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5, Vol. 25Issue (4): 8-15.
0

引用本文 

张昭国, 卢春艳. 新质生产力赋能社工站服务效能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构建[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5, 25(4): 8-15.
ZHANG Zhaoguo, LU Chunyan. Pathways for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to Empowe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ervice Efficiency in Social Work Stations[J]. Social Work and Management, 2025, 25(4): 8-15.

基金课题

江西省科学教育学会研究生课题一般项目“乡镇社工站第三方评估个案研究”(2023KXJYS139);江西高校党建一般项目“年轻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困境及改进路径研究”(20DJYB009)。

作者简介

张昭国 (1972— ),男,汉族,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共党史与红色社会工作研究.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24-07-20
新质生产力赋能社工站服务效能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构建
张昭国 , 卢春艳     
华东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330013
摘要: 新时代背景下,新质生产力作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工站作为基层治理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已成为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需求的重要平台。通过对M市X社工站的深入观察与访谈发现,当前社工站的服务效能受到专业人才不足、科技创新欠缺、资金支持匮乏、服务对象需求意识薄弱等方面的限制。在新发展阶段,面对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要求,需要从新质生产力视角审视社工站服务效能受限的困境。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社工站建设,需要从技术创新、专业人才培育、多元化资金筹集以及服务对象需求意识强化等维度协同发力,从而有效推进社工站服务效能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社工站    服务效能    高质量发展    
Pathways for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to Empowe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ervice Efficiency in Social Work Stations
ZHANG Zhaoguo , LU Chunyan     
School of Marxism,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13, China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as a core driving force for China’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plays a vital role in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y. Social work stations, as a major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within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platform to meet the diverse needs of community residents. Through in-depth observations and interviews at X social work station in M City, this study reveals that the current service efficiency of social work station is hampered by several factors: a shortage of professional talent, insufficien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adequate financial support, and a limited awareness of the needs of service objects. In the new development phase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it is essential to address the challenges surrounding service efficiency failures in social work stations through the lens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To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social work stations,coordinated efforts should be made in several key areas: foster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 talent, diversifying funding sources, and raising awareness of the needs of service users. Such efforts will be crucial for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service efficiency in social work stations.
Key words: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social work station    service effectivenes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一、问题提出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以下简称“社工站”)作为基层治理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已成为促进服务供给专业化、高质量发展,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需求的重要平台。社工站的有效运行,有助于缓解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民生福祉。[1]然而,社工站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其实际服务效能离上述目标还有一定差距。譬如,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实践面临“悬浮式”困境[2] 、社会工作者角色定位模糊[3]以及社工站资金来源不稳定[4]等挑战,这些问题制约着社工站的发展。为此,学界纷纷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措施。王思斌从“政策共同体”的理论出发,指出社工站的建设需要民政系统内部各部门的协同合作,并有效整合外部优势资源,通过部门联席会议机制,确保社工站顺利运转。[5]朱丹从嵌入视角提出一系列策略,包括转变政府人员角色认知、构建政社合作模式下的薪酬制度、拓宽项目资金渠道以及推动建立本土督导机制等。[6]程书松、方曙光基于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理念,深入探讨了社工站如何有效参与并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策略与路径。[7]虽然学界已经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之策,并对社工站有效运行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在新发展阶段,面对高质量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与新挑战,亟须从新的视角出发,为社工站服务能力提升探寻新的路径。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既是党中央基于全局视角,结合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当下中国具体实践的创新成果,又是新时代我国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动力。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与内在需求,为社工站提升服务效能提供了新的理论与实践路径。

二、理论逻辑与分析框架

(一)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其本质体现为人类在自然界及社会实践领域内展现出的变革与创新能力。随着社会形态的更迭,生产力经历了从旧质态向新质态的转变。新质生产力标志着生产力从较低层次向更高层次的进化升级。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高素质”的劳动者、“新介质”的劳动资料以及“新料质”的劳动对象。[8]其“新”的特性体现在生产要素与要素结合方式上的革新,而“质”的提升则表现为产业基础的高质量构建与新发展动能。[9]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扬弃了传统生产力的发展路径与经济增长模式,旨在实现新技术、新领域、新业态、新模式、新功能与新要求的深度融合,具有高科技、高效率、高质量等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10]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其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11]

随着我国社会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加快推动基层治理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一项重大任务。而新质生产力正是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12]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为提升社工站的服务效能带来契机。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社会的数字化转型为基层治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社工站要顺应时代需求,拓展社会工作传统边界,激发创新活力引擎,在更广阔的空间加强社工站的专业优势,提升其服务效能。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为提升社工站的服务效能提供动力。创新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质,是推动社工站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在新时代背景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多元化、个性化,这对社工站的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打通群众服务“最后一米”的重要桥梁,社工站需要不断创新服务模式,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来满足服务对象的新需求。新质生产力通过数字技术的深度赋能,能够提升社工站的服务效率,拓宽服务范围,增强服务的精准性与有效性,为推动基层治理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

(二)分析框架

在“服务效能”这一概念中,“效”是指服务主体在完成服务时所展现出的效率、效果与效益;“能”则是指服务主体在达成服务目标时,所需的相关能力与能量。[13]服务效能的核心在于能力、效率、效益和效果的有机统一。能力是实现服务高效能运作的基石;效率是衡量服务活动投入与产出比例的关键;效果是提供服务活动带来的实际成果;效益则是服务活动产生的各种经济利益、社会利益或社会效应和影响。[14]本文认为,社工站的服务效能是指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的组织及其成员,为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在服务提供、组织和实施等诸多环节中,发挥功能的程度及其效果与效益的综合体现。效能的展现涵盖了专业人才队伍构建、技术创新应用、服务质量优化、服务对象满意度提升以及资源有效利用等多个维度。

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转化者与提供者,社工站肩负着将政府的政策意图转化为高质量、高效率公共服务的使命。在这一过程中,社工站不仅要遵循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积极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确保社区居民都能在平等基础上享有基本公共服务,还要根据城乡居民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和本地资源条件,实施个性化的社会服务项目,以期进一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层社会治理。[15]在新发展格局下,以新质生产力的视角审视社工站的服务效能,有利于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高质量发展。如何将新质生产力赋能社工站以提高其服务效能?本文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试图从四个核心维度——创新机制、劳动者能力提升、劳动资料优化整合、劳动对象精准定位与拓展构建一套系统性的分析框架。新质生产力的“新”在于“创新”,社工站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亟须将数字技术融入服务过程,以此作为社会工作服务创新的切入点,从而拓展社会工作传统界限,提高服务质量。[16]在此框架下,“劳动者”的概念具体是指致力于基层社会服务的社会工作者,“劳动资料”具体指代社工站开展服务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劳动对象”主要指社工站开展服务的直接受益者,即服务对象(见表1)。

表 1 新质生产力赋能社工站服务效能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本文选取M市X社工站作为研究样本,主要采用以下两种研究方法。一是参与式观察法。笔者在社工站实习过程中,通过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小组活动以及个案服务等实务工作,了解一线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流程与操作细节。二是深度访谈法。通过与社工站负责人、社会工作者、服务对象等进行深度访谈,了解社工站在服务效能的发挥上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与挑战。

三、新质生产力赋能社工站服务效能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挑战

(一)案例简介

2021年3月26日,在省、市、区三级民政部门以及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共同支持下,M市X社工站正式挂牌成立。该社工站是由T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依托Z街道的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的“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综合性服务平台,以“扎入社区、专业赋能、立足民政、服务民生”为宗旨,创新探索“1353”运营机制,立足街道,深入社区,为Z街道10个社区、105个驻地单位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社工站的工作内容主要涵盖社区党建工作、为老服务、儿童青少年服务、特殊群体服务、常态活动组织、社区治理、资源链接、志愿服务等。

本文所引用的案例数据是2023年笔者在X社工站调研所得。之所以选择X社工站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因为其服务模式能够反映出我国中西部地区在社工站能力建设初期的普遍特征(相较于东部发达地区而言),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旨在通过对该社工站服务效能的深入探讨,构建提升社工站服务效能的理论框架与逻辑路径。

(二)社工站服务效能受限的具体表现

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建成2.9万个社工站,平均覆盖率达到78%。[17]社工站已经在推动社区治理模式创新、增强社区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然而,各个省份社工站的发展呈现出不均衡态势。多数省份的社工站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整体服务效能受限,在实践运作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1.服务模式的局限性

随着数字化广泛普及,人类社会的交互模式发生了深刻变革。这一趋势为社会工作服务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其以坚实的技术支撑与驱动力量,推动服务向精准化、专业化及网络化转型。[16]然而,在社工站实际服务过程中,数字技术的运用仍显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效能的提升,导致服务模式缺乏创新,存在以下局限性。

一是惠及范围窄。社工站的工作重心是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服务。然而,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社会工作者实际服务的惠及范围不广。

尽管我们名义上覆盖了10个社区,但实际上在开展个案或是小组活动时,参与活动最为频繁的是我们站点周边的两个社区。(X社工站,项目服务人XM1)

二是服务方式较为单一。灵活多样的服务方式有利于社会工作服务深度融入居民日常生活,从而提升服务的普及性。当前,社会工作者主要通过线下活动的形式开展服务,这种方式虽然具有直接互动的优势,但也存在服务范围受限的弊端,导致部分因出行障碍或其他因素不能到达现场的服务对象无法享受服务。譬如,X社工站在开展第三次老年人小组活动时,由于天气原因影响了活动的连续性和服务效果。

三是服务效率较低下。社工站普遍面临人员配置不足的问题,每个社工站的社会工作者基本为1—2人。人员的匮乏直接制约了活动开展的效率与效果。

在提供服务时,我们主要按照政府购买服务合同中的最低指标来完成。对于超出指标范围的工作,通常采取精简原则。有时志愿者不到位,社会工作者就要身兼数职,力不从心。(X社工站,项目服务人XM1)

2.专业人才的问题

社会工作作为一项“助人自助”的职业,是通过运用专业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能来帮助服务对象改变困境,促进人的发展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社工站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平台,其社区服务职能的发挥,归根结底依赖于人力资源的支撑。专业化人才队伍不仅是实现高效社区服务的基本保障,更是推动社工站发展与创新的关键。然而,部分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表现出专业能力欠缺、精神动力不强、创新意识不足等问题。

一是专业能力欠缺。在社工站实践中,社会工作者在开展个案工作、小组辅导及社区服务时,普遍面临专业能力欠缺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服务流程的系统性欠缺、内容设计的欠完备性、活动持续时间的有限性等。由此使得服务专业化程度不高,成效不佳,整个服务过程趋于形式化。

自社工站成立以来,我们在社区开展活动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由于经验不足,开展活动时手忙脚乱。有时忘记拍照留存活动情况,就感觉失去了开展活动的意义。(X社工站,社会工作者SG1)

二是精神动力不强。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职业价值的认同度不仅影响其专业服务能力,而且直接影响其专业服务效能。然而,当前部分社会工作者自我认同感低,缺乏对社会工作的使命感,在工作中安于现状,内生动力不足。

当被问及职业时,外界常将社会工作者误认为社区工作者。目前我们工作薪资水平低、负荷重、自我效能感不足。(X社工站,社会工作者SG2)

三是创新意识不足。当前,部分社会工作者创新意识不足,开展服务时存在活动设计同质化现象,活动缺乏实际成效, 难以有效回应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18]

每年各个阶段的活动模式大致相同。譬如,中秋节期间就是组织制作月饼的活动,同样的活动连续在几个社区开展。虽然活动如期进行,但在创新性和吸引力方面,确实存在局限。(X社工站,社会工作者SG1)

3.服务资金的缺乏

资金作为社工站建设与运行的重要因素,其充裕度直接影响社工站的发展。然而,尽管各地致力于推进社工站建设,但资金缺乏的问题依然存在。[19]资金的缺乏导致社工站实际开展工作的基础设施不健全、活动物资紧缺、服务经费不足等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不健全。社工站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制约了社会工作者开展各类活动的可能性和效果,难以满足服务对象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譬如,X社工站缺乏专门的个案咨询室和小组活动室,只能利用办公场地开展活动,空间极为有限。

二是活动物资紧缺。社工站在开展活动时,往往不是根据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来采购物资,而是倾向于选择成本较低的物资来开展诸如“剪纸”“编织”“手工制作”等经济实惠且可重复进行的活动。

尽管我们的服务由政府购买,但每年下拨的资金只有5万至6万元,且该资金往往会延迟到位,前期所有开销均需要社工站垫付,我们只能尽量控制成本。(X社工站,项目负责人XM1)

三是服务经费不足。由于服务经费不足,社工站常常面临难以聘请专业人士指导活动的困境,导致服务效果欠佳。譬如,X社工站有一次在策划烘焙活动时,原计划邀请面点师来现场指导,但因经费不足,最终采取了成本更低的活动方案,直接削弱了活动的质量与成效。

4.服务对象的问题

社会工作者期望运用专业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能,帮助服务对象增能,推动个人成长,促进社会公平。然而,在实际服务过程中,却存在服务对象定位不精准、服务对象单一、社区居民参与度较低等问题。

一是服务对象定位不精准。从社会工作服务指标来看,社工站所开展的个案工作、小组活动以及社区活动均能达标。但从接受服务的人员来看,参加活动的人员呈现出高度稳定性与重复性,这实际上反映了服务在目标群体定位上的不精准。

活动的参与者常局限于固定成员,大家已经建立起熟悉的关系网络,以至于我们一旦筹备活动,他们便自然而然地参与进来。(X社工站,社会工作者SG1)

二是服务对象单一。目前,社工站的主要服务对象集中于“一老一小”。然而,社区还存在许多特殊群体(如失业人员、康复人群、刑满释放人员等),同样迫切需要社工站提供赋能支持。

虽然政府购买服务中提到的服务对象主要包括老年人、儿童和青少年、特殊群体等,但在实际服务过程中,常态化活动往往聚焦于老年人、儿童和青少年群体,对其他特殊群体的关注与服务相对不足。(X社工站,社会工作者SG2)

三是社区居民参与度较低。随着社会发展,社区人口构成越来越复杂。这一现象导致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缺失,削弱了其参与社区活动的意愿。以X社工站服务的Q社区为例,该社区是一个具有单位建制背景的老旧小区,其居民构成中随迁老人与外来务工人员比例较大。这些群体由于缺乏沟通桥梁,往往面临社区融入的难题,难以建立稳固的社交网络,从而限制了其参与社区活动的可能性。

四、新质生产力赋能社工站提升服务效能的实践路径

针对社工站服务效能提升面临的实际挑战,应遵循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框架,从多维度深入探寻可行的提升策略,推动社工站服务效能在新发展阶段的全面升级与持续优化。

(一)开展技术创新,实现数字治理

顺应数字时代潮流,加速各领域数字化转型升级,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数字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现代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基层治理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在此背景下,社工站需要依托数字化技术,推动社区服务模式的多样化、精细化与高效化转型。

首先,构建社区社会工作信息服务平台。数字技术具有信息集成的特征,社工站应利用微信小程序、专属服务APP 等现代化信息工具,构建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服务平台。该平台旨在实现信息发布、在线预约、居民建议与反馈等一站式服务,进而拓宽社区居民信息获取的渠道。具体而言,一是要建立健全社区服务对象的需求反馈机制。利用数字技术构建一套详细的需求分析框架,收集不同社区居民的需求。利用大数据和智能算法,更精准地分析服务对象的兴趣爱好及潜在需求,从而制定多元化的活动方案,使活动类型与社区特色高度契合,实现服务的精准化与专业化,确保服务资源的均衡分配与高效利用。二是要优化活动参与机制,增强服务的公平性与普惠性。譬如,可借助智能化手段合理调控新老服务对象的参与比例,有效限制个别对象重复参与次数,以此为更多潜在服务对象创造参与机会,扩大服务的覆盖面与影响力。

其次,拓展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的多元化发展。数字化技术作为驱动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正在重塑社工站的服务生态。为此,社工站应积极借助数字化技术平台,有效融合线上、线下服务,实现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的创新升级。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可充分利用抖音、快手等新媒体直播平台,打造直观生动的一线社会工作服务展示窗口,使社区居民能够近距离观察并了解社会工作服务的真实场景。此外,针对不同年龄层及需求各异的社区群体,社工站应策划并实施多样化的线上活动方案。譬如,针对老年人群体,可开展线上健康养生讲座与小组活动,同时提供个性化心理咨询服务,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与心理压力;针对青少年群体,可设立线上心理支持小组,通过分享与交流,提升其应对压力与挑战的能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针对失业人员,可提供线上就业指导活动等。

最后,提高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效率。一是扩大人力资源支持体系。依照现行标准,各社工站应至少配备2—3名专职人员。然而,多数社工站实际只有1名驻站社会工作者,有限的人力资源极大降低了社会工作服务的效率。因此,社会工作者要积极联动社区志愿者参与服务,孵化社区志愿者组织。可构建社区志愿者网络平台,通过定期发布活动信息,开展志愿者培训,招募并激励社区志愿者参与服务,有效缓解社工站人手不足的问题,壮大服务队伍,提高服务效能。二是优化社会工作服务流程。社工站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如开发专业的社会工作实践服务APP,收集服务对象的需求信息、满意度反馈等内容。利用数据收集与分析的自动化优势,实现服务流程的优化,提高服务效率。

(二)保障人力资本,提升专业技能

社工站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平台,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是其提供专业服务的重要基础。因此,应从三个方面保障人力资本,提升其专业技能。

首先,完善社会工作者的常态化学习机制。提升社会工作者专业素养和实务能力是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20]一是完善社会工作者的理论学习机制。社工总站要定期邀请高校教师开展社会工作理论课程,通过系统化教学,加深社会工作者对于个案介入、小组工作、社区活动等方面的认识。二是完善社会工作者的实务学习机制。譬如,定期邀请实务专家开展经典案例剖析培训,针对不同服务情景的典型案例,讲解实务细节,规范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效能。三是将社会工作者常态化的学习成果以学分的形式来量化管理,设立与学分等级相关的工作绩效评估体系,激发其工作动力和工作积极性。

其次,强化社会工作者的精神动力机制。一是优化社工站的专业督导体系。督导制度的建立与督导人才的培养,是保证社会工作者服务质量与成效的必要条件,督导应充分发挥支持性和教育性功能。一方面,通过提供日常工作的专业指导,帮助社会工作者解决在服务中遇到的问题,增强社会工作者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社会工作者的人文关怀,譬如情绪疏导、压力缓解、状态调整,以增强其对岗位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二是完善社会工作者的薪酬激励机制和职业发展机制。合理的薪资是吸引并留住专业人才的关键。薪资结构的设置可以按照工龄、专业等级、学历和绩效等因素合理调整社会工作者的薪资水平,以此保障社会工作者的物质基础,增强其工作的精神动力。同时,建立健全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发展规划体系,为其铺设清晰的成长路径,促进其不断发展。

最后,增强社会工作者的创新意识。社会工作者作为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其创新意识是推动社区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是要深化科技素养和数字能力培育, 提升社会工作者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工作者要积极利用数字化技术,制定社会工作实务方案,模拟实务流程,优化服务策略,进而提高专业能力,提升服务效果。二是要定期开展朋辈经验交流会,通过小组形式让社会工作者静下心来与其他同伴面对面交流,分享实务经验,进行案例推演,从而激发其对问题的深刻思考,以强化创新意识,提升服务质量。三是要构建并完善创新激励机制,激发社会工作者的创新活力。鼓励社会工作者敏锐捕捉服务实践中的难点与痛点,勇于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尝试以创新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对于提出创新方案或者成功实施创新实践的社会工作者,应及时给予表彰与奖励,以此形成正向激励,促进创新氛围的营造与巩固。

(三)完善资金保障机制,拓展项目资源

社工站的专业化发展需要持续稳定的资金支持。这是社工站基础设施优化、活动物资充裕和服务经费稳定的重要前提。

首先,完善政府主导下的资金保障机制。社工站作为政府购买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在深化职能转变,积极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创新举措。为顺应新时代社会治理需求,各级政府应该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建立一套完善、科学且合理的资金保障体系,提高政府资金投入总量,加强对社工站的支持。譬如,将支持社工站专业发展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专项,以此确保资金的稳定供给与有效管理,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慈善公益、福利基金等渠道拓展社工站的资金来源。

其次,借助数字技术创新项目资源筹集机制。在强化政府主导作用的基础上,社工站需积极提升“自我造血”能力,应充分利用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契机,构建数字技术平台,创新项目资金筹集策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一方面,可建立社工站官方网站或社交媒体账号等,定期发布项目进展、展示成功案例及资金需求信息,增强信息透明度,吸引公众关注。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精准定位潜在捐赠群体,实现社会资源有效对接,提高募捐活动的精准度与效率。另一方面,社工站可以策划并举办线上线下的募捐活动。例如,通过公益众筹平台发起项目,利用互联网传播吸引社会支持;举办“公益跑”活动,以新颖的方式激发社会各界的参与热情。通过多样化形式激发社会各界支持,扩大社会工作的影响力。

最后,公开经费使用情况,接受社会公众监督。作为社区服务的重要载体,社工站承担着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服务的重任。为了确保社工站经费的有效利用,同时维护服务的公信力,社工站应当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向社会公众公开经费使用情况,全面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具体而言,社工站可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平台,定期公布经费详细使用情况,如资金来源、分配比例、支出用度及项目成效等。通过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让公众清晰、准确地了解社工站经费使用情况,进而提高公众监督的有效性。此外,主动接受监督不仅有助于增强服务对象的信任与支持,还能激发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形成良性的互动与反馈机制,共同推动社工站服务效能的持续提升。

(四)加大宣传力度,强化需求意识

高质量专业化的社会服务,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服务对象的经济与生活困境,更能够激发并强化其内在潜能,从而在增进社会和谐、强化政治认同及深化社会归属感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基层治理体系优化。鉴于此,强化服务对象的需求认知与表达意识有利于社工站服务效能提升。

首先,加大服务宣传的广度与深度。社会工作秉承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理念,旨在提升人的潜能、协调资源、促进社会和谐,对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社会良性发展意义重大。[21]然而,实践中,部分服务对象因信息闭塞、能力受限等因素未能充分享受到应有的服务,而少数服务对象则因过度关注或资源倾斜获得了较多的服务。这不仅导致资源的低效利用,同时也加剧了社会不公现象。因此,政府部门、街道办、社工站等多元主体需要协同合作,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拓宽宣传渠道,确保社会工作服务触角达至每位有需求的居民,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其次,拓宽服务对象的主体范畴。社工站应该不断完善服务边界,拓展服务人群范围。具体而言,社会工作者除了关注社区老年人、青少年、残疾人等传统意义上的弱势群体外,还应该主动关注流动人口、社区矫治人员、康复人员以及其他群体的需求。为此,社会工作者应积极发挥资源链接者的角色,通过提供心理支持、就业辅导、法律援助以及社会融入等多维度服务资源,为多样化的服务对象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从而不断丰富服务对象主体的内涵与外延。

最后,强化服务对象的参与意识。服务对象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其参与社区活动的内在动力。这种情感纽带不仅促使服务对象将社区视为共同的生活空间与精神家园,还能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社区活动的热情。为此,一是要积极培育社区领袖。即选拔具有影响力、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居民作为社区领袖,组建社区居民领导小组。一方面,可以通过社区领袖更有效地倾听来自不同群体的声音,从而精准把握服务需求。另一方面,社区领袖凭借其个人魅力和实际行动,可以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引领社区居民参与各类社区活动,从而增强社区居民内部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二是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对社会工作服务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

五、结束语

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其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11]在新发展阶段,以新质生产力的视角分析社工站的服务效能,有利于推动社工站的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从四个核心维度——创新机制、劳动者能力提升、劳动资料优化整合、劳动对象精准定位与拓展,构建了一套系统性的分析框架。针对社工站专业人才不足、科技创新欠缺、资金支持匮乏、服务对象需求意识薄弱等问题,提出以下四个解决措施。

首先,技术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应被置于首位。社工站要依托数字化技术,实现数字治理。第一,要积极利用现代化信息工具,构建一站式服务平台。建立健全社区服务对象的需求反馈机制,优化服务对象的活动参与机制,扩大服务覆盖面。第二,运用数字化技术拓展社区社会工作多元化服务模式,充分融合线上、线下服务模式,实现服务模式创新升级。第三,利用数字技术提高社区社会工作的服务效率,扩大人力资源支持,优化社会工作服务流程。

其次,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是社工站提供专业服务的重要基础。第一,要完善社会工作者的常态化学习机制。既要强化社会工作者的理论学习,又要强化其实务技能,学习成果可以通过学分的方式进行量化管理。第二,要强化社会工作者的精神动力机制,包括优化社工站的专业督导体系、完善社会工作者的薪酬激励和职业发展机制等。第三,要增强社会工作者的创新意识。譬如,加强对社会工作者的科技素养和数字能力的培养,开展朋辈经验交流会以及构建创新激励机制等,以此激发社会工作的创新发展。

再次,多元化资金筹集是保障社工站服务持续性开展的关键。第一,政府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资金保障体系,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慈善公益、福利基金等方式拓宽社工站的资金来源。第二,社工站要借助技术创新项目资源筹措机制,在依靠政府支持的同时,积极提高“自我造血”能力,搭建数字技术平台,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第三,社工站要及时公开经费使用情况,接受公众监督,不断提高社会工作服务的公信力与服务质量。

最后,强化服务对象需求意识是增强服务针对性的重要手段。第一,要加强服务宣传的广度与深度。政府部门、街道办、社工站等多元主体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宣传手段,拓宽宣传渠道,强化居民对社会工作服务的认知。第二,要拓宽服务对象的主体范围,不断丰富服务对象的内涵与外延。第三,要强化服务对象的参与意识,培育社区领袖,增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加强宣传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学梦. 居间治理: 复合型街道社工站的政社“黏连”机制检视——基于S区14个街道社工站的运营经验[J]. 学习与实践, 2023(10): 101-111.
[2]
刘振. 走向实践自觉: 社工站的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基于W镇社工站实践的思考[J]. 内蒙古社会科学, 2024(1): 198-205.
[3]
万雪芬. 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社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J]. 理论月刊, 2009(10): 88-90. DOI:10.3969/j.issn.1004-0544.2009.10.026
[4]
祝西冰, 陈友华. 专业化抑或去专业化?——中国乡镇街道社工站的建设图景与路径抉择[J]. 思想战线, 2023(4): 117-128. DOI:10.3969/j.issn.1001-778X.2023.04.013
[5]
王思斌. 乡镇社工站建设与制度创新[J]. 中国社会工作, 2021(13): 7. DOI:10.3969/j.issn.1674-3857.2021.13.003
[6]
朱丹. 嵌入式发展——西部地区乡镇(街道)社工站的本土化探索[J]. 西部学刊, 2023(2): 9-13. DOI:10.3969/j.issn.2095-6916.2023.2.xbxk202302003
[7]
程书松, 方曙光. 资产为本视角下社工站参与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进路[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3(4): 78-86. DOI:10.3969/j.issn.1671-623X.2023.04.008
[8]
蒲清平, 向往.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内在逻辑和实现途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动能[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1): 77-85.
[9]
张辉, 唐琦. 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条件、方向及着力点[J]. 学习与探索, 2024(1): 82-91. DOI:10.3969/j.issn.1002-462X.2024.01.011
[10]
任保平, 豆渊博. 新质生产力: 文献综述与研究展望[J]. 经济与管理评论, 2024(3): 5-16.
[1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 人民日报, 2024-02-02(001).
[12]
贾若祥, 王继源, 窦红涛.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J]. 改革, 2024(3): 38-47.
[13]
孙浩, 徐文宇. 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效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统计与决策, 2017(10): 75-77.
[14]
孙浩, 龚承. 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效能的评价及提升研究[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5): 133-140.
[15]
颜小钗, 王思斌, 关信平. 镇(街)社工站怎么定位?怎么建?[J]. 中国社会工作, 2020(25): 10-11.
[16]
何雪松. 体系化、体制化与数字化: 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三个主题[J]. 贵州社会科学, 2023(7): 92-99.
[17]
尹忠海, 陈颖洁. 乡镇(街道)社工站的发展类型与融合路径——基于新公共管理视野的反思[J]. 社会工作, 2023(1): 72-86,109. DOI:10.3969/j.issn.1672-4828.2023.01.006
[18]
韩江风, 韩恒, 张明锁. 科层为体, 项目为用: 融合式社工站运行模式研究[J]. 社会建设, 2023(6): 139-158.
[19]
李鸿, 张鹏飞. 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依据与路径探索[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3): 121-128.
[20]
吴巧敏. 专业驱动、价值思维、效益导向: 新时期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路径思考[J]. 中国社会工作, 2023(34): 26-27. DOI:10.3969/j.issn.1674-3857.2023.34.016
[21]
谢建社, 吴夏元. 服务对象参与社工服务的现状及其策略——基于抽纸原理的启示[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9): 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