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5, Vol. 25Issue (4): 16-25.
0

引用本文 

黄海平. 乡村振兴背景下社会工作实践的专业闭锁及其应对策略——以广东省Y市C镇和S镇的乡镇社工站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5, 25(4): 16-25.
HUANG Haiping. Professional Locking and Response Strategies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aking the Township Social Work Stations in C and S Towns of Y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J]. Social Work and Management, 2025, 25(4): 16-25.

基金课题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社会工作助推农村共同富裕研究”(23YJCZH081)。

作者简介

黄海平(1986— ),女,汉族,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城乡社区治理,社会工作.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24-09-04
乡村振兴背景下社会工作实践的专业闭锁及其应对策略——以广东省Y市C镇和S镇的乡镇社工站为例
黄海平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510225
摘要: 新形势下社会工作实践遭遇新挑战,在参与乡村振兴过程中出现专业闭锁现象。其主要表现为在专业目标闭锁中社会工作者主体性与服务对象主体性的双重缺位,在专业路径闭锁中社会工作者的形式主义困局,以及在专业价值闭锁中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认同危机和专业价值迷思等困境。社会工作实践专业闭锁会导致社会工作无法在助推乡村振兴中发挥专业优势,影响其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对此,社会工作实践要从专业观、本土观、历史观和融合观等方面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具体对策包括提升专业自信,构建中国自主社会工作话语体系;强化本土观,建立地方性社会工作理论方法体系;树立历史观,建立行政逻辑与专业逻辑的融合性介入路径;强调融合观,建立政校社协同发展的社会工作实践体系。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社会工作    专业闭锁    本土性    融合发展    
Professional Locking and Response Strategies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aking the Township Social Work Stations in C and S Towns of Y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HUANG Haipi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 Guangzhou, Guangdong, 510225,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social work practice has encountered new challenges when engaging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leading to a phenomenon of professional closure. Its main manifestations are the dual absence of agency among social workers and service recipients regarding professional goals, the withdrawal and passive participation of social workers in their professional paths, and the self-doubt experienced by social workers regarding their professional values and effectiveness professional values.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ocial work practice shoul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fession through several perspectives: professional, local, historical, and integrative. Specific measures to achieve this include establishing a professional framework and constructing a discourse system for independent social work in China; developing a local perspective to create a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foundation for local social work; adopting a historical viewpoint to devise an integrated intervention path between administrative logic and professional logic; and cultivating an integrative concept that promotes a collaborative social work practice system among the government, universities,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 locking    localization    Integrated development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贯彻农村发展理念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历史任务。[1]为了有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3]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4]等一系列文件。这些文件明确指出,要支持和引导社会工作参与到乡村振兴实践中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社会工作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2021年4月,民政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的通知》指出,要明确把握专业化高质量的乡镇(街道)社工站发展方向,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和特色专长,重点做好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儿童关爱保护和社区治理等领域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社区融入和社会参与工作。[5]社会工作能否以及如何发挥专业优势?要回答新时代之问、肩负起新时代的责任担当,就需要探究社会工作在乡村振兴路上遭遇了什么困境,如何突破困境,从而发挥其专业优势。

一、社会工作发展困境研究与概念界定

(一)社会工作发展困境研究

起源于国外的社会工作以介入城市问题的研究为主,社会工作的知识体系以城市发展为实践基础而建立起来,对回应中国农村发展议题会产生水土不服的问题,呈现出双重嵌入特点。第一重嵌入是西方的专业社会工作嵌入中国本土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基于西方社会和市场经济体制而产生的社会工作专业,对中国来说是舶来品。[6]第二重嵌入是城市社会工作嵌入农村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在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相对停滞,城市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方法对农村来说并不适宜。对此,王思斌提出“大农村社会工作”概念,兼顾其专业化和本土化发展。[7]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农村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和专业化社会工作知识体系建设尤为关键。

30多年的实践和人才发展推动了本土性的中国社会工作发展,产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知识。[8]中国社会工作采取的不是西方那种对象化、抽离场景的分析理性实践逻辑,而是一种通过解决现实问题来增强人们融入和改善现实生活能力的场景化服务实践逻辑。[9]社会工作注重多方联动合作,确立建设乡村共同体的目标,把握社会工作定位和转换角色,在社区服务、社区营造和社区发展等多方面发挥作用,与乡村振兴具有较高的亲和性。[10]社会工作不仅成为优化社会治理结构的重要手段,还是社会治理创新的内在构成。通过“三社联动”打破专业社会工作与行政社会工作的壁垒,彰显其“社会性”意义,在共享发展的宏观治理结构中发挥专业优势和专业效能。[11]

在本土实践场域中,社会工作通过政府与社会工作机构的互动突显其专业优势,在目标、价值和内容上形成工具化与专业化相契合的实践智慧。[12]社会工作通过政府制度赋能和专业自我建构,共同助推社会发展,成为抵御现代性风险和自由市场扩张的保护性行动。[13]同时,社会工作突破传统形态来参与社会治理,譬如元宇宙的社会工作应用场景,提供跨越地理界限的互动,促进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14]并以曲线嵌入的方式,通过“政治—行政—专业”三维路径推动社区治理。[15]中国社会工作与乡村建设行动具有亲和性,积极开展了不少本土化实践,在乡村慈善救济和社会福利、乡村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乡村社区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生成了中国社会工作知识。[16]

然而,在社会工作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专业下行”的问题。社会工作的发展遭遇了行政化、现实嵌入难、脱嵌、泛化以及效果偏差等问题。徐道稳认为,行政化发展是解释社会工作困境的有效视角。行政化推动缺乏对政府行为的实质性约束力,行政性支持相对随意,导致社会工作缺乏话语权,行政化管理导致多头管理和社会工作服务形式化。[17]

乡镇社会工作受到行政吸纳专业、社会认同低、专业技术悬浮等影响,出现了入场难、落地难和扎根难等现实嵌入性问题。[18]在乡镇社会工作中,出现地方政府对社会工作介入的认知、接纳和部署不到位,以及社会工作不能有效嵌入乡镇街道的工作系统和日常工作实践中等“脱嵌”问题。[19]在基层救助事务泛化与社会专业能力不匹配的矛盾下,社会工作突显“去个案化”特点,表现为“服务空间的街区化”“服务基础的去理论化”“服务模式的伪整合性”“服务手段的物质帮扶化”“服务内容的活动化”等问题。[20]社会工作的社会性和专业性弱化,其服务形式界定模糊化,造成了工作重心不明确,专业属性和优势弱化,加剧了社会工作的泛化。[21]社会工作项目在实践情境中的非预期因素、不同主体的利益差异偏好以及管理主义与专业主义的矛盾等造成社会工作项目制产生目标偏离,即业绩效果偏差、专业效果偏差和治理效果偏差,达不到预期效果。[22]乡镇社工站遭遇社区服务需求不足和服务能力有限、发展动力不足、专业让渡和专业消解以及社会效益不显著等困境。[23]

由上述研究可知,中国社会工作在30多年的探索中形成了专业性和本土性的双重发展,但是在全面推进乡镇社工站的专业化高质量发展中,依然遭遇结构性张力。这种结构性张力包括行政官僚体制对专业力量的让渡空间极其有限、社会工作处于边缘定位、职业化发展和社会认同度不高等。[6]社会工作一直被专业性、科学性和本土化三个问题所困扰。[24]在全国乡镇社工站发展的热潮中,社会工作者(以下简称“社工”)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专业实践面临哪些新困境?如何进一步破局?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究。

笔者在2021年至2024年期间走访了广东省近20个乡镇社工站,对广东省乡镇社工站的服务现状有了一个整体印象。2023年7月至8月以及2024年2月,笔者选择广东省Y市C镇和S镇的乡镇社工站进行深度实地调研和社工访谈,发现社工在实践中出现了“专业失效”和“专业失语”等现象,笔者将此现象界定为“专业闭锁”。C镇社工站成立于2017年,是最早一批成立的乡镇(街道)“双百”社工站之一,是Y市8个被纳入“广东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以下简称为“双百工程”) 1标杆社工站建设周期的社工站之一,具有广东省乡镇社工站的典型特点。S镇社工站于2020年“双百工程”启动后成立,社会工作队伍的专业实务经验相对较少,代表了新一批乡镇社工站。这两个调研点虽然未能代表广东省所有乡镇社工站的现状,但是却说明了其存在的“专业闭锁”困境,值得学界和实务界重点关注。

(二)概念界定和理论框架

“专业闭锁”概念的提出是受叙事治疗中“叙事闭锁”概念所启发。“叙事闭锁”这一概念由心理学家弗里曼于2000年提出,他描述了四种叙事闭锁类型。一是“死胡同型”,个体非常清楚自己的人生将如何结束,没有其他出乎意料的方向可预期,这种终结感构成了他们当前的状态;二是“极限目标型”,个体感觉过去已倾尽全力,不再有新的目标;三是“追悔莫及型”,个体将过去发生的遗憾事件认定为不可改变和不可原谅的经历,造成现在无法重来的人生状况;四是“撞向至暗型”,在对现状的极端绝望导致个体不可避免地走向终端时,感到人生故事无改变可能。[25]“叙事闭锁”主要用于描述医学研究中的病人以及老年人。[26-27]

受“叙事闭锁”概念启发,社会工作实践的困局呈现出“专业闭锁”的特点。借鉴弗里曼对“叙事闭锁”概念的阐释,社会工作专业闭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专业目标闭锁,是指社工失去了专业主体性,在社会工作实务中不再有专业目标,只是积极配合行政目标来开展工作。第二是专业路径闭锁,是指社会工作发展前景不明朗,社工对工作前景感到迷茫,认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没有其他出乎意料的方向可预期。第三是专业价值闭锁,是指社工否认社会工作专业价值和方法,导致其走向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的另一个极端,不继续在社会工作专业上努力成长,感到社会工作专业无法改变社会问题。专业闭锁问题会严重影响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和行业发展,影响社工在实务中的积极探索、专业实践、专业价值内化,以及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体系更新和完善,加剧社会工作的“专业下行”。因此,探究社会工作专业闭锁的影响因素及其破解之道意义重大。本文拟以广东省Y市C镇和S镇的乡镇社工站为例,根据专业闭锁概念中的三种类型,阐释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专业目标闭锁、专业路径闭锁和专业价值闭锁的机制,并提出破局策略,以明确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方向。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社会工作实践的专业闭锁

作为国家“三农”工作的战略部署,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社会工作在价值理念和发展目标上与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高度契合性,并积极关注社会变革、民生福祉和能力建设,是一门回应社会问题和助人自助的应用学科。[28]广东“双百工程”的创立是为了回应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参与兜底民生保障服务,打通兜底民生保障政策实践的“最后一米”。同时,发挥社会工作专业的精准把握政策优势、在场优势、信任关系优势,推动专业知识体系内化和专业方法的本土化。[29]全国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在用人方式上存在三种模式,分别是直聘模式、外包模式和混合模式。广东“双百工程”主要采用了政府直聘模式,即乡镇(街道)与社工签订劳动合同,乡镇(街道)承担用人单位的义务,社工服从乡镇(街道)的管理和工作安排,享受劳动者的权利,具有“统一招聘、统一薪酬、统一培训、统一管理、统一督导和统一监测”等特点。[30]笔者通过对Y市的调研发现,社工在乡镇社工站建设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存在专业闭锁问题,其专业优势和价值的彰显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一)专业目标闭锁:社工主体性与服务对象主体性的双重缺位

社工主体性表现为其“在实践中能够自主、能动、有目的地运用专业理念、理论、知识、技巧等充分发挥专业作用,实现社会工作专业目标”,通过进入服务对象的生活世界,帮助服务对象发掘优势和资源来进行能力建设,激活服务对象的能动性,共同寻找问题的解决之道。[31]然而,行政主导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可能会出现社工主体性与服务对象主体性的双重缺位。即社工在实践中的行动空间和主动权有限,服务对象的主体性在社会实践和政策实施过程中缺位,最终导致“助人自助”和“助人互助”的专业目标闭锁。

1.社工的主体性缺位

行政主导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会影响社工的专业发展目标和职业发展取向。政府直聘导致行政话语成为社会工作行动的主导话语,甚至决定了社工未来职业的发展取向。

社工是和镇里签约的,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会先做镇里的工作而不是市民政局的工作,期望自己在积极完成镇里的工作以后,将来有机会获得镇里安排的其他工作岗位。(Y市“双百工程”督导K)

笔者在调研广东省Y市部分乡镇社工站时发现,政府直聘的社工基本是在行政话语主导下开展工作,无法形成专业话语与行政话语的互补。

社工在乡村振兴、助推农村共同富裕方面的作为不太明显,主要是按照政府“百千万”工程的要求去工作。社工没有机会提出自己的想法,工作的专业性很难体现。(Y市“双百工程”督导L)

社工重要的“助人自助”和“助人互助”专业话语在自上而下的行政话语体系中缺位,在强大的行政话语下,社会工作的专业话语被边缘化。社会工作专业介入要突显成效是需要投入较长时间和较多精力的,这与政策落地要求的即时性效果、外在化成果和任务式可视化等工作目标不符,甚至存在张力。因此,社工的主体性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处于缺位状态,无法发挥专业优势,出现专业目标闭锁。

2.服务对象的主体性缺位

社工的主体性缺位必然会带来服务对象的主体性缺位。在直聘模式下,社工的行动范式、行动模式受到行政逻辑和思维惯性的影响,导致服务对象被动参与活动。具体来说,因为社工未能把握服务对象的真实、深层次需求和问题成因,难以调动其参与积极性,造成了服务对象的主体性缺位。

社工不能在领导安排任务的过程中提出相关建议和意见,只能参与其他部门的工作。譬如,在“百千万”工程中,按照要求去植树、打扫卫生。(C镇社工站社工W)

行政主导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会造成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空间窄化、专业逻辑退化等去专业化问题。在行政话语主导下,政策指令性任务是第一位的,而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则容易处于第二位,社工往往在完成上级任务的前提下再去开展专业服务。专业服务因为社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而停留在浅层的探访、前期了解情况以及链接资源等基础性服务上,无法开展深入的个案辅导、群众赋能、社区内生发展等工作。指令性任务要求按照最新政策落实,以自上而下的路径执行,在落实过程中需要显示出即时性效果,并完成政策指标。即时性、应对性、任务性等行政逻辑的特点与社会工作强调过程成长、“助人自助”、群众赋能以及系统介入等专业逻辑存在较大张力。因此,社会工作专业话语和社工的主体性在行政话语主导下的专业服务中处于边缘状态。上述问题造成社工主体性与服务对象主体性的双重缺位,继而社工容易失去对专业目标的追寻,造成专业服务的浅层化、滞后性、形式化等后果,导致专业目标闭锁。

(二)专业路径闭锁:专业实施路径的形式主义困境

理论上,社会工作以“第三方”身份从专业角度介入问题,能对其他主体产生平衡制约作用,以专业力量协助其他主体参与乡村治理。社会工作通过实务通用过程模式,借助情绪疏导、政策倡导、资源链接、培育社会组织以及个案辅导、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专业方法和技能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32]然而,当地方政府注重完成任务,自上而下地执行政令时,社工在日常行政实践逻辑惯性中,容易产生对一般性行政实践的路径依赖,从而导致专业路径闭锁。

1.专业实践路径的单一性

单一的行政逻辑会导致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单一性。社工对困境人群的帮扶容易陷入只是协助其申请低保资助的单一行政路径中,而对社会工作的城乡资源整合、社区动员、激发潜能、优势视角、能力提升等“助人自助”或“助人互助”的实践路径缺乏践行思路和行动探索。社会工作专业路径闭锁会窄化社工践行专业理念、探索专业方法、产出专业成效的空间。社会工作专业成效缺失又会反过来影响政府和公众对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同,甚至会产生对社会工作的误解。这会进一步加剧社工对行政实践路径的依赖和行政话语对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主导,使社会工作陷入专业实践路径单一性的恶性循环。

虽然我们做了多年社会工作,但是仍然有公务员不知道社会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区别。即使我们解释,别人看到我们做的工作也的确和其他人的工作差不多。(C镇社工站社工D)

2.专业实践路径的表面化

社工在多数情况下是先执行政府指令性任务,再去从事专业服务。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专业服务成了社工的选择性工作。

我们会按照“双百工程”的要求完成服务指标,但大多数指标都是在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的过程中加班加点完成的,增加了工作压力。(S镇社工站社工F)

我们要融入政府的工作体系,在落实政府任务的过程中完成社会工作的服务指标。(C镇社工站社工D)

镇里的工作人员一般一个上午会家访十几户居民,简单登记信息、拍照就完事了。我们只能按照这样的工作流程,不能一个上午才探访一户居民,了解很详细的信息。(C镇社工站社工W)

现在这种局面,社工不得不按照镇里的安排,先完成“百千万”工程中扫街、种树等工作,之后再去探访需要兜底的群体。只能完成一些基本的任务和浅层服务,没有时间和精力深入开展服务。(Y市“双百工程”督导K)

乡镇社工站专业成效更多体现在精准化个案服务和兜底群体个案服务上,在中观、宏观层面推动社区组织建设、社区氛围改变、结构性困境解决等方面依然缺乏实践思路和探索空间。社工在专业服务中建立关系、了解情况、制定计划、深度介入等过程被简化为表面化的走访、登记信息,缺少社工在“同吃同住同劳动”理念实践中的过程投入。

专业路径闭锁会带来专业前景不明和专业成效难以显现等问题。社会工作专业前景和职业前景不明朗,社工对专业发展缺乏信心,只能以行政指令为主导,缺乏专业实践探索的动力。并且从微观到宏观的成效推进困难重重,专业路径闭锁导致社会工作的日常实践与一般性的行政工作差别不大,使其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广东“百千万”工程中难以突显专业优势。社工对自己的专业优势和专业成长产生怀疑,甚至认为自己存在专业倒退的情况。因此,专业路径闭锁会造成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空间窄化,社工容易失去对社会工作专业探索的动力和行业发展的信心。

(三)专业价值闭锁:社工的专业价值难以彰显与专业认同危机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社会中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33]社会工作应发挥互助合作赋能、激发社区内生动力、推动社区整体可持续发展等专业优势,有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34]然而,在“在地化”的具体实践中,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难以彰显[35],相反被行政逻辑所同化和地方经验所遮蔽,这进一步加剧了社工的专业认同危机。

1.专业价值难以彰显

社工会在地方经验中套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来使其合理化。社工认为积累经验比理论学习更重要,因此产生了唯经验论和唯实践论,使其逐渐失去专业学习和理论反思的动机。专业知识与地方经验的对话空间缩小,导致了以地方经验来主导专业实践、实践经验与专业理论脱节等问题,使得社工看不到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对地方经验的盲目崇拜和对政府的依附性行动造成社工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动力下降。需要警惕专业社会工作对政府的依附性,避免行政事务分派给乡镇社工站,削弱社会工作的专业性。 [31]然而,社工的日常行动依然被行政逻辑所主导,以地方政策实践为主,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难以彰显,造成专业价值闭锁。

社工在跟随基层干部入户调查、开展群众工作时会显得不自信,出现专业方法应用不熟练、专业理论不熟悉等情况。相反,基层干部积累了大量的群众经验,熟悉社群、乡土文化,对于化解群众矛盾、缓和家庭关系、解决邻里冲突等方面有比较突出的优势。社工进入社区向基层干部学习和请教,尊重地方文化,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对待知识的碰撞是必要的。基层干部的话语是对地方经验的表述,即地方知识。而社工的话语是对专业理论的表述,即专业知识。两种知识在实践当中的碰撞和互相借鉴能产生新的知识,是中国本土社会工作知识生产的重要路径。[36]然而,在实践中社工对专业知识的应用不足,对地方实践经验的盲目崇拜和依附性工作模式使得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边缘化,遮蔽了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

村委主任的经验丰富,我真的很佩服他。之前他去做一个家庭的工作,效果很好。主任先去理解案主,等案主宣泄完情绪,自己打开心扉向他吐苦水,他和案主就建立起了信任关系。之后,主任开始开导案主怎么处理和女儿的关系。我默默看着主任的一系列操作,感觉自己还要学很多东西。(S镇社工站社工F)

从访谈中可知,社工的“默默看着”与村委主任的“经验丰富”形成了鲜明对比。社工在看到村委主任熟练而有效的经验方法后,产生了一种单向的地方经验崇拜,而缺乏地方经验与专业知识的双向碰撞与融合、实践与理论的双向建构等意识,社工会缺乏自信,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就难以彰显。

2.专业认同危机

社会工作学科具有实践特色,很多时候理论知识在复杂的实践情境和多面性问题中难以应用。[37]而社会工作行业的发展催生了大量非科班出身的实际从业者。要推动社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工作实务的本土化、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对非专业教育背景的从业人员加强继续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面对大量非科班出身的社工,“双百”社工站注重在实践中开展人才的继续教育,主张“向民众学习,向同行者学习,向生活学习”[38]。这是一种有效的、契合本土脉络的社会工作职业继续教育。社工在实践中感受到地方经验与专业话语的张力,并遭遇专业方法水土不服等问题,很难以平等身份与基层干部一同工作而生产本土性社会工作知识,会加剧社工的专业认同危机。在这种情况下,社工会产生经验比专业知识更有用、地方话语比专业话语更权威、经验介入比专业介入更有效等印象。因此,非科班出身的社工往往难以建立起专业身份认同。

现在很多人还是把社工看成义工,甚至有些社工对自己的定位都不清楚,缺乏主体意识,在社工站做汇报时,自己作为社工却总是说义工做了什么,完全不提社工的工作。(Y市“双百工程”督导L)

三、社会工作专业闭锁的应对策略探究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专业优势助推共同富裕,破解社会工作实践的专业闭锁困局,激发乡村内生动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至关重要。为了回应专业目标闭锁、专业路径闭锁与专业价值闭锁的社会工作实践问题,社会工作应分别从专业观、本土观、历史观和融合观等四个方面构建专业话语体系,促进地方知识与专业知识相互融合,探索行政逻辑与专业逻辑的有效互嵌,开拓多元专业路径。

(一)重塑专业观,构建中国社会工作自主话语体系

只有构建中国社会工作自主话语体系,走不同于西方的社会工作发展道路,才能拥有自己的实践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39]中国社会工作自主话语体系构建在中西格局之间、政学社之间、行政性与专业性之间都存在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的张力。[40]为了破除社会工作专业闭锁,一方面要将社会工作价值与国家主流价值融合,理解目标和价值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彰显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路径对实现目标和价值的差异化效果,突破对行政行动和话语的路径依赖。中国社会工作自主话语体系不仅要跳出西方社会工作语境,还要融入中国本土政策实践话语体系,但是又要区别于行政行动逻辑而发挥第三方的专业优势。

中国社会工作自主话语体系与社会工作理论体系发展有关。一方面,社会工作需要将中国本土性的“大社会工作”理念方法与“嵌入式专业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相融合。社会工作要做好扎实的需求调研,以人民实际需求和社区实际情况为基础来开展服务,并且要激发群众的潜能,推动社区形成互助网络,以民主决策来解决社区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工作需要进行跨学科的实践理论融合。社会治理领域面对的是中国转型时期发展与秩序的平衡问题,社会工作理论体系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以应对社会急剧变迁中出现的新问题、新需求和新业态。跨专业理论融合是指社会工作可以从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人口学、宗教学等学科当中汲取理论养分,在新时代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探索构建中国社会工作理论体系,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助力乡村振兴、助推共同富裕的跨专业合作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专业优势和专业价值。在社会治理领域,社会工作可将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理论、社区共同体理论、协同治理理论等与传统社会工作的社会发展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社会支持理论、赋能理论、优势视角等进行有机结合,拓展中国社会工作理论体系。因此,社会工作在回应新时代新命题时,要秉持本土性“大社会工作”理念,汲取跨学科的理论养分,进行实践性理念融合和社会工作理论再创造,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理论体系,这是社会工作突破专业闭锁的重要方式。

构建中国社会工作自主话语体系,重拾社会工作专业自信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是在党建引领下,社会工作团体、机构和社工彰显专业成效、获得百姓满意、解决实质性问题,在政府主导下社会工作发展出有效的协同参与机制。然后是社会工作教育者、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等能在传统文化、本土社会工作实践以及专业社会工作知识体系融合的基础上,建立中国社会工作自主话语体系,并获得合法性和有效性。最后是政府部门在社会认同的基础上,制定政策和具体措施来保障社工的职业发展前景、功能定位和专业实践话语,为社会工作提供有效的专业实践空间。

(二)强化实践本土观,建立本土性社会工作方法体系

基于西方发展历史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不能直接用于分析和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社会工作专业遭遇“水土不服”容易使社工产生专业质疑,为行政逻辑主导专业逻辑提供机会和空间。“本土性”不同于“本土化”,本土性的社会工作包含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二者的侧重点有区别。本土化强调的是将社会工作从舶来品转化为适合解决本土问题的专业,而本土性则强调从中国的助人文化、本土社会工作实践土壤中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性社会工作知识体系,更注重本土的思想资源。中国的社会工作实践有其特定的脉络,其思想模式深藏于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41]因此,破解社会工作专业闭锁难题急需建立切实有效的本土性社会工作方法体系,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自下而上从实践中提炼本土社会工作方法,以及自上而下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一方面,要认识到传统的社会工作方法体系,如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行政工作、社会工作研究等依然是专业方法体系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关注如何因应地方文化和地方实际进行新探索、新实践,突破专业方法之间的边界,在传统专业方法的基础上整合、归纳、研究出新的社会工作方法体系。本土性社会工作方法体系既要融合国家和地方民政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在本土实践中挖掘、总结和归纳方法,也要运用传统社会工作的方法介入社区问题,以整合与完善社会工作方法体系。

为了建立本土性社会工作方法体系,不同的主体要发挥不同的作用。政府部门需要持接纳、开放的态度让渡基层服务空间和话语,让社会工作机构等第三方组织发挥专业优势,允许社工用较长时间跟进介入,解决基层矛盾和问题。基层干部要与社工积极交流、融合工作方法。社会工作机构和社工则要积极践行社会工作理论,在实践中及时、深度反思,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工作方法。社会工作教育者与研究者要通过研究与实务界对话,积极更新社会工作教材和课堂知识,为实务界培养能应用本土性社会工作方法的社会工作人才,不断完善本土性社会工作方法体系。

(三)树立历史观,建立行政逻辑与专业逻辑互嵌的介入路径

在构建中国社会工作自主话语体系过程中,探索合适的专业介入路径,建立传统与现代、行政与专业有效互嵌的社会工作介入路径。将社会工作的关切、任务、使命与时代性关切、新时代发展、社会治理现代化等内容衔接,是破解社会工作专业路径闭锁的关键。

社会工作起源于对困境群体的关注和扶助,并逐渐形成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大工作方法。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社会工作恢复重建,并作为一种专业制度安排在民生保障和社区建设等领域逐渐发展起来。其目标是通过民生保障与社区建设,解决单位制解体后社区居民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过程中产生的社会问题。近年来,社会工作的重点已经从社区建设向社会治理转移,突显出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中的功能和专业优势。

中国社会工作从最初扶贫济困的行政性实践转向社区建设、社会治理的专业性实践,不仅要通过注重个案工作来激发个人潜能、解决个人问题,还要通过迈向社区整合、社区发展取向的社区工作方法来回应社区治理议题,逐渐构建专业性与社会性互构共生[42]的发展性社会工作专业实践体系。在不同时期,社会工作实践面临扶贫济困、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社会治理现代化、信访工作等不同任务,需要以传统性与新发展阶段的实践路径互融、行政行动逻辑与专业行动逻辑互嵌实现社会工作实践发展,突破单一性实践路径困局。在“大社会工作”模式下,专业社会工作要配合行政社会工作,在社会建设、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社会治理层面发挥协同作用;而在专业服务上,行政社会工作要协同专业社会工作,发挥专业优势,解决服务对象诉求;最终实现行政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互学互嵌的平衡性融合发展。[43]因此,在新形势下社会工作要树立历史观,建立传统服务与时代命题相衔接、行政性与专业性互嵌的社会工作介入路径,这是获得社会工作介入合法性和破解专业路径闭锁的关键。

(四)强调融合观,建立政校社协同发展的社会工作实践体系

在中央社会工作部成立的背景下,更广阔的社会治理领域会新增更多的社会工作岗位。因此,要突破社会工作专业价值闭锁,需要政校社多方主体协同发展来推动社会工作实践转向,重塑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和社工的专业价值认同。政府可以为政校社协同发展打造合作平台,制定相关政策,为社会工作发展提供经费支持和探索空间。

在教育领域,中国社会工作教育要实现本土化,强调国际通则与本土经验并重、价值观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并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专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并重等。[44]社会工作的学院教育体系和成人继续教育体系[37]都需要从嵌入式教育转向新时代融合式教育,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知识体系。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要契合新时代的人才需求,培养具备专业观、本土观、历史观、融合观等素养的社工。要在最新研究成果基础上更新教育内容和人才培养方案,探索社会工作教育的新路径与新方法,从教育领域打破社会工作专业价值闭锁。在研究领域,社会工作研究作为社会工作教育与社会工作实务的桥梁,应通过对新形势下社会工作发展趋势的研究,汲取不同学科的理论养分,加强传统性与时代性相衔接、本土性与嵌入性相融合的社会工作行动研究,尤其是对本土性社会工作实践智慧进行经验总结的研究,以此作为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重要依据,弥补教育、研究与实务界的鸿沟。在实务领域,社会组织与高校合作要注重传统性与时代性相衔接、本土性与嵌入性相融合,并探索跨专业合作的社会工作行动,加强跨学科合作解决社会问题的可能性,建立联合培养人才的有效机制,提升社会工作行动研究、经验总结、理论融合等能力。综上所述,在政府主导下加强社会工作知识生产与人才应用的协同发展,是打破社会工作专业价值闭锁的重要策略。

四、讨论与反思

我国乡镇(街道)社工站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及促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专业优势和价值,同时,也面临专业闭锁问题。中央社会工作部的成立是社会工作突破专业闭锁的重要契机。社会工作实践探索应从专业观、本土观、历史观和融合观等方面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打破社会工作专业闭锁困境是一种延续、融合、发展的过程,要遵循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社会工作自主话语体系和专业实践体系。该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有效服务为导向,延续民政性社会工作实践体系,汲取多学科实践合作的理论养分,融合了本土性和嵌入性社会工作知识体系。政府要制定有利于释放社会工作专业优势的发展政策,而社会工作教育界、科研界与实务界则应提高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形成合力推动社会工作跨界合作,实现多领域融合、多方主体参与和跨专业理论融合发展。在社会工作实践主体方面,实现党建引领下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共融;在社会工作服务路径方面,要充分运用跨界合作、跨专业介入的新方法;在社会工作服务内容和对象方面,要积极探索在信访工作、社会治理、产业发展、社区文化、社群服务等不同领域发挥专业优势,建立专业自信和话语体系。

本研究是一项以实务社工视角来理解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质性研究,重点以广东省Y市C镇和S镇的乡镇社工站为例来归纳其存在的专业闭锁现象,注重本地的、具体的场景。未来还需要开展跨区域社会工作实践的对比性研究,增加政府官员、社工机构代表等不同成员视角的资料,以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乡村振兴背景下社会工作实践经验。

注释

1①“广东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是由广东省民政厅、广东省财政厅、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妇女联合会、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于2020年11月联合发文提出的一项工程。该工程用两年时间实现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100%覆盖、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社会工作服务100%覆盖。其前身是广东省民政厅2017年开始实施的“双百计划”,采用政府直聘的方式运营。资料来源于《广东实施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 两年内社工服务站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广东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http://www.gd.gov.cn/gdywdt/bmdt/content/post_3124143.html

参考文献
[1]
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的这一战略, 与6亿人密切相关[EB/OL]. (2017-10-23). http://news.cctv.com/2017/10/23/ARTIHSNrNNFepxkEpEG2D9uW171023.shtml.
[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 [2024-10-23].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8/content_5266232.htm.
[3]
中共中央, 国务院.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 (2018-09-26). https://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EB/OL]. (2021-04-30). https://www.gov.cn/xinwen/2021-04/30/content_5604050.htm.
[5]
最新发布!民政部关于加快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的通知[EB/OL]. [2024-10-23]. http://www.chinagongyi.com.cn/shegong/7074.html.
[6]
王思斌, 阮曾媛琪. 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J]. 中国社会科学, 2009(5): 128-140,207.
[7]
王思斌. 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综合性及其发展——兼论“大农村社会工作”[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3): 5-13.
[8]
储琰, 高广智. 从对照到原创: 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知识生产路径转轨[J]. 学习论坛, 2023(5): 69-78.
[9]
童敏, 杜经国. 基层治理社会工作: 中国社会工作自主知识的理论审视[J]. 社会工作, 2023(5): 1-10,103-104. DOI:10.3969/j.issn.1672-4828.2023.05.001
[10]
陈涛, 徐其龙. 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模式研究——以北京市Z村为例[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8(4): 73-77,149. DOI:10.3969/j.issn.1008-9314.2018.04.013
[11]
徐选国, 赵阳. 迈向共享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社会工作实践的结构转向[J]. 新视野, 2018(4): 15-22. DOI:10.3969/j.issn.1006-0138.2018.04.002
[12]
曹玲, 文军. 专业嵌入治理: 边疆地区社会工作机构的实践智慧[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3): 56-69.
[13]
徐选国, 秦莲. 制度赋能与专业建构: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工作发展的双重动力[J]. 学习与实践, 2023(5): 90-101.
[14]
谷玉良, 郑凌峰. 元宇宙与社会工作: 机遇和挑战[J]. 学术交流, 2023(12): 138-152. DOI:10.3969/j.issn.1000-8284.2023.12.010
[15]
武小龙, 康旭晖. “曲线型”嵌入: 社会工作机构参与社区治理的过程逻辑[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5): 39-52.
[16]
尹广文. 中国社会工作与乡村建设行动: 亲和性、实践史与行动路径选择[J]. 兰州学刊, 2023(8): 139-149. DOI:10.3969/j.issn.1005-3492.2023.08.012
[17]
徐道稳. 中国社会工作行政化发展模式及其转型[J]. 社会科学, 2017(10): 90-97.
[18]
陈宇. 乡镇社会工作嵌入式发展的行动逻辑及实现路径[J]. 学术论坛, 2023(6): 97-105.
[19]
林顺利, 孟亚男. 嵌入与脱嵌: 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的理论与实践[J]. 甘肃社会科学, 2018(3): 9-15. DOI:10.3969/j.issn.1003-3637.2018.03.003
[20]
茹婧. 地方性嵌入: 社会工作“去个案化”现象的一个解释框架[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11): 166-180.
[21]
徐晓军, 汤素素. 社会边缘人群: 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再讨论[J]. 理论月刊, 2023(10): 98-107.
[22]
刘雨航. 社会工作项目制的效果偏差为何发生?——基于制度不确定性视角的解读[J]. 社会建设, 2023(4): 15-30,46.
[23]
祝西冰, 陈友华. 专业化抑或去专业化?——中国乡镇街道社工站的建设图景与路径抉择[J]. 思想战线, 2023(4): 117-128. DOI:10.3969/j.issn.1001-778X.2023.04.013
[24]
殷妙仲. 专业、科学、本土化: 中国社会工作十年的三个迷思[J]. 社会科学, 2011(1): 63-71.
[25]
FREEMAN M. Hindsight[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5, 126.
[26]
杨晓霖, 佟矿. 痛苦哲学中的隐喻智慧与叙事赋能[J]. 医学与哲学, 2021(18): 15-20. DOI:10.12014/j.issn.1002-0772.2021.18.04
[27]
杨晓霖, 易雅琴, 凌志海. 老年叙事闭锁与叙事赋能[J]. 医学与哲学, 2021(20): 51-55. DOI:10.12014/j.issn.1002-0772.2021.20.12
[28]
张红, 赵凡凡, 赵天予. 农村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及实践反思[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2): 12-18.
[29]
张和清, 廖其能. 发展型社会救助的中国社会工作实践探索——以广东“双百”为例[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6): 78-88.
[30]
徐道稳. 因地制宜推进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J]. 中国社会工作, 2021(15): 9. DOI:10.3969/j.issn.1674-3857.2021.15.008
[31]
张和清, 廖其能. 乡镇(街道)专业社会工作发展中互为主体性建构研究——以广东“双百计划”为例[J]. 社会工作, 2020(5): 30-34.
[32]
彭小兵, 王若含. “失声”与价值回归: 乡村治理困境及社会工作介入路径[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3(6): 5-13. DOI:10.3969/j.issn.1671-623X.2023.06.001
[33]
高云才. 乡村振兴, 决胜全面小康的重大部署——专访农业部部长韩长赋[N/OL]. (2017-11-16). https://www.gov.cn/zhengce/2017-11/16/content_5240038.htm?eqid=84a658c8002bbd1f00000005645764df.
[34]
张和清, 陈曦. 社会赋能、社会经济与社区减贫发展[J]. 社会发展研究, 2022(4): 108-125,244.
[35]
周永康, 李欢. 双向建构: 专业社会工作“进村”实践的在地化——基于重庆市“三区”计划项目的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2): 5-19,191.
[36]
葛道顺. 地方性知识生产与农村社会工作话语体系建构[J]. 学习与实践, 2019(12): 83-90.
[37]
安秋玲. 社会工作者实践性知识的生成过程与存在内容[J]. 河北学刊, 2021(4): 36-42.
[38]
张和清, 廖其能, 李炯标. 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实践探索——以广东社工“双百”为例[J]. 社会建设, 2021(2): 3-34.
[39]
童敏, 王娜. 先秦虚静视角与中国社会工作自主话语体系建构[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1): 13-22,54.
[40]
杨发祥, 王杰. 中国社会工作的话语体系构建[J]. 学海, 2018(3): 125-131. DOI:10.3969/j.issn.1001-9790.2018.03.016
[41]
何雪松. 重构社会工作的知识框架: 本土思想资源的可能贡献[J]. 社会科学, 2009(7): 76-78,189. DOI:10.3969/j.issn.0257-5833.2009.07.011
[42]
刘振, 徐永祥. 专业性与社会性的互构: 里士满社会工作的历史命题及其当代意义[J]. 学海, 2019(4): 49-54. DOI:10.3969/j.issn.1001-9790.2019.04.007
[43]
王思斌. 我国社会工作从嵌入性发展到融合性发展之分析[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3): 29-38.
[44]
向德平.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取向及其反思[J]. 社会科学, 2008(5): 85-87. DOI:10.3969/j.issn.0257-5833.2008.05.013

1①“广东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是由广东省民政厅、广东省财政厅、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妇女联合会、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于2020年11月联合发文提出的一项工程。该工程用两年时间实现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100%覆盖、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社会工作服务100%覆盖。其前身是广东省民政厅2017年开始实施的“双百计划”,采用政府直聘的方式运营。资料来源于《广东实施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 两年内社工服务站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广东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http://www.gd.gov.cn/gdywdt/bmdt/content/post_3124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