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5, Vol. 25Issue (3): 1-9, 41.
0

引用本文 

刘斌志, 黎相婷. 怀旧疗法:社会工作服务中的生命回顾与自我整合[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5, 25(3): 1-9, 41.
LIU Binzhi, LI Xiangting. Procedural Guidelines and Core Techniques of Nostalgia Therapy in Social Work[J]. Social Work and Management, 2025, 25(3): 1-9, 41.

基金课题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空间理论视域下青少年虚拟社交风险的生成机理与网络社会工作介入研究”(23XSH005)。

作者简介

刘斌志(1980— ),男,汉族,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24-04-26
怀旧疗法:社会工作服务中的生命回顾与自我整合
刘斌志 , 黎相婷     
重庆师范大学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研究中心,重庆,401331
摘要: 随着人们更加频繁地借助怀旧缓解焦虑和抵抗不确定性,社会工作服务越发重视怀旧疗法的运用。基于怀旧疗法的历史溯源和应用考察,社会工作与怀旧疗法有望进一步实现融合发展。社会工作不仅需要灵活运用叙事性怀旧、工具性怀旧、传递性怀旧以及整合性怀旧四种服务模式,还需要遵循风格匹配、情境链接、回忆救赎、叙事解构、认同重构以及托物寓意的实践框架和行动步骤,同时要把握审美匹配、怀旧锚定、时空隐喻、生命故事等核心技术。
关键词: 怀旧疗法    社会工作    程序指引    核心技术    
Procedural Guidelines and Core Techniques of Nostalgia Therapy in Social Work
LIU Binzhi , LI Xiangting     
Research Center for Social Work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China
Abstract: As people turn to nostalgia more frequently to ease anxiety and combat uncertainty, social work services are increasingly focusing on the use of nostalgia therapy.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origin and application of nostalgia therapy, social work and nostalgia therapy are expected to further achiev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Social work not only needs to flexibly use the four service modes of narrative nostalgia, instrumental nostalgia, transitive nostalgia and integrative nostalgia, but also needs to follow the practical framework and action steps of style matching, contextual linking, memory redemption, narrative deconstruction, identity reconstruction and support allegory, and grasp the core technologies of aesthetic matching, nostalgia anchoring, space-time metaphor and life story.
Key words: nostalgia therapy    social work    procedural guidelines    core technology    

近年来,社会大众对过去的人物事件、物件技术、文化现象以及生活方式产生强烈的兴趣与怀旧之情,并给予其一种新的文化阐释。从技术怀旧到人物怀旧,从文学怀旧到音乐怀旧,从运动怀旧到服饰怀旧,无不折射出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怀旧思潮。“睹物思人、触景生情”的怀旧文化已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和社会风尚。但是,怀旧绝不仅仅是为了彰显时尚品味,还具有积聚心理能量[1]、促进情感修复[2]等个体自愈功能,更在集体记忆层面上意味着自我认同、群体身份认同及文化记忆价值的反思和建构。[3]随着怀旧的研究价值进一步被挖掘,运用怀旧提升个体和群体心理及社会功能的怀旧疗法也应运而生。本研究将从理论层面回答以下问题。一是怀旧疗法从何而来?有何运用?其与社会工作如何融合?二是社会工作运用怀旧疗法有何理论依据和模式创新?三是社会工作服务中如何具体运用和操作怀旧疗法?四是社会工作服务中运用怀旧疗法有哪些核心技术?

一、怀旧疗法的发展溯源及研究运用

(一) 怀旧疗法的溯源及特征

作为中外文学的经典主题,怀旧虽然蕴含着积极的审美重构和对社会现实的价值认同[4],但它真正发展成为一种疗愈方法却得益于近现代科学的研精阐微。自古以来,怀旧就凭借其含蓄的动能活跃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肌理中。人们习惯以故人、故乡为怀念的对象。怀旧是留别诗词的杨柳,也是清明时节的祭酒,还是现代流动社会中永恒的文化乡愁。其本质就是对过去的重构和对历史的再造。怀旧不仅给人以精神寄托,还为现代社会所引发的身份断裂和道德危机提供了有力的回应。[5]17世纪末到20世纪是怀旧疗法的探索阶段。西方学界最初把怀旧视为“思乡病”,直到1963年学者们关注到怀旧和生命回顾对老年人成功适应老化的重要性,它才从生理病症转变为心理情绪,再变为文化情怀。怀旧不再被视为大脑和心理异常引发的生理、心理或精神疾病,而是被重新解释为一段正性情绪体验、一股温暖的感觉、一种苦乐参半的情感等。[6]20世纪末,怀旧疗法(Reminiscence Therapy,简称RT)被正式提出,并发挥重要的心理社会功能。人们可以通过回忆接纳过去的负面事件,协调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维持过去与现在的连续性,从而找到自我生命的意义和价值。[7]21世纪,怀旧疗法快速发展,形塑了以“回忆”为核心的回忆治疗、怀旧疗法以及生命回顾等服务方法,它们相互交融,难以割裂。

怀旧疗法被运用到专业的人类社会服务中,呈现出以下特征。一是情感性。怀旧通过结合语言、文学、音乐、表演等艺术形式,能够激发、表现和传递人类丰富的情感,承载悲欢离合,演绎阴晴圆缺。怀旧治疗是主体情感沦陷、反刍和宣泄的过程。二是叙事性。怀旧既是对个体生命的叙事,也是对文化历史的叙事,借助空间、器物、场景以及影像等怀旧媒介,集体的文化记忆得以延续和传递。三是隐喻性。在当下的时空场域中,个体通过记忆连接过去和指向未来。怀旧是个体当下生存的一种隐喻投射。这种隐喻话语的构建不仅涉及个体内在自我的活动,还与外部社会环境紧密相关。[8]四是反思性。怀旧疗法追求主体叙事与自我反思的统一,并最终指向自我认同和连续性。自我认同并非个体自有的特质或特质的组合,而是依据个人经历达致反思性理解的自我,这种反思性解释的延续性超越了时空界限。[9]

(二) 怀旧疗法的研究与应用

虽然不同学科对怀旧疗法有各自的诠释,但其核心内涵始终是围绕对过去事件、情感及想法的回顾,帮助人们增加幸福感、提高生活质量以及提升对现有环境的适应力。[10]

国内怀旧疗法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理疾病治疗、心理治疗、医学照护等领域,尤其关注该疗法对老年群体的适用性。一方面,怀旧疗法可用于多种精神疾病的治疗和照护,例如精神分裂症[11]、阿尔茨海默症[12]等,对患者的负面情绪调节、心理状态改善、临床症状减轻、认知能力提升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成效。[13]另一方面,怀旧疗法不仅有助于应对老年人抑郁情绪[14]、抑郁症[15]和孤独感[16]等心理问题,还可以搭配阅读[17]或运动锻炼[18]等方式使用,并且个体和团体怀旧治疗都是比较有效的形式。[19]

国外怀旧疗法研究虽然同样以精神疾病治疗和心理治疗为主,但已经展现出两个新的趋势:一是研究对象从老年群体拓展到年轻人及其他群体;二是从治疗取向延伸到预防取向。例如,简短积极的怀旧治疗不仅能促进年轻人对自我和他人的适应性感知[20],还会增加其心理资源和增进其心理健康。[21]有研究表明,母子之间的怀旧对话有助于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并减少其心理问题。[22]

(三) 社会工作与怀旧疗法的融合发展

融合指的是具有差异的双方或多方通过互动达致和洽的过程和状态。融合是具有异质性的物体或事物相互接触、融为一体的过程。[23]社会工作与怀旧疗法的融合是多层次、全方位的融合,具体体现在价值观、目标、方法以及功能四个方面。一是价值共享。通过缅怀和反思过去,人们得以重新确证、理解和阐释人的价值、历史价值、经验价值以及社会文化价值。怀旧疗法与社会工作在帮助人、治愈人和服务人的过程中实现多元的价值融合。二是目标共达。怀旧疗法被运用到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中,其目标不仅是恢复记忆或治疗抑郁,更需要缓解服务对象的困难,并且试图激发个体潜能、促进个人发展以及助人改善和适应当下的生活,甚至鼓励个人以昂扬的姿态奔向未来。社会工作者通过辅导军休干部对人生经历、军旅生涯的缅怀,促进了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认同与接纳,使其形成对生命的正向体验。[24]三是方法互鉴。虽然怀旧疗法应用广泛,但在其专业化道路上还存在理论建构、操作规范、技术运用、评估体系等方面不够成熟的问题。[25]社会工作的个案和小组工作方法具有成熟的标准化、规范化操作程序,能够促进怀旧疗法的程序规范化,在服务技巧和方法上为其提供借鉴。在具体的社会工作服务实践中,可以看到一些社会工作者综合运用个案和小组工作方法,有目的地引导老年患者回顾过往精彩的生命故事,以帮助其改善心理情绪困扰并实现自我整合[26],充分体现了怀旧疗法与社会工作的互融互鉴。四是功能互补。怀旧疗法在个体层面提高了社会工作助人功能的效力,但其社会功能的发挥却需要社会工作从中助力,因为社会工作不仅改变个人,也强调对社会环境的改善和影响。社会工作强调“人在情境中”,注重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帮助服务对象重构对过往人生经历的解读,确立具有积极意义的多元价值取向[27],从而促进怀旧疗法发挥更为深远的社会作用。

二、社会工作服务中怀旧疗法的实践模式

国外相关研究根据形式不同将怀旧分为六种类型:一是人生回顾型,即通过怀旧来协助老人接纳过去与现在的不同,重构人生意义;二是工具性怀旧,即通过怀旧重拾过去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方法;三是传递性怀旧,即通过怀旧将文化遗产或个人经历传递给下一代;四是叙事性怀旧,即回忆和描述生平经历和过往逸事;五是规避现实型怀旧,即通过回顾过去辉煌事迹来抵御当前困境;六是强迫性怀旧,即重新发掘能带来内疚、苦涩和绝望感的负面回忆,忆苦思甜。依据怀旧的目的,社会工作服务中的怀旧疗法包括四种模式。

首先是叙事性怀旧模式,即以服务对象的整个人生经历作为怀旧的客体,根据时间顺序对过去展开怀旧,促使服务对象接纳并认同自我的过去,从而活在当下。由于该模式关注服务对象过去所面临的矛盾与冲突的解决,因此在回顾过程中要特地留意服务对象没有提及而在特定人生阶段一般会经历的事情,以便从中发现其可能刻意回避的痛苦或一直未能解决的矛盾。在对癌症患者采用怀旧治疗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特别关注积极的记忆而不喜欢负面记忆或无法解决的事实。[28]社会工作者要帮助服务对象重新审视过去的痛苦经历,寻找过去积极的人生意义,并与其一起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从而弥补其对过去的遗憾,帮助其全然接纳自己的人生,实现生理、心理和心灵的和谐。有研究指出,通过回顾慢性肾衰竭患者自患病以来的经历,重新剖析与整理其在疾病历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患者的服药信念、自我管理能力、自尊水平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29]

其次是工具性怀旧模式,即服务对象从过去的顺境与逆境中汲取力量来应对当下在情感、生活、行为方面的困境。工具性怀旧模式不遵循一般化的童年、青年及中老年的生命周期回忆次序,而是根据服务对象当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确定方案,把自我的生命经历当作成长的源泉,带有目的性与选择性地对过往的成就、挫折或人生重大转折点展开怀旧。当怀念人生中的得意经历时,服务对象能够从成功的经历中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充满潜能的,从而唤起其解决问题的自信心与进取心,并积极总结行动策略,解决现实问题。一项实证研究发现,村改居老人通过回顾过去的人生成就与家庭责任,形成了更为积极的自我评价,减轻了内心的无价值感与无力感。[30]当怀念人生中的失意经历时,社会工作者需要引导服务对象探究失败的原因并从中吸取教训,重新挖掘挫折在磨砺意志与鞭策成长方面的价值与意义。工具性怀旧通常以小组的形式聚集同质性的服务对象来开展怀旧活动。小组不仅能够为成员提供归属感、认同感以及丰富的情感共鸣和情感支持,而且是组员之间经验分享、团结协作、共同思考的重要场所。

再次是传递性怀旧模式,即通过怀旧提升服务对象的社会参与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满足其寻求更大发展的需要。与前两个模式不同,传递性怀旧模式并不聚焦于解决服务对象过去或现在遇到的问题,而是预防其社会功能的衰退,并恢复与发展其社会功能,具有积极的发展取向。该模式强调个人成长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应通过自我能力的提升来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其重点在于鼓励服务对象主动表达对未来发展的困惑以及希望达成的目标。怀旧不仅能够帮助服务对象找回自我,同时也能在变化的社会环境之中,帮助个体重新确认自我、感知自我,进而把握生活。[31]在具体实施中,社会工作者需要在评估服务对象现有资源、能力、目标的基础上,帮助其在怀旧过程中重拾过去的技能、优良品质、社会支持网络、经验智慧、价值理想,以应对社会变迁加速所带来的焦虑感与不确定性。传递性怀旧的运用范围十分广泛,主要适用于协助学生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帮助即将退休的老人完成角色转换,以及解决外来务工人员进入新环境的社会适应问题等。

最后是整合性怀旧模式,即通过怀旧让服务对象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而这种生命周期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从而建构整合性的人生意义。该模式关涉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连续统一性,强调对于过去的怀念既要立足于现实,又要指向未来。一方面,从怀念过去中,服务对象意识到其生命中充满了珍贵的、有意义的事件,从而赋予过去经历以积极的人生意义。另一方面,过去虽然值得眷恋,但怀旧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回到过去,不能困于对过去的盲目向往而封闭对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的体验与感受,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规划。服务对象需要在怀旧中接纳过去与现在的不同,正是这种不同预示着人生未来无限的可能性。社会工作者只有遵循个别化原则,最大限度地尊重服务对象的个性、认识和愿望,才能深入挖掘其独特的生命意义,最终实现深度疗愈和自我整合的服务目标。在具体服务中需要注意三点:一是避免对过去的过度美化;二是服务对象的过去、现在、未来并不是割裂的,而是整合于个体的生命周期之中;三是要明确服务对象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态度与想法。

三、社会工作服务中怀旧疗法的实践框架

虽然国外有学者根据怀旧疗法的理论基础提出标准化、可操作的理论框架,但也仅仅区分了随意放松的简单怀旧和结构式的生命回顾,并没有提出规范有序的实践步骤。[32]国内有研究者提出了陪伴式人生回顾疗法的操作步骤,包括关系建立、意义建构、正向回顾、负向回顾以及死亡教育。[33]在医学治疗中,怀旧疗法的实施步骤基本包括准备工作、主题谈话、治疗评估、制定未来计划、家庭随访等部分,不同的实施者在具体操作时会有所差异。[34]基于社会工作服务的行动逻辑和怀旧疗法的研究基础,怀旧疗法的实践框架可以包括风格匹配、怀旧链接、回忆救赎、叙事解构、认同重构以及托物寓意六个行动步骤。

(一)风格匹配

怀旧是极具个人审美色彩的偶发行为,要将弥散的怀旧稳定在疗法的规程内,就需要定制符合服务对象审美的怀旧方案。所谓风格匹配,是指第一步要通过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求,根据现实问题和个体能力制定契合的服务方案。为服务对象匹配合适的怀旧风格需要社会工作者精心地“量体裁衣”。一方面,“量体”不仅要经过多次深入的会谈,了解服务对象的基本身心健康情况、特殊人生经历、怀旧类型偏好等资料,还要系统地评估问题成因、问题状况以及服务对象配合服务的能力水平。这是因为怀旧主体必须是有一定生活阅历的人,尤其是成熟且焦虑的成年人,而那些襁褓中的婴儿、在温室中成长的幸福之人往往不会怀旧。另一方面,“裁衣”要建立在符合甚至迎合服务对象的审美之上,因为个体无法对不符合其审美的怀旧主题和触发物产生怀旧之情。“裁一身好衣裳”,一是要甄选怀旧的触发物,例如老照片、老歌曲、纪念品等;二是要让怀旧素材与服务对象相匹配,匹配操作可以通过简单怀旧或服务对象主动提出、自由挑选以及对素材偏好排序等方式进行;三是要根据前面的工作制定详细的服务计划,包括怀旧的主题、形式、周期以及服务的目标、方案和资源准备等。社会工作者在整个过程中需要遵循共同参与原则,鼓励服务对象亲自参与讨论和方案设计。总之,方案设计不仅要符合服务对象的审美心理,更要达到反思式怀旧乃至认同式怀旧的理想目标。因为认同式怀旧更积极、更倾向于解决个体深层次的心理困境,并越来越凸显其在生存论和存在意义上的价值。[35]

(二)情境链接

怀旧感的袭来通常是某个瞬间,但偶遇这个瞬间却需要一个酝酿过程,所谓激发怀旧感的特殊情境就是这一酝酿过程的产物。有研究发现,对许多流亡者和移民而言,创造链接对象(linking objects)及链接现象(linking phenomena)可以帮助他们继续与过去接触,同时适应新的环境。[36]许多音乐综艺借助蕴含时代气质与集体记忆的音乐作品串联起过去与现在,使听众获得情感共鸣与精神代偿。[37]这些都说明怀旧不是完全凭空产生的,而是需要一定的媒介,这里的链接对象或链接物就是触发怀旧的媒介,本文概念化为“怀旧触媒”。“触景生情”形容的是服务对象受怀旧触媒启发,不知不觉地开始追忆过往的过程。为了把握怀旧的前奏及氛围,社会工作者需要关注以下特征和技巧。首先,怀旧触媒既可以是实体物件,也可以是非实体的,例如一句口号、一种气味等,还可以是一个精心安排的场景。触媒不以多寡为要,只要能够激发服务对象讲述怀旧故事即可。其次,服务对象之“情”是一种苦乐参半的情感,既有对往昔的怀念,也有重温旧梦的喜悦,甚至往往夹杂着“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的惋惜和感伤。最后,社会工作者要综合运用怀旧锚定技术、沟通技术、会谈技术,不断强化服务对象的专注力和聚焦感,以便锚定到服务计划拟定的怀旧主题上,辅助服务对象以舒缓的心情稳定进入怀旧体验中。

(三)回忆救赎

回忆救赎是服务对象获得正反馈的叙事基调。鲁迅所著的《朝花夕拾》并非单纯地回忆过去,而是一种基于新的自我意识而重新发现的过去。[38]人们对“朝花夕拾”一语有两种迥异的理解:一种认为到了晚年还能重新回忆起早年的美好,这是美好、温暖的事;另一种是把回忆当作已经凋零的花朵,到了迟暮之年回想起,只觉得可怜和惋惜。其实这两种态度分别就对应了怀旧过程中主体的两种态度倾向或情感体验,更决定了叙事风格是以“渐至佳境”的救赎序列还是以“每况愈下”的污损序列来呈现。[39]对于处于困境中的服务对象而言,往往倾向于厚古薄今,甚至较易进入污损序列叙事。为此,怀旧疗法应在避免污损序列叙事的同时,锚定救赎序列叙事,但这并不意味着回避伤痛记忆和情绪,因为正向情绪和负向情绪的生命故事都会在后续过程中得到结构化的整理。在此之前,为确保怀旧体验的延续性以及获得丰富的怀旧素材,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怀旧过程充满了情感,体现在怀旧主体需要他人提供适时的情感支持、共情和共鸣,在个体模式中可以是社会工作者或服务对象的亲人、爱人等重要他人,在团体模式中主要是组员,在社区模式中则兼有之。另一方面,服务对象可能会因为一时情绪或单纯想不起来而无法继续怀旧,社会工作者应耐心等待其整理心情或回想细节,甚至通过一些方法辅助和激发联想。比如自我披露或者提供更多的怀旧触媒,以及补充更多的线索、信息和社会历史背景等。个体所经验到的对往事的自传式回忆,实际上是基于某个生活阶段中的一般事件及特殊事件的知识而建构出来的。当个体将所有的这些信息组织到一起,其便拥有了过去。[40]

(四)叙事解构

在生命回顾疗法中,正向回顾旨在强化自身优势和建构生命意义,负向回顾则为了提取挫折经验和赋予不幸以意义。[41]正如生命回顾疗法“继往开来”式正能量的精神追求所体现的,怀旧疗法缅怀过去是为了整理、理解和重构过去,更是旨在接纳崭新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即“叙事解构”。叙事解构既要允许服务对象把怀旧事件娓娓道来,也要以非评判的态度倾听主体叙事和陪伴情感抒发,关键是体会“放下过去”的人生哲学。放下过去就是通过“他者”(the other)意识理解、释怀和接纳过去。在这个时空交错的认识过程中,我既意识到“自我”,也意识到“我”为“他者”,由此确认“我”的存在,成为一种叙事和理解自我的角度。换句话说,怀旧中的“我”,既在身处旧时之我的场域中复现了生命故事及历程,又从今时之我的视角观摩到“我”作为“他者”角色的经历和情感。这种“他者视角”在怀旧过程中不断闪现,由此主体在回望“旧时之我”时,就会产生“虽然他……但是也……”的意义解读。这种意义趋向于追求一种释怀、认同以及圆满的情绪和理解。“他者视角”是吐故纳新的必要方法,因为“他者”问题的解决关键不在于消灭“他者”,而在于“他者意识的转换”,即克服有害的他者意识,建构有益的他者意识。[42]另外,构建新故事、新意义和新意识都离不开专业技术的引导和训练。社会工作者要反复运用生命故事技术和人生隐喻技术,辅助构建和垒砌服务对象意义世界的生命大厦,帮助其吸取怀旧产生的骄傲、勇气、爱等情绪能量。

(五)认同重构

怀旧是从失去到爱的桥梁,往往能唤醒人们温柔、爱、被爱和敬畏等社交情绪。这座桥梁并非凭空出现。人们之所以能够通过怀旧“认同重构”,重燃生活信心并活在当下,是因为怀旧疗法对怀旧事件的审美、意义和思维进行了三层重构。一是在审美上,怀旧作为一种心理体验和文化体验,它所指向的是一种完美的、理性化的状态,而怀旧本身在趋向这种完美状态的过程中又呈现出对现实痛感有节制的审美表现。怀旧借助构想和想象修复过去,进而产生一种感性审美运作下的理性思考,即带有反思意识的审美方式。二是在意义上,不仅要重构意义,还要取舍意义。这一步需要按服务计划强调怀旧的意义,即整理过去就是为了肯定当下、把握当下和活在当下。三是在思维上,怀旧本身具有认知建构的功能,再加上怀旧疗法巧妙利用怀旧图式的习得性和惰性,在干预过程中改变旧有怀旧图式的认知建构模块[43],服务对象的怀旧思维表征得以重构。总之,这三层重构共同建立了服务对象对过去自我的认同,并将这种认同延续到了当下。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社会工作者不仅要通过怀旧疗法给予服务对象信心支持,还需要切实解决其当下面对的部分问题和满足其现实需要,以便减少其做出积极改变的阻力。

(六)托物寓意

怀旧疗法的终极理想是形塑一种永恒认同式的怀旧。只有这样,个体才能通过构建一个有深度的自我历史或是一种保持生命的热情和充实,持续性地获得一种能够凝聚自我的感情,即认同“深度”的持久性。所谓托物言志,其实是形容借助一系列有形和无形的事物强化或保存怀旧产生的精神、思想、情感和品格,从而成为将来个体受挫时内生性的精神慰藉和鼓励。如此一来,即使怀旧服务停止或未来服务对象再遇难题,那份永恒的认同感仍然持久发挥作用。怀旧疗法可以通过三个步骤帮助服务对象展望未来。首先,写下怀旧感伤,重温幸福回忆。假如仅仅是回想记忆中的消极事件,就会强化伤感的念头并陷入其中,然而写作却为情感的反思、整理与宣泄提供了合适的表达渠道。[44]就写作而言,因为叙事写作就是在对存在问题进行组织、整合与分析,高度结构化的语言自然会引导人们寻求意义、增强领悟和促进同一。具备写作能力的服务对象可以通过随笔、日记、自传、信件或主题写作等模式展开写作[45],而缺乏能力的人则可以尝试以录音、录像来代替书写,关键是要服务对象自我梳理。其次,创造仪式化见证。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引导服务对象在怀旧体验中发掘新故事、新感想和新理念,还要鼓励其用话语表达出来,并且必须面向见证者,使其收获成为经验事实。具体包括三个步骤:一是组建见证团队,提供真诚的支持和共鸣,团队成员可以是亲密他人、同质群体或社区居民等;二是服务对象亲自讲解怀旧的收获;三是通过举行类似“人生出场”的小型仪式宣告怀旧结束,从而使服务对象赋予并铭记怀旧触媒新的意义,怀旧触媒也就成为将来的纪念物。最后,记录人生寄语,即通过文字、录音和影像等方式记录服务对象当下对未来的期望。当服务对象不定期回看这些寄语时,能够时常感受到来自过去的信任和鼓舞。这些期望不是服务对象当下对未来的幻想,而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生活信仰,更是创造未来的自证预言。

四、社会工作服务中怀旧疗法的核心技术

在社会工作服务中,怀旧疗法不仅运用了社会工作基本技术,还突出了审美匹配、怀旧锚定、时空隐喻和生命故事四项核心技术。

(一)审美匹配技术

正如营销怀旧产品的关键技术是增强和迎合消费者的怀旧审美,怀旧疗法作为一种需要被服务对象接受和适应的疗愈服务,其首要技术就是匹配符合服务对象的怀旧审美。之所以审美匹配技术如此关键,是因为一旦怀旧素材不符合个体审美,怀旧现象根本就无从发生。比如学生期的青年不会怀念新婚的温馨,往往对家庭责任、乡土情怀等文化价值也不敏感。与电影疗法基本技术的立意相同,怀旧疗法的审美匹配技术涉及身心状况、问题情况、兴趣爱好、文化信仰以及隐喻性等多方面的匹配。[46]怀旧疗法的服务基础是适合的怀旧素材,其审美匹配技术包括以下操作步骤。首先,利用量表、问卷和访谈等方式调查服务对象对不同事物的怀旧倾向,初步筛选出可能吸引服务对象的怀旧主题,例如青春、家庭、亲人等,甚至发现对个体而言十分重要的怀旧事件,比如恋爱、高考、结婚等。其次,根据服务对象对备选怀旧主题、怀旧事件及其文化价值的评价高低和偏好程度,先对怀旧素材质量进行排序,再根据服务计划甄选一定量的素材。最后,在每次服务开始前都需要通过简短的聊天进行预试,以确认该次怀旧主题仍然符合服务对象的审美。这一方面是因为服务对象受到先前服务效果的影响,怀旧审美可能会有所变化;另一方面,在周期较长的服务中,最后几次服务预定的怀旧主题也需要确认,因为较长的时间跨度和生活琐事也会影响服务对象的审美。

(二)怀旧锚定技术

有关锚定效应的研究表明,通过怀旧故事分享建立老年人积极怀旧内部锚,能够有效提高其积极情绪和幸福感。[47]这说明怀旧锚定技术有益于引导和维持服务对象积极稳定的情绪体验。在怀旧疗法中,怀旧锚定技术不仅避免了回忆的无序发散和过度偏移,还有助于催发联想和回忆扎根。怀旧锚定技术的功能通过舒缓技术、身体技术和心理技术三个方法实现。一是舒缓技术,即一开始就调节好舒适的身心状态,以便后续怀旧的心情和倾向都保持积极水平。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效果,是因为人们在做决策或诠释事物时会不自觉地重视最初获得的信息,并且往往不会大幅度偏离初始状态。舒缓技术的实现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陪伴宠物、计划周末活动或者想象自己的至爱亲朋。二是身体技术,其主要依靠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这五感。譬如通过品一杯茶或听一段音乐帮助服务对象从怀旧的幻想世界链接回现实世界。又譬如让服务对象触摸怀旧触媒,并且尽可能具体地描述它,以便将旧联想锚定到特定的主题上。三是心理技术,其往往借助小游戏的形式展开,潜移默化地干预服务对象的思维和心理。当服务对象在怀旧中陷入创伤记忆且痛苦不堪时,玩记忆力游戏、穷举游戏、数字游戏或者使用锚定式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基本信息,都能够将其思维锚定到当下的事情中。

(三)时空隐喻技术

隐喻是一种日常化的思维方式,它能表达人与事物的关系,让话语出现意义。隐喻在怀旧叙事中广泛存在,其中以旅行隐喻、电影隐喻和腐坏隐喻为典型。这三种隐喻的意象图式表征分别对应汉语时空隐喻中的路径图式、容器图式以及“前—后”图式。[48]正因为怀旧主体总是通过各种时空隐喻赋予和建构生活意义,所以时空隐喻技术能够借助经典隐喻发挥功能。首先是旅行隐喻,就是把人生比作一场旅行,因此时空是有起点、终点、路径、位移和方向的移动,而服务对象所怀念的事物就是路径中的一个节点。旅行包含起点、地图、路线、景点、目的地和回归等要素,其中地图不仅指涉世界中的一个典范,也可能预设了一个叙事,这表明个性化和主观性的旅行视角是建构事件之间因果关系的主要方式。社会工作者要想理解和影响服务对象的旅行隐喻,关键就是要绘制旅行地图、代入旅行视角以及凸显旅行节点。其次是电影隐喻或戏剧隐喻,包括剧本、剧情高潮和低谷、结局、观众等组成部分。电影隐喻主张自己既是导演也是主角,“主角如何演绎精彩人生”是其终极命题。在这种隐喻之下,服务对象怀念的过去和当下的困境都被视为剧情的一部分,同时也意味着主角的境遇只是一时起伏。社会工作者的责任就是唤醒服务对象的主体性和主角意识,从而积极把握自己的人生走向。最后是腐坏隐喻,往往把生命、生活乃至时代都看作走向腐烂和衰亡的过程。通俗来讲,就是从前“好”,现在“不好”。例如,“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体现过去慢速的审美话语隐喻[49],而现代社会节奏的快速变化却令人无所适从。实际上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悲歌与颂歌,人生的各个阶段也自有其价值和意义。对于腐坏隐喻,社会工作者不仅要逐步改变服务对象颓废的生活认知,还需要引导其运用积极的叙事话语构建新的替代隐喻。

(四)生命故事技术

一个人就是一部由自己主观建构的生命故事汇集而成的历史。生命故事包括那些对自我和个体非常重要的记忆。尽管生命故事处于动态变化中,但仍有一些特定的记忆尤为重要,并常常被个体唤醒与讲述,这是生命故事相对稳定的部分。个体通过生命故事的叙事方法定义、评估和解释自己在社会环境中的生活,进一步回忆和传达某种社会文化情境,并由此形成了身份与自我理解的基础,因此生命故事技术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和构建自我认同。老年人在回溯生命故事的过程中不仅能够确认自我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而且促进了他人与社会环境更加理解与认同老年群体。[50]生命故事技术的运用包括以下步骤。首先是取材,即选择足以成为生命故事的记忆。为何某些记忆会被选为生命故事,学界尚未形成共识,但至少与事件特征紧密相关。例如,与目标追求高度相关、具有较高情感强度、重要的事件更有可能成为生命故事,即生命故事技术构成事件的主要特征包括目标性、情感性和重要性。其次是解读服务对象记忆深刻的人生重要事件节点,不仅要重新理解和评价这些事件,更要探寻某些高光时刻蕴含的生命能量。再次是引导服务对象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及其感受到的能量,这不仅有利于获得情感共鸣和心理支持,而且情感还会进一步对个体的怀旧状态产生积极影响。最后是续篇,指规划未来个体生命故事的各种重要节点,并通过打破当下的限制藩篱来尽可能提高成功实现和续写个体历史的可能性。这既是为个体续写生命故事,也是为集体存储历史记忆。得益于技术赋能,个体记忆越来越成为主流社会忽略的某些记忆议题的集体记忆来源,也逐渐成为对抗遗忘的重要手段。总之,生命故事就是一个个人化的故事结构,其与自我和个体身份紧密相关,怀旧疗法正是借此帮助个体找到蕴含在深刻记忆中的身份与意义。

五、社会工作服务运用怀旧疗法的注意事项

首先,社会工作服务运用怀旧疗法需要谨慎遵循专业原则。一是主动倡导原则。为了保持服务对象怀旧思维的活跃性,社会工作者既要主动适时提供情感支持和同理共情,也要充分利用怀旧触媒或信息储备及时疏通服务对象回忆受阻情况,但是维持个体活跃怀旧状态的关键是社会工作者真诚的好奇、关心和沟通。二是自由畅想原则。即使有时怀旧会偏离主题或者陷入消极情境,社会工作者也绝不能粗鲁地打断、制止服务对象的怀旧叙述,更不能牵强地转移怀旧话题,否则就会破坏良好的怀旧氛围。此时利用社会工作沟通技术和怀旧锚定技术,仍然可以引导服务对象在既定主题下自由展开怀旧联想。三是价值中立原则。社会工作者不应对服务对象的怀旧触媒、怀旧内容、个人经历以及怀旧文化做出优劣的评价和判断,而是要尊重其人格、个性和社会文化的差异性,在个体回忆的土壤中挖掘价值。四是最小伤害原则。怀旧难免会感慨逝去的过往,甚至因美好逝而不返而感伤。如果服务对象怀旧时产生强烈的情绪波动或一直深陷回忆不能自拔,那么社会工作者就需要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暂时帮助个体从痛苦回忆中抽离,以免造成二次伤害。暂时抽离并不代表逃避记忆事件,而是为了整理好情绪后更坚定地面质过去的情感和思想。五是隐私保密原则。保护服务对象的隐私是怀旧疗法最重要的原则,即社会工作者不能以匿名、化名、改编等任何形式传播服务对象的怀旧记忆。一方面是因为怀旧记忆具有特殊性和敏感性,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之间必须保持稳定的信任关系。另一方面是因为个体记忆一经表达便成为社会记忆,并且容易引起相关社会成员的集体记忆和情感共鸣,所以保护个体隐私也是保护集体记忆。

其次,要对怀旧疗法的运用范围进行重新定位,主要是明确服务的群体、技术和层次。一是要明确怀旧疗法除了服务老年人,还应惠及中青年群体乃至大学生,并且要遵循不同群体的特点。老年群体或许习惯怀念年轻时的成就和重大人生经历,而不论“千禧一代”还是“Z世代”,也许更倾向于怀念影视媒介中激动人心的集体经历。[51]怀旧并非年迈者的特有心理,其在年轻人的旅游、购物以及时尚生活中均有具体体现。二是要通过跨学科整合而形成系统性的怀旧疗法技术框架体系。不同层次的技术指向不同的服务目标或同一服务目标的不同程度,技术层次的厘清有助于明确服务目标的重点和先后次序。三是要根据不同的服务形式确定某次服务需要达到的怀旧层次。社区形式的怀旧同时面向众多直接或间接接触的服务对象,因此往往只能达到单纯怀旧或内省怀旧层次。个体形式的怀旧和团体形式的怀旧立足于面对面的深入交流,则更容易达到内省怀旧和阐释怀旧的水平。

再次,要认真审视迥异的现代怀旧艺术形态。随着过去与人类存在的深层困境缠绕越发紧密,人们的意识行为更加深入,在审美风格上表现为“朴素—游移—永恒”的发展趋势,即朴素回归型怀旧、游移反思型怀旧和永恒认同型怀旧。[52]之所以要审视这些怀旧形态,是为了理解服务对象如何求助过去、如何对待现实和过去的关系、如何在时空间隙中安置自己的精神生活。回归型怀旧中的怀旧主体完全刻意回避现实困境,沉溺于爱上过去并回到过去状态,属于主观唯心的虚无幻想。反思型怀旧既是对自我和他人、传统和现实、失去和拥有等相对事物的反思,也是对怀旧行为本身的反思,即对“过去是否真的值得我如此怀念”的反思,彰显了怀旧主体的人格独立和批判精神。认同型怀旧是人们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是基于重构过去而实现的身份认同、人格认同和文化认同,既活在当下,也面向未来。

最后,要继续提高怀旧疗法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性,推动本土化发展。第一,要扩充知识。社会工作者不仅要拓展学习心理学、社会学甚至文学的学理性知识,还需要主动吸收社区文化、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等通俗的生活知识和经验知识。在实际服务过程中,真正有效的知识运用应当表现为“去专家化”和“接地气”。第二,要革新理念。怀旧疗法的理念需要紧跟时代潮流,尤其是要重视媒介技术承载和表达怀旧的新趋势。如今纸质信件、纸质书籍、磁带以及录音机等旧时的媒介不仅承载了个体怀旧的内容,自身也成为怀旧的对象。换言之,理念上的怀旧触媒不一定是媒介承载的记忆内容,也可以是媒介技术本身,包括媒介技术的使用方法、风格和年代感,甚至是怀念媒介的“落后性”、复杂性、低效率及其背后代表的慢节奏时代。第三,要总结经验。怀旧疗法需要大量的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例如怀旧访谈引导问题表、怀旧主题及其框架、怀旧触媒实体等。但其本身在运用过程中也在不断产生这些资源,因此需要有效地归纳总结实践规律,储存、提炼和发展出一些通用性强、效果优良的问题提纲、媒介名录和操作指南。

参考文献
[1]
朱新秤. 正确看待青年怀旧情结[J]. 人民论坛, 2019(26): 118-119. DOI:10.3969/j.issn.1004-3381.2019.26.042
[2]
管健. 青年热衷怀旧现象透视[J]. 人民论坛, 2019(26): 116-117.
[3]
杨向荣. 影像的怀旧记忆书写及其认同话语建构——从“80后”童年动画片的怀旧现象说起[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5): 148-156.
[4]
欧阳丽花, 徐仲佳. 海派文学的文化记忆: 《海上花列传》的怀旧书写[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9(1): 114-122.
[5]
孙怡冰. 作为一种社会危机的回应: 《上来透口气》中的乡村与怀旧书写[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1): 110-115. DOI:10.3969/j.issn.2095-0292.2022.01.021
[6]
薛婧, 黄希庭. 怀旧心理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 2011(4): 608-616.
[7]
DEVI P , MEXINA J S . Effectiveness of reminiscence therapy on reduction of stress among elderly residing in old age hom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s in nursing management, 2018, 6(3): 191-195.
[8]
华鸿燕. 社会认知语言学视域下隐喻性话语的意义建构[J]. 外语学刊, 2024(1): 98-104.
[9]
安东尼•吉登斯. 现代性的后果[M]. 田禾, 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0: 58.
[10]
BULECHEK G M , BUTCHER H K , DOCHTERMAN J M , et al. Nursing interventions classification (NIC)[M]. 6th ed. St. Louis: Elsevier Health Sciences, 2013: 323-324.
[11]
齐桂花. 结构化团体怀旧疗法对老年精神分裂症病人社会功能的影响[J]. 全科护理, 2022(29): 4092-4094.
[12]
赵银华, 张颖. 怀旧疗法对老年阿尔茨海默病病人认知功能的影响[J]. 护理研究, 2018(11): 1736-1740.
[13]
孙辉, 陈红英, 王毓淇, 等. 怀旧疗法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分析[J]. 心理月刊, 2023(14): 75-77.
[14]
倪传艳, 杨波, 巨明星, 等. 思维导图联合怀旧疗法对AD患者抑郁情绪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 重庆医学, 2021(9): 1514-1517.
[15]
童峰, 杨轶, 王娜娜. 回忆疗法对老年人抑郁症状缓解的有效性: 系统评价[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3): 46-63.
[16]
刘诗祺, 秦思, 白惠琼, 等. 怀旧疗法对成都市养老机构老人孤独感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8(9): 2241-2242.
[17]
李德重, 岳阳, 孙连峰, 等. 阅读联合怀旧疗法对中老年抑郁症的治疗效果[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22(2): 223-226.
[18]
傅玉香. 怀旧疗法结合重度有氧运动对阿尔兹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1(19): 3535-3538. DOI:10.3760/cma.j.cn221370-20191126-00998
[19]
白治繁, 沈军. 个体怀旧治疗与团体怀旧治疗对养老机构老年人抑郁情绪的影响[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8(8): 1083-1089.
[20]
PILON M F, HALLFORD J D, HARDGROVE S, et al. Remembering for relationships: brief cognitive-reminiscence therapy improves young adults’ perceptions about self and others in social relationships[J].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023, 40(3): 955-975. DOI:10.1177/02654075221122943
[21]
HALLFORD D J, SARAH H, MEGHNA S, et al. Remembering for resilience: brief cognitive-reminiscence therapy improves psychological resources and mental well-being in young adults[J]. Applied psychology: health and well-being, 2022, 14(3): 1004-1021. DOI:10.1111/aphw.12364
[22]
MADELINE G , ELAINE R , SABELLE S , et al. Maternal reminiscing and children’s socioemotional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a large pre-birth longitudinal cohort study, growing up in New Zealand[J]. Journal of cognition and development, 2023, 24(5): 678-703.
[23]
王思斌. 我国社会工作从嵌入性发展到融合性发展之分析[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3): 29-38.
[24]
杨国庆, 刘辉. 军休干部的人生历程与自我整合——一项基于缅怀往事疗法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19(2): 31-36.
[25]
罗秋宇. 老年社会工作服务中怀旧疗法的运用与反思[J]. 社会与公益, 2021(1): 14-18.
[26]
许飘, 张一奇. 生命回顾疗法介入老年科患者集体记忆困境的实务路径——以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为例[J]. 中国社会工作, 2021(27): 28-32.
[27]
王亚荣, 方香廷. 整合建构: 人在情境中的可解释性研究[J]. 社会工作, 2018(4): 16-26,110.
[28]
BRUCE ALLEN STEVENS. The dark story: does it have a place in a life review?[J]. Journal of religion, spirituality & aging, 2019, 31(4): 369-376.
[29]
曲文艳. 人生回顾干预对慢性肾衰患者自我管理、服药信念及自尊的影响[J]. 新疆医学, 2023(7): 883-886.
[30]
程玲雁. 人生回顾疗法重构村改居老人自我认同感的实证研究[J]. 黑龙江科学, 2023(11): 28-30,34.
[31]
赵静蓉. 现代人的认同危机与怀旧情结[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5): 31-36,175.
[32]
LIN Y C, DAI Y T, HWANG S L. The effect of reminiscence on the elderly popul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J]. Public health nursing, 2003, 20(4): 297-306. DOI:10.1046/j.1525-1446.2003.20407.x
[33]
翁智超, 魏德毓, 吴红. 陪伴式人生回顾在安宁疗护中的个案研究[J]. 医学与哲学, 2022(17): 31-35. DOI:10.12014/j.issn.1002-0772.2022.17.07
[34]
李铭洁, 李紫腾. 怀旧疗法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老年患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21(11): 27-29.
[35]
赵静蓉. 现代怀旧的三张面孔[J]. 文艺理论研究, 2003(1): 81-88.
[36]
LIJTMAER RUTH M. Social trauma, nostalgia and mourning in the immigration experience.[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2022, 82(2): 305-319. DOI:10.1057/s11231-022-09357-8
[37]
陈一占, 李宁. 音乐、记忆、共鸣: 音乐综艺中的怀旧叙事与身份认同[J]. 新闻世界, 2024(3): 88-91.
[38]
邱焕星. 《朝花夕拾》: “旧事重提”与鲁迅的“复性革命”[J]. 鲁迅研究月刊, 2023(6): 27-35.
[39]
李明, 杜建政. 旧事为何重提?——忆旧、叙事与自传记忆的功能研究及其整合[J]. 心理科学进展, 2015(10): 1732-1745.
[40]
丹尼尔•夏克特. 找寻逝去的自我: 大脑、心灵和往事的记忆[M]. 高申春, 译.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8: 88.
[41]
刘斌志, 叶欢欢. 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 老龄科学研究, 2023(5): 27-39. DOI:10.3969/j.issn.2095-5898.2023.05.004
[42]
吴多键. “他者”意识的重建——解决“他者”问题的儒学方案[J]. 周易研究, 2023(3): 82-90.
[43]
戚涛, 朱妤双. 情感、认知与身份: 怀旧的图式化重构[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3): 60-70.
[44]
魏维. 疗愈写作视野下的周氏兄弟童年回忆散文写作论[J]. 写作, 2023(6): 81-90,121.
[45]
刘斌志, 郑先令. 个案社会工作服务中的写作疗法: 理论框架与程序指引[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2): 1-19.
[46]
刘斌志, 赵茜. 电影疗法: 整合声光影的社会工作服务新探索[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2): 78-91,119.
[47]
王晓庄, 安晓镜, 骆皓爽, 等. 锚定效应助推国民身心健康: 两个现场实验[J]. 心理学报, 2018(8): 848-857.
[48]
何亮. 汉语时空隐喻的意象图式表征系统及其表达体系[J]. 北方论丛, 2015(2): 63-68. DOI:10.3969/j.issn.1000-3541.2015.02.010
[49]
张雪, 杨向荣. 一个反思竞速现代性的寓言文本——《从前慢》的“慢记忆”书写及其隐喻[J]. 浙江社会科学, 2022(8): 138-145,161. DOI:10.3969/j.issn.1004-2253.2022.8.zjshkx202208015
[50]
李月. 获取情感支持与讲述生命故事: 老年人的互联网社交实践[J]. 东南传播, 2024(3): 134-138.
[51]
吴世文. 网事绵延: 社会记忆视角下的中国互联网历史[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2: 110.
[52]
杜璇, 刘于思. 念往昔以慰孤独: 媒介技术怀旧对青年心理健康的影响[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2(5): 5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