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5, Vol. 25Issue (2): 76-84.
0

引用本文 

魏小芳, 周颖, 王旭辉. 小组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情感重塑研究——以W村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5, 25(2): 76-84.
WEI Xiaofang, ZHOU Ying, WANG Xuhui. Research on the Emotional Remodeling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s Families through Group Work Intervention: Taking Village W as an Example[J]. Social Work and Management, 2025, 25(2): 76-84.

基金课题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优化福建省乡村人力资本配置促进经济振兴对策建议”(FJ2021B045)。

作者简介

魏小芳(1998— ),女,汉族,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家庭社会工作.

通讯作者

周颖(2000— ),女,汉族,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工作行政;Email:1194883391@qq.com.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24-03-04
小组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情感重塑研究——以W村为例
魏小芳 , 周颖 , 王旭辉     
闽南师范大学法学院,福建 漳州,363000
摘要: 以河南省林州市W村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式访谈方法对10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情感缺失问题进行分析,发现留守儿童家庭情感缺失主要表现为情绪积压、出现偏差行为、错误认知和社交能力差四个方面。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指导下,运用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和互动模式,通过三阶段七次小组活动,对留守儿童家庭情感重塑进行小组工作介入。研究表明,小组工作对改善留守儿童家庭情感有催化作用,从留守儿童个人及其环境系统介入有助于缓解父母家庭功能缺位的负面影响,良好的家庭沟通有利于促进亲子关系缓和。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家庭情感重塑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Research on the Emotional Remodeling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s Families through Group Work Intervention: Taking Village W as an Example
WEI Xiaofang , ZHOU Ying , WANG Xuhui     
School of Law ,Min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gzhou ,Fujian,363000, China
Abstract: Using structured interviews, this study learns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emotional neglect among families of ten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in W village of Linzhou city, Henan Province.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left-behind children’s family emotional deficits are manifested in four aspects: repressed emotions, behavioral problems, incorrect perceptions and poor social skills. Based on the social ecosystem theory and utilizing the Satir model of family therapy and interaction, the research team has carried out three phases of group work in seven sessions to remodel the family emotions of left-behind children. Results suggest that group work has a significant catalytic effect on improving left-behind children’s family emotions. Interventions on both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their environmental systems can help to alleviat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parental absence. In addition, fostering effective family communication can promote healthier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Key words: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family emotional remodeling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一、问题提出

为进一步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质量,2023年11月民政部联合14部门印发的《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实施精准帮扶,全面提升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和关爱服务。[1]河南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农村人口众多,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较为突出的地区之一。河南省教育厅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在校生达143.75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的9.71%。[2]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也是学者关注的对象。已有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仍然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足。由于农村学校教育资源不足,教师数量少,教学设施简单,教师大多聚焦于课本知识的讲授,对儿童的心理、情感方面缺乏教育,忽视了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3]二是亲子情感沟通缺失。因父母外出务工,亲子分隔两地,缺少情感交流,留守儿童日常遇到的困难和委屈不能及时向父母倾诉和释放,日积月累,容易产生心理压力。这些压力可能诱发消极的学业态度与思想观念,甚至影响留守儿童的自尊心与生活满意度。[4]三是监护人照看不足。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是隔代教育或单亲教育,监护人大多忙于农务,无暇对儿童的行为进行约束或纠正,使得留守儿童易产生偏差行为,弱化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5-6]由此可见,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两地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学业发展、情感交流、人际交往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受到较大影响,其中留守儿童的家庭情感重塑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拟以河南省林州市W村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运用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和互动模式的情感治疗方法,对留守儿童家庭情感重塑展开小组工作介入实务研究,以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二、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一)概念界定

1. 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导致由父母单方或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7-8]

2. 家庭情感重塑

家庭情感重塑是指重塑低质量的家庭情感,以助力留守儿童情感得到支持,健全儿童性格,消除其孤独感,为儿童提供及时的言语引导和情感支持,使其在面对困难时形成积极逆境信念。[9] 家庭情感重塑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改善家庭的病态相处模式来提升家庭成员的亲密度,修复留守儿童缺失的必要家庭情感支持。[10]

(二)理论基础

本文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查尔斯•扎斯特罗将个体所处的社会生态系统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基本类型 。[11] 微观系统是指处于生态系统中的个人;中观系统是指小规模的群体,包括家庭、学校、朋辈群体或其他社会群体;宏观系统则是指比小规模群体更大一些的社会系统,包括社区、机构和组织。这三种系统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个体的认知和行为。[12]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情感缺失问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成长环境、社会文化、家庭和朋辈群体等。本文基于扎斯特罗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结合W村留守儿童所处的现实情境开展小组介入活动。笔者针对因家庭情感缺失导致留守儿童产生的自卑敏感、孤僻、偏差行为等问题,在微观系统层面,通过对儿童自身进行干预,在与儿童建立良好信任关系的基础上,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提升自我效能感。在中观系统层面,着力解决直接影响儿童情感缺失问题的因素:一是改变因父母长期缺少陪伴造成家庭成员间病态的沟通方式;二是组织教师、学生志愿者来缓解儿童学习难、交友难的问题。在宏观系统层面的操作则是链接社区资源,组织社区相关负责人为留守儿童父母普及就业相关政策,提供乡村可就业信息,促进乡村劳动力回流。

(三)研究方法

本文以W村为研究地点开展实务活动,服务对象的确定主要通过三种形式:村委干部推荐、所属地社工机构推荐和儿童主动报名。首先,通过与W村妇女主任联系,了解本村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结合其推荐符合活动主题的儿童名单进行初步筛选。其次,在村民中心举办宣传活动,并提前邀请村中有留守儿童的家庭参加,活动结束后及时记录愿意参加小组活动的人员名单。最后,将以上两份名单结合,同社会工作者一起分析,选择符合条件的20名留守儿童进行入户探访。通过实地观察及访谈信息,最终确定10名留守儿童作为本次小组活动的研究对象。小组成员基本信息见表1

表 1 小组成员基本信息
三、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情感缺失问题分析

留守儿童及其隔代家庭监护人的文化程度较低,阅读能力有限,不易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获取有关资料,故采取入户探访的形式,于2023年1月对10名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进行结构式访谈。对访谈结果进行分析发现留守儿童主要存在四方面问题。其中情绪积压问题最为凸显,有此类问题的人数占70%;社交能力差位居第二,有此类问题的人数占50%;具有偏差行为和错误认知的人数占比相对较少,分别占40%和30%。

1. 情绪积压

农村留守儿童与外出务工父母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机会较少。70%的留守儿童父母在外省务工,一年回家2次,30%的留守儿童父母在本省外市务工,一年回家频次为5—6次。80%的父母采用视频电话形式与子女沟通,10%的父母通过与邻居联系,让其传递信息,10%的父母除过年回家外,平日不与子女联系。这种长期的亲子分离和沟通不足,使得留守儿童在面临生活或学习困难时,往往无法及时有效地处理,进而产生一些消极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未解决的情绪逐渐累积,最终导致其在情感表达上变得更加内敛,性格也变得愈加孤僻和敏感。

笔者:“平常你遇到困难或不开心的事情是怎么解决的?”

遇到不开心的,自己忍着,不喜欢跟别人讲话,喜欢一个人,不想跟别人说我的事情。(小Y)

因为我爸妈的事情,班上的同学都会背后议论我,所以每次来上学我都很难受。可是我又没做错什么,我一点也不喜欢我家,但是我也做不了什么,实在委屈想哭,就会找个没人的地方发泄一下。(小L)

这种社交回避和情感内敛的行为模式,不仅影响了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也对其心理健康和情绪管理造成了长期的负面影响。

2. 社交能力差

农村留守儿童经常表现为不太愿意与人沟通和交流,沉默寡言,不敢主动接触他人,甚至害怕与人交往。留守儿童社交能力差主要归因于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引发的性格孤僻,缺乏自信,不会表达人际交往需求,以致产生社交回避行为;[13]另一方面,留守儿童不知如何与他人交往,不擅长主动和他人交谈。

笔者:“你在学校有玩得比较好的朋友吗?”

跟同学就那样,我不爱主动跟他们搭话。偶尔班上有几个男生主动跟我讲话,我就跟他们讲。(小K)

笔者:“在班上,你会主动和同学玩吗?”

我觉得他们都不爱跟我玩,有时候看到他们玩游戏,我不知道怎么加入,所以一般在班里我就看看书,写写作业。(小E)

由于性格问题和社交技能欠缺,留守儿童在社交场合中往往会感到紧张和不知所措。这种社交状态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而且对其人际关系发展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3. 偏差行为

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照顾子女的时间有限,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隔代监护人照料。但隔代监护人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14],且传统观念较重,认为儿童的教育应由学校完成,缺乏对儿童身心的关心,除日常照料外,难以提供家庭教育。[15]当留守儿童在学业上遇到困难而不能解决,或对学习缺乏兴趣、厌烦或逃避压力时,因缺乏父母的及时引导,其往往会选择逃学的方式来应对问题。此外,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关爱,往往会做出一些偏差行为,如攻击性、撒谎等问题。

笔者:“你能跟姐姐说说为什么不去上课吗?”

感觉上学没啥用,我爸小学毕业照样当大老板。再说了我爸妈都不管我,我学习成绩差,上课也听不懂,还不如出来玩。(C)

我学不会,老师和同学们都不喜欢我,也没人关心我,在学校一点也不快乐。(小D)

家庭关爱缺失及情感漠视对处于成长关键期的留守儿童来说,负面影响巨大,单靠学校层面的教育和留守儿童自身的约束远远不够。家庭情感缺失是造成儿童偏差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

4. 错误认知

父母长期外出务工,隔代监护人精力有限,学校难以全面了解学生的身心状况,三大系统支持的缺失致使留守儿童在认知发展上出现偏差。当儿童遇到问题,又缺乏父母的正确引导时,只能依赖自己的经验来应对,而这往往是不成熟和极端的解决方式。因此,留守儿童很容易形成错误的认知,这种认知不仅会导致他们产生负面情绪,还可能阻碍他们健康成长。仅有10%的留守儿童遇到问题时,会选择向监护人及父母求助,90%的儿童会依据自己以往经验选择解决对策。这种缺乏适当引导和支持的情况,加剧了其在认知上的偏差。

笔者:“你怎样看待爸爸妈妈外出打工这件事?”

我听力有障碍,前几年爸爸带我看耳朵花了很多钱,要不是我,爸爸妈妈也不用外出打工了,我是他们的负担。(小N)

我爸妈出去为了赚钱,他们每次打电话过来都是说钱,其他也没讲什么,他们知道我逃课也没对我干嘛,没关系的(有点骄傲开心的表情)。(小C)

四、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情感重塑的小组工作介入实务

(一)留守儿童家庭情感需求分析

1. 建立亲子有效沟通的需求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16]有效的亲子沟通是家庭和谐、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特别需要有效的亲子沟通来满足其情感、心理和成长需求。组员小C常常逃学,表面上调皮、大大咧咧,实际上内心非常敏感。

有次老师问我印象中和父母在一起最开心的事情,我都想不到。因为他们一年就回来两次,时间很短,刚熟悉他们就急着回去工作。(小C)

小C说完久久不愿抬头。由此可见,父母对留守儿童情感的关注度不足会严重影响亲子关系和孩子的身心健康。

2. 提高情绪调节能力的需求

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互动是造成儿童情绪调节能力个体差异的重要原因[17] ,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对个人的情绪调节能力有促进作用。[18]访谈对象陈老师表示,大多数儿童的自我情绪调节方式主要是转移注意力,如独自做喜欢的事情或者待在角落独处。她提到班级小L的情况:“小L以前经常会和同学玩,自从父母感情破裂后,常常一个人坐在班级角落,话变少了,学习上也心不在焉。” 这种自我情绪调节方式容易导致儿童压抑自己的情绪,封闭内心。因此,增强儿童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迫在眉睫。

3. 拓宽人际支持网络的需求

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来源除了留守的家庭成员之外,最重要的是与身边少数同辈群体之间的互动。这种环境下的支持网络影响儿童社会化和儿童人格发展的全过程。[19]在小组访谈中了解到,在朋辈群体方面,40%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拥有10个以上朋友,另外,各有20%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有5—9个朋友和1—4个朋友,还有20%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没有朋友。留守儿童的友谊往往基于相似的境遇、共同的需求和问题,他们聚集在一起讨论问题,分享看法,从而产生共鸣。由此可见,拓宽儿童人际交往的支持网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弥补其对家庭情感的诉求。

4. 理性看待自我的需求

社会上仍存在一些刻板印象,认为留守儿童大多数是问题儿童。这种污名化的歧视使得儿童产生强烈的自卑感,甚至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疏离。[20]久而久之,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对社会的隔离感、敌意和戒备心,甚至出现独断专行、违反道德的社会行为。[21] 因此,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用理性思维看待自我尤为重要。访谈发现小M是老师的好帮手,成绩在班级也是名列前茅,原以为她是一个自信的女孩,可实际情况不是。

如果我不好好读书,爸妈就会像现在一样把我丢弃在家,我希望通过自己表现好可以跟他们一起生活。(小M)

基于此,积极引导留守儿童理性认识自我,重塑与父母亲密的情感体验成为此次实务工作的重要目标。

(二)介入模式

1.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主张以整个家庭系统为治疗对象,强调以家庭重塑的方式帮助个体发现家庭相处模式病态的原因及家庭沟通方式的不足,在潜移默化中改善家庭成员的思维方式,解决家庭成员间的心理困扰,从而提升个体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实现家庭良好的沟通姿态,增进家庭情感的亲密值。[22-23] 因此,若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情感缺失所导致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在实务介入过程中应将重点聚焦在家庭系统上。在小组工作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通过帮助组员与居家照顾者、在外务工父母进行情感交流、沟通技能培训、培养亲子关系意识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家庭病态的相处模式,促进家庭成员间的亲密关系。

2. 互动模式

小组工作互动模式聚焦于促进组员、小组、家庭、学校、社区等各系统的彼此适应,帮助服务对象与产生问题的系统进行接触,并居中协调。[24] 该模式认为人与人、人与社会系统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个人可以通过互相交流与学习,挖掘自身潜能,提升自我应对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5] 在小组活动过程中,为鼓励组员主动与人交流互动,社会工作者以协调者的角色通过运用协商小组规则、接龙游戏等技巧,促进小组互动频率和互动质量的提升。小组活动结束后,社会工作者以引领者的角色,通过“面对面”的形式,引导组员之间互相分享互助经验,增强其社会交往能力与信心。

(三)服务目标

1. 总目标

通过小组工作介入,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交往和沟通协作能力,帮助流动父母和留守儿童正确认识情感需求,促使儿童正确看待自我,改善亲子关系,重塑良好家庭情感。

2. 具体目标

(1) 帮助组员勇于表达自我情绪和问题,学会调节不良情绪。(2) 激发组员学习兴趣,使其建立正确的学习认知。增强组员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组员与同辈群体之间的交流互动。(3) 通过开展亲子活动,提升父母的情感认知,改善组员与居家照顾者之间的沟通模式,满足双方情感需求,拉近双方的亲密关系。(4) 普及地区扶持就业政策,提供附近企业招聘信息,促进流动父母留乡发展。

(四)小组活动服务实施计划

通过小组介入的方法,在微观层面,旨在帮助留守儿童提升其沟通能力与交际能力、学习团队协作、情绪管理的技巧,树立正确学习观。在中观层面,通过开展亲子活动,满足服务对象的情感需求,解决亲子问题,促进亲子关系的改善。在宏观层面,通过向儿童家长提供普及就业政策及相关招聘信息,呼吁父母尽可能留乡发展,关爱保护留守儿童。具体活动计划见表2

表 2 小组活动计划

(五)小组活动的实务过程

1. 初期阶段

本阶段主要是从个人层面出发,对服务对象缺乏自信、害怕与人交往等问题进行初步突破。人们在进入新环境时,身心往往处于戒备状态,小组互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转移组员的注意力,缓解其紧张情绪。在小组活动开展近20分钟时,社会工作者发现组员小N一直默默坐在边缘位置,低头不语,其他个别组员也兴致不高。社会工作者决定用“名字小火车”游戏热身,让儿童在玩耍的过程中进行自我介绍,促进组员相互认识,拉近彼此关系,使其尽快适应环境。在游戏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发现小N由沉默低头,逐渐开始抬头观察游戏规则和进程,轮到自己发言时,也能够小声勇敢地说出自己的名字。随后,在小组活动的尾声,社会工作者组织组员共同商讨小组规则,制定小组契约,以提升组员对小组的认同感,形成小组共识。

2. 中期转折阶段

中期转折阶段是提升小组凝聚力、改变组员时期。留守儿童家庭情感缺失主要由家庭因素导致,但也受到其所处社会系统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单一地干预儿童家庭层面远远不够,还需大力链接、挖掘服务对象所处社会环境的现有资源,并进行有效联动。故在小组中期活动开展中,除了对留守儿童进行干预外,社会工作者还需着重对家庭、学校和宏观层面进行联结。

首先,在个人层面,修正服务对象的不合理信念,疏导其不良情绪。社会工作者在第2次小组活动中,引导组员分享自身情绪管理故事,发现不少儿童因情绪压抑而产生行为偏差。最明显的是组员小G和小C。他们都因消极的家庭教养方式,如父母的长期冷漠回应、家庭的暴力打压等,出现逃学、过激行为。为此,社会工作者通过扮演服务提供者和使能者的角色,帮助服务对象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纠正偏差行为,增强自我效能感。

其次,在家庭层面,针对服务对象家庭中出现的病态沟通方式和不合理的家庭相处模式,社会工作者通过多次与隔代监护人面谈,传授其亲子沟通技巧,普及儿童成长各阶段特点,促使其更好地照顾留守儿童日常生活。为增进组员与父母的亲密关系,社会工作者在开展亲子小组活动前,提前与组员的父母沟通,鼓励在周边城市务工的父母留出半天时间与孩子共同参与小组活动,倾听孩子心声,从而改善亲子关系。对在外省务工以及未能出席小组活动的父母,利用线上视频的形式让父母一起“云参与”。在小组活动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通过“我想对你说”游戏,引导组员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帮助父母了解孩子内心的关切。双方慢慢打开心扉,父母向孩子表达自己的难处,因工作压力大、业务繁忙等一系列琐事导致对他们的情感忽视,孩子也能理解父母回家次数少、在家时间短的原因。父母们也表示,一定会多抽时间陪孩子,切身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寒暑假期间将孩子接到自己身边,陪孩子游玩、学习;在自身能力承受范围内,每月回家一次陪孩子度过周末,增加亲子时光。正是这种双向奔赴的形式让孩子与父母的情感更加紧密,家庭关系变得愈加和谐。

再次,在学校层面,解决组员学习困难问题,培养其互帮互助意识。社会工作者邀请学校教师合力为组员开展教育活动,在“解人绳”的益智游戏中,将组员分为3组,每组配备1位教师助力,共同协作完成任务。游戏结束后,将最快完成游戏的组员邀请上台分享游戏经验,以游戏的形式体会合作共赢意识,激发组员的学习兴趣。在小组活动尾声,设置专门环节解答组员的学业困惑,搭建学习帮扶对子,让组员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结交同辈群体,提升其人际交往与自主学习能力。

最后,在社区层面,为提高流动父母留乡就业率,社会工作者积极联系村委会及村庄就业乡贤为其普及当地就业政策,丰富附近地区招聘信息,为留守儿童父母提供就业咨询服务和就业资源,增加其留乡就业机会。

3. 结束阶段

本阶段主要是对前6次小组活动的成果进行总结和专业反思。社会工作者带领组员回顾整个小组活动,向服务对象和其监护人说明目标完成情况,总结服务对象及其家庭关系转变过程。社会工作者邀请组员分享自己的感悟,并对其进行鼓励,巩固和强化经验,使组员树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信心。在活动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观察到有几个组员主动充当引导者的角色,例如小M、小E主动分享近期与父母交流的情况。他们发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都藏于细节里,只是双方都碍于表达。他们将小组传授的沟通技巧加以运用,慢慢地整个家庭的有效沟通也就随之增加了。随后,小Y也主动跑来向社会工作者表示感谢,社会工作者帮忙申请的家庭补助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其家庭压力。

(六)服务评估

1. 目标评估

参照由CASEL组织引申的《社会情感能力测量表》[26],从中选择能反映组员参与活动效果的测量指标,并做适当调整,对10名组员参与小组前后的情况进行数据测量对比。小组前后测量表统计结果显示(见表3),组员在4个测量指标上均呈现正向变化。小组活动前,组员4个测量指标的均值在3.1—3.9分之间,在小组工作干预活动后,4个测量指标的均值都提升至5分以上。这说明小组服务对留守儿童的自我情绪管理、自我认知、亲子关系、人际交往能力、换位思考都有明显改善和提升,小组目标基本达成。

表 3 小组成员前后测量表

2. 结果评估

总体而言,6次小组活动的开展有效激发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交和学习能力,对父母和儿童的情感重塑有促进作用。根据访谈和小组工作结束后的回访数据,得出以下评估结果。

(1)从农村留守儿童的角度进行评估。儿童及其家长对服务的满意度较高。语言表达和认知能力明显提升的儿童有7人,其中有2个女孩和5个男孩。在小组后期活动过程中,留守儿童积极发言,参与度高,有效提升了其自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

姐姐、爸妈跟我视频聊天的次数变多了,一有空他们就会跟我视频,也更关心我了,他们还说暑假带我去他们那里的商场、游乐园玩。(小E)

我学到了一些社交技巧,在班里,我也会主动跟旁边的同学讲话,我有两个玩得好的兄弟呢。(小K)

(2)从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角度进行评估。更多父母关注到家庭情感对儿童的重要性。有80%的家长增加了电话沟通的频率,50%的家长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回乡次数,20%的家长考虑将孩子带回身边抚养。这一转变有效改善了亲子关系,提升了家庭情感满意度。

我现在也真的体会到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抖音也天天放很多小孩子心理不健康、校园霸凌方面的内容。我们在外面打工,很少跟孩子见面。我们忙着上班,也确实没精力照顾他,只能放老家养,过两年看看吧,有能力还是会带在自己身边。(小K的妈妈)

我性子比较急。每次回来一看到孩子成绩这么差,真的会恼火,男孩子不听话,揍一顿就老实了。也就是因为这个,我跟他(儿子)的关系很僵,他脾气也是臭得很,现在跟其他家庭对比一看,他今天这样也是受了我的影响,我还是要改。(小G的爸爸)

(3)从资源链接角度进行评估。此次服务有效促进了家、校、社三方联动。学校教师更加关注对留守儿童进行情绪疏导,定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课外活动,培养他们朋辈交流沟通能力;村委员更加重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积极引进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进行教育辅导,并链接就业服务机构为其父母提供就业能力培训和就业信息等,形成家—校—社三位一体模式,共同营造儿童美好成长环境。

五、结论与反思

(一)结论

1. 小组工作介入对改善留守儿童家庭情感有催化作用

运用小组工作的形式,将线上、线下模式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个人、父母及家庭监护照顾人开展亲子沟通和亲子游戏互动。游戏结束后,大多数儿童愿意尝试多与父母主动沟通,家庭监护人照顾留守儿童“吃饱就行”的传统理念也有所改善,个别父母有意愿在家乡求职。由此可见,此次小组活动在短时间内对增进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情感交流具有一定成效,但要想维持稳定有效的家庭情感重塑,仍需要家庭成员之间进行长时间、多维度的磨合。

2. 从留守儿童个人及其环境系统入手,有助于缓解父母家庭功能缺位产生的负面影响

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指导下,对留守儿童四个社会支持网络进行不同程度的介入,对其个人、家庭及其所处环境资源进行链接。结合留守儿童的现实处境,采取多元介入方法,解决留守儿童因家庭情感缺失而产生的问题。但留守儿童父母常常迫于压力难以抽出足够时间陪伴孩子,大多只能在节假日短暂陪伴或利用通讯设备进行线上联络,不能及时、有效地为留守儿童提供家庭情感支持。为此,应以建立学习帮扶搭子的方式加强留守儿童与朋辈群体互动交流,让留守儿童在生活上有同龄玩伴,学习上有学习搭子,使其能够尽情互诉学业、情感、家庭、成长等诸多方面的心里话。应在学校及社区营造关爱儿童身心健康的氛围,加强家庭监护人、教师、社会人士对儿童家庭情感支持意识。从家庭以外的支持系统间接治愈儿童内心世界,完善留守儿童情感支持网络,弥补父母家庭功能缺失的情感不足。

3. 良好的家庭沟通姿态有利于促进亲子关系缓和、家庭关系和睦

农村留守儿童习惯于以沉默、话少的方式与家庭监护人、父母相处,大多数家长也认为双方没什么共同话题。正是这样的家庭相处模式导致家庭关系变得愈加疏远。为改善家庭关系,在设计小组工作计划时,运用了萨提亚的家庭治疗模式,帮助留守儿童及其父母打破双方内心的隔阂,鼓励双方表达内心想法,了解彼此的真实情感需求,促进双方互相理解与支持,构建和睦家庭氛围。

(二)反思

1. 结合自身特点,安排实务活动

笔者由于实务经验有限,设计小组活动方案的思路主要根据实务主题和专业知识归纳总结,未在实务中最大化捕捉到每个组员的特点和自身优势,在游戏环节没能充分调动组员的参与积极性。因此,在今后设计小组活动时,应注意在满足多数组员需求的同时,也要积极回应个别化需求,从而达到更好的实务效果。

2. 加强理论学习,提升专业能力

本文运用小组工作的形式开展实务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同时也是对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的考验。既要考虑大多数服务对象的接受程度,也应尊重服务对象的个别化差异。在从中观层面入手介入,影响微观个人层面的同时,没有将服务对象其他社会资源发挥到最大化。因此,今后需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以更加专业化的知识来指导社会工作实践。

3. 根据实际情况,优化服务效果

笔者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发现,从朋辈群体之间的互动参与更能增强组员的凝聚力和积极性,开展2次小组活动来增强组员的社交能力和沟通技能,但忽视了同辈群体间的负面影响。例如小群体抱团排外,想要在游戏中融入只能被同化,从而不得不改变自身看法。因此,在谋划小组活动时,社会工作者需考虑其身心发展特点。在今后开展小组活动时,应鼓励服务对象去接近学习群体中有益、积极的方面,对于有害或不确定的影响因素应主动避免,引导服务对象合理化应对同辈效应。

参考文献
[1]
民政部. 关于印发《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 [EB/OL]. [2024-05-13]. https://xxgk.mca.gov.cn:8445/gdnps/pc/content.jsp?mtype=1&id=1662004999979996863.
[2]
河南省教育厅. 2022年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EB/OL]. (2023-03-17). https://jyt.henan.gov.cn/2023/03-17/2709061.html.
[3]
张姝婧.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社会支持网络构建[J]. 农业经济, 2020(5): 123-125. DOI:10.3969/j.issn.1001-6139.2020.05.048
[4]
刘红升, 詹露露. 压力感知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业表现的影响研究[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6): 162-171.
[5]
吴丹, 彭萍. 生命历程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生成与治理研究——基于个案L的考察[J]. 社会工作, 2021(4): 59-68,107-108.
[6]
廖锦千, 刘衍玲, 陈帅, 等. 家庭与学校人际关系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自尊与生活满意度的链式中介作用[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12): 2-11.
[7]
叶敬忠, 王伊欢, 张克云, 等. 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J]. 农业经济问题, 2005(10): 73-78.
[8]
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委会.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中级)[M]. 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22: 105.
[9]
赵景欣, 栾斐斐, 孙萍, 等. 亲子亲合、逆境信念与农村留守儿童积极/消极情绪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7(4): 441-448.
[10]
刘金华, 吴茜, 秦陈荣. 亲子亲合对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研究[J]. 人口与发展, 2020(2): 79-87,48.
[11]
张曼.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在流动儿童社会融合中的应用[J]. 社会福利(理论版), 2013(8): 32-36.
[12]
灵君.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干预研究[D]. 广州: 广州大学, 2023: 12.
[13]
张婷皮美, 石智雷. 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 西北人口, 2021(4): 31-43.
[14]
赵廷彦, 路小静. 青少年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J]. 现代交际, 2019(2): 54-56.
[15]
汤春辉.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3(4): 264-267.
[16]
张玲玲, 张文新.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教养、亲子沟通与青少年未来规划[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6): 76-84.
[17]
董奇. 农村留守学生不能被“污名化”[J]. 中国教育学刊, 2016(4): 11-15,20.
[18]
王玉龙, 袁燕, 唐卓. 留守儿童亲子依恋与情绪健康的关系: 情绪调节能力的中介和家庭功能的调节[J]. 心理科学, 2017(4): 898-904.
[19]
刘航, 刘秀丽, 郭莹莹. 家庭环境对儿童情绪调节的影响: 因素、机制与启示[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3): 148-155.
[20]
谭环, 徐砺. 小组工作在构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中的作用探究——以四川省峨眉山市农村留守儿童为例[J]. 四川劳动保障, 2017(S1): 56-58.
[21]
张蕾. 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J]. 文理导航(上旬), 2019(9): 2.
[22]
李东. “家庭重塑技术”在高校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应用[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4): 164-165,179.
[23]
陈韦.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在中学生心理问题中的探索应用[J]. 心理月刊, 2023(1): 202-204.
[24]
王思斌. 社会工作导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285.
[25]
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委会.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策(中级)[M]. 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21: 178.
[26]
CASEL. CASEL’S SEL: what are the core competence areas and where are they promoted? [EB/0L]. (2021-01-02)[2024-2-07]. https://casel. org/sel-fame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