疾人相关研究由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逐渐向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并行发展的趋势转化,体现了研究方法的范式演进,对于拓展残疾人相关研究的深度具有重要意义。
(三) 领域延伸:研究内容的扩展及丰富
在残疾人研究领域,教育、就业、康复、体育等方面依然备受关注,相关研究论文也较多。“十二五”时期,残疾人相关研究的深度不断拓展,而且其研究的领域也不断延伸,其广度不断拓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残疾人文化、文化需求、文化权利等相关文化议题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关注。刘丽英等对我国残疾人文化内涵、残疾人文化事业目标定位、实现路径等进行了理论分析,[30]指出我国残疾人文化服务发展的社区化趋势,并从设施、人才、资金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残疾人社区文化服务的主要困境。[31]陈群辉对农村残疾人文化权利实现的困境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应从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营造文化权实现氛围、增强其参与文化生活的主客观意愿等方面促进农村残疾人文化权利的实现。[32]宋宝安等则对农村残疾人文化需求进行了深入调查,指出农村残疾人文化自觉性普遍提高,但文化需求存在差异性大、文化获取渠道单一、文化设施及活动平台欠缺等问题。[33]这些研究为了解我国残疾人文化需求及问题,促进残疾人文化事业发展以及残疾人文化权利的实现等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是残疾人社会认同、残疾人形象、公众态度等社会心理学层面的议题也逐渐被少数学者所关注。例如,姚远等认为身份认同是老年残疾人精神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个体认同、自我认同、群体认同、社会认同等四个方面对老年残疾人的身份认同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弱化老年残疾人的“弱势”认同,增强其集群认同感,优化其“社会人”认同感是改善老年残疾人精神心理状态、提升其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34]而陈彦旭归纳分析了美国文学中残疾人形象的历史演化,指出其经历了从19世纪起的“恶魔化”,到战争期间的“英雄化”,再到现代社会的“正常人”的发展历程,这说明了残疾人权利意识的觉醒和社会地位变化的历程。[35]丁永斌等运用情感错误归因程序(AMP) 的研究范式,探索研究生群体对残疾人的内隐态度,发现在家庭情境中,研究生群体对残疾人作出了更为消极的内隐评价等。[36]
这些研究填补了残疾人研究在文化、社会心理学等领域的空白,使得残疾人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展,为促进残疾人文化权利等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参考;并且也为未来对社会公众的残障意识等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四) 层次递进:研究视角的微观化与具体化
梳理相关文献发现,整体而言,我国残疾人相关研究大部分以残疾人群体问题、残疾人政策及其某一方面的具体政策等为研究对象,其研究视角较为宏观。而在“十二五”时期,残疾人相关研究的研究视角的微观化和具体化的趋势也日渐明显,使得研究的深度大为扩展。
例如,具体地关注残疾人某一领域中的具体问题及其政策的文章越来越多。以政策研究为例,从宏观视角来研究残疾人相关政策及其范式等的文章依然常见,如王新文等对中国残疾人政策进行了简要评价,并提出了残疾人政策的发展理念。[37]杨立雄归纳总结了我国残疾人社会政策的范式发展历程等;[38]同时,集中研究残疾人教育、就业、康复、托养、无障碍等方面政策的文章也越来越多。以就业政策为例,廖慧卿等对我国残疾人就业政策的目标进行了归类分析;[39]陈云凡对残疾人就业政策的保障机制进行探索;[40]而且,具体对残疾人就业政策中的某一种就业方式的政策研究也广受重视,如尚珂等对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制度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指出了未来方向;[41]廖娟总结了按比例就业制度的三种模式等;[42]丁晓霞等对残疾人个体就业政策进行了归纳与分析;[43]周凯对集中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了分析。[44]由此可见,残疾人政策研究从关注整体,向关注具体领域,再到具体领域的某方面的微观化视角演进,研究视角更加微观、更加具体,这有利于研究深度的拓展以及提高对策建议的针对性等。
再如,关注残疾人具体群体及其具体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如满向昱等对视力残疾人的就业问题进行了探索。[45]关于自闭症群体及其具体问题的研究则相对较多,如鲁明辉等对自闭症儿童的睡眠问题及其影响因素;[46]陈冠杏等对自闭症儿童的会话结构、影响因素、干预方法等;[47]王淑荣对自闭症儿童社会交往能力问题及其相关培养策略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48]而翁盛等探讨了录像示范法在自闭症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中的具体运用及其操作方式等。[49]这些针对具体某一类残疾群体的具体问题的研究,相对而言,其研究视角较为具体,使得其研究大为深入,其所提出的对策及干预方法等也较为具体,针对性较强。
(五) 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及实践
人才培养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面。近年来,我国在残疾人事业发展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部分院校在其硕士、博士等相关专业中设置了残疾人相关研究方向。例如北京大学在人口学硕士和博士专业中均设置了残疾人口学方向;吉林大学在社会保障硕士和博士专业中设置了残疾人社会保障方向等;并培养了大批相关专业的学生等。
同时,许多学者也在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专业教材及相关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探索。《残疾人社会工作》相关教材陆续出版(如周沛等[50]、奚从清等[51]);李敬等还翻译了英国的《残障人士社会工作》,等等[52]。而且,相关学者对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53]、伦理困境[54]、实务及其过程[55]、实践模式[56]等内容进行了初步探索。此外,艾迪拜 ·库尔班对《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教学模式[57],安民兵对体验式教学等教学方法[58],王利霞对残疾人社会工作中的个案管理等相关内容进行了具体探索和研究。[59]这些相关研究为探索中国特色的残疾人社会工作专业培养模式提供了重要借鉴。
由此可见,“十二五”时期,我国相关高校及学者对残疾人事业发展人才及其培养方式等进行了初步探索,逐渐形成中国式的残疾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等,为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储备等。
三、“十三五”时期中国残疾人研究的主要方向总而言之,“十二五”时期,我国残疾人相关研究,其研究论文及学术专著数量不断增加,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具体来说,呈现了研究价值观的理念转型、定量研究方法的拓展及范式演进、研究内容的领域延伸和丰富、研究视角的微观化和具体化、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等五个方面。这些研究为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对构建中国特色的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理论体系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从发展的视角来看,仍然有很多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方面,这也是未来我国残疾人相关研究应当重点关注的领域,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如何进一步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将是“十三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探索残疾人小康及其进程等议题也应当为该时期残疾人研究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关于残疾人小康议题的研究寥寥无几,如姚引妹等对浙江省残疾人小康实现程度进行了初步分析。[60]该方面研究的不足,使得残疾人小康议题的研究尤为重要。所以,“十三五”时期,我国应该加大在残疾人小康实现程度、面临问题、可行路径、制度保障等方面的研究,为加快残疾人小康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二是要实现残疾人小康必须先解决残疾人贫困问题。而目前我国依然有1 000多万贫困残疾人,如何促进残疾人脱贫致富,应当是未来的重点,也是残疾人研究领域的重要方面。尽管关于残疾人贫困及脱贫策略的研究已经有一些了,[61]但其数量有限,有待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如何依托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促进残疾人精准脱贫等研究还凤毛麟角,因此应该对残疾人贫困家庭及其主要特点、残疾人精准扶贫的地方实践、政策体系、实现路径等方面的内容展开深入研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借鉴。
三是改善残疾人住房状况。这不但是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的重要方面,也是残疾人是否实现小康的重要标志。然而,尽管经过了危房改造等工程,目前我国残疾人依然面临着严重的住房问题,尤其农村贫困残疾人的住房问题。而目前我国关于残疾人住房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几乎为空白。所以,未来必须对贫困残疾人住房状况及其面临问题等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国内外解决残疾人住房问题的典型做法,结合我国不同地域的实际情况,依托现有的住房政策,探索解决残疾人和贫困残疾人住房问题的中国模式。
四是教育不仅是提高残疾人人力资本的有效途径,也是其回归社会和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教育也是残疾人未来发展的根本。尽管关于特殊教育、融合教育、全纳教育等的研究已经不少,例如,残疾人教育立法[62]、智力残障融合教育[63]、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64]及其职业素质等[65]。然而,目前我国残疾人融合教育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其立法也并不完善,其发展之路依然漫长。所以,为了促进残疾人融合教育的发展,未来关于残疾人融合教育的实践探索、立法保障、发展模式等的研究应当仍是残疾人研究领域的重要方面。
五是虽然历经近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残疾人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理论体系仍未形成。目前关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及理论体系的研究几乎没有,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处在没有理论体系支撑的阶段。而社会转型中的残疾人事业发展急需理论的指导和支持,因此,必须加强残疾人事业发展理论相关议题的研究,如考虑对人道主义思想、残疾的权利模式等相关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在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相关内容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残疾人事业的理论体系,为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此外,残疾人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残疾人康复、体育、文化等方面也应当同步推进。在研究中,这些方面也同样不可忽略。同时,也应当拓展残疾人研究的领域和范围,例如,残障儿童兄弟姐妹的关系及其特点等相关内容[66]也值得深入研究,以进一步推动我国残疾人研究的发展。
注释:① 数据来源:从中国知网(CNKI)中进行搜索,选择高级搜索,在篇名中选择“精确”,并以残疾人、残疾、残障、残障人士、特殊教育、全纳教育、无障碍、听障、视障、智障、听力障碍、视力障碍、智力障碍、精神障碍等词进行搜索,并删除重复文章和非残疾人研究相关论文,综合计算所得。搜索时间为2016年1月5日23:00。由于搜索时间的问题,2015年的论文,有些期刊还没有上传至网上,所以,2015论文数量略低。文中关于论文数量的数据同样以该方法计算所得,不再说明。
[1] | 郑功成. 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1. |
[2] | 杨立雄. 中国残疾人事业典型案例[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1. |
[3] | 杨立雄, 兰花. 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1. |
[4] | 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立法后评估报告[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13. |
[5] | 宋宝安. 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服务体系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 |
[6] | 高园园. 中国残疾儿童福利研究[M]. 北京: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4. |
[7] | 丁勇. 残疾儿童权利与保障[M].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8] | 尚珂, 梁土坤. 新形势下的中国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M]. 北京: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1. |
[9] | 何欣. 中国残疾人自助组织发展的社会性影响因素[M]. 北京: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4. |
[10] | 芭拉•奥尔特曼. 拓展社会科学对残疾问题的研究[M]. 郑晓瑛, 等,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
[11] | 沙龙•巴尼特. 残疾理论研究进展及学科发展方向[M]. 郑晓瑛, 等,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
[12] | 芭拉•奥尔特曼. 利用调查数据研究残疾问题: 美国残疾人访问调查研究结果[M]. 郑晓瑛, 等,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
[13] | 芭拉•奥尔特曼. 国际视野下的残疾测量方法: 建立具有可比性的测量方法[M]. 郑晓瑛, 等,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
[14] | 马克•普利斯特利. 残障: 一个生命的历程进路 [M]. 王霞绯, 等,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5. |
[15] | 李志明, 徐悦. 树立新型残疾人观, 促进残疾人社会参与和融合[J]. 社会保障研究, 2010, 01: 105-108. DOI: 10.3969/j.issn.1674-4802.2010.01.016. |
[16] | 李敬, 高媛. 《残疾人权利公约》国家实施和监测机制初探[J]. 国际法研究, 2014, 04: 35-47. |
[17] | 曲相霏. 《残疾人权利公约》与中国的残疾模式转换[J]. 学习与探索, 2013, 11: 64-69. DOI: 10.3969/j.issn.1006-8279.2013.05.033. |
[18] | 曲相霏. 《残疾人权利公约》与残疾人权利保障[J]. 法学, 2013, 08: 105-112. DOI: 10.3969/j.issn.1674-828X.2013.04.016. |
[19] | 严妮. 农村残疾儿童生存权和发展权状况值得关注——基于《儿童权利公约》和《残疾人权利公约》的分析[J]. 残疾人研究, 2012, 02: 26-29. |
[20] | 刘文静. 《残疾人权利公约》视角下的中国残疾人权益保障: 理念变迁与制度创新[J]. 人权, 2015, 02: 98-114. |
[21] | 梁土坤, 傅高山. " 福利的客体”还是" 权利的主体”?——" 国际残疾人日”与" 全国助残日”的主题折射出的社会残障意识[J]. 反歧视评论, 2014, 00: 51-61. |
[22] | 徐宏, 郝涛, 郝祥如. 我国老年残疾人口发展趋势预测及养老服务研究[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 05: 22-29+84. DOI: 10.3969/j.issn.1004-1710.2015.05.005. |
[23] | 万国威. 我国残疾人福利可及性的实证研究[J]. 人口学刊, 2014, 06: 89-102. DOI: 10.3969/j.issn.1004-129X.2014.01.009. |
[24] | 廖娟. 中国残疾人教育收益率研究[J]. 教育学报, 2015, 01: 103-114. |
[25] | 侯晶晶. 我国残疾儿童失学的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 2015, 01: 3-9+15. DOI: 10.3969/j.issn.1007-3728.2015.07.001. |
[26] | 侯晶晶. 我国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影响因素研究[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5, 05: 49-57. |
[27] | 万国威. 解析残疾人康复服务的区域差异——基于31个省区市的定量分析[J]. 青海社会科学, 2012, 01: 135-139. DOI: 10.3969/j.issn.1001-2338.2012.01.028. |
[28] | 廖娟. 残疾人就业政策效果评估——来自CHIP数据的经验证据[J]. 人口与经济, 2015, 02: 68-77. DOI: 10.3969/j.issn.1000-4149.2015.02.008. |
[29] | 解韬. 我国成年残疾人口的婚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人口学刊, 2014, 01: 54-63. DOI: 10.3969/j.issn.1004-129X.2014.01.006. |
[30] | 刘丽英, 国丽芸. 中国残疾人文化事业发展定位及路径评析[J]. 艺术百家, 2012, S1: 15-16+60. DOI: 10.3969/j.issn.1003-9104.2012.z1.005. |
[31] | 刘丽英, 郭鲁川. 我国残疾人社区文化服务理念创新与对策研究[J]. 江苏社会科学, 2015, 05: 39-45. DOI: 10.3969/j.issn.1003-8671.2015.05.006. |
[32] | 陈群辉. 农村残疾人文化权实现的困境与出路——基于湖北省L县的调研[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S1: 11-14. |
[33] | 宋宝安, 刘婧娇. 农村残疾人文化需求的调查与思考——以东北为例[J]. 兰州学刊, 2012, 09: 106-110. DOI: 10.3969/j.issn.1005-3492.2012.01.020. |
[34] | 姚远, 陈昫. 老年残疾人身份认同问题研究[J]. 人口研究, 2011, 06: 43-50. |
[35] | 陈彦旭. 美国文学中残疾人形象之流变研究[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01: 208-212. |
[36] | 丁永斌, 王文文, 孟崇峥. 高校研究生对残疾人内隐态度的情景效应[J]. 中国特殊教育, 2015, 06: 16-21. DOI: 10.3969/j.issn.1007-3728.2015.10.003. |
[37] | 王新文, 段世江. 中国残疾人政策及其发展理念[J]. 前沿, 2012, 02: 108-109. DOI: 10.3969/j.issn.1009-8267.2012.08.048. |
[38] | 杨立雄. 中国残疾人社会政策范式变迁[J]. 湖北社会科学, 2014, 11: 42-47. |
[39] | 廖慧卿, 罗观翠. 基于残障概念模式的残疾人就业政策目标评价[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02: 104-113. |
[40] | 陈云凡. 残疾人就业政策保障机制优化探讨[J]. 残疾人研究, 2015, 01: 51-54. |
[41] | 尚珂, 梁土坤. 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问题分析与思考[J]. 残疾人研究, 2012, 02: 66-70. |
[42] | 廖娟. 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制度研究[J].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13, 03: 62-67. |
[43] | 丁晓霞, 梁土坤. 中国残疾人个体就业政策问题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11, 16: 102-103. DOI: 10.3969/j.issn.1673-291X.2011.01.047. |
[44] | 周凯. 完善福利企业优惠政策 促进集中就业[J]. 中国残疾人, 2013, 03: 42-43. |
[45] | 满向昱, 朱曦济, 李程宇. 新形势下视力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J]. 残疾人研究, 2013, 02: 57-60. |
[46] | 鲁明辉, 杨广学, 王广海, 等.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睡眠问题及影响因素[J]. 中国特殊教育, 2014, 05: 33-38. |
[47] | 陈冠杏, 杨希洁. 自闭症儿童会话能力探究[J]. 中国特殊教育, 2014, 11: 45-52. |
[48] | 王淑荣. 自闭症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策略探析[J]. 中国特殊教育, 2015, 07: 34-38. |
[49] | 翁盛, 魏寿洪. 录像示范法在自闭症儿童社交技能训练中的应用[J]. 中国特殊教育, 2015, 09: 25-32+57. |
[50] | 周沛, 曲昭旭. 残疾人社会工作[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
[51] | 奚从清, 林清和. 残疾人社会工作[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 |
[52] | 迈克尔•奥利弗, 等. 残障人士社会工作[M]. 李敬, 等,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5. |
[53] | 周沛. 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研究[J]. 残疾人研究, 2013, 01: 16-19. |
[54] | 毛新志, 李思雯. 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及其出路[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05: 741-746. |
[55] | 易艳阳. 残疾人社会工作实务的过程与特点——基于社会工作通用过程模式的研究[J]. 残疾人研究, 2013, 01: 36-40. |
[56] | 蔡翮飞. 高校残疾人社会工作实践模式的探索——基于优势视角[J]. 当代青年研究, 2014, 06: 86-89. |
[57] | 艾迪拜•库尔班. 基于网络环境下《残疾人社会工作》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 戏剧之家, 2015, 12: 187-188. DOI: 10.3969/j.issn.1007-0125.2015.09.134. |
[58] | 安民兵. 体验式教学在" 残疾人社会工作”课程中的应用[J]. 绥化学院学报, 2014, 01: 25-27. DOI: 10.3969/j.issn.2095-0438.2014.01.005. |
[59] | 王利霞. 个案管理在残疾人社会工作中的应用[J]. 社会福利, 2015, 05: 45-46. DOI: 10.3969/j.issn.2095-2414.2015.08.019. |
[60] | 姚引妹, 陈杨荣. 浙江残疾人小康实现程度研究[J]. 浙江学刊, 2013, 01: 215-219. DOI: 10.3969/j.issn.1003-420X.2013.06.033. |
[61] | 王琦, 赖德胜, 石丹淅. 寻计残疾人家庭脱贫与小康建设——基于中残联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14, 02: 27-35. |
[62] | 刘岩华. 试论我国残疾人教育立法的完善与发展[J]. 中国特殊教育, 1998, 04: 7-11. DOI: 10.3969/j.issn.1007-3728.1999.04.003. |
[63] | 张林智, 杨小琴, 岳丽. 轻度智力障碍融合教育个案研究[J]. 现代特殊教育, 2015, 21: 74-75. DOI: 10.3969/j.issn.1004-8014.2015.09.041. |
[64] | 朱楠, 王雁. " 复合型”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基于复合型的内涵分析[J]. 教师教育研究, 2015, 06: 39-44. |
[65] | 王辉, 李晓庆, 熊琪, 等. 多维视野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模型的建构[J]. 中国特殊教育, 2015, 11: 36-42. DOI: 10.3969/j.issn.1007-3728.2015.11.007. |
[66] | 梁露尹. 西方残障儿童兄弟姐妹关系的研究现状分析[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6(3):59-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