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5, Vol. 25Issue (1): 38-48.
0

引用本文 

吴娟. 我国社会工作实务研究的进展与展望——基于1998—2023年CSSCI期刊文献的计量分析[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5, 25(1): 38-48.
WU Juan. Progress and Prospects of Practice Research on Social Work in China: Quantitative Analysis Based on CSSCI Journal Literature from 1998 to 2023[J]. Social Work and Management, 2025, 25(1): 38-48.

作者简介

吴娟(1996— ),女,汉族,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工作实务研究和社会政策.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24-03-14
我国社会工作实务研究的进展与展望——基于1998—2023年CSSCI期刊文献的计量分析
吴娟     
南开大学社会学院,天津,300350
摘要: 厘清我国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研究现状,总结研究热点,把握研究趋势,可为我国社会工作实务研究及其发展提供理论参考。采用文献可视化工具CiteSpace软件对1998—2023年1182篇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CSSCI核心文献进行分析,对该领域核心作者和研究机构的发文概况及合作程度进行梳理,并绘制关键词共现图谱、聚类图谱和突变词信息图。研究发现,一方面,我国社会工作实务研究呈现“大集中、小分散”的特点,核心作者群和研究团体对其具有重要的牵引导向作用,热点内容主要集中于社会工作实务实践、专业化建设、社会治理、价值伦理以及理论基础等五大模块,预测未来社会工作实务研究将继续在乡村振兴战略、生态环境关怀、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政府购买服务及基层治理等方面发挥重要建树;另一方面,作者和机构的合作程度及多元化程度都有待提高,对创新技术应用于社会工作实务的融合研究还有待增加,与实务相关的政策研究仍待深化。
关键词: 社会工作实务    实务研究    专业化    社会治理    CiteSpace    
Progress and Prospects of Practice Research on Social Work in China: Quantitative Analysis Based on CSSCI Journal Literature from 1998 to 2023
WU Juan     
School of Sociology,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350, China
Abstract: Clarifying the research status, summarizing research hotspots, and identifying trends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research in China can provide valuable theoretical insights for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practice in China’s New Era. Using the literature visualization tool CiteSpace, this research examines 1,182 core literature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research from CSSCI journals between 1998 to 2023. The analysis encompasses the overview of the publications and the collaborative landscape among core author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this field. Keyword co-occurrence maps, cluster maps, and mutation word information maps are drawn to examine the hot topics and main themes in the field, as well as to predict future research trends.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social work practice research in China characterized by “high concentration and low dispersion”, highlighting the significant role played by core authors and research groups in this field; The primary focus of the field center around five modules: practical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social governance, values and ethics,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It is predicted that future research will continue to contribute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ie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are, community governance community construction, government procurement of services, and grassroots governance. However, improvements are needed in several areas: the level of collaboration and diversity among authors and institutions need to be enhanced;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in social work practices is necessary; policy research related to practice needs to be further developed.
Key words: social work practice    practical research    specialization    social governance    CiteSpace    
一、引 言

古学斌在《为何做社会工作实务研究?》中谈到,近些年中国社会工作研究遭遇两大困境。一是研究者和实践的行动者是割裂的,学术研究生产出来的知识脱离于实务界。二是政策制定者发现传统的学术研究脱离现实,未能为政策带来实质性的建议。[1]所以学者们开始寻找另一种能够指导实践和政策的研究方法,倡导实务取向的学术转向,希望通过实务研究能够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实践和行动带来更实际的指导意义,达至实务和研究的实质相通。实务研究对于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是非常必要的[2],已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视角关注实务研究各个面向的重要价值。然而,目前专门对社会工作实务领域进行聚焦的系统研究还比较欠缺,且相关研究多为质性研究,涉及定量分析的文献较少。基于此,本文拟运用 CiteSpace 软件对1998—2023年发表的1 182篇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以下简称CSSCI)期刊文献进行系统研究,力图以“客观数据+人工分析”的方法勾画我国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研究全貌,期望为提升我国社会工作实务研究和具体实践提供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方法

在明确本文的研究目标和基本的研究思路之后,拟结合文献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和文献分析法开展研究。CiteSpace软件可实现文献数据的可视化,有助于从海量文献资料中发掘文献知识的特征、规律和趋势。本文拟采用该软件对我国社会工作实务研究领域的CSSCI期刊文献的核心作者、发文机构及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等进行分析,以此勾勒出我国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在关键词共现的基础上对重要关键词进行突现性检测,旨在对我国社会工作实务研究前沿趋势进行预测。

(二) 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为增强分析的信度和效度,将来源类别限定为“CSSCI期刊”。因拟对我国社会工作实务研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所以不提前设置文献的发表日期范围(本文的文献检索日期截至2023年12月31日)。经问询专家意见及多次反复试验检索,并辨析检索词及其结果的相关度和覆盖度,最终选择“社会工作实务”“社会工作实践”“社会工作服务”“社会工作+个案工作”“社会工作+小组工作”“社会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评估”“社会工作+干预”“社会工作+介入”等作为关键词进行精确高级的主题检索,各主题词之间的连接逻辑为“或者”关系,得到未经处理的一手数据。为了实现数据的全面性,在输入主题词“社会工作实务”后,按照系统规则 1点击添加知网系统上默认弹出的“社会工作实务研究”“社会工作实务教学”“社会工作实务理论”“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社会工作实务体系建设”“社会工作实务教育”“社会工作实务模型”“社会工作实务类课程”“社会工作实务与技能”“社会工作实务建设”等词条。以此类推,对“社会工作实务实践”“社会工作服务”等关键词及相关的主题词进行多次检索,并仔细筛选出符合研究目标的文献数据。此处值得说明的是,CiteSpace软件的本质是基于某个泛研究领域去挖掘其中未被结构化识别的知识规律,一般无须先行把目标研究领域的检索关键词限定得过于狭窄、详细。其原因之一是,如果把研究范围限定得过于狭窄,可能会忽略掉一些与社会工作实务紧密相关的跨领域研究,在数据检索阶段保持一定的研究范围宽度有助于捕捉交叉领域的知识。其原因之二是,Citespace软件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帮助研究者分析和展示大量文献数据中的知识结构和演化趋势。该软件能够通过关键词共现、共被引等分析方法,自动识别和展示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和演变。因此,即使研究范围相对广泛,CiteSpace也能有效地提取和分析关键信息。所以本文选择相对整合性的社会工作实务相关概念进行主题检索,而关于社会工作实务其他更具体的表述方式,如人群问题表达方式、治理内容表达方式、社会组织内容表达方式或其他具体实务内容的表达方式等则在数据检索时不一一体现。理论上运用较为宽泛的检索规则可以检索出较为具体化的内容(后者归属于前者,或两者同属于“社会工作实务”范畴),但这些内容能否在知识图谱中清晰地呈现出来则与其相对权重有关。为了实现数据的可靠性,经人工仔细审阅每条文献的题目及其摘要是否符合要求,反复仔细辨认与“社会工作实务”相关度较低的文献并予以删除。再经CiteSpace软件去重处理后,最终共得到1182条数据作为有效的分析对象,样本文献的时间跨度为1998年1月至2023年12月。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 核心作者和机构发文特征

1. 核心作者分析

作者是学术交流的主体,核心学者在社会工作实务研究中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实务研究从“实务”视角出发与理论研究并驾齐驱,共同为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建设和长远发展贡献力量。作者共现图是各发文主体发文情况及合作关系的可视化。将节点类型选定为“作者”,时间范围设置为“1998—2023年”(时间切片设置为“1”),其余设置保持默认选项,得到我国社会工作实务研究作者发文的合作网络图谱(见图1)。

图 1 1998—2023年我国社会工作实务研究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图1中的连线表示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与某个作者相连的线条数量越多且线条越清晰,则表示该作者与其他作者的合作越频繁;与一个作者相连的线条数量越少且线条越模糊,则表示该作者与其他作者的合作越少。无连线则表示彼此之间没有合作发文。图谱数据显示:作者节点有414个,连接线共154条,网络密度为0.0018,说明我国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作者规模不小,彼此之间存在一些合作研究。然而作者群之间的合作还不够紧密,作者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连线数远小于节点数,且网络密度远小于0.1)。[3]

根据普赖斯定律,经计算得出我国社会工作实务研究的核心作者至少发文4篇(CSSCI),共计有40位核心作者 2。将发文量大于等于5篇的作者及其所属一级机构统计于表1。从表1中可以看到,徐选国、何雪松、文军、童敏、张和清、卫小将、刘继同、彭华民、向德平、王思斌、刘斌志等学者发文量较多(发文量依次减少或等量),他们是我国社会工作实务研究的中坚力量,主要来自于华东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从重要核心作者所属的一级机构分布来看,我国社会工作实务研究的阵地仍局限于高校内部,而其他性质的机构鲜有涉足。

表 1 1998—2023年社会工作实务研究领域发文量靠前的作者及其所属一级机构 3

值得强调的是,“社会性”是社会工作的天然属性,其源于也应用于社会组织、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机构部门;“公共性”是我国社会工作的另一重要属性,需要不同级别的政府部门、政党团体积极参与并提供政策、资源、资金、平台、信息等多维度的支持。因此,社会工作实务及其研究应在这两类机构(或更多部门)中显山露水。这两类机构的相关人员以不同的视角、具体的实践智慧和实践困境感悟参与社会工作实务研究,可以带来更宽阔的研究视野、更深度的思考、更切实的对策建议以及更旺盛的生命力。

2. 机构合作分析

将节点类型选定为“机构”,其余设置与上节作者共现图谱的设置保持一致,得到1998—2023年我国社会工作实务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见图2)。机构合作网络图谱显示:节点数量为415,连接线数量为254,网络密度为0.003,连接线的数量大于机构节点的1/2,说明相比于作者之间的合作,我国社会工作实务研究中的机构合作更为紧密,但合作密度的数值较小,机构间的合作密度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图 2 1998—2023年我国社会工作实务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

从CiteSpace软件运行结果左端界面中,将机构合作网络图谱中名列前茅的发文机构及其发文数量统计于表2。由表2可知,居于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研究发文量前10位的一级机构分别是: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前10位一级机构都属于以文科类专业为特色或文理并重的综合性高校,发文量第一的华东理工大学,正是社会工作在我国重要的源头活水及振兴阵地,核心作者中发文名列前二的徐选国和何雪松就来自华东理工大学。

表 2 1998—2023年我国社会工作实务重要研究机构

表2可知,发文的二级机构主要以高等院校的社会学学院为主,管理学院、人口学院和人类学院等为辅。学科方面,主要涉及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学专业、社会政策专业等,体现了社会工作实务研究在我国仍然以一些社会学学科知名院校为引领。这些重要机构对社会工作专业建设和发展具有牵引导向作用,机构间的合作情况关乎社会工作学科的建设及社会工作实务研究的发展。

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社会工作实务研究呈现“大集中、小分散”的特点(见图2)。发文权重占比大的机构,彼此之间的合作也更为紧密,形成了几个较为大型的合作团体。这种开放的合作团体给我国的社会工作实务研究带来了持续而强劲的发展动力。这些机构从自身平台出发增强了社会工作实务及研究在社会工作学科中的重要性,有力推动了我国社会工作实务研究和社会工作学科的发展,是学术研究中的利好现象。然而,数量众多发文较少的机构,稀稀落落分布在边缘,显得较为分散,表示其彼此间的合作较少或几乎没有。相较于名声响亮的“名校”(及其二级机构),这进一步降低了这些“普通高校”(及其二级机构)在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研究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未来这些“边缘”机构如何链接上影响力较大机构的研究资源?如何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如何积极参与构建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学术话语体系以增强自身在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影响力?这些都是需要回答的现实问题。

(二) 研究热点分析

1.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文献主题的高度凝练和概况,关键词共现图谱能直观呈现研究领域的热点内容。为了使得到的关键词字节数位于2—6字节区间,在将上文已处理过的1182条样本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之前,需要找到最初建立的“项目”文件中的“数据源”文件,找到对应参数并手动设置“名词短语最小词数”=2;“名词短语最大词数”=6。设置完毕并保存后回到操作页面选择“关键词”运行软件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3)。关键词贡献图中连线粗细代表关键词之间的关联强度,字号大小代表关键词出现的频次[4],字号越大代表此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其权重也越大,连线越粗代表关键词与关键词之间的关联越强;反之,则代表关键词权重越低,彼此关联越弱。

图 3 1998—2023年我国社会工作实务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利用CiteSpace完成关键词共现图谱绘制后,将软件运行结果左界面中的关键词词频统计结果导出整理排序(见表3)。由表3可知,我国社会工作实务研究领域中出现频次位列前9的关键词有社会工作(542次)、本土化(47次)、社会治理(45次)、农村社会工作(33次)、专业化(26次)、社会工作介入(25次)、学校社会工作(22次)、乡村振兴(22次)、社会工作教育(22次)。这些关键词在我国社会工作实务研究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是我国社会工作实务研究的热点。此外,也有不少学者在实务研究中重点关注专业社会工作、社区矫正、社区治理、医务社会工作等。从中心性看,中心性大于0.1的关键词较为重要,在表3中,中心性大于0.1的关键词只有“社会工作”,另外“社会工作教育”和“社会工作者”的中心性皆为0.08,接近0.1,说明这3个关键词在社会工作实务研究中的权重比较大。因为关键词的频次和中心性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其在某研究领域的重要性,所以一般而言,频次越高的关键词其中心性也较大,但从表3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并非绝对的正相关相关。例如,“社会工作者”的中心性和“社会工作教育”的中心性并列第二,仅次于“社会工作”,然而其频次排序居于第15位。

表 3 1998—2023年我国社会工作实务研究前30个高频关键词

图3的关键词贡献图谱和表3的关键词词频统计可初步窥见我国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研究涉及的关键概念及热点和重点。学者们关注的视角很丰富,也有其重要价值。然而,通过软件对文献内容的客观计算结果,也可以洞悉我国社会工作实务研究中重要却比较薄弱的模块。比如,较少有涉及大数据、人工智能、模型预测等与新兴技术结合的融合研究,而与这些技术相关的议题已成为公共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炙手可热的研究前沿。社会工作实务及研究加入数字化浪潮是大势所趋,因此,这方面的研究权重未来应该有所提升。

2. 关键词聚类分析

关键词共现中的关键词较多,且单一的关键词能呈现的信息较为单薄,因此,需要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以进一步挖掘关键词之间的深层联系和演变逻辑。图4是1998—2023年我国社会工作实务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图谱。经信度检验,此聚类图谱知识结构非常显著,具备高效率、高信度的特征。

图 4 1998—2023年我国社会工作实务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利用CiteSpace软件做好关键词聚类图谱后,在软件运行结果上端的操作界面选择“聚类”目录下的“概要表”,得到11个聚类项的详细信息,并绘制成表4 。结合关键词共现和关键词聚类的结果,并通过仔细研读样本文献后将我国社会工作实务研究的主要热点内容概括为以下五大主题 4

表 4 1998—2023年我国社会工作实务研究关键词聚类表

第一,社会工作实务实践(聚类编号0,2,4,7,8)。其涉及的关键词有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实践、医务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农村社会工作、司法社会工作、警察社会工作、介入情景、扩展的临床视角、实践逻辑、实践转型、实践性知识等。从涉及的聚类名称和重要关键词可以看出我国社会工作实务实践主要采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方法介入医务、学校、农村、司法、警察等领域的社会工作实务,同时,学者们比较关注社会工作实务开展过程中介入的情景、视角及实务实践的逻辑和知识等。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是张红、赵凡凡和赵天予合作的《农村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及实践反思》。该文以昆山市W机构的乡村社区建设项目为例,基于五生逻辑框架(生计、生态、生力、生活、生命)对W机构提供的社会工作服务成效进行实践反思,最后从实务改进的角度提出农村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优化建议。[5]

第二,社会工作实务专业化建设(聚类编号1、5)。其涉及的关键词有社会工作专业化、社会工作教育、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工作项目、社会工作机构、制度性嵌入、党群服务中心等。社会工作实务的专业化建设需要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人才培养、项目运作、机构职能和制度功能发挥等多个维度组合发力。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是王玉香的《社会工作实务本土化及能力建设研究》。该文指出社会工作实务本土化是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在本土应用过程中交互促进发展的必然过程,要通过提升社会工作从业者实务资质的认定标准,强化社会工作教育实践教学标准化建设,加大社会工作者的在职教育力度,拓展不同类型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等多种途径来实现社会工作实务本土化能力建设。[6]

第三,社会工作实务与社会治理(聚类编号6、9)。其涉及的关键词有戒毒人员、“空巢青年”、家庭问题、农村留守儿童、乡村话语、需求特征、社区矫正、临终关怀、公共性培育、社区治理、社会治理、社会组织、青少年犯罪、司法社会治理、基层治理等。社会工作实务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实际上成为我国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有效的社会工作实务不仅可以缓解“问题”青少年、“空巢”青年、农村留守儿童、老年人等人群的社会交往、精神空虚及心理健康问题,帮助戒毒人员、失业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等人群搭建就业渠道,恢复他们的社会功能,还能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在公共领域培育社会组织、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激发社会活力,在包含基层治理在内的社会治理过程中发挥国家机构和家庭功能之外的“第三方”作用。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是付钊的《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的实践策略与行动逻辑——基于“情感—关系—行动”解释框架的分析》。该文以G省拆迁安置S社区社会工作实践项目为研究案例,发现社会工作者以“完全在场—选择在场—隐形在场”的行动逻辑推动社区逐步形成了多元社会力量协同共治的局面,最终推动了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7]

第四,社会工作实务的价值原则和伦理困境(聚类编号3)。其涉及的关键词有以人为本、群众工作、平等尊重、价值伦理、伦理困境、伦理抉择、福利组合、民生为本等。社会工作是价值取向、价值为本的专业,人道主义是社会工作实务的哲学基础,也是处理社会工作实务中各种关系的准则。在实务开展过程中,需要始终秉持社会工作专业助人自助、以人为本、平等尊重等价值原则。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是杨慧和吕哲臻合作的《现代化转型与在地化实践: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建设论析》。该文认为,农村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需要对专业价值理念进行在地转化,以解决服务中不确定性情境与信任嵌入两难、多元角色期待与专业身份实现难题、地方性知识背景与文化解读错位、服务边界模糊与个体时空挤压的价值与伦理困境。[8]

第五,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基础(聚类编号10)。其涉及的关键词有理论体系、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本文聚焦于“社会工作实务”,而非“社会工作理论”,关于理论基础、理论体系、理论架构等内容的比重相对较少,但仍不能完全避开理论谈实务。因为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实践、建设和发展始终要遵循理论的指导,理论基础是社会工作实务专业化的立身之本。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是张江龙的《面向空间的社会工作实践:理论意义和实现路径》。该文强调当前社会工作实践面临碎片化与技术化困境,而“社会空间理论”能够有效回应这些困境,并能够提供一个包括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的整合性的解释框架。空间面向的社会工作实践重拾专业本质,彰显社会工作想象力,契合专业的反思性实践的特征,对社会工作实践的推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9]

(三) 研究趋势分析

关键词突现可以展现不同时期对某些特定议题的聚焦,尤其可以揭示当下的研究热点,并预测未来研究趋势。从这个层面看,以关键词突现信息为基线可以梳理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研究视阈的演变和趋势。在社会工作实务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的基础上,继续对关键词进行突现性检测(见表5)。综合运用“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关键词突现”的信息,并结合“人工”阅读文献和相关政策文本,分析1998—2023年我国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研究趋势。

表 5 1998—2023年我国社会工作实务研究关键词突现情况

第一阶段(1998—2005年),我国社会工作实务研究主要围绕社会问题的治理及和谐社会的建设来展开,“专业化”“社会工作教育”有所提及但未深入。第二阶段(2005—2010年),开始强调“本土化”,关注专业社会工作和临床社会工作的介入空间及介入情景,并将实务领域拓展到学校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等。第三阶段(2010—2015年),一方面继续拓展实务研究领域(如民族社会工作、司法社会工作、农村社会工作等),另一方面初步将社会工作实务与社会救助政策和思想政治教育等进行了结合研究。第四阶段(2015—2020年),学者们从实务研究领域出发继续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化及专业教育进程,并再次重申社会工作实务在社会治理,尤其是在反贫困治理中蕴含的无限潜能和活力。2017年6月,民政部、财政部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发布《关于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10]随后学者们纷纷探讨了社会工作实务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反贫困治理中的功能定位、实践机制及可能进路。第五阶段(2020年至今),学者们从“高质量发展”视角出发,对基于生态关怀的环境社会工作、基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社区治理和基层治理等议题展开探讨,响应了民政部《对“关于推进我国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提案”的答复》。[11]

表5可知,乡村振兴、环境社会工作、社区治理、基层治理、政府购买服务在2023年仍显现比较强的突现性,表明相关议题尚未显露出研究颓势,是社会工作实务研究中的前沿焦点。结合文献阅读及咨询社会工作实务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进一步预测与以下4个选题相关的内容将在未来继续被重点关注。

1. 社会工作实务参与乡村振兴

反贫困、乡村建设、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主题是我国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中农村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内容。无论是从历史上社会工作在农村社会建设中扮演的重要角色[12],还是从社会工作本身具有的助人特征与乡村发展战略目标相吻合,抑或是从社会工作采用的专业技巧技术与乡村建设科学性的呼应来看,社会工作和我国乡村建设都具有内在一致性。我国的乡村建设和发展的关键任务已从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随着各项顶层设计和有关制度的陆续出台,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获得了极大的契机,已有不少学者关注到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适配性和重要性。[13-14]除此之外,我国的社会工作实务实践和研究未来可以在培育农民主体性、完善农村社会组织、实施农村教育发展和生态发展等方面继续深入,以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资源链接者、政策宣传者、行动倡导者、能力建设者、发展支持者、服务提供者、过程管理者等角色功能,助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和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实现。

2. 迈向生态环境关怀的社会工作实务[15]

社会工作实务强调“人在情景中”,这个“情景”应该包含人们赖以居住的自然环境,然而以往在社会工作实务开展过程中,对此重视程度不足。随着国家生态文明体制建设战略的提出,环境优良的“美丽乡村”、“美丽城市”和“美丽中国”成为党和国家当下和未来持续发力的社会治理方向。绿色社会工作、环境社会工作、生态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实务领域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及时回应。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人和环境”的矛盾将是社会工作领域不容忽视的必要考量。且从“社会公正”的内涵来看,“环境正义”向来就是“社会公正”的应有之义。因此,应从人才培养、资金支持、资源整合、制度激励、平台搭建、技术革新等多方面,建立“问题—任务—角色”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构建生态环境治理机制[16],将对生态环境的关怀充分融入我国的社会工作实务之中。

3. 社会工作融入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社会管理重心从“单位”转向了“社区”,后又经历“社区服务”“社区建设”“社区治理”的功能拓展过程[17],演化到如今,逐渐形成了“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的整合性治理趋势。2013年,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意见》, 标志着中国社区社会工作首次成为独立专业实务领域, 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性历史意义。[18]社会工作实务一直趋向于将服务的重点放在社区层面,通过提升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和自主性,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以提高社区的社会资本和支持网络,增强社区居民的福祉。刘继同从医务社会工作出发,提出“在现代福利服务体系的服务对象逐步转向以社区为基础的所有成员的情形下,中国社区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实务体系建设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一步”[19]。随着“三社联动”“五社联动”等议题的陆续提出,社会工作如何通过社会组织、社会机构参与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其现实困境和实现路径需要学者们结合丰富的社区实务案例进一步深入研究、总结、反思,以此凝练出社会工作实务在社区治理、社会治理中的有效行动策略,从而以“社区”为着力点实现社会的善治目标。

4. 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助推基层治理

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加快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以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助推基层治理是均衡“国家—社会”二元化关系,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有力措施。[20]早在2012年11月,民政部、财政部就联合发布了《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指明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以及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主要目标等。[21]2021年9月,民政部对杨伟军提出的“关于促进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及社工机构发展的提案”中促进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落实税费优惠减免政策、社会工作者工资待遇标准化等建议一一进行了详细的答复。[22]社会工作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遵循效率和效益的双重原则,在通过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参与基层治理的过程中,厘清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主体、对象及相互之间的权责关系,明确各方的工作目标和职能边界,加强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监督和考核等,对解决当前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面临的问题及更好地实现其社会治理价值至关重要。[23]这些方面也成为我国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和实务研究人员共同关心的首要问题。

综上所述,社会工作实务研究与社会救助政策的有机结合,对民政部“高质量发展”口号的极力响应,对“脱贫攻坚”“乡村建设”的积极参与,以及接下来对“乡村振兴”“生态关怀”“社区治理”“基层治理”的持续关注,无不体现出我国社会工作实务研究一直与政府部门的各项政策紧密相关。我国政府将社会工作实务纳入社会建设的轨道,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支持和促进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同时政府政策也为社会工作实务的开展和评估提供了框架和方向。基于此,政策研究应该作为社会工作实务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其独特作用,推动社会工作实务及研究的发展。然而,与社会工作实务相关的政策研究尚未成为一个较为独立成熟的研究议题,未来社会工作实务与相关政策的组合研究效应还有待进一步彰显。

四、研究发现和展望

(一) 研究发现

为总结我国社会工作实务研究已经取得的成绩和问题,并为未来的研究明确方向,本文采用CiteSpace软件,对社会工作实务研究领域的CSSCI期刊文献进行了系统的计量分析并获得如下发现。

首先,在对核心作者和机构合作的分析中,发文较多的作者有徐选国、何雪松、文军、童敏、张和清、卫小将、刘继同、彭华民等人,他们是我国社会工作实务研究的中坚力量。发文较多的机构有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这些高校是我国社会工作实务研究的重要阵地。核心作者群和重要的高校研究团体对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建设和社会工作实务研究具有重要的牵引导向作用。

其次,在研究热点分析中,我国社会工作实务研究中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有社会工作、本土化、社会治理、农村社会工作、专业化、社会工作介入、学校社会工作、乡村振兴、社会工作教育等。通过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发现我国社会工作实务研究的热点内容集中于“社会工作实务实践”“社会工作实务专业化建设”“社会工作实务与社会治理”“社会工作实务的价值原则和伦理困境”,以及“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基础”。

最后,通过关键词突现对我国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分析,预测“社会工作实务参与乡村振兴战略”“迈向生态环境关怀的社会工作实务”“社会工作融入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助推基层治理”四大议题及其相关内容将继续成为我国社会工作实务研究前沿。

总体来说,我国社会工作实务研究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化和社会工作领域的不断发展,学者们对实务领域进行了深入拓展,归纳了许多有益的实务经验、知识和理论。然而,通过本文的研究也发现我国社会工作实务研究存在三方面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作者、机构的合作程度和多元化程度较低;二是对新技术与社会工作实务的融合研究还较少;三是社会工作实务与相关政策的组合研究效应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二) 研究展望

针对以上研究发现和存在问题,对我国社会工作实务研究提出以下展望。

第一,丰富研究主体和机构的多元性,并拓宽其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首先,加强与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机构的合作,与社会工作实务工作者共同开展实务研究,将实务工作者的实务智慧吸收进学术研究体系。其次,有资源和能力的研究机构积极发起与社会工作实务相关的学术研讨会、大型调研活动或合作研究项目,促进各类作者和机构参与其中,共同为我国社会工作实务研究贡献力量。最后,从跨学科思维视角出发,加强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公共管理等学科的跨学科合作,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理论、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等,从而全面推动我国社会工作实务研究向纵深发展。

第二,加强创新技术应用于社会工作实务的融合研究。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会工作实务也开始运用新技术来提供服务和解决问题。例如,使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模拟体验,使用人工智能建立辅助决策系统等。社会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掌握这些新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而社会工作实务研究者也应该在实务研究中,从互联网嵌入社会工作实务、智能化模式下的社会工作实务、大数据驱动的社会工作实务评估、人工智能社会工作服务等角度出发,探索科技创新对社会工作实务及研究所引发的新一轮变革。

第三,重视与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相关的政策研究。在我国,社会工作实务开展所需的资源、信息、平台及合法性等,都需要在不同程度上仰赖政府部门,而公共政策就是政府部门进行资源分配、注意力分配的最直观体现。因此,社会工作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从始至终都离不开以政策为中心的政府决策。一方面,将社会工作实务与相关政策导向紧紧结合,以政策促实务发展,以政策促实务研究。另一方面,可以加强社会工作实务与社会救助、乡村振兴战略、社区治理、基层治理等相关制度的有机衔接,拓宽社会工作实务研究的视域及现实意义。

注释

1 除了手动输入的主题词外,每一行主题检索区域还能最多添加5个系统根据算法规则弹出的相关主题词。若系统推荐的相关主题词超过5个,则分为两行、三行、四行……直至添加完系统给出的全部相关主题词,系统再根据知识算法推荐数据库中与之相关的搜索主题。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穷尽系统推荐的所有相关主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目标文献数据的遗漏。

2 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最少发文数量的计算公式为${M_{{p}}} \approx 0.749 $$ \left( {\sqrt {{N_{{{p{\mathrm{max}}}}}}} } \right) $。其中,Mp为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npmax为发文量最多的作者的发文数量。在本文统计中,发文数量最多的作者是徐选国,发文数量为27,因此计算出来核心作者最低发文数量应为3.89,根据取整原则四舍五入后得出我国社会工作实务研究的核心作者发文数量最低为4篇。

3 此表格统计的作者所属机构以其最新发表的与“社会工作实务”相关的CSSCI论文上注明的机构为准。且因下节将重点探讨各机构间的发文及合作情况,此处暂且只列出作者所属一级机构(大学),不细分到二级机构(学院)。

4 因CiteSpace软件目前还未达至绝对理想的智能分析水平,本文在结合关键词共现和关键词聚类结果的基础上,又经过人工仔细研读样本文献后对我国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研究热点进行了慎重分类(“五大研究热点”)。因此,在对“五大研究热点”的分析中涉及的关键词不一定还在原来的聚类名目下,且有些关键词可以同属于多个聚类或多个研究热点。比如,关键词“社会工作”可纳入所有的聚类和所有的研究热点范畴。

参考文献
[1]
古学斌. 为何做社会工作实务研究[J].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5(2): 2-5.
[2]
古学斌. 为何做社会工作实践研究?[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5(4): 92-97.
[3]
李春根, 赵阳. 社会救助制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基于2010—2021年CSSCI来源期刊文献的可视化分析[J]. 社会保障研究, 2023(4): 100-111.
[4]
刘少锋.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研究现状、热点与趋势——基于CSSCI期刊(1998—2022年)的文献计量分析[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5(5): 10-17.
[5]
张红, 赵凡凡, 赵天予. 农村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及实践反思[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2): 12-18.
[6]
王玉香. 社会工作实务本土化及能力建设研究[J]. 河北学刊, 2022(4): 177-184.
[7]
付钊. 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的实践策略与行动逻辑——基于“情感—关系—行动”解释框架的分析[J]. 新疆社会科学, 2023(3): 139-149,152.
[8]
杨慧, 吕哲臻. 现代化转型与在地化实践: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建设论析[J]. 思想战线, 2023(3): 102-110.
[9]
张江龙. 面向空间的社会工作实践: 理论意义和实现路径[J]. 江汉论坛, 2020(9): 139-144.
[10]
民政部, 财政部, 国务院扶贫办. 关于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 [EB/OL]. [2023-11-01]. https://xxgk.mca.gov.cn:8445/gdnps/pc/content.jsp?id=116599&mtype=.
[11]
民政部. 对“关于推进我国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提案”的答复[EB/OL]. [2023-11-01]. https://xxgk.mca.gov.cn:8445/gdnps/pc/content.jsp?mtype=4&id=115918.
[12]
萧子扬, 刘清斌, 桑萌. 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 何以可能和何以可为?[J].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2019(2): 224-232.
[13]
李林峰, 殷珍妮, 彭何芬, 等. 社会工作如何参与乡村振兴——以杭州市X村“微自治”项目为例[J]. 中国公共政策评论, 2022(2): 34-50.
[14]
文军, 吕洁琼. 社区为本: 反贫困社会工作的理论建构及其反思[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1): 10-18.
[15]
王进文, 徐炜. 迈向生态环境关怀的社会工作: 西方表述与中国在地化实践[J]. 学习与实践, 2021(5): 88-100.
[16]
张和清, 尚静. 社会工作干预与中国乡村生态、生计和生活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研究——以绿耕项目为例[J]. 社会学研究, 2021(6): 68-89, 227-228.
[17]
邴正, 蔡禾, 洪大用, 等. “转型与发展: 中国社会建设四十年”笔谈[J]. 社会, 2018(6): 1-90.
[18]
刘继同. “中国社区福利体系与社区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实务体系建设”研究专题(下)[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9(2): 101-102.
[19]
刘继同. “中国社区福利体系与社区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实务体系建设”研究专题[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9(1): 100-101.
[20]
罗强强. “嵌入式”发展中的“内卷化”——社会工作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个案分析[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4): 49-56.
[21]
民政部, 财政部. 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EB/OL]. (2012-11-28). http://www.mof.gov.cn/zhengwuxinxi/zhengcefabu/201211/t20121128_704979.htm.
[22]
民政部. 对“关于促进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及社工机构发展的提案”的答复 [EB/OL]. [2023-11-01]. https://xxgk.mca.gov.cn:8445/gdnps/pc/content.jsp?mtype=4&id=115920.
[23]
周金玲. 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主体及其关系辨析——以湖南省社工站建设为例[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3): 26-41.

1 除了手动输入的主题词外,每一行主题检索区域还能最多添加5个系统根据算法规则弹出的相关主题词。若系统推荐的相关主题词超过5个,则分为两行、三行、四行……直至添加完系统给出的全部相关主题词,系统再根据知识算法推荐数据库中与之相关的搜索主题。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穷尽系统推荐的所有相关主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目标文献数据的遗漏。

2 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最少发文数量的计算公式为${M_{{p}}} \approx 0.749 $$ \left( {\sqrt {{N_{{{p{\mathrm{max}}}}}}} } \right) $。其中,Mp为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npmax为发文量最多的作者的发文数量。在本文统计中,发文数量最多的作者是徐选国,发文数量为27,因此计算出来核心作者最低发文数量应为3.89,根据取整原则四舍五入后得出我国社会工作实务研究的核心作者发文数量最低为4篇。

3 此表格统计的作者所属机构以其最新发表的与“社会工作实务”相关的CSSCI论文上注明的机构为准。且因下节将重点探讨各机构间的发文及合作情况,此处暂且只列出作者所属一级机构(大学),不细分到二级机构(学院)。

4 因CiteSpace软件目前还未达至绝对理想的智能分析水平,本文在结合关键词共现和关键词聚类结果的基础上,又经过人工仔细研读样本文献后对我国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研究热点进行了慎重分类(“五大研究热点”)。因此,在对“五大研究热点”的分析中涉及的关键词不一定还在原来的聚类名目下,且有些关键词可以同属于多个聚类或多个研究热点。比如,关键词“社会工作”可纳入所有的聚类和所有的研究热点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