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广州南方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510970
基金课题
- 广东省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失能失智老人社区托养服务模式研究”(GD20CSH08)。
作者简介
- 高菊(1965— ),女,汉族,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人口老龄化,家庭发展,残疾人事业.
通讯作者
- 史萌(1995— ),女,汉族,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社会治理与文化问题研究;Email:haveanicedayy@163.com。.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23-08-21
2. 广州南方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510970
2.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Nanfang College•Guangzhou, Guangzhou, Guangdong, 510970, China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9 697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21 676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5.4%。[1]随着卫生健康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预期寿命不断延长,我国社会老龄化发展趋势迅猛,失能失智老人的数量也快速增加。根据研究预测,我国失能失智老人规模将由2020年的4 564万人上升至2030年的6 953万人,并于21世纪中叶突破1亿人。[2]很多家庭在照顾失能失智老人方面不堪重负、力不从心。为了满足失能失智老人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减少其家庭负担,需要大力发展失能失智老人社区托养服务。
一、概念界定(一) 失能失智老人
失能失智通常是指一个人因为年老体弱、肢体残疾、各种疾病和认知智障等因素导致身体功能丧失,使其日常生活能力受限。每个老人的失能失智程度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同一位老人可能存在一种或多种功能丧失,使其多种生活能力受限。即使是同一种失能,在不同老人身上的具体表现也不尽相同。广义的失能可以包括失智,狭义的失能通常是指人们从事活动能力的局限与缺乏,一般是由慢性病、躯体受损等原因所致。造成老年人失能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三高”、脑梗、失智症、骨关节病等,都可能导致老年人失能。本文的“失能失智老人”参考国际通用提法,定义为60周岁及以上,由于器官组织功能弱化或病变导致功能退化、活动受限和智力受损,无法独立进行日常生活的老年人口。2022年,我国发布了《老年人能力评估规范》国家标准(GB/T 42195—2022)。该标准的出台意味着老年人能力评估领域的标准层级由行业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这为科学划分老年人能力等级、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养老服务供给、规范养老服务机构运营等提供了基本依据,也为全国养老服务相关行业提供了更加科学、统一、权威的评估工具。[3]
(二) 社区托养服务
随着身体机能的不断退化、生理功能的逐步丧失,高龄老人多数进入失能、半失能状态。在老年人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照护方式,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护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不可逆性。从供给主体的角度来看,可将失能失智老人长期照护模式分为家庭照护、机构照护和社区照护三类。[4]与此对应,失能失智老人的托养方式可以分为居家养老、社区托养和机构托养三类。从服务专业性的角度来看,可将长期照护模式分为非正式照护和正式照护两类,二者之间是替代关系还是互补关系,是国外学者重点关注的议题。[5]有学者提出通过家庭和社区协作的方式,结合非正式与正式服务,发展“就地养老”模式[6],即社区照护模式。国内学者一开始将居家养老服务涵盖在社区养老服务、安老服务、社区照顾、家庭关怀、社区福利等范围内展开讨论,一般不直接使用“社区托养”概念。[7]“托养”一词在我国最早还是针对残疾人照护来说的。2007年7月,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在广州召开了全国智力和精神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会议,首次使用“托养”一词,将针对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的特殊服务正式称为“残疾人托养服务”。残疾人托养服务一般包括专业机构提供的全托服务、社区或民间福利机构提供的日间照料以及多种形式的居家安养三种类型。[8]可以根据残疾人的残疾类型和程度,选择合适的托养方式。随后,托养概念逐渐被学者引入失能失智老人照护领域。失能失智老人与残疾人不同,残疾人没有年龄限制,失能失智老人是年龄在60周岁及以上的老人,其往往身体或智力残疾且没有残疾人证。
(三) 社区托养模式的比较优势
在失能失智老人三种托养模式当中,与居家养老、机构托养比较,社区托养相当于社区的护工协助家属完成照护任务。失能失智老人在社区接受全天候的专业照护,其硬件、软件、人员都比家庭照护更有利于老人的健康与安全。社区护工与老人的家属相比,具有更多的照护经验和医学知识。社区托养为不想离家太远的失能失智老人提供了更多选择,老人在社区托养机构接受24小时全方位服务,让力不从心的家属更安心,也为其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社区托养一般要比养老机构的集中供养成本低而社会效益高,可以减轻家属的精神压力与经济负担。社区托养兼顾了我国养老传统,符合传统文化观念,能让失能失智老人和家属经常保持亲情沟通和密切联系。失能失智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中生活,家属能够经常探望。这有利于消除老人的紧张感、隔离感、自卑感和孤独感,使其精神有所寄托。老人之间相互交流、愉悦心情,对其身心健康也有促进作用。
失能失智老人社区托养模式可以借鉴残疾人社区托养模式,即由政府主导引领,整合社区的养老服务资源,将正式照护与非正式照护相结合,共同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看病就医、康复护理、心理疏导、精神关爱等服务。在服务过程中,力求一人一方案,达到供需精准对接,并制定分层细化、规范合理的收费标准。失能失智老人社区托养模式具有三个特征。一是由政府主导引导,包括制定政策与建设社区配套服务设施。二是以社区为主要载体,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均安排在社区之内。三是服务主体多元化,包括营利性机构、非营利组织、亲友家属和社区志愿者等。
二、失能失智老人社区托养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课题研究需要,笔者于2021年7月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多家医养结合机构进行调研;2022年9月入住山东省荣成市一家医养结合民办养老院,进行深度调研;2023年2月至6月在广东省多家养老院和多个社区进行调研,并对失能失智老人照护的家属进行个案访谈,企图从不同侧面了解我国失能失智老人社区托养服务的现状。从调研和访谈情况来看,失能失智老人社区托养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五个方面。
(一) 社区托养服务资源分配不均
大多数失能失智老人基本无法进行康复治疗,也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因此,社区托养服务是失能失智老人及其亲属最现实、最迫切的需求,但是很多地方养老资源分布不均。笔者调研发现,大城市中心城区养老服务资源比较丰富(比如广州、深圳等地),失能失智老人享有公共养老服务的比例也较高,社会满意度相对较高。一些欠发达地区养老服务资源相对匮乏(比如粤东、粤西、粤北等地),并且养老服务的覆盖率虽然达到一定标准,但对各项服务的利用率却不太高。比如,广东省河源市的部分乡镇,虽然各种养老机构的配套设施不少,但是机构却门可罗雀,养老设施变成了摆设。而一些民办养老机构收费较高,入住率很低,造成养老资源浪费。比如,广州市花都区的一家大型养老机构,硬件配套设施不错,空间很大,床位很多,总共四层楼,而入住老人却只用了其中一层楼。
(二) 社区托养服务硬件配套不足
笔者调研发现,在城市外围的非中心区域(比如广州市花都区),很多社区只有少量的老年活动中心,提供棋牌室、乒乓球室之类的设施,而没有配备老年人社区托养需要的综合服务中心、日间照料场所、临时托老所、康复训练中心、心理疏导和咨询中心等场所。而城市中心区域(比如广州市的老城区)在城区改造的早期规划阶段,缺少适老化思维,不注重老年友好环境建设,缺少无障碍设施和通道,也没有规划社区托养所需要的一系列场所,而重新规划和建设的成本太高,并非易事。笔者走访的很多小区都没有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社区老人托养机构。如果把失能失智老人送到离家太远的养老院,不方便经常探望,家属顾虑重重,担心老人得不到细致体贴的照护服务,老人也可能担心自己被嫌弃或是给家属带来沉重的负担。而离家近的养老机构条件未必更好,价格却超出普通家庭的消费能力。一般来讲,处于市中心或交通便利位置的养老机构价格偏高,普通家庭难以负担。
(三) 社区托养服务内容单一
我国社区的养老服务很有限,一般是提供一些日常生活的辅助性服务,比如长者饭堂和节日探访之类,失能失智老人需要的专业性护理服务相对较少,大多数社区尚未做到供需匹配。中国老年科学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社区普及率最高的养老服务是“健康知识讲座服务”,但也仅有38%的社区提供此项服务,随后依次是“上门看病服务”和“法律维权服务”,覆盖的社区分别为35%和33%;其他的养老服务在社区的普及率较低,如“康复保健服务”“陪同购物服务”“家庭病床服务”“精神慰藉”等占比均不足5%。[9]现阶段我国失能失智老人的养老照护主要还是依赖其家庭成员,部分养老政策的落实效果不理想,社区所提供的有限的养老服务内容单一,表现出简单化、重复化、表面化、形式化和非专业化的特点。
(四) 社区托养服务人员短缺
我国养老护理行业普遍存在人才短缺、人员不足问题。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失能失智老人数量也会快速上升,对照护人员的需求将会不断扩大。失能失智老人只有获得高质量的照护服务,才能拥有高品质的生活,安享晚年。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专业化养老照护队伍是失能失智老人社区托养服务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据民政部2021年测算,我国至少需要200万名护理员(不包括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员),而国内持有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者仅5万人,行业从业人员数量缺口巨大。养老机构中的社会工作者、医生、康复师、营养师、护士、心理咨询师等相关专业人才数量更是缺乏。[10]专业人员缺乏,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养老服务行业的从业者缺乏专业护理技能和工作经验,仅能提供最基本的照护服务,很多从业者难以胜任本职岗位。而我国大多数老人在农村,农村失能失智老人得到的专业照护更是微乎其微。
(五) 社区托养服务供需脱节
我国社区的养老服务仍然比较匮乏,绝大部分社区并没有发展专门的失能失智老人社区托养服务。笔者调研发现,广东省的一些社区只能提供数量有限的、针对有生活自理能力老人的一般性服务,比如社区饭堂、老年活动中心等,部分中心城区仅有少数社区开设了日间照料中心,还有一些社区的养老服务因缺少资金等各种原因而陷入停滞。有研究发现,失能失智老人所需的医疗康复训练、心理辅导等专业照护服务普遍缺失,普及率最高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也只是为健康老人提供服务,而针对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社区养老服务微乎其微。[11]从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看,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主要是由政府创办,社会力量参与不充分,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总体来说,我国失能失智老人的社区托养服务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其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巨大缺口。现阶段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护问题基本都是在家庭内部解决,有的老人由家属自己照护,而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家庭会请护工住家照护老人,或者将老人送到具有专业照护条件的机构托养。失能失智老人的生活质量与社会保障水平、个人收入水平、家庭经济状况、配偶健康状况和子女赡养能力息息相关,其社区托养服务的需求问题急需解决。
三、失能失智老人社区托养服务的改善路径我国失能失智老人社区托养服务的“短板”和“弱项”,要从多方面加以改善。
(一) 提高制度保障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失能失智老人的经济来源比较单一,建设具有公平性和可及性的养老保障制度非常必要。因此,应完善现有的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水平。一是要坚持城乡统筹兼顾原则,确保老有所保,逐步提高养老金水平,提高养老保险基金抗风险能力,逐步形成以基本养老保险为依托,企业年金和商业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二是要健全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险制度,逐步提高老年人医保待遇,使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加快实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三是要着力落实相关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政策,积极探索并加快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完善多元化、多层次老年福利体系。四是要完善老年人社会救助制度,不断提高城乡低保水平,保障高龄、失能、失智、孤寡等特困老人群体的基本养老服务全覆盖,并且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二) 加强服务供给主体的运作协同性
失能失智老人社区托养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参与、配合协调和宏观调控,从失能失智评估、健康管理、资金保障、服务标准、人才培训到运作机制涉及很多环节和部门。现阶段社区托养服务领域还存在部门分割、多头管理的情况。由于服务政策的制定、实施和管理涉及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健康、残疾人联合会等多个部门,各部门之间工作很难有效协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失能失智老人社区托养服务的有效开展。另外,市场运作法规及行业标准不够完善,许多政策尚处于探索阶段,导致监管不力或监管无效,养老照护服务市场发展呈现粗放无序状态。[12]增强服务主体的协调性和运作效率,关键是要建立完善社区托养服务多元供给链,把社区养老资源最大限度地集中优化、整合起来,在充分调动个人、家庭、社区各方面积极性的同时,还要推动社会组织和养老企业积极参与,发挥好政府的引导、组织和协调功能,形成多方协同运作机制。
从社区托养服务供给主体关系看,各个主体之间的资源、权利、责任等关系需要理顺。国家《“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明确提出,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指导思想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 [13]。不同服务主体的角色定位是政府负责提供基础性、兜底性的社会保障,其他社会力量多元主体自主选择或独立或合作的参与方式,为有需要的社会成员提供专业或志愿服务,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源来满足社会成员的实际福利服务需求。据此,政府要扮演好决策者、协调员、裁判员角色,由政府建立互动交流平台,促进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信息共享,平衡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以及社会组织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比如,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2023年11月发布了《北京市社区老年健康服务规范(2023年版)》,要求加强社区老年健康服务规范化建设,明确规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于失能失智老人的服务内容。[14]有了明确的服务规范和标准,才可能对社区托养服务质量进行有效的评价和监督,引导养老服务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 区分服务内容的层次差异性
建立统一的失能失智老人评定标准、健康服务标准、生活照料服务标准等行业标准和规范,有利于社区托养服务的监督和管理。可以针对失能失智老人的基本需要,为他们提供基本服务清单,在明确服务对象、服务方式、服务主体的基础上,为每个失能失智老人建档立卡,提供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定期体检、养老照护政策补贴、适老化改造等社区托养服务。在规范统一服务标准的前提下,还要关注差异化需求,定期开展失能失智老人综合能力评估,按照评估等级,结合社区托养条件,制定具体的照护方案。同一个老人在不同的失能失智阶段需要不同的照护,不同类型失能失智老人的需要也不同。借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以把失能失智老人的需求按照层次不同进行分类排序。第一层次,老人的身体机能显著退化、生活无法自理会产生生理需求,包括医疗保健服务、日常生活照料服务、疾病预防服务、精神慰藉服务、护理与康复服务等需求。第二层次,老人各种疾病的发病概率较高,因此会产生安全需求。第三层次,老人渴望关爱沟通,也有社会交往需求。第四层次,老人有获得家庭成员和社会尊重的需求。第五层次,有些半失能老人也有自我实现的需求。应根据不同类型失能失智老人的需求层次,评估处于不同阶段的失能失智老人的能力情况,为其量身定制社区托养服务,有针对性地开展配餐助餐、康养医护、临时托养、长期照护、生活照料、医养结合、心理疏导、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服务。近年来广州推出的社区“长者饭堂”“养老大配餐”服务[15],解决了很多生活不便的老人的吃饭问题,对失能失智老人有价格优惠或者免费,赢得了不少民众赞誉。实践表明,要切实提高失能失智老人的生活质量,就需要提供个性化、量身定做的社区托养服务,使服务的供给更加精准。只有把一般性需求和特殊性需求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总体上看,现阶段失能失智老人社区托养服务的水平较低,而接受过服务的老人对其的满意度也高低不一。社区工作者需要把握社区内所有失能失智老人的基本信息,包括主要特征、失能程度、健康水平、个性需求、家庭状况等,从而提供更有针对性、层次性的个性化社区托养服务。比如,将一般的失能老人的生活照料分为不同等级,针对每一个老人制定照护方案,帮助他们提高主动性和自立性,使其逐步恢复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而患有认知功能障碍的失智老人照护难度比一般的失能老人更大,首先要相关部门制定认知障碍照护服务、早期预防和干预等地方标准,社区托养服务机构再根据标准提供精神和身体两方面的综合照料与护理服务,帮助失智老人延缓认知衰退和体能衰弱。而随着生活水平和老人文化素质的提高,失能失智老人对社区托养服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他们不仅有吃喝拉撒的基本生存需求,还有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期望护工文化素质较高、知识面较广,最好具有一定的医学常识和心理学知识,能够陪老人谈天说地。
此外,对于生命终末期的失能失智老人来说,临终关怀和安宁疗护十分必要。在这一阶段,老人往往会表现出身体疼痛、对死亡的恐惧、对生命的眷恋或是对解脱的期待等,需要社区的医护人员和社会工作者同时介入,提供临终关怀和安宁疗护服务。医护人员主要监控老人的生命体征,尽可能减轻老人的痛感,降低病痛带来的折磨。而社会工作者的主要工作包括对老人进行心理疏导,可以采取音乐治疗、艺术治疗、宠物治疗等方法降低和转移死亡给老人带来的负面情绪;帮助老人进行人生回顾,完成未了心愿;提供丧亲服务,协助老人家属办理相关手续,并根据情况疏导老人家属的情绪。全国各地都在探索医养结合模式,但在临终关怀这方面普遍比较薄弱。2021年7月,笔者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调研发现,哈尔滨社会康复医院的医养康护“五位一体”养老模式值得推广。该模式实现了生活照料、医疗服务、功能恢复、专业护理、临终关怀的深度融合与无缝对接。2023年6月,笔者在广东省兴宁市调研发现,该市的一家佛教安养院专门免费做临终关怀服务,多年来自筹基金让数千临终老人有尊严地安详离世。在失能失智老人社区托养服务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借鉴已有模式和经验,充分发挥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开拓新的服务领域,通过多领域服务资源的有机整合,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更完善的社区托养服务。
(四) 加强服务资源的高效整合
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可以整合社区养老服务的资源,包括社区医疗卫生中心、长者食堂、老人文化活动中心、日间托老机构、图书阅览室、敬老院、星光老人之家、残疾人托养机构等。比如,失能失智老人社区托养服务与重度残疾人社区托养服务在服务对象、服务性质和服务经费等方面有类似之处,这两种服务在实践中可以相互衔接、融合管理。因此,要打通两者融合管理的政策阻隔,整合社区服务资源,从而形成合力,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社区托养服务的整体水平。首先是加强社区失能失智老人和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的数据库建设,在动态管理的基础上,实现两个数据库的有效对接,落实相关政策待遇,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其次是推动托养机构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同时为失能失智老人和重度残疾人提供服务。可以在一些有条件的社区单独建立重度残疾人托养机构,并将失能失智老人纳入服务范围。同时,社区已有的养老服务机构也可以安排一定的楼层、床位用于重度残疾人托养,让其实现在社区就近托养。这需要民政、财政、残疾人联合会等部门协同配合,在硬件设施、人员配备、服务类别、收费标准等方面加强规范管理。[16]
要提高社区家庭综合服务水平,鼓励社会组织、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区托养服务,根据失能失智老人多元化的实际需求,充分调动各类公共服务资源,通过整合、优化社区养老服务资源,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更灵活、效率更高的托养服务。比如,提供日间托管、临时托养、助餐配餐、康复护理、辅具租赁、助浴助洁等多元模式,给不同服务对象量身定制服务内容,并制定分层细化、规范合理的收费标准。社区托养服务还可以延伸到失能失智老人家庭,比如为家庭照护者提供送餐服务、心理疏导、护理培训等服务。
(五) 开拓创新社区托养服务模式
失能失智老人比一般老人对照护服务的要求更高,要不断开拓创新社区托养模式,将一般服务与个性化服务相结合,根据不同社区的服务资源和现有条件,因地制宜探索合适的托养模式。
1. “物业+托养”模式
对于养老资源相对贫乏的社区,可以充分发挥物业管理处的作用,利用会所、活动中心、员工餐厅等硬件设施,开展社区托养服务,已有不少物业服务企业开始探索“物业+养老”的社区托养模式。作为服务于社区居民生活的重要社会平台,物业服务企业承担养老服务已是大势所趋。近年来,相关部门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物业企业发展社区养老等生活性多元服务。2020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民政部等部门发布的《关于推动物业服务企业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意见》提出,支持物业服务企业根据自身条件,结合养老需求,成立独立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实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规模化、品牌化、连锁化经营。[17]2022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鼓励物业服务企业向业主提供居家养老、家政、托幼、健身、购物等生活服务。[18]各地政府部门也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物业增加养老服务。在推行“物业+养老”的社区托养模式过程中,社区托养服务的内容将得到不断纵深延伸,社区养老餐厅、社区养老驿站、日间照料中心等都能得到持续发展。而长期护理保险的出台,也有助于社区托养服务的可持续发展。[19]
2. “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模式
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可以为社区内失能失智老人和重度残疾人提供全托、临托、日托、上门服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能托养等服务,同时也能为本社区或周边居家老人提供助浴、助医、助餐、助洁、助残等服务。“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模式的优势明显,既具有专业性,又有离家近的区位优势,而且收费适中,比较符合失能失智老人及其家属的养老预期和支付能力。比如,天津市近年来采取“嵌入式+”的思路,探索“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模式。天津市和平区劝业场街南京路正合馨养老院,就是一家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它也是长护险定点服务机构,在该养老院长期托养的20多位老人全部为失能失智老人。[20]该养老院为老人提供生活、医疗、心理“三位一体”的护理服务,具体包括与附近医院合作,为老人提供专业医疗服务;聘请三甲医院退休护士长常驻养老院,负责给老人分药、调药的工作;聘请专业社会工作者,定期为老人进行心理疏导。[21]该养老院运营以来,已经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3. “互联网+社区托养”模式
随着数字社会的发展,应利用先进的互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整合政府、社会、家庭及社区的资源,创新“互联网+社区托养”服务模式,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社区托养服务。一是要完善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政策,依托政务、医疗、物联网终端等相关领域的大数据信息,搭建老年健康服务大数据信息平台,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信息资源跨部门、跨区域的共建共享。通过智能养老信息化管理平台,及时掌握失能失智老人的基本信息,实现托养服务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对接。二是要促进智能医疗、智能居家、智能社区有机融合,推进智能产品与现有应急医疗救援体系的互联互通,推动居家社区养老紧急救援系统的建立,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康复、养老陪护等领域的应用,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健康状况实时监测、分析预警、实时跟踪和紧急救援服务。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院[22]、上海杨浦区的“数字化养老院”[23]都是我国智慧养老的典型案例。
(六) 不断加大科技赋能力度
随着年纪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也每况愈下,很多老年人都会经历从生活自理、半失能到完全失能的过程。因此,老年人的信息数据需要实时更新。在信息时代,应该充分发挥大数据优势,搭建智慧养老数字平台,为每个老人建档立卡,把不同类型老人的个别需求、智能养老设施与设备、个性化服务等链接起来,构建居家、社区、机构数据统一整合的智慧养老数字平台,及时了解各个社区的智慧养老布局,灵活调配养老服务资源。借助智慧养老数字平台,还可以优化一系列办事流程,让失能失智老人享受数字社会的便利。要不断加强对失能失智老人社区托养服务的科技支撑,加速开发助听、助说、助医、助护、助浴、助行等终端产品和服务,如解决老人吞咽困难的设备、协助老人大小便护理设备、帮助老人自动化洗浴等新辅具;要在全国尽快完全普及智慧养老数字平台,使失能失智老人都能享受到保障其生命安全的智能产品,比如可穿戴设备、烟感火灾报警器、智能定位手环、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24小时定位行动轨迹检测、应急救援等。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赋能,不断加大赋能力度,提升失能失智老人社区托养服务的智能化和科技化水平,使其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七) 注重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
要切实改善失能失智老人社区托养服务的现状,必须着力解决托养照护人力资源紧缺的问题。我国已经开始重视养老相关学科的建设,培养专业照护人才,加强护理人员专业化培训。同时,要重视提高养老行业专业人才和护理人员待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监管机制,为优秀人才的职业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和更好的条件,从而留住人才、稳定队伍。护理工作十分辛苦、繁琐且复杂,要关注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定期对其进行心理疏导。
总之,失能失智老人社区托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个人、家庭、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群策群力、共同协作,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加速开发智能化助老产品,有效分担个体和家庭的照护负担,缓解托养照护人力资源短缺问题,提高社区托养服务质量,不断增强失能失智老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1] |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24-02-28). 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402/t20240228_1947915.html.
|
[2] |
李建伟, 吉文桥, 钱诚. 我国人口深度老龄化与老年照护服务需求发展趋势[J]. 改革, 2022(2): 1-21. |
[3] |
张晶晶. 《老年人能力评估规范》国家标准发布[EB/OL]. [2024-01-20]. https://www.mca.gov.cn/n152/n166/c48071/content.html.
|
[4] |
张志雄, 陈琰, 孙建娥. 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模式研究现状和反思[J]. 老龄科学研究, 2015(8): 25-34,53. |
[5] |
MOREL N. From subsidiarity to “free choice”: child-and elder-care policy reform in France, Belgium, Germany and the nether lands[J]. Social policy & administration, 2007, 41(6): 618-637. |
[6] |
TENNYSON S, YANG H K. The role of life experience in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decisions[J].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2014, 42(6): 175-188. |
[7] |
李国锋, 孙雨洁. 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研究综述[J]. 社会福利, 2017(5): 21-25. |
[8] |
方舒. 社区为本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研究[J]. 残疾人研究, 2013(3): 48-52. |
[9] |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简报(2015年)[EB/OL]. [2023-07-20]. http://www.crca.cn/index.php/19-life/27-2015.html.
|
[10] |
王潇璐. 至少200万人才缺口 养老护理员发展如何破局[N/OL]. (2021-12-06). http://henan.china.com.cn/news/2021-12/06/content_41812375.htm.
|
[11] |
孙继艳, 郝晓宁, 薄涛. 北京市失能老人社区照顾现状及需求分析[J].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16(11): 57-64. |
[12] |
王莉, 余璐. 我国长期照护服务供给: 市场化政策、实践与反思[J]. 中州学刊, 2021(7): 88-95. |
[13] |
国务院. “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EB/OL]. (2022-02-12).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2/21/content_5674844.htm.
|
[14] |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北京市社区老年健康服务规范(2023年版)[EB/OL]. (2023-11-09). https://wjw.beijing.gov.cn/zwgk_20040/ylws/202311/t20231109_3298414.html.
|
[15] |
广州市民政局. 长者饭堂让老年人吃出幸福味道[N/OL]. [2023-10-12]. https://www.gz.gov.cn/xw/zwlb/bmdt/content/post_9253779.html.
|
[16] |
吕明晓. 养老服务与残疾人托养照料的衔接管理[J]中国残疾人, 2012(3): 42-43.
|
[17]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民政部. 关于推动物业服务企业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意见[EB/OL]. [2023-10-12]. https://www.mca.gov.cn/n152/n165/c39248/content.html.
|
[18]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EB/OL]. (2022-07-13).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7/13/content_5700752.htm.
|
[19] |
张晓兰. 二十大报告强调发展养老事业及产业 物业发力居家养老未来可期[N]. 新京报, 2022-10-18.
|
[20] |
史莺. 天津市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建设 为失能失智老人家庭解急难[N/OL]. (2022-07-13). https://www.workercn.cn/c/2022-07-13/7010078.shtml.
|
[21] |
韩爱青. 破解失能失智老人照护“痛点” 家门口的“喘息服务”真好[N/OL]. (2022-10-23). http://finance.sina.com.cn/jjxw/2022-10-23/doc-imqqsmrp3503049.shtml.
|
[22] |
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院. 智慧养老+医养结合!城关虚拟养老院托起老年人幸福晚年[N/OL]. (2023-07-26). https://www.lzcgq.gov.cn/art/2023/7/26/art_11794_ 1255729.html.
|
[23] |
杨浦融媒. 我区智慧养老不要花哨 只要“好用”[N/OL]. (2024-03-13). https://www.shyp.gov.cn/shypq/xwzx-bmdt/20240313/45014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