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5, Vol. 25Issue (5): 44-51, 73.
0

引用本文 

吴睿, 唐伟. 适应性重构:后项目制下社区组织服务巩固的应对策略与实践机制——以C市S社区居委会的实践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5, 25(5): 44-51, 73.
WU Rui, TANG Wei. Adaptive Reconstruction: Coping Strategies and Practical Mechanisms of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in Service Fill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ost-Project System: Take the Governance Process of S Community Committee in C City as an Example[J]. Social Work and Management, 2025, 25(5): 44-51, 73.

基金课题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研究”(23JZD003)。

作者简介

吴睿(2000— ),女,汉族,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城市社区治理.

通讯作者

唐伟(1980— ),男,汉族,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城乡基层社会治理;Email:340002479@qq.com.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24-10-09
适应性重构:后项目制下社区组织服务巩固的应对策略与实践机制——以C市S社区居委会的实践为例
吴睿 , 唐伟     
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法学与社会学院,重庆,400031
摘要: 项目制引入专业社工机构,对提升社区治理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既有研究关注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服务的过程、困难和效果,但忽视了项目结束后社区组织如何巩固服务成果。C市S社区居委会的实践表明,面对社工项目结束后产生的挑战,社区从“适应性重构”的角度出发,采取“生存性应对策略”、“发展性应对策略”和“支持性应对策略”,建立了一系列实践机制,如培养接班人、分工协作、动员社区积极分子以及寻找合作伙伴等,确保了服务的持续性。为了实现社区服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除了确保项目高质量实施,还应注重培育社区的自给自足能力,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并推动社区自组织的长期建设。
关键词: 适应性重构    后项目制    社区组织    应对策略    
Adaptive Reconstruction: Coping Strategies and Practical Mechanisms of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in Service Fill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ost-Project System: Take the Governance Process of S Community Committee in C City as an Example
WU Rui , TANG Wei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Sociology,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1, China
Abstract: The introduction of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 organizations in the project syste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ommunity governance. While existing studies have examined the process, difficulties, and effects of social work intervention in community service, they often neglect how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consolidate service achievements after project completion. The practice of the Neighborhood Committee of S Community in C City shows that, when faced with challenges following the completion of a social work project, the community has adopted a series of practical mechanisms guided by “adaptive restructuring” through “survival coping strategies”, “development coping strategies” and “supportive coping strategies”. These mechanisms include nurturing successors, division of labor, mobilizing community activists, and finding partners to ensure the continuity of servic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long-ter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services, it is essential not only to ensure the high-quality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but also to focus on cultivating the self-sufficiency of the community, establishing stable cooperative relations, and promoting the long-term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self-organization.
Key words: adaptive reconstruction    post-project system    community organization    coping strategy    
一、问题提出

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培育了一批社会工作机构,以项目制为导向的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其研究重点集中在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的各个领域,如社区居民融入、社区养老和社区矫正等。[1-4]还有一部分研究侧重于分析社会工作在社区中的作用,认为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的助人自助的学科,在改善困弱群体状态、完善社区能力、促进社会民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5-7]然而,目前学界关于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其服务过程方面,即社会工作是如何介入的,带来了怎样的服务效果,但关于社区在社会工作项目结束后,如何应对、如何适应以及如何保持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多数研究只看到了社会工作主动提供服务的一方面,未留意社区在社会工作项目结束后的真实情况和变化,在没有第三方力量干预之后,社区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巩固服务。

社会工作对社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提供各种支持和服务,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福祉。然而,当社会工作项目结束后,处于后项目制背景下的社区可能面临一系列困难和挑战。因此,本文以C市S社区居委会为研究案例,试图回答以下问题。后项目制下的社区出现了什么问题?社区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其行动策略的选择机制和内在逻辑是什么?

二、文献综述与分析框架

(一)文献综述

1.项目制

项目不仅可以是宽泛意义上的社会建设项目或专业领域项目,也可以是中央对地方或地方对基层的财政转移支付的一种运作和管理方式。[8]现有研究对项目制逐渐形成了共识,即国家通过对地方实施项目来实现地方财政、公共服务等的增长与提高。[9]项目已经进入社会治理体系当中,这些项目在帮助解决地方问题上,有些较为顺利,有些则不尽如人意。在项目制的逻辑下,地方为了达到上级的项目要求而心力交瘁,其做法带有“技术化”的色彩[10],以此应对来自上级和社会的双重压力,以及二者之间的张力。当前学界对项目制的研究更注重对实施过程和宏观理论的分析,对项目完成后的维护过程和具体经验案例分析较少。因此,项目制的“后延阶段”尚未得以充分呈现。

不仅如此,社会工作已纳入项目制,成为政府管理社会的抓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学者发现,以绩效导向的政治要求限制了社会工作者(以下简称为“社工”)的服务开展。[11]同时,项目的时间限制也带来了挑战。当项目服务到期,服务对象面临服务中断的风险时,如何继续提供服务需要重点关注。在其接受服务的过程中,服务效果很明显,一旦服务中断,服务对象的表现要么是能够短暂维持一段时间的效果,要么立刻回到接受服务之前的状况。[12]这凸显了项目可持续性的重要性,而目前学界对于项目制的可持续性问题缺乏深入讨论。

2.社区组织

学界对社区组织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其结构、功能和影响。首先,社区组织的多元性体现在其结构和形式上,社区组织可分为社区基层党组织、社区自组织、社区中介组织和社区专业服务保障组织等类别。这些组织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既有依托政府资源和组织形式的机构,也有由居民自发组织起来的非正式组织。[13]其次,社区组织各自承担不同的主体功能,在社区治理和居民服务中发挥关键作用。以社区基层党组织为例,它是党在社区的重要抓手,负责凝聚社区群众力量、贯彻党中央政策等重要职责。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可以更好地促进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和参与意识,加强社区的凝聚力和稳定性。[14]而社区自组织更注重居民的自我组织和自治,通过居民自发组织方式来解决和应对社区内部的各种问题和需求。其他类型的社区组织也各司其职,共同构建起社区治理的多元体系,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

社区组织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组成部分,其多元性和主体功能对于促进社区发展和居民福祉至关重要。而目前对社区组织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大多数研究集中在某一社区组织的功能和影响上,缺乏对社区治理中其他主体的研究,无法全面把握社区治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后续的研究有必要扩展研究视野,深入探讨社区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协同作用以及其在多元治理中的角色和功能。

3.社区实践策略

在社区转型的策略研究中,有学者在对“村改居”社区转型的研究中发现,社区治理策略的转型主要体现在网格化、物业管理和对社区服务中心的使用三个方面,这些策略能够帮助社区应对空间特征和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15]有学者在对老单位社区转型的策略研究中发现,要从情理型弱管制与法理型强管制并存、物业管理市场化与非营利性路径并进、社区再组织化策略等方面入手;要重构社区认同,进行资源凝聚与利益博弈,进而在社区体制转换的实践历程中实现“单位”和“市场”的动态平衡、社区价值再造与社区治理创新。[16-17]这些研究体现了社区转型中的多样化策略,其中涵盖了治理体系、物业管理、社区服务中心利用以及社区认同重构等方面,集中在社区内生发展之上,重点关注社区自身的资源发展与寻找社区价值。

在社区发展进程中,内生发展的理念日益受到学者的重视。传统的需求导向发展模式存在一系列问题,包括社区对外部支持的依赖性、合作关系的不可持续性以及居民自我发展能力的下降等。相比之下,内生发展强调以社区资产为基础,激发内在动力,重视社区内部的所有资源和关键力量,同时强调组织和机构在社区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有学者指出,传统的需求导向发展模式往往将社区置于被动接受外部支持的地位,而内生发展模式则强调社区自身的潜力和资源,鼓励居民主动参与和发挥作用。这种转变的关键在于从“需要什么”转变为“我们拥有什么”,从而转变社区发展的动力和方向。[18]也有学者注意到,在这些策略中,不能忽视社区的自主性和主动化倾向,社区会依靠自身的“策略性应对”来迎合政府的偏好。[19]

综上所述,目前大部分研究集中在相对稳定的社区结构背景下的社区发展策略上,对于某些社区主体缺失的情况下社区发展策略的研究相对较少。未来的研究需进一步讨论,在面对社区内部结构失衡或者重大变化时,社区应该如何调整策略以应对挑战,保持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二)分析框架:后项目制下的适应性重构

1.后项目制

后项目制作为项目制的延伸,是一种强调项目结束后成效维护和持续的管理模式。它不仅关注项目实施阶段的成效,还着眼于如何确保项目成效的持续性。对社会工作来说,后项目制代表了社会工作实践中一种以项目结束为转折点的延续性管理模式。其关注点在于项目实施结束后,如何保障社会工作服务的延续性与长期影响力,以确保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和社区的长期福祉。随着项目制在社会工作中的广泛应用,笔者认为需要考虑后项目制的两个问题。第一,可持续性。在项目结束后,社会工作如何为服务对象继续提供支持和服务,使其能够长期受益,并实现自我发展。第二,灵活性。在项目结束后,服务对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需求,确保服务的长期有效性。

2.适应性重构

“适应性重构”的定义涉及“适应性”和“重构”两个术语。“适应性”指的是个体、组织或系统在面对变化和不确定性时,能够灵活调整自身行为和结构的能力。“重构”是指在不改变系统外部行为的前提下,对系统内部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的过程。

本文将社区居委会在社会工作项目退出后所做的应对策略概括为“适应性重构”,即在后项目制背景下,社区居委会通过建立一系列机制和策略,确保社区能够自主、持续地提供所需的支持和服务,实现服务的可持续性和适应性,以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该策略主要包括三个维度:延续服务、覆盖服务、扩展服务。首先,延续服务要求在实施策略过程中,对现有服务进行保存与延续。其次,覆盖服务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社区中大部分居民的需求。最后,扩展服务则是扩大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以满足社区中更广泛群体和更多领域的需求。因此,这种策略制定和实施始终秉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即在确保现有需求的同时,考虑未来发展和资源利用的平衡(见图1)。

图 1 适应性重构策略

为了更好地展示该策略,本文以C市S社区的案例来说明。2023年至2024年,笔者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S社区居民和工作人员进行访谈,并在社区中进行参与式观察,记录该社区在社会工作项目结束后的情况和应对策略,最后整理形成相对完整的案例作为研究材料。按照研究惯例,案例中部分人名和地名将以字母代替。如无特别说明,案例中的资料均为笔者实地调查所得。

三、案例背景:项目结束后S社区的服务困境

(一)项目结束时S社区的基本情况

S社区位于C市B区F街道,是以周边新城企业员工为主要租户的公租房社区。截至2023年7月,S社区已入住7282人,主要由年轻人构成,其中20岁以上、30岁以下人口占比为64%,30岁以上、40岁以下人口占比为22%。C市B区政府于2022年8月购买J社工机构的服务项目后,两位社工便进入S社区开展服务。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S社区居民的学历大多为大专及以上,且根据社工大量走访和举办活动获得的反馈来看,公租房中的单身青年居多。2023年8月底,J社工机构在S社区为期一年的服务项目正式结束。

(二)J社工机构的目标与成果

S社区特殊的人口结构要求J社工机构能够提供高质量、年轻化、个性化的服务。因此,J社工机构的主要目标旨在通过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服务,提升社区居民活动参与度,促进其身心健康,推动社区和谐发展。第一,社工通过组织多元化的社区活动和小组活动,增进居民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从而提升其归属感与团结精神。第二,社工为居民提供心理支持与咨询服务,帮助其应对情感及生活压力,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第三,职业发展支持。社工为居民提供职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协助其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提高就业竞争力。第四,建立社区支持网络。社工整合社区内外部资源,构建多方合作机制,以实现对居民的全面支持。

在项目实施的一年时间里,J社工机构的服务取得了一定成效。社工组织的各类社区活动和小组活动,如传统节日活动、成长小组、兴趣小组等成功吸引了大量居民参与,活动参与率从原来的30%提升到70%,有效促进了社区居民的互动。通过心理健康讲座与个别咨询,社工帮助多位居民有效缓解了心理压力,增强了心理韧性,许多居民反映感受到了显著的情感支持与帮助。在职业指导方面,社工提供的技能培训帮助多位年轻人顺利找到适合的工作或实习机会。尽管项目时间有限,社工仍成功建立了与地方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初步合作关系,为居民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多样的服务资源。总体而言,J社工机构在S社区的工作有效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为社区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J社工机构未能完成的目标

1.未能建立稳定的骨干力量队伍

在S社区,社工努力建立了多种活动小组,旨在为年轻居民提供社交机会。然而,这些小组主要依赖社工的组织和指导来确保活动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在项目结束后,因缺乏合适的管理者接替组织和管理的角色,导致这些小组的运作陷入困境。这些小组的自我发展能力尚未成熟,缺乏必要的骨干力量和管理机制,使其在面对矛盾和困难时难以找到解决方案。

2.未能形成多样化的文化服务体系

虽然社工在活动中尝试引入多元化的文化服务,但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未能建立起一个稳定的文化服务体系。并且活动的丰富性和专业性不足,无法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特别是在心理健康服务方面,社工提供的讲座和个别咨询虽然对部分居民有帮助,但缺乏长期支持机制。这种缺乏个性化的心理支持计划,未能在居民需要时提供持续的关怀和帮助,特别是对那些经历重大生活变故的人群而言,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3.未能构建系统性的社区支持网络

J社工机构帮助S社区与地方企业、周边学校和相关社会组织建立了一些合作关系,但这些初步的合作关系缺乏持续的管理和整合,未能形成一个稳定有效的支持网络,无法为居民提供全面的服务,进而影响了居民生活质量和社区持续发展。缺乏系统性的支持网络不仅使得资源无法有效整合,也导致了服务的碎片化,而居民在需要帮助时难以找到合适的途径和支持,进一步弱化了社区支持能力。

(四)S社区面临的服务挑战

1.活动连续性受阻

社会工作项目结束后,社区没有合适的管理者接替相关工作,其原有的活动和社交网络便难以维系,导致许多原本活跃的活动陷入停滞。在社工的引导和管理下,社区活动往往能够形成良好的氛围,促进居民的互动与交流。然而,当活动无法正常进行时,原本建立的社交网络逐步解散,这种情感上的缺失使居民对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大幅降低。社区的凝聚力在此时显得尤为脆弱,原本的共同体意识被削弱。随着时间推移,这种缺乏连贯性的活动安排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活动的缺失使得居民的参与兴趣逐渐减弱,曾经积极参与的成员开始在社区外部寻找其他社交机会,而这进一步减少了居民对社区活动的依赖。

2.服务创新不足

社会工作是嵌入社会服务中的,这就意味着社会工作与社会服务是互相影响、互相交流和接触的。[20]然而,未能建立多样化的文化服务体系意味着社区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单一化,导致无法满足不同居民的兴趣和需求,尤其是年轻居民的期待。对年轻居民来说,文化活动不仅是休闲和娱乐的方式,更是探索自我、建立人际关系和增强归属感的重要途径。当活动过于同质化,缺乏多样性时,居民往往会感到厌倦,其渴望参与富有创意和个性化的活动,这样才能激发其兴趣,增强其参与感。

3.社区信任减弱

部分活动小组在社工的带领下,已建立起自我组织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拥有了相对稳定的活动安排和管理方式。然而,当社区试图介入并对其活动进行干预时,小组成员却感到自身的自治权和自主性受到影响,使其对社区的信任度降低。他们担心社区的参与会影响活动的目标和氛围,甚至破坏小组内部的协作关系。

4.专业支持缺失

S社区失去了社工的专业支持和指导,特别是在解决一些复杂问题如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处理时,居民很难找到合适的渠道和资源来应对。为了弥补社会工作项目结束带来的服务缺失,社区管理层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工作,这不仅增加了其工作压力,也导致其难以专注于自身的核心职责。同时,社区工作人员往往在繁重的行政任务压力下,无法将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投入到具体的居民服务中。这种局面无疑加剧了社区服务的困难,造成了居民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的局面。

S社区面临的服务挑战不仅是专业人员缺失,更是管理与组织能力不足。要维护社区的稳定与发展,需要寻找有效的替代方案和管理机制,以确保居民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

四、适应性重构的应对策略

从前文可知,S社区面临来自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的双重挑战,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策略。第一,强调自我治理。社区居委会作为社区治理的基本单位,其组织架构应该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有效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和需求。第二,寻找替代路径。一方面,社区居委会通过与其他社区组织、非营利组织和商业实体建立合作关系,共同解决社区问题和提供服务;另一方面,社区居委会通过发展和利用社区内部资源来提供服务和满足居民需求。第三,实施多重转型。社区居委会在组织结构、主体角色、服务内容等方面进行转变,通过拓展服务范围、鼓励成员积极参与社区事务与决策来提升社区治理水平,推动社区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上述特征总体上体现了适应性重构的理念,并通过三个应对策略得以具体呈现。

(一)生存性应对策略

后项目制背景下的S社区面临一个重要问题:如何保证项目结束后,社区的服务不会中断,而是得以延续并持续提供给社区居民?S社区居委会采取了“延续服务”的生存性应对策略,即培养接班人并逐步转移工作任务,确保社会工作项目的结束不会影响社区居民继续享受同等的支持和服务。该策略体现出了服务延续与责任转移的特点,即社区居委会通过培养接班人和逐步转移工作任务来保持社区服务的连续性。

在社会工作项目快结束时,S社区居委会迅速行动,社区书记与社工沟通和协商,将两名原本负责党建和文化活动的社区工作者作为接班人。这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党建工作在社区稳定和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相关人员的带领,可以更好地贯彻执行工作任务;二是两位工作人员较为年轻,能与年轻化的居民小组快速建立友好关系。在确定接班人后,社工便引导其参与活动的组织和管理,逐步将责任和权力转移,以确保活动的顺利延续。在这个过渡期间,社工的指导和支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接班人在社工的帮助下,顺利地承接了相关工作。

(二)发展性应对策略

上述生存性应对策略是为了确保社区居民持续受益于已建立的服务项目和流程,从而保障服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通常意味着保持现有服务项目和流程基本不变。但是公租房社区的居民流动性大,社区工作人员面临越来越多的行政压力和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原有的服务模式,并积极寻找发展性策略来适应挑战。在采取“延续服务”的生存性应对策略后期,社区工作人员意识到单纯地维持现有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多样化的社区群体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他们开始寻求更具包容性的“覆盖服务”的发展性应对策略来确保社区中大部分居民都能够获得相应服务。

首先,S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开展广泛的需求调研,了解不同居民群体的具体需求,以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服务项目来满足不同居民的特定需求。其次,社区鼓励居民参与服务的设计与实施。通过组织居民代表大会,邀请不同居民群体的代表参与决策,社区可以确保服务项目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再次,建立居民反馈机制。居民能够及时表达对服务的意见与建议,从而使社区不断优化服务质量,增强居民的满意度和参与感。最后,培养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面对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能够更有效地应对复杂的服务情境。

从生存性“延续服务”转向发展性“覆盖服务”应对策略,社区工作人员不仅要敏锐地把握居民的需求变化,还要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服务模式和合作机制。通过实施发展性应对策略,社区能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确保居民享受到高质量的服务,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支持性应对策略

在生存性和发展性应对策略的探索之后,S社区开始探索更加专业化的支持性“扩展服务”应对策略。该策略不仅关注服务的广度,还强调服务的深度,力求覆盖到社区中更广泛群体和更多领域的需求,其核心在于为社区成员提供更系统、专业的服务。这意味着S社区不再仅仅停留在提供基本的生活文化服务上,而是积极引入专业人士和机构,针对不同居民群体的需求来制定个性化的服务方案。为此,社区工作人员积极寻求与其他社区组织、社会服务机构及专业团体的合作,建立起一个多元化的服务网络。

通过与内外部资源的对接,S社区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居民需求为中心的服务体系。该体系不仅能够及时回应居民的个性化需求,还能通过专业化的支持,使社区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能够更有效地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

五、适应性重构的实践机制

在S社区,适应性重构的实践机制通过分工协作、动员社区积极分子和寻找合作伙伴来实现。

(一)分工协作

所谓分工协作是打开服务面向,将服务和流程划分为更小的单元,允许社区工作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设计和提供符合特定居民群体需求的服务项目。S社区拥有多元化的居民群体,包括核心家庭、单身青年和外来务工人员等。首先,为了更好地了解居民需求,S社区居委会开展了一次全面的需求调查和评估活动,通过门口走访、社区活动等方式,收集居民对于居住环境、社区活动、公共设施、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和建议。其次,根据需求调查结果,S社区居委会根据服务项目进行分工协作,确定社区安全、环境卫生、文体活动和社会服务等重点领域(见图2)。最后,针对每个领域成立了由专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居民组成的服务团队,负责设计和提供相关服务。

图 2 分工协作领域

为了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S社区推出了一项多样化的服务计划,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年龄段和背景的居民需求。首先,S社区设立了一个文化活动中心,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电影放映、科普课堂和音乐会等。每项活动都有专门的组织者和策划团队负责,确保内容新颖且有趣。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还增强了社区的文化氛围。为了进一步增强社区的互助精神,S社区居委会还建立了志愿服务网络,积极招募居民担任志愿者,参与环境清理、亲子服务和青年辅导等项目,并介入原有的活动小组中。每个志愿项目都有协调员,负责确保任务分配合理,活动顺利进行。居民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选择其参与的项目,使其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此外,S社区还创建了多个共享空间,供居民进行自发的交流和学习。周末开放的社区大厅和交流茶室成为邻里互动的重要平台,该共享空间由不同居民轮流管理。他们不仅负责环境清洁,还会组织小型读书会或讨论会,促进居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居民不仅能够在此分享兴趣和知识,也能在互动中增进感情,营造温馨的社区氛围。

通过分工协作来提供多样化的服务,S社区可以更好地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这不仅有效满足了居民的不同需求,还显著提升了居民参与度。居民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良好的社区氛围,大家互相关心、互相支持。S社区可以根据不同领域,制定相应的服务策略和措施,提高服务的综合效益。

(二)动员社区积极分子

社区工作人员在面对繁重的行政事务压力时,往往会寻求其他途径来巩固社会工作项目的服务,在这个过程中,社区积极分子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S社区通过楼栋微信群来寻找社区积极分子,其通常具有较高的热情和责任感,愿意为社区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社区工作人员与其建立联系,了解其兴趣和特长,以便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积极分子可以担任组织者、志愿者或联络人等角色,参与到社区服务的各个领域,协助社区工作人员处理一些行政事务,参与社区活动的策划和实施。S社区给予积极分子充分肯定和激励,帮助其提升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以激发其持续参与社区服务的动力。

在某次传统节日前,为了增加居民之间的交流与联系,S社区决定开展一次居民交友活动,活动需要志愿者、摄像者、主持人和游戏设计者。社区通过各个楼栋微信群发布招募信息,鼓励居民积极参与活动的策划和实施。为了激励更多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社区设计了一套积分奖励机制,参与组织活动的居民可根据工作量获得相应的积分奖励。这些积分可以在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中进行消费,如兑换生活用品、享受社区医疗保健服务等。在招募过程中,社区工作人员对报名的居民进行筛选和培训,确保其具备足够的能力和素质来胜任工作。在活动当天,志愿者负责现场的组织和协调工作,摄像者负责记录活动的精彩瞬间,主持人负责引导活动流程,游戏设计者则负责设计并组织有趣的互动游戏。在S社区居委会和居民的共同努力下,这次交友活动顺利完成。

通过动员积极分子,社区可以有效解决人力资源不足问题。这种自下而上的服务模式有助于构建更加紧密的社区关系,实现社区内部的和谐与创新,并促进社区居民重新认知自身角色。居民不是被动地接受社区提供的服务,而是成为社区建设的主动参与者。这种转变激发了居民的参与热情,为社区带来了更多活力。

(三)寻找合作伙伴

为了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服务,S社区意识到社区内有一些需要扩充的服务项目,而自身并没有足够的资源,于是决定寻找合作伙伴。社区工作人员通过社区公众号发布寻求合作伙伴的信息,鼓励有兴趣的组织或个人与其建立联系。在寻找合作伙伴的过程中,社区工作人员根据合作目标和需求,筛选出与社区价值观和目标相符的潜在合作伙伴,并积极与其沟通,了解彼此的需求和资源,以便达成合作共识。在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后,S社区工作人员与其进行深入洽谈,商讨合作细节和条件,双方共同制定合作协议,明确各自责任和权益,并签订正式的合作文件,以确保双方在合作过程中有明确约束,保证合作顺利进行。

S社区的人口以年轻人群体为主,不少居民表示想通过社区夜校来学习新的技能,社区领导便决定开设夜校项目,以满足居民对于学习的需求。在夜校建立之初,社区首先利用内部现有的闲置场地,将社区办公室旁边的空置房间进行简单改造,使之具备教学功能。在获取外部资源方面,为了确保夜校项目的质量和多样性,社区工作者积极联系附近的培训机构和专业人士来提供培训和服务,并展开合作洽谈,商讨夜校项目的具体内容安排。经过多方沟通,确定了开设摄影班、舞蹈班、声乐班等。同时,S社区邀请了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来担任夜校讲师,确保培训内容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夜校项目正式启动后,社区工作人员通过海报、社区微信群和面对面的宣传,迅速吸引了大量居民的关注。随着课程的深入,夜校不仅成为技能学习的平台,也逐渐演变成一个居民交流与互助的社区空间。居民在学习中结识了新朋友,分享各自的生活故事,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通过与外部资源的合作,S社区能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服务项目,满足居民的不同需求。合作伙伴可以提供专业的技能和资源,帮助社区开展更多领域的服务,如教育培训、文化活动、健康咨询等。这种合作模式不仅能拓宽社区的服务范围,还能促进社区与外部组织或个人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以此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

六、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后项目制背景下S社区旨在建立一种自我适应的社区服务模式,这种转型不仅仅是临时的解决方案,而是一种长期、可持续的改变。其试图通过培养社区的自治能力和居民的参与意识,实现社区服务的自我维持和持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S社区采取了“延续服务”“覆盖服务”和“扩展服务”的策略。在项目结束之初,S社区想保持社会工作项目原有的一些服务,便从社区居委会中找到接班人接手工作,以保持服务的延续性。然而,不断扩大的服务需求让S社区开始寻找适用于社区整体的服务策略。为此,S社区居委会在明确了各个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后,开始进行分工协作,并鼓励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参与其中。通过将服务任务分配给不同的团队和个人,社区能够更高效地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满足居民的不同需求。同时,S社区居委会也意识到发展社区服务主体的重要性,通过积极培养和支持社区组织和志愿者团队,使其能够独立组织和开展各种社区服务活动。为了扩展服务项目,S社区居委会积极与相关组织、机构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进社区服务的发展。最终,S社区居委会的策略为建立一个稳定、可持续的社区服务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促进了社区的自治和发展,从而实现了社区服务的自我维持和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在后项目制背景下,保持社区服务的可持续性应重视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培育社区自给自足的能力。在以往,社区服务大多是采取依赖外部资源的行政化模式,忽略了社区自身的发展潜力。S社区的策略表明,培育社区自给自足的能力,让社区在面临某一服务缺失的情况时,能够及时接续服务。社区内部的资源丰富且多样化,如果能够被充分利用,就可以实现社区的自给自足,提高社区整体发展水平。

第二,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项目制下的社会工作有特定的任务周期,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是社区避免服务缺失的重要举措。首先,与有关利益主体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能够为社区提供更稳定的支持和资源,从而减轻项目结束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其次,这种合作伙伴关系为知识和技能的传承提供了机会,使社区能够在项目结束后仍然保留相关经验和技能,继续发挥社区的能力和优势。最后,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使社区能够加入一个强大的网络,与各方主体建立紧密联系,从而获取更多信息和机会。

第三,建立长期性的社区自组织。通过社区自组织来建立长效机制,能够确保社区服务的延续性和稳定性。社区自组织能够充分发挥居民的主动性和创造力,通过鼓励居民参与自我管理和服务,形成以居民为主体的自组织,能够增强居民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建立长期性的自组织有助于形成社区的自我服务体系,居民在参与自组织的过程中,逐渐掌握服务技能,形成相互支持的网络,最终实现从“他治”到“自治”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李红飞, 甘满堂. 随迁老人的社区融入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深圳市L社区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7(1): 31-37. DOI:10.3969/j.issn.1671-623X.2017.01.005
[2]
廖鸿冰, 李斌.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J]. 湖南社会科学, 2014(6): 121-124. DOI:10.3969/j.issn.1009-5675.2014.06.029
[3]
钟莹, 刘传龙. 《禁毒法》背景下的社区戒毒工作与社会工作介入[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3): 109-113.
[4]
方舒. 我国社会工作参与社区矫正机制的检视与创新[J]. 甘肃社会科学, 2013(3): 143-146,154. DOI:10.3969/j.issn.1003-3637.2013.03.036
[5]
王思斌. 社会工作在创新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种基础—服务型社会治理[J]. 社会工作, 2014(1): 3-10,150. DOI:10.3969/j.issn.1672-4828.2014.01.001
[6]
李文静. 社会工作在社区治理创新中的作用研究[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4): 21-27.
[7]
李学斌, 严雪. 论社会工作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J]. 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 2008(4): 10-13.
[8]
折晓叶, 陈婴婴. 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对“项目进村”案例的社会学分析[J]. 中国社会科学, 2011(4): 126-148,223.
[9]
渠敬东. 项目制: 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J]. 中国社会科学, 2012(5): 113-130,207.
[10]
付伟, 焦长权. “协调型”政权: 项目制运作下的乡镇政府[J]. 社会学研究, 2015(2): 98-123,243-244.
[11]
郑广怀, 王晔安, 马铭子. “以红领专”: 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自主性与国家的领导权建构[J]. 社会学研究, 2021(6): 136-155,229.
[12]
徐俊萍. 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持续性探索——基于“蓓蕾成长计划”项目的思考[J]. 青春岁月, 2014(21): 94-95.
[13]
张育广, 姚欢芸. 风险治理中社区组织韧性: 意涵、局限与优化[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3(1): 91-100. DOI:10.3969/j.issn.1671-623X.2023.01.009
[14]
李永胜, 张玉容. 基层党建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作用、问题及创新研究[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5): 112-118.
[15]
吴莹. 空间变革下的治理策略——“村改居”社区基层治理转型研究[J]. 社会学研究, 2017(6): 94-116,244.
[16]
杜培培, 陈光裕. 空间重构视域下老单位社区变迁及其治理策略研究[J]. 学习与实践, 2019(7): 108-117.
[17]
袁君刚, 马文嘉. 单位制社区转型的实践创新与治理策略——以山东省C社区为例[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4): 36-45.
[18]
周晨虹. 内生的社区发展: “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理论与实践路径[J]. 社会工作, 2014(4): 41-49,153. DOI:10.3969/j.issn.1672-4828.2014.04.005
[19]
黄晓春, 嵇欣. 非协同治理与策略性应对——社会组织自主性研究的一个理论框架[J]. 社会学研究, 2014(6): 98-123,244.
[20]
王思斌. 中国社会工作的嵌入性发展[J]. 社会科学战线, 2011(2): 20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