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3, Vol. 23Issue (6): 66-74, 84.
0

引用本文 

程玲, 赖燕琼. “社会工作+社会设计”双学科协同治理模式探讨——以成都市曹家巷社区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3, 23(6): 66-74, 84.
CHENG Ling, LAI Yanqiong. Discussion on the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Model of “Social Work and Social Design”: Taking Caojiaxiang Community in Chengdu as an Example[J]. Social Work and Management, 2023, 23(6): 66-74, 84.

基金课题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培育的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研究”(18YJA840002)。

作者简介

程玲(1979— ),女,汉族,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工作与社区治理,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23-04-24
“社会工作+社会设计”双学科协同治理模式探讨——以成都市曹家巷社区为例
程玲 , 赖燕琼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摘要: 多元主体协同是实现城市更新和社区治理有效联结的方式。作为社区治理的新兴主体,社会工作与社会设计在服务对象、专业理念和专业开放度上的相似性使得两者在治理过程中交叉融合、互为借鉴。文章采用个案研究法,以成都市曹家巷社区为例,从动力机制、结构要素和协同过程维度建构“社会工作+社会设计”双学科协同治理模式,总结双学科协同治理模式的影响因素和特征。“社会工作+社会设计”双学科协同治理借助动力驱动下的各结构要素间的互动,通过“知识对话—视域融合—体系形成”的多层次协同过程产生协同效应。该协同效应受到其他主体职能强弱、制度设置等因素影响,在协同特征上表现出对学科特质、学科平等地位和专业优势的强调。
关键词: 社会工作    社会设计    双学科协同治理    模式    
Discussion on the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Model of “Social Work and Social Design”: Taking Caojiaxiang Community in Chengdu as an Example
CHENG Ling , LAI Yanqiong     
School of Sociology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China
Abstract: Multisubject collaboration is an effective approach for connecting urban renewal and community governance. As emerging components of community governance, social work and social design share similarities in service beneficiaries, professional concepts, and professional openness, which facilitate their cross-integration and mutual learning in the governance process. Taking the Caojiaxiang community of Chengdu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dual-discipline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model of “social work and social 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dynamic mechanisms, structural elements, and collaborative processes. It also summari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ual-discipline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model. The two-discipline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of “social work and social design” arises from the interaction of various structural elements driven by power and produces synergistic effects through a multi-level collaborative process of “knowledge dialogue-vision integration-system formation”. Its synergistic effect is affected by the functional capacities of other stakeholders, institutional settings, and others. The synergistic characteristics underscore the discipline-specific traits, the equal status between the two disciplines, and their respective professional advantages.
Key words: social work    social design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of two disciplines    model    
一、问题提出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以“控制增量、盘活存量”的要求推动城市更新工作,并把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提升、历史文化传承、绿色生态文明建设、社区治理体系完善等诸多内容纳入其中。[1]因此,以“存量提质”为内核的城市更新成为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2]城市更新是有形空间和无形空间互相辉映、软件和硬件互相融合的有机发展,其不仅涉及城市环境优化、空间美化改造和设施升级整治,更关乎社区精细化管理和自治机制建设。因此,城市更新兼有空间治理与社会治理的双重属性。城市更新落脚于最基层的社会治理单元——社区,便体现为微治理行动。

社区微治理是“高度制度化、结构化的政府治理体系”中一种“微观、具体、渐进式的城市更新策略”[3],其在社区层面将空间改造与社会治理链接起来。这一过程往往涉及建筑学、社会学、设计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不仅是建筑工程师或社会设计师对社区空间的美化改造,更是社会工作者对社区治理创新的探索和对居民生活方式的塑造,以此实现城市更新的目标。以“社会工作+社会设计”双学科协同介入社区治理,已经形成诸如上海市大鱼社区营造项目、成都市曹家巷社区营造项目等典型案例,在社区治理中达成了双学科“1+1>2”的协同治理效应。

社区微治理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底色,构建合作治理关系网络,建立制度赋权、社区赋权与技术增能机制,改善社区单一权力结构、优化社区资源结构,其治理进程包含多元治理主体间的协同与博弈。[4-6]社区微治理的主要困境是多元主体协同机制尚未建立、多元主体身份合法性模糊以及对治理模式的机械复制。[6-7]社会工作与社会设计在服务对象、专业理念和专业开放性上的相似性,使二者在社区微治理中的交叉融合成为可能,学者就二者交叉融合的基础、发展路径等展开了探讨。[8]但在“社会工作+社会设计”双学科协同治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探索,特别是协同治理比传统治理具有更优治理成效的内在机理和逻辑需要进一步厘清。

因此,本研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成都市曹家巷社区为研究案例,试图解答以下问题。以“社会工作+社会设计”双学科协同介入社区治理,是否更具创新性?该协同治理模式是如何实现的?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总结提炼“社会工作+社会设计”双学科协同治理模式,以推进跨学科实践在社会治理中的发展,为进一步推广该模式提供借鉴。

二、文献回顾与分析框架

(一) 文献回顾

随着社会问题的复杂化和服务对象诉求的多样化,社会工作在研究、教学与实践方面的跨学科合作趋势正不断增强。关于社会工作跨学科合作的界定,最早可以追溯到安德鲁斯在1990年提出的定义:“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和其他学科的专业人士为实现同一目标而进行的协同合作。”[9]在社会工作跨学科合作中,“协同合作”一般体现为“问题导向”的学科协同关系,即通过组建社会工作与相关学科的跨学科团队来解决单一学科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跨学科协同合作通过积极有效的人际交往和协商合作实现多学科功能最大化,并强调交往理性对工具理性的取代。[10]之后,学者们不断对跨学科协同合作进行归纳、提炼和总结。布朗斯坦在《跨学科合作索引》[11]和《一个跨学科协同的模式》[12]这两篇文章中构建了理想的“社会工作跨学科协同合作模式”,该模式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工作跨学科合作的研究分析和实践评估之中[10],跨学科协同合作逐渐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手段。

跨学科协同合作实践研究主要集中于特殊领域中社会工作与医学、护理、老年临终关怀、法律等学科的联合。例如对卫生问题的跨学科实践研究,学界不再单纯从生物学视角建立对疾病康复的理解,而是从制度模式入手构建多元化的健康服务体系,形成了以康复为导向,以医生、护士、心理咨询师、医务社会工作者、护工等专业人员为主的全科医疗团队,这是一种全面、综合、以社区为基础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13]

然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在解决特殊性需求之余也需要关注社会普适性福利的增长,这就意味着需要将跨学科协同合作的学术视域从“特殊”拉回“一般”。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理念[14],社会治理由此走向“参与式治理”。“参与”或“共建共享”不仅是政府、市场与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共治,同时还意味着不同领域、学科、专业的专家通过跨学科协同合作的方式协助政府、机构或居民等解决问题,以形成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围绕相关社会问题的协同合作。[9]

随着个体化社会的到来,居民的社会诉求日益差异化和复杂化,社会治理的难度显著提升,如何重建共同体式的社会网络成为重要议题。古学斌团队的跨学科行动研究项目提出了一个跨学科合作研究的框架,其针对四川雅安S镇的一个古老村落的建设问题,由社会工作与建筑设计专业联手探索出一种灾后社区重建模式,形成了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建筑专业人员和社区民众共同搭建的知识分享平台。[15]

与此同时,“社会工作+社会设计”双学科协同治理创新研究也逐步发展。社会工作崇尚参与式的问题解决方式,力求形成“主体间性”的协商沟通,以资源、组织、人员协调形成共同参与,[10]擅长分析社区社会结构及其中潜藏的根源性社会矛盾,但对“如何重构社区社会结构”缺少建设性的意见和行动。[16]而社会设计擅长整合空间改造、视觉传达、美学叙事的设计语言,[8]是一种以解决社会、环境和公平问题为导向,在不同的规模尺度下,洞察具体问题在社会发展中的系统运作以及影响其变化的关键点(信息传达、产品、空间、系统和服务),运用参与性和共同设计的协同技术,创造性地重组各种资源,形成新的设计推动力和经济生产力,并用美学叙事的设计语言来传播,从而达到社会改良或革新目标的行动方法。[17]因此,社会工作和社会设计在服务对象、专业理念、学科开放性上的耦合性,使得二者在介入社会问题时能够激发协同效应。[8]

既有研究丰富了跨学科协同合作的理论,为深入探讨跨学科协同合作提供了启示,但是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首先,既有研究多聚焦于理论探讨,而对跨学科协同实践的探索较少。其次,既有研究多局限于特殊领域的跨学科协同合作,而较少关注社区治理领域。最后,既有研究尚未关注跨学科协同合作参与社区治理的特殊性,极少从学科融合视角建构具体的协同治理模式,并揭示其内在机理和逻辑。

(二) 分析框架

“社会工作+社会设计”双学科协同治理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以学科协作分工实现共同治理,相较于传统协同治理,其更强调不同专业理论在多元主体中的嵌入与使用。在一定条件下,双学科主体通过合作和协调会形成协同效应,并构建一个新的有序的自组织治理结构来发挥特定功能。因此,有序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是双学科协同治理模式的特征。基于协同治理理论,“社会工作+社会设计”双学科协同治理模式将重点围绕协同治理的逻辑起点、结构性要素和协同过程而构建。

人类历史的发展动力是“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18]协同是一种“典型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即将多元多维主体形成的合力综合转化为学科协同治理的动力,以实现协同治理目标。因此,动力机制是协同治理运行的前提条件。尽管多元治理主体在拥有较高共识度的条件下自行发展出合力,但该合力仍需要外部权威的配合才能更好地转化为外在动力作用。同时,任何协同系统必然存在某种内在的自动机制。[19]因此,“社会工作+社会设计”双学科协同治理模式的逻辑起点是外在动力和内在动力的相互作用。政府的政策手段和实施方式构成双学科协同治理的外在动力,社区内部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技术等内在因素的变化构成双学科协同治理的内在动力,二者共同对双学科协同治理产生影响。

“社会工作+社会设计”双学科协同治理还取决于协同行为的生成和实现,即在预先协商的规则和秩序指导下通过共同行动、互动及合作实现治理目标的过程。[20-21]在该过程中,系统会形成增益效应和有序秩序。因此,双学科协同治理需探析其结构要素的构成及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协同基础、协同资源、协同方式、协同平台以及由此形成的协同关系是双学科协同治理的主要结构要素。协同基础是指双学科协同治理得以实现的基础性条件和必要性条件。协同资源是指双学科协同治理在确保“互利共赢”基础上使用何种资源交互形式展开。协同方式则是指如何选择更科学、更高效的互动方式开展双学科协同治理,保证资源成果共享、风险共担、协商共治和有限自治。[21]协同平台则是探讨在何种场域中开展双学科协同治理,以及该场域如何支撑双学科在社区治理中形成合力。在结构要素的整合下,社会工作和社会设计使用各自学科的研究设计与方法链接或整合双方的理论框架,以消除学科间知识壁垒,达到生产和创造的协同过程,这是分析双学科协同治理运行的最终落脚点,即双学科协同治理的生成和实现过程。[22]

随着实践领域的变化,“社会工作+社会设计”双学科协同治理模式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一方面,在不同情境之下,双学科主体之间可能依据“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前提进行协同,因而生成不同的行为策略,情境的差异性也将直接影响双学科协同治理是否能够生成。另一方面,双学科协同治理有其独特的表现特征,其相较于传统协同治理的独特之处需要进一步明晰。因此,需厘清“社会工作+社会设计”双学科协同治理模式的适用条件、影响因素和主要特征,以提高该模式的实践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本研究拟构建“动力—结构—过程”分析框架,来探讨“社会工作+社会设计”双学科协同治理模式。其中动力作用维度侧重于分析该模式的核心动力机制,结构要素维度侧重于分析该模式的基础、方式、资源、关系等静态机制,而协同过程维度侧重于分析该模式的分工运行状况及内在逻辑等动态机制。

三、曹家巷社区“社会工作+社会设计”双学科协同治理实践

以“社会工作+社会设计”双学科作为协同主体介入社区治理,已经形成诸多典型案例,本研究选取成都市曹家巷社区开展案例分析,于2022年7月至2023年在该社区展开调研,原因如下。曹家巷社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一环路内侧,包括36个院落,共有居民8 876户,约22 000人。除8个物业院落、3个单位院落外,其余全部为老旧院落。[23]作为2012年成都市“北改第一改”,曹家巷社区在2018年完成自治改造,约70%~80%的回迁户回归该社区。[24]回迁户、原住居民和外来居民共同构成该社区的居民集体,社区治理困境由此显现,具体表现为居民间社会黏合度极低、大批优良组织资源和人文环境资源需要整合、创新活力极其不足等。2019年,社会设计团队受邀对该社区约3 0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进行改造,并在后续过程中通过“社会工作+社会设计”双学科协同治理形成社区特色治理模式,实现城市的有机更新。[25]

(一) “社会工作+社会设计”双学科协同治理的动力机制

城市更新是自下而上的更新策略,其以经济持续发展、公共利益增长为导向。动力机制能自发、稳定且持续地为开展协同工作提供动力,以实现协同治理目标。“社会工作+社会设计”双学科协同治理的动力机制包括外在动力和内在动力。

1. 外在动力:在政府的有限引导下形成高度自主空间

外在动力重在明确政府通过何种手段、方式促进协同合作,达到以合作促发展的目的。在曹家巷社区治理过程中,政府以有限引导形式参与。2017年,曹家巷一街、二街坊棚户区自治改造项目原地返迁住户结算、交房工作正式启动,大量的回迁户、原住居民和外来居民构成了曹家巷居民的新集体。居民诉求分化明显、矛盾频发。2019年,原恒大曹家巷广场售楼处第一层和第五层约3 000平方米的空间正式移交给曹家巷社区使用。在相关政策文件指引下,一支由成都市金牛区委组织部、社治委、区民政局、街道办事处等组成的团队远赴北京,邀请社会设计师周子书团队为曹家巷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做社区综合体整体设计,建成了成都市第一个“地瓜社区”共享空间。[24]

面对“城市重塑之痛”和“社会治理之难”,在社区综合体投入使用后,驷马桥街道以推进社区提案机制为契机,运用“三事分流三治治理”机制将居民需求按“社区事”“院落事”“家务事”进行划分,拟定“三事分流责任清单”指导目录,分类制定了14大类36个小项的详细事件清单。“社区事”即政府管理事项及社区的公共服务事项由政府主导、社区协调解决。“院落事”所涉及的公共事务及公共权益由社会组织、居民自治组织等共同协商解决。[26] 驷马桥街道以提升社区治理能力为重点,通过“社区掌门人计划”等形式为社区提供技术指导和赋能。随后,曹家巷社区在社区提案机制建设过程中一并进行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形成了联合互促推动院落自治的创新机制。[27]该机制明晰完善了政府、社区和社会组织的责任边界,给予了以社会工作和社会设计为主的各类社会组织、社会企业高度的自治空间。曹家巷社区因而探索出依托“地瓜社区”共享空间,以“内挖外引”打造活力、智慧新空间、链接多方资源开展“包容式社区”建设并连续多年以社区保障资金项目等方式推动“社会工作+社会设计”双学科协同治理。[28]

由此可见,政府充分发挥规划引导作用,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加大公共资源投入,以有限引导方式鼓励多元主体自主参与社区治理,使其形成合力,为形成协同效应创造了较好的外在动力条件。

2. 内在动力:社区资本和技术积累推动双学科协同治理持续发展

内在动力体现为以技术和资本为代表的内生变量对双学科协同治理过程的影响以及对最终协同效果的支撑作用。持续满足居民社会需求和发展需要被视为社区资源有效配置的根本目标,这是社区治理的核心,也是生成双学科协同治理内在动力的基础。曹家巷社区居民构成复杂,矛盾纠纷频发,居民诉求多元,急需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跨学科协同合作的方式协助政府、机构或居民等解决问题。在政府“三事分流三治治理”机制下,居民协商矛盾和服务需求交由社区、社会组织、居民自治组织等自主解决。双学科协同治理因此建立起具有创新性的公共服务供给形态——通过社区能人的挖掘与培育,将居民的技能转化为低价或免费公共服务产品提供给社区居民的自产自销模式。三年间,该社区已常态化开展“社区老年大学”“社区妈妈”“糯米早教中心”“摇摆舞”等社区服务活动,全龄友好社区得以建成。

社区资本和技术积累推动双学科协同治理持续发展。社区能人参与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是将居民与双学科协同治理力量联合放大,是对人才资本的有效使用,将多方合力转化为协同动力。除此之外,在知识学习上,双学科主体之间注重相互交流学习与专业技能培训,其知识水平和政策建议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推动了技术积累。社区人力资本和技术积累发挥作用,“多力量协作共治”的社区治理复合协同结构体系得以建成,为双学科协同治理提供了内在动力。

(二) “社会工作+社会设计”双学科协同治理的结构要素

1. 协同治理的基础:双学科主体价值观和目标的同一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和社会经济发展,个体原子化现象和社会关系缺陷日益增多,社会工作和社会设计已关注到相关社会问题。在传统的设计领域,“每一次进化客观上都对原有的社会关系起到一定的破坏作用”。[17]因而,从设计的终端——服务对象的演变来看,社会设计的关注视域从精英过渡到大众,并最终拓展到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社会设计希望通过设计力量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与之类似,社会工作主张通过一系列专业理论、实务方法解决弱势群体面临的问题,同样对社会公平正义有专业价值和目标追求。正是社会工作与社会设计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促使二者达成内在契合,形成协同合力,共同以社区为重要的服务窗口,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服务。这种双学科主体价值观和目标的同一性是进行协同治理的基础。

2. 协同治理的资源:人员交叉、信息联系与知识交互

有效的跨学科协同合作不单指来自不同学科的人员合作解决问题,更指学科之间“在实践中进行专业知识的交流、共同学习和反思,并建构一个适切地方文化,能够解决在地问题的理论框架”。[15]因而,知识交互是协同治理的资源要素,而持续的人员交叉和信息联系能推动学科之间的知识交互。双学科协同治理是在内外动力的驱动下,运用自身的学科知识、研究方法和思维范式共同致力于知识生产和问题解决。[22]2020年,金牛区民政局启动“犇犇牛伙伴计划”社区营造项目督导行动,聘请专职项目督导为曹家巷社区治理提供社会工作专业智慧。[29]社会工作团队依托社会治理方法,运用专业的理论、实务方法和技巧,制定适合曹家巷社区的治理方案。与此同时,社会设计团队承担了品牌运营方面的社区治理任务。2022年,社会设计团队为曹家巷社区开发出“曹家象”IP视觉形象,其以“虚拟社区工作者”名义担任社区的慈善劝募者和社区守则劝导者。除此之外,学科之间的交流活动也是协同治理的重要抓手。在曹家巷社区治理中,社会设计团队和社会工作团队一起深入探讨相互融合和合作的可能性,希望相关决策部门能意识到双学科协同治理为实现我国社会治理愿景带来的无限势能。

3. 协同治理的关系:互赖性协同治理关系

互赖性协同治理关系,即社会工作与社会设计达成相互依赖的双学科协同治理状态。双学科在治理实践中各司其职,通过平等对话达成共识,共同参与社区微项目征集、设计、论证、执行和评估过程,担任不同角色,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在曹家巷社区治理实践中,社会工作的慈善属性和对公平正义的强调决定了其对弱势群体及利益分配平衡的重视,并注重运用助人理论和方法解决问题。而社会设计则更注重运用品牌运营、IP视觉系统等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社区治理成效。双学科互赖性协同治理关系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互赖性协同治理意味着学科间的平等性,即重视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性,推崇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氛围,强调相互交流、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10]第二,互赖性协同治理是在面对共同的服务群体或问题时,学科间形成一种地位平等、彼此依赖、相互补充的合作关系。第三,互赖性协同治理还体现在学科专业人员之间的沟通、关照和配合上,人员层面的互赖性实质上是对双方学科知识和功能的整合,是对双方专业人员贡献、身份及角色的认可。[30]

4. 协同治理方式:以微项目方式提供社会服务

双学科协同治理一方面是人员合作、信息联系促成的知识交互,另一方面是互赖性关系下双方功能和角色的互补,达成平等共识以及对双方学科专业性的认可,并最终集中体现在社区治理项目实践过程中。双学科在微项目征集、设计、论证、执行和评估过程中平等磋商、共同行动,通过挖掘空间资源、社区居民的潜能以及对双学科资源的灵活组织和有效利用,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如表1所示)。

表 1 曹家巷社区微项目一览

5. 协同治理平台:“地瓜社区”共享空间

双学科协同治理的实现依托于曹家巷社区协同治理平台——“地瓜社区”共享空间。该空间是双学科“知识对话—视域融合—体系形成”动态协同过程的重要场所,也是协同基础、资源、方式和平台等静态结构性要素的整合空间。

一方面,“地瓜社区”共享空间的改造和高效利用是双学科协同治理的目标和成果。通过空间改造和文化融入,曹家巷社区近3 000平方米的空间被细分为老茶馆、社区小酒吧、共享厨房、社区舞台、糯语亲子馆等功能区,一系列公共产品、公共服务、行政服务媒介被设置在这一空间中。多元的人、事、物与社区共享空间发生勾连,居民需求在其中得到满足。这一空间是居民休闲玩乐之地、自主创业的孵化园、基层政府办事大厅,是一种“基于闲置的硬性基础设置而建构的属于社区的软性基础设施”。[31]196居民在共用中生产价值,在共享中促进分配,空间的更新与后续利用是双学科协同治理的实践客体和阶段性成果。

另一方面,“地瓜社区”共享空间的长效运营是双学科协同治理的最终导向和根本推力。居民以“空间自组体”的全新方式参与到自身所处的空间变革中来,重组社会空间。[16]这不仅满足了居民的社会需求和发展需要,也在内在动力作用下持续不断地推动双学科协同治理。该共享空间借助自产自销模式允许社会资本局部参与,以激励居民利用自身技能创造面向其他居民的免费或低价公共产品,形成社区内新型的产销文化场景,居民之间产生联结,社区经济活力得以生成。这是社区居民参与共享空间的生产、消费和分配的过程,居民以资源和资本的积累方式实现共享空间长效运营,为双学科协同治理提供持续不断的基础动力。

(三) “社会工作+社会设计”双学科协同治理过程

跨学科协同合作是通过不同学科的独特视角综合处理问题,并实现系统性结果,[32]是学科间以知识交换、转移、共享、整合、生产和创造为指向的活动。[22]对于双学科协同治理而言,最关键的是消解学科知识壁垒,使治理从“单兵作战”走向“协同进化”。[33]

1. 协同治理初期:以交换和转移为主的知识对话

跨学科协同需要跨越学科边界,这种跨越主要通过学科之间和学科内部持续的互补性交流来实现,[34]这是一种以交换和转移为主的知识对话。当学科以满足社会现实需要、解决人类实际问题为导向时,单一学科的局限性便浮出水面。面对急剧变化的现实世界,单一学科的理论视角、研究方法和解释框架逐渐窄化,其解释力也日渐式微,无法直面问题的核心并产生创新性成果。因而,面对曹家巷社区居民联结不深、矛盾激增、参与意识淡薄等问题,双学科的知识对话势在必行。社会工作和社会设计以共同问题为载体,以社区共享空间为平台,针对同一问题在研究范式、解释框架、介入方法等方面进行跨学科交流。该过程是双学科以交换学科知识和治理经验为主,达成专业认可、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创新性观点的过程。

2. 协同治理中期:以共享和整合为主的视域融合

随着知识对话的深入和扩展,学科之间的相似性或互补性愈加明晰。基于社会工作和社会设计在协同基础上的同一性,双学科共享和整合异质性的知识和资源,达成二者在视域上的融合。一方面,因双学科知识和资源的共享和整合,社区治理朝向高效化方向发展。双学科在驱动力作用下协同合作,对社区当中的人、事、物、时间和空间进行重新配置,在微项目征集、设计、论证、执行和评估各阶段中,通过资源共享、技术整合手段形成更为高效的社区治理方案。社会设计是“从想法转化成视觉和体验”的技术力量提供者,[31]222而社会工作则崇尚参与式的问题解决方式,二者在此过程中力求形成“主体间性”的协商沟通、资源、组织、人员协调与共同参与,[10]这样的整合和共享是视域融合的必经之路。另一方面,单一学科独有的介入技术和思维边界变得模糊,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学科知识边界,达到视域融合。持续不断的共享和整合过程促使双学科形成针对共同问题的共识,二者愈加擅长从流动的、具体的“人”的主体性、复杂性、多面性和社会能动性出发, 介入社区空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调整。这是一种专业视域上的融合,是学科知识壁垒的消解,治理从“单兵作战”走向“协同进化”。

3. 协同治理后期:以生产和创造为主的体系形成

知识对话、视域融合使得双学科协同治理有了更为清晰的发展靶向,这推动双学科针对共同问题形成一定的协同合作模式。首先,双学科之间相似的理念和概念在保留其内核的前提下,重新形成一种共同的解释框架。其次,在不断总结治理经验和成效之后,双学科提炼并且创造出更具创新性、高效性的社区问题解决方法,并以此作为该交叉领域或交叉问题的科学方法。最后,随着以知识生产为核心的学术研究在其中开展,“学科精英—高校—政府—社会组织”的双学科协同治理体系得以形成。

总的来说,“社会工作+社会设计”双学科协同治理模式有效促进了社区公共服务的升级,实现了城市更新与治理融合发展。从治理成效来看,双学科协同治理从深层次上落实了城市更新与社区治理的核心目标,实现了“以人为本”的多元共建、全程共治与全民共享。经过三年的培育成长期,曹家巷社区共有14名居民加入自产自销计划,实现了“家门口创业”。截至2021年底,该社区劳动年龄段人口有10 186人,就业率达98.21%,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获“第五批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称号。[35]以社区协商议事能力提升为重点,该社区的居民参与推动居民协商议事组委会的建立,并通过定期召开居民议事会,在协商中制定了社区项目实施公约。该社区通过“公共服务体系硬环境和软环境体系改革”的方式实现了人人享有、各得其所的“全民共享”体系。由此可见,曹家巷社区双学科协同治理实践真正实现了社区微治理的内涵:通过推进微参与、微项目、微结构和微机制,实现基层社会的差异化治理。[36]

四、“社会工作+社会设计”双学科协同治理模式分析

(一) “社会工作+社会设计”双学科协同治理模式建构

通过对曹家巷社区案例分析可知,“社会工作+社会设计”双学科协同治理模式在社区治理上显现出勃勃生机。“社会工作+社会设计”双学科协同治理模式是在政府的有限引导下,以社区资本和技术积累推动双学科协同治理持续发展,是一种外在动力和内在动力共同作用的内生型协同治理。该模式的运行取决于协同基础、协同资源、协同方式、协同平台以及由此形成的协同关系等结构要素。各结构要素通过互动和整合,在“知识对话—视域融合—体系形成”过程中产生协同效应(见图1)。

图 1 “社会工作+社会设计”双学科协同治理模式

(二) “社会工作+社会设计”双学科协同治理模式的影响因素及特征

结构要素与动力机制在双学科协同治理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最终影响治理目标的实现。那么,在这个有机系统中,协同治理模式的运行会受到什么因素影响?协同治理具有什么特征?

1. 协同治理模式的影响因素

第一,从外在动力来看,双学科协同治理对政府的功能和作用有极高的要求。首先,政府能否将社区治理的职能合理地向双学科主体转移,将直接影响外在动力的强弱和覆盖范围。其次,从结构要素来看,双学科协同治理需要以社区空间为平台,这与政府的土地规划、城市规划政策密切相关。最后,双学科协同治理离不开经济资源的支持,尤其是空间的改造、品牌文化的提升等都需要极大的资金支持。

第二,任何社区治理都离不开当地的历史和文化因素。社区所在的地理区位、人文环境基础、经济基础、居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对双学科协同治理有直接影响。

第三,双学科协同治理要求双方具有强烈的合作意识。双学科协同治理模式处于起步阶段,并未进行大规模推广,更未形成相应的制度和行为规范。因此,双学科协同治理主要依靠内部驱动形成协同合力,需要双方在了解对方并建立起初步信任的基础上产生协同意愿以及学科专业性认同。

2. 协同治理模式的特征

双学科协同治理模式表现为对学科协同行为的归纳、总结和提炼,双学科在参与治理过程中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在相互合作、协调、竞争、博弈过程中形成合力,达成协同效应,实现功能互补。

第一,双学科协同治理的关键是二者在理论视角、介入方法、知识体系上的交融。双学科在内外驱动力下对人、财、物、事、时间、空间、信息等资源进行综合调配,聚集学科团队进行交叉实践,形成在地化的创新治理方案,解决共同的实践问题。

第二,双学科协同治理模式强调双方作用不同,能力有差异,功能互补,是一种基于差异的融合。如若在协同治理过程中单是强调其中一方的作用而忽略或轻视另一方的独特价值,这种“协同治理”并不是本文倡导的有效治理,其治理成效也将大打折扣。

第三,双学科协同治理模式有别于“合作治理”等其他类似的治理模式。合作治理仅仅是双方的“共同和协调”,而“协同治理模式”则是双方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相互合作、协调、竞争、博弈,形成合力,达成协同效应,从而实现社会的有序发展。[37]这种协同治理模式并不是双学科作用的简单相加,而是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五、结束语

“社会工作+社会设计”双学科协同治理模式是在政府的有限引导下,以社区资本和技术积累推动双学科协同治理持续发展,是一种外在动力和内在动力共同作用的内生型协同治理。该模式的运行取决于协同基础、协同资源、协同方式、协同平台以及由此形成的协同关系等结构要素。各结构要素通过互动和整合,在“知识对话—视域融合—体系形成”过程中产生协同效应。

“社会工作+社会设计”双学科协同治理模式是社会工作在社区治理领域中极具创新性和高效性的工作模式。一方面,社会设计为社会工作创造了实践平台,其对技术、用户体验、视觉系统的关注,使社会工作的参与式服务得到实质的内容表达。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为社会设计加入了专业内容,其对群体关系及活动设计的关注,使双学科协同治理实现多维成效。“社会工作+社会设计”双学科协同治理模式开创了双学科协同治理的研究框架,形成了社区治理的新模式。

但是,本研究仅初步构建起“社会工作+社会设计”双学科协同治理的分析框架,这只是城市更新背景下社区治理创新中跨学科实践研究的一个开端,尚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一是本研究虽然对双学科协同治理的内在机制进行了整体性分析,但尚未分阶段剖析在不同的阶段中二者角色、功能和作用的演变差异。二是本研究仅基于成都市曹家巷社区的案例分析,研究结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社会工作+社会设计”双学科协同治理模式是否具有普适性还有待进一步论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 (2021-03-13). https://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2]
唐燕. 我国城市更新制度建设的关键维度与策略解析[J]. 国际城市规划, 2022(1): 1-8. DOI:10.19830/j.upi.2021.163
[3]
白雪燕, 童明. 城市微更新——从网络到节点, 从节点到网络[J]. 建筑学报, 2020(10): 8-14.
[4]
容志, 王轩, 罗超, 等. 以治理创新驱动城市更新——以上海市乐山新村为例[J]. 党政论坛, 2021(5): 15-19. DOI:10.3969/j.issn.1006-1754.2021.05.008
[5]
尹浩. 城市社区微治理的多维赋权机制研究[J]. 社会主义研究, 2016(5): 100-106.
[6]
王倩, 危怀安. 城市社区微治理主体博弈逻辑与协同路径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20(5): 194-201.
[7]
董昕. 我国城市更新的现存问题与政策建议[J]. 建筑经济, 2022(1): 27-31. DOI:10.14181/j.cnki.1002-851x.202201027
[8]
何宇飞, 李侨明, 陈安娜, 等. “软硬兼顾”: 社会工作与社会设计学科交叉融合的可能与路径[J]. 装饰, 2022(3): 24-27. DOI:10.3969/j.issn.0412-3662.2022.03.010
[9]
ANDREWS A B. Interdisciplinary and inter-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 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M]. 18th ed. Washington, DC: NASW Press, 1990: 175-188.
[10]
杜培培, 周镇忠. 美国社会工作教育中跨学科合作的研究及启示[J]. 甘肃社会科学, 2017(3): 130-137. DOI:10.15891/j.cnki.cn62-1093/c.2017.03.023
[11]
BRONSTEIN L R. A model for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J]. Social work, 2003, 48(3): 297-306. DOI:10.1093/sw/48.3.297
[12]
BRONSTEIN L R. Index of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J]. Social work research, 2002, 26(2): 113-126. DOI:10.1093/swr/26.2.113
[13]
齐建, 王志中, 姚尚满, 等. 跨学科合作医疗实践中医务社会工作整合模式建构研究[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21(4): 256-259.
[14]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 (2015-10-29). https://news.12371.cn/2015/10/29/ARTI1446118588896178.shtml.
[15]
古学斌, 齐华栋, LENA DOMINELLI. 空间正义与绿色社会工作介入: 四川雅安灾后参与式社区设计的行动研究[M]//王思斌.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1-21.
[16]
周子书. 社区作为方法——用社会设计建构城乡融合协作平台[J]. 装饰, 2022(3): 37-43. DOI:10.3969/j.issn.0412-3662.2022.03.013
[17]
周子书. 创新与社会——对社会设计的八点思考[J]. 美术研究, 2020(5): 124-128. DOI:10.13318/j.cnki.msyj.2020.05.022
[18]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M]. 中共中央翻译局,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22.
[19]
熊光清. 多中心协同治理何以重要——回归治理的本义[J]. 党政研究, 2018(5): 11-18. DOI:10.3969/j.issn.1008-9187.2018.05.002
[20]
赖先进. 国家治理现代化场景下协同治理理论框架的构建[J]. 党政研究, 2020(3): 103-110.
[21]
温雅婷, 余江, 洪志生, 等.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公共服务创新路径研究——基于多中心—协同治理视角[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21(3): 101-122.
[22]
陈升, 王京雷, 代欣玲. 基于“结构—动力”视角的合作治理模式比较——以小城镇建设为案例[J]. 公共管理学报, 2020(2): 104-115, 172.
[23]
驷马桥街道曹家巷社区居民委员会. 驷马桥街道曹家巷社区2021年社区保障资金项目发布[EB/OL]. [2023-05-10]. https://mp.weixin.qq.com/s/dZdynuIpBkebMf-g-3JZIA.
[24]
周子书. 城市即人——记成都地瓜社区初建成[EB/OL]. [2023-02-10]. https://bbs.co188.com/thread-10191895-1-1.html.
[25]
吴唯佳, 吴良镛, 石晓冬, 等. 人居与高质量发展[J]. 城市规划, 2020(1): 99-104.
[26]
杨芳, 杨宇明. 曹家巷社区: “三事分流三治治理”机制提升居民自治能力[J]. 社区, 2021(24): 21-22.
[27]
成鸿庚. 枢纽嵌入与多层式社区提案机制生成——基于曹家巷社区推动院落自治的考察[J]. 至爱, 2023(C1): 95-96.
[28]
驷马桥街道曹家巷社区居民委员会. 成都市金牛区驷马桥街道曹家巷社区2023年社区保障资金项目征集公告[EB/OL]. [2023-05-10]. https://mp.weixin.qq.com/s/Lh23ea0oncBb4b4cBM0gXA.
[29]
成都市汇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 “犇犇牛伙伴计划”金牛区2020年社区营造项目督导行动正式启航[EB/OL]. [2023-05-10]. http://www.huizhi. org.cn/?Product/340.html.
[30]
PETRI LAURA. Concept analysis of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J]. Nursing forum, 2010, 45(2): 73-82. DOI:10.1111/j.1744-6198.2010.00167.x
[31]
周子书, 唐燕. 地瓜社区: 共享空间营造法[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2.
[32]
BRUCE A, LYALL C, TAIT J, et al,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in Europe: the case of the Fifth Framework Programme [J]. Futures, 2004, 36(4): 457-470.
[33]
马焕灵. 论学科交叉的发展样态与行动策略[J]. 南京社会科学, 2022(9): 147-155. DOI:10.15937/j.cnki.issn1001-8263.2022.09.015
[34]
程振翼. 学科互涉何为?——《跨越边界——知识、学科、学科互涉》及其启示[J]. 绥化学院学报, 2013(3): 72-75. DOI:10.3969/j.issn.2095-0438.2013.03.017
[35]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关于对第五批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名单公示的通知[EB/OL]. (2021-12-10). [2023-05-10]. 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zwgk/gggs/tg/202112/t20211210_430074.html.
[36]
宁华宗. 微治理: 社区“开放空间”治理的实践与反思[J]. 学习与实践, 2014(12): 88-96.
[37]
熊光清, 熊健坤. 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 一种具备操作性的治理方案[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8(3): 145-152. DOI:10.3969/j.issn.1000-5420.2018.03.016