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5, Vol. 25Issue (3): 61-67.
0

引用本文 

黄宇, 朱敏. 需求溢出理论视野下城市失独家庭服务项目研究——以上海市X区“金色阳光”项目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5, 25(3): 61-67.
HUANG Yu, ZHU Min. Research on Service Programs for Urban Bereaved Only-Child Famil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mand Spillover Theory: A Case Study of the “Golden Sunshine” Project in X District, Shanghai[J]. Social Work and Management, 2025, 25(3): 61-67.

作者简介

黄宇(2000— ),女,汉族,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城市社会工作服务研究.

通讯作者

朱敏(1971— ),男,汉族,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城市社会工作服务与基层社会治理;E-mail:zmahsc@aliyun.com.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24-05-11
需求溢出理论视野下城市失独家庭服务项目研究——以上海市X区“金色阳光”项目为例
黄宇 , 朱敏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1418
摘要: 失独家庭因独生子女意外离世而面临多重困境,需要政府、社区和社会组织提供帮扶和专业服务。文章以上海市X区“金色阳光”项目为例,运用需求溢出理论,以失独家庭需求为导向,为其构建分层的社会支持,从而有效治理失独家庭需求溢出问题。通过对该项目服务的分析,为理解、关爱和服务城市失独家庭提供参考,同时助力社会组织探索新型失独家庭服务模式。
关键词: 失独家庭    需求导向    政府购买服务    
Research on Service Programs for Urban Bereaved Only-Child Famil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mand Spillover Theory: A Case Study of the “Golden Sunshine” Project in X District, Shanghai
HUANG Yu , ZHU Min     
School of Humanities, 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hanghai, 201418, China
Abstract: Families who have lost their only child face multiple challenges due to the unexpected death of their sole offspring, requiring assistance and professional services from the government, communities, and social work agencie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Golden Sunshine Social Work Service Project in X District of Shanghai as a case study. Guided by Demand Spillover Theory and oriented toward the specific needs of these bereaved families, the project constructs a layered social support system to alleviate familial and elderly care challenges, thereby effectively addressing the overflow of unmet needs in these households. Through analysis and reflection on the project’s service model, this study provides valuable insights for understanding, supporting, and serving urban families who have lost their only child, assists social work agencies in refining their service approaches, and explores innovative service models designed to assist these families.
Key words: bereaved only-child families    demand-oriented approach    government-purchased services    

独生子女的离世给其家庭带来了巨大冲击,使其家庭成为失独家庭。失独家庭在家庭功能、人际关系、身心健康和养老保障等方面陷入多重困境。[1]为有效帮助失独家庭纾解问题,走出困境,回归正常生活,政府在提供扶助金的基础之上,开始探索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来提供帮助。针对失独家庭的特殊性和脆弱性特征,由社会组织来承接服务项目、开展帮扶活动,其专业性更强,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失独家庭,引导他们敞开心扉,走出失独阴霾。社工机构针对失独家庭开展帮扶的具体内容可以体现在日常生活帮扶、心理慰藉、家庭功能恢复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纯经济补偿的不足。然而,目前社会组织对失独家庭展开帮扶的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忽视失独家庭实际需求的差异性,存在供需失衡等。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

“失独”是一个在中国语境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创伤事件。[2]2012年,“失独家庭”这一概念在广州日报的一篇报道中首次被提出,并引发了广泛关注。[3]但关于失独家庭的概念界定还未形成统一表述。如国家统计局将年龄为30岁至64岁、只生育过一个孩子并且孩子未活到普查时点的妇女定义为失独妇女,将失独妇女所在的家庭界定为失独家庭。[4]陈恩认为失独家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失独家庭就是国家政策所承认的失独家庭,是指因为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只生一个孩子、独生子女死亡、家里没有领养孩子、母亲年龄大于49岁(49岁是女性生育年龄的上限)的家庭。广义的失独家庭除了包括狭义的失独家庭外,还应该包括如下情况:在计划生育政策前就已经存在的独生子女家庭,以及母亲年龄小于49岁但已经不能生育的独生子女家庭,将其中独生子女死亡的家庭列为失独家庭。[5]中国文化中的独生子女死亡需要从家庭的角度进行研究,反映本土文化特定的含义和后果。[6]

近年来,随着独生子女“唯一性 ”风险与现代性风险(如疾病、各类交通事故、公共安全事件和自然灾害等意外事件)的叠加,失独群体数量增多,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失独家庭这一特殊群体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失独家庭相关研究范畴包括失独家庭的规模估算[7-9]、国家政策的抚助机制[10-12]、失独家庭的困境和帮扶服务[13-15]等领域。在关于失独家庭及其帮扶服务的理论与实务研究中,多数学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探讨失独家庭的困境帮扶工作。刘敏等运用社会支持理论分析失独家庭在经济、养老、精神、人际关系、社会支持等方面的困境问题。[16]童峰等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对失独家庭帮扶的实务过程中,可以从微观、中观、外层、宏观等层面评估失独家庭服务对象的现实状况。通过绘制失独家庭生态系统图,清晰呈现出服务对象个人与所在环境的关系,随后采取可行的措施来协助失独家庭建立正向的社会支持网络。[17]以上文献的研究视角是帮助失独家庭建构较为完整的社会网络,助力其脱离困境。但是在社会组织参与失独家庭帮扶工作的实践过程中,存在服务机构以满足失独家庭的普遍性需求为主,对差异性需求关注不足的问题,在服务对象实际需求的满足上存在错位。而现有研究比较缺少厘清失独家庭各种具体需求的理论分析。李涛等认为,针对失独家庭困境及对策的研究,后续研究者要吸取前人的理论成果,可运用交叉学科的科学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失独家庭进行更有意义的研究。[18]当前,政府职能部门普遍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失独家庭的帮扶工作,试图提高帮扶服务的专业性和精准性。本文尝试运用需求溢出理论和公共管理理论,检视上海市 X 区失独家庭“金色阳光 ”项目,为失独家庭社会工作服务的理论与实务提供新的分析视角和服务模式。本文聚焦于失独家庭差异化需求,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失独家庭帮扶路径,期望在一定范围内扩大失独家庭扶助的覆盖面,避免帮扶服务和失独家庭需求因供需错位而产生公共管理问题,以实现扶助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二、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理论基础

需求溢出理论是由龚志文和刘太刚提出的一套以解决个人需求溢出问题为公共管理目标的理论,并将其作为后公共物品时代政府职能定位的依据。[12]在需求溢出理论中,个人需求溢出的内涵尤为重要。需求溢出理论将个体需求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溢出需求,这类需求就像溢出容器的水一样,当个人需求超出本人及其家庭的满足能力时,这部分无法解决的个人需求即为个人需求的溢出。通常溢出的需求是通过政府兜底或社会组织服务得以解决和满足。第二类是未溢出的需求,这类需求是指个体自身及其家庭有能力或资源满足的个人需求,可以通过个人自给自足和市场交换来解决。[19]同时,在需求溢出理论中,个人需求有一定的层级划分,按照正义性程度从高到低可将个人需求分为人道需求(也称基本需求)、适度需求和奢侈需求三个层次。在面对不同层次的溢出需求时,应优先保障解决人道需求的溢出问题,适当解决适度需求的溢出问题,而对于溢出的奢侈需求要加以抑制或限制,以避免少数人的奢侈需求挤占多数人的人道需求和适度需求所需的资源。[20]

(二)分析框架

本文运用需求溢出理论,构建“需求识别—服务供给”分析框架。首先,在失独家庭需求端,针对失独家庭的需求进行层次化区分,检视“金色阳光”项目对失独家庭的溢出需求和未溢出需求识别的精准性。其次,通过分析“金色阳光”项目服务供给过程,检视项目对失独家庭溢出需求的满足程度和项目的总体成效。

三、“金色阳光”项目服务过程分析

(一)项目简介

本文的研究资料来自于上海市X区社会工作协会2022年至2023年“金色阳光”项目服务成效的第三方评估报告,主要采用资料分析法,通过话语比较和数据分析,对承接项目的3家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进行整合分析。

“金色阳光”项目是上海市X区政府职能部门以“政府购买+项目委托”模式,购买3家具有不同专长的社会组织的服务,其目的是帮扶X区失独家庭增强抗逆力,融入社区和社会生活,提高社区治理效能。该项目的主要特点是建立失独家庭联系人制度,为其开展“一对一”关怀帮扶,落实经常性养老服务、精神慰藉、医疗扶助、日常生活帮助等。该项目通过政府主导、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社会参与、团体帮扶等方式,用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服务把党和政府的关爱送给失独家庭,帮助其走出困境,融入社会。

承接“金色阳光”项目的3家社会组织分别是S机构、X机构和H机构。其中,S机构侧重个体心理辅导,X机构聚焦团体心理辅导和小组工作,H机构致力于从社区层面为失独家庭提供服务。这3家社会组织通过挖掘社区资源,培训社区志愿者,为每个失独家庭链接志愿者作为帮扶联系人。志愿者定期上门探访或者以电话、微信等方式,及时了解和掌握失独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衣食住行、居家安全等情况,通过个案辅导和小组活动,分析失独家庭的实际需求,并根据实际需求链接资源,开展有针对性的关爱服务。

(二)需求识别

政策引导、需求识别、服务供给与反思评估是X区政府购买服务和社会组织开展服务的主要步骤。政府从宏观层面发布失独家庭的帮扶政策,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失独家庭治理。社会组织运用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设计服务方案,比选中标后再进一步将方案操作落地。在方案中,失独家庭的需求识别是项目竞标的重点,服务供给是考察社会组织的个案辅导和小组工作的专业性,社区工作是考察社会组织动员社区资源来共同参与失独家庭治理的专业能力。项目方案实施周期为1年。如在2022年项目期,3家社会组织开展了失独家庭需求调查,从全区“人在户在”(非人户分离)失独家庭中抽取样本175户(其中入户调查63户,电话调查112户)。调查结果表明,X区失独家庭普遍进入衰老期,现阶段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养老问题。如一位83周岁的J老先生,其独子和妻子均已离世,为了自己以后有人养老,想将自己在沪房产赠与保姆,随保姆返回四川养老。该案例表明了失独家庭中养老问题的重要程度和复杂性,但要如何精准对接服务,需要社会组织根据失独家庭需求进行系统性分析、资源链接和服务供给。根据失独家庭抽样调查分析,X区失独家庭的需求呈现出如下特征。

1.失独家庭的差异性

尽管失独家庭具有共同的基本需求,但由于每个失独家庭在经济水平、身体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等方面有所不同,其家庭需求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本项目实施区域——X区是上海市中心城区之一,该区域的大多数失独家庭经济水平较好,经济需求并不是其家庭的核心需求。失独家庭考虑更多的是养老保障中的心理疏导和日常照料需求等。因此,要精确识别并把握好失独家庭实际需求的差异性,这样既能保障失独家庭各取所需,也能确保帮扶资源的有效利用,避免服务供给与需求错位等问题。

2.失独家庭的溢出需求

依据需求溢出理论,失独家庭未溢出需求可以通过个体调适、家庭协助或市场交换得到满足,溢出需求则是通过社会工作服务得以满足。由于失独家庭是生育政策调控和个体生命周期双重作用的结果,其需求产生的原因及满足的途径存在模糊性,对溢出需求和未溢出需求的界定需要社会组织进行综合考量和厘清。本文发现,X区失独家庭的实际需求主要是养老需求,并根据需求溢出理论将其分类如下:将情感慰藉与疏导需求、日常照料需求和医疗保障需求归类为基本养老需求;将社会参与需求归类为适度养老需求。总结来说,这样的分类是因失独家庭的群内差异性而呈现出养老需求的特殊性,而分析其特殊性是政府、社会组织、社区等多方力量提供精准帮扶服务的核心出发点。

(三)失独家庭的服务供给

“金色阳光”项目通过政策引导和入户调查来识别失独家庭的具体需求(见表1),然后通过策划活动来提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帮助失独家庭走出困境,融入社区。比如,以手工 DIY 活动引导服务对象重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提高正向自我认知;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向服务对象科普用药常识、养生方法;开展心理健康讲座,为服务对象提供心理关怀及情感支持;通过出游活动让服务对象接触自然,愉悦身心,悦纳自己。运用新媒体开展线上群组交流和小组活动,动员并引领服务对象适应时代发展现状,帮助其构建自助与互助支持网络,关注其“医食乐行”方面的优势资源,协助其发现、认识、共享内部资源,拓宽其获取资源的途径。并通过社区活动参与和社会资源链接来整合形成服务资源库,提升服务对象的社区参与、社会融入和应对困难的能力,让其晚年生活更有安全感和获得感。

表 1 失独家庭需求分类

失独家庭的需求复杂而多变,特别是溢出需求难以界定和区分,以至于提供服务中,有失独家庭拒绝联系人入户或拒绝参加活动,这成为社区治理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在项目评估中,“金色阳光”项目仅关注服务对象或基层干部对机构、联系人的满意度(见表2),而未从失独家庭的角度出发,对服务“需求识别—服务供给”进行对标对表分析。

表 2 服务机构与联系人满意度得分情况
四、溢出需求:帮扶失独家庭的重点

帮扶失独家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借助社会组织的专业力量来构建失独家庭抗逆力,帮助其激发潜能、走出困境,达到恢复家庭功能的目标 。[13]在“金色阳光”项目中,3家社会组织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从心理、团体和社区方面入手,为失独家庭提供帮扶服务。失独家庭溢出需求的解决之道是从家庭动力学、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和公共管理理论等方面着手,为这类特殊家庭提供专业辅导,培植家庭动力,恢复家庭功能,满足未溢出需求;精准识别溢出需求,并通过链接资源来提供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和政策支持,满足溢出需求。

(一)溢出需求的精准识别与帮扶服务

X区是上海市的中心城区,有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居民收入较高政府职能部门引入社会组织参与失独家庭帮扶工作的目标是使帮扶工作从政策帮扶转变为专业服务帮扶,实现城市社区治理创新。X区的失独家庭成员已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其溢出的基本养老需求和适度养老需求尤为突出,对其溢出需求的识别和供给成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重要课题。

1.政府部门帮扶,满足基本养老需求和适度养老需求

政府部门发挥兜底性支持作用。针对失独家庭的多重困境,将国家的普惠性社会保障和特殊人群的专门保障相结合,能够满足失独家庭的基本养老需求。如部分失独家庭面临养老困境,在识别其实际需求后,可链接相关政策为其提供社会支持与经济资助。在“金色阳光”项目针对X区失独家庭开展的需求调查中,有部分服务对象表示对家政日常照料、家庭医生医疗保障及卫生设施改造等方面有不同需求。同时,服务对象普遍表示对情感慰藉与疏导方面的服务期望较高。为精准提供帮扶服务,在分析不同失独家庭的需求后,社会组织充分了解和掌握了相关政策,在走访或电话慰问时,主动宣传符合服务对象需求的政策,提供家政、家庭医生及为老设施改造等方面的政策指引,有效提高服务质量。政府通过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来满足失独家庭的基本养老需求及适度养老需求。

2.社会组织探索溢出需求转化和满足路径

失独家庭是生育政策帮扶的重点对象,家庭结构缺失所带来的问题需要长期的外部支持来解决,要通过培植新的家庭动力,助力家庭自我成长。失独家庭的动力和功能不足使其原本在家庭内可以满足的需求更容易溢出。承接“金色阳光”项目的社会组织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以哀伤疗愈服务为切入点,为服务对象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帮助哀伤期的服务对象尽早抚慰心中的伤痛。具体帮扶措施包括安排专业心理咨询师定期开展讲座,上门为失独家庭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等。同时,社会组织还与街道干部密切配合,对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独居失独老人进行电话服务,安抚老人的不安情绪,给予老人情感支持;协助区卫健委和街道对失独家庭开展安抚工作,抓住失独群体的心理特点,针对服务对象的心理困扰和情绪波动诱因,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帮助服务对象重拾生活信心。同时,社会组织通过开展小组活动,探索失独家庭社会融入的路径,帮助失独家庭通过社区活动参与及社会资源链接整合,形成服务资源库,提升其社会融入和应对困难的能力,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服务方法。

3.以社区为依托,为失独家庭提供社会支持

社区层面为失独家庭构建社会支持。以社区为依托,充分发挥社区功能,通过社区提供的物质保障、生活照料与情感慰藉等支持,不断加强失独家庭的正向连接。如在物质支持方面,社区会定期走访、慰问、发放慰问品和急需物资给失独家庭。在情感慰藉方面,社区通过链接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小组活动和团体活动,增强失独家庭的社会参与能力。

(二)培植家庭动力,应对需求转化

在“金色阳光”项目实施过程中,部分失独家庭拒绝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而以另外一种形式或渠道表达需求。这类需求一般是失独家庭的溢出需求。失独家庭是人口调控政策和个体生命周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家庭功能缺位导致个体需求在未溢出与溢出之间难以界定和平衡,由此影响服务供给的精准性,造成社区治理难题。因此,需要结合公共管理理论和社会工作专业性,从培植家庭动力着手,应对失独家庭的需求转化和失衡。

1.挖掘失独家庭资源和优势,激发抗逆力

大多数失独父母在遭遇独生子女意外离世的痛苦后,会产生一种无能感和无力感,甚至认为是自己命不好,失去孩子是上天对他们的惩罚,因而产生许多自身无力解决的负面情绪。在“金色阳光”项目中,帮扶联系人在面对失独父母时,不仅从传统帮扶视角出发,更从失独者自身的优势视角出发,关注服务对象的能力、品质、知识、希望与经验。通过个案辅导,引导服务对象构建积极的生活信念与希望,使其认识到失独是一个客观事件,而服务对象自身有能力应对危机,可依靠自身及外界的资源和力量摆脱困境。另外,家庭抗逆力是个人和家庭在压力或不利情境下表现出的积极行为模式和功能性的能力,是确保、恢复家庭成员幸福的复原能力。[8]家庭抗逆力理论认为,失独家庭成员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弱势人群,他们有应对风险的能力。失独家庭可以通过信念激发抗逆力,逐步走出困境,回归正常生活。简言之,失独家庭要学会“自养”“自爱”“自乐”“自立”“自理”“自强”。[9]

2.聚焦需求,链接资源,提升群体获得感

在“金色阳光”项目中,对于未溢出的部分失独家庭养老需求,可通过组建兴趣小组,帮助失独家庭恢复社会功能,满足其社会参与需求。如部分街道组建了文艺小组,使失独家庭通过参加文艺汇演,发挥自身价值,获得满足感。另外,可通过发掘服务对象中的“能人”,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等进行分类,开展服务活动,充分调动其参与意愿,注重特色服务的延续性。特色小组的建立能够帮助服务对象实现自我成长和社会参与。因此,充分关注失独家庭的不同需求,搭建失独家庭群体交流平台,构建新的社交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解决失独家庭成员社交网络与情感链接断裂等问题。

3.运用非正式网络,助力满足养老需求

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力量包括亲属、朋友、邻里、同事等群体。“金色阳光”项目主要是运用亲属网络和志愿者网络来帮助失独家庭解决养老需求。首先是亲属网络,用一般表现为跨家庭赡养失独老人。亲属网络属于失独家庭社会网络中较为亲密的层次,可根据失独家庭的意愿,联系亲属为其提供帮扶。如针对J大叔老年无人赡养、缺少生活照料和情感陪伴的情况,帮扶联系人通过电话联系、多方协调,最终确定由其弟弟作为J大叔的养老监护人,解决了其养老担忧。其次是志愿者网络,其主要是指在X区由一些年龄较低的失独老人自发成立的志愿者组织。他们早期经历过失独的痛楚,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和外界帮助后,目前可以积极面对生活。这类人群组成的志愿者组织,因其同质性强而在对其他失独家庭展开帮助时,在心理安慰、精神慰藉、日常照料等方面帮助效果十分显著。同质性强的志愿者网络互助模式能够更好地帮助失独家庭扩大关系网络,加强人际交往能力,实现社会融入。

五、结论与讨论

“金色阳光”项目是X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已连续执行多年,为探索新型失独家庭社会工作服务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从服务机制看,“金色阳光”项目主要建立了三项机制:一是帮扶联系人定期与失独家庭联系并收集信息;二是服务机构进行社会和心理干预,帮助服务对象疏导情绪;三是服务机构组织开展社区活动,深入探索促进服务对象社会融入的路径。从服务效果看,失独家庭成员开始向帮扶联系人吐露心声,帮扶联系人通过倾听、积极引导,逐步帮助失独家庭成员改善不良心理情绪。同时,帮扶联系人邀请服务对象参加心理讲座、DIY手工课等活动,使服务对象从刚开始拒绝参与到逐步融入。在项目活动开展过程中,大家相互理解和帮助,通过活动加强了失独家庭的人际交往能力,扩大了其家庭社会支持网络,家庭关系得到有效改善,家庭动力显著增强。经专业机构评定,“金色阳光”项目的帮扶模式取得了预期的实施效果。

综上所述,本文在分析“金色阳光”项目实践的基础上,以需求溢出理论为框架构建的失独家庭社会工作精准帮扶模式,可以突破传统帮扶模式供需错位的局限性,并推动失独家庭自我成长与自我发展。社会工作专业力量的介入保障了帮扶工作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社会组织通过精准把握失独家庭需求,链接各方资源并制定合理有效的执行方案,为失独家庭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形成了一个合理有效的“接力队”式的救助机制。当然,本文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本文是一个单案例研究,个案的代表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关于失独家庭精准帮扶的模式与方法众多,本文基于需求溢出理论构建的失独家庭社会工作精准帮扶模式,需进一步结合其他案例进行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波, 袁喆.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我国失独扶助政策特征及优化路径——来自22省市的政策文本[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2): 37-44,56.
[2]
WANG N, HU Q. “It is not simply the loss of a child”: the challenges facing parents who have lost their only child in post-reproductive age in China[J]. Death studies, 2021, 45(3): 209-218. DOI:10.1080/07481187.2019.1626941
[3]
武威. 暮年丧独子 他们的余生该何去何从?[N]. 广州日报, 2012-05-09(A13).
[4]
穆光宗. 论失独者养老的国家责任和公民权利[J]. 东岳论丛, 2016(8): 5-9.
[5]
陈恩. 全国“失独”家庭的规模估计[J]. 人口与发展, 2013(6): 100-103. DOI:10.3969/j.issn.1674-1668.2013.06.013
[6]
BREEN L J, SZYLIT R, GILBERT K R, et al. Invitation to grief in the family context[J]. Death studies, 2019, 43(3): 173-182. DOI:10.1080/07481187.2018.1442375
[7]
刘旭阳, 王广州. 中国死亡独生子女母亲总量及变动趋势再研究[J]. 人口与经济, 2024(2): 29-43.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24.00.008
[8]
LIN X, ZHOU W, MI H. Estimation on Chinese families who lost their only child and the fiscal sustainability of the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J]. Journal of Chinese governance, 2023, 8(3): 418-432. DOI:10.1080/23812346.2021.1883289
[9]
熊亮, 陈岳堂. 我国失独家庭问题研究回顾与展望——基于2001年以来国内文献资料[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9(6): 52-57.
[10]
刘波, 袁喆. “需求—目标—工具”框架下失独扶助政策的失范与矫正——基于22个省级行政区政策文本分析[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6): 129-144.
[11]
孔祥利. 风险社会视角下失独家庭的政策支持机制——实践困境及范式转换[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8(5): 101-109. DOI:10.3969/j.issn.1008-7621.2018.05.013
[12]
龚志文, 刘太刚. 我国失独家庭养老保障的差异化制度设计研究——基于需求溢出理论的视角[J]. 学习论坛, 2015(7): 55-59.
[13]
孙颖, 王亚群. 心理援助视野下“失独家庭”的帮扶模式探究——以天津市和平区“暖心家园”项目为例[J].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18(5): 61-68.
[14]
熊亮. 失独家庭差异化需求与“四位一体”精准扶助[J]. 甘肃社会科学, 2019(5): 187-193. DOI:10.3969/j.issn.1003-3637.2019.05.031
[15]
徐晓军, 张楠楠. 社会边缘化的“心理—结构”路径——基于当代中国失独人群的经验研究[J]. 社会学研究, 2020(3): 145-168,245.
[16]
刘敏, 熊琼. 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失独家庭抗逆力的生成机制——基于上海市W镇的考察[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6): 80-90.
[17]
童峰, 喻成林, 杨轶. 生态理论视角下失独家庭生存现状及帮扶措施研究——以四川省某大型国有企业为例[J].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20(6): 67-72.
[18]
李涛, 刘畅. 国内失独家庭研究述评[J]. 怀化学院学报, 2015(1): 60-65. DOI:10.3969/j.issn.1671-9743.2015.01.017
[19]
刘太刚. 公共管理之器、术、道——需求溢出理论的公共管理资源论和公共管理学知识体系论[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3(6): 91-98. DOI:10.3969/j.issn.1009-8860.2013.06.016
[20]
刘太刚. 公共物品理论的反思——兼论需求溢出理论下的民生政策思路[J]. 中国行政管理, 2011(9): 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